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文本科學術論文寫作示例:第4輯:本土文學彭 敏:元結湖南雜記初探彭 敏:元結次山銘敘初探凌 云:白發(fā)漁樵江渚上論古詩文中的漁父形象 劉 瑞:瀟湘聽雨錄與永州元結湖南雜記初探彭 敏摘 要:“湖南雜記”是元結任職道州(今永州)期間所作一組山水游記的總名,這一名稱由明代袁宏道等人提出,從一個側面概括了元結散文的特色,也表明了元結與湖南永州山水的特殊關系,其意義與后世總稱柳宗元游記有“永州八記”實具異趨同工之妙。關鍵詞:元結;湖南雜記;山水游記;道州;永州一 “湖南雜記”題名之由來湖南雜記是元結所作一組山水游記,共七篇,即右溪記、寒亭記、茅閣記、九疑圖記、廣宴亭記、殊亭記、舂陵菊圃記,見于明代名山勝
2、概記一書。名山勝概記是一部經數次刪改、增補而逐漸完善的山水游記總集。此集的成書最先緣起于明代何鏜所編之古今游名山記十七卷,何本刻于嘉靖四十四年,采方志、文集編輯而成,資于文史地理考證,頗有流傳。然而其集或“一山而兩記兼錄,甚至襍以四三,遂使簡帙浩繁”1,又或見于通志而未錄入。因此,慎蒙在何鏜的基礎上刪繁補遺,增補各通志中所遺之山川勝跡,且篇末附有簡短評論,成書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十六卷,刻于萬歷四年。慎本較何本字跡清晰,且對各地景物記載更詳細具體,但因刪去大量歷代文人的游賞文字,亦為一憾。稍后之張縉彥、谷應泰、盧高等人則又在何本和慎本的基礎之上進行綜合、增補,“郡自為卷,人自為篇,故先后不紊”1
3、。名山勝概記凡例言:“山水篇目既以類從,如柳子厚永州,李孝光雁山,蔡石屋洞庭,皆叢雜其名,為一時之述,又不敢分拆以傷旨趣?!狈珠T別類,嚴密組織,終成名山勝概記定本,刻于崇禎六年。名山勝概記又題天下名山勝概記或名山記,全書48卷,包括名山圖和附錄各一卷,成書后流傳甚廣。元結所作之七篇游記文即首次在名山勝概記第三十卷湖廣四中,編排為“湖南雜記”一組,而其浯溪銘等二十二篇銘文之敘則總名為“次山銘敘”,列于“湖南雜記”之后。“次山銘敘”照例有點評文字,此點評是引自袁宏道語:“次山諸銘,幽奇孤冷,足發(fā)山水之性,每首前用小敘記,尤佳?!庇纱嘶蚩赏茢唷按紊姐憯ⅰ敝Q出自袁宏道,而“湖南雜記”之稱亦應當出自袁
4、氏。湖南雜記七篇中,有四篇所記為湖南道州(今為永州道縣)山水,均為元結道州任上作,分別是:右溪記,作于永泰大歷年間,具體年月不可考,所記為道州城右小溪;寒亭記,作于永泰二年,所記為江永縣南暖谷中之涼亭;九疑圖記,作于永泰二年,記九疑山;舂陵菊圃記,亦作于永泰二年。另茅閣記一篇作于永泰元年,所記為衡陽孟中丞之亭閣。此外即廣宴亭記與殊亭記,均作于寶應二年,是時元結家居武昌樊水之郎亭山下,所記為湖北武昌之景。應屬名山勝概記編者誤收。鑒于“湖南雜記”之題名,本文將重點討論元結有關湖南的五篇雜記。二 元結生平及與湖南之關系元結是唐代重要的文學家,生于開元七年(719),卒于大歷七年(772),河南魯山人
5、,字次山,始號元子,后因避亂居猗玗洞,號猗玗子,后又稱浪士、漫郞、聱叟、漫叟。十七歲(開元二十三年)始從其宗兄元德秀“折節(jié)向學”,二十九歲(天寶六年)赴長安應考,時因李林甫恐新進之士斥言其惡,令布衣之士無一入選而名落。元結憤然而歸,次年再游長安,終無所獲,又因多病而返家鄉(xiāng)商馀山,此后即在商馀山習靜養(yǎng)病,如是三年,儼然一遁世隱者。天寶十二年,元結再入長安,作文編,得禮部侍郞賞識,于第二年春進士及第,是年因從兄元德秀卒,遂歸家,之后仍居商馀。至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父戒其勿自安山林。第二年,元結舉家避難于猗玗洞,自號猗玗子,作猗玗子三篇。又越一年,乾元元年,史思明復反,元結集鄰里二百余家,出奔襄陽
6、,自全于瀼溪,自號為浪士,作浪說七篇。乾元二年,國子司業(yè)蘇源明舉薦,肅宗召,不得辭,乃奉詔北上,任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jiān)察御史,此為元結首次任職。之后元結奉旨于唐、鄧、汝、蔡等州招緝義軍,抗叛軍,是時史思明畏元結,不敢南侵,十五城得以保全,元結理兵之才亦以初顯。是年為乾元三年(即上元元年),元結編篋中集,收當世詩人沈千運等七人詩二十四首入集,所選皆淳古淡泊之音。此后元結一直身居下位,先后佐來瑱幕、呂諲幕,并曾因廉問到岳州(即今湖南岳陽),此當為元結首次入湖南境內。上元二年,江南之潭、岳、郴、邵、永、道、連、涪等九州皆并入荊南之屬,此九州大多屬今湖南之地,元結時仍為荊南節(jié)度判官,領荊南之兵,鎮(zhèn)于九
7、江,但與湖湘之關系卻更近一層。是年,作大唐中興頌,刻于浯溪(在今湖南永州祁陽境內)崖石之上,顏真卿書,世稱“摩崖碑”。上元三年(即寶應元年),呂諲卒,元結不久亦以母病乞歸,居于武昌樊水之郞亭山下,每日縱情山水,耕釣自娛,得聱叟、漫叟之號。其廣宴亭記與殊亭記即作于此間。寶應二年(即廣德元年),元結被任為道州刺史,次年五月到任,自此,可謂與湖南結下了不解之緣。任道州刺史期間,元結勤勉于政,親自巡游各屬,體察民困,不僅令境內無所犯,且屢進奏表,為百姓請免征賦。未到任之前,道州常遭西原兵侵擾,百姓損傷極大,“人十無一,戶才滿千”2,元結至任后,立“行古人之政,二年間,歸者萬余家,賊亦懷不敢來犯”2。又
8、如其至任僅月余,上有征求符牒急催,言若不領命則問罪貶削,元結憐百姓之苦,冒罪違命,并上免科率狀,為百姓請免租稅得允。是年,西原又攻永州,破邵,而絲毫不犯道州,皆因元結之政。永泰一年,元結以道州常受西原侵擾,百姓???,又上奏免科率狀求放免配率以撫民,為百姓得免錢九萬余貫。此外,元結又十分重視明昭先賢以傳教化。如永泰元年,因傳虞舜葬于蒼梧九疑,遂于州西之山南立舜祠,撰舜祠表,以明先詔。次年,又立舜廟,進論舜廟狀,著人歲時掃灑供奉。元結領道州期間,遍游山水。永泰元年,游九疑,作登九疑第二峰;同年,罷守離州赴衡陽,為孟士源所建之茅閣作茅閣記;永泰二年(即大歷元年),奉命返道州,仍領刺史,歸道州而作舂陵
9、菊圃記,又或右溪記亦作于是時;同年,巡屬縣江華,作寒亭記,又游陽華巖,作陽華巖銘。是年冬,元結自道州詣長沙以計兵事,路經零陵,發(fā)現朝陽巖并命名,作朝陽巖銘與朝陽巖下歌。次年春自長沙返道州,又經零陵,作欸乃曲五首。大歷三年,因容州為西原蠻所陷,朝廷調元結往治之,元結乞辭不得,遂理容州。顏真卿元君表墓碑銘有載:“君單車入洞,親自撫諭,六旬而收復八州?!?次年,元結再辭容州職,代宗欲召其入朝,勅命未到而丁母憂。之后朝廷再召元結赴容,元結三請辭,終得允,于是閑居浯溪,號其居曰漫郞宅,與山水為伴,賦詩作文,如是三年。直至大歷七年春,奉命朝京師,不幸染疾,卒于旅次,時年五十四歲。是年,遷葬于家鄉(xiāng)河南魯山。
