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意難解巧用方法可推斷.doc_第1頁
文言實詞意難解巧用方法可推斷.doc_第2頁
文言實詞意難解巧用方法可推斷.doc_第3頁
文言實詞意難解巧用方法可推斷.doc_第4頁
文言實詞意難解巧用方法可推斷.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實詞意難解 巧用方法可推斷一利用相鄰實詞推斷詞義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二利用文言特殊現象推斷詞義 1、固定用法“所+實詞”結構為例,這是一個名詞性結構,結構中的實詞無論其本來是名詞或其他詞性的詞語,進入這一結構便臨時具備了動詞必,往往要作動詞來對譯。如“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觸、沾染2、四字成語 怨天尤人(埋怨、責備) 文過飾非(掩飾)三利用句法常識推斷詞義 可先觀察實詞在句中的位置。接著根據其位置確定其詞性。一般而言,在主語、賓語位置上的是名詞,在謂語位置上的是動詞。受副詞、數詞修飾的是動詞,受形容詞修飾的是名詞。四利用上下文語境推斷詞義五利用對文結構推斷詞義古漢語行文有一種規(guī)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一般而言,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這種規(guī)則叫做對文。如屈原列傳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文言實詞推斷方法 學好文言文,我們可以走近古典世界的精彩;積累了大量的實詞,我們占領了學好文言文的制高點,掌握了文言實詞的推斷方法,為學好文言文將提供極大的幫助,今天,我們一起探究文言實詞的推斷方法。學習目標:1、通過練習,探究文言實詞推斷的基本方法,建立知識坐標樹。2、能夠利用方法探究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方法: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一、完成練習,探究方法,建立知識坐標樹解釋下列七組詞語的意思 (1)常識識記法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近幾年試卷中時有涉及,高考已考過“乞骸骨”(告老還鄉(xiāng))、“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發(fā)”(男子成年)等,如:晁錯為內史,貴幸用事 用事:憑感情做事 題目解為“憑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識之故,古文中“用事”專指“掌權”,中學教材中學過的觸龍說趙太后中“趙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2)聯想遷移法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想,充分調動大腦中的儲存信息,進行靈活遷移。例如 一 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鄭氏數千指獨完”一句,熟悉課文六國論的同學馬上就會想到“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字,意為“保全”,選項解釋為“滅亡”顯然是錯誤的。例如 二 2001年第11題: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視“乘”被解釋為“巡視”,不合情理。因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員們那樣去“巡視”。那么,“乘”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詩經衛(wèi)風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顧兮”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按“登上”之意來解釋“乘”,說“讓老弱女子登上城墻”,與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應,這正是主人公田單用來麻痹敵人的一條計策,與文意完全相符。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 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 例如三:(2001年全國高考題)“城之不拔者二耳”,題目所給的義項是:拔被攻取。依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其后秦伐趙,拔十城 ”的“拔”當“攻取”講,再結合語境,可以推斷答案是正確的。由于不少成語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詞多義現象,因此解題時將聯想的觸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語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實詞題的方法之一。如“韓軌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聯想到成語“投筆從戎”,可知此處“投”應為“扔掉,舍棄(3)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漢語中特有的現象。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fā),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的字代入試解,往往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一:吾說晏子之義此處如不從通假角度考慮就難以理解,這里的“說”通“悅”,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語境。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保欓T宴)(4)利用字形推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磨刀石“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見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聲字,都是由其形旁來確定字義的。根據這一點,抓住字的形旁推測字義就是一種正確的理解途徑。如2004年高考全國卷河北、山東等地有一句翻譯:常通商販,貿糴糧食。其中的“糴”是一個較陌生的字,我們從字形可推斷是個會意字,跟糧食有關,與“糶”相對,解釋為“購買糧食”。又如2001年上海卷的“晉侯觴客于柳溪”中的“觴”,從字形分析,“角”旁多與器物有關,多是盛酒的酒器,而這里應該是活用為動詞“以酒款待”。例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例 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例句“眄”的含義,根據“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句“啖”的含義,根據“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guī)律:根據字形推斷詞義辨別。 “貝” 作偏旁的字與“錢財”有關。例句: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5)互文對舉法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系,這種特殊的互文對舉現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有時同一句中相對應之處的字詞也具有這種性質,因此有時用互文對舉法可幫助你快速判斷。