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基本教學原則_第1頁
融合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基本教學原則_第2頁
融合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基本教學原則_第3頁
融合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基本教學原則_第4頁
融合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基本教學原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融合中學校藝術教育的根本教學原那么

藝術教學原那么的提出,首先必需以教育學和藝術學、教學根本原那么和藝術根本特征為依據(jù),它必需符合同學的藝術與審美心理開展規(guī)律,特殊它還應當是在分析和熟悉藝術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根本沖突關系根底上提出的處理這些沖突關系的實際工作要求,換句話說,藝術教學原那么必需成為藝術教學實踐中各種沖突運動的“根本定理〞。依據(jù)上述理解,本文提出了適合中學校藝術教學的“融合原那么〞。

藝術教學中的融合,可包括藝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融合、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同一藝術門類的不同方面之間的融合,全部這些不僅僅是教學內容上的融合,還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的融合,此外,也可以包括師生之間情感上的融合、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內容及方法之間的融合等方面的內容。為此,本文對融合原那么作了如下定義:

藝術教學的融合原那么是指:運用各種教育與藝術形式所能供應的手段與方法,在某一藝術課程或該門藝術課程的某一方面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合其它藝術課程或該門藝術課程的其它方面的內容,以便有效地提高藝術教學效益,拓寬同學的藝術視野與審美空間,全面提高同學的藝術修養(yǎng)。

當前,在中學校藝術教育實踐中,藝術內容的豐富與教學課時的稀有、藝術形式的多彩與教學方法的單調、各藝術門類之間的親情關系與各藝術課程之間的不通往來……如此布滿種種沖突的藝術教學現(xiàn)狀,確實需要我們找出能夠有效解決這些沖突的途徑和方法來轉變它,使我們的中學校藝術教學真正做到融為一體、短時高效、豐富多采。

藝術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誕生,伴隨著人類的開展而開展,在人類文化寶庫中隱藏著數(shù)不盡的藝術珍品,藝術世界寬闊無垠。因此,僅憑中學校每周2至4節(jié)的藝術課課時,即便是讓同學在漫漫的藝術長廊中做一回匆忙過客也是不行能的。但與此同時,作為根底教育的中學校,把藝術課課時加到能足以讓同學充分領會各種藝術形式的程度同樣是不行能的,由于不管藝術學科在中學校教育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它究竟還只是整個學校教育的組成局部之一。就是希望藝術課程在現(xiàn)有課時根底上每周再加上1至2個課時也都是不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的課程和內容不能削減,不斷新生的學問也有必要成為中學校教育的根本內容,在這種狀況下,各個學科能確?,F(xiàn)有課時不被削減都很不簡潔,藝術學科也不例外。那些靠著一股熱忱,一味呼吁增加藝術課時以重視藝術教育的人對此并沒有足夠的熟悉。

事實上,相比之下,我國所規(guī)定的藝術課課時并不比國外一些很重視藝術教育的國家所規(guī)定的課時要少,但為什么我們的藝術教育就是沒有別人的開展得好呢,一方面,我們的課時是虛的,人家的課時是實的。比方,國家教委規(guī)定學校各班級每周音樂、美術各1課時,但實際上,就全國而言,少開甚至根本不開藝術課的學校起碼占一半以上,所要求保證的課外藝術活動時間就更不用說了。而文部省規(guī)定學校音樂、美術為每周各1至2節(jié),而實際上,大多數(shù)學校主動開足了2節(jié)。另有一些國家,雖然規(guī)定的藝術課時并不比我國的多,但用來開展藝術課外活動的時間卻很充分。另一方面,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益我們更是比不過人家,這一點或許是我國藝術教育落后的最大癥結所在,由于不開課或少開課的現(xiàn)象或許還可以通過外在的、行政的手段加以制止和轉變,而教學效果的好壞那么是任何外在手段都難以駕馭的了。因此,如何在規(guī)定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益是我們在制定藝術教學原那么時應當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融合原那么的提出也正是首先考慮了這一點。