10、元結自廣德二年(763)任道州刺史,到大歷七年(772)赴京卒于途,除大歷三年往容州討西原外,居湘近十年,除其家鄉(xiāng)河南魯山,惟此算是長居之地,因此湖南可謂元結的第二故鄉(xiāng)。而名山勝概記選其七篇游記編為湖南雜記,內有五篇直記瀟湘,算得上是元結與湖南之情的獨特的紀念。三 湖南雜記的思想性湖南雜記七篇均為游記文字,而細讀各篇,則知其并非單純記敘山川景物,而是夾敘夾議,不時透露出元結思想的端倪。元結自四十一歲入仕途,五十一歲謝職居家,沉浮于宦海十年之久,雖從未居朝中要職,卻勤于政事,無論理兵拒賊還是治理州縣,皆有功績,當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而他又屢次辭官,寄情山水,與耕者酒徒交,悠哉樂哉,儼然一方外之士
11、,又似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那么元結之思想究竟如何?這從他的湖南雜記亦可窺見一斑。茅閣記中,元結因炎夏感茅閣“長風寥寥,入我軒檻,扇和爽氣,滿于閣中”,而聯想“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熱,誰似茅閣,蔭而庥之”,正可謂筆鋒一轉,憂民之心噴薄而出。進而又嘆曰:“賢人君子為蒼生之庥蔭,不如是邪?”作為賢人君子,就應當庇佑保護天下蒼生,難道不是這樣嗎?這與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脈相承。元結文韜武略兼?zhèn)?,身懷濟世之才,渴望能救天下蒼生于水火之中,保國家社稷于危急時刻,事實上他也是以此為目標嚴格要求自己的,在他幾度出任地方官期間,雖官位低下,但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專心平叛剿賊
12、,修明政治,安撫百姓,使能治所政局穩(wěn)定,百姓安和。這種將儒家民本思想灌注于實踐當中的理性處事方式讓元結受到世人的高度贊揚,杜甫即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盛贊道“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九疑圖記極頌九疑之盛景,稱“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峙、衡岱之方廣”,又嘆“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永州山極多,或雄偉或秀麗,可游覽者何只十數,而元結獨贊九疑,必有原因。事實上因為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九疑早已是舜的代稱,贊九疑何異于稱舜?任道州期間,元結又立舜祠,上舜祠表,立舜廟,進論舜廟狀,認為立舜廟為“盛德大業(yè),百王師表”,不可“歿于荒裔,陵廟皆無”,而應“表圣人至德及于萬代
13、”。可見元結于政治、教化方面極為推崇堯舜,雖不致似孟子般“言必稱堯舜”,在政教方面卻是十分認同儒家正統(tǒng)觀點的。而他對于九疑山的稱頌,歸根結底是對堯舜之道的彰顯,對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維護?!百t人 “人”,元次山集作“士”。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擇所處,一旦遭人不愛重,如此菊也?!贝藶樵Y在舂陵菊圃記中的慨嘆。元結初任道州時曾種菊于庭下,至其外任重返,菊竟慘遭踐踏,因而從種菊聯想到君子之立身亦需“慎擇所處”。元結身逢安史,天下綱常錯亂,大道不存,縱是治世之偉才,亦不得重用,一般賢人君子又何地自處?一如舂陵之菊,雖“方 “方”,元次山集作“芳”。華可賞,在藥品是良藥,為蔬菜是佳蔬”,怎奈“舂陵俗不種菊
14、”,無人賞愛,橫遭暴殄。如此,便不難理解為何元結由菊生出“慎擇”之思了。孟子稱“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脩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恐怕就是說的元結一類人吧。又右溪記寫道州城西一無名小溪“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美不勝收,可惜“置州己來,無人賞愛”,于是“徘徊溪上,為之悵然”,感嘆哀悼如斯美景無人欣賞。與惜菊之情相類似,元結或是借此溪抒己懷。元結身負偉才且心懷大志,然而自其入世以來便常年沉淪下僚,不得重用,當時已年近五十,卻遠離朝堂,身陷偏鄙,雖其心性淡泊,樂于隱逸,但總不免耿耿于懷。又由此細推敲了去,元結之“隱”確為信道之“隱”乎?元結第一次隱,為赴長
15、安應考,遭宰相弄權名落,憤然而隱,此當為被迫之隱;第二次隱為輾轉多年仍為他人幕,悵然而隱,此亦為被迫而隱;第三次隱為朝廷遠調,不堪愈行愈遠,決然而隱,此雖不可稱之為被迫,但亦有無奈之意;最后,元結終得代宗召赴朝廷,“上深禮重,方加位秩”2,雖尚未列位而染疾長逝,但亦可見出元結對此次赴京頗賦重望。由此看來,元結之隱并非真隱,而是一種窮達進退的儒家態(tài)度。四 湖南雜記的文學性元結是盛中唐轉折時期重要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為古代散文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歐陽修曾評曰:“次山當開元、天寶時,獨作古文,其筆力雄健,意氣超拔,不減韓之徒也??芍^特立之士哉!”3章學誠則說:“人謂六朝綺靡,昌黎始回
16、八代之衰。不知五十年前,早有河南元氏為古學于舉世不為之日也。嗚呼!元亦豪杰也哉!”4近人錢基博則認為“韓愈柳宗元之有元結,猶陳涉之開漢高項羽”,元子之文“力掃雕藻綺靡之習,而出之以清剛簡質”。5足以見得元結在唐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元子對古文的貢獻是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的,就內容方面而言,元子作文從不虛幻無物,空發(fā)議論,而是以實物實景為興起借以抒發(fā)實情實感,他遵從“文以載道”,卻又立足現實,繼承的是詩經的實踐理性傳統(tǒng)。就形式方面而言,元結絕不承襲六朝遺風專事駢偶,而是新創(chuàng)各式散文體,如寓言文、雜文、銘敘、游記等。而湖南雜記一組五篇便是元結對古文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革新的典型例子。先以右溪記、茅閣記為
