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整理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 的交叉學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而展開的。學習與教學的五要素和三過程五要素:學生一學習的主體因素(其群體差異、個體差異影響學與教過程)教師一教學中起關鍵作用(教學過程的主導)教學內容一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課程教學媒體一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影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影響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的學習
2、方法)教學環(huán)境一包括物質環(huán)境(課堂自然條件、教學設施和空間布置)社會環(huán)境(課堂紀律、同學關系、校風、社會文化)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認知發(fā)展過程,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三過程:學習過程一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和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過程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教學過程一教師組織教學評價/反思過程 (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預測和評判;教學中對教學的監(jiān)視和分析;教學后的檢測、反思)學與教相互作用:五種因素共同影響了三種過程,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P6)二、教育心理學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具有 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
3、。1、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問題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3、幫助教師預測并干預學生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三、 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過程P9-12初創(chuàng)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發(fā)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布魯納:認為教育心理學研究包括(1、主動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會文化)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廖世承( 1 9 2 4年)
4、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與教育一、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概述心理發(fā)展1、定義:是指個體從出牛、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牛命中所發(fā)牛的一系列心理變化。2、 特征:連續(xù)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階段特征.1、少年期(11、12歲一14、15歲,初中階段)特點: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的矛盾。2、青年初期(14、15歲一17、18歲,高中階段)特點:生理上、心理上、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教育意義(一)、學習準備1、定義;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fā)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防 礙學習的個人生理、
5、心理發(fā)展的水平和特點。2、學習準備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3、學習準備不僅影響新學習的成功,而且也影響學習的效率。學習也會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新的發(fā)展又為進 一步的新學習做好準備。(二)、關鍵期1、提出者:奧地利生態(tài)學家 勞倫茲(動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義: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 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2歲是口語發(fā)展的關鍵期、4歲時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時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3、抓住關鍵期的有利時機,和時進行適當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與教育認識發(fā)展的階段理論1、代
6、表人物:皮亞杰2、內容: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是伴隨同化性的認知結構的不斷再構,使認知發(fā)展形成幾個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時期或階段;邏輯思維是智慧的最高表現。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fā)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等四個階段。認知發(fā)展與教學的關系認知發(fā)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教學促進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教學應適應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1感知運動階段(02歲)特點: 感覺和動作分化;后期思維開始萌芽2. 前運算階段(27歲)特點: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思維受直覺表象的束縛;思 維特征: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性;不可逆。3具體運
7、算 階段(7 11歲)特點:思維可逆,能進行邏輯推理;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4形式運算 階段(11 15歲)特點: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能運用假設-演繹推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具有抽象邏輯思維;具備了補償性的 可逆思維;思維靈活。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出者:維果斯基(前蘇聯)定義: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 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fā)展階段的過渡狀態(tài)。意義:1、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還應看到仍處于形成的狀態(tài),正在發(fā)展的過程。2、教學應適應最近發(fā)展區(qū),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而
8、達到新的發(fā)展水平。三、中學生的人格發(fā)展(一)、人格的發(fā)展定義: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wěn)定區(qū)別的綜合心理特征。發(fā)展階段: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影響人格發(fā)展的社會因素:家庭教養(yǎng)模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自我意識的含義:個體對自己以和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意識。組成: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jiān)控發(fā)展階段:1、生理自我(3歲左右基本成熟)2、社會自我(至少年期成熟)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開始發(fā)展和形成)四、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一)、學生的認知差異和其教育含義認知過程:指學生借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 體現為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等個別