應當確定地說,不管怎樣,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僅僅抽取出即便是最具藝術代表性的音樂和美術作為中學校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是不夠的,尤其是在舊的藝術形式不斷翻新,新的藝術形式快速涌現(xiàn)的今日,但把各種藝術形式全部排列起來讓同學飽餐一頓的想法也是天真的。這一看似無法調和的沖突倒是給我們提出了如下的問題:能不能在不增加藝術課課時與不增設新的藝術課程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調動同學全部的藝術審美感官、拓寬同學的藝術視野,讓他們接觸到更多的藝術形式呢?或者能不能將現(xiàn)有的音樂、美術課程加以高度融合而使其產生出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以便一方面可使同學加深對音樂、美術的領悟,另一方面也可以節(jié)約出肯定的時間讓同學去領會其它藝術形式的藝術魅力呢?本文提出的融合原那么就試圖答復這個問題。

一切藝術都是心靈的藝術,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假如我們從某一藝術形式的角度去端詳其它各種藝術形式,我們將不難發(fā)覺,其它藝術形式都或多或少具有該藝術形式的表現(xiàn)特征,這就意味著,不同的藝術形式在審美意蘊、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原來就有很多相通之處。比方說,從詩的角度看各類藝術形式的詩性表現(xiàn)特征,可以說:繪畫是有形的詩,音樂是有聲的詩,舞蹈是靈動的詩,雕塑、建筑是凝固的詩。舞蹈作為動態(tài)形象的獨特藝術門類,同樣也融合了多種藝術因素,因此,有人稱舞蹈是“流淌的詩、運動的畫、跳動的音樂〞。還有人把音樂和舞蹈稱作是一對孿生姐妹,并形容說,有音樂沒有舞蹈,就像瞎子聽見了聲音而看不見動作;有舞蹈沒有音樂,就像啞巴知道了意思而說不出話。

各藝術形式的相互包涵關系,不僅表達在音樂、舞蹈、繪畫、詩歌之間,其它藝術形式也是如此。中國書法,就是一種“無聲之音〞,具有鮮亮的節(jié)奏與韻律,是看得見線條、聽不見聲音的音樂;書法又是一種“靜態(tài)的舞蹈〞,千姿百態(tài),飄舞跳動,其線條和形體如同美麗的舞姿;人們常講“書畫同源〞,說明書法與繪畫有著更多相通之處。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可以說更是各藝術形式的大融合,它是“由視覺上的和諧、靜默本身的特質形成的音樂;是由畫面構成圖形形成的繪畫和雕塑;是由戲劇結構和表現(xiàn)挨次形成的建筑;是由一些從人和物的精神中攫取得的夢幻形成的詩;是由那種與心靈溝通的、使你的心靈出來和劇中演員融為一體的內在節(jié)奏形成的舞蹈。一切都集合了。〞[1]有鑒于此,有人提出了“同盟藝術〞一詞,認為幾種藝術結盟能最好地反映藝術境界,也是進入藝術境界的最好途徑。

強調各藝術形式之間的相通之處,并不是否認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差異,事實上,各藝術形式之間的差異比它們之間的相通之處更具根本性。正由于藝術之間確有差異而且差異很大,整個藝術領域才如此豐富多采,才如此不斷開展變化。然而,各藝術門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并非相距到了無法相比擬的程度,恰恰相反,對各種藝術之間的差異理解越透,對每一種藝術的本質就鉆得越深,也就越接近全部藝術的共同本質。因此,正是各藝術門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給我們供應了將各藝術門類充分融合在一起的巨大可能性。

各藝術形式之間既存在著根本的差異又有著很多相通之處,兩者均使得藝術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必要和可能。那么,這種藝術之間所固有的相互融合趨勢是否與人的身心開展規(guī)律存在著某種同構關系呢?現(xiàn)代心理學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其答案也就是本文提出藝術教學融合原那么的心理學依據(jù)通感。

