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體區(qū)間施工勘察報告書_第1頁
林體區(qū)間施工勘察報告書_第2頁
林體區(qū)間施工勘察報告書_第3頁
林體區(qū)間施工勘察報告書_第4頁
林體區(qū)間施工勘察報告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文字部分1.前言2.場地巖土工程條件2.1場地位置2.2地層巖性2.3巖土物理力學性能3.施工勘察評價4.施工建議附件:1技術要求2地質巖芯照片圖表部分序號圖表部分圖號張數(shù)1勘探點主要數(shù)據(jù)據(jù)一覽表2007.0..02.009-112巖石物理力學試試驗報告2007.0..02.009-213圖例2007.0..02.009-314勘探點平面配置置圖2007.0..02.009-415工程地質斷面圖圖2007.0..02.009-536鉆孔柱狀圖2007.0..02.009-6107中、微風化基巖巖等高線圖圖2007.0..02.009-71前言1.1任務來源與勘察目的受xx省基礎公司的委托,并按其提出的《**市xx旅客自動輸送系統(tǒng)xx~體育中心區(qū)間施工補勘技術要求》,xx院對**市xx旅客自動輸送系統(tǒng)xx~體育中心區(qū)間進行了巖土工程施工補充勘察工作。根據(jù)xx省基礎公司提出的技術要求,本次補充鉆探的主要目的為查明**體育中心內現(xiàn)正施工的左線與右線的地層分布情況,并結合部分詳勘資料,提供較詳細的工程地質斷面圖,以便指導施工。1.2工程概況**市xx旅客自動輸送系統(tǒng)線路總長約3.96km,全部采用地下線路,共設9座車站。擬采用明挖法、暗挖法和盾構法。xx至體育中心區(qū)間段長約593.5m,區(qū)間隧道采用盾構法施工。本次補充勘察鉆孔位于**市體育中心內,鉆孔主要位于里程YCK3+040~YCK3+510。1.3本次勘察工作依據(jù)的規(guī)程、規(guī)范及技術標準《地下鐵道、輕軌交通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307-1999)《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及《土的分類標準》(GBJ145-90)《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99)《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DBJ15-31-200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地區(qū)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定》(GJB02-98)《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制標準》(CECS99:98)《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試行)(建質[2003]114號)《原狀土取樣技術標準》(JGJ89-92)及《建筑工程地質鉆探技術標準》(JGJ87-92)《標準貫入試驗規(guī)程》(YS5213-2000)、《抽水試驗規(guī)程》(YS5215-2000)《**市xx旅客自動輸送系統(tǒng)xx~體育中心區(qū)間施工補勘技術要求》等1.4勘察方法及工作量本次勘察共布置2個鉆孔,采用鉆探為主,輔以原位標準貫入試驗測試,并與室內巖土試驗相結合。根據(jù)勘察技術及有關規(guī)范要求,本次勘察完成的工作量如下表1:完成工作量一覽表表1工作內容工作量承擔部門勘探總進尺148.10mm/10孔鉆探隊標準貫入試驗36次采取巖石試樣4組室內巖石試驗4組試驗室測量定點10處測量組本次勘察采用的坐標、高程系為**城建坐標、高程系。各鉆孔孔口坐標及標高均為實測值,兩鉆孔結束后均根據(jù)地鐵總體技術要求,采用P.O32.5普硅水泥漿注漿封孔。