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華林園建筑考_第1頁
六朝華林園建筑考_第2頁
六朝華林園建筑考_第3頁
六朝華林園建筑考_第4頁
六朝華林園建筑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六朝華林園建筑考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構(gòu)成園林的基本因素。六朝建康華林園內(nèi)可考證且最著名的山、水,是修筑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的景陽山與天淵池。關(guān)于園內(nèi)植物,因史料闕如,難以詳考。唯有建筑,現(xiàn)存史料記載最為豐富,像景陽樓,華光殿,臨春、結(jié)綺、望仙三閣等,屢屢出現(xiàn)在當時及后世文人的筆端。其中,尤以唐許嵩《建康實錄》卷12《宋中·太祖文皇帝紀》“是歲(按,即元嘉二十三年),置華林園東五里”條的記載最早且集中:案,《地輿志》:吳時舊宮苑也。晉孝武帝更筑立宮室。宋元嘉二十二年,重修廣之。又筑景陽、武壯諸山,鑿池名天淵,造景陽樓以通天觀。至孝武大明中,紫云出景陽樓,因改名景云樓,又造琴堂,東有雙樹連理,又改為連玉堂,又造靈曜前后殿,又造芳香堂、日觀臺。元嘉中,筑蔬圃,又筑景陽東嶺,又造光華殿,設(shè)射棚,又立鳳光殿、醴泉堂、花萼池,又造一柱臺、層城觀、興光殿。梁武又造重閣,上名重云殿,下名興光殿,及朝日明月之樓,登之,而階道繞樓九轉(zhuǎn)。自吳、晉、宋、齊、梁、陳六代,互有構(gòu)造,盡古今之妙。陳永初中,更造聽訟殿。天嘉三年,又作臨政殿。其山川制置,多是宋將作大匠張永所作,其宮殿數(shù)多,舊來不用,乃取華林園以為號,陳亡悉廢矣。此外,南宋周應(yīng)合《景定建康志》和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中也分別有集中載述?!毒岸ń抵尽肪?2《城闕志》三“古華林園”條云:《建康宮闕簿》云:宋元嘉中筑蔬圃,二十二年更修廣之,筑天泉池,造景陽樓,大壯觀、花光殿、設(shè)射堋,又立鳳光殿、醴泉堂。又云:蔡宗旦《金陵賦》云:“其后則華林之園,別宮在焉,仙華、醴泉、連玉、芳香、靈曜、景陽、日觀、風光、玉壽、披香、清暑、茅堂。樓有穿針,鐘有趣妝。一柱、層城之臺,工巧妙而莫窺;朝日、明月之樓,曲九轉(zhuǎn)而欲迷。筑以壯武之山,鑿以天淵之池,中立袚褉之堂,繞以流杯之規(guī)。夸青樓與紫閣,恨不純乎瑠璃,侈神仙之彩雕,香雜麝而涂之;起臨春與結(jié)綺,竦神仙之巍巍,斫戶牖以沉檀,飾珠翠為薄帷?!辈⑹侨A林園殿閣臺榭等名?!吨琳鹆晷轮尽肪?2上《古跡志》“古華林園”條云:《建康宮闕簿》云:宋元嘉中筑蔬圃,二十二年更修廣之,筑天泉池,造景陽樓、大壯觀、花光殿、設(shè)射堋,又立鳳光殿、醴泉堂、花蕚池、一柱臺、層城觀、興化殿。孝武又造靈曜前后殿、芳香堂、日觀臺。梁武帝造重閣,上名重云殿,下名光嚴殿。陳永初中造聽訟殿,又有臨政殿。陳亡悉廢。《宮苑記》云:園內(nèi)有池名天泉池,內(nèi)有豐泉亭,池南起云堂、芳香堂、琴堂、芙蓉堂之屬。又按,晉孝武開北山閣與張美人游,亦在此園。從上述《建康實錄》、《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結(jié)合六朝正史及其他相關(guān)資料,可以勾勒出六朝建康華林園中建筑之大概。一、景陽山附光殿六朝建康華林園第一次大規(guī)模修筑,是在劉宋元嘉二十三年(446)。這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密切關(guān)系??贾T歷史,六朝建康華林園為司馬氏渡江后,仿洛陽華林園,在孫吳舊宮苑的基礎(chǔ)上所造。然東晉時期,司馬氏政權(quán)不忘戮力北伐以期克復中原,故僅將建康城視為暫住地,因此基本沒有大興土木。