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與《九夏》考_第1頁
《大夏》與《九夏》考_第2頁
《大夏》與《九夏》考_第3頁
《大夏》與《九夏》考_第4頁
《大夏》與《九夏》考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大夏》與《九夏》考

《大夏》和《九夏》是先秦常用的音樂。有人曾作過較為詳盡的研究,以為《大夏》與《九夏》,不過是同一樂舞的兩個不同名稱疑《大夏》即《九夏》者,主要論據(jù)有如下二點:其一,關(guān)于《大夏》,《莊子》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滲水以導(dǎo)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也有:“吳公子札來聘…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其二,相傳為虞舜的《大韶》樂,《尚書·益稷》中有“簫韶九成”之說,故亦稱《九韶》。而《大夏》于《呂氏春秋》中有“夏籥九成”之說,故亦可稱《九夏》不難看出,僅憑以上兩條理由來證明《大夏》即是《九夏》,令人難以信服。第一,《呂氏春秋》所說“夏籥九成”,未必可與“簫韶九成”稱《九韶》相類比。說它即是《九夏》,僅是臆測,并無任何證據(jù)。其次,《呂》書本身的可靠與否,姑且不論。僅以這一節(jié)的記述來看,很成問理:皋陶歷來只說是堯、舜、禹時代的刑官,未聞作過“樂正”。他作“夏籥九成”,不免令人生疑。其三,“樊”、“遏”、“渠”為“三夏”之別稱,僅韋昭一家之言,并無旁證有人引《國語·魯語》與《左傳·襄公四年》關(guān)于同一事件——魯國的穆叔出使晉國的記載(見后面引文),以驗證韋昭之說其四,就說“三夏”確是描述治水情景,又有什么證據(jù)說它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呢?況且,所謂《九夏》,《周禮·鐘師》明載為《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械夏》、《騖夏》顯而易見,說《九夏》即《大夏》,其理由不能成立。相反,若將先秦文獻(xiàn)中有關(guān)記載稍加整理,卻能找到《九夏》不是《大夏》的證據(jù)。這些記載,主要散見于“三禮”(《周禮》、《禮記》、《儀禮》)和“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中。包括上文所引的《國語》、《呂氏春秋》及《莊子》中的零星記載,共有三十多處。其中大多數(shù)記載,都在《大夏》或《九夏》之前冠以行樂動詞“舞”或“奏”。值得指出,使用“舞”或“奏”,《大夏》與《九夏》有著極為嚴(yán)格的區(qū)別。以《周禮》來看,提及《九夏》者五處。除《樂師》《大馭》篇用“行以《肆夏》”外其《鐘師》云:“鐘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周禮》載《大夏》二處,皆見《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若說《周禮》中“舞”、“奏”二字的用法,是出于偶然的話,翻開《禮記》、《儀禮》,即能找到同樣的證據(jù)。《禮記》載《九夏》二處,亦用“奏”,均見《郊特牲》章:“賓入大門,而奏《肆夏》?!薄按蠓蛑唷端料摹芬?由趙文子始也《大夏》三處,皆用“舞”:《內(nèi)則》:“子……二十而冠,始學(xué)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儀禮》載“奏《肆夏》”一語三處:《燕禮》篇二處:“若以樂納賓,則賓及庭奏《肆夏》?!薄肮菔芫舳唷端料摹贰秲x禮》還有“奏《陔》”的記載:《鄉(xiāng)飲酒禮》:“樂正命奏《陔》,賓出至干階,《陔》作鄭玄以為“《陔》即“《陔夏》?!倍嵭吨芏Y·鐘師》注引杜子春云:“械讀為陔鼓之陔如果說,僅憑以上“三禮”的記載尚不足信,翻遍先秦典籍,不難再找一些佐證。如“三傳”、《國語》等。雄辯的是,在這些文獻(xiàn)中,我們無從找出“奏”《大夏》或是“舞”《九夏》這樣相反的例證來。這只能說明,在先秦人心目中,《大夏》與《九夏》這兩個概念,涇渭分明,用“舞”用“奏”,絲毫不可混同。這為《大夏》不是《九夏》,提供了堅實的證據(jù)。《大夏》用“舞”,可知《大夏》是一部樂舞。樂舞是音樂藝術(shù)極其古老的形式。在樸野的上古時代,音樂與舞蹈,原本是密不可分的整體。隨著歷史由原始社會發(fā)展到了奴隸社會末期,音樂藝術(shù)也已達(dá)到了一個歷史階段的頂峰。近年出土戰(zhàn)國初期的曾侯乙編鐘,所體現(xiàn)出來的高度藝術(shù)水平,是最好的證明。盡管“樂舞”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shù),在古代音樂舞臺上繼續(xù)扮演著一名重要角色;音樂,卻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shù),早已從上古樂舞不分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并且產(chǎn)生了分化,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形式:有聲樂,有器樂。聲樂中有琴歌、“徒歌”(無伴奏的歌唱);器樂中也有獨奏及多至數(shù)百人的合奏(或齊奏)。這是不乏例證的?!妒酚洝芳啊蹲髠鳌肪d有季札觀樂一事“濫竽充數(shù)”事出《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秦青、韓娥是戰(zhàn)國時的歌唱家。