9、差異認知方式差異:1、認知方式定義: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 示出來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風格。2、 認知差異表現:場獨立與場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場獨立性的人對事物的知覺和判斷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常根據自己的內部參照,獨立進行分析判斷;場依存性的人較多地依賴外在參照知覺事物,或者難以擺脫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沉思型與沖動型; 學生對問題解答的速度和準確性方面的差異。所謂沉思型是指對問題的解答速度較慢但錯誤較少的類型;所謂沖動型是指對問題解答速度較快但錯誤較多的一種類型輻合型與發(fā)散型:提出者: 吉爾福德智力差異1、智力反映一個人的聰明程度,
10、而且這種聰明程度可以通過智力測驗所測定的分數(智商IQ )來衡量;2、智商呈常態(tài)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為少數,多數人的智力處于中等水平。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納量表(比率智商)韋克斯勒量表(離差智商)4、差異表現:個體差異 群體差異一一男女水平基本相等,男性分布更離散;結構差異各有優(yōu)勢領域?教育含義(如何因材施教)1創(chuàng)設適應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2教學方式個別化、教學手段循序個別學習(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和其教育含義性格: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wěn)固的態(tài)度以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差異表現性格特征差異(對現實態(tài)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緒特征和意志特征)性
11、格類型差異(外傾性和內傾型;獨立型和順從型)教育含義:性格的個別差異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學校教育應重視 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第三章學習的基本理論一、學習的實質與類型學習的心理實質1、學習:指人與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2、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3、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4、學習是由反復經驗引起的。人類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有本質的區(qū)別:1人的學習是掌握社會歷史經驗和個體經驗的過程2人的學習是以語言為中介的;3人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自覺的、積極
12、主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 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并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學習內容:矢學習的一般分類(P32-33)1、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把學習分為八類:信號學習;刺激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 言語聯結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guī)則或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學習2、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態(tài)度3、我國: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二、聯結學習理論(P34-43)理論要點:1聯結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直接
13、聯結的過程;2強化起重要作用;3個體學到的是習慣,是反復練習和強化的結果;4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境出現,習得的習慣性反應就會自動出現。代表學說: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程序教學與教學機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_1、把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2、聯結的形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再嘗試這樣一個往復過程習得的;3、提出三個學習規(guī)律,即: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因伴隨著滿意的結果而增強,因伴隨著煩惱的結果而減弱練習律是指任何聯結,練習運用會增強這個聯結的力量,而不練習則會使聯結
14、力量減弱準備律是指當學習者有準備時,聯結實現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聯結不實現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聯結實現也會感到煩惱?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P37)基本規(guī)律:(理解)1、獲得與消退2、刺激泛化與分化?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P39)操作性條件反射規(guī)律:(理解)1、 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定義理解)2、 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guī)律的制約強化;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消退(有機體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之后不再有強化伴隨,反應發(fā)生率降低,是減少不良行為和消除壞習慣的有效方法)懲罰(有機體作出某種反應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懲罰
15、不良行為和強化良好行為相結合)?程序教學與教學機器(P40)?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P41)1、理論要點2、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控制結構:期望事項(學習動機)執(zhí)行控制(認知策略)3、學習階段和教學設計三、認知學習理論理論要點:1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2學習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3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代表學說:苛勒的完形-頓悟說;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苛勒的完形頓悟說(P43-44)基本內容:1、學習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2、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對完形派學習理論的評價:1、肯定了主體的能動作用,把
16、學習視為個體主動構造完形的過程,強調觀察、頓悟和理解等認知功能在學習中的 重要作用。這在反對行為主義學習論的機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義;2、完形派在肯定頓悟的同時,否定試誤的作用,是片面的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P45-47)1、 布魯納學習觀:(1 )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2)學習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2、教學觀(1 )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2)掌握學科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理解)3、教師應如何做:首先深入分析教材,明確學科本身的概念原理以和相互關系,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 結構,引導過程中注意教學本身的新異性,跨度適當
