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_第1頁
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_第2頁
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_第3頁
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_第4頁
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這是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第1篇這一堂課,目標明確,特點鮮明,成效較顯著,充分體現(xiàn)了《課標》中提出的語文教育理念。一、抓“學(xué)習(xí)語言”這個核心“學(xué)習(xí)語言,培養(yǎng)語感”,這是語文教育思想。正如《課標》所指出的那樣:“語文教學(xué)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xùn)練,給學(xué)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chǔ)。”什么是“語文基礎(chǔ)”?即以運用語文為核心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安蛔x不寫,就是對語文學(xué)習(xí)的釜底抽薪?!币皇亲x,充分地讀。有示范性地讀,體悟性地讀,探究性地讀,表情性地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一節(jié)課教完,居然大多數(shù)學(xué)生都能背誦,這真是一個奇跡。二是品,品味是閱讀教學(xué)的重點,也是閱讀教學(xué)的難點。品什么?怎么品?凡是在寫法上有獨到之處的,在句式上有意變化的,在修辭上著意渲染的,在結(jié)構(gòu)上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都可成為品味點,讓學(xué)生比較、體悟、鑒別,品出“味”來,產(chǎn)生“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罢Z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抓住語言這個“精靈”,它所承載和蘊含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價值判斷、人文精神必然使學(xué)生受到熏陶感染,抓住語言這個“精靈”,才不會落入“架空分析”的泥潭。二、學(xué)生是“人”,不是“瓶”學(xué)生是學(xué)習(xí)的主體,以人為本,變講堂為學(xué)堂,是語文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尊重學(xué)生,和學(xué)生平等相處,共同切磋,把學(xué)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xué)的藝術(shù)不在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動、喚醒、鼓舞?!薄凹?、喚醒、鼓舞”,這六個字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把學(xué)生“調(diào)動”起來,是一種高超的教學(xué)藝術(shù),是許多有作為為教師苦心追求的理想境界??渴裁凑{(diào)動學(xué)生?一是靠教師的教學(xué)激情,一個充滿激情的教師,必然能感染學(xué)主,在學(xué)生中引起共鳴,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xué)氛圍。二是靠教師生動、幽默的語言,三言兩語,或出情,或出理,或出趣,??善鸬戒秩練夥?、啟迪思維、喚起聯(lián)想的作用。三是靠教師提出的富有啟發(fā)性、思考性的問題。問題提得好,學(xué)生才會躍躍欲試,課堂才會“哄”起來。這里著重談第三點?!皢栴}”是溝通文本、教師和學(xué)生的橋梁,好的問題要有引導(dǎo)性、思考性和挑逗性?!皢栴}”提得好,師生才會在和諧的、饒有興趣的氛圍中進行對話。如這里是敘事還是議論?問題提得突兀,有難度,但確有思考性。學(xué)生幾乎全答錯了。老師不急于解答,而是先讀一讀,這一讀,學(xué)生全部改變了結(jié)論。但這只是感受,不是理解。為什么覺得是議論呢?發(fā)現(xiàn)了奧妙沒有?學(xué)生完全被挑逗起來了,眾說紛紜,教師否定,再否定,逼著學(xué)生思考,最后才水到渠成地引出這個特殊句式的結(jié)構(gòu),學(xué)生恍然大悟,會心地笑了。這真是一段十分精采的課堂實錄,這里蘊含著多少可貴的教學(xué)哲理啊!以學(xué)生為主體,絕不是削弱教師的作用?!墩n標》指出:“教師是課堂教學(xué)的組織者和指導(dǎo)者。”教師的責(zé)任是克服學(xué)生的“思維墮性”和“思維奴性”。啟發(fā)誘導(dǎo),點評引申,收放整合,教師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教學(xué)是一門藝術(shù),教學(xué)藝術(shù)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教學(xué)方法上的具體展示,它常常借助于“悟性”、“靈感”和“機智”,所謂圓熟、靈巧、揮灑自如、游刃有余,正是那些優(yōu)秀教師進入了教學(xué)藝術(shù)的自由王國。這需要教師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良好的知識結(jié)構(gòu),深厚的文化底蘊。