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漢至元制度的演變_第1頁
2010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漢至元制度的演變_第2頁
2010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漢至元制度的演變_第3頁
2010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漢至元制度的演變_第4頁
2010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漢至元制度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0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精品學案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考點清單】1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評價(3)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4)元朝的中央機構 (5)秦漢、唐、宋、的地方行政機構的演變(6)行省制度及其影響(7)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2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1)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 (2)內閣制的確立及演變 (3)軍機處的設立及其評價 (4)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解析: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內閣,軍機處

2、,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高考的相對熱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元朝的中央機構,秦漢、唐、宋、的地方行政機構的演變,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高考的相對冷點。掌握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三項措施;內朝、外朝制度、刺史制度;掌握隋唐三省六部的職責、特點和作用;掌握宋朝分割相權的三項措施、分割地方權利的三項措施、宋朝集權的特點、積極和消極影響;元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行省制度;明朝加強皇權的四項措施與影響;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原因、職責與影響;掌握自漢朝以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變遷過程,了解歷朝統(tǒng)治者調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集權;認識到專制主義中

3、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發(fā)展的基本歷史軌跡,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其確立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形成了阻礙。握宰相制度的廢除、內閣制和軍機處設立的基本史實,認識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標志著封建制度的衰落,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步伐由此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局R梳理】一、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1、漢武帝的集權措施(1)背景:漢初,劉邦分封同姓諸侯,導致諸侯國尾大不掉。漢景帝才難晁錯的建議,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結果爆發(fā)了七國之亂。(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中朝 設置刺史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實行推恩令解決了諸侯國問題。(3)作用: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

4、,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2、唐朝三省六部制(1)結構:三省中書?。ㄆ鸩菰t令)、尚書?。ㄘ撠焾?zhí)行)、門下?。ǚ怦g審議)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 相權一分為三,有利于加強皇權。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1)背景: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發(fā)展為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2)措施:收精兵:原則是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三衙(統(tǒng)兵)、樞密院(調兵)。削實權:在中央把相權一分為三(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

5、郡長官。制錢谷:由轉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據(jù)的財政基礎(3)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4元朝: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中央:元廢三省,設一省制(即中書?。?,作為最高行政機構,以提高行政效率。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設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地方:設行省制(如云南、遼陽、嶺北等),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鞏固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促進了邊疆的開發(fā),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時期的行政區(qū)劃,影響深遠。二、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1、明朝:廢除丞相,相權、皇權合而為一

6、,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高峰明朝設立內閣: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借“胡惟庸案”廢丞相,權分六部,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xié)理奏章,并不參與決策);明成祖設立內閣; 內閣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chǎn)物。設廠衛(wèi)特務機構。專制皇權發(fā)展到高峰。2明朝的內閣明成祖設內閣大學士參與軍國大事,“票擬與批紅”。3、清朝設立軍機處時間:雍正年間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筆錄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fā)展到頂峰?!疽c透

7、析】1全面認識和分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含義: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又是指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全國的最高統(tǒng)治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權是指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對地方擁有統(tǒng)帥權,地方聽命于中央。(2)產(chǎn)生原因:經(jīng)濟上:封建的經(jīng)濟基礎即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所決定,自然經(jīng)濟的分散性,要求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保證生產(chǎn)的發(fā)展。政治上:地主階級需要一個強大的政權維護統(tǒng)治。思想上:法家的集權理論是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地理角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農(nóng)業(yè)為主,屬于遼闊領域精耕細作型經(jīng)濟。(3)基礎和矛盾兩大基礎:經(jīng)濟基礎:分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 理論基礎:韓非子中

8、央集權和依法治國的思想。兩大矛盾: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矛盾。(4)發(fā)展歷程: 形成于戰(zhàn)國,確立于秦朝,鞏固于西漢,完善于隋唐,加強于北宋,發(fā)展于元朝,強化于明清。(5)演變趨勢: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6)特點:皇權至上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宣揚“君權神授”文化專制(7)作用:積極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有利于封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9、,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消極作用:秦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幾年后土崩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發(fā)展。2丞相與內閣的區(qū)別 宰相內閣首輔權力來源宰相制度賦予皇帝個人信任職 責中央一級決策者侍從咨詢?yōu)橹魅?免要經(jīng)皇帝及大臣商議,由皇帝決定直接由皇帝意愿決定對皇權影響制約皇權君主專制強化的產(chǎn)物3軍機處 (1)軍機處設立的最初原因:西北用兵(2)軍機處的職能前后發(fā)生的變化:由一個暫設的軍事機構發(fā)展成為位居內閣等中央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設政務機構

