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墨“義利觀”略論 學(xué)術(shù)論文_第1頁
《易》墨“義利觀”略論 學(xué)術(shù)論文_第2頁
《易》墨“義利觀”略論 學(xué)術(shù)論文_第3頁
《易》墨“義利觀”略論 學(xué)術(shù)論文_第4頁
《易》墨“義利觀”略論 學(xué)術(shù)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 歡迎到訪我的豆丁主頁: (文檔精靈) 本文格式為word,能編輯和復(fù)制,感謝您的閱讀。 易墨“義利觀”略論 易墨義利觀略論 【作 者】舒大剛 【作者簡介】舒大剛四川大學(xué)古籍所副研究員 梁啟超先生曾論儒墨的根本對立,曰:要而論之,利之在原出于天,而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此墨學(xué)之綱領(lǐng)也,其與儒教之根本差異處即在于是。又說:儒墨之異同比較,有最明顯之一語,即儒者常以仁義并稱,而墨者常以愛利并稱是也。曰仁曰愛,同一物也;而儒者以義為仁愛之附屬物,墨者以利為仁愛之附屬物。并說,公孟子所說:有義不義,無祥不祥(墨子 公孟);孟子批評宋以不利說秦楚構(gòu)兵為志大而號卑(孟子 告子下),以及董仲舒正其誼(義)不謀

2、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 董仲舒?zhèn)鳎褪侨逭咧亓x輕利,墨者以愛利為事的明證。于是儒墨異同的根本點在義利觀的尖銳對立,遂成為從事儒墨研究的基調(diào)。由此帶來很大誤解,仿佛儒家只重教條式的義,而忽視物質(zhì)性的利;墨家反是,只迫求實在的利,而不講求抽象的義。儒者重義輕利,墨者重利輕義,遂成為許多研究文章的共識,至今猶然,未有異議。 我們通過比較研究儒墨經(jīng)典,綜合分析儒墨的義利言論,發(fā)現(xiàn)儒墨兩家在義利觀上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也不是絕然矛盾的,非但不對立、不矛盾,有時甚至相同、相通,足以互相發(fā)明,互相補充。 (一)以義至上 義是什么,據(jù)孔子曰:義者宜也。釋名曰: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后世儒者,靡不同之

3、。朱熹論語集注說:義者,天理之所宜。孟子集注: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將義的適宜原則,視為天地之理,人心之制,事物之度,將義的恰當(dāng)原則客觀化,無非要告訴人們:義是人類追求合理物理的普遍精神。人類進(jìn)入社會生活以來,無不在追求一種既能滿足自己,又能穩(wěn)定群體的合適原則,這種原則就是義,為這種原則所作的追求就是赴義(或取義)。儒墨兩家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救時濟(jì)世學(xué)派,義的追求首先就是他們的行動綱領(lǐng)。儒家貴義重義,似乎已是毋需證明的事實,但將義置于什么位置卻是我們大可考究的,也是欲作儒墨義利觀比較研究必須考慮的。孔子曰: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 陽貨)又曰: 君子義以

4、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遜)以出之,信以成之。(論語 衛(wèi)靈公) 義是人格自覺,道德高尚的君子至上的、首要的(義以為上)、本質(zhì)的(義以為質(zhì))德行和為人處事原則。一個要想成為君子、有所作為的人,必須以義為首要修養(yǎng),以義為最高原則,孔子號召人們見義勇為,徙義成德,說:見義不為,是無勇也。(論語 為政)又說:聞義不能徙,見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述而)不外乎要人們以義為上,以義為本,以義為基。 與之相聯(lián)系的是,周易亦將義作為最高原則: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陰陽是天道的主體內(nèi)容,剛?cè)崾堑氐赖闹黧w內(nèi)容,而仁義則是人道的主體內(nèi)容