直至東晉末年,劉?!傲x熙土斷”之后,統(tǒng)治集團逐漸放棄恢復中原的理想,江南之地由新土變?yōu)楣枢l(xiāng),統(tǒng)治者便開始著意營建宮苑,再加上宋文帝“元嘉之治”,社會財富大增,也為大興土木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景陽山《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三年(446),“筑景陽山于華林園”據(jù)上引《建康實錄》,又有景陽山東嶺。又,《景定建康志》卷21《城闕志》二“光嚴殿”條下云:“(景陽東嶺)在縣東北六里景陽山東嶺南?!碧鞙Y(泉)池又,南陳時期江總(519-594)曾作《芳林園天淵池銘》武壯山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與景陽山同時筑。景陽樓《景定建康志》卷21《城闕志》二“景陽樓”條考證云:“《輿地志》:宋元嘉二十二年,修廣華林園,筑景陽山,始造景陽樓。孝武大明元年,紫云出景陽樓,狀如煙,回薄久之,詔改為慶云樓(《宮苑記》云景云樓)?!比A(花)光殿據(jù)上引《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筑。《南史·蕭坦之傳》:隆昌元年,少帝“后在華林園華光殿露著黃縠裈,跂床垂腳”又,據(jù)上引《建康實錄》,又有光華殿。《景定建康志》卷21“光華殿”條:“在臺城內(nèi),梁武帝大通中施與草堂寺,取珠貨直百萬,以其地起重閣七間?!兵P光殿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筑?!毒岸ń抵尽肪?1《城闕志》二“鳳光殿”條:“在縣東北七里一百步舊臺城內(nèi)?!痹O(shè)射棚(堋)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年)筑。醴泉堂宋元嘉二十三年(446)筑?!赌淆R書·祥瑞志》載:“(建元)三年,華林園醴泉堂東忽有瑞云,周圓十許丈,高下與景云樓平,五色藻密,光彩映山,徘徊良久,行轉(zhuǎn)南行,過長船入華池?!迸d光殿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筑。又,《南齊書·東昏侯紀》:“世祖(按,即齊武帝蕭賾)興光樓上施青漆,世謂之‘青樓’。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純用琉璃?!睂映怯^(穿針樓以上為宋文帝元嘉時期的建筑。至宋孝武帝大明年間,華林園再次迎來了較大規(guī)模的建造時期。琴堂、芳香堂兩堂筑于宋孝武帝大明時期(457-464)。按上引《建康實錄》所載,琴堂曾改名連玉堂。又《南史·宋本紀中》:大明元年五月“丙寅,芳香琴堂東西有雙橘連理,……(改)芳香琴堂為連理堂?!膘`曜前后殿宋孝武帝大明時期(457~464年)筑。又,《宋書·符瑞志下》云:“大明四年三月丁亥,木連理生華林園曜靈殿北。”日觀臺宋孝武帝大明時期(457~464年)筑。《景定建康志》卷22《城闕志》三“日觀臺”條:“一名司天臺,在臺城內(nèi)。考證:《宮苑記》臺城直鸞飾門西有日觀臺,《祥符圖經(jīng)》云宋司天臺也?!币陨?明確見諸史載的劉宋時期修造的建筑有15處,僅元嘉二十三年(446)就有12處之多,故《建康實錄》云“重修廣之”,確非虛言。二、梁武帝“立重云殿”經(jīng)劉宋時期兩次大規(guī)模的建設(shè)與增修,華林園已成相當規(guī)模的皇家園林。可惜南齊末年,一度遭火災而受損。《南史·齊本紀下》:“(永元二年)秋七月甲辰夜,宮內(nèi)火,唯東閣內(nèi)明帝舊殿數(shù)區(qū)及太極以南得存,余皆蕩盡……三年,殿內(nèi)火……火又燒璇儀、曜靈等十余殿及柏寢,北至華林,西至秘閣,三千余間皆盡?!