10、,是皇帝發(fā)號施令、處理政務的樞紐(3)軍機處的組成人員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4)軍機處的辦事特點簡、速、密(5)軍機處的影響軍機處是皇帝的工作班子,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上傳下達。這樣,全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4科舉制的作用及局限(1)評價實質:科舉制的開創(chuàng),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動的產(chǎn)物。積極作用:A.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前期世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B.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士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C.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

11、依據(jù),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D.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lián)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E.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消極作用:A.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B.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C.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D.科舉制度不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E.明清八股取士為封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的忠實奴仆,嚴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長,是統(tǒng)治者加強專制主義皇權統(tǒng)治

12、的重要手段。5明清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消極影響:對政治導致政治腐敗使決策具有獨斷性、隨意性,易出現(xiàn)失誤;使官吏唯上是從,助長因循守舊之風;使官僚機構膨脹,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對經(jīng)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對思想壓制了民主思想的發(fā)展總括:極大妨礙中國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中國發(fā)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積極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鞏固,有利于社會安定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為康乾盛世的出現(xiàn)提供政治保障。5、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權力不斷消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分散削弱。6、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積極影響:有利于多民

13、族國家的統(tǒng)一、鞏固。有利于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 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xiàn)提供政治保障消極影響:君主專制,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容易出現(xiàn)暴政;官吏惟上是從,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官僚主義、貪污盛行;造成個人自然權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會基礎,妨礙社會進步等。7、古代選官制度(1)(兩漢)察舉制  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其中,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xiāng)舉里選” 為依據(jù),注重鄉(xiāng)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后期門第望族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jù),世家地主因此而發(fā)展起來

14、。(2)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3)(隋唐)科舉制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jīng)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shù),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后成定制。(4)(北宋)科舉制的發(fā)展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考試分為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嚴格科舉考試程序,舉人經(jīng)禮部考試后須經(jīng)殿試才算合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試成為定制;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實行糊名制,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

15、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5)(明朝)八股取士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中命題,而且只準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發(fā)揮個人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guī)定,分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菊骖}再現(xiàn)】1.(2008年山東文綜)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設機構,獨立施政B.分工明確,相互協(xié)調C.一職多官,互相牽制D.簡化機構,總攬于上【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考查,考查的知識點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尚書省負

16、責執(zhí)行,六部隸屬于尚書省。三省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2.(09年上海歷史)在宋代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來自平民家庭,這是因為當時推行的選官制度是A軍功爵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答案】D【解析】A軍功爵制是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時期實行的,B察舉制實行于漢朝,C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隋朝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在宋朝日臻完善。3.(09年四川文綜)中央和地方關系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下列措施中屬于通過經(jīng)濟手段防止地方割據(jù)的是 ( )A.頒布附益之法 B.設置轉運使C.推行募兵制度 D.實施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 北宋設轉運使,掌握地方財政,目的

17、是通過經(jīng)濟手段防止地方割據(jù)。故選B。4.(09年浙江文綜)右圖是一副殘缺的中國古代 “地方結構示意圖”。請根據(jù)留存信息,判斷該圖反映的朝代是( )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從圖片材料中獲取信息解 答歷史問題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機構設置為路、州、縣三級,與題干圖片相符合。另外,由圖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確答案。5.(09年浙江文綜)16.關于明代內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明太祖罷除丞相職位,設內閣制 內閣成員的權勢和地位有過提高內閣正式成為統(tǒng)帥六部百司的機構 司禮監(jiān)最終取代了內閣【答案】B【解析】設置內閣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項錯誤。內閣設立之初以官位較

18、低的官員入午門內的文淵閣當值,后來入閣官員的權勢和地位逐漸提高,B項說法正確。內閣不能統(tǒng)率六部百司,C項錯誤。明代以司禮監(jiān)的太監(jiān)牽制內閣,取代之說不符合史實。6.(09年江蘇歷史)2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xiàn)了( )A施政觀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剝奪相權的創(chuàng)新設計C行政運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答案】C【解析】此題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時期的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門下省掌封駁審議,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jīng)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執(zhí)行,三省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故C項正確。7.(09年廣東歷史)5. 君主專制在從秦到清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特殊情況。能