5、。這一方面表明仁義之道是對天地陰陽剛?cè)嶂赖哪M,人道具有天地之道的客觀依據(jù):另一方面,又明確告訴人們,仁與義是人道的全部內(nèi)容的主宰,猶之乎陰陽產(chǎn)生萬物,仁義即是制定人類社會其他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chǔ),猶之乎乾坤是易之門,仁義也就是人倫之門,是道德一大關(guān)鍵。舉凡周易中的吉、兇、悔、吝、利、厲、無咎的判斷,都是看其是否為義與不義來決定的,易不可以占險1、易為君子謀, 不為小人謀(張載語),即古之明訓(xùn)。義是周易斷定是非、決定吉兇的最高準(zhǔn)則。 墨子怎樣呢?答曰:與周易、孔子一般無二。墨子曰:夫義,天下之大器也。(公孟)天下莫貴于義。(貴義)天下以義為最可貴,為什么呢?因為這是天意:天欲義而惡不義。(天志

6、上)又曰:義果自天出。(天志中)墨子尊天,天是人間禍福、人世是非的最高主宰和最后裁判,天的本質(zhì)是義,天的愛好也是義,義自然是天地萬物最高尚的德行和原則,故墨子治世,必主尚同一義以為政(尚同中),認(rèn)為一同天下之義是天下大治的首要條件。天下之義既已統(tǒng)一,在從政時,亦必須時時依義行事,以義定賞罰,以義定富貴,以義定親疏:是故古者圣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尚賢上)又說: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墨子 天志上)義就是墨子考察然否是非的絕對標(biāo)準(zhǔn)。因此他要求統(tǒng)治者在治理天下之前,首先把義考慮好,一旦義的準(zhǔn)則定好,才能遇事不迷,處事不亂:故古之知者為天下度也,

7、必慎慮其義,而后為之行。是以動則不疑,遠(yuǎn)邇咸行其所欲,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知者之道也。(非攻下)可見,義在墨子心目中一點也不次要,一點也不含糊。不僅不次要,而且為義就可獲利: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耕柱)怎能說他是重利而輕義的人呢? 墨子還對普遍的義和局部的義作了定性分析。墨子曰:舉公義,辟(避)私怨。(尚賢上)公義在概念上與儒家的大義通義相同。與公義對待的即是私義。公義與私義之別,墨子在尚同三篇中有反復(fù)周致的比較: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

8、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尚同上,中下篇略同。)人各共義,相為非義,這些天下之異義自然是小義、私義,與公義尖銳對立,是天下禍亂之源。為去除亂源,墨子主張一同其義,認(rèn)為尚同一義可以為政乎天下(尚同下),使家君總其家之義(尚同下),鄉(xiāng)長壹同鄉(xiāng)之義,國君壹同國之義,天子壹同天下之義(尚同中)。其中家、鄉(xiāng)、國之義是局部的義,但相對于一人一義又是本范圍內(nèi)的公義;天下之義是公義(這當(dāng)然是就墨子所認(rèn)識的天下范圍而言的)。定天下之公義,后世謂之國是,墨子視為政治的前提條件,因為它是普遍的,具有廣泛的適應(yīng)性。 由上可知,儒墨兩家、易墨二書,都重義貴義,將義擺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儒墨兩家

9、都是提倡和捍衛(wèi)正義的義士,也都是勇于舍身取義的勇士,不存在重不重義,要不要義的問題,也不存在誰重誰輕的區(qū)別。 (二)利就是義 人類首先必須求得生存,為了生存,不能沒有利,這是用不著多予論證的事實。一切思想家,除非是以人生為苦、以肉身為累的外道,未有不替人類探討利害之源的,他們只有方式方法的不同,而無要不要利的根本區(qū)別,儒墨兩家都是如此。墨子以救世濟(jì)時為己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 告子下),力倡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從來不諱言利,他說: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尚同中)又說: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愛中)古代圣王為天下興