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第2篇1.關(guān)于作者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lǐng)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dǎo)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端问贰肪砣偈庞袀鳌?.關(guān)于歷史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pái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lǐng)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quán)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dǎo)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dāng)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yīng)為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dāng)滿足于表面的繁榮。3.字詞解析①注音釋義系燕父子(系jì,捆綁。)仇讎已滅(讎chóu,同“仇”。)亂者四應(yīng)(應(yīng)yìng,應(yīng)和(hé))盛衰之理(盛shèng,興盛。)盛以錦囊(盛chéng,裝。)4.詞類活用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用木匣封裝。名詞作狀語)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詞作狀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亡:使國興,使身亡。動詞的使動用法。)智勇:(智勇:有“智”與“勇”的人。形容詞動用)5.難詞句解析①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理:道理,此處可理解為原因。事:做。人事:可理解為“人為”。豈……哉:難道不是……嗎?此處是用反語問句的形式來抒發(fā)感嘆。譯作:興盛和衰敗的原因,雖然說是上天決定的,難道不也是人為造成的嗎?、谠f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推究?!爸浴?,“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結(jié)構(gòu)助詞,用于“所”字短語之前,強調(diào)“所”字短語。之:代上一句講的道理。譯作:推究莊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這個道理了。③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廟:宗廟,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廟”。從事:一般的官員。一少牢:用一只羊、一頭豬作祭禮。譯作:莊宗接受了劍,把劍收藏在宗廟里,從那以后,每當(dāng)用兵的時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員用一只羊、一只豬的祭禮向祖廟禱告,又請出那三枝箭,用錦囊裝了,背著(劍)一馬為先,等到得勝回來時,再把箭放回原處。④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抑:連詞,還是。本:推究……根源?!暗弥保笆е敝械摹爸倍际谴~,代“天下”。兩個“而”都是表轉(zhuǎn)折的連詞。自于:由于。譯作:難道是得天下困難而失掉天下容易呢?還是推究那導(dǎo)致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為造成的呢?⑤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忽微:極細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極小的計量單位。智勇:有“智”與“勇”的人。所溺:溺愛的人或事。豈獨……也哉!難道僅僅(單單)……嗎?也哉:語氣助詞連用。譯作:災(zāi)難禍害常常是從小的事情上積累起來的,聰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愛的事兒困擾,難道僅僅是幾個伶官(造成的)嗎?6.討論(1)本文的用意何在?從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歐陽修寫這篇傳記小序,意在發(fā)表議論,告誡當(dāng)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yīng)當(dāng)吸取歷史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dāng)滿足于表面的繁榮。從文章結(jié)尾“豈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這一用意。(2)本文是怎樣提出論點的?本文開門見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用一個“原”字推導(dǎo)原因,點出莊宗,作為立論依據(jù),順勢引起下文。(3)本文結(jié)構(gòu)層次有何特點?第1段立論,2、3段論證,第4段承上小結(jié),引出教訓(xùn)。