簡潔地說,通感就是人的多種感受器的綜合運動,這一心理現(xiàn)象,在藝術審美活動中表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藝術與審美心理學中一般把通感歸納為三個方面:其一是指由對某一藝術形式的感受連帶勾起對其它相關藝術形式的感受,即所謂的“藝術通感〞。如平常我們所感受到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音樂中有詩情畫意,詩畫中有音樂旋律等就是藝術通感在發(fā)揮作用。其二是指藝術創(chuàng)作中由于外界事物的啟發(fā)、誘導所勾起的對藝術構思與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的頓悟,如王羲之從鵝的形態(tài)、動作悟到書法執(zhí)筆、運筆的法那么,蓋叫天觀挑夫擔水,悟到使舞臺動作穩(wěn)健輕松瀟灑的神秘。其三是指審美中借助當前刺激引起的單一感官的感覺、知覺,通過理解、聯(lián)想、想象、心情等的作用,引起其它感官的感覺、知覺興奮和整體感受的心理現(xiàn)象,或指當前一種感官的感覺、知覺借助其它感官的感覺、知覺的興奮而得到加強。這一現(xiàn)象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聯(lián)覺〞。錢鐘書在?通感?一文中將之定名為“通感〞、“感覺挪移〞、“感覺他涉〞。[2]

上述三類通感現(xiàn)象在藝術觀賞與創(chuàng)作、審美心理活動中屢見不鮮,而且其作用也很大,無論是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對于藝術觀賞都必不行少。那種認為通感只是藝術家們的事情,而對于一個中學校生來說是無關緊要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中學校生既是今日的巨大的藝術觀賞群體,也是明天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觀賞群體主力,假如他們不具備藝術審美通感品質,那么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又將為誰而存在呢?人人都觀賞藝術,但不是人人都會觀賞藝術,沒有藝術通感的人,永久也只能看看“喧鬧〞,而不行能看出“門道〞。藝術審美通感雖然在形式上仿佛只是不同感覺、知覺的溝通、挪移、他涉,是一種聯(lián)覺現(xiàn)象,但實際上它已遠遠超出諸感覺的聯(lián)覺,它是主體在積累了肯定的藝術審美閱歷并在樂觀的情感狀態(tài)之下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制造性的結果。

以上只是就各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交融關系賜予了論證,而沒有對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闡釋,實際上,同一藝術形式的各個方面之間更是融為一體的。比方音樂中的聲樂與器樂、繪畫中的線條與顏色,戲劇中的對白與動作,電影中的畫面與音響,詩歌中的語言與意境,書法中的結構與韻律等等,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假如將它們人為割裂開來,那么,音樂將不成其為音樂,繪畫也將不成其為繪畫……一般中學校藝術教育是以美育為宗旨的根本素養(yǎng)教育,決不同于專業(yè)化的學科教學,應當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諸方面都表現(xiàn)出綜合性和豐富性的特點,既不行能也不應當有藝術專業(yè)與方向之分。那種仿照專業(yè)藝術院校,把某一藝術形式的各相關方面任意宰割的做法,即便是在一堂課的45或50分鐘之內都是不能容忍的。

藝術教學的融合原那么要真正付諸藝術教學實踐,光有理論依據(jù)是不夠的,不行回避的外在條件至少包括:藝術老師必需具備足夠廣泛的藝術修養(yǎng)以便能清晰地看到他正在進行的教學工作同其它領域之間的關系;藝術課教材所選內容及其編排方式等必需為藝術教學遵循融合原那么供應廣泛的空間;學校必需供應必要的設備條件等等。實踐證明,藝術教學遵循融合原那么是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的,雖然目前尚未有人明確提出藝術教學的融合原那么,但事實上,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的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有很多聞名的藝術教育家甚至一般的藝術教育老師,都自覺不自覺地在提倡、遵循并奇妙地運用著融合原那么。