17、例:道州城西百馀步有小水,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 “屈”,全唐文作“缺”。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焉。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右溪記)文章先點出小溪位置,描其勝景,然后由此引發(fā)議論,表達遺憾悵恨之情,最后又轉回實處,寫修治刻銘之事。以右溪為記,敘溪當為實,閑議當為虛,而議論如斯,主旨凸顯,乃為不得志者鳴不平,方知議論為主,記景為賓。實處為賓,虛處為主,詭譎奇妙,
18、實借左傳之敘事筆法。又短短百余字小文,有主有賓,有實有虛,一情三轉,曲折回環(huán),實非習六朝文者所能及之。乙 “乙”,全唐文誤作“己”。巳,平昌孟公鎮(zhèn)湖南,將二歲矣。以威惠理戎旅,以簡易肅州縣,刑政之下,則無撓人。故居方多閑,時與賓客嘗欲因高引望,以抒遠懷。偶愛古木數株,垂覆城上,遂作茅閣,蔭其清陰。長風寥寥,入我軒檻,扇和爽氣,滿于閣中。世傳衡陽暑濕郁蒸,休息于此,何為不然?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熱,誰似茅閣,蔭而庥之?於戲!賢人君子為蒼生之庥蔭,不如是邪?諸公詠歌以美之,俾茅閣之什,得系嗣于風、雅者矣。(茅閣記)要敘茅閣之由來,先贊孟公之政,因孟公政清而得閑游山,因游山而作茅閣,茅閣始出,又不詳敘
19、,卻寫閣中爽氣,再由爽氣聯系到苦熱之天下蒼生,進而由茅閣之蔭苦熱者聯想到賢人君子當為蒼生之庥蔭。千般引誘,始和盤托出,而主旨鮮明,又與開篇贊孟公之政兩相呼應。百折千回、前后勾連而渾然無跡,此亦左氏之筆法。 讀以上兩篇則知元結之游記非純記景之文,必當有議,凡議論之處又絕非虛妄空泛之談,而必當與百姓與時政相牽連,皆落于具體細微之實處。又知元子作文,不喜引經據典,文字駢散有間,簡樸古拙,讀之有去除繁文縟節(jié)之輕快感。再讀寒亭記、九疑圖記:及亭成也,所 “所”字,全唐文無。以階檻憑空,下臨長江,軒楹云端,上齊絕巔。若旦暮景氣 “氣”,全唐文作“風”。,煙靄異色,蒼蒼石墉,含映水木。(寒亭記)在九峰之下,
20、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如 “如”字上,全唐文與元次山集句前有“時聞聲”三字。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并之 “之”,全唐文作“茂”。,青莎白沙,洞冗 “冗”字誤,全唐文及元次山集均作“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赜持?,似藏人家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里 “幾里”誤,全唐文及元次山集均有“幾萬里”。,未盡邊陲。(九疑圖記)元結記景,境界可大可小,大則縱橫捭闔,可越千年萬里,小則玲瓏精致,細至魚鱉蟬蠅。特別是“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幾句,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有
21、莊騷遺風。細論之,又不似莊騷般上天入地,奇奇幻幻,而是句句記實景,抒實情。章學誠曾說:“元之面目,出于諸子,人所共知,其根蘊本之騷入,而感激怨懟、奇怪之作,亦自天問、招魂揚其余烈,人不知也?!闭J為元子文章之根源是屈騷,不無道理。但元結文章取法多方,于詩經、莊子、離騷、左傳等均有所承,以致其文簡淡高古、境高韻遠,獨別于俗流之作,實開唐代游記文之先??蓢@世人皆知柳宗元永州八記為游記體散文奠基之作,卻不知早在柳子之先早已有元結湖南雜記獨當一面。參考文獻:1慎蒙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敘M明萬歷四年刻本2顏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使元君表墓碑銘(并序)A顏魯公文集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22、19363歐陽修集古錄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4章學誠文史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55錢基博中國文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3(本文待刊。)次山銘敘初探彭 敏摘 要:“次山銘敘”是元結一組共二十四篇銘文之序的合稱,始見于明代名山勝概記各書。元結作品中以文體而論,銘文最多,這一特點與他所主張的古文運動有關。而后世將其銘文中的序文獨立出來,又合編為一組,突出體現了元結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側面,使其具有了更加鮮明的文學及文化特色。關鍵詞:元結;次山銘敘;名山勝概記;銘文;永州一 “次山銘敘”題名之由來次山銘敘是元結一組銘文所作序文的總稱,這些銘敘分別是:浯溪三銘,即浯溪銘并序、峿臺銘并序
23、、庼銘并序 “庼”,名山勝概記作“唐亭”?!疤啤碑敒椤啊敝`,“亭”同“庼”。;七泉銘并序,即潓泉銘、汸泉銘、淔泉銘、泉銘、涍泉銘、漫泉銘、東泉銘;以及水樂銘并序、東崖銘并序、寒泉銘并序、陽華巖銘并序、窊樽銘并序、丹崖翁宅銘并序、瀼溪銘并序、異泉銘并序、抔樽銘并序、退谷銘并序、抔湖銘并序、五如石銘并序?!按紊姐憯ⅰ边@一概念最早出現在明人所編名山勝概記中,其中共收元結銘文二十二篇,并以“次山銘敘”總題名。實際上元結共有銘文二十四篇,另兩篇為冰泉銘并序和朝陽巖銘并序,亦依水石而作,名山勝概記編者未收,或是疏漏,今當為之補入。此二十四篇除水樂銘并序、瀼溪銘并序、異泉銘并序、抔樽銘并序、退谷銘并序、抔