(詳見“重點圖解”)全文用一個“矢”字作線索。晉王以三矢賜莊宗——莊宗藏之于廟——用兵前:請其矢——負(矢)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個“矢”字,把關(guān)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許多史實聯(lián)貫起來。(4)本文是怎樣運用正反對比來闡明事理的?全文通過莊宗的“得天下”與“失天下”作為主線進行對比,事清而理明。文章開頭“盛、衰”,“得、失”并舉。第3段“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并舉。末段又用“盛、衰”并舉。此外,又如兩處“方其……及……”,對照鮮明,論點非常突出。(5)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nèi)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fù)。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nèi)容聯(lián)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6)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本文語言感情充沛,富于變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嘆句(可謂壯哉!何其衰也!豈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偶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與長句交錯,陳述句與反詰句交錯(豈……歟?抑……歟?)又恰當(dāng)運用虛詞(雖……豈非……;方其……及……;豈……抑……;夫……豈……,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7)對《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我們今天應(yīng)該如何評價?分析:作者的觀點是有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歸之于某個國君,這是一種唯心史觀。如果根據(jù)作者的觀點加以推論,似乎統(tǒng)治階級只要能“謙”而不“滿”、“憂勞”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會長治久安。實際情況當(dāng)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對當(dāng)時統(tǒng)治階級加以勸戒,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但是作者的觀點也有其歷史進步性的一面。雖然一個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歸結(jié)于統(tǒng)治者個人的憂勞還是逸豫,但統(tǒng)治者是驕奢淫逸還是勵精圖治,這對當(dāng)時社會是有重大影響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滅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兩宋統(tǒng)治集團只求茍安享樂,毫無進取之心。歐陽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這一點作為嚴重問題提出,這說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xùn),在今天我們建設(sh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深入研討:(1)課文第2段稱李克用為“晉王”,稱李存勖為“莊宗”,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李克用以“晉王”爵位告終;李存勖后來做了皇帝,謚為“莊宗”。這種稱呼的方式是史家慣例,讀史應(yīng)注意這個問題。)(2)晉王臨終告莊宗語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梁、晉之間仇恨極深。)作者特意提到晉王的這些話有什么目的?(要說明莊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為,終于滅梁。)(二)了解課文。1.默讀課文一至二遍,著重領(lǐng)會第2、3段的敘事內(nèi)容,概括段落大意。參考答案如下:第2段寫莊宗不負先人遺愿,每用兵必請其矢,負而前驅(qū)。第3段對比敘述莊宗的勝利和失敗的情況。2.問:這段史實說明了什么?(莊宗“得天下”難而“失天下”易,)本文重點是說“盛”還是說“衰”?讀后作答。齊讀全文后進行討論。結(jié)論是:重點說“衰”?!緝?nèi)容主旨】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2~4自然段以唐莊宗為例,邊擺事實,邊講道理,展開討論。唐莊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這是他成功的時候。但天下平定后,卻一夫作亂,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這是他慘敗的時候。莊宗成時:意氣之盛,可謂壯哉;莊宗敗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在敘述史實中得出結(jié)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從而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緦懽魈攸c】1.