如在,霍斯曼確信,“就像語言教學能把聽、說、讀、寫綜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等融為一體。〞[3]穆塞爾指出:“音樂教學在兩個意義上必需留意相互的關系,即內部的相互全都,和學校工作的其它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聯(lián)系。〞[4]雷默那么提出了“綜合審美教育〞這一概念,認為藝術多學科課程與單學科課程相比具有肯定的優(yōu)勢。受這些思想的影響,局部學校的藝術教育采納了把各種藝術學科結合起來的綜合藝術教學形式,即利用繪畫、音樂、舞蹈、刺繡以及其它不同的藝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去啟發(fā)同學。

最近幾年里,我國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對于教學方法的探究也取得了肯定的成果,其中融合教學表現(xiàn)尤為突出。在理論討論方面,杜衛(wèi)提出了美育的立體化原那么,認為美育不同于其它專業(yè)性強的學科教育,應當表現(xiàn)出綜合性的特點,并詳細建議在音、美教學中試行音樂、美術、文學、影視四者結合的教學法。[5]趙宋光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器官的立體動態(tài)存在,每個人實踐力量、制造力量的成長提高,都要靠多種器官的協(xié)調發(fā)育,對于每一個個體幼嫩的器官來說,特殊需要在開展聽覺器官對節(jié)奏與和諧的感受與共鳴的同時,開展他全身運動器官的協(xié)調活動,因此音樂與舞蹈是不應別離的??晌覀兊慕逃贫葏s把二者拆開了,學校只設音樂課,不設舞蹈課。他問,為什么源于人民生活的歌舞不能夠不被肢解、完好無損地進入國民教育的審美教育課堂呢?為什么少年兒童好動愛表現(xiàn)的本性不能在正規(guī)的教育制度中得到滿意和標準化呢?

在藝術教學實踐中,我國也有很多老師嘗試著進行融合教學,積累了勝利的閱歷。由于音樂和美術是中學校正式開設的藝術課程,因而也是同學所主要接觸的藝術形式,故在教學實踐中音樂與美術的融合,是藝術老師運用得最多的融合教學形式。實踐證明,音樂與美術融合,可以到達圖音并茂、聲色俱全的效果。一方面,在上美術觀賞課時將一幅幅繪畫配上一曲曲“畫外音〞,使同學對靜止的畫面產生動態(tài)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上音樂觀賞課時啟發(fā)同學為一曲曲音樂描繪出一幅幅“音中畫〞,使同學對抽象的音符產生形象的體驗,讓他們把對音樂的感受借助生花妙筆留下奇妙的痕跡。由于大家都是在嘗試與探究,在音美融合的教學中難免消失平起平坐甚至喧賓奪主的狀況,但我認為,與其給同學上一堂單純的音樂課或美術課,還不如給同學上一堂既像音樂又像美術的綜合課。

值得留意的是,把音樂與美術二者結合起來,是為了更好地拓展藝術空間,增加藝術趣味,培育同學的藝術想象力與制造力,而欲達此目的,貴在把二者敏捷、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行公式化。比方要同學把音樂形象描繪下來,老師應當啟發(fā)每個同學用各自獨特的畫面構思去表達同一音樂主題。記得尼采就曾說過:“有些聽眾總想替貝多芬的一首交響曲查找一種圖解,由一段樂章產生的種種形象的組合,好像原來就特別五光十色,甚至沖突百出,卻偏要在這種組合上聯(lián)系其可憐的機靈。〞[6]我以為,聽眾自己情愿替音樂查找一幅對應的圖畫本沒有什么值得可責備的,不過,尼采的話倒也無意中提示我們,當我們啟發(fā)同學為音樂描繪一幅圖景的時候,我們不應當無形地誘導同學一齊去查找同一種圖解,而是要鼓舞他們去樂觀地查找各式各樣的圖解。

除了音樂與美術二者的相互融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