24、湖銘并序作于湖北,冰泉銘并序作于廣西外,其余十七篇均作于道州,即今湖南永州。次山銘敘二十四篇省略銘文,專收小敘,使各獨立成篇,又合編為一組。各篇皆精巧簡練,記詠水石風光,作為一組游記散文傳世,頗具特色。二 次山銘敘所體現的儒者思想(一)借銘以傳儒者心銘是指一種鑄刻在器物、石碣上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韻文,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文體。相傳上古黃帝之時即有銘文,文心雕龍銘箴云:“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大禹勒筍虡而招諫?!庇址Q:“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币浴般憽薄ⅰ懊被メ?。器有可觀,則先正其名;而名非空名,必審其用而名之。而器之用則以其能載功德、誡后人為貴。元結十分愛銘,他的所有文章中惟
25、銘文的數量最多。元結乃尚奇好異之士,所游之處,常自名之,故多銘,此不足為怪。然而細讀元結之銘,即不難發(fā)現,其實元結于所有文體當中尤好銘文是有其深層原因的。元結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率先“獨作古文”,舉起復古大旗。唐代前期的文風深受六朝影響,作文必用駢體,必講究格律、詞藻、典故,浮靡空虛、華而不實,雖屢禁而不止,已成為文學發(fā)展的障礙。要扭轉這種中毒頗深的文風,并非如陳子昂和“唐初四杰”一般喊喊口號便可成事,元結選擇了實踐的方式,他的文章從形式到內容都迥異于六朝之流俗,文體、文風直追上古。銘文自軒轅氏始,在諸多文體當中,當是最古老的一種,元結奮力作銘文,可謂用心良苦。與蕭穎士、李華等人的復魏晉之
26、古,韓愈、柳宗元的復兩漢之古相比,元結的復古是最徹底的,他力主復三代之古。然而與眾古文運動家不同之處并不僅限于此,元結并非為復古而復古,其表現于文學上的復古是有其精神根源的。元結所真正追求的是一種道德上的復古、精神上的復古。于此,元結摯友顏真卿有肯切的評價,言“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并稱其為“今之古人”。銘文作為文體,自古有頌揚道德,警誡世人之功用,這成為元結好作銘文的又一深層原因。瀼溪銘并序:“古人喜尚君子,不見君子,見如似者,亦稱頌之。瀼溪,可謂讓矣。讓,君子之道也。稱頌如此,可遺瀼溪,若天下有如似讓者?!薄袄耸孔縻懀瑢⒔浜稳??欲不讓者,慚游瀼濱?!碑惾懖⑿颍骸熬又?,顯與晦殊。為
27、此銘者,忘道也歟?”抔湖銘并序:“故曰人不厭者,君子之道。於戲君子!人不厭之。死雖千歲,其行可師?!睊g樽銘并序:“時俗僥狡,日益?zhèn)伪 Ul能抔飲,共守淳樸?”七泉銘并序:“凡人心若清惠,而必忠孝守方直,終不惑也。故命五泉,曰潓、涍、汸、淔。欲來者飲漱其流,而有所感發(fā)者矣?!钡鹊?。元結銘文中此類語句特別多,甚至有些篇目全篇皆警誡勸導之言,特別是潓、涍、汸、淔五泉之銘:於戲潓泉!清不可濁?;菁坝谖?,何時竭涸?將引官吏,盥而飲之。清惠不已,泉乎吾規(guī)。古之君子,方以全道。吾命汸泉,方以終老。欲令圓者,飲吾汸泉,知圓非君子,能學方惡圓。沄沄涍泉,流清源深??皠袢俗樱钣H之心。時世相薄,而日忘圣教。欲將斯泉
28、,裨助純孝。不為人臣,老死山谷。臣于人者,不就污辱。我命泉,勸人事君。來漱泉流,愿為忠臣。 曲而為王,直蒙戮辱。寧戮不王,直而不曲。我頌斯曲,以命淔泉。將戒來世,無忘直焉。分明已將泉水人格化,讓它們成為惠、忠、孝、方、直的化身,以此來教化世人。所謂讓,所謂忠孝方直,所謂君子之道,都是當時社會已然喪失的一種理想的風雅精神,元結在銘文中屢論儒家價值觀,并將其刻于石,是希望后世之人能將君子之道銘于心,永不忘。由此可見,元結作山水銘文,其根本目的并非為旌奇記異,亦非僅僅復文學之古,而是為救世勸俗,警誡世人遵從儒家道統(tǒng)。(二)借銘以遣隱者懷元結一生沉浮于宦海十余年,雖一直沉淪下位,但在任之時總是盡職盡責
29、,于軍于政皆有優(yōu)績,也因此汲汲用世之心無可掩藏。然而元結的許多銘文當中都流露出耽樂山水的歸隱之心。浯溪銘并序:“吾欲求退,將老茲地?!睅鲢懖⑿颍骸皭苄淖赃m,與世忘情?!彼畼枫懖⑿颍骸霸佑谏街校人壅?,有水樂?!标柸A巖銘并序:“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節(jié),窮老于此?!钡ぱ挛陶懖⑿颍骸昂蔚檬瘞p,翁獨醉眠。吾欲與翁,東西茅宇。飲啄終老,翁亦悅許。世俗常事,阻人心情。徘徊崖下,遂刻此銘?!蓖斯茹懖⑿颍骸皶r士源以漫叟退修耕釣,愛游此谷,遂命曰退谷。”“公畏漫叟,心進跡退。公懼漫叟,名顯身晦。公恐漫叟,辭小受大。於戲退谷!獨為吾規(guī)。干進之客,不羞游之?!钡鹊龋磉_的都是縱情山水的隱逸情懷。元結十
30、七歲事師元德秀,元德秀是當時有名的賢者,為官清廉愛民,恪守儒家之仁義、禮信、忠孝等教義,但又甘心歸隱,安貧樂道,大有老莊遺風。元結親師十數年,耳濡目染,深受影響,其價值取向應當為儒道兼濟。那么元結的隱逸思想是否源于道家?“道家者蓋出于隱者”,道家的根本思想是無為,重視個體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因不愿以名利累身而不出仕,道家之隱,是為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而隱,是一種真隱。儒家亦有隱,然與道家本質并不相同,論語泰伯載孔子有言:“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闭撜Z衛(wèi)靈公運:“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31、”可見,儒家之隱是以邦有無道而定的,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其隱只是一種人生選擇的權變,是一種類似于待價而沽的策略,其根本落腳點還是出仕。元結身經唐由盛入衰的大轉折時期,當時的社會風氣極其敗壞,照元結自己在時化中所說:“於戲!時之化也,道德為嗜欲化為險薄,仁義為貪暴化為兇亂,禮樂為耽淫化為侈靡,政教為煩急化為苛酷”可見當時處于“邦無道”之狀況,元結欲救世而不得重用,雖治得一方政治,然終不得救天下蒼生,所以盡管元結有汲汲用世之心,無奈世道不允,不得不轉而偏隱。這是一種被迫之隱,儒家之隱,絕非不愿擔天下事務的道家之隱。又元結在泉銘中說:“不為人臣,老死山谷。臣于人者,不就污辱。我命泉,勸人事君。來漱泉
