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斷句專題 課件_第1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斷句專題 課件_第2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斷句專題 課件_第3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斷句專題 課件_第4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斷句專題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文言文斷句專題

文言文斷句,在傳統(tǒng)上被稱為“斷句讀”。正確斷句,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因此,斷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文閱讀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而文言文斷句也成為高考常規(guī)試題之一。(一)文言斷句“三原則”

第一,通讀全文,結合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及句子之間的聯系。

第二,先易后難,把能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

第三,重視復查,斷完后根據文章的內容、句子的含意、情理邏輯再檢驗一遍。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鄙显唬骸叭?。朕為天子,所以養(yǎng)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yǎng)己之宗族乎!”B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zhèn)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鎮(zhèn)天下”是“強宗室”的目的,中間不能斷開;(A、D錯)“故”是表結果的連詞,引領下文,“故”前應斷開“皆為王”作謂語,主謂間不應斷開“遍封宗子”中“宗子”作賓語,“子”后應斷開;“于天下利乎”是疑問句,承前省略主語“此(這樣做)”,獨立成句[解析]

“鎮(zhèn)天下”是“強宗室”的目的,中間不能斷開;“故”是表結果的連詞,引領下文,“故”前應斷開,所以排除A、D“雖”為連詞,經常用于句首,所以在“雖”前面斷開;“皆為王”作謂語,主謂間不應斷開;“遍封宗子”中“宗子”作賓語,“子”后應斷開;“于天下利乎”是疑問句,承前省略主語“此(這樣做)”,獨立成句。據以上分析排除C?!緟⒖甲g文】

唐高祖顯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這一天,唐太宗在東宮顯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zhèn)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這樣的王有數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兩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仆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yǎng)護百姓,怎么可以勞頓百姓來養(yǎng)護自己的宗族呢!”(二)“六抓”——文言斷句實用技巧

1.抓關鍵實詞,利用語法結構斷句

遵循語法結構規(guī)律,對文言文句子進行語法分析,這是斷句的基礎。文言文句子中某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但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就很容易判定了。語法上充當主干成分的主要是名詞、代詞和動詞,這便是“關鍵實詞”。

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一般在中心詞前。我們在斷句時,需要先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或代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

作主語,??稍谇皵嚅_,主語之后一般不斷句(“……者……也”式判斷句的主語之后應斷句);作賓語,??稍谄浜髷嚅_。

此外,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和賓語常有省略現象,這時的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謂語之后如果沒有賓語、補語就要斷句,如果有賓語、補語一般不斷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謂語時,要把它和它的賓語斷開)。

(1)名詞、代詞——多作主語和賓語。

國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職和事物名作主語,常可在前斷開;作賓語,常可在后斷開。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帝以問寇準,準曰:“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帝曰:“卿姑斷其可否,勿問其人也?!睖试唬骸俺加毛I策之人,斬以釁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敵當自遁;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潰,敵乘勝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帝意乃決。CA.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契丹大舉入寇”語意完整,“時”用在下句前作狀語,故排除A、D;“王欽若/臨江人”“陳堯叟/閬州人”是兩個判斷句,“臨江人”和“閬州人”均為賓語,在其后斷開,排除B?!緟⒖甲g文】

九月,契丹大舉入侵,當時因為契丹敵寇深入中原,朝廷內外都震動驚駭,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策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駕臨金陵暫避。陳堯叟是閬中人,請求皇帝駕臨成都暫避?;实塾眠@件事去詢問寇準,寇準說:“不知道是誰替陛下籌劃這兩種策略?”皇帝說:“你姑且判斷這兩個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詢問是誰出的計策?!笨軠收f:“我想要找到這個獻策之人,斬殺他們,用他們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罷了!陛下英明神武,將軍大臣團結協作,如果陛下御駕親征,敵人應當自己逃跑;不這樣的話,用奇計來阻撓他們的陰謀,堅守城池來使他們軍隊疲敝,彼勞我逸,我方自然得到勝算。為什么要拋棄宗廟社稷,想要駕臨楚地、蜀地呢?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潰,敵人乘勝深入腹地,天下還可以再保住嗎?”皇帝的心意就此決定。