10、利除害。欲效法圣人的仁人,也必須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僅圣王、仁者要如此,就是一般的君主和官員也都要以此為職志,古者上帝鬼神之建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游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貧眾寡,安危治亂也。(尚同中)天子、諸侯、各級官吏設(shè)置的本意并不是僅僅讓他們享高爵之榮,食厚祿之利,讓其富貴游樂而已,這些職位的設(shè)立,端在于為萬民興利除害?;谶@樣的認(rèn)識,墨子講兼愛時,常愛利連言,尚賢中言:愛利萬民、兼而愛之從而利之,兼愛中、下言:兼相愛交相利、愛人利人,愛人必須利人,愛人自然利人,愛人就是為了利人,這是墨子的一貫思想。愛人必須利人,這不僅是墨子一人主觀的提倡而已,還是上天

11、的意志,將愛人利人賦予天意的特征:法儀曰:天必欲人相愛相利、天之于人,兼而愛之,兼而利之,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等等,莫不如是。由于墨子講愛必言利,故十分重視實利和實用;在墨子的價值學(xué)說中,舉凡有利有用的就是合理的,就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是不合理的,沒有價值的。他說: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豈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愛下)有用就是善,善必然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是真理必然有用,這就是墨子的價值觀。 為了檢驗是不是善政,墨子為天下王公大人確立了三利的準(zhǔn)繩,即上以利天,中以利鬼,下以利人。如果三利無不利,就是天下之善政,如果三利無所利,就是天下之惡政。他提出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天志

12、、明鬼、非命十大政綱,就是本著實用的原則提出來的,也是根據(jù)是否有實利來進(jìn)行檢驗的。他向弟子傳授心法曰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喜音湛湎,則語之以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以尊天事鬼,國家務(wù)奪侵凌則語之以兼愛非攻。(魯問)就是實用主義的自白。親士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節(jié)用中諸加費不加民利者圣王弗為,就是其實用主義的自白。并認(rèn)為所謂天下稱譽的大義,就是合乎三利準(zhǔn)則的:今天下之所譽義者。其說將何哉? 雖使下愚之人,必曰將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非攻下)在墨子眼中,舉天下之事,凡有用之物,無非在于有利于人而已。故主凡言凡

13、動,利于天鬼百姓者為之;凡言凡動,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貴義)勸導(dǎo)圣王仁人以同利為事,建議以利保民,以利聚民,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jǐn)忠,利民謹(jǐn)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厭,歿世不卷(倦)。(節(jié)用中) 那么,可不可以說墨子是唯利是圖、唯利是愛的勢利蟲呢?曰:否也。墨子所言之利,非自私自利,而是公利、利他。其所為舉天下之利,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之利,都是公利;其所謂交相利,愛人利人之利,即利他。公利、利他是墨子反復(fù)闡明,竭力提倡的利。墨子也不忽視私利,他承認(rèn)私利,但不主張損人自利,而提倡互助互利。他批評子自愛不愛其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而不愛其兄,

14、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而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的損人自利行為,認(rèn)為是天下亂原(兼愛上),而提倡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兼愛中)的正當(dāng)利益的獲得。在他看來,人生存的價值在于興公利,謀利他,而自己的私利正是在公利的興辦中得到實現(xiàn),自利必待利他而后行,利己是利他的間接結(jié)果。一句話,從利他出發(fā),到自利為歸宿;主觀為他人,客觀為自己。反之,如果主觀為自己,或從自利出發(fā),不管他暫時得到多大的利,最終也必然自食其果,身受其害。因為,投桃報李,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賊人者人亦從而賊之(兼愛中),一切以損人為手段的自私行為,都將以不利而報其身。墨子嚴(yán)分公利利他與私利自利,他是重利而又不自利的仁人高士。

