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從“求效”到“追魂”.doc_第1頁
2014從“求效”到“追魂”.doc_第2頁
2014從“求效”到“追魂”.doc_第3頁
2014從“求效”到“追魂”.doc_第4頁
2014從“求效”到“追魂”.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4從“求效”到“追魂”本報記者 李炳亭從山東省茌平縣杜郎口中學開始,學校教育正沿著它應有的方向行走。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qū)西下池小學、江蘇省昆山市前景教育集團、山西省晉城市澤州一中等一大批學校,作為第三代課改的探路者,正接受著未來的檢閱。2014年,課改將去往哪里?中國教育又將去往哪里?周刊對此進行了預測性分析。教育現代化的幾個追問教育有沒有一個衡量標準?答案是有基于對人的基本尊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比绻逃蛔鹬厝耍侵荒苁钳偪褡非笊龑W率的舉動,一切都為了升學率。我們只能這樣憤懣地表達:當教育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升學率而存在的時候,這就充分證明了,我們的教育已經“病入膏肓”了。一個不容辯駁的事實是,應試教育已經奪走了某些學校教育的“底線”,要不然怎會有那些“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生時何必貪睡,死后自會長眠”的荒謬標語?可以說,在很多所謂的應試名校那里,教育早已名存實亡。甚至可以說,如果教育僅僅為了升學而存在,那么這種教育就是在與一代人為敵!“救救孩子”,這是魯迅的名言,與魯迅先生同時代的陶行知也有一句振聾發(fā)聵的名言“教育就是與國難賽跑”。教育究竟因為什么而存在?當我們在講“立德樹人”時,實際上就開始意味著教育要從人出發(fā)了以人為本,分析人、關注人、發(fā)展人。離開了“人”,不可能有教育。教育從來不排斥考試,但真正的考試不是發(fā)生在考場,而是發(fā)生在社會,僅僅贏得考場的教育,最終一定會輸掉社會。教育既要能讓學生贏得考場,更要讓他們贏得社會。教育部發(fā)布的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中提出,在202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今天,我們必須思考,教育現代化離我們還有多遠?制約我們教育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又究竟是什么呢?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問題要實現教育現代化,最根本的途徑只能是推進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教育改革改什么、如何改?在我看來,在教育的諸多問題中,其實從根源性上講,不外乎有三個:學校制度、教師隊伍、教學方式。學校制度:尋找教育的靈魂學?,F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因而學校是道德的搖籃、文明的源頭。有專家這樣通俗地解讀現代學校制度“好的、先進的、能適應時代要求的制度”。一個基本形成共識的看法是現代學校制度一定是一個能釋放人性、提升精神的制度。那么,我們反過來問一下:我們的某些學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壓抑人性、鉗制精神的?不可否認,我們的很多學校都是注重“文化”的。比如,我們在教室里會掛上一個鐘表,鐘表的旁邊再設計一個“高考倒計時”牌子;比如,我們所有的評價,包括“績效工資”,都與升學率掛鉤,我們信奉好教師就是學生成績好的教師;比如,我們眼里的好學生與他的身體素質和日常行為沒有關系,所謂的“三好”只看學習成績如果我們的學校僅僅停留在這樣的文化、機制、管理上,那只能說,我們的教育仍然是低級的、原始的甚至是落后的,這就是典型的“目中無人”的教育。在我看來,學校應該不只是為了升學率而存在,它應該相對完整、“三場合一”;它應該不僅僅指向知識性學習,更應該既是學習場,又是生活場、精神場。教育之所以高貴,是因為它有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和道德提升的使命。學校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答案是培養(yǎng)“三格”,即性格、品格、人格。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假如具有了“三格”,那么它的未來就不會“出格”。我們一直努力地試圖這樣表述:“好學校是一方池塘”,“學校是教育的母體、國家的雛形”,意在提醒更多的學校,跳出升學,轉而著眼于人、于社會、于國家、于人類。學校制度是教育魂之所在,沒有了“魂”,就沒有了“底線”。教師隊伍:讓教師有精神追求中國近代教育其實是不缺乏好教師的,比如陶行知、陳鶴琴中國當代也不缺少好教師,比如霍懋征、斯霞好教師是教育真理的符號。好教師帶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呢?可以用3句話加以概括:愛是最高的師德;興趣是最好的教學;研究學生是最大的課程。“為讀書而讀書,為教書而教書,乃是亡國的教育?!薄敖淌菫榱瞬唤獭!薄安缓玫慕處熓莻魇谡胬?,好的教師是叫學生發(fā)現真理。”“凡是不能自我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發(fā)展、培養(yǎng)、教育別人?!睙o數次,當我們聆聽這些教育真理的教誨時,心靈都會禁不住震顫。然而,今天,為什么在我們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道路上,總感覺底氣不足呢?毋庸諱言,教師作為現代化教育工程的“施工員”,無疑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的。