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學專業(yè)論文)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pdf_第1頁
(高等教育學專業(yè)論文)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pdf_第2頁
(高等教育學專業(yè)論文)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pdf_第3頁
(高等教育學專業(yè)論文)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pdf_第4頁
(高等教育學專業(yè)論文)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 課堂教學是高等學校的中心任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和輸送高級專業(yè)人才的主要 渠道。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就是高等學校師生群體在高校課堂教學領域內所共同承 認的教育價值標準、教學觀點和教學行為方式的總稱,它直接規(guī)約著高等學校課 堂教學的具體實施。根據(jù)課堂教學范式理論淵源的不同,本研究將我國高校課堂 教學范式劃分為客觀范式和建構范式兩種類型,其理論基礎分別來自于客觀主義 與建構主義。 我國高校課堂當前普遍運用的是以客觀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客觀范式,它堅守 知識的客觀性,認為學習是一個外在賦予的過程,把大學生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作為 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這種范式能夠高質、有效地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聞內掌握 基本技能,在追求效率的工業(yè)化社會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 代的到來,它的重知識輕潛能、重書本輕實踐、重給予輕體驗、重接受輕反思和 重分數(shù)輕內涵等弊端已經成為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枷鎖。 建構主義理論的興起,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的客觀范式提出了挑戰(zhàn),也為我 國高校課堂教學的新范式建構范式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高校課堂教學的 建構范式認為教學是富有生成與建構意義的育人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過 程,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意義的賦予由學生自己決定。它針對客觀范式的弊端,提 出了我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變革的基本思路:把學生潛能的無限開發(fā)作為高校課 堂的教學目標,把生活與實踐作為高校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把懷疑反思與創(chuàng)造 發(fā)現(xiàn)作為高校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把建構學習作為高校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 把網絡學習作為大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 關鍵詞:課堂教學;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客觀范式:建構范式 i i a b s t r a c t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髂t h ec e n t r a lr o l ef o ra l l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st h em a i nc h a n n e lt o c u l t i v a t ea n dp r o v i d eh i g h - l e v e l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f o rt h es o c i e t y t h e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p a r a d i g mi st h ef u l ln a m e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v a l u es t a n d a r d 、t e a c h i n gv i e w p o i n t sa n d t e a c h i n gb e h a v i o r ,w h i c ha r ea c k n o w l e d g e db y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i nc l a s s r o o m t e a c h i n ga r e a i tr e s t r i c t st h ec o n c r e t em e a s u r e so fh i g h e rs c h o o lc l a s st e a c h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t h e a t r i c a ls o u r c e so f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 ,t h ec o l l e g et e a c h i n g p a r a d i g mi sg r o u p e di n t o t w ok i n d s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o f o b j e c t i v i s ma n dt h et e a c m n gp a r a d i g mo f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 w i t ho h j o - t i v i s m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a st h e i rt h e a t r i c a lb a s i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p a r a d i g ma p p l i e dm o s t l yi nc h i n