(2)動詞、形容詞——常作謂語,一般前后不斷開;若不帶賓語,其后常可斷開。33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zhí)法,朕復何憂!”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以”作謂語,“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中間不能斷開,可排除A、D“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說“詐冒事覺”這一類人,共同作“有”的賓語,中間不可斷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語,引領一個新的句子,要單獨成句,可排除B。[解析]

“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以”作謂語,“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中間不能斷開,可排除A、D。“未幾有詐冒事覺者”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說“詐冒事覺”這一類人,共同作“有”的賓語,中間不可斷開;下一句“上欲殺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語,引領一個新的句子,要單獨成句,可排除B?!緟⒖甲g文】

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為大理寺少卿?;噬弦驗楹蜻x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讓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fā)現了,皇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被噬蠎嵟卣f:“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贝麟谢卮鹫f:“下令的人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造假,所以想要殺他,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說:“你能夠執(zhí)行法律,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2.抓使用規(guī)律,利用文言虛詞斷句

文言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不充當句子成分,主要作用是表語法關系和語氣,但也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應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這對斷句有極大幫助。(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惟”“焉”“其”“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等,通常在它們前面斷句。另外,“嗟夫”“嗟乎”“嗚呼”等相對獨立的嘆詞前后都可斷句。(2)句末語氣詞有“也”“矣”“哉”“乎”“與(歟)”“焉”“耶(邪)”“兮”“耳”“而已”等,通常在它們后面斷句。(3)“以”“于”“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們的前后一般不斷句。但如果“而”表轉折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且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當然,我們在利用虛詞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乎”一般放在句末,表感嘆、疑問等語氣,后面要斷開;但要考慮特殊情況,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乎”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詞,后面就不能斷開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于志?!闭\以志者,憲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為也。陳壽號善敘述,李延壽亦稱究悉舊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紀、傳,而獨不克作志,重其事也。況上下數千年,貫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學陋識操觚竄定其間雖復窮老盡氣劌目钅術心亦何所發(fā)明?聊輯見聞,以備遺忘耳。(節(jié)選自馬端臨《〈文獻通考〉序》)

用斜線“/”給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4處)[答案]

而欲以末學陋識/操觚竄定其間/雖復窮老盡氣/劌目钅術心/亦何所發(fā)明【解析】此題先從容易處下手,由“雖”“亦”這兩個特殊的虛詞及“窮老盡氣”和“劌目钅術心”這組并列的成分,可斷出“雖復窮老盡氣/劌目钅術心/亦何所發(fā)明”。再從難處考慮,“以”是個介詞,從語法分析,“以”和“末學陋識”構成介賓短語作“操觚竄定”的狀語,“操觚竄定”和“其間”又構成動賓結構。因此得出答案?!緟⒖甲g文】

昔日江淹說過:“編撰史書的困難,莫過于撰寫志了。”實在是因為志關系到典章制度,不是精通典章制度的人根本就做不來。陳壽號稱善于敘述,李延壽也號稱窮究全部史事,然而他們所著的兩部史書,都有紀、傳,而獨獨沒有作志,他們把寫作志看得十分慎重。何況上下幾千年,貫穿二十五代,卻想要憑借微末的學問、粗陋的見識,修改編訂這些史實,即使是窮苦終老用盡力氣,嘔心瀝血,又能闡明什么呢?(我)只不過是姑且編輯所見到和聽到的事情,以防備遺忘罷了。

3.抓引用提示詞,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文言文在對話或引文中,經常用“曰”“云”“言”“謂”等字提示,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這些提示語,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的人及其所說的內容,一般在它們后面斷開。需要注意的是,對話時,一般只在第一次問答時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了。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B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有”的賓語是“奇才”,不能斷開,排除A“聽用鞅”的意思是“任用商鞅”,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跋M笸跄馨褔掖笫氯拷唤o他”,語意連貫,中間不需要斷開,排除D[解析]