挑戰(zhàn)來自于哪里?我認為有3方面:一是教師的職業(yè)信念,二是教師的教育角色,三是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教師是教育的脊梁,然而,教師的問題真是出在教師自身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教師的問題出在學校對教師的不尊重。一所不懂得尊重教師的學校,不可能有教育發(fā)生;一所不能給予教師幸福的學校,也不可能做到以人為本;一所連正常生活都不能還給教師的學校,更不可能給教師以發(fā)展。對教育來講,頭等大事是學會尊重教師、善待教師、呵護教師。甚至可以說,對教師的態(tài)度,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文明高度;教師在一所學校的地位,決定了這所學校未來的一切。教育的所有變革,都必須從學會尊重教師開始,“尊師”才能“興教”。顯然,真正的“尊師”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也不僅是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更不是簡單地提高教師工資。學??梢越o教師以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權益、什么樣的發(fā)展、什么樣的信念,這才是更為重要的。教師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嗎?不是,教師是有血有肉的人。試想,如果教師的生活是殘缺的,他能帶給學生完整的生活嗎?如果教師不幸福,他能帶給學生幸福感嗎?如果教師沒有尊嚴,教育會有地位嗎?我建議學校成立三大中心:一是給教師以生活情趣的,命名為教師生活中心;一是給教師以精神成長的,命名為教師情感中心;一是給教師以自主發(fā)展的,命名為教師發(fā)展中心。教師真正的專業(yè)成長,不是“術”的疊加,而是精神的成長;好教師不僅要擁有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更要具有完整“三格”;好教師不是能讓多少學生考上大學,而是能讓全體學生知道如何做人;好教師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方式:改革生活的方式與方法當我們在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時,必須思考的是:課改究竟是為了“求效”,還是為了“追魂”?如果僅僅是“求效”,顯然我們仍然無法走出應試教育的窠臼。如果只是在“追魂”,顯然又抹不掉“政治”的印跡。學校的另一面是社會,假如教育不能把“自然人”培養(yǎng)成“社會人”,那么學校的教育就是失職的。兒童與生俱來的的靈性與本能告訴我們,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物種”。因而,教育是喚醒靈性、激發(fā)本能,而不是人為地關閉他們心靈中一扇又一扇的“窗戶”。其實,教育從來不深奧、不玄妙,它的一切智慧、真理、發(fā)明,都來源于生活。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在我看來,它應該有3色:紅色信念、藍色希望、綠色成長。如果只有“血色分數”的“效”,就意味著改革是毫無意義的。教育的道德是給人理想,教育的不道德則是剝奪人的理想。今天,我們必須追問,那些坐進教室里的孩子,有幾個人是有理想的?他們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失去理想的?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只是為“求效”,而是為“鑄魂”、“樹格”,是為了培育性格、品格、人格;不僅是在改變教育教學的方式與方法,也是在改革生活的方式與方法。教育的魂究竟是什么?應該是“教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校長的奮斗目標”、“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教師的奮斗目標”。高效課堂的核心價值近年來,高效課堂風靡全國。然而,作為最早的倡導者和理念提出者之一,我必須重申,單純以課堂教學效益為旨歸的“高效課堂”,并不是我們真正要推進的高效課堂。在中國談課改,可能誰都無法回避山東省茌平縣杜郎口中學。從最初的“10+35”,到后來的“0+45”,再到以“快樂”為唯一評價標準的“0分課堂”,一直到今天以“自由”為價值追求的“無師課堂”,他們的改革所提供的脈絡,顯然不是指向于“分”,而是指向于“人”的。高效課堂不止于“求效”高效課堂以“人本”為基石,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意志品格、社會責任、精神信念的課堂,基本的概述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它具有三大特性: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但是,高效課堂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概念,它是以課堂為突破口,由教學、評價、文化三大系統(tǒng)建構而成的一個全新的教育概念,完整地表述應該稱為“高效課堂教育”。對高效課堂的理念支撐,最簡潔的描述是“四新”新教師、新課堂、新學校、新學生,核心理念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fā)展學生”。高效課堂的對立面是“傳統(tǒng)課堂”。傳統(tǒng)課堂是指以應試為目的、以知識為指向、以灌輸為手段的眼中無“人”的課堂。當然,高效課堂自然不會排斥課堂的“高效”,它排斥的是,一切都僅僅為了“高效”而存在。從“人”的角度劃分三代課改第一代課改的主要特征是“調整課堂結構”,也就是變傳統(tǒng)的“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第一代課改的出發(fā)點就是“效”,是為了解決課堂“低效”的問題。