敝亻w(重云殿、光嚴殿)梁武帝時建造?!毒岸ń抵尽肪?1《城闕志》二“光嚴殿”條載:“在縣東北六里景陽山東嶺南??甲C:梁于臺城中立層城觀,歷代修理,更起重閣,上名重云殿,下名光嚴殿?!敝卦频钤谥亻w上層,為梁武帝時期舉行佛事的重要場所。唐代道世《法苑珠林·敬佛篇》記載了梁武帝對重云殿敬佛的裝飾:“昔梁武帝立重云殿,其中經(jīng)像并飾珍寶映奪諸國,運雖在陳,殿像仍在?!敝亻w下層為光嚴殿朝日樓、夕(明)月樓梁武帝天監(jiān)初年(502-504)與重閣(重云殿、光嚴殿)同時筑?!毒岸ń抵尽肪?1《城闕志》二“朝日夕月二樓”條云:“在華林園內(nèi)。考證:梁武帝所起,階道繞樓九轉(zhuǎn)?!秾m苑記》云景陽山次東嶺起通天觀,觀前又起重樓,上重曰重云殿,下重曰光嚴殿,殿前當街起二樓,左曰朝日樓,右曰夕月樓,巧麗無匹?!币陨鲜橇何涞蹠r期的建筑。梁朝末年侯景之亂時,華林園建筑遭到嚴重損毀。據(jù)史載,侯景曾“引玄武湖水灌臺城,城外水起數(shù)尺,闕前御街并為洪波矣。又燒南岸民居營寺,莫不咸盡”三閣(臨春閣、結(jié)綺閣、望仙閣)陳后主至德二年(584)筑。南陳江總(519~594)曾作《芳林園天淵池銘》,自稱寫于“執(zhí)徐”之歲,為干支辰年,參考江總生平,當在陳后主至德二年(584)又,《景定建康志》卷21《城闕志》二“臨春結(jié)綺望仙三閣”條考證云:“《宮苑記》在華林園天泉池東光昭殿前,髙數(shù)十丈,并數(shù)十間,其窗牖、戶壁、欄楹之類皆以沉檀為之,又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內(nèi)設(shè)寶帳,其服玩瑰麗,近古所未有。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植以奇樹,雜以花藥。后主自居臨春,張麗華居結(jié)綺,龔、孔二貴妃居望仙,并復道交相往來,使女學士與狎客賦詩,采其尤艷麗者以為詞,被以新聲,曲有《玉樹》、《后庭花》、《臨春樂》等。麗華聰慧有神采,常于閣上靚妝臨軒檻,宮中遙望若神仙。”三、清人才培養(yǎng)殿及堂六朝建康華林園內(nèi)還有一些建筑不是起于上述大規(guī)模修造時期,或建造時間不明確。清暑殿(嘉禾殿)《晉書·孝武帝紀》:“(太元)二十一年春正月,造清暑殿。”可見,該殿修筑于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毒岸ń抵尽肪?1“晉清暑殿”條載:“在臺城內(nèi),晉孝武帝造殿前重樓復道,通華林園,爽塏奇麗,天下無比,雖暑月常有清風,故以為名?!薄稌x書·王雅傳》:“帝起清暑殿于后宮,開北上閣,出華林園。”當時,清暑殿在修造之初,不屬于華林園,只是與之相毗鄰、貫通的一處建筑。但到南朝劉宋時期,清暑殿已經(jīng)與華林園融為一體,成為華林園的一部分了,宋孝武帝劉駿、江夏王劉義恭均作過《華林清暑殿賦》,故《景定建康志》卷21“晉清暑殿”條考證云:“《晉書》太元二十一年正月起清暑殿于華林園?!鼻迨畹顬槟壳笆妨纤娏A林園內(nèi)第一座大型有名建筑,《建康實錄》所載之“晉孝武帝更筑立宮室”,當即指此。又,《晉書·孝武帝紀》:“(太元)二十一年春正月,造清暑殿?!锞旁赂?帝崩于清暑殿,時年三十五?!盀榍迨畹?有識者以為‘清暑’反為‘楚’聲,哀楚之征也。俄而帝崩,晉祚自此傾矣。”祓禊堂依《景定建康志》引蔡宗旦《金陵賦》,知華林園內(nèi)當有袚褉堂,位于天淵池之中。又《六朝事跡編類》卷4《樓臺門》“祓禊堂”條載:“楊修之《金陵》詩注云:在縣北五里臺城內(nèi)。天淵池架石引水為流杯之所,六朝上巳日,宴賜公卿于此。《輿地志》云:宋元嘉二十二年,鑿天淵池,造景陽樓。今法寶寺南有景陽樓古基,側(cè)有池,舊傳即天淵池。歲久淹沒,今不復有堂矣。”含芳堂《宋書·明帝紀》載“于華林園含芳堂講《周易》,常自臨聽”通天觀《景定建康志》卷22《城闕志》三“通天觀”條引舊志云:“舊在華林園內(nèi),宋元嘉中與景陽樓同造。”