17、,難度適當,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勝任感,最后根據學生經驗 水平,年齡特點和材料性質,選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同時注意反饋信息。?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1、學習分類:從學生學習的方式上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fā)現學習; 從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上又將學習分為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2、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實質:他認為將符號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 的和實質性的聯系;條件:與新認知類似的認知結構、主動與新認知結構聯系的傾向性、新舊認知結構發(fā)生作用 使雙方得到改善)3、接受學習的實質和技術(實質: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
18、主要形式技術:先行組織者技術,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接受學習的意義: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和先進科學技術的主要途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P51-53)1、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fā)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是當代學習理論的一場革命 (行為主義的主張:客觀主義、環(huán)境主義、強化)2、 基本觀點:知識觀 學習觀 學生觀第四章學習動機一、學習動機概述(P54 58)動機:弓I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的功能:激活、指向、強化?學習動機: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
19、學習活動,并使行為朝向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 狀態(tài)1、組成:學習需要:是一種內驅力(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附屬)學習期待:是學習的誘因(P55 56)2、 種類:高尚的動機與低級的動機;近景的直接性動機(與學習活動相關聯)與遠景的間接性動機(與學習的社會意 義和個人前途相關聯);內部學習動機與外部學習動機3、 與學習效果的關系(P58圖)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學習活動的唯一條件。二、學習動機的理論強化理論:提出者: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觀點: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起來的穩(wěn)固聯系,不
20、斷強化則 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評價:該理論過分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具有較大的 局限性。需要層次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 提出者: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觀點:(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自我實現五個需要,有由低級到高級)教育意義: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成就動機理論:提出者:阿特金森觀點:個體的成就動機分為:力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教育意義:對力求成功者給予新穎且有難度的任務,安排競爭情緒嚴格平定分數等來激發(fā)學習動機 對避免失敗者,安排少競爭
21、或競爭不強的環(huán)境,成功時要表揚,平分寬松些,避免公開指責 成敗歸因理論 :提出者:維納(美國心理學家)觀點:三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穩(wěn)定和非穩(wěn)定、可控和不可控三種歸因)、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P62圖評價: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動發(fā)生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根據學習行為和其結果推斷個體心理特征、有助于根據學習行為和結果來推斷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行為。自我效能理論:提出者:班杜拉觀點:成功經驗提高效能期待,反之降低,如果把成功歸為外因則不增,歸于內因不一定降低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強化,
22、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 自我強化三、 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P63-70)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yǎng)學習動機、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yǎng)學習動機。學習上的惡性循環(huán)向良性轉變的關鍵:改變成敗體驗,使他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改善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 彌補其基礎的欠缺。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是啟發(fā)教學、根據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第五章學習的遷移一學習遷移的概述定義: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種類:正遷移與負遷移;水平遷移與
23、垂直遷移;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與重組性遷移(P72-74)作用:1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促進作用2、是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3、對學習者,教育者,和相關培訓人員有重要知道作用。(P74)二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1、早期的遷移理論: 形式訓練說 :遷移是無條件的、自動發(fā)生的共同要素說(桑代克 ):遷移是非常具體的、并且是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經驗類化說(賈德) :強調概括化的經驗或原理在遷移中的作用關系轉化說(格式塔心理學家):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的關系的理解2、 現代的遷移理論:1、強調認知結構在遷移中的作用( 加特納、吉克)
24、。主張認知結構中的某些成分是決定遷 移能否發(fā)生的根本條件 2、強調外界環(huán)境與主體的相互作用對遷移的影響。這種觀點強調通過社會交互作用與 合作學習,促進遷移的產生3、遷移的實質:新舊經驗的整合過程,整合是新舊經驗的一體化現象。三、遷移與教學1、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主要由兩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長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 原有認知結構: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 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和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jié)、控制的原認知策略, 也會影響到遷移的產生。學習的心向與定勢:定勢