本文在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之后。運用正反對比推理,使論證其有極強的說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無可辨駁的史實,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2.本文感情充沛,語言寓于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加上陳述句與反語句反復(fù)出現(xiàn),語氣詞多處運用,使議論中透出情韻。文章結(jié)尾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歸結(jié),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3.公使陽處父追之,反諸河,(孟明等)則在舟中矣。4.鄭穆公使(之)視客館,(杞子等則束載,厲兵、秣馬矣。)5.若從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將拜君賜。三.這樣行文,使句式對稱,讀起來瑯瑯上口。特別是一些正反對比的對稱句子,不僅有音節(jié)美,而且在細細咀嚼中,我們可深刻地領(lǐng)略作者褒貶揚抑的立場,體味到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举Y料窗】作業(yè)(1)解釋寫列句中加點的詞?!驹咳暝诰旁?dāng)分明記之。(當(dāng)“泉”講,用的是本義?!都烂梦摹?武夫力而拘諸原(原野。《殽之戰(zhàn)》)天地之所以養(yǎng)人者,原不過此數(shù)也。(原來。《治平篇》)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微】微行入古寺(隱蔽身份,這是本義。《左忠毅公逸事》)嶺嶠微草,凌冬不雕(極小的?!恫刹菟帯贩虻溁汲7e于忽微(微小的。)其文約,其辭微(微妙,深奧《屈原列傳》)恨晨光之熹微(微弱。《歸去來兮辭》)微指左公處(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如果沒有?!肚G軻刺秦王》)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不是?!对狸枠怯洝?【告】遷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報,報告)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告訴,陳述《鴻門宴》)自告奮勇(表示,表明)【盛】讀shèng盛衰之理(強盛、興盛)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豐盛?!峨蹰w序》)其意氣之盛(盛大,雄壯)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職位高?!稁熣f》)讀chéng盛以錦囊(裝。)(2)將下列句中省略發(fā)成分補上。莊宗受(之)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莊宗)請其矢,盛(之)以錦囊,負(之)而前驅(qū)。(莊宗)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3)翻譯下面的文言短文:莊宗好田獵,獵于中牟。中牟縣令但馬切諫,為民請,莊宗怒,叱縣令去,將殺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諸伶追縣令,擒至馬前責(zé)之曰:“汝為縣令,獨不知吾天子好獵邪?奈何縱民稼穡以供歲賦!何不饑汝縣民而空此地,以備吾天子之馳騁?汝罪當(dāng)死!”因前請亟行刑,諸伶共唱和之,莊宗大笑,縣令乃得免去。伶官傳序教學(xué)評價第3篇【作者介紹】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樞密副使(主管國家軍事的副長官)、參知政事(相當(dāng)于副宰相)。為官直言敢諫,曾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運動。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主張寫文章要有益于國計民生,內(nèi)容重于形式,反對五代以來浮靡侈麗的文風(fēng)。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文藝批評、史傳編寫等方面都有成就,而以散文的成就為最高。他的文章無論抒情敘事,都顯得明白流暢,搖曳多姿,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的三蘇、曾鞏和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門下。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在史學(xué)方面,曾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窘忸}】本文選自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伶官傳》?!缎挛宕贰?,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編寫的《五代史》(即《舊五代史》)相對而言的。所謂五代,是指唐王朝滅亡以后,在中國北方相繼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十分短暫的政權(quán)。