例如一“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中“固”的詞義,我們從該句的對仗特點來看,“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再例如二判斷“去鄭而之許”中“去”與現代漢語的異同,“鄭”和“許”同為地名,都作賓語,“之”為動詞“到”,“去”與“之”相對,應為“離開”,剛好與現代漢語相反。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任用2、因利乘便,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3、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險固的地勢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騰的駿馬5、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 滅6、舉類邇而見義遠 近7、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目:看8、“變姓名,詭蹤跡” 由“變”推出“詭”為動 詞,是“隱蔽”的意思9、“遂通五經,貫六藝?!?由“通”可推出“貫”是貫通的意思 (6)語法推斷法古漢語有其特殊的句法結構,任何一個實詞都與其前后的詞構成特定的語法關系,因此考生也可從句法結構入手進行推斷。根據漢語語法知識可知,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由副詞充當,那么我們就可以用語法分析法分析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一:同樣一個“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中,它作謂語而且?guī)в匈e語,釋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 中,它作狀語,修飾“行”,釋為“暗暗地、隱蔽地”;在“微風鼓浪”中,它作定語,修飾“風”,釋為“微小、微弱”等等。根據語法知識和詞語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來推斷例二 眾莫不多光 多:贊賞例三 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柴火(7)語境推斷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例如一:“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并舉,而其結果都是“死”,可見它絕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意思是“同樣”。例二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蓖跖?而疏屈平。伐:夸耀例三 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莊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封以其屬斗,不勝,走如魯。 誅:討伐規(guī)律特點:文章中語句上下連貫,相承相連,意義也必然上下連貫,相承相連,因而聯系上下文語境,也能找到一種互解關系,即“連文互解”。二、回歸教材,合作探究實例應證 2+3+5三、練習提升,完成練習,思考用了什么推斷方法 2+101、致仕:辭官 視事:官吏到任 用事:掌權2、2004年全國(黑龍江、吉林):歲兇,汝旁諸縣多盜 兇:不吉利聯想:寡人之于國也“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3、( 2005年湖北 )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此項怎么錯了?聯想:“蜀之鄙有二僧” 為學(邊境) “越國以鄙遠” 燭之五退秦師(把當作邊境)4、 隆慶時,紹興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沖道,縛至府,問曰:“汝何業(yè)?”曰:“賣卜?!贬唬骸拔曳蛉擞猩?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識所謂,漫應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責之。未己,果雙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馮夢龍古今譚概)理解 弄璋:生男 弄瓦 :生女 5、 臨別,主者曰:“已見地獄罪報如是,當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惡隨人,其猶影響,可不慎乎?(趙泰)6、(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原 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百Z”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 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7、 (查晏子使楚) 王曰:“何坐?”曰:“坐盜?!?、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不肯留。愿聞其說。對曰:“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蓖踉唬骸跋壬蜕?,寡人聞命矣。”9、下面句子中“意”如何理解?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推斷】 “意”后面帶有賓詞語,作動詞,應解釋為“料想”; 的 “ 意 ” 作主語,為名詞,的“ 意 ” 用法與此相同,聯系前文,可知應解釋為“樣子”;的“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解釋為“意圖”或“心意”。 10、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 多余“贏”也與上句的“余”處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11、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12、“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也?!保ㄇ袀鳎?。上下句以“而”相連,表并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并列結 構的短語可推知“圣君治國”亦當為并列關系,譯為“圣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 顯然不相對應。13、“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保ㄇ袀鳎!皠诳嗑霕O”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 ”并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凄慘、憂傷”,那么“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困倦14、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 ,將奈何? 用“ 糸 ”作偏旁的字與“絲織品、繩索”有關15、一曲紅綃不知數 琵琶行16、自縊于庭樹 孔雀東南飛17、夜縋而出,見秦伯 燭之武退秦師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20、“變姓名,詭蹤跡” 由“變”推出“詭”為動 詞,是“隱蔽”的意思 當然,以上幾種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綜合運用,對同一道題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多掌握幾種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實詞題時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正確率。