32、流,愿為忠臣?!狈置魇侨寮业摹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思想在為其處世方式作出選擇。三 次山銘敘的文學、文化價值元結創(chuàng)作次山銘敘主要是為了救世勸俗、重建儒家道德,然而事實上次山銘敘存在的價值遠不止這些,至少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它對瀟湘水石的銘贊,開創(chuàng)了湖湘的水石文化;其并敘銘文字的質樸古奧,呈現出獨特的文學審美價值;而大量的銘文篆刻于石碣,則使之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一)開湖湘水石文化之先元結“雅好山水,聞有勝絕,未嘗不枉路登覽而銘載之”,除家鄉(xiāng)魯山外,其所居住過的武昌、道州、梧州三地均留有銘。值得注意的是,元結的銘從不贊它物,而是幾乎皆與水石有關,尤其是居道州之時,可謂遍尋水石,一一贊之
33、。如寒泉銘并序:“湘江西峰,直平陽江口,有寒泉出于石穴?!标柸A巖銘并序:“吾游處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銘稱之?!薄瓣柸A旋回,岑巔如辟。溝塍松竹,輝映水石?!钡ぱ挛陶懖⑿颉暗ぱ?,湘中水石之異者;翁,湘中得道之逸者。愛其水石,為之作銘。”七泉銘并序“道州東郭,有泉七穴。或吐于淵竇,或繁于嵌臼,皆澄流清漪,旋沿相奏。又有藂石欹缺,為之島嶼,殊怪相異,不可名狀。”五如泉銘并序“石皆有竇,竇中涌泉,泉詭異于七泉,故命為七勝泉?!钡鹊龋狈Q愛水石者便有數處,足見元結樂水愛石之性。元結愛瀟湘水石,不僅僅只限于游訪之,更有甚者,擇水石結廬而居之,最著名的便是“三吾銘”了。浯溪
34、銘并序“愛其勝異,遂家溪畔。溪世無名稱者,余自愛之,故命曰浯溪。”峿臺銘并序“今取茲石,將為峿臺,蓋非愁怨,乃所好也?!睅鲢懖⑿颍骸办稇颍挷粎捯?,厭猶愛也,命曰庼,旌獨有也?!币驗閻燮渌涫渚?,所以各命為吾,“以旌獨有”,并傍水而居,當石建庼,此愛之甚,自古以來,游瀟湘山水者無如也。自元結奮力作銘之后,瀟湘大地上這些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水石開始飽受關注,之后各代皆有文人來此吟詠,說元結開創(chuàng)了湖湘水石文化一點也不過分。(二)質樸古奧的文學審美特性元結是盛中唐轉折時期重要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歐陽修曾評曰:“次山當開元、天寶時,獨作古文,其筆力雄健,意氣超拔,不減韓之徒也??芍^特立之士哉
35、!”章學誠則說:“人謂六朝綺靡,昌黎始回八代之衰。不知五十年前,早有河南元氏為古學于舉世不為之日也。嗚呼!元亦豪杰也哉!”近人錢基博則認為:“韓愈柳宗元之有元結,猶陳涉之開漢高項羽”,元子之文“力掃雕藻綺靡之習,而出之以清剛簡質”。足以見得元結的古文創(chuàng)作在唐文學史上獨特的審美特性。然而就次山銘敘而言,這種審美特性主要表現為文字的簡約古奧,風格的質樸溫潤。元結作銘,前必有序簡敘作銘之緣由,其序寫景記事簡單而完整,可自成一體為游記散文,類于其湖南雜記的篇章。如峿臺銘并序“小峰嵌竇,其間松竹,掩映軒戶,畢皆幽奇”,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秀峰藏異石的山水畫。又如五如石銘并序記石之異“石有雙目,一目命為洞井
36、,井與泉通;一目命為洞樽。樽可酒,石尾有穴,有如礱者。又如瀧者,泉可渟澄,匝石而流,入于礱中,出而為瀧”,寫石有穴竟稱之為目,又各自命名,各記其勝,讀之讓人有如親見。又庼銘并序之“六厭”:“若在亭上,目所厭者,遠山清川;耳所厭者,水聲松吹;霜朝厭者寒 “寒”,名山勝概記誤作“零”,據元次山集改。日,方暑厭者清風?!狈置魇菒?,卻極用厭字,文法詭譎,用字博約,有戰(zhàn)國諸子之風。此為其序,銘文則更甚,劉勰認為:“銘兼褒贊,故體貴弘潤?!庇终f:“義典則弘,文約為美。”元結的銘文則大多體現這種特點。水樂銘:“煙才通,寒淙淙,隔山風,考鼓鐘?!比膬H十二字,莊重典雅,言有余而意不盡。窊樽銘:“彼成全器,誰為
37、之力?天地開鑿,日月抆拭。寒暑琢磨,風雨潤色。此器大樸,尤宜直純?!辟澐撻字匀惶斐?,籠天地、日月、寒暑、風雨于其中,終以“大樸”二字作結,與莊子之風可謂神似。(三)珍貴的文物價值元結所作之銘均有刻石,至今還有不少保存比較完整,無論是文章還是書法皆大有可觀,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元結銘文石刻皆篆書,然而各體不一,皆有特色。最著名的當是其“三吾銘”。浯溪銘并序是玉箸篆,由季康書于寬40厘米、長160厘米石上,清人錢邦芑在搜訪浯溪古跡記贊曰:“溪銘石面凸凹,字亦大小、長短、橫斜不一,別有風韻?!睄}臺銘并序是懸針篆,由瞿令問書于高近兩米、寬一米余的巨石上,布局比較綿密,各字豎筆細長,上粗下尖有如針狀,
38、給人以豪爽俊麗之感,歐陽修曾在集古錄跋里說:“右斯人之作,非好古者不知為可愛也?!睅鲢懖⑿驗殓姸ψ?,袁滋書于寬40厘米、長160厘米石上,字體淳樸自然有古意,若鐘鼎文字,又是另一種風格,黃庭堅在答長老新公書中說:“袁滋,唐相也,他處未嘗見篆文,此獨有之,可貴也?!鼻逅稳苄迯弯聪涃澭浴肮P法逎古”,唐書本傳亦曰“雅有古法”。另外極有特色的是陽華巖銘,由瞿令問仿魏正始三體石經以古文、篆文、隸書三體書成,筆意深隱,字法古樸,別有風味。參考文獻:1何鏜古今游名山記M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2慎蒙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M明萬歷四年刻本3佚名名山勝概記M明崇禎六年刻本4李建崑元次山生平及其文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19865元結著,孫望校元次山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6孫望元次山年譜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7浯溪文物管理處湖湘碑刻浯溪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8桂多蓀浯溪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9章學誠文史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錢基博中國文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311熊禮匯“救時勸俗”與“追復純古”元結古文創(chuàng)作論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4)12熊禮匯論元結山水銘文的修辭策略和美學風格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1)(本文待刊。)白發(fā)漁樵江渚上論古詩文里的漁父形象凌 云摘 要:縱觀歷史,多少賢人雅士甘作空曠江面一煙波釣叟。漁父的美學內涵到底何在
