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藝美學論文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三_第1頁
初中文藝美學論文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三_第2頁
初中文藝美學論文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三_第3頁
初中文藝美學論文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三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4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究(三)“骨法用筆”,并不是同“墨”沒有關系。在中國繪畫中,筆和墨總是相互包含、相互為用的。所以不能離開“墨”來理解“骨法用筆”。對于這一點,呂風子有過很好的說明。他說:

“賦彩畫”和“水墨畫”有時即用彩色水墨涂染成形,不用線作形廓,舊稱“沒骨畫”。應當知道線是點的延長,塊是點的擴大;又該知道點是有體積的,點是力之積,積力成線會使人有“生死剛正”之感,叫做骨。莫非同樣會使人有“生死剛正”之感的點和塊,就不配叫做骨嗎?畫不用線構成,就須用色點或墨點、色塊或墨塊構成。中國畫是以骨為質的,這是中國畫的基本特征,怎么能叫不用線構的畫做“沒骨畫”呢?叫它做沒線畫是對的,叫做“沒骨畫”便欠妥當了。

這也許是由于唐宋間某些畫人強調筆墨(包括色說)可以分開各盡其用而來。他們以為筆有筆用與墨無關,筆的能事限于構線,墨有墨用與筆無關,墨的能事止于涂染;以為骨成于筆不是成于墨與色的,因而叫不是由線構成而是由點塊構成——即不是由筆構成而是由墨與色構成的畫做“沒骨畫”。

不知筆墨是恒久相依為用的;筆不能離開墨而有筆的用,墨也不能離開筆而有墨的用。筆在墨在,即墨在筆在。筆在骨在,也就是墨在骨在。怎么能說有線才算有骨,沒線便是沒骨呢?

我們在這里敢這樣說:假使“賦彩畫”或“水墨畫”真是沒有骨的話,那還配叫它做中國畫嗎?(《中國畫法探討》第27—28頁)

現在我們再來談談“風骨”。劉勰說:“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

呤鋪辭,莫先于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

焉”《文心雕龍·風骨》。對于“風骨”的理解,現在學術界很有爭辯“骨”是否只是一個詞藻(鋪辭)的問題?我認為“骨”和詞是有關系的。但詞是有概念內容的。詞清晰了,它所表現的現實形象或對·于形象的思想也清晰了?!敖Y言端直”,就是一句話要明白正確,不是歪曲,不是詭辯。這種正確的表達,就產生了文骨。但光有“骨”還不夠,還必需從邏輯性走到藝術性,才能感動人。所以“骨”之外還要有“風”?!帮L”可以動人,“風”是從情感中來的。中國古典美學理論既重視思想——表現為“骨”,又重視情感——表現為“風”。一篇有風有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這就同歌頌藝術中講究“咬字行腔”一樣。咬字是骨,即結言端直,行腔是風,即意氣駿爽、動人情感。

四、“山水之法,以大觀小”

中國畫不留意從固定角度刻畫空間幻景和透視法。由于中國陸地廣闊深遠,蒼蒼茫茫,中國人多喜愛登高望遠(重陽登高的習慣不是站在固定角度透視,而是從高處把握全面。這就形成中國山水畫中“以大觀小”的特點。宋代李成在畫中“仰畫飛檐”,沈括訕笑他是“掀屋角”。沈括說:

李成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皆仰畫飛檐,其說以謂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間,見其榱桷。此論非也。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又如屋舍,亦不應見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東立,則山西便合是遠境;人在西立,則山東卻合是遠境。似此如何成畫?李君蓋不知以大觀小之法。其間折高、折遠,自有妙理,豈在掀屋角

(《夢溪筆談》卷十六)

畫家的眼睛不是從固定角度集中于一個透視的焦點,而是流淌著飄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內部節(jié)奏,把全部景色組織成一幅氣韻生動的藝術畫面?!霸娫疲壶S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中庸》),這就是沈括說的“折高折遠”的“妙理”。而從固定角度用透視法構成的畫,他卻認為那不是畫,不成畫。中國和歐洲繪畫在空間觀點上有這樣大的不同。值得我們的留意。誰是誰非?