ai st h e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o fo b j e c t i v i s m , w i t ho b j e c t i v i s ma si t sb a s i s t h i sp a r a d i g ma p p r o v e st h eo b j e c t i v i s mo fk n o w l e d g e , a n dl o o k sk n o w l e d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a sae x t e r i o rp r o c e s s ,a n dv i e w si ta st h em a i na i mt o m a s t e rt h ek n o w l e d g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f o r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t h i sp a r a d i g mc a nb e e f f i c i e n te n o u g hi nh e l p i n gs t u d e n t sa c q u i r et h eb a s i cs k i l l si nas h o r tt i m e i ta l s oh a s m a d ea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ds o c i e t y ,i nw h i c hp e o p l eh a v eb e e n p u r s u i n gt h ew o r ke f f i c i e n c y w i t ht h ea d v e n to ft h ee c o n o m ys o c i e t y b a s e d0 1 1 k n o w l e d g e ,t h ea b u s et h a tf o c u so nk n o w l e d g er a t h e rt h a nl a t e n t ;o nb o o kr a t h e rt h a n p r a c t i c e ;o nt e a c h i n gr a t h e rt h a ne x p e d e n c e ;o na c c e p t i o nr a t h e rt h a nr e f l e c t i o n ;o n s c o r e sr a t h e rt h a n c a p a b i l i t y ,h a sb e e nas t u m b l i n gb l o c k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w i t ht h er i s i n go f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i nc h i n a ,i tg a v ea g r e a tc h a l l e n g et ot h e o b j e c t i v ep a r a d i g ma p p l i e di nt h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n da tt h es a m et i m ep r o v i d e s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t ot h en e w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 :t h e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o f 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o f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t e a c h i n gi sa n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o c e s sw i t hc r e a t i n g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n gm e a n i n g s i t 7 sac o n s t r u c t i v e p r o c e s si nw h i c ht h es t u d e n t sa r ea c t i v ee n o u g ha n dc o m p r e h e n dt h ek n o w l e d g ea n d t h em e a n i n gt h e m s e l v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o b j e c t i v ep a r a d i g m ,i t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eb a s i ci d e a so f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r e f o r mi nc h i n a sc o l l e g e s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sf o l l o w s :t h eg o a li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t u d e n t s u n l i m i t e dp o t e n t i a l ; t h ec o n t e n ti sc o l l e g el i f e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eb a s i cm e t h o di sr e f l e c t i o na n dc r e a t i v i t y ; t h em a i nm o d ei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v el e a r n i n g ;a ni m p o r t a n ts u p p l e m e n ti st h es t u d yo f i n 從客觀羯建構:高校譚堂藪學衽式及其變革研究 k e yw o r d s :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 ;t h e 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o fo b j e c t i v i s m ;t h e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o f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湖南大學 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擔。 