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后唐莊宗李存勖(xù)取得政權(quán)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寵用伶人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讓他們做官掌權(quán),以致敗政亂國,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國滅。為了提供歷史借鑒,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里寫了一篇《伶官傳》,記述了上述的史實。本文是《伶官傳》前的序,作者通過對史實的評論,針對當(dāng)時所謂“天命”的觀點,談了自己的進步見解。【注評】嗚呼!盛衰之理,盛衰:指一個王朝的興盛和衰亡。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豈:副詞,表反問,難道。人事:人的活動和努力,這里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作者雖然沒有完全否定“天命”,但是用一個讓步連詞“雖”,很明顯地把“天命”撇在一邊;然后用副詞“豈”構(gòu)成強烈的反問語氣,突出表明了國家盛衰是由人事所決定的。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動詞,推究,考察。之:句中第一個“之”是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詞;第二個“之”是代詞,代“天下”;第三個“之”也是代詞,代上句所說盛衰由于人事這個道理。所以……:在這句作“……的原因”講。這種“所”字短語有時可以和“者”相配合,構(gòu)成“所以……者”的格式,表達的意思和不用“者”一樣?!八允е摺本褪沁@種格式。矣:語氣詞,了。莊宗:即李存勖,沙陀部族首領(lǐng)李克用的兒子,滅梁建唐(史稱“后唐”),做了皇帝。○“得天下”與“失之”,緊扣上文“盛衰”二字,為下文提綱,下文便以得天下和失天下兩方面的史實來論證論點。“盛衰得失”四字,是全文的綱目。提出國家盛衰由于人事這一論點,舉出莊宗這一評論對象,并提出“得天下”與“失之”兩個方面為下文提綱。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世:指世上的人。晉王之將終:主謂短語用作表時狀語,“之”用于短語的主、謂間以取消其獨立性。終,死。晉王,李克用,先世本姓朱邪,是由北方沙漠地帶遷入山西的沙陀部族騎兵的首領(lǐng)。他父親有軍功,賜姓李;他本人替唐王朝鎮(zhèn)壓黃巢起義有功,封晉王。也:語氣詞,表停頓。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以:介詞,把。而:連詞,這里表順承關(guān)系,無需譯出?!傲?,吾仇也;梁:指后梁太祖朱溫。他原為黃巢起義軍將領(lǐng),后投降唐朝,與李克用一起鎮(zhèn)壓黃巢起義,被封為梁王,賜名全忠。他與李克用為擴充自己的勢力,互相爭斗。唐僖宗時,朱溫設(shè)計謀害李克用,李克用也曾多次上表請求討伐朱溫。唐昭宗時,朱溫把李克用包圍在太原。后來他迫使唐哀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梁(史稱“后梁”),而李克用仍用唐朝年號。因此結(jié)下世仇。燕(yān)王,吾所立,燕王:指劉仁恭父子。劉仁恭原幽州(今北京附近)小軍官,投靠李克用奪得幽州地盤,又因李克用保薦,被任命為唐檢校司空盧龍軍節(jié)度使。后背叛李克用,投靠朱全忠。朱全忠滅唐稱帝后,封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為燕王。這里李克用說“燕王吾所立”,不是說燕王是他封的,而是說燕王本是他扶持起來的。契丹與吾約為兄弟,契丹:東胡種族名,當(dāng)時居住在今遼寧、吉林省一帶。唐末,契丹首領(lǐng)耶律(姓)阿保機(名)建國做了皇帝,稱契丹,后改國號為“遼”。耶律阿保機曾與李克用約為兄弟,商議共同舉兵攻打朱全忠,后來又背約,遣使與朱全忠通好。而皆背晉以歸梁。而:表轉(zhuǎn)折,但是。以:連詞,表順接。歸:歸附。此三者,吾遺恨也。此三者:這三件事。遺恨:(死后)遺留下的恨事,亦即到死還感到憤恨的事。與爾三矢,與:動詞,給。爾:代詞,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副詞,表命令語氣,一定。無:副詞,表禁戒語氣,不要。乃:代詞,你的。○寫晉王遺囑,充分表現(xiàn)其克敵復(fù)仇的殷切期望,為莊宗的憂勞興國張本。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廟:宗廟,古代帝王、諸侯設(shè)立的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其后用兵,其后:那以后。其,指示代詞,那。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則:連詞,就。從事:本指州刺史(地方長官)管轄下地位較低的幕僚隨從。這里泛指一般的屬官。以:介詞,用。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豬各一頭作祭品,稱為“太牢”;只用羊、豬各一頭,稱為“少牢”。告廟:古時帝王和諸侯外出或遇有大事,要向祖廟祭祀禱告,叫告廟。請其矢,請:請求(取出)。其:指示代詞,那。盛(chéng)以錦囊。盛:把東西裝在器具里。以:介詞,用。負而前驅(qū),負:背著。前驅(qū):行進在隊伍的前頭。前,方位名詞作狀語。驅(qū),本義是鞭馬前進,引申為行進。及凱旋而納之。及凱旋:等到勝利歸來。