第四題

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思想

一、關于《樂記》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音樂,特殊對于音樂的社會作用、政治作用,一直是非常重視的。早在先秦,就產生了一部在音樂美學方面帶有總結性的著作,就是出名的《樂記》。

《樂記》供應了一個相當完整的體系,對后代影響極大。對于這本書的內容,郭沫若曾經作了具體的分析(參看《青銅時代》一書中《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一文)。我們現在只想補充兩點:

(一)《樂記》,照古籍記載,原來有二十三篇或二十四篇。前十一篇是現存的《樂記》,后十二篇是關于音樂演奏、舞蹈表演等方面技術的記載,《樂記》沒有收進去,后來失傳了,只留下了前十一篇關于理論的部分,這是一個損失。

為么要提到這一點呢?是為了說明,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是全面的,它并不限于抽象的理論而輕視實踐的材料。事實上,關于實踐的記述,往往就能供應理論的啟發(fā)。

(二)《樂記》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音樂和政治的關系。一方面,強調維持等級社會的秩序,所謂“天地之序”——這就是禮、”,一方面強調爭取民心,保持整個社會的諧和,所謂“天地之為”——這就是“樂”:兩方面統(tǒng)一起來,達到鞏固等級制度的目的。有人否認《樂記》的階級內容,那是很錯誤的。

二、從邏輯語言走到音樂語言

中國民族音樂,從古到今,都是聲樂占主導地位。所謂“絲不

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也?!?《世說新語》)中國古代所謂“樂”,并非純粹的音樂,而是舞蹈、歌頌、表演的一種綜合?!稑酚洝飞嫌幸欢斡涊d: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囊木,倨中矩,句中O累累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歌”是“言”,但不是一般的“言”,而是一種“長言”?!伴L言”即“歌”是“言”,但不是一般的“言”,而是一種“長言”?!伴L言”即入腔,成了一個腔,從邏輯語言、科學語言走入音樂語言、藝術語

言。為什么要“長言”呢?就是因為這是一個情感的語言,“悅之故言之”,因為歡樂,不由自主,就要說出,一般的語言不夠表達,就要“長言之”和“嗟嘆之”(入腔和行腔),這就到了歌頌的境界。更進一步心情的激烈要以動作來表現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謂“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種思想在當時較為普遍?!对姶笮颉芬舱f了相類似的話:“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也是說,邏輯語言,由于情感之推動,產生飛躍,成為音樂的語言,成為舞蹈。

那么,這推動邏輯語言使成為音樂語言的情感又是怎么產生的呢?古代思想家認為,情感產生于社會的勞動生活和階級的壓迫,所謂“男女有所怨恨,相從為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韓詩外傳,嵇康《聲無哀樂論》)。這明顯是一種進步的美學思想。

、

三、“聲中無字,字中有聲”

從邏輯語言進到音樂語言,就產生了一個“字”和“聲”的關系

問題。

“字”就是概念,表現人的思想。思想應當正確反映客觀真實,所以“字”里要求“真”。音樂中有了“字”,就有了屬于人、與人有親密聯(lián)系的內容。但是“字”還要轉化為“聲”,變成歌頌,走到音樂境界。這就是表現真理的語言要進入到美?!罢妗币芑凇懊馈崩锩?。“字”與“聲”的關系,就是“真”與“美”的關系。只談“美”,不談“真”,就是形式主義、唯美主義。既真又美,這是梅蘭芳一生追求的目標。他運用傳統(tǒng)唱腔,表現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情感,創(chuàng)建出真實動人的新的美,成為一代大師。

宋代的沈括談到過“字”與“聲”的關系,提出了中國歌頌藝術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聲中無字,字中有聲。”他說:

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凡曲,止是一聲清濁高下如縈縷耳,宇則有喉唇齒舌等音不同。當使字字舉本皆輕圓,悉融入聲中,令轉換處無磊塊,此謂“聲中無字”,古人謂之“如貫珠”,今謂之“善過度”是也。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善歌者謂之“內里聲”。不善歌者,聲無抑揚,謂之“念曲”;聲無含韞,謂之“叫曲”。(《夢溪筆談》卷五)

“字中有聲”,這比較好理解。但是什么叫“聲中無字”呢?是不是說,在歌頌中要把“字”取消呢?是的,正是說要把“字”取消。但又并非完全取消,而是把它溶化了,把“字”解剖為頭、腹、尾三個部分,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