作者簽名:嘲厴日期:毒吵年月弓日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 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 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湖南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 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 本學位論文。 本學位論文屬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 2 、不保密團。 ( 請在以上相應方框內打“”) 作者簽名: 導師簽名: 嘲譯 海帶 3 日期鰳年 日期:加7 年 q 只;b ,二月 日 碩士學位論文 1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第1 章緒論 知識經濟時代對高校課堂教學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 已經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增長方式及速度的變化對高校課堂教學范式提出了 新的挑戰(zhàn):一方面,教育應大量和有效地傳授越來越多、不斷發(fā)展并與認識發(fā)展 水平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教育應找到并標出判斷事物的標準,使人 們不會讓自己被瞬息萬變的大量信息搞得暈頭轉向,簡而言之,教育既應提供一 個復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地圖,又應提供有助于在這個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針【l 】。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沖擊著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人類知識的總量呈幾何方式 急劇增長。“人類的科技知識積累量在1 9 世紀約5 0 年增加一倍,至2 0 世紀中葉 已達每1 0 年增加一倍,到2 0 世紀7 0 年代已經是每5 年增加一倍的速率;同時, 知識的陳舊率也加快了,到2 0 世紀5 0 年代,工業(yè)技術知識已有3 0 陳舊,電子 技術知識則更呈現(xiàn)緊縮狀態(tài)的淘汰周期,至2 0 世紀6 0 年代,已有5 0 過時和更 新;人類在2 0 世紀5 0 年代至2 0 世紀6 0 年代的新發(fā)明和新發(fā)現(xiàn)的科技成果競超 過了以往兩千年的總和?!?2 1 另據(jù)權威預測,今天的科技知識只不過是2 0 5 0 年科 技知識的1 。在未來的3 0 年,人類的科技知識總量將在現(xiàn)有基礎上再增加1 0 0 倍【3 】。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使得人們 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變得異常豐富。相比之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的發(fā)展卻遠遠滯 后于科學知識的增長?,F(xiàn)行課堂教學范式封閉滯后、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盡管在 教學過程中增補了大量新知識,相較于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也不過杯水車薪。 有人作過計算,一個大學本科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僅占一生中所需知識的1 0 左右,其余9 0 的知識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習得和獲取【4 】。教學內容的空前 豐富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高校課堂教學范式之傳授終身受用知識的夢想。 “終身教育”理念要求高校課堂采用與“一次性教育”不同的教學范式。1 9 7 2 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了對現(xiàn)代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學會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正式確立了“終身教育”的理念。在終身教 育的理念中,教育與人的生命的全過程完全結合起來,成為人生命歷程的發(fā)展與 完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 9 9 5 年3 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在第 一章總則第l l 條中明確提出:“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需 要,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各級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我國政 府對于世界“終身教育”運動的這種正式回應,表明終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家 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蘊式及其變革研究 的責任并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和保證。這意味著,高校課堂在向學生傳授專業(yè)技術 知識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其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與習慣, 并喚醒和提升大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能力,使其學會學習,并具備獨立獲取知 識,發(fā)展自我的能力。國際2 1 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園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 指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一是學會認知,即學會學習;二是學 會做事;三是學會共同生活;四是學會生存【5 】( 2 。