但第一代課改顯然存在的問題是依然傳統(tǒng)的“教為中心”、“師為中心”。當然,第一代課改相對于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是一個突破,這種突破的意義在于,它注重和增加了“學”的分量,更加強調學習的能動性。第二代課改的主要特征是“重塑教學關系”,它相對于“調整課堂結構”的改良算得上是一種突破,更是一種改革的深入。第二代課改首次觸及到了教學關系的本質,即變“教中心”為“學中心”,變“師中心”為“生中心”,它首次開始把“學”和“生”置于主體地位。第二代課改下的課堂的主要特點是“師退生進”,有3個標志性形式:小組學習、導學案、學習展示??梢哉f,這是具有革命性的改革。第三代課改的主要特征是“改變教學意義”,它相對于“教學關系”的改革而言,又可稱為一種顛覆性改革。如果說第二代課改解決的是“如何學”的問題,那么第三代課改試圖解決的就是最根本的“學什么”以及“為何學”的問題。第三代課改拋棄的是單純對“效”的膜拜,轉而開始的是對“課堂之道”的叩問,它力求打破課堂的固有形式,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第三代課改主要的特點有三個:取消導學案、無限放大自學、一名教師同時給多個班級上課。第三代課改的核心價值在于重塑“課堂之魂”,以“課堂之道”去培養(yǎng)“三格”。從教學角度談高效課堂單純從教學的角度談高效課堂,它也與一般的“高效”課堂不同。 高效課堂一定是重視教育質量的課堂。我們所講的教育質量,不是指升學率,而是指課堂中學生所展現出的生命質量、學習能力和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jié)摿?。基于此,高效課堂并不糾纏于更多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而是主張教學要從學生的認識成長角度,讓學生去自學。當然,這里的自學是“自主學習”的簡稱,這與傳統(tǒng)教學中的“自學”截然不同。有人總是在指責高效課堂不讓教師“講”,甚至嘲弄高效課堂是“搞笑課堂”。這樣說其實也沒錯,高效課堂的確是“抑講”的,不“抑講”豈能“揚學”?至于“搞笑”之說,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真切地描繪了高效課堂的情境。在我看來,它至少比讓學生“生不如死”的課堂人道得多。高效課堂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糾正、修改、發(fā)展和完善自身的。尤其是第三代課改的一批實驗區(qū)域和學校,代表著高效課堂真正的追求。它們所展現出來的活力、意義、價值,超越了很多教育人的經驗,也遠非某些應試名校所能相提并論的,它們分屬于不同的時代,也分屬于不同的目的。這一切從根本上講,依然是“三格”所決定的。當我們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課堂時,我們也應該清楚,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教師。教育的差別最終一定在校長、在文化、在“三格”。在反思中回歸常識為什么一定要課改?課改這條路究竟走得對不對?中國的基礎教育相比西方,到底是誰優(yōu)誰劣?當諸如此類的話題在新課改10年后的今天,再度被一些教育人提及的時候,正意味著新課改的“普及”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樂觀。即便是一些號稱一直在課改的學校,他們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讓人困惑不解。當中國的教育人在懷著某種始終不能丟棄的價值觀選擇課改的時候,他們所謂的“課改”,從一開始就誤入了歧途。技術性改良只能是“切入點”究竟為了什么而改革?顯然,在所有的理由中,為了提升升學率是最站不住腳的,然而這個最站不住腳的理由卻成為某些課改學校唯一要改革的理由。有人這樣描述當代的中國課改:經歷了一個“負效有效高效”的過程,高效課堂就是有效課堂的升級版。這樣的概括恰恰為某些應試名校提供了合理的辯護:在過往的這幾年中,幾乎所有的應試名校都在高喊著自己也是“高效課堂”。這很好理解,因為越是應試名校,越善于包裝自己的應試行為。在早些年,高效課堂的確在教學技術上有很多創(chuàng)新和突破,諸如小組學習、導學案導學、模式教學、成果展示等。然而,課改不能僅僅是“術”的改進。改“術”固然可以提高升學率,甚至是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但是,它終究是停留在“能力”的層面上。當課堂之“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成長的同時,卻很難觸及到課改靈魂層面的內容。如果說課改是整個教育綜合改革的切入點,那么技術性改良也只能是課改的切入點。課改的最終目的仍然需要回到“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回到育人,也就是回到了教育的“常識”。10年課改追問歷經10年的“教學技術革新”,其中的得失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的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但不可否認的另一反面卻是,“技術革新”并未能減輕師生共同的負擔。教師依然缺乏職業(yè)熱情,學生依然苦不堪言,教育依然在社會的質疑聲中躑躅前行。這樣的改革難言成功,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局面?我們教育的方向錯了?還是我們需要改變教育的目標?有人這樣說,當教育依然不把人當成“人”時,無論怎樣掙扎都是無益的。也有人說,教育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回到常識上弄清楚自己是誰。的確,我們的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