這是個介賓短語,作狀語。及,介詞,等到。凱旋,軍隊打了勝仗,奏著勝利的樂曲回來。凱,軍隊得勝時所奏的樂曲。旋,回來。而:連詞,把狀語連接于謂語。納:放進(宗廟)。之:代詞,指三矢?!饘懬f宗秉承父命,兢兢業(yè)業(yè),緊扣“人事”二字著筆。方其系燕父子以組,方:介詞,當(dāng)。從“方”至下文“告以成功”,是一個很長的介賓短語,充當(dāng)狀語。其:代詞,指后唐莊宗。系:捆綁。以:介詞,用。組:絲帶,這里指繩索。燕父子:指劉仁恭和劉守光父子二人。后梁乾化元年(911),劉守光自稱大燕皇帝,次年李存勖攻破幽州,俘劉仁恭及其家族三百人,劉守光逃到滄州,后亦被俘。二人被械送到太原,獻于晉王的太廟。后劉仁恭又被送到雁門,祭了晉王的墳。函梁君臣之首,函:匣子。這里用作動詞,用匣子裝著。梁君臣:指后梁末帝朱友貞(朱全忠的兒子)及其部將皇甫麟等。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李存勖攻破大梁,朱友貞為避免死于“世仇”之手,命部將皇甫麟將自己殺死,皇甫鱗隨后也自殺。李存勖把他們的首級漆封起來用匣子裝著,藏在太廟里。入于太廟,入:(把俘虜)獻納進去。于:介詞,表動作的處所和方向,到。太廟:帝王的祖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告:稟報。后省賓語“之”。以:介詞,把。成功:成就功業(yè),大功告成。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其意氣之盛:他意氣昂揚。這是個主謂短語,作句子的主語,“之”用于短語的主謂間以取消其獨立性。其,代詞,指后唐莊宗。哉:語氣詞,表感嘆,啊。○寫莊宗逐個消滅仇敵,極力表現(xiàn)其聲威的壯盛,一方面照應(yīng)開頭“盛衰”的“盛”字,一方面為下文的跌抑造成更大的坡度和高度,使盛與衰形成鮮明的對照。從“盛”的方面著筆,寫晉王臨終遺囑和莊宗鄭重執(zhí)行遺命克敵制勝的業(yè)跡,揭示出憂勞興國的史實,論證得天下由于人事。及仇讎(chóu)已滅,天下已定,及……已定:這是個介賓短語,作下邊整個句子的狀語。及,介詞,等到。仇讎:仇敵。讎,義同“仇”。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一夫:一個人,指皇甫暉。后唐同光四年(926),李存勖妻劉皇后聽信讒言,誣殺郭崇韜等幾個大臣,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兵士皇甫暉當(dāng)時奉命戍瓦橋關(guān),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貝州,于是心懷不滿,加之“夜聚蒲博不勝”,就乘機糾眾殺掉部將,擁立指揮使趙在禮為帥。兵變發(fā)生時,擁有兵權(quán)的伶官史彥瓊拒不發(fā)兵平亂,后又單騎逃逸,致使亂兵很快攻占了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不久邢州(今河北邢臺)、滄州、(今河北滄州)駐軍也相繼兵變。夜呼:在夜里呼喊(作亂)。夜,名詞用作狀語。倉皇東出,倉皇:匆忙急迫的樣子。東出:向東逃出去。東,方位名詞作狀語。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而:連詞,就。君臣相顧,相顧:互相看著對方,即面面相覷(qù)。不知所歸,不知投奔到哪里去。所歸:“所”字短語作“知”的賓語,直譯是“投奔的地方”。至于誓天斷發(fā),至于:復(fù)合虛詞,這里用作連詞,表示事情達到的程度,可譯為“竟至于"“甚至”。誓天:對天發(fā)誓?!疤臁笔恰笆摹钡难a語。泣下沾襟。沾襟:沾濕了衣襟。何其衰也!何其:副詞性復(fù)合虛詞,多么。以上幾句概括了以下的史實:皇甫暉起事后,李存勖派李克用的養(yǎng)子李嗣源出兵鎮(zhèn)壓,李嗣源卻叛唐稱帝,聯(lián)合鄴城亂軍向京城洛陽進攻。李存勖于是倉皇領(lǐng)軍出洛陽向東出征。走到萬勝鎮(zhèn)(河南中牟縣附近),聽說李嗣源已占領(lǐng)了汴京(開封),登高嘆息說:“我不濟矣?!庇旨泵ξ鞣担铰尻柍菛|的石橋西,二萬五千隨從軍士已經(jīng)逃散了一萬多人,李存勖置酒悲啼,問部下有何策相救,元行欽等百余將領(lǐng)斬斷頭發(fā),對天發(fā)誓,表示決以死報,君臣相顧號泣。○照應(yīng)開頭“盛衰”的“衰”字,寫莊宗的滅亡。筆鋒急轉(zhuǎn)直下,表現(xiàn)出莊宗敗亡之速,又以感嘆作結(jié),發(fā)人深省。從“衰”的方面著筆,寫莊宗由勝利到滅亡的急遽變化,用高度概括的筆法揭示出逸豫亡身的史實,論證失天下由于人事。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豈:副詞,表反詰,難道。之:兩個“之”都是代詞,指天下。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歟:疑問語氣詞,嗎。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抑:連詞,表選擇,還是,或者。本:用作動詞,推究根原,考察原因。成敗之跡:成功與失敗的事跡。而:表順承,無需譯出。自于:出于……的原因,由……所決定。自,動詞,起源。人:指人事?!疬B用兩個設(shè)問句引起讀者思考,用“抑”在第一問的基礎(chǔ)上推進一步,把重點落在“成敗自于人”,與開頭“豈非人事哉”一句遙相呼應(yīng),再次申明論點?!稌吩唬骸皾M招損。謙得益?!薄稌罚骸渡袝?。引文見《尚書·大禹謨》,原文“得”作“受”,句意是自滿要招致?lián)p失,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可以:這兩句中的“可以”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可以”相同,助動詞。興、亡:都屬于使動用法,使……興盛,使……滅亡。