15、 墨家重利,此孟子以來固無異說,說儒家言利,恐怕眾皆期期然以為不可了??鬃硬幻餮跃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 里仁)乎?不明言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 里仁)乎?論語不明載(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乎?孟子不謂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乎?荀子不明云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榮辱)乎?董仲舒不明說夫仁人者,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 董仲舒?zhèn)鳎┖??等等,不可枚舉矣,奚不以為儒家重義而輕利!故早在三、四十年代,梁啟超即謂儒者重義,墨者重利,是二教的根本分歧;方壽楚亦謂凡儒家正統(tǒng)派,大率以義與利不相容也;墨子賤人,亦即小人,故不諱言利。(方壽楚墨學(xué)源流頁8

16、7,中華書局1934 年版,1989年重版。)似乎儒家只重義理,而忽略物質(zhì)利益??墒牵难栽唬豪吡x之和;利物足以和義。又曰: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論語 顏淵);冉有問治,子曰:富之(論語 子路);又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 堯曰)。孟子力言制民之產(chǎn)(梁惠王上);荀子以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大略);董仲舒亦力主限民名(占)田,打擊豪強。他們并非不關(guān)心人民的物質(zhì)利益,可見儒家不言利的結(jié)論是非常片面的(下文還將具體說明,這里暫不展開)。 (三)義利合一 儒家重義亦不輕視利,墨者貴利也不忽視義,義利雙修是儒墨兩家的共同特點。言不言義,重不重利

17、,還是抽象的概念,抽象地談義利是很難作出正確判斷的。儒墨以什么為義?追求的是什么樣的利?儒墨對待義利關(guān)系的態(tài)度如何?這是我們從事儒墨義利觀比較研究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從這里也才能看出兩家價值觀念的差異,從這種差異中才可體會出兩家的優(yōu)劣高下。 從義利的內(nèi)涵看,儒家的義以尊賢為大,以尊尊貴貴為上,維護(hù)以尊卑貴賤為核心內(nèi)容的等級秩序。墨者反對儒家親親有術(shù)(殺,即差),尊賢有等,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實現(xiàn)沒有等級,沒有差別的平等之愛。儒者愛有等差,出于對社會差別這一現(xiàn)實的正視和承認(rèn);墨者反對差別,出于對社會不公平的反動和對平等社會的向往。二者都希望天下和平安寧,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儒墨之義,都正大無私,只有

18、差別,沒有邪正。周易說: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又屢言利天下,利萬民,其所重者在公利,在大利。墨子亦曰: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反對謀私利,求小利。在義利的內(nèi)涵上,儒墨二家實質(zhì)上是一致的。 在義利關(guān)系上,儒墨都有主張義利一致的一面。周易曰:利者義之和,利物足以和義。(乾文言)義好比等級,利好比安寧,和好比和諧。是等級秩序(義)帶來的和平與安寧(利),促成各階級階層的和諧相處(和),亦即是和平安寧的實惠(利)促使各階級階層安(和)于嚴(yán)格的等級秩序(義)。利是義這一原則得以順利推行和維護(hù)的保證。蘇軾東坡易傳:義非利,則慘冽而不和。陳亮: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爾。(習(xí)學(xué)記言 漢書三)謂行義,必以

19、功利為前提,都比較合乎周易的原意。系辭說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理財即追求經(jīng)濟(jì)效益,正辭即公平理獄,禁民為非即加強社會治安,明白將理財列入義的內(nèi)容。如果說周易是義利統(tǒng)一論者,應(yīng)當(dāng)是沒有問題的。基于這樣的認(rèn)識,儒家主義與利的協(xié)調(diào),在義的前提下,從來不排斥功利的求取,荀子說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陳亮說義利雙行,都是這個意思。關(guān)鍵要以義為前提,孔子要求見得思義,見利思義,贊賞義然后取,強調(diào)義與利的統(tǒng)一,以免干出見利忘義之事。在功利與大義相沖突時,儒家要求臨于利害之際的人們,毫不猶豫地自拔于功利之外,超脫于物欲之表。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 述而)又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20、,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孟子云:非其義,非其道也,祿之天下弗顧也。(萬章上)以及舍魚取熊掌舍身取義妙喻,正是這一通達(dá)態(tài)度的形象說明。荀子所謂: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榮辱)所謂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亦是這一人生觀的哲學(xué)概括。墨子一則說天欲義而惡不義(天志上),一則說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法儀),天是一個天,欲是天的欲,則天志上所欲的義,即法儀篇所欲的愛人利人,義即愛人利人;非攻下又考察天下之所譽義者即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有三利即是義,故經(jīng)上曰:義,利也。很明顯,墨子也是義利合一論者。不過墨子排除了以自利為目的的求