若能就此平時有意識地結合課本進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來的高考競技場上就不會茫無頭緒,手足無措了。文言文實詞的推斷方法一考綱要求掌握的實詞一共有120個,而每個實詞都是多義詞,要把這些實詞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識記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樣的作法可以減少這種難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養(yǎng)對實詞的推斷能力。下面介紹理解文言實詞常用的推斷方法。1、代入法。古漢語單音詞占多數,一詞多義的現象很普遍,確定一個多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義,可先把這個多義詞素組成若干個雙音詞,然后用“代入法”把這些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去體會,可以推斷一些詞語的意義。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壽為諫大夫擢:提拔??梢越M詞為“擢升”,與答案所示的“提拔”近義。D門卒當車,愿有所言愿:希望??梢越M詞為“愿望”,與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兩個詞代入原文都能作通暢的理解,所以是正確的解釋。2、根據造字法進行推斷。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嚴格來講有四種造字法,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形聲字占了漢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聲字的形旁就叫“義符”,它顯示了這個字的表意范圍,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這是很貴重的。再如08年高考卷重慶卷翻譯題殫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能周役,民氓饑寒凍餒,死背相望。“餒”在現代漢語中多指氣餒,但是這個字的本意是饑餓,因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當然這里也可以根據詞語構成法來幫助推斷。譯為:用盡財物不能夠完成賦稅,費盡體力不能夠完成勞役,老百姓饑寒交迫,凍餓而死的尸體到處都是。3、根據詞語構成推斷詞義。漢語的構詞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規(guī)律進行合理推斷。如在現代漢語中,我們使用的詞是打擊,愛憎,愉快,詞語中的各個部分有時是可以相互注釋的。如08高考卷江蘇卷的翻譯題(1)及得召見,遂見親信。這里牽涉到“見”這個特殊詞的用法,有兩種解釋比較特殊:“被”和作代詞。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見,那么應該是被“親信”,所以親信應該是動詞,古今異義了。這是個同義復合詞,解釋為“親近信任”所以應該翻譯為:“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利用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推斷詞義。有些文句的結構整齊,那么處于同一位置上的詞應該是用法一致,詞義相近或者相反的。例如教材中有“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結構整齊,“忠賢”近義,“用”和“以”處于同一位置,那么語法功能應該一致,并且詞義相近。那么“以”也解釋為“任用”,這種解釋雖不常見,但卻可以據此推斷出來。再如08年高考卷天津卷的第二個翻譯題(2)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譯文:_根據“惡人者”即是“憎惡別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應該是個動詞,而不是名詞“利益”,那么這句話應該翻譯為: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跟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憎惡他。5、憑上下文推斷詞義。結合上下文的語意來推斷出要解釋的詞語的含義。這種方法是無論采用什么推斷方法都必須結合起來使用的方法,因為要求解釋的實詞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實詞。如08年高考廣東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周窮振乏,家無余財振作B、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收留C、訪復以舟師造湘城前往D、訪威風既著,遠近悅服愉快A應為“賑濟”,因為對于“窮乏”當然只能是“賑濟”而不是“振作”了。B應為“抓獲、扣留、收監(jiān)”既然官吏錯誤地“收訪”,若是“收留”,周訪不用奮力反抗了。根據語境即可得知理解錯誤。C選項屬于理解不周,應該是“高興地降服”。6、結合課文內容推斷詞義。如果這個實詞的表面意思在這個語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們可以結合語境聯想它在其他場合特別是教材上出現過的意思。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鄭氏數千指獨完完:滅亡。B吾居長,當任罪任:承擔。C宥之,立握得為左參議宥:寬恕。D居一歲,入覲,卒于京覲:拜見。答案:A。先根據語境“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千指獨完?!闭f明鄭氏家族不可能是獲罪了,那么此處的“完”就不應該是結束,完蛋之類了,再聯想教材六國論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與語境相合。7、用語法分析句子結構的方法推斷詞義。將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葉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斷其用法即詞性,可以在具體的選擇中使用排除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虛詞的用法判斷和文言文的翻譯中。如08年高考卷全國卷一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部使者檄剛撫定檄:文告。B剛遣長子遲喻賊喻:開導。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杜:制止。答案A。分析這個句子的主語應該是“部使者”,“剛”是廖剛,廖剛做什么呢,去“撫定”,所以中間的“檄”就不是名詞“文告”,而應該是個動詞“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這幾種推斷方法能靈活運用,還是要依賴于比較好的語詞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單獨運用或者綜合運用這幾種方法來解題,就比只憑識記來應對顯得聰明多了。文言文中實詞含義的推斷二 正確把握文言文實詞含義不僅僅是我們解讀文言文內涵的關鍵,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之一。對于這一方面的復習,除了我們平時注意積累,加大對一些古今通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詞的識記之外,還需要我們掌握一些推斷實詞的解題技法。(一)語境推斷文言文實詞含義豐富,大多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要想對其進行準確的界定、理解,需要我們借助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陽”一句中“迫”字的含義。