25、的行程往往是由于先前的豐富經驗,它將支配個體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后繼的同類問題。2、 促進遷移的教學:精選教材、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第六章知識的學習一知識學習概述(P84-88)1、知識定義:個體通過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和其組織知識類型: 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反映活動的深度)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反映活動的形式)2、知識學習類型: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并列結合學習;過程:知識獲得;知識保持;知識提取作用:是增長經驗、形成技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前提二、知識的獲得知識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條件:1必須獲得充分的感性經驗;2必須
26、對所獲得的感性經驗進行充分的思維加工:知識直觀: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1、靈活選用實物和模象直觀 2、加強詞與形象的配合 3、運用感知規(guī)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5、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知識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如何有效進行知識概括:1、配合運用正反例便突出本質特征)2、正確運用變式(變式:變換冋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3、科學地進行比較 4、啟發(fā)學生進行自覺概括三、知識的保持記憶系統:瞬時記憶: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貯存時間:0.25-2 秒短時記憶:5秒-2分鐘,包括直接記憶和工作記憶長時記憶:1分鐘一終身,容量上沒有限制知識遺忘:1、 遺忘
27、進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P99):遺忘的發(fā)展是不均衡的,其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呈負加速型2、 遺忘理論解釋:痕跡衰退說(最古老亞里士多德、桑代克);干擾說(占統治地位);同化說(奧蘇伯爾);動 機說(弗洛伊德)如何運用記憶規(guī)律,促進知識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對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憶。如對材料補充細節(jié)、舉出例子、做出推論,或使之與其它觀念形成聯想。2、有效運用記憶術。運用聯想的方法對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些人為意義,以促進知識保持的策略。3、進行組塊化編碼。在信息編碼過程中,利用貯存在長時極易系統中的知識經驗對進入到短時記憶系統中的信息加以阻止,是指成為人所熟悉的有意義
28、的較大單位的過程。4、適當過度學習(學習熟練度 150%,超過則會厭倦疲勞)5、合理進行復習(和時復習、分散 復習、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技能的概述技能定義:是指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技能特點:1、通過學習或練習形成并逐步完善2、是由一系列動作和其執(zhí)行方式構成,屬于動作經驗3、技能中的動作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技能種類: 操作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吹拉彈唱、球類田徑)心智技能 (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閱讀、運算、記憶。與操作技能相比對象具有觀念性、執(zhí)行具有內潛性、結構具有簡縮性)技能作用
29、:1、能對活動進行調節(jié)與控制2、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的,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二、操作技能的形成形成階段包括: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練操作定向 (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操作模仿 (實際再升現出特定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模仿的動作特點:動作品質、結構、控制、效能)操作整合 (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操作熟練 (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適應,動作高度完善自動化)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1、準確講解示范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4、建立穩(wěn)定清晰 的動覺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30、1、理論加里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五階段:動作的定向階段;物質與物質化階段;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內部言語動作階段。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我國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2、 心智技能的培養(yǎng)要求: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適應培養(yǎng)的階段 特征,正確使用語言第八章學習策略一、學習策略概述學習策略定義: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學習策略特征:1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積極主動地使用的2是有關學習所需的3是有
31、關學習過程的4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計劃,有規(guī)則和技能構成分類: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二、典型的學習策略(一) 認知策略包括:1、復述策略2、精細加工策略 3、組織策略1、復述策略復述策略定義: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復述策略常用的幾種方法 :利用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排除相互干擾;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多種感官參與;復習形 式多樣化;畫線2、精細加工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定義: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常用策略:記憶術(位置記憶法、縮減和編歌決、諧
32、音聯想法、關鍵詞法、視覺想象、語義聯想);做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利用背景知識,聯系實際3、組織策略組織策略定義:使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組織策略常用策略:列提綱;利用圖形;利用表格(二)元認知策略元認知概念:是對認知的認知,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包括: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觀念、對認知行為的調節(jié)和控制元認知知識:1對個人作為學習者的認識 ;2對任務的認識;3對有關學習策略和其使用方面的認識元認知控制(知道何時、如何做什么)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jiān)視策略、調節(jié)策略(三)資源管理策略1、學習時間管理 2學習環(huán)境的設置 3學習努力