在這種背景下,大學生畢業(yè)時 重要的不是他們擁有知識量的多少,而是能夠自主學習,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新 環(huán)境的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敖K身教育”理念的確立,標志著學習型社會 的初見端倪,學習正在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內容;“學會學習”口號的 提出,也標志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局面正在形成。學會學習既包含了對學生自學 能力的培養(yǎng),也包含了自我教育的不斷演進,它不僅代表了高校課堂的努力目標, 更是未來學習型社會所必需的一種理念。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高校課堂并 不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終點,而是終身教育的起點。因此,高校課堂教學范式不 僅要為大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價值,更要在終身教育理念的指導 下,為他們真正搭建好終身學習的橋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高等教育大眾化對高校課堂教學范式變革提出了現(xiàn)實要求。高校擴招至今, 我國的高教事業(yè)獲得了長足發(fā)展,適齡青年毛入學率已經超過2 0 ,按照國際慣 例,我國的高教事業(yè)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從1 9 9 8 年到2 0 0 4 年,6 年內我國 高校招生數(shù)增長2 8 9 ,在校生增長2 1 2 6 1 ,實現(xiàn)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 但擴招政策在高等學校的實行,隨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引發(fā)了高校課堂教學質 量的下滑?!叭鹗柯迳H管理開發(fā)研究院發(fā)表的2 0 0 0 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 顯示,中國的國民素質、科學技術和國際競爭力在世界的排名連續(xù)下滑:國民素 質由1 9 9 8 年的第2 4 位滑至第2 9 位,科學技術由第1 3 位滑至第2 8 位,國際競爭 力由第2 4 位降至第3 l 位?!边@是記者冀文海早在2 0 0 1 年3 月2 8 日中國經濟時 報發(fā)表的報道。對此,清華大學教授劉西拉對一所著名高校的兩個工科院系進 行細致調查后認為,這與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下滑有關。調查顯示,從學生對 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滿意程度來看,對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認為很滿意和滿意的學 生只有5 ,認為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學生達5 3 ;認為在大學苦讀幾 年后,能學到一點點和根本學不到有用東西的學生占7 9 【_ 7 l 。上述情況在 早先一則對三所高校的專項調查中也有明確顯示:教學好的只占5 ,較好和一 般的占2 1 ,而教學較差的比例卻高達7 4 【8 1 。我國高等學校的課堂教學狀況不 容樂觀。為此,教育部部長周濟在2 0 0 4 年1 2 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 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中指出:“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各高等學校必須高度重視 人才培養(yǎng)質量,必須把教學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贝罅訌娊虒W改革,提高 高校教學質量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在素質 2 磺士學位論文 教育的宏觀背景下,國內多數(shù)高校雖屢有改進,但相較予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 其改革的步伐還略顯遲緩,改革的力度也不足以使課堂教學現(xiàn)狀從根本上有所轉 變。高等學校承擔著為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培養(yǎng)各類專業(yè)人才的重要任務,課堂 教學就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而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則直接規(guī)約 著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因此,走進高校課堂教學范式,研究高校課堂教學范式, 進而改革高校課堂教學范式越來越成為高等學??滩蝗菥彽闹匾蝿?。 1 2 文獻綜述 根據(jù)筆者目前所搜集的國內外文獻資料,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相關研究成 果。 1 2 1 關于高校課堂教學的研究 菲利普杰克遜( p 蝴i p j a c k s o n ) 是國外最早系統(tǒng)研究課堂教學的學者,他 在1 9 6 8 年出版的課堂生活中,揭開了與課堂相關的許多謎團,也拉開了西方 學者研究課堂教學的序幕。隨后,美國著名的課堂研究專家古德( t h o m a sl g o o d ) 和布羅菲( j e r ee b r o p h y ) 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與描述并結合豐富而生動的課堂 案例,在他們的代表作透視課堂中詳細介紹了觀察、描述、反思和理解課堂 行為的方法【9 】。除此之外,翻譯介紹進來的自主課堂、健康課堂管理、豐 富教學模式、教學行為指導等專著,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課堂教學中的相 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述。在國外的高等教育領域,課堂教學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 順。2 0 世紀8 0 年代以前,美國大部分高校特別是一些研究型大學長期存在重科 研、輕教學的情況,其教學質量并不高。2 0 世紀8 0 年代中期,美國大學開始重 新關注教學和科研之間的矛盾,由科研優(yōu)先、注重研究生培養(yǎng),轉而重視本科教 學。1 9 8 4 年1 0 月,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發(fā)表投身學習:發(fā)揮美國高 等教育的潛力的報告,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美國 高等教育改革的價值觀基礎和2 7 條具體建議;2 0 世紀9 0 年代以來,教學在美國 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受到重視,許多主要大學重新把本科教學放在優(yōu)先 位置。