21、利行為,認(rèn)為自利必以損人為手段,損人者人必?fù)p之,終是不利,說到底算不得真正的利。他認(rèn)為,個人利益只有通過利他手段來實現(xiàn),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愛人利人者,人恒愛利之;愛人父者人亦從而愛其父。投桃報李,恩恩相酬。墨家又主張視人猶己,為人猶為己,私利在公利中得到體現(xiàn) 愛人不外己(大取)。如果個人利益與義相沖突,墨家也會斷然犧牲個人而服從公義,秦墨腹的故事是其典型。 由于儒家的義主要以等級制度為內(nèi)容,故特別強調(diào)用利來和義;墨家的義就是兼愛交利,故直接將義定義為利。義和利在儒墨兩家的哲學(xué)辭典中都是一致的。不僅如此,孔子見得思義(論語 季氏),義然后取(論語 憲問)的教誨,與墨子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

22、富,無義則貧(天志上)的論斷,以及他對倍(背)祿而向義的高石子的贊賞(耕柱),若合符節(jié),說明儒墨都把義放在高于利的位置,義是利的前提條件,利與不利,首先視其義與不義。以義斷利害,以義定是非。如果義與利沖突,儒家將舍身取義,墨家也不會茍且偷生。義崇于利,利從屬于義,也是儒墨的共同特點。 (四)儒墨義利觀之分歧 儒墨之間既不存在言義不言利或言利不言義的區(qū)別,也不存在重義輕利或重利輕義的區(qū)別,儒墨在義利觀上本無尖銳對立之處??梢娏簡⒊头綁鄢上壬f實難成立。但是,墨子非儒,儒者非墨,也是事實。這些分歧必然要反映到義利觀上來?;茨献又^墨子學(xué)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shù),以為其禮繁擾而不悅,厚葬靡財以貧民,

23、(久)服喪生而害事,故背周道(儒者所崇)而用夏政。(要略),這說到了問題的關(guān)鍵。儒者從周。周禮尚文,禮以義為核心;墨者用夏,夏政尚質(zhì),故直接注重物質(zhì)利益。具體表現(xiàn)在義利觀上,其差別有二:一是表現(xiàn)在義利觀上的價值取向不同;二是將義利觀運用于社會的著眼點不同。 首先看取向問題。儒者以義統(tǒng)利,以義生利,義是利的充分而又必要的條件。義是本,利是末;義是體,利是用。這種體用、本末關(guān)系,決定了儒家在看待義利時,首先考慮的義不義的分析,孔子見得思義,義然后取,合乎義就是利,不合乎義雖絲毫不取 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正是這一價值取向決定了儒家將義視為高于一切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文言利者義之和,利物足以和義的論

24、斷,又明確表明,義和利是兩個東西,或說是一個東西的體和用,義是體,是本質(zhì)的、主要的東西;利是從屬的、次要的東西。利是和義的手段,義是統(tǒng)利的靈魂;義是主體,利是服務(wù)于主體的支輔。它強調(diào)的是義無利不便于推行,在行義之時不能忽視利,但并不認(rèn)為利就是義,更不認(rèn)為利可以代表義,或取代義。義最終可以歸結(jié)到利上來,義常常是生利的根本。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德義,利之本也,正是這一關(guān)系的明確表達(dá)。但義之為利僅是公利,對私利來說有時是不完全吻合的。盡管系辭將理財正辭,禁民為非視為義,但是理財僅是義的一個方面,而不是義的全部。義可以為利,義也必須有利,但義不等于利;利可以和義,利有時就是義,但利不等于義。義與利的這種關(guān)