又考證云:“《金陵故事》晉孝武帝講孝經(jīng)于通天觀,仆射謝安侍座,尚書陸納侍講,黃門侍郎謝石、吏部侍郎袁宏持經(jīng),丹陽尹王緄讀句,論者榮之。則此觀晉所有也,非創(chuàng)于宋,舊志殆未考耳?!毖淤t堂《宋書·符瑞志下》:“太元十九年正月丁亥,華林園延賢堂西北李樹連理?!敝窳痔谩端螘で皬U帝紀》:景和元年十一月,“帝于華林園竹林堂射鬼”茅堂《宋書·袁粲傳》:“(泰始)六年,上于華林園茅堂講《周易》,粲為執(zhí)經(jīng)?!毕扇A、玉壽、青樓、紫閣等殿據(jù)《景定建康志》卷22引蔡宗旦《金陵賦》,華林園中還當有仙華、玉壽、青樓、紫閣、披香等建筑。按,《南齊書·東昏侯紀》云:“(永元二年)后宮遭火之后,更起仙華、神仙、玉壽諸殿……(永元)三年夏……跨池水立紫閣諸樓觀,壁上畫男女私褻之像?!彼?、關(guān)于華林園的原初遺跡的遺跡要深入探討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演變、精神風貌、文化內(nèi)涵等問題,六朝園林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中國古典園林藝術(shù)正是在六朝時期由外在物質(zhì)追求轉(zhuǎn)向內(nèi)在精神需求,由以講究實用轉(zhuǎn)向追求意境,由單純地模仿自然轉(zhuǎn)向藝術(shù)地再現(xiàn)自然。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古典園林的個案研究卻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較少涉及六朝園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華林園作為六朝第一皇家園林,曾發(fā)生過“杯酒勸長星”和“簡文入華林”等具有標志性和象征性的事件,在整個中國古典園林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值得予以充分重視與研究。以上28處(組)建筑,是對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相關(guān)史料盡可能挖掘之后所得,能夠最大程度地復原華林園的原貌。若能以此為基礎(chǔ),繪制出華林園的復原圖,將大大提高六朝園林理論與歷史研究的精深度。據(jù)文獻記載,六朝華林園位于首都建康臺城的北面,要想繪制華林園的復原圖,必須先復原六朝建康城。可惜的是,由于隋滅陳,將整個建康城夷為了平地,使得后世對建康城了解甚少,導致六朝建康城的形制、規(guī)模和布局成為學界至今探討不已的公案之一。據(jù)最新的復原研究,六朝建康城的范圍大致為:“西南角基本上在中山路九條巷曾公祠(南京三中初中部)附近,西北角基本上在珍珠橋附近,東北角在龍蟠中路東側(cè)軍區(qū)大院西門內(nèi)?!敝劣谌A林園的整體風貌和內(nèi)部格局,由于實物形態(tài)的華林園早已在1400多年前化作一片煙塵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來的僅是文獻中的華林園。通過對現(xiàn)有文獻資料的梳理,我們認為,文獻所記錄的或許僅是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一部分,這28處(組)建筑也許并不能代表六朝華林園的全部。此外,在缺少實物對照及其他文獻資料匱乏的情況下,這些人工建筑(及山、水)的具體體量、相對位置,今人更是無從確知。更要說明的是,六朝華林園前后歷時300余年,經(jīng)歷了由簡入繁、屢廢屢建、逐步擴展的動態(tài)過程。一些園林建筑可能前面存在、后面被毀,再后來又在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