自然之理也。判斷句,省主語“此”。○引《尚書》的話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從理論上進一步闡明了“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從文章的條理看,“憂勞”句同莊宗執(zhí)行晉王遺命逐個消滅仇敵的史實相承接,“逸豫”句同“及仇讎已滅”以下的史實相承接,上下文全面照應(yīng),毫無缺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方:介詞,當(dāng)?!胺狡涫ⅰ笔墙橘e短語,作狀語。其:代詞,指莊宗。下句的“其”同。也:表停頓。舉:形容詞,全部,整個。莫:否定性無定代詞,沒有誰。及其衰也,介賓短語作狀語。數(shù)十伶人困之,困:圍困。之:代詞,指莊宗李存勖。而身死國滅,而:連詞,就。為天下笑。為: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被。天下:天下人。李存勖滅梁以后,驕傲懈怠,縱情聲色,寵信伶人宦官。伶官出入宮廷,攬權(quán)納賄,擅作威福,朝政日壞。公元926年,從馬直(皇帝近衛(wèi)軍)指揮使郭從謙(本伶人,藝名“郭門高”)乘李嗣源攻占大梁、李存勖處于眾叛親離之時,率領(lǐng)部下作亂,李存勖被亂箭射死?!鹪俅螐摹笆ⅰ薄八ァ眱煞矫孀鲗φ?,先揚后抑,文情回蕩,感慨淋漓。夫禍患常積于忽微,夫:助詞,用在句首表示下文有所議論,不必譯出。于:介詞,從。忽微:指極細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連詞,這里連接的兩項在語義上是并列的,可不譯。智勇:形容詞用作名詞,代稱智勇雙全的人。于:表被動,被。所溺:“所”字短語,溺愛的人。豈獨伶人也哉!豈:副詞,難道。獨:副詞,只是。也哉:語氣詞連用,“也”表論斷,“哉”表感嘆?!鹪俅螐睦碚撋险f明盛衰由于人事,并從伶人的亂政敗國推而廣之,以收舉一反三之效。再次提出成敗“皆自于人”,反復(fù)申述論點,并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jié)論,提醒人們引為鑒戒?!咀g文】唉!(國家)興盛和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嗎?考察一下后唐莊宗得到天下和失掉天下的原因,便可以懂得這個道理了。世人傳說晉王臨死的時候,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起來的,契丹(曾經(jīng))同我約為兄弟,但(燕王和契丹)都背叛了我而歸附梁國。這三件,是我到死還感到憤恨的事情。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志愿!”莊宗接受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那以后出兵作戰(zhàn),就派遣部屬用豬羊二牲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裝著,背著它走在隊伍的前頭,等到勝利歸來,就又把它放進祖廟里。當(dāng)莊宗用繩索捆綁著燕王父子,用匣子裝著后梁君臣的首級,獻進祖廟,把箭送還先王,把大功告成的消息稟告(先王的在天之靈)的時候,他意氣昂揚,可說是豪壯極了??!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之后,一個人在夜里一聲呼喊,作亂的人便四處響應(yīng)。(莊宗)慌慌張張向東逃出去,沒等到遇見叛軍士兵們就離隊潰散了,君臣面面相覷,不知投奔到哪里去,竟至于割斷頭發(fā)對天發(fā)誓,眼淚落下來沾濕了衣襟,(又)多么衰敗啊!難道是取得天下困難,丟失天下卻容易嗎?或者(我們)推究一下莊宗成功與失敗的事跡,(成敗)都是由人事所決定的呢?《尚書》上說:“驕傲自滿會招致?lián)p害,謙虛謹慎能得到益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敗亡,這是當(dāng)然的道理。所以當(dāng)莊宗興盛的時候,整個天下的英雄豪杰沒有誰能夠同他競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從微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而智勇雙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溺愛的人所困惑,(那足以使一個君主身死國滅的)難道只是樂工嗎?【簡析】本文就后唐莊宗時所出現(xiàn)的伶官之禍這一史實,對后唐的盛衰過程作了具體分析。文章提出了封建王朝的盛衰決定于人事的論點,這在當(dāng)時對天命論的迷信思想是有力的沖擊,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些結(jié)論,成為后人傳誦的名句,至今仍有其教育意義。但是,作者的認識也有其局限性,他所講的“人事”,從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看,僅僅是指封建統(tǒng)治者個人的品德和作為,這就并沒有揭示出封建王朝更替的社會根源。本文敘議結(jié)合,寫得抑揚頓挫,辭氣縱橫,被前人譽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開頭開門見山地提出“盛衰之理”“豈非人事”的論點,全文便緊緊圍繞“盛衰”二字展開敘事和議論。首先敘述莊宗秉承父親遺命,兢兢業(yè)業(yè),克敵制勝的事跡,證明后唐的興盛全由于人事。然后敘述莊宗由勝利到滅亡的急遽變化,用高度概括的筆法隱括莊宗在滅梁以后縱情聲色、迷戀伶人一段史實,揭示了后唐的衰亡也由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