審視該句語境“今河內帶河為國,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可以看出,“南迫洛陽”一句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釋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據此可以推斷,該題A項的解釋是不合語境的,因為“逼迫”的對象應為“人”,而該句中“迫”的對象是“物”(洛陽)。又如2005年重慶高考試題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中“質”字的含義,從這一段的上下文來看是說那些富人不擁有“田籍”卻要向百姓收稅,由此看來“質”與質問之間顯然沒有什么關系,而應理解為“抵押”。(二)巧借字形中國漢字中多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因此我們可以借助漢字的形旁來忖度實詞的含義。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眾之才”中“牧”的含義。該句中的“牧”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系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tǒng)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該項的解釋是正確的。又如2004年全國高考試題甲卷要求解釋“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這其中涉及對一個“糴”字的考查,而這個字對于大多數的考生而言都比較陌生。如果觀察這個字的字形我們不難發(fā)現,這是一個由“入”字和“米”字組成的會意字,故其本意應為“買進糧食”,與“糶”相對。此外古漢語中的通假字絕大多數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通假字: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娶)(孔雀東南飛)屈平既絀(黜)(屈原列傳)召有司案圖。(按)(廉頗藺相如列傳)(三)遷移聯想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趨于淺近,且貼近生活,貼近課本。因此,在揣測實詞含義時可以遷移聯想,從而對這些實詞作出正確的援引解釋。如2006年四川高考試題考查“環(huán)堵之中”的“堵”的含義,聯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fā)穴”的句子,這里的“堵”,就是“墻”的意思。推斷出所給選項“院子”的說法顯然有誤。如2005年北京高考試題考查“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一句中“誅”字的含義,我們就可以聯想到成語“口誅筆伐”中的“誅”是“討伐、譴責”的意思,這樣就不難推斷出題干所說的“殺掉”是錯誤的。如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要求解釋“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義,聯系高中課本第三冊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復關”一句,這里的“乘”字應理解為“登上”,從而排除“巡視”這一錯誤選項。(四)語法求解所謂語法求解,即運用現代漢語的語法常識,通過判斷其詞性的方法對所給選項進行推斷排除。如2006年安徽高考試題中“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一句中,考查“資”的含義,由語法結構可以看出“資生”一詞應為動賓結構,“生”應為“資”的賓語,故這里解釋為“資財”顯然有誤,應理解為“憑借、獲取,本文指用來謀生的方法。”。又如:2005年浙江高考試題“庭除甚蕪。除:廢棄”。從句子結構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語,從而推斷“除”是名詞,解釋為“廢棄”顯然有誤。聯系蘇武傳可知“除”是“臺階”的意思。又如2004年湖北高考試題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閑吏事”一句中“閑”字的含義,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該句主語是“昌期”,后邊有賓語是“吏事”,根據語法可以推斷“閑”應該是一個動詞,由此初步推斷“空閑”這種解釋有誤,這里應理解為通假字,通“嫻”,是熟悉的意思。(五)妙用修辭在古漢語中常常會出現“互文見義”、“同義詞復用”等文言現象,故而我們可以依據這一特征,借助已知實詞的含義推斷未知實詞的含義。如1991年全國高考試題中要求解釋“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一詞的含義,我們可以參照原文,找到與這句話相對應的句子“賢俊者自可賞愛”,從而可得出“頑魯”是相對“賢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眾,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頑皮”、“固執(zhí)”抑或“魯莽”。(六)引申推斷古漢語經歷了一個由單音節(jié)詞轉變?yōu)槎嘁艄?jié)詞,由一詞一義演變?yōu)橐辉~多義的過程,因而一個詞的原始含義與其不斷擴展、豐富后的引申義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義項,便可以據此推想到其他相關義項。如2006年重慶高考試題考查“特拜陜西行臺中丞”中“拜”的含義,所給選項解釋為“拜:拜訪”,首先考慮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后又引申出“行禮”、“拜謝”、“拜見”、“授予官職、任命”等含義,拜:用在表官職的名詞前面,一般講為“授職、任命”,故而此處講為“授職、任命”。又如2003年全國高考考查“務”字的含義,而這個詞有多種理解,如“事務、務必、從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冊書報任安書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一句中,“務”解釋為“事情、事務”,而就2003年全國高考所考文本來看,說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頓政務,故這里可以由“事情、事務”引申為“致力”。 文言實詞推斷法三“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對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主要要求之一,該考點要求考生能夠根據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來正確推斷某一實詞的含義。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120個文言實詞的意義及用法,而高考不考中學語文教材中現成句子實詞的含義,考查的是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考查的是知識遷移能力。“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也就是一種能力?!保ㄓ嗦?004年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的說明)如果能掌握一些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對于“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大有幫助的。一、從字形結構入手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過字形結構來推斷詞義。例如:1、“若少屈,冀得一歸覲”(1998年全國高考題)“覲”可以借助形旁“見”推斷意思與“見”有關,再根據語境推斷為“拜見”。2、“夫子將焉適”(2003年全國春招試題)“適”字的形旁是“辶”,它與“走”“到”“往”有關,聯系上下文,可推斷為“到”的意思。二、從讀音入手根據讀音,可以發(fā)現通假關系,然后根據本義推斷通假字的意思。