其“徒歌”竟至“聲震林木,響遏行云”、“余響繞梁,三日不絕”的地步以此而論,《九夏》之樂當(dāng)是怎樣的一種形式呢?先秦記載均用“奏”字,其決非樂舞?!毒畔摹肥欠癜璩?先秦文獻(xiàn)無載,唯有漢儒論及。《周禮·鐘師》鄭玄引呂叔玉之說(見前引),認(rèn)為“《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賈公彥疏云:云《肆夏》《詩》也者,子春之意?!毒畔摹方圆谎浴对姟?是以解者不同。故杜注《春秋》云《肆夏》為樂曲名。今云《肆夏》(為)《詩》,則《九夏》皆《詩》,后鄭從之。顯然,因《九夏》秦火后已是不傳,是詩樂(歌),是器樂,漢時已有分歧。《九夏》為《詩》,起自杜子春。其實杜子春的意思也有些摩棱兩可,故其注《春秋》只說《肆夏》為“樂曲名”。鄭玄從呂叔玉之說,肯定《九夏》為《頌》,未免武斷。有人以為其說無據(jù)漢人認(rèn)《九夏》為《詩》,是從《國語》中“叔孫穆子聘于晉”一事的記載中推論出來的:因“《文王》之三”、“《鹿鳴》之三”皆為《詩》,故“《肆夏》之三”亦為《詩》;《肆夏》為《詩》,則《九夏》亦當(dāng)為《詩》。如此推論,未免過于草率了。這里不妨再來看看原文,為《九夏》不是《詩》提供一點佐證?!秶Z·魯語》載: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颉堵锅Q》,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咨于周然有別?!段耐酢分?是《詩經(jīng)·大雅》中的三篇詩歌,無疑為聲樂節(jié)目,故用“歌”字;《肆夏》之三用“奏”,而且還明載為“金奏”(金為鐘類樂器),則唯器樂曲可解。孤證不足為據(jù),恰《左傳·襄公四年》同有叔孫穆子出使晉國一事的記載之異文: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奏亦用“歌”。這里《肆夏》同用“金奏”;《文王》之三不僅用“歌”,還明說“工歌”——即由專門樂工演唱《文王》之三。其說與《國語》完全一致??梢?說《肆夏》為《詩》不過是漢儒們的主觀臆斷,沒有任何根據(jù)?!毒畔摹犯赡苁遣缓姼璧募兤鳂?。那么,《九夏》是怎樣的一部器樂曲呢?先奏古樂久已絕響,我們唯有從僅有的文字記載中略窺一二了?!吨芏Y·鐘師》:“鐘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一節(jié),算是對《九夏》所用樂器最明確的記載了?!秶Z》、《左傳》亦有“金奏《肆夏》”之說,可確知《九夏》的樂器主要是鐘與鼓?!毒畔摹返墓τ?均見于上文所引之“三禮”。略作歸納如下:一、據(jù)《周禮·大司樂》,行祭祀或大射禮時,王出入則奏《王夏》,為王專用。二、《肆夏》比較多見,主要用于天子諸侯的大祭祀、大射禮及燕禮。具體是“尸出入”及迎賓(“賓入大門”、“賓及庭”、“公升及席”、“公拜受爵”、“賓出”)時,則奏《肆夏》。另外,《周禮·樂師》云:“教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蕎,車亦如之三、《昭夏》僅見于《周禮·大司樂》:“大祭祀……牲出入,則全奏《昭夏》。”似為犧牲專用。四、《祴夏》即《陔》、《陔夏》。是行燕、射等禮時“賓出”(“賓出”、“賓出于階”、“賓降及階”)所奏之樂。五、《驁夏》僅見《儀禮·大射禮》:“公入驁?!编嵭?“《驁夏》亦樂章也從以上“五夏”的應(yīng)用情況來看,《九夏》實際上完全是周朝禮儀的附屬品,所謂“禮樂”的組成部分。與作為欣賞藝術(shù)的音樂,已有相當(dāng)距離。其他“四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因經(jīng)傳無載,漢人雖有議論,未必可靠,暫不作考索了。必須說明,自夏立國后漫長的一千多年中,《大夏》作為一部經(jīng)典樂舞,歷代相傳。但也隨著歷代統(tǒng)治者的增刪益損,隨著音樂水平的提高,樂器的不斷完善與日益豐富,以及經(jīng)過沒有記譜法的上古時代,樂工們的代代口頭相傳,東周時的《大夏》,不可能再是大禹時代的原貌了。到了文化較為發(fā)達(dá)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禹因他顯赫的功績,及后世貴族的政治需要被逐漸神化;《大夏》樂舞也逐步被宗教化了。不過,此時的《大夏》,尚保存著原來的主題,即大禹治水的內(nèi)容。否則,季札觀樂見到“舞《大夏》”時,就不會發(fā)出“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修之”這樣的贊嘆了?!洞笙摹酚心男┓矫娌煌凇毒畔摹纺?首先,當(dāng)然《大夏》為“樂舞”。除上文所列“舞《大夏》”之說可證外,《禮記》中尚有關(guān)于《大夏》舞容的具體描寫。所謂“八佾以舞《大夏》”,其次,《大夏》的社會地位與功用,亦不同于《九夏》。《大夏》為歷朝經(jīng)典樂曲。到了周朝,又成了當(dāng)時的重要禮儀經(jīng)典——“六代樂舞”之一。不僅如此,它還被列為貴族子弟接受教育的必修科目之一。地位之高,遠(yuǎn)非《九夏》所能比擬。《周禮·大司樂》就有“以樂舞(包括《大夏》)教國子”之說?!抖Y記》說得更具體:貴族子弟二十歲開始學(xué)禮儀時,才可“衣裘帛,舞《大夏》《大夏》的社會功用,除作為貴族子弟的教育科目外,大致還有兩點。據(jù)《周禮·大司樂》之說,有用以祭祀山川。這可能因其內(nèi)容與大禹治水有關(guā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