25、系,又如禾之與米,禾可出米,但禾本身不是米;米出于禾,但米已不是禾。這就是儒家義與利的辯證法。 墨家雖然承認(rèn)以義斷利,義重于利。但是在定義義與利時,都是以公私公義為準(zhǔn)則的,認(rèn)為公義才是義,公利才是利。認(rèn)為凡合乎義的東西必然有利,他說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耕柱)天下所譽義即上以利天,中以利鬼,下以利人,凡義必有三利;凡不合乎義的東西必然有害無益,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賊人者人必從而賊之,怨怨相報,天道好還,因此他說一切損人利己的私利,最終都是不利的,不能算著真正的利。因而形成義必有利的邏輯(經(jīng)上義,利也。),從而又進(jìn)行反推理:即有利即義(天志中三利無不利是謂天德。)。在墨子書中,用

26、義不義論證問題者甚少,并常常語焉不詳;而以利不利作論據(jù)者則比比皆是,不嫌辭費。翻開墨子書給人的感覺是處處言利,時時講利,而對正義的提倡,大義的闡述反甚寥寥。因為他心目中自有一個義即利、利即義的概念,故言義與言利都是一個意思。墨子義即利、利即義的論斷本是有條件的,但他卻常常過分強調(diào),就有失偏頗了。在正義無人主持,公道無人實施的社會里,善惡之報常常是不能兌現(xiàn)的,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卻餓死首陽山;孔門三千,顏回挺秀,卻屢空早夭;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橫行天下,卻以壽終;至于在剝削制度下,操行不軌,專犯禁忌,卻終身佚樂,累世富貴者,更是不可勝數(shù)。司馬遷就曾深有感慨地質(zhì)問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史記

27、 伯夷叔齊列傳)可見,墨子關(guān)于義利的價值觀,反不如儒家的辯證和圓通。 其次看利義觀的運用??鬃?、墨翟所處皆天下極亂之世, 春秋禮壞,戰(zhàn)國紛爭,國之與國相攻,家之與家相篡,人之與人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強必執(zhí)弱,眾必劫寡(兼愛中),政治黑暗,倫常顛倒,秩序混亂,道德淪喪,從上到下,從內(nèi)到外,無不處于極亂極衰之中。對春秋戰(zhàn)國的亂世,儒墨兩家都有相同的認(rèn)識,也表示深刻的憂慮。但是,正如墨子所說,欲醫(yī)疾必知病之所由起,欲理亂必察亂之所從生。儒墨二家在考察致亂之源時,產(chǎn)生了分歧。儒家認(rèn)為天下之癥結(jié)在秩序混亂,故有等級被沖破被打亂,也就是名不正: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

28、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孔子治世,必欲從正名著手。正名即使社會秩序化,重建等級制度,這就是義。故儒者治世,首先從正其義始。義正則名正,名正則無不正,秩序正常化就是天下之大利。系辭所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是人道之大者首者,也就是治世首當(dāng)講究的東西。程頤曰:圣人以義為利,義安處便為利。(二程遺書卷十六)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在儒家看來,義是本,君子務(wù)本,本立而利生。坤文言云:好比為人,內(nèi)心主敬,以義規(guī)范言行,敬義一立,就可收不習(xí)無不利之效2。無不利,正是敬義既立帶來的客觀效果,利是義之用。 義是出發(fā)點,也是目的地,利是手段,也是中轉(zhuǎn)站。 墨子認(rèn)為天下大亂,人間罪惡