40、?總的來說,釣魚讓他們排遣了抑郁和孤獨,重拾起村夫野老的快樂,能夠更為深刻地思考人生,從而使生命煥發(fā)異彩。或有英雄遲暮寶刀未老的喜劇美,或有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愴美,或有浪跡江湖飄逸灑脫的情致美。一泓江水,平息了世俗的紛繁擾攘,讓人們靜觀宇宙,善待生命,人格的魅力從而彰顯。 關鍵詞:漁父;漁歌子;古詩文 詩文里的“漁父”意象,古已有之?,F代漢語詞典里對漁父的解釋是:以捕魚為業(yè)的男子。但“漁”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魚的美味,而在垂釣之間那種隨意安適的心境。漁不僅僅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是一種人生哲學。 李白有詩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彼坪跄菧厝嶂切灾闪巳祟惥竦淖詈髿w宿。更有歷代
41、賢人雅士親身體驗,演繹出一幕幕精彩而詩意的人生,煥發(fā)出異樣的美。一 英雄遲暮寶刀未老的喜劇美關于姜尚垂釣的故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由此便引出“大器晚成”一成語。其實姜尚得遇文王之前,并非不才。那么他又為何要大器晚成呢?錢穆先生對此有云:“此非出在朝帝王意旨,實亦在野文人之自由取舍。士登于朝,乃為治世盛世,但政治屬群業(yè),不可常。士退于野,乃為衰世亂世
42、,而隱居者之心志聰明,轉得橫溢四出,異峰特起?!惫糯ベt善于審時度勢,國家呈現衰微氣象之時,寧愿隱于茫茫人海,過潦倒終窮的生活,也不愿巧用其智謀取一時顯貴。富貴榮華,皆如云煙。他們所以安身立命的,是那一脈清凈的流水,一方幽雅的山林。竹籬茅舍,粗茶淡飯,便可以讓他們領受人生至上的幸福??墒撬麄円膊⒎蔷筒魂P心民生疾苦,江山社稷,在他們早已了然于胸,只需遇著圣明的君主,他們就會心甘情愿地去施展?jié)M身的才華與報負,以效知遇之恩。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這就不難理解“士為知己者死”
43、的真正緣由了。文王的賞識,讓這位遲暮英雄終于有了一席用武之地,他的生命價值通過輔佐武王造福于蒼生萬民而徹底地體現出來,宛若一朵蓮花歷經風雨最終體會到綻放的喜悅。 在文王,未嘗不是一種釣,他的出游,目的在于獲取占卜者所提示的“霸王之佐”,成就他的偉業(yè)。至于這遇與不遇,則有賴于天意的安排了。正如姜尚所言,愿者上鉤。釣與魚之間,也存在著極大的偶然。 再者,姜尚之所以能夠直竿垂釣,也是掌握了一定技巧的。說苑佚文載“呂望年七十,釣于渭渚,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也,謂望曰:子姑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之,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下得鯉。刳魚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于齊,
44、望知其異?!庇纱丝梢姡敵踅星笠娢耐醯男那殚_始是比較急切的,經由點化,方悟這人與人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于是開始平心靜氣,怡然自樂。文王誠懇求士,放下君王的架子,對姜尚禮遇有嘉,也是深諳用人之道的。 二 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愴美“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边@是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所作之江雪,其凄苦憂離之狀,溢于言表。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登進士及第,應舉宏辭,授校書郎,調藍田尉。貞觀十九年,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王叔文、韋執(zhí)誼用事,尤奇待宗元,擢尚書禮部員外郎。會叔文敗,貶永州司馬?!保ㄈ圃娫娙诵鳎┯乐莸靥幒虾蛷V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45、和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后,流離失所,后為一僧人所收留,寄宿于龍興寺。而其政敵仍在對他進行人身攻擊,造謠誹謗,把他丑化成“怪民”,并且好幾年后,罵聲不絕。 如此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不堪。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由此可見,江雪乃字字血淚之作。然而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并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后人所以想望無窮的,只是江雪里漁翁所處境界之夐絕塵寰,而漁翁之生事艱窘,卻不見詩中。冰天雪地,詩人因為生活的困頓和長期的
46、流離失所,未老先衰,成了一名寒江垂釣的漁翁。這時的“漁”,不再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方式,不再是酒足飯飽后的閑情逸致,而是迫于生計之所需。一家老小的營養(yǎng),可是系于這小魚兒一身啊。無奈魚兒并不理會,躲到更深的水域御寒去了??蓱z詩人苦苦等待,仍是希望微渺。詩人的萬千孤獨排山倒海啊,他等著天子大赦天下,自己能夠重新為朝廷所重用,等來的卻是一句“即使赦免全天下,八司馬亦不在被赦之列!”詩人的心隨著這寒江水,一點點的冷下去。是故有人為其嘆曰:“我已釣過一江的寂寞,蓑笠上爬滿昨夜的飛霜,我累了” 三 浪跡江湖飄逸灑脫的情致美張元干曾作漁家傲題玄真子圖:“釣笠披云青嶂繞,綠蓑細雨春江渺。白雨飛來風滿棹。收綸了,漁