例如:1、“以身徇國,繼之以死”“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1995年全國高考試題)“徇”與“殉”讀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死”,聯系上下文,可以推斷兩個“徇”屬同一義項,即“為而死”。2、“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試題)“涂”與“途”讀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聯系上下文,可以推斷“涂”的意思是“道路”。三、從成語入手學生對成語的意思比較熟悉,借助成語的意思可以幫助推斷實詞的意義。例如:1、“善才繩之”(1997年全國高考試題)“繩”字的意思可以根據成語“繩之以法”中“繩”的意思“制裁”,推斷為“按法律處置”的意思。2、“而的又為一”(2001年上海高考試題)可以根據“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斷為“箭靶”。四、從結構位置入手在古代漢語中,大都數詞組和句子結構整齊(相似),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這一特點,可以推斷實的含義。例如:1、“齊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追亡”“逐北”對應整齊,“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斷“北”也是此意。2、“選置師傅,銓簡秀士”(2002年全國春招試題)兩句結構整齊、對稱,“選置”是“選拔”的意思,可以推斷“銓簡”也是“選拔”的意思。五、從語法入手 語法是譴詞造句的規(guī)則,借助語法,可以迅速地推斷出實詞的含義。例如:1、“自放驢,取樵炊爨”(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取”為動詞,“樵”是“取”的賓語,就應該為名詞,可以推斷出“樵”的意思是“木材”。2、“俄有吏袖空牒竊印者”(2001年北京安徽春招試題)“吏袖空牒”缺少了謂語動詞,不符合造句規(guī)則,“袖”處于謂語動詞位置,可以推斷出“袖”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袖藏”的意思,這樣此句才規(guī)范。根據上下文的語境,也能幫助我們推斷出實詞的意思,這里就不再贅言。以上是筆者從分析高考試題入手,介紹了文言文實詞幾種常見的推斷方法,在考試過程中,如果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文言實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都能很好地解決。當然方法僅僅是方法而已,如果沒有文言實詞詞義的積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勞的。因此,要想學好文言文,必須注重詞匯的積累?!袄斫獬R妼嵲~在文中的含義”是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對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主要要求之一,該考點要求考生能夠根據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來正確推斷某一實詞的含義。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120個文言實詞的意義及用法,而高考不考中學語文教材中現成句子實詞的含義,考查的是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考查的是知識遷移能力?!坝捎谖难詫嵲~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也就是一種能力。”(余聞2004年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的說明)如果能掌握一些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方法,對于“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大有幫助的。 一、從字形結構入手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過字形結構來推斷詞義。例如:1、“若少屈,冀得一歸覲”(1998年全國高考題)“覲”可以借助形旁“見”推斷意思與“見”有關,再根據語境推斷為“拜見”。2、“夫子將焉適”(2003年全國春招試題)“適”字的形旁是“辶”,它與“走”“到”“往”有關,聯系上下文,可推斷為“到”的意思。二、從讀音入手根據讀音,可以發(fā)現通假關系,然后根據本義推斷通假字的意思。例如:1、“以身徇國,繼之以死”“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1995年全國高考試題)“徇”與“殉”讀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死”,聯系上下文,可以推斷兩個“徇”屬同一義項,即“為而死”。2、“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試題)“涂”與“途”讀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聯系上下文,可以推斷“涂”的意思是“道路”。三、從成語入手學生對成語的意思比較熟悉,借助成語的意思可以幫助推斷實詞的意義。例如:1、“善才繩之”(1997年全國高考試題)“繩”字的意思可以根據成語“繩之以法”中“繩”的意思“制裁”,推斷為“按法律處置”的意思。2、“而的又為一”(2001年上海高考試題)可以根據“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斷為“箭靶”。四、從結構位置入手在古代漢語中,大都數詞組和句子結構整齊(相似),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這一特點,可以推斷實的含義。例如:1、“齊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追亡”“逐北”對應整齊,“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斷“北”也是此意。2、“選置師傅,銓簡秀士”(2002年全國春招試題)兩句結構整齊、對稱,“選置”是“選拔”的意思,可以推斷“銓簡”也是“選拔”的意思。五、從語法入手 語法是譴詞造句的規(guī)則,借助語法,可以迅速地推斷出實詞的含義。例如:1、“自放驢,取樵炊爨”(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取”為動詞,“樵”是“取”的賓語,就應該為名詞,可以推斷出“樵”的意思是“木材”。2、“俄有吏袖空牒竊印者”(2001年北京安徽春招試題)“吏袖空牒”缺少了謂語動詞,不符合造句規(guī)則,“袖”處于謂語動詞位置,可以推斷出“袖”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袖藏”的意思,這樣此句才規(guī)范。根據上下文的語境,也能幫助我們推斷出實詞的意思,這里就不再贅言。以上是筆者從分析高考試題入手,介紹了文言文實詞幾種常見的推斷方法,在考試過程中,如果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文言實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都能很好地解決。當然方法僅僅是方法而已,如果沒有文言實詞詞義的積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勞的。因此,要想學好文言文,必須注重詞匯的積累。文言實詞的推斷方法教案新星中學 吳琪2012年3月12日教學目標: 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解答技巧。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解答技巧。教學設想:以課內例子導出方法,以方法指導課外。教學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在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除落實120個實詞之外,我們還應掌握一些推斷文言實詞的方法與技巧。