29、皆起不相愛(兼愛上),亂的根源在于人們相惡相賊。欲救治天下,主張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兼愛中)。愛只是情感,需要實際行動,故墨子兼愛必主兼利(或交利)。情感的愛與實際的利結(jié)合是墨子治天下的法寶,墨子的愛是兼愛,即無等差的愛,愛人猶愛己身,愛人之親若愛己親。墨子的利即平等互利,方法是利他,然后利己。由于墨子將義定義為利,認(rèn)為凡行義,必以興利為出發(fā)點。他屢屢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相號召,以富其國家,眾其人民,治其政刑為行動綱領(lǐng),以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為客觀效果。其核心內(nèi)容,其主觀意圖,不外乎興利而已。以為愛心一立,眾惡立消;交利一興,天下立治。天下的種種紛爭,處處不平,都將因愛與

30、利的實行而化干戈為玉帛,化不利為有利。故愛與利乃為政之要,政治之方。墨子兢兢以求者,欲興天下之利而已。 (五)儒墨義利觀之不同效果 儒家欲行正義于天下,以義治國,以義正人心,以義重整秩序;墨子欲興天下之利,利天下之人,以兼愛為心,以互利為法,讓天下之人以平等的身份備受其愛,備享其利。其主觀動機,不能不說都是高尚可貴的。但是,儒墨治世方法在效果上又是有差別的,此不可不知。孔子首先注目于正名以正義,但并不反對利,一則認(rèn)為正名正義之后本身就可以帶來好處,就可以實現(xiàn)功利。二則,孔孟都主張分工,行義者君子之事,謀利者小人之事??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又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說:有勞心,有勞力,

31、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樊遲請學(xué)稼、請學(xué)圃,孔子說他是小人,其言下之意,無非食、利、稼、圃,皆小人之事,非君子之為,故孔孟不予深講。董仲舒三年不窺園,意在經(jīng)傳(桓譚新論),曰:皇皇(惶惶)求財利??址T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惶惶)求仁義??植荒芑裾撸蠓蛑庖?。(漢書 董仲舒?zhèn)骶褪沁@種社會分工理論的形象說明??梢娍酌现偈娌⒉皇欠磳η罄?,原因在于君子不當(dāng)以功利為事,而應(yīng)從事乎大者本者,其小者末者,自有小人謀之。其次,由于儒者以義為本為體,以利為末為用,故主張從事乎本與體,而其末其用自得。儒者講正秩序,正人心,正世風(fēng),正根本,根本既正,何患不成?如果君子言利,君主亦

32、利,上行下效,上下交爭,天下豈有不亂之理?這正是春秋亂世致亂的教訓(xùn)。董仲舒曰:及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義)而急于利,亡推讓之風(fēng)而有爭田之訟。故詩人疾而刺之,曰: 節(jié)彼南山,惟石,赫赫師尹,民俱爾瞻。 爾好誼,則民鄉(xiāng)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漢書 董仲舒?zhèn)鳎┖美侨说谋拘裕^份提倡其害無窮??鬃右詾榉庞诶卸嘣?;好小利則大事不成,故罕言利。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吾國,孟子對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江都王問勾踐之事,董仲舒對夫仁者正其誼(義)不謀求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3。都當(dāng)作如是觀。司馬遷曰:余讀孟子書, 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呼,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

33、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不肆言利,正是恐怕啟天下逐利之心,導(dǎo)天下致亂之源。程子曰: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朱熹孟子集注引)朱熹曰: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四書集注)這些言論看似近迂,實為中理。后人頗以空談性理、非議其滅人欲,存天理為以理殺人,恐怕當(dāng)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墨者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張尚同、尚賢、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自苦為極,備世之急(莊子 天下篇),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 告子下),此固舍己利人,忘我救世者也。其所利,天鬼致其享、人民受其惠,堂堂正正,可歌可泣。這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大眾,自然是雪中送炭,因而深受歡迎,成為與儒學(xué)抗衡的一世顯學(xué)。但是墨子過份強調(diào)實利,至以用是否有利來衡量是否有用,用是否有用來衡量是與不是。而其所謂利又局限在溫飽冷熱等起碼的物質(zhì)獲取上,故非禮非樂,反對一切禮樂文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