47、童拍手樵青笑。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曉。醉眼冷看城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閑煩惱。” 詞題中“玄真子”即張志和,唐代詩人。據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獻策肅宗,深蒙賞重,令翰林待詔,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乃致名志和,字子同。尋復貶南浦尉,經量移不愿之任,得還本貫。既而親喪,無復宦情,遂扁舟垂綸,逐三江,泛五湖,自謂煙波釣徒?!?“漁童”和“樵青”都是張志和的奴婢。張志和碑銘中說:“肅宗嘗賜奴婢各一,玄真配為夫妻,名夫曰漁童,妻曰樵青。人問其故,曰:漁童使捧釣收綸,蘆中鼓枻,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杏花煙雨的江南,細雨迷蒙的垂釣,讓張志和放棄了人所艷羨的仕宦之途。他的孤標傲世,不
48、容許自己在沉濁的官場里同流合污。他倒寧愿攜一二奴婢“浮家泛宅”,過一種自由自在的舟居生活。新唐書張志和傳云:“顏真卿為湖州刺使,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霽間。”舟居,代表一種曠達,云水之間,別有洞天,隨遇而安,與世無爭。這種安于舟居漂泊的性格,反映了張志和瀟灑出塵的飄逸情致。繁華表象和世俗煩惱終是人生之所累,不如“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宋翁元廣有漁父詩:“吳江楓落荻花秋,漁子飄然一葉舟。柔櫓數聲沉晚浦,寒燈幾點泊滄洲。瀟瀟細雨蓬初閉,漠漠輕煙網乍收。何日功名如范蠡,五湖風雨伴沙鷗。”楓葉荻花,柔櫓寒燈,細雨輕煙,風雨沙鷗,皆秀色可餐,泛舟于五湖之間
49、,其樂融融。這種宛如閑云野鶴般的優(yōu)游,是人們所以忘憂之所在。 四 漁父的美學意義“漁”之美不在于魚,而在于水。老子曰:“上善若水?!鄙仙浦耍羲浴K栽谥?,“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是智者的鋪排,盡管災難深重。從信仰的角度講,水蕩滌塵俗,使人心變得遼闊和謙卑。智者樂水,所以智者懂得進退之道,盈虛而進全身而退。漁父們大智若愚,世事洞明,便選擇以純凈之水洗卻俗世里沾染的塵泥。恰如淵明所嘆:“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到尋常的漁樵生活中去體驗生命原初的沖動。漁父之美,來自充實的生活內容和深遠的生命意蘊,回復淳樸的靈性,直面宇宙人生,在歷史的長河里,
50、燦若珠貝。 誰說那茫茫大河寬廣無邊,大河的容量從不曾超過一只小小的船?!罢l謂河廣,一葦航之?!惫棚L從詩經里溢出?!巴鄙蕉魈橘?,臨流水而太息?!睗窳芰艿臄⑹?,在抒發(fā)心中的焦渴。隨物賦形或者柔能克剛,柔軟的水具有最鋒利的品質,但水慣于保持沉默。水又能藏污納垢,無所不包,容天下難容之事,這種博大精神陶冶了船中的漁父,使不與物爭,“自占一溪云水間”?!鞍装l(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苯娴娘L傳送爽朗的笑聲,一張網說盡了人世辛酸,一壺酒消解了千古的愁。漁父們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參考文獻:1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
51、局,1959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劉向著,向宗魯校正說苑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76錢穆晚學盲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本文原刊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瀟湘聽雨錄與永州劉 瑞摘 要:清代廣陵江昱所著瀟湘聽雨錄,是編訂其寓居湖南八年間的見聞、筆疏而成,多用考據之法,具有綜合性的文化研究性質。全書共八卷,近四萬字,其中對永州不乏筆墨,包括物產、氣候、景致、人物事跡等內容,多有記述及評論,有助于永州地方文化研究之參考。瀟湘聽雨錄原書經作者排錄點校,已列入湖湘文庫即將出版。關鍵詞:江昱;瀟湘聽雨錄;永州;考
52、訂清代是一個傳統(tǒng)學術集大成的時代,至乾隆時學術研究之風臻盛,廣陵江昱所著瀟湘聽雨錄即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是綜合性的文化研究。江昱,字賓谷,號松泉,安貧好學,嗜金石文字,又通聲音訓詁之學,著書甚多。他本是江蘇揚州人,因其弟在湖南常寧做官,便跟隨奉養(yǎng)母親,在湖南居住八年,將其湖湘見聞、閑事筆疏編寫成冊,便成此書。瀟湘聽雨錄共八卷,所言近四萬字,多是其于湖湘之見聞,金石考據之類尤多。四庫全書僅存瀟湘聽雨錄目錄,所據程晉芳家藏本。續(xù)修四庫全書收錄全文,據天津圖書館藏書清乾隆二十八年春草軒刻本影印本。本文據此加以整理,在通讀全文、排錄、標點的基礎上,將書中涉及永州的篇章編為一集。在古代,永州與道州平行,
53、現在,道州即今之道縣,隸屬于永州。此處討論的永州即是當今的永州,包含道州。瀟湘聽雨錄對永州多有涉及,其中寫到舜帝、周敦頤、柳宗元、元結等歷史名人與永州的淵源,也有關于九疑山、浯溪、濂溪等永州著名的地方的記述。另外,還涉及物產、氣候等內容。筆者曾在永州求學四載,也因著這一層地緣關系,加以探討,便于今人對永州文化作研究時擷取資料。其中,筆者對有疑義的記敘單獨加以討論,理清事物的本源。一 關于九疑山的考證九疑山在永州寧遠縣,群山俊秀,風景幽美,更加舜帝葬于此處,九疑更成了世代敬仰的神圣之地。卷一:“九疑,今寧遠治,九峰競秀,九水環(huán)流,竹樹森蔭,人跡罕交。游者空翠拂衣,虛籟盈耳,況置身羲皇以上,不復知