19、反映這一情況的是( )A.戰(zhàn)國時期秦國以王為首,統(tǒng)一后秦王稱皇帝B.漢武帝以身邊近臣組成中朝執(zhí)掌決策權,隋代實行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制C.唐代決策、審議、執(zhí)行權分離,宋代中央機構形成全面的權力牽制體系D.明初廢除宰相,清初“軍國政事”有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答案】D【解析】A、B、C三個選項都有利于君主專制的加強,D 選項的前半部分“明出廢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專制的加強,后半部分“清初軍國政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不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是君主專制加強的例外。8.(09年廣東歷史)20下列王朝,不曾設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漢 D秦【答案】A【解析】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謀反伏誅,于是

20、廢宰相。秦、漢以來實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廢除,清朝以后不曾設置丞相。9.(09年海南卷)5“漢承秦制”,亦有創(chuàng)設。以下屬西漢創(chuàng)設的制度是 A.什五連坐 B.郡縣行政 C. 刺史監(jiān)察 D.皇權獨尊【答案】C 【解析】A項創(chuàng)自商鞅變法,B項起自春秋戰(zhàn)國,完善于秦,D項是秦始皇開創(chuàng)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漢武帝是開始實行的地方監(jiān)察制度。10(09年海南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權力,是古代中國皇帝實現(xiàn)個人專制一貫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權力的“中書門下”,主要行使的是( )A決策權 B 行政權 C 軍政權 D財政權【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基礎知識掌握,宋代的中書門下是最高的行政機構,其最高長官行使宰相

21、職權11( 08全國文綜卷)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jīng)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唐代明經(jīng)、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初試二試三試明經(jīng)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jīng)論語爾雅每經(jīng)帖十條口答諸經(jīng)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進士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jīng)帖十條作詩、賦、文各一篇作時務策五道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在唐代明經(jīng)、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6分)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qū)別。(10分)【答案】(1)明經(jīng)科側重對經(jīng)義的記憶和解讀;進士科側重對文學素養(yǎng)和處理時務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選拔人才。(

22、2)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用,考生來源廣泛;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12( 08天津文綜)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內容變革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論語曰:“學而優(yōu)則仕”。宋真宗在勸學詩中說:“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保?jīng):易、詩、書、禮、樂、春秋)。據(jù)明史記載,明代科舉制“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保?)依據(jù)材料一指出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及特點(4分)。(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稍變其試士之法”的表現(xiàn)及產(chǎn)生的影響(4分)?!敬鸢浮浚?)核心內容:儒家學說(四書五經(jīng))。 特點:讀書與做官緊密結合(教育為統(tǒng)治階級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2)

23、表現(xiàn):內容專取四書五經(jīng),文體采用八股文。 影響: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加強了專制主義(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fā)展)?!久麕熜牡谩恳?、易錯知識點1“漢承秦制”,并非漢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并有所損益變化。2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應用時代確立于秦、盛行于漢確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職權地位丞相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三省長官均為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作用地位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趨向鞏固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趨向完善3明朝以前,宰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地位十分鞏固;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

24、策權,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4 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而英國的內閣是君主立憲制下的最高行政機構。5柳宗元曾說“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這是說秦亡是因為暴政,而不是因為實行郡縣制。二、方法點撥第一 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內容多、頭緒亂。逐個朝代分中央和地方設置表格記憶整體性強,綱目清晰,能夠增強記憶效果。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趨勢秦朝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君主專制日益強化,皇權獨尊空前加強兩漢建立中外朝制度郡國并行制、刺史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唐后期大量設節(jié)度使宋朝設樞密院設州郡、置通判、轉運使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

25、,只設中書省行省制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前期設立軍機處第二 運用比較法把握分封制和郡縣制不同影響的原因周代推行分封制最終導致諸侯割據(jù)。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把兩者對比思考,分析原因,進一步加深對二者不同影響的認識。目標落實:在分封制下,受封諸侯擁有世襲特權,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獨立性,為形成諸侯割據(jù)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郡縣制下,郡縣屬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聽命于中央,地方上沒有特權,缺少獨立性。第三 多角度評價君主專制的加強的歷史影響君主專制的加強是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要注意運用唯物史觀從多角度評價,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既要看

26、到積極作用,又要注意負面影響。第四 理解一個重要觀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對中國的影響。第五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的集權趨勢,而西方古代政治則具有強烈的民主色彩,因而學生會容易產(chǎn)生古代中國不如古代西方先進的觀點和認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的角度進行多層次的對比分析,進而引導學生從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角度認識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第六 從命題角度看,著眼于對古代政治制度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具體問題的背景、特征、影響等的分析,并同中國近代、現(xiàn)代歷史甚至世界歷史結合、聯(lián)系是高考命題的主要方式。第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專題,知識時空跨度較大,知識點多而分散,在復習