句中“年雖少”與“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薦商鞅的話,“有”的賓語是“奇才”,不能斷開,排除A。“愿王舉國而聽之”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把國家大事全部交給他”,此句語意連貫,中間不需要斷開,排除D?!奥犛明薄钡囊馑际恰叭斡蒙眺薄?,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wèi)國國君姬妾生的兒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商鞅年少時就喜歡刑名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的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座病了,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公叔座說:“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國家大事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大王假如不任用他,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p>

4.抓語序句式,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斷句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限定。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除前后外,中間也可斷開。又如“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為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為被動句式,這些句式只能在整體前后斷開。此外,倒裝句的語序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應該抓住介賓短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句式規(guī)律。

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固定詞組,其中一些還是古今異義詞,斷句時不能輕易拆散它們。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2020年天津卷)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初。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A[解析]

句中兩個“命也”都是對前句的判斷,分別在“命也”與“亦命也”前后斷開,排除C、D;“撓節(jié)以求貴”與“市道以營利”是對稱句式,分別在其后斷開,排除B、C。【參考譯文】

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運使然;退居山野而成為農夫,這也是命運使然;如果屈節(jié)用來求得顯貴,出賣自己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謀取利益,這是我們家的人所深深感到恥辱的啊。子孫們一定要以之為戒,這樣就還沒有毀壞廢亡的端倪。

5.抓表達習慣,利用修辭手法斷句

文言文不僅文字典雅,而且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常用排比、對偶、反復等修辭手法,呼應和承接句子,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如文言文中常見的反復、對比、排比及并列結構,一般在相同位置有相近或相反的詞語,應當在它們之間斷開。如賈誼的《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p>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

建武三年,充生。為小兒,與儕倫遨戲,不好狎侮。儕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誦奇之。六歲教書,恭愿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A.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B.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C.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D.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才高而不尚茍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主要根據句式的對偶關系來考慮:“才高”對“口辯”,“茍作”對“談對”,于是可知“茍作”和“談對”之后都應斷句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再根據動詞來判斷:動詞“非”的賓語“其人”后應斷句。因此答案確定為C。[解析]

此題斷句時,主要根據句式的對偶關系來考慮:“才高”對“口辯”,“茍作”對“談對”,于是可知“茍作”和“談對”之后都應斷句。再根據動詞來判斷:動詞“非”的賓語“其人”后應斷句。因此答案確定為C?!緟⒖甲g文】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時候,跟同輩的伙伴一起游戲,不喜歡輕慢戲侮。小伙伴們都愛好捉鳥、捕蟬、猜錢、爬樹,只有王充不愿玩這些。王誦對此感到很驚奇。王充六歲時,家里人就教他認字寫字,王充恭厚誠篤,友愛孝順,很懂禮貌,莊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氣派。父親沒有打過他,母親沒有責備過他,鄉(xiāng)鄰沒有指責過他。他八歲進書館學習,書館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由于有過失而脫去衣服受責打,或者由于字寫得難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書法日見進步,又沒有什么過失。他學完了識字書寫課程,就離開了教寫字的老師去學習《論語》和《尚書》,每天能背誦一千字。讀通了經書,品德也修養(yǎng)好了,就又辭別經師而去專門研究學問,王充一寫出文章,大家都覺得驚奇。他所讀的書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雖高但不愛好隨便寫作,口才很好但是不好與人談論對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說話。他的論說初聽似乎與大家的看法相違背,但聽到最后,大家就會認為他的觀點是對的。王充寫文章也是如此,行事為人和侍奉尊長也是如此。

6.抓行文思路,利用總分關系斷句

古人寫文章不僅善用修辭、講究句式,還注重行文思路。閱讀文言文時就可以抓住這一特點,特別是利用總分關系來斷句。總分關系是指語段中有一句話對全段內容進行總結說明,其他幾句分別從不同方面展開??偡株P系構成的語段,在形式上可以先總說,后分說;也可以先分說,再總說;還可以先總說,再分說,最后小結。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一句,先分述再總述,“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是小結。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4處)書《湯海秋詩集》后龔自珍