54、有塵世事?!钡珰v來懷疑舜葬九疑之人頗多,認為舜禪禹以后,不當巡狩,否則是二天子;又說唐虞之制,歲周四岳,總在千里之內,舜不應獨至三千里之遙之南岳。江昱亦疑舜非葬于九疑,對于九疑山的舜陵,認同郭弘農的解釋,以為九疑之小民念其恩德而設冢拜祭?!拔ü朕r說,其理可通,最為善解。略云:帝王冢墓皆有定處,而往往復見者,蓋以圣人久于其位,仁恩洽及。至于殂亡,四海若喪考妣,無思不哀,絕域殊俗之人,各自立位,而祭醊哭泣,起土為冢,是以所在有焉。亦猶漢氏諸遠郡國,皆有天子廟也?!比凰丛峋乓?,眾多典籍言之鑿鑿,非后人距數千年之遙而臆測所能推翻。山海經大荒南經:“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惫弊ⅲ骸?/p>
55、舜巡狩,死于蒼梧而葬之。”尚書舜典:“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孔傳:“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守,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又秦始皇本紀:“十一月,行至云夢,望祀虞舜于九疑山?!睗h書武帝紀:“望祀虞舜于九疑?!被茨献有迍沼枺骸埃ㄋ矗┠险魅?,道死蒼梧?!背o離騷:“朝發(fā)軔于蒼梧兮?!蓖跻葑ⅲ骸吧n梧,舜所葬也?!闭f文:“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崩ǖ刂荆骸肮世蟼髟?,舜葬九疑。”輿地紀勝卷五十六:“九疑山,寰宇記及元和
56、志并云,舜之所葬?!绷硗?,瀟湘聽語錄中有關于九疑山的兩篇小考頗有見地,敘述于此。卷六:“蔡邕九疑山銘,乃宋守李襲之倩郡人李挺祖書刻于玉琯巖。有跋在碑后,誠所謂虎賁中郎爾。乃緝金石書者以為蔡書,謂不辨真贗誤矣?!庇瘳g巖上所刻的九疑山銘本是蔡邕所寫,宋人李挺祖書刻,在碑后跋上有明述。但當時仍然有大意者不辨真贗,以為是蔡邕本人書于玉琯巖上,緝金石書者予以指正。九疑山上有碧虛洞,永州府志記載元次山名以“無為”,并有其題名,“無為洞”三字,為李嶠篆書。江昱的弟弟蔗畦曾游,但當時水深不能摹拓。江昱對其弟言:“志稱次山始名之,則書者不當為李嶠矣。”因為李嶠的生卒年,根據通鑒推斷,生年應在貞觀十九年,卒年在玄
57、宗開元二年,而元結則是玄宗開元七年才出生,在李嶠過世之后。江昱又根據宋時郡人李挺祖屢為昔賢補書篆隸,而揣測嶠書或亦挺祖所為,其言頗有道理。二 關于浯溪的記述浯溪,溪水名,在湖南永州祁陽西南。唐詩人元結卜居于此,筑臺建亭,臺曰峿臺,亭曰吾亭,與浯溪并稱“三吾”。在湘江西岸與浯溪交匯處,有浯溪碑林,是唐至清的摩崖石刻,有唐以來三百多位名人的書畫詩文詞題等四百余處。其中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碑,文絕,字絕,石絕,而自古稱作“摩崖三絕”。浯溪為賞游佳處,江昱曾多次游玩。卷八載其在一次游玩浯溪過程中,在寒泉之巖間見到一塊形似漁艇的石頭,“船大不盈尺,酷類靈壁,白理黑膚,皺漏有致。”并把它帶回,
58、刻“寒泉寸碧”四小篆,放在案頭。每次他的客人見了,都以為是古物,愛不釋手。卷一又載丁丑夏,江昱游浯溪,看見窊尊亭址,心里暗疑其偽。因為“次山所稱窊尊,在道州左湖東山巔,乃為亭其上,刻銘為志”。而“今浯溪于浯臺之巔,鑿一圓跡,深二寸許,徑六七寸。鑿痕宛然,銘亦不見”,所以江昱認為是后人所為。后又說此處窊尊亭,“王新城浯溪考削去不載,極有見。袁袠游記乃云次山所鑿,漫不加核?!笨隙送跣鲁卿聪疾惠d的正確,批評了袁袠不加核實便漫云圓跡為元結所鑿。卷二載柳應辰在浯溪有題名有詩歌,題名為熙寧六年癸丑通判永州時書。當時傳聞中興頌危石為怪,山僧以之告柳應辰。柳應辰以朱濡筆,衣冠坐舟中。當夜怪至,伸手入,柳應
59、辰以筆押之,詰旦,字跡在崖石,怪遂絕。次年為熙寧七年甲寅,柳應辰復大書前押,鐫中興碑左高崖上,字徑四五尺。題云“押字起于心,心之所記,人不能知”云云。并且有詩,有“向后有人來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之句。土人紛紛拓以辟邪,游者亦求柳公心記。江昱認為此事為妄,“此特好尚后名,欲于勝地圖不朽,而顏元在前,殊難為繼,因而別施狡獪,使人疑詫爾。”并舉零陵志、道州志俱載此事,只是另有其地,源委亦小異,各地據為古跡。又引文昌雜錄:“應辰判鼎州時,言魚鯁法。用倒流水,吸其人氣入水中,面東,誦元亨利貞七遍,飲之即差?!弊C柳應辰好為咒符厭禁之事。李芾,字叔章,衡陽人。恭帝德祐元年,為湖南鎮(zhèn)撫大使。二年,湖南安撫使
60、兼知潭州??乖獢翟?,城破殉難。宋史有傳。卷三收其詩浯溪讀中興頌,原載于舊永州志。詩文如下:“羯鼓梨園跡已荒,斯文猶在日星光。我來細拂青苔石,不憶三郎憶漫郎?!贝嗽娧约白约好鎸χ信d碑,心中不甚感慨,雖大唐盛世早已不復存在,玄宗已過,然元結文章如星日燦爛,令人追思不已。江昱亦言“忠忱義氣,詩才清婉若許”。三 柳宗元與“八愚”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禮部員外郎,貞元二十一年,因所屬集團遭到迫害而被貶謫至永州,在永長達九年。卷八提及湖湘物產,說到蓮藕時,有“司馬謂子厚,豈其詩文峭潔異眾,遺韻傳流,雖植物亦自不同邪?”之語,對柳子盛贊如此。柳宗元縱情于永州山水,將其所居之地的八處景致評品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品質量第三方檢驗合同
- 臨時占用土地補償標準合同
- 交通賠償標準合同范本
- 個人汽車貸款購車合同樣本
- 事業(yè)單位勞務派遣合同范本
- OEM生產合同范本
- XX項目工程合同書
- 個人經營性過橋資金合同
- 店面轉讓協(xié)議合同范本
- 買賣合同范本證明書格式
- 輸變電工程監(jiān)督檢查標準化清單-質監(jiān)站檢查
- 2024-2025學年北京海淀區(qū)高二(上)期末生物試卷(含答案)
- 【超星學習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南開大學)爾雅章節(jié)測試網課答案
- 2024年中國工業(yè)涂料行業(yè)發(fā)展現狀、市場前景、投資方向分析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
- 化工企業(yè)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培訓考試卷(后附答案)
- 工傷賠償授權委托書范例
- 食堂餐具炊具供貨服務方案
- 員工安全健康手冊
- 2024化工園區(qū)危險品運輸車輛停車場建設規(guī)范
- 自然科學基礎(小學教育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
- 華為客服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