二、方法介紹(一) 課內:A、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眄”的含義,根據“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B、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疇”的含義可根據“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方法:字形推斷法(利用漢字字形)漢字中的形聲字占80以上,而形聲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形旁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與兵器有關;從“馬、牛、羊、豕、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從“(言)、辶(走)、刂(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其它還有:禾-五谷、貝-金錢、皿-器具、纟-絲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鳥雀、冖-籠罩、歹-死亡、月-肉、頁-首、自-鼻、目-眼、尸-身體課外:A、啟聽淮北取糴。(其中“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系“糶”意思是賣出糧食,“糴” 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B、袖空牒竊印(2001年春季北京卷)部首“片”,本義就是“木片”,眾所周知,古代發(fā)明紙張之前人們都把字寫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為“文件、文書”之義,因此凡是以“片”為形旁的字如“版”“牌”“牘”等都有“文件、文書”的意思。 (二)課內:A、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們拿得準的,“以”的意思是“任用”)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C、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彌:愈,越)D、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險固的地勢)E、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滅)F、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G、追亡逐北(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椒ǎ赫Z言結構推斷法(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多,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義相近或相反,運用這種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難。課外:A、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腰”與戴對應,動詞,腰戴)B、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禍之。(1991年全國卷)91年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的“頑魯”義:A、愚笨而魯莽B、固執(zhí)而粗魯C、頑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講得通,但由于這句話同下面“賢俊者自可賞愛”構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賢”“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義,就很容易能選出D項這一正確的答案。 (三)課內:A、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平安的)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動詞“能”的修飾,并處在謂語的位置,便可推斷它是動詞“會水”即“游泳”的意思。)C、范增數目項王(它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D、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促織 “高”字上帶賓語,用如動詞,聯系原文,可推斷為“抬高”。)E、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詞語,應解釋為“料想”。)F、視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意”作主語,為名詞,聯系前文,可知應解釋為“樣子”。)方法:語法分析推斷法(利用語法結構)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課外:A、文過飾非 (掩飾)嚴懲不貸 (寬恕)孜孜不倦(勤勉的樣子)B、有勢者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處在謂語的位置并分別帶了賓語“門”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們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是“漆成紅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C、自放驢,取樵炊爨(2000年全國高考題)(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伴浴弊智坝袆釉~“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D、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解釋為“意圖”或“心意”。) (四)課內:A、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 “應”搭配對象為節(jié)拍之“節(jié)”,“應節(jié)拍”即為“隨著節(jié)拍、和著節(jié)拍”,可釋為“隨著,和著”。)B、煙濤微茫信難求(“難求”為謂語,而“信”修飾了“難求”,作狀語。狀語一般由副詞和形容詞充當,結合語境就可以推斷出“信”是實在的意思。)方法:語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語境)“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币盐找粋€實詞的含義,絕不能離開它生存的語境,有時上下文之間存在著照應、解釋或暗示關系,這恰恰是我們要尋找的鑰匙。課外: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據“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B、(郭)永以書抵幕府(“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五)課內:A、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言聽計從:聽從)B、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務農,從事)C、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方法:成語印證法(利用成語)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因此借用成語中的實詞詞義有時也能讓我們“絕處逢生”。課外:A、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 :招致)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C、(95年試題12題)在官清恪,未嘗聞私。