27、備考時要特別注意: 在命題上大多以選擇題為主,并且大多是材料型選擇題,體現(xiàn)新課改的要求。 命題重點會集中在政治制度的更新和演變發(fā)展上,這也說明高考不會回避重點問題,因而復習備考時應注意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查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會成為命題的重中之重,仍會強調其對中國的影響?!究键c演練】一、選擇題1秦和西漢前期,丞相為“百官之長”,其主要職責是( )A.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B.對重大軍政事務作出決定C.處理朝廷各種日常軍政事務 D.代表皇帝監(jiān)督百官2劉邦在位末年與眾臣歃血為盟,特別詔令:“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逼淠康脑谟冢?)A.加強朝廷

28、對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異姓王侯C.鼓勵臣民建立軍功 D.安撫漢初以來的功臣3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wěn)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辈牧媳砻魉鲝垼?)A.發(fā)揮宰相等大臣的議政權 B.君權與相權相互制衡C.中央權力重心應當下移 D.君主不應實現(xiàn)專制統(tǒng)治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設機構,獨立施政 B分工明確,相互協(xié)調C一職多官,互相牽制 D簡化機構,總攬于上5.朱熹說:“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边@段話說明宋朝( )A.中央集權得到進一

29、步加強 B.地方政府進一步收回財權C.政治和理學思想緊密結合 D.藩鎮(zhèn)割據(jù)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6宋太祖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建設作出的最主要貢獻是 A實現(xiàn)了國家的大統(tǒng)一 B建立了完備的監(jiān)察制度 C削奪了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 D較好地解決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7中國古代吏治腐敗時會出現(xiàn)以錢買官的現(xiàn)象?!叭?,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 就是對這一現(xiàn)象的揭露。這句話所反映的情況發(fā)生在( )A秦代 B漢代 C唐代 D宋代8某思想家說:“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彼磳Φ氖牵?)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權制 C.專制主義制度 D .君主立憲制9、某中學歷史研究型學習小組選題中國封建王朝落日輝

30、煌的實踐,請問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為研究對象( )A B C D10、判斷以下電視劇場景,哪個符合歷史史實?(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軍平定了三藩之亂B、鹿鼎記中,清政府派施瑯進攻臺灣,并從鄭克爽手里收回臺灣。C、小寶與康熙中,康熙帝親自御駕親征,指揮清軍取得雅克薩戰(zhàn)役的勝利。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倫,烏蘭布通戰(zhàn)役中打敗葛爾丹,迫使其兵敗自殺。11.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A.統(tǒng)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 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12軍機處的設置加強了皇權,其具體表現(xiàn)在 A皇帝可以直接指揮中央各部門 B皇帝可以直接

31、指揮地方官員C皇帝由此可避免政策失誤 D皇帝不受制約地裁決一切軍政大事13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階級矛盾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14下列詞句休養(yǎng)生息 杯酒釋兵權 犯顏直諫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可以作為蕭何、魏征、趙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 中國古代宰相小傳的關鍵詞句對應的排序是( ) A. B. C. D.二、非選擇題15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蛴形串?,則門下繳駁,又上中書,中書又

32、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 朱子語類材料二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wěn)當。明太祖實錄請回答:(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見?三省六部制有何特點?結合材料指出 這一制度的局限性。(2)材料二中明太祖對自秦至宋的相關評述正確嗎?結合史實簡要分析說明。明太祖“罷相”的實質是什么?(3)中國古代的三省六部制與近代美國確立的政治模式在形

33、式上有何共同特點?本質上相同嗎?請說明判斷的理由。16南宋鄭樵曾在通志中說:“置圖于右,置書于左,索象于圖,索理于書?!苯炭茣袌D示、圖片、圖表,往往是學習歷史、加深對文字內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據(jù)江淮論壇1982年第2期資料記載:時期全國人口(?。┕賳T官民之比西漢5959萬7500人1:7945唐高宗時5238萬13465人l:3927元成宗時5816萬22500人1:2613清康熙時2459萬27000人1:911根據(jù)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指出產(chǎn)生上述歷史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及其歷史教訓。材料二 圖1 唐朝中央機構 圖2 明朝中央機構 圖3 清朝軍機處內景圖1體現(xiàn)的中國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與圖1相比,圖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圖3中軍機處的設置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什么政治特點?綜合上述圖示,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1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