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二歷史必修三同步精選對點訓練:陸王心學_第1頁
人教版版高二歷史必修三同步精選對點訓練:陸王心學_第2頁
人教版版高二歷史必修三同步精選對點訓練:陸王心學_第3頁
人教版版高二歷史必修三同步精選對點訓練:陸王心學_第4頁
人教版版高二歷史必修三同步精選對點訓練:陸王心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陸王心學 1.黃宗羲評價某先賢說:“先生之學,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痹撓荣t是( )A 老子B 荀子C 朱熹D 王陽明2.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边@一言論說明他()A 主張“致良知”以成“圣賢”B 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 宣揚“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 認為物質(zhì)享受是“稟賦之自然”3.在今天的臺北有一座風景山陽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蔣介石到臺灣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所以改名陽明山。王陽明是( )A 理學的集大成者B 心學的集大成者C “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 首先向正統(tǒng)思想發(fā)起挑戰(zhàn)者4.王陽明主張“內(nèi)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質(zhì)意圖是( )A 克服程朱理學的弊端B 挽救封建統(tǒng)治危機C 修身養(yǎng)性,崇尚道德D 實現(xiàn)儒學的道德化5.明朝王守仁在答羅整庵少宰書中指出“夫?qū)W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該言論( )A 認為人心存在善良的本性B 強調(diào)學習貴在能夠致良知C 認為學習貴在能格物致知D 主張學習貴在能經(jīng)世致用6.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道,“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辯他吉兇災(zāi)祥?”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 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范疇B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體性C 體現(xiàn)了人自我意識的覺醒D 具有思想啟蒙的時代價值7.理學家王陽明說:“士以修治,農(nóng)以具養(yǎng),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yè)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則一而已四民異業(yè)而同道?!痹诖?,王陽明( )A 重申傳統(tǒng)的“四民”秩序B 主張重新整合社會階層C 關(guān)注的核心問題是百姓生計D 闡發(fā)的根本問題是正心誠意8.王陽明傳習錄載,“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边@一主張( )A 否定“存天理,滅人欲”B 科學指明了心與物的關(guān)系C 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D 注重人的意識的重要作用9.“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良知擴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張與上述言論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A “天人感應(yīng)”B “格物致知”C “經(jīng)世致用”D “知行合一”10.理學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說。這里的“良知”是指()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準B 圣人獨有的是非道德標準C 通過學習獲得的良好知識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規(guī)律11.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jié)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表明王陽明()A 科學地說明了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guān)系B 認識到深刻探究萬物不能得到其中之“理”C 認為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理后物D 認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主張知行合一12.王陽明的弟子董夢石出游回來說:“見滿街都是圣人。”王陽明說:“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毕铝杏^點可以體現(xiàn)王陽明這一思想的是 ( )A “知行合一”B “人人同具良知”C “格物致知”D “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13.他的學說有較廣泛的社會基礎(chǔ)。在他看來,商人、田夫等皆可為圣為賢,圣賢從廟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雖終日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八敝傅氖? )A 董仲舒B 程顥C 朱熹D 王陽明14.王陽明認為:“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zāi)祥?”王陽明意在強調(diào)( )A 萬物皆有天理B “靈明”是良知C 人與自然的和諧D 天人感應(yīng)思想15.“始信心非明鏡臺,須知明鏡亦塵埃;人人有個圓圈在,莫向蒲團坐死灰?!痹撛姺从沉? )A 董仲舒的“獨尊儒術(shù)”B 朱熹的“理學”C 王陽明的“心學”D 王夫之的“理在氣中”16.下列主張,出自王陽明的是( )A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17.“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則某今日之論,雖或于朱子異,未必非其所喜也?!闭埮袛嘣搶W者是()A 程頤B 朱熹C 王陽明D 李贄18.據(jù)說,晝夜苦思的王陽明,終于在一個夜夢中豁然開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的道理,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這從側(cè)面說明王陽明“求理”的途徑是( )A 圣人托夢B 內(nèi)心自省C 行萬里路D 讀萬卷書19.王陽明在一首示諸生詩中說:“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yè),漫從故紙費精神?!边@說明他主張( )A 人的是非善惡來自固有的本性B 要向外部世界探尋真知識C 通過學習古代典籍以增長知識D 探求知識要敢于向人求問20.“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應(yīng)出自( )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陽明D 李贄21.理學家王陽明強調(diào)“善念存時,即是天理”,“物無善惡”因而無需“為善去惡”。 由此判斷,王陽明()A 反對窮理格物B 教人明辨善惡C 主張靜心無為D 闡發(fā)禪宗學說22.史學家張岱年稱:“陽明先生創(chuàng)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蔽闹械摹傲贾笔侵? )A 內(nèi)心世界B 自然規(guī)律C 社會規(guī)律D 天的意志23.