本次勘察滿足本院質量、環(huán)境及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未發(fā)生環(huán)境污染和健康安全事故。1.5利用資料利用《**市xx旅客自動輸送系統(tǒng)天河南一路至xx段詳細勘察階段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的6鉆孔資料:MCZ3-TT-32,MCZ3-TT-54,ZJZ3-TL-01,ZJZ3-TL-02,ZJZ3-TL-03,ZJZ3-TL-07。2場地巖土工程條件2.1地形地貌xx旅客自動輸送系統(tǒng)xx~體育中心站一帶地面條件較為簡單,主要為體育中心的體育場館。地面高程變化于10.83~11.79m,地勢開闊,地形較平坦??辈靾龅氐孛残螒B(tài)上屬于xx沖-洪積平原,場地埋藏的第四系地層為沖積—洪積砂、土層及殘積土層,下伏基巖為白堊系碎屑巖。2.2地層巖性根據(jù)補充勘察鉆孔及利用孔揭露的地質資料,盾構通過深度范圍內主要揭露地層包括白堊系(K2d2)泥質粉砂巖及礫巖和第四系(Q)土層,第四系土層覆蓋于基巖之上?,F(xiàn)按從新至老的順序將有關地層巖性特征描述如下:2.2.1第四系土層(Q)人工填土<1>(Qml):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筑的雜填土,呈灰褐、褐黃等色,多呈松散狀,部分稍壓實,主要由粘性土、粗砂、碎石、碎磚、混合而成。層厚1.90~4.00m,平均厚度2.79m,所有鉆孔均遇見該層。細砂<3-1>(Q3+4al+pl):淺灰色,灰白色,呈飽和,松散~稍密狀態(tài),不均勻含粘性土10~15%粘性土。該層零星分布于鉆孔ZJZ3-TL-01、ZJZ3-TL-02,層厚0.80~1.00m,平均厚度0.90m,埋藏深度3.00~4.00m。粗砂、中粗砂<3-2>(Q3+4al+pl):淺灰色、灰黃色,呈飽和,稍密狀態(tài)為主,局部呈中密~密實狀態(tài),主要成分為石英質,不均勻含10~20%粘性土。該層廣泛分布于場地,與粉質粘土<4-1>互層,見于鉆孔Z5~Z14,MCZ3-TT-32、54,、ZJZ3-TL-01、03、07,層厚0.80~5.00m,平均厚度1.85m,埋藏深度2.20~8.80m。粉質粘土<4-1>(Q3+4al+pl):灰黃、褐紅色,呈可~硬塑狀態(tài),局部不均勻含中砂20~30%。搖振無反應,光澤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該層廣泛分布于場地,與中粗砂<3-2>互層,見于鉆孔Z5~Z14,MCZ3-TT-32、54,、ZJZ3-TL-02、03、07,層厚0.90~5.00m,平均厚度2.45m,埋藏深度1.90~6.10m。可塑粉質粘土<5-1>(Qel):由白堊系泥質粉砂巖、礫巖風化殘積形成,紫紅、褐紅色,呈可塑狀態(tài)。搖振無反應,光澤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該層較廣泛分布于場地,見于鉆孔Z7,MCZ3-TT-32、54,、ZJZ3-TL-01、02、03、07,層厚1.65~4.60m,平均厚度3.35m,埋藏深度7.20~8.70m。硬塑粉質粘土<5-2>(Qel):由白堊系泥質粉砂巖、礫巖風化殘積形成,紫紅、褐紅色,呈硬塑狀態(tài),局部較角礫。搖振無反應,光澤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該層較廣泛分布于場地,見于鉆孔Z5~Z14,MCZ3-TT-32、54,ZJZ3-TL-01、02,層厚1.40~7.10m,平均厚度3.39m,埋藏深度7.70~11.60m。2.2.2白堊系上統(tǒng)大塱山組三元里段(K2d1)巖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巖及礫巖,呈褐紅、紫紅色,泥質、鈣質膠結為主。碎屑結構,厚層狀構造。全風化帶<6>:為泥質粉砂巖,呈褐紅色,原巖組織結構基本風化破壞,但仍可辨認,巖芯呈土柱狀,見于鉆孔Z5,MCZ3-TT-32、54,層厚1.20~2.80m,平均厚度2.02m,埋藏深度9.30~13.55m。