人以詩名,詩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韓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遺山,當代吳婁東,皆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其面目也完。益陽湯鵬,海秋其字,有詩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評者無慮數十家,最后屬龔鞏祚作一言,鞏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謂之完也?海秋心跡盡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挦撦【注】他人之言以為己言,任舉一篇,無論識與不識,曰:此湯益陽之詩。

【注】挦撦:摘取。海秋心跡盡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答案]

海秋心跡盡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解析】解答此題時,先要結合語境理解畫線部分的意思,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詞、代詞,如“海秋”“心跡”“是”,然后利用語法關系以及對稱的句式進行斷句。畫線句其實是一個總分句:第一句先總說“海秋心跡盡在是”,后面列舉幾種情況——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三是“于所不言求其言”。

【參考譯文】

詩人憑詩歌出名,詩歌尤其憑詩人聞名。唐朝的大詩人如李白、杜甫、韓愈及李賀、李商隱;以及宋元時期的蘇軾、黃庭堅、元好問,當代的吳偉業(yè),都是詩歌和詩人相互映襯而成為一體的。詩人除了表現自己的品行外不會寫出別的詩,詩歌除了表現詩人自己的精神外也不會表現其他人的,詩歌和詩人給讀者的印象是完全一致的。益陽的湯鵬,字海秋,有詩歌三千多篇,刪減之后存留二千余篇,評論過的大約有幾十家,最后囑托我龔自珍寫一篇序言,我也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完。為什么稱它為“完”呢?海秋的思想和感情都在他的這些詩中,他所想說的話在詩中,他所不想說而最終不得不說的話也在這些詩中,他不想說的話而最終沒說,從他沒有說的話中尋求他想說的話,也在這些詩中。最關鍵的是他不肯摘取他人的話作為自己的思想,隨便舉出一篇文章,無論是見過還是沒見過,人們都會說:這是湯益陽的詩。(三)掌握斷句“兩步驟”

斷句題中的四個選項,通常斷句位置兩兩相似,只有一兩處不同。解答時,可以遵循以下兩個步驟: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xiāng)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偠胶趹棁L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A.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B.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C.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D.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A、B為一組,C、D為一組[解析]

解答此題,首先通讀畫波浪線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個選項,把選項兩兩分組,根據相同點的多少可知A、B為一組,C、D為一組。

然后分析兩組不同之處:

“昨聞海令為母壽”,這一行為發(fā)生在海瑞擔任淳安知縣期間,“令”是名詞意為“縣令,小令”,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中間不宜斷開,排除C、D?!叭凰芈勅鹈保渲腥宋镗稠涞膽嵑耷榫w與后句“斂威去”的做法相悖,所以此處“然”表轉折,應在它之前斷開,排除B?!緟⒖甲g文】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贾朽l(xiāng)試。代理南平教諭,后升遷為淳安知縣。他穿布袍,吃糙米飯,讓老仆人種植蔬菜,自給自足??偠胶趹椩泴θ苏f:“昨天聽說??h令替母親祝壽,買了兩斤肉了?!倍加粉稠溲惨暡繉俳涍^,(海瑞)供應的東西十分微薄,海瑞直言說地方小不足夠容納車馬。鄢懋卿十分憤怒。然而平時聽到過海瑞的名氣,因而收斂了威風離去。對點精練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B.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C.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D.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解析]

“故事”作句首狀語,其后斷開,排除A、C;“求試”與“館職”構成動賓短語,之間不能斷開,排除B。D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文彥博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B.文彥博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C.文彥博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D.文彥博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B[解析]

原文標點:文彥博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C[解析]

原文標點: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官谷借貸給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來償還,使官倉中的陳谷能夠換新糧,鄞縣的百姓都認為很方便。(2)

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這些議論,是那些世俗之人不會說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