33、和心境管理 4學習工具的利用 5社會性人力資源的利用三、學習策略的訓練原則:主體性原則、內化性原則、特定性原則、生成性原則、有效的監(jiān)控、個人自我效能感方法:1指導教學模式2程序化訓練模式3完形訓練模式4交互式教學模式5合作學習模式第九章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造性一問題解決概述1、 問題概念: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2、問題解決概念: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到達目標狀態(tài)的過程。問題解決的特點:目的性;認知性; 序列性;問題解決的過程:1、發(fā)現問題-問題解決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2、理解問題-形成問題的表征;在頭腦中形成問題空間。 3、 提出假設-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
34、途徑與方案, 選擇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 (算法式、啟發(fā)式)4、檢驗假設- 確定假設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科學原理(直接檢驗、間接檢驗)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問題的特征;已有的知識經驗;定時與功能固著;個體的個性心理特性。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二、創(chuàng)造性和其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概念 :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創(chuàng)造性的基本特征 : 流暢性、變通性、獨創(chuàng)性影響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 : 環(huán)境、智力、個性創(chuàng)造性和其培養(yǎng) : 一、創(chuàng)設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適宜環(huán)境(寬松的心理環(huán)
35、境、給學生充分余地、改革考試制度和內容) 二、注意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塑造(保護好奇心、解除答錯題的恐懼心、鼓勵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重視非邏輯思 維能力、給學生提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榜樣)三、開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教授創(chuàng)造性思維策略(發(fā)散思維訓練、推測和假設訓練、自我設計訓練、 頭腦風暴訓練 集體討論“想說就說,暫不評斷;鼓勵標新立異的觀點;重數量而非質量;鼓勵提出改 進意見和補充意見” )第十章 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 一、態(tài)度與品德的實質和其關系(一)態(tài)度1 、態(tài)度定義 :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tài)或反應的傾向性.2 、態(tài)度實質 : 態(tài)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tài) ,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態(tài)度
36、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 , 即 決定行為的選擇 ;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 ,不是天生的3 、態(tài)度的結構 :認知成分、情感、行為成分(二 )品德1 、品德定義 : 使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 ,使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 理特征和傾向 .,是通過懲罰2 、品德的實質 : 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 , 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 后天學習形成的 ; 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 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3 、道德的心理結構 : 道德認識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直覺的、想像的、倫理的道德 情感; 道德行為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 (技能、習慣
37、 )(三)態(tài)度與品德的關系1 、相同點 ( 實質、結構:認知、情感和行為 )2 、區(qū)別 : 范圍不同 :態(tài)度大 ; 品德小 .; 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 :態(tài)度有五種水平 (接受、反應、評價、組織、 性格化 ); 品德是價值觀念性格化時的穩(wěn)定態(tài)度 .二中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1、倫理道德發(fā)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自我意識增強、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品德結構更加完善) 2、品德發(fā)展由動蕩向成熟過度(初中階段動蕩、高中階段趨向成熟)(一 )理論 :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 (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論 (兩難故事法 ):三水平(前習俗、習俗、后習俗三水平
38、) 、六階段 服從取向、相對功利取向、尋求認可取向、遵守法規(guī)取向、社會契約取向、普遍倫理取向) (二 )基本特征 :倫理道德發(fā)展具有自律性 ,言行一致 ;品德發(fā)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三、態(tài)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條件(一 )過程 :依從、 認同、 內化(二 )條件: 外部條件 (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內部條件 (認知失調、態(tài)度定勢、道德認知 )四、良好態(tài)度與品德的培養(yǎng) :有效的說服;樹立良好的榜樣;利用群體約定;價值辨析;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觀念要成為個人道德價值觀的三階段(選擇、贊賞、行動)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
39、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 會適應,能夠有效發(fā)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和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標準: 1、對現實的有效知覺 2、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 3、自我調控 4、立密切關系的能力5 人格結構的穩(wěn)定與協調 6、生活熱情和工作效率中學生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 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性偏差、進食障礙、 睡眠障礙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預防精神疾病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 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人格健全發(fā)展的需要 3 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二、心理評估 心理評估定義: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資料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
40、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進行評 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心理評估參考架構 :健康模式、疾病模式心理評估意義 : 1、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2、檢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評估常用方法: 1、心理測驗 (認知測驗和人格測驗) 2、評估性會談 (常用的技術:傾聽、鼓勵、詢問、反 映、澄清、面質) 3、觀察法(記錄方式:項目檢核表、評定量表、軼事記錄)4、自述法三 心理輔導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結合班級團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個別心理輔導咨詢、小組輔導)2 心理輔導 : 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