1 9 9 4 年美國卡內基基金會通過對1 2 5 所研究型大學的調查,分析了美國大 學教學質量下滑的原因。1 9 9 7 年該基金會發(fā)表了題為重塑本科教育的報告, 對美國本科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在全美引起很 大反響。成立于1 9 0 5 年的“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 t h ec a r n e g i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 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o f t e a c h i n g ) 通過各種途徑,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進行了 十分廣泛深入的研究。迄今為止,該基金會出版的研究文獻不計其數(shù),這些研究 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美國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及教學水平的顯著提高,也 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對高等院校課堂教學的廣泛關注。 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 我國的教學論學科體系,習慣于將課堂中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 法、教學組織形式等各個要素分別進行研究。這種“解構式”的研究傳統(tǒng)使得我 國關于課堂的專門研究相對較晚和較少。在我國,最早以課堂作為研究對象的當 屬田千興等人。他在與伍賢進、姚正平合著的課堂論中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課 堂的起源、發(fā)展、功能等內容,并從動態(tài)的屬性認為課堂本身就是人才生產活動, 是一種培養(yǎng)、訓練人的教育教學活動【l o 】o 。之后,南京師范大學的吳康寧教授主 持開展了課堂教學社會學研究。他在課堂教學社會學一書中寫到,不論從理 論還是從事實出發(fā)來分析,課堂首先是一個正式的“社會活動場”,然后才是一個 “教育活動場”。在課堂社會中,存在著特殊的社會組織、特殊的社會角色、特殊 的社會文化和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1 1 】。國內有關高校教學的系統(tǒng)研究,始于錢伯毅主 編的大學教學論及李希主編高等學校教學論。前者致力于教學基礎理論的 闡述,探討教學規(guī)律并對大學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提出研討,力求反映國內外 教學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后者對高等學校教學的任務、地位和教學改革、教學理 論、教學形式、評估、管理、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考核與評定等進行了詳細論述。隨 后,李定仁等學者編撰了大學教學原理與方法,該書涉及大學教學目標、大學 教學的一般原則、大學教學設計、大學生學習評價等方面。潘懋元先生1 9 9 5 年主 編的高等學校教學原理與方法則根據(jù)高等學校教學活動的特點,論述了教學 的一般原理和方法。2 0 0 4 年徐輝主編的大學教學概論,主要從理論與實踐兩 個層面對高等學校的教學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就具體針對高校課堂教 學的專著而言,國內目前僅見于方華燦編寫的論高等學校的課堂教學一書, 書中詳細闡釋了高校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條件以及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注意 的技術細節(jié)等方面的內容,主要從教師的層面論述了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具 體措施。另外,就筆者查閱的期刊文獻來看,課堂教學這一高等學校的核心問題 正在逐步引起大家的關注和重視。比如,吳小鷗教授在問診大學課堂一文中 分析了當前大學課堂的主要弊病,而后又在其發(fā)表的創(chuàng)構大學課堂一文中提 出要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的出發(fā)對大學課堂進行創(chuàng)構。在以上眾多的研究中,筆 者發(fā)現(xiàn)大家越來越傾向于這樣的理解,即高校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師生相互學習 的教與學的活動,而且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研究活動;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傳遞 與接受的認識過程,而且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與創(chuàng)造知識的研究過程。 1 2 2 關于高校課堂教學范式的研究 “范式”( p a r a d i g m ) 是一個來自希臘語的動詞,原意是“一個接一個的展示”。 在現(xiàn)代英語詞典中被翻譯為“例子、樣本”或“語言和動詞變化表”b 2 1 。作為一 種專門術語,美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guī)於? t k u l m ) 在必要的張力( t h ee s s e n t i a l t e n s i o n ) ( 1 9 5 9 年) 一文中首先引用了“范式”一詞。隨著庫恩的經典著作科 4 學革命的結構( 1 ks t r u c t u r eo f s c i e m i f i cr e v o l u t i o n s ) ) ( 1 9 6 2 年) 一書的出版, 這一術語在科學哲學及其他學術研究領域得到廣泛采用。英國學者瑪斯特曼 ( m a g a t e tm m a n ) 在范式的本質( t h en a t u r eo f ap a r a d i g m ) 一文 1 3 1 中指 出,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至少賦予了范式2 1 種不同的說法。通過 推敲原文,可以把這2 1 種含義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1 1 4 1 :第一部分稱之為形而上 學范式或者元范式,如把“范式”當作一組信念、一種新的觀察方式、一張地圖 等。第二部分是社會學范式,如把“范式”定義為一個普遍承認的科學領域,一 套政治制度等。