“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與禪宗這一理論類似的是( )A 老莊思想B 程朱理學C 王陽明心學D 孔孟之道24.陸九淵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不用學習也能夠體會,認為“求理”應(yīng)該是()A 格物致知B 研究圣人之道C 進行內(nèi)心反省D 致良知25.高一二班學生在排練“宋明理學”歷史短劇時,為陸九淵設(shè)計的臺詞應(yīng)是()A 民為貴,君為輕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 君臣父子,天之常理26.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認為:“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睆倪@句話中我們可以推測,下列人物的觀點與王陽明相近的是()A 陸九淵B 程頤C 朱熹D 程顥27.有位古代思想家認為:通過讀書等外在手段來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重要的是先確立仁義這一根本。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陸九淵28.宋人楊簡任富陽主簿,斷了一場賣扇子的官司。事辦完后問陸九淵:“何為本心?”陸說:“適聞斷扇訟,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本心?!睏钫f:“止如斯耶?”陸大聲說:“更何有也!”楊頓悟。據(jù)材料陸九淵認為( )A 實踐是獲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 天理人倫存于人們的本心之中C 讀書明理是做人的基本準則D 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理終歸為一2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儒家學說中有下列名言警句:“民為邦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博施濟眾”“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養(yǎng)浩然之氣”“舍生取義”“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材料二王陽明同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時,朋友指著山中開花的樹木問:“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山中樹上的花自開自落,同我心何相關(guān)?”王陽明回答:“你不來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就說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辈牧先蹶柮髟?jīng)多次參與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和平定地方叛亂,由此他認識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1)結(jié)合材料一,總結(jié)概括儒家思想在建設(sh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方面有哪些借鑒意義?試從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道德方面來闡述。(2)材料二中王陽明對“花”與“人心”關(guān)系的解釋,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觀點?你認為他的解釋合理嗎?(3)“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意思是什么?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王陽明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解析1.D【解析】從材料“先生之學,出入于佛、老者久之”說明該思想融合佛、道思想,應(yīng)該是理學思想,故A,B錯誤;從材料“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強調(diào)求理的方式是“發(fā)明本心”,靠內(nèi)心自我反省,故符合心學觀點,排除C,故D項正確。2.A【解析】由材料中“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可知,材料認為心是本原,強調(diào)內(nèi)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B是程朱理學的內(nèi)容,C是王夫之的思想,D是李贄的思想。3.B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庇谑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里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梢?,“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后,教師與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窘馕觥勘绢}以陽明山的來歷為切入點考查王陽明的思想成就,獨具特色,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其他三項均與之不符。4.B【解析】思想是為政治服務(wù)的。王陽明作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其思想本質(zhì)意圖是挽救封建統(tǒng)治危機。5.B【解析】王陽明認為學習的可貴之處“得之心”“求之于心”即“致良知”,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蝕,所以要努力學習,加強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A項沒有反映出學習的目的,故A項錯誤,B項正確;程朱理學格物致知,與王陽明求理方式相反,故C項錯誤;顧炎武倡導經(jīng)世致用,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與題意無關(guān),故D項錯誤。6.D【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靈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可知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其思想要求人們克服私欲,以儒家倫理綱常規(guī)范行為,并不具有思想啟蒙的時代價值,故D項正確;“心外無物”強調(diào)心是世界的本源,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故A項錯誤;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強調(diào)通過內(nèi)心反省修養(yǎng)去把握理,這既充分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又體現(xiàn)了人自我意識的覺醒,故B,C兩項錯誤。7.D【解析】材料中“四民異業(yè)而同道”說明在王陽明看來士農(nóng)工商四種不同社會階層,盡管所從事的行業(yè)有所不同,但均是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為為的生存而服務(wù),從“道”(天理)的層面而言,四者完全沒有差異和高度統(tǒng)一,因此王陽明在此強調(diào)的是如何用心正確對待人生事業(yè)和所處境遇問題,故答案選D,A、B、C三項與題意主旨不符。