41、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 ,幫助學生。3 心理輔導目標: 學會適應 基本目標 ;尋求發(fā)展 高級目標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 :?行為改變方法 (強化、代幣獎勵、行為塑造、示范、懲罰、自我控制)?行為演練方法 (全身松弛、系統脫敏、肯定性訓練 )?改善學生認知方法 (艾里斯 的理性情緒輔導 )第十二章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括(設置教學目標、組織教學過程、選擇教學策略)一 設置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義: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 . 教學目標意義: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指導教學策略的選用、指引學生學習。2 分類 : (布盧姆)認知目標
42、: (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情感目標: (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觀念系統、價值體系個性化)動作技能目標: (知覺、模仿、操作、準確、連貫、習慣化)3 教學目標的表述: 行為目標: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陳述教學目標(3 要素:具體目標、產生條件、行為標準)心理與行為想結合的目標(目標陳述法, 2 部分:一般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4任務分析:是將教學目標逐級細分成彼此相聯的各種子目標的過程二組織教學過程基本要素:(教學事項、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一)教學事項:教師安排的程序性事項(加涅)引起學生注意、指示教學目標、喚起先前經驗、呈現教學內容、提供學習指導、
43、展現學習行為、適時給與反饋、評定學習結果、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二) 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講解、演示、問答、練習、指導、討論、實驗、游戲、參觀、作業(yè)等常見方法(三)教學媒體:(非投影視覺輔助、投影視覺輔助、聽覺輔助、視聽輔助)使教學遵循:從經驗的直接動作表征、經驗的圖像表征直到經驗的符號表征。(四) 課堂教學環(huán)境:包括課堂物理環(huán)境(座位要經常調整)和課堂社會環(huán)境三選擇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指教師采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事項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huán)境的設置、師生相互作用設
44、計等。1、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指導教學2、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發(fā)現教學、情境教學、合作學習3、個別化教學: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掌握學習第十三章課堂管理一課堂管理概述課堂管理定義: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課堂管理功能:制約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促進和維持的功能課堂管理影響因素:教師的領導風格、班級規(guī)模、班級的性質、對教師的期望二課堂群體的管理(一)群體: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合體群體的特征:1由二個以上個體組成 2、成員根據目的進行交往活動3、成員受共同社會規(guī)范制約學生群體對個體活動影響取決于:1活動的難易2、競賽動機
45、的激發(fā)3、被他人評價的意識 4、注意的干擾正式群體:是有教育行政部門明文規(guī)定的群體 ,其成員有固定的編制,指責權利明確,組織地位確定正式群體發(fā)展經歷了 :松散群體、聯合群體、集體 三個階段群體動力表現為:群體凝聚力、群體規(guī)范、課堂氣氛、課堂里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吸引與排斥、合作與競爭)三課堂紀律的管理課堂紀律概念: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課堂紀律類型:1教師促成的紀律 2、集體促成的紀律 3、任務促成的紀律 4、自我促成的紀律課堂結構定義:由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情景這三大要素構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組合模式包括了課堂情景結構(班級規(guī)模的控制、課堂常規(guī)的建立、學生座位的分配)與課堂教學結構(
46、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課程表的編制、教學過程的規(guī)劃)課堂問題行為:不能遵守公認的正常兒童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問題行為的類型:品行性問題行為、性格性、情緒上社會上的不成熟行為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1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行為 2、行為矯正與心理輔導第十四章教學測量與評價一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意義和作用( 一 )教學評價 :指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和學生培養(yǎng)方案作出決策 .包括確定評估目標、搜集有關的資料、描述并分析資料、形成價值判斷以和作出決定等步驟 .(二 )教育評價與測量和測驗的關系 :測量和測驗是對學習結果的客觀描述,而教學評價是對客觀結果的主觀判斷與解釋,是以客觀描述為基礎 ;測量與測驗所得到的結果 ,只有通過教育評價 ,才能判斷這種客觀描述的實際意義 ,才有實際價值 .(三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分類 (p218-219) 從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來分: 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 根據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來分: 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 從教學評價的功能來分: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 從教學評價的嚴謹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華師大新版八年級數學下冊月考試卷
- 團隊建設的核心打造高效能、高技能的工程團隊
- 2024-2025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數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4年租賃合同:出租人授權承租人使用物業(yè)
- 創(chuàng)新設計助力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體驗升級
- 商業(yè)世界中的家庭教育親子互動策略
- 企業(yè)會議室辦公家私合理布局與個性化需求匹配
-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育方法與案例分析
- 辦公自動化中的禮儀規(guī)范與操作習慣
- 2025中國鐵塔陜西分公司校園招聘32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新譯林版五年級上冊各單元教學反思(文本版本)(共5則)
- 吞咽困難與認知功能的關系探討
- 醫(yī)共體信息系統(HIS)需求說明
- CBL胸腔穿刺教學設計
- 軟件工程填空題(18套試題與答案)
- 數據庫課程設計-教材購銷管理系統
- 動機式訪談法:改變從激發(fā)內心開始
- 旁站記錄新表(腳手架拆除)
- Web前端框架應用之微商城項目教學介紹課件
- 如何降低住院病人壓瘡的發(fā)生率PDCA-任亮亮
- 教育學 (202220232)學習通超星課后章節(jié)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