強風化帶<7>:為泥質粉砂巖,呈褐紅、紫紅色,鈣質、泥質膠結,已風化成半巖半土狀,巖石組織結構已大部分破壞,但原巖結構清晰,巖芯呈土柱狀、土夾碎塊狀,巖塊用手可折斷,巖石風化節(jié)理裂隙很發(fā)育,遇水易軟化。見于鉆孔MCZ3-TT-32、54,ZJZ3-TL-01、03,層厚1.80~3.30m,平均厚度2.50m,埋藏深度11.30~15.60m。中風化帶<8>:為泥質粉砂巖、礫巖。褐紅、紫紅色,鈣質、泥質膠結,巖石組織結構部分破壞,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芯較完整,多呈塊狀、短柱狀,錘擊聲較脆。揭露層厚1.20~1.90m,埋藏深度11.00~17.80m。微風化帶<9>:為泥質粉砂巖、礫巖。褐紅、紫紅色,厚層狀構造,鈣質、泥質膠結,膠結緊密,陸源碎屑結構、角礫結構,中厚~厚層構造,原巖結構基本未風化破壞,局部裂隙稍發(fā)育,巖芯較完整,呈長柱狀、短柱狀,巖石堅硬,錘擊聲脆。揭露層厚1.40~9.00m,埋藏深度11.10~16.30m。補充鉆孔地層描述詳見附圖6“鉆孔柱狀圖”(2007.0.02.09-6),沿線地層具體分布請參照區(qū)間詳細勘察階段報告書。2.3巖土物理力學性質2.3.1室內巖石試驗本次勘察時在場地鉆孔中采取巖石試樣4件,并進行了室內巖石試驗,統(tǒng)計結果詳見下表2:巖石試驗成果統(tǒng)計表2地層取樣編號飽和抗壓強度(MPa)天然抗壓強度(MPa)微風化礫巖Z5-126.232.1Z9-122.823.4平均值24.527.8微風化泥質粉砂砂巖Z8-16.913.2中風化泥質粉砂砂巖Z13-11.52.3.2標準貫入試驗本次勘察在鉆孔中共進行了36次標準貫入試驗,其統(tǒng)計結果詳見下表3標準貫入試驗成果統(tǒng)計表表3指標地層標準貫入試驗實實測錘擊數(shù)數(shù)(擊)統(tǒng)計個數(shù)范圍值平均值標準值標準差變異系數(shù)粗砂<3-2>1113~3518.7(166.35)15.3(133.46)6.9010.368粉質粘土<4--1>79~2113.1(111.89)10.0(8..97)5.0800.387粉質粘土<5--1>166(4.9)粉質粘土<5--2>1218~3024.1(199.30)21.9(177.63)4.1003.185全風化花崗巖<<6>13737(30.330)注:1、刮號內數(shù)值為桿長修正值。2、粗砂<3-2>有2個數(shù)據(jù)離散性較大,粉質粘土<4-1>有2個數(shù)據(jù)離散性較大,未參與上表進行統(tǒng)計。3.施工勘察評價3.1從區(qū)域資料及勘察成果分析,本段線路范圍無區(qū)域性斷裂構造通過。3.2場地內軟土層(淤泥、淤泥質土)不發(fā)育,場地土的類型為中軟~中硬土,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場地類別為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場地。3.3基巖為白堊系沉積的礫巖、泥質粉砂巖,埋藏深度不大,層位分布起伏較大,勘察范圍內位于ZCK3+350、ZCK3+400、YCK3+400附近區(qū)域將穿越中、微風化礫巖,該巖完整性較好,礫徑2~15cm,需引起施工單位注意。詳細地質情況請參考附圖5“工程地質斷面圖”(2007.0.02.09-5)、附圖7“中、微風化等高線圖”(2007.0.02.09-7)。3.4白堊系紅層殘積土層及其全風化、強風化巖,泥質含量較高,遇水易軟化。泥質粉砂巖暴露時間長易發(fā)生失水干裂。在施工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基巖裸露時間過長或長時間浸水。4.施工建議4.1根據(jù)**市xx旅客自動輸送系統(tǒng)平面圖,結合詳細勘察資料,xx至體育中心區(qū)間隧道埋深較淺,隧道主要在砂層、沖-洪積土層、殘積層中穿過,體育中心以北區(qū)間部分地段隧道結構底板從巖層全~微風化中穿過,特別是ZCK3+350、ZCK3+400、YCK3+400附近,鉆孔資料揭露該附近區(qū)域盾構底板位于中風化礫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