第三部分是人工范式或構造范式( c o n s t r u c tp a r a d i g m ) ,即以更具 體的方式來使用“范式”,把它作為典型的問題和解答、一本實用的教科書或經典 著作、一些供給的工具、實用的儀器設備、一個語法規(guī)范、一個格式塔圖形等。 隨后,范式作為一種研究的視角與方法逐漸進入到多種領域。 范式與教學領域的聯(lián)系,源于美國著名的教學研究專家蓋奇( n l g a g e ) 。他 在自己主編的教學研究手冊( 第一版) ( 1 9 6 3 年) 中開宗明義,“范式是模式、 型式或圖式。范式不是理論,更確切地說,它是思維方式或研究型式,當人們運 用這些方式或型式時,就可以導致理論的形成。”i l5 】蓋奇的貢獻,正如他自己在 該文的開頭所言,功在“拋磚”,旨在“引玉”。之后的教學研究發(fā)展也確實應驗 了他的期望。正如他的助手舒爾曼仉s s h u l m a n ) 評論道:“他在教學研究領域發(fā)展 的道路上邁出了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l6 1 。隨后,有西方學者對教學范式做 出了界定,教學范式( t e a c h i n gp a r a d i g m ) 是指人們對教育領域教學這一特殊現(xiàn)象 和復雜活動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教學所作的最基 本的界定或基本的解釋【1 7 】。從當代西方教學范式研究的主要成果來看,有五種教 學范式受到了學者們普遍的關注并對教學實踐活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五種范 式是【l8 】:( 1 ) 藝術范式,將教學看成一門藝術。( 2 ) 科學范式,認為教學是- - - - j 應用 科學,強調教師職業(yè)和教學活動應該以科學的原理作為基本的指導。( 3 ) 系統(tǒng)范式, 這種范式所強調的是教學的系統(tǒng)整體性,認為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方向 明確且結構緊湊的活動,( 4 ) 能技或技能范式,即教學是一種可以通過培養(yǎng)和提高 的個人職業(yè)技能( c r a f t ) 活動。( 5 ) 反思范式,反思范式將教學看成是一個發(fā)展性 的概念,認為教學過程實際應該是一種對教學實踐的不斷反思的過程,要促進教 學專業(yè)的發(fā)展,教師就應該成為一個反思的實踐者( r e f l e c t i v ep r a c t i c e n e r ) 。 上世紀9 0 年代,教學范式開始進入我國研究者們的研究視閾。如王長純在 試論當代理性主義教學范式一文中這樣定義到,理性主義教學范式指的是以 理性主義或科學主義影響下的教育哲學( 主要是行為主義) 為基礎的教學理論、教 學計劃、步驟及方法【1 9 1 。馬開劍認為,課程與教學范式是指關于課程與教學的一 整套觀念體系、思維方式、話語系統(tǒng)與實踐作法【2 0 1 。王大鵬認為,研究型教學范 式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個體出發(fā),以人為本,真正把學生 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 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引導學生以研究的態(tài)度對待書本知識 犯”。韋志成將閱讀教學范式界定為,有志從事語文教學的人是“一個科學共同體”, 對于閱讀教學的研究和實踐積久而形成了基本的范式【2 2 1 。楊敏提出,英語課堂教 學范式是指在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中一種普遍認可及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或一 個一以貫之的教學傳統(tǒng)【2 3 1 。張躍忠提出,之所以把s e m i n a r 從初期的課堂討論式 的“教學方式”理解為現(xiàn)在的課程“教學范式”,關鍵在于它代表了課程編制和實 踐共同體成員所秉持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并形成了民主性、研究性和學術 性的獨特品質【2 ”。其余有關教學范式的研究分別見于:徐國慶職業(yè)教育課程、 教學范式的演變( 2 0 0 2 ) ,張胤教學認識論之批判與新教學范式的構建( 2 0 0 3 ) , 唐志欽建構主義教學范式下的英語教學設計( 2 0 0 5 ) ,李伯利論以過程為中 心的教學范式( 2 0 0 5 ) ,鞏寧平基于行動導向教學范式下網絡課程的架構與思 考( 2 0 0 6 ) ,葉慧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英語教學范式的本土化解( 2 0 0 6 ) ,張曉 宏高校研究型教學范式之探究一啟發(fā)式教學( 2 0 0 7 ) ,馮國瑞生成性思維視 閾中的教學范式轉型( 2 0 0 7 ) 等。 近年來,人們對教學范式這個概念的認識和理解逐步深化。有學者提出,教 學范式是指人們對教學這一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和復雜的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理解或基 本看法【l 引。有學者則認為,“教學范式”是教學人員及研究群體共同接受的信念, 并在其支配與指導下對教學活動的基本規(guī)范和結構式框架的共同認識【2 5 j 。另有學 者指出,“教學范式”來源于教師受到相同的教育和訓練,并為他們提供解決教育 教學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思路。相對教學法來說,教學范式的概念更為寬泛,教學 范式包括各種具體的教學法【2 6 l 。此外,就筆者查閱的碩士論文來看,對教學范式 的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南京師范大學王月芬的走向對話的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范式研究;西北師范大學宋增林的閱讀教學的范式轉 換及對策研究,萬雪瑩的教學藝術范式在普通音樂教育中的運用研究;四川 師范大學葉軍的生成秩序當今閱讀教學新范式;華東師范大學李沖鋒的語 文教學范式研究以及重慶師范大學劉春雨的建構主義對語文教學的啟示,他 在文中的第三章設想了建構主義學習的閱讀教學范式。以上關于教學范式的定義 及類型的研究成果,無疑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 2 3 關于高校課堂教學范式變革的研究 高校課堂教學范式的變革就是從理論上以批評的眼光審視、質疑高等學?,F(xiàn) 有的課堂教學范式,在實踐中建構一個以新理論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新范式。有關 課堂教學范式變革的研究成果散見于各類期刊文獻,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認為課堂教學范式變革的關鍵是思維方式的變革。