(恪守不渝:謹慎而恭敬)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實:符合) (六) A、(97年高考)“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同課文的“沛公不勝杯杓”中的“勝”;B、(97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同課文“向使六國各愛其地”中的“愛”;C、“伐其功”跟課文屈原列傳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義。方法:課文遷移法試題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過,可聯系課文相應遷移。解答文言實詞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代入檢驗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寶越多,你獲得成功的系數就越大 三、鞏固練習:(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并說說詞義判斷方法)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家歙州 家:定居。B、君行壞堰 壞:使毀壞。C、遷秘書省校書郎、知縣事 知:主持、執(zhí)掌。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甕中 可:符合、適合。解答:A、家:定居。謂語、動詞B、根據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許逖出行使河堰毀壞,而應是許逖行走在已損壞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決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壞”理解為使動用法。C、知:主持、執(zhí)掌。例如,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D、可:符合、適合。例如,可口。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4年湖南卷) A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登上 B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和睦 C隱德之士,狎而玩之 親近 D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北邊 高考文言文選材雖然在課外,但大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依據??忌灰e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就不難準確辨析選文中的幾個實詞釋義的正誤。 【解析】“陰”在課文登泰山記中有“其陰,濟水東流”一句,山的北面為“陰”。“和”在課文赤壁賦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著唱、隨聲附和”,與選項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釋為和睦故B錯。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5年浙江卷) A視其舟,則離敗而膠 擱淺 B庭除甚蕪,堂廡甚殘 廢棄 C疆場無侵削之虞 憂慮 D條其言,書于褒城驛屋壁 整理 本句從“堂廡甚殘”可判斷出“除”是個名詞。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2006年天津市) A南迫洛陽 逼迫 B有牧人御眾之才 統(tǒng)治 C引耿弇等五營擊之 帶領 D恂經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系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tǒng)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該項的解釋是正確的。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6年全國卷) A季布匿濮陽周氏 隱瞞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為郎中 授官 D諸將皆阿呂后意 迎合 如果平時熟讀文言文的話,根據前后文的語意,很快就會找出答案。這四個字并不在常用120個文言實詞內,卻是課文中常見的。如: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記;相如引車避匿廉藺列傳。意: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鴻門宴;詔書特下,拜臣郎中陳情表;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藺列傳。熟讀課內文言文,讀透記準,此題不難得分。A項譯不通。成語“銷聲匿跡”中的“匿”應為“躲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該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詞“于”,整個句子的意思為“季布隱藏在濮陽周氏家”。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方法與技巧四川省平昌中學陳國鋒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方法與技巧1,形訓推斷法: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來解釋詞的本義。A,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B,若少屈,冀得一歸覲(1998年高考)A句“造”的義符為“辶”,聯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就可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B句“覲”為形聲字,義符為“見”,聯系下文推斷為“拜見”之義。2,聲訓推斷法:(通假推斷法)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去解釋借義。A,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B,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A句“頓”與“鈍”讀音相近通假,“鈍”的含義是“不鋒利”,那么“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思是“長期放棄戰(zhàn)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盉句“要”與“邀”同音通假,推斷“要”的意思是“邀請”。3,詞性推斷法:根據詞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A,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B,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C,變姓名,詭蹤跡D,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A句為對仗句,“據”對“擁”,“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詞,那么“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B中借助“良”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的、強有力的”。C句中借助“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