8.D【解析】王陽明心學是對理學的發(fā)展,不可能否定“存天理,滅人欲”,故A項錯誤;材料“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說明王陽明的心學仍舊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并不是科學指明心與物的關(guān)系,故B項錯誤;人文精神倡導以人為中心,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項錯誤;材料中“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強調(diào)了意識的主觀能動性,故D項正確。9.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人們的行動是隨著思想的變化而變化的,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是“知行合一”,故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與題干材料無關(guān)。10.A【解析】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11.B【解析】王陽明的做法是在驗證朱熹“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其結(jié)果以失敗告終,他必然會得出“深刻探究萬物不能得到其中之理”的結(jié)論。12.B【解析】“知行合一”是指用良知支配人的行為,材料沒有體現(xiàn),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信息“滿街都是圣人”,因此“人人同具良知”,故B項正確;“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觀點,故C項錯誤;“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是李贄的觀點,故D項錯誤。13.D【解析】從材料“商人、田夫等皆可為圣為賢”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以判斷?!拔嵝宰宰?,不假外求”與王陽明“心即理也”觀點相同;“商人、田夫等皆可為圣為賢”與王陽明“致良知”觀點相同,王陽明認為只要恢復良知,人人皆可成為圣人,故D項正確;董仲舒提出“大一統(tǒng)”思想,故A項錯誤;程顥、朱熹認為理在客觀世界中,故B,C項錯誤。14.B【解析】材料強調(diào)天地鬼神都依賴靈明,與天理無關(guān),故A項錯誤;天地鬼神都依賴靈明,靈明就是天理、良知,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故C項錯誤;天人感應(yīng)是董仲舒的主張,與材料無關(guān),故D項錯誤。15.C【解析】材料中“心非明鏡臺,有個圓圈?!闭f明與心學有關(guān),體現(xiàn)心學的是王陽明,故C項正確;A、B、D項均不符合題干內(nèi)容,故A、B、D項錯誤。16.C【解析】王陽明主張主觀唯心主義,主張“理在心中”,要通過自我反省“致良知”。中庸之道為孔子所提倡,與理學無關(guān),故A項錯誤;“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意即民要絕對服從君,君要絕對服從天的意志,將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神化,與心學無關(guān),故B項錯誤;“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恰好表明王陽明的上述主張,故C項正確;“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主張通過實踐探究來認識天理,這是程朱理學的內(nèi)涵而非陸王心學,故D項錯誤。17.C【解析】從材料“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雖或于朱子異”可以排除A、B項。又從“雖或于朱子異”,說明該學者仍是理學學派,只是觀點與朱熹不同而已,而李贄是反對理學學派,故D不正確。18.B【解析】從題目中王陽明“明道”的方式是“悟”,可以看出王陽明“求理”的途徑是內(nèi)心自省。19.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宋明理學的理解能力。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20.C【解析】材料大意是: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是每個人的思想在活動的緣故。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知,人應(yīng)該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反省,做到好的作為,去掉惡行。這是王陽明晚年將心學的思想凝成四句話,即心學四訣,是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本題選C項。也可以根據(jù)材料中“良知”“格物”等信息入手,分析出這是王陽明的思想主張。21.A【解析】依據(jù)材料“善念存時,即是天理”,“物無善惡”因而無需“為善去惡”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沒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項正確;依據(jù)材料“物無善惡”因而無需“為善去惡”可知并未教人明辨善惡,而是認為“物無善惡”,故B項錯誤;王陽明是理學家,靜心無為是道家主張,而且材料中也不能反映,故C項錯誤;禪宗屬于佛教,王陽明是理學家,故D項錯誤。22.A【解析】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這就強調(diào)了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fā)立志。23.C【解析】作答本題時要求對宋明理學主張有清晰地把握,同時對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區(qū)別能有正確的認識。題干闡述的佛教理論,講求領(lǐng)悟,自身認識到罪惡,才能放下屠刀,這與王陽明“心”學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24.C【解析】陸九淵是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認為“心”即“理”,天地萬物都在心中,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nèi)心就可得到天理。25.C【解析】陸九淵認為“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因此,根據(jù)其主張應(yīng)選C。26.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從王陽明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強調(diào)的是“心”的重要性,這顯然與陸九淵的“心學”一脈相承,故選A。27.D【解析】關(guān)鍵是“明理”一詞,說明理學已經(jīng)產(chǎn)生,則A、B可排除。而朱熹是主張格物致知的,是通過外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對的,因而選D。28.B“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么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yè)。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書,最初出現(xiàn)的“先生”一詞也并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論語中的“有酒食,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有德之稱”的說法??梢姟跋壬敝夥钦嬲摹敖處煛敝猓故桥c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看來,“先生”之本源含義在于禮貌和尊稱,并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首見于禮記?曲禮,有“從于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與教師、老師之意基本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