鄭潔認為,新的 發(fā)展性學力觀和終身學習社會的出現(xiàn),要求突破和超越傳統(tǒng)的視教學為知識傳遞 6 碩士學位論文 的模仿型范式,確立起以教學促發(fā)展的變革范式模仿型范式以知識技能的習得 為目標,以知識對學生的統(tǒng)領、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學生與學生的隔離為主要特 征。變革范式則是與模仿范式相對立的一種課堂教學文化,這種范式認為教學的 根本在于通過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變革學習者的態(tài) 度和生活方式。它以建構主義為心理學基礎,立足于張揚人的個性和自我表現(xiàn)的 價值1 2 ”。袁維新分別論述了客觀主義知識觀的弊端與建構主義知識觀的特征,認 為從客觀主義知識觀轉變到建構主義知識觀是實現(xiàn)科學教學范式重建的基礎【2 引。 李清臣學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際,分別從教學的本質、教學內容取向、教學方式 等方面對“模仿范式”與“變革范式”進行了梳理與比較。他認為“變革范式” 教學的核心意蘊在于個性與獨創(chuàng)性的追求;在于合作學習,共同活動,全體、全 面發(fā)展;在于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于師 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對話與交流 2 9 1 。 第二類,認為課堂教學范式變革的關鍵是課程的變革。馬開劍結合新課改精 神提出,課程與教學必須進行包括觀念調整、價值追求和實際做法在內等幾個方 面的整體的范式轉向【20 1 。馮國瑞認為,課堂教學與課堂中人的發(fā)展應遵循生成性 思維的基本精神。據(jù)此,用生成性思維方式去理解課堂教學基本維度的含義,并 探索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范式轉型【3 們。應國良和袁維新認為,隨著建構主義 理論、情境學習理論、教學交往理論的發(fā)展和逐步整合,一種基于上述理論的現(xiàn) 代教學范式對話教學正在孕育形成。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對話教學正在成 為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范式【3 1 1 。 第三類,認為課堂教學范式變革的關鍵是師生關系的變革。葉茂林等學者認 為,教學范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范式有兩種:教師主 體論、學生主體論。鑒于這兩種傳統(tǒng)教學范式的弊端,他從提高師生自動力的角 度提出了師生共同主體教學范式。在這種教學范式中,不僅教師有發(fā)言權,學生 也有參與權,師生關系被視為一種相互投入關系。二者通過平等對話,良好互動, 不斷地更新知識,完善自我,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3 2 1 。 整體而言,從范式理論的視角來看,高校課堂教學或高校課堂教學范式變革 的研究成果甚少,并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就筆者查閱的資料,在國內有 關高校課堂教學范式變革的研究中,學者們對于課堂教學范式的劃分雖然尚未達 成統(tǒng)一標準,但大多傾向于根據(jù)客觀主義與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來劃分高校課堂 的教學范式。筆者在本研究中也將以客觀主義和建構主義作為高校課堂教學范式 及其類型的理論基礎,并將我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相應劃分為客觀范式與建構范 式。對于具體的內涵與內容將在第三、四、五章作進一步論述。 7 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 1 3 研究的內容及方法 1 3 1 研究內容 全文主要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簡要陳述了本研究的選題背景及意義; 第二部分:通過結合、借鑒“范式”理論,對教學、課堂教學、高校課堂教學以 及與之相應的教學范式、高校課堂教學范式等關鍵詞進行概念界定;第三部分: 簡單闡述客觀主義、建構主義理論,并分別論述高校課堂教學客觀范式、建構范 式的涵義與特征;第四部分:著重分析當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普遍運用的客觀范 式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五部分:針對高校課堂教學客觀范式的諸多弊端,從建構 主義視角提出高校課堂教學建構范式的基本構架。本研究試圖運用“范式”理論 重新審視高校課堂教學這一現(xiàn)象,考察課堂教學變革范式建構范式與傳統(tǒng)客 觀范式的異同,從“范式”的視角來看高校課堂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其方法演繹。 1 3 2 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獻分析法。筆者借助圖書館、網 絡期刊、文庫等平臺收集國內外有關高校課堂教學及教學范式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分析、整理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和存在不足的基礎上,對高校 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 比較分析法。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對所收集的文獻資料進行比較與分析, 去粗取精,減劣存優(yōu),借鑒其長處,構建自己的研究體系。 多學科分析法。從高等教育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種視角來探討并提出高校 課堂教學建構范式的基本構架。 8 焉士學位論文 第2 章高校課堂教學范式概述 在深入研究本課題之前,有必要對幾個基本概念進行闡述。 2 1 范式 庫恩認為,范式一詞有兩種意義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著一 個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它 指謂著那個整體的一種元素,即具體的謎題解答;把它們當作模型和范例,可以 取代明確的規(guī)則以作為常規(guī)科學中其他謎題解答的基礎?!薄? 3 】具體而言,范式也 可以被看作是人們看待與處理特定領域內的一種現(xiàn)象或一系列問題的基本原 理【3 舢。由于范式這一術語的多義性、可塑性,庫恩曾在“再論范式”一文1 3 5 中告 訴人們,“范式”一詞無論實際上還是邏輯上都很接近于“科學共同體( c o m m u n i t y o fs c i e n c e ) ”這個詞。一種范式是也僅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東西, 反過來說,也正由于他們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組成了這個共同體。因此,想要更 準確地理解庫恩的“范式”思想,就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學共同體”??茖W共 同體主要指,探索目標大體相同的某一研究領域的科學工作者,由于進行充分地 交流、討論,在專業(yè)方面達到共識( c o n s e n s u s ) ,這一“共識”就是“范式”所 替代的原始術語。 雖然范式的意義來源于科學革命的結構,但人們對它的理解可謂莫衷一 是,超越了庫恩的原有意圖。瑞典教育學家胡森( h u s e n t ) 認為:“范式可以 被看作是一種文化的人工制品,它反應了在特定時間內特定科學團體全國性 的或國際性的團體一一的科學行為方面的占主導地位的觀點?!笨? 】法國的埃德 加莫蘭( e d g a rm o r i n ) 將范式看作一種隱蔽的思想,主宰一切的地下通道,“范 式是無意識的,但它澆灌著有意識的思想,支配它,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超意識 的?!薄?7 】安德森( l o r i nwa n d e r s o n ) 認為:“范式是指科學家或研究人員審視他 們領域的方式及其在本領域內進行的操作活動?!薄? 8 】總之,在西方社會科學研究 中,范式這一概念通常用來指人們建立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之上的對 事物基本的概括或基本看法的體系。 我國的學者對于范式的理解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將范式看作模 型,早期的研究大多持這種觀點?!胺妒绞侵笧槟骋活I域中研究者所遵守的具有凝 聚力和組織力的,并且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研究成就的科學研究規(guī)則、典范或 模型。它具有三個基本構件:一是遵守它的研究者;二是一套規(guī)則、典范;三是 9 從客觀到建構;高校課堂教學范式及其變革研究 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3 9 1 范式就是指科學共同體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來研究 同一領域的特定問題,簡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種近乎固定的問題和解題方法【4 0 1 。 第二類認為范式的意義與信念接近。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范式是包括規(guī)律、 理論、標準、方法等在內的一接套信念。是某一學科領域的世界觀【4 1 】?!胺妒骄?是從事同一個領域研究的人員所持有的共同信念、研究規(guī)則和方法。它是指一種 理論體系、研究規(guī)則和方法的結構,它規(guī)范著研究者的價值取向和觀察世界的角 度,決定著問題的提出、材料的選擇、抽象的方向、合理性標準的確立以及問題 的解決?!? 4 2 j 或者認為,所謂范式是指解釋和理解某一社會現(xiàn)實的思想體系或一 系列的原則和基本信念,是指導“科學共同體”進行研究的信念系統(tǒng)和解釋框 架岬j 。第三類是把范式看作一種系統(tǒng),作為系統(tǒng)的范式具有放大、自我保持、 自我擴張等功能 4 4 】。此外,也有人把范式直接譯作“規(guī)范”。1 4 5 1 “范式”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內涵,根據(jù)本研究對范式含義的理解,筆者在 本研究中將范式定義為:在某一特定時期,特定專業(yè)或學科領域內的科學共同體 所具有的一套信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也可以說它是這一科學共同體全體成 員所共同接受的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2 2 教學范式 2 2 1 教學 “教學”二字,在古時很早就出現(xiàn)了。早在商朝即公元前2 0 世紀前后,甲 骨文中已經發(fā)現(xiàn)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奔坠俏?中也已有了“學”字,如“壬子b ,弗酒小求,學”。】( 8 4 在我國古代,“教” 有“教授、教誨、教化、教訓、告誡,令使等含義”【4 7 1 。但“教學”二字合為一 詞,則最早見于書商書說命:“學敦( x i a o ) 半p p o 學記引用它作為“教 學相長”思想的經典根據(jù),特別用來說明“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宋人蔡沈注:“敦,教也。始之自學,學也;終之,教人,亦學也。”意思是 說,一開始自己學,這當然是學;而學了以后去教別人,這也是學。但這些說法 僅代表了“教學”一詞較片面的含義,單指“教”的一方面的活動,還未包括教 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有學者考證,宋代歐陽修做胡瑗先生慕表,說: “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學,弟子來去數(shù)百人,各以其經傳相傳授,其教學之 法最備,行之數(shù)年,東南之士,莫不以仁義禮樂為學?!?4 6 1 哩4 其中的“教學”二 字,才是正式指教師“教”和學生“學習”的活動。從我國教育史來看,對“教 學”概念的比較科學、合理的理解當源于此??梢姡谖覈糯呀洶呀虒W看作 是根據(jù)特定的教育目的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徑,十分重視教學的作用。 在英語中,“教”和“學”這兩個詞分別為:“t e a c h i n g ”和“l(fā) e a r n i n g ”。西方 1 0 碩士學位論文 教育史上,人們先是格外強調“教授”,后又走向反面,格外強調“學習”,縫麗 兩方面都強調,于是提出了“教與學”( 把嵋h i 甥a n dl e a m i 雌) 。2 0 世紀初,隨著 “進步教育運動”的興起,人們格外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強調教與 學的有機統(tǒng)一。美國教育學家史密斯( s m i t h ,b o ) 把英語國家有關教學 ( t e a c h i n g ) 涵義的討論做了整理,并把它們歸為五類1 4 剮:( 1 ) 描述式定義,即傳 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 2 ) 成功式定義,即將教學作為成功。( 3 ) 意向式定義,即將教學 作為一種意向活動。( 4 ) 規(guī)范式定義,即將教學作為規(guī)范性行為。( 5 ) 科學式定義, 即精確到在運用一個概念時,每個人都有一致的看法。 國外眾多著名學者通過早期對教學實質進行探究,獲得了不少關于教學的深 刻見解。如:夸美紐斯認為教學即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藝術 4 9 1 :赫爾巴特認 為教學過程是新舊概念的融合過程,即一個心理學意義上的“統(tǒng)覺”過程【5 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