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大學試題(宗教學)-佛教文化筆試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摘選含答案第1卷一.參考題庫(共75題)1.假如偏墮于文字或意義一邊,對聞思修行有哪些影響?請說說你自己的體會。2.佛教里‘惡魔’是誰?法力如何?3.佛說不修習三十七道品怎么樣?4.有客問西洋各國人民多信基督教,殺生特重,而亞洲各國多信奉佛教,尤其我國對于殺戒是為一般佛徒所遵奉,殺戳當較西洋各國為少,何以我國近百年來刀兵不息,此于因果報應將作何解?西洋文明而我國偏多魔劫何以故?5.若好好在四念處方面下功夫,會如何呢?6.有人說:“紅教重修持,黃教重教理研究。”這話對嗎?7.四雙八輩的差異是怎么來的?8.則見某大德一文,內(nèi)有‘世尊夜睹明星成道’云云。請開示其經(jīng)典之根據(jù)及來歷?9.證初果的前提條件是什么?10.什么叫作“分別心”?11.定力和觀察力是什么關系?12.看到有些待宰的眾生時,我們應當怎么做?13.喜歡的境界,生貪心是黏著,那么不喜歡的境界是什么?14.佛陀、阿羅漢講經(jīng)說法的原則是什么?15.“修行開悟”的特征是看到“奇異的光”和聽到“特殊的聲音”嗎?16.佛徒食前合十恭敬當作何觀想?17.根據(jù)《俱舍論》和《毗奈耶經(jīng)》的觀點,業(yè)因果有哪四種分類?請舉例說明。18.“一切是考驗,看爾怎么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背鲎裕ǎ?。A、圣嚴法師B、凈空法師C、宣化上人D、星云大師19.釋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經(jīng)》中講過哪四種難得?這些是“偶爾”獲得的嗎?你是怎樣認為的?20.有人說:“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獨擅之旨,乃《法華》、《華嚴》等經(jīng)中要義”,是這樣嗎?21.同事中有譏謗者,有名不呼,故意呼末學‘阿彌陀佛’!對方不信佛而呼末學為佛,使其種下佛因是善,奈凡夫身業(yè)障重,哪堪對方稱呼‘阿彌陀佛’,似此后學有過否?22.什么叫苦邊?什么叫眾生?23.南無阿彌陀佛來歷,為何要向西方極樂世界之居士,只念阿彌陀佛而不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西方教主,為何不念,由于愚讀者才疏學淺,不能寫出好文章,請諒解。24.證果的次第是怎么來的?25.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意譯為()A、三種菩薩道B、萬德莊嚴C、無上正等正覺26.佛法無邊,何以不能勝魔?又何以不能使人人信佛?使世界無戰(zhàn)爭慘劇?27.沒有得到傳承能否修上師供儀?要將誰觀想成上師?未接受過相應的灌頂,是否不能觀想自己化成本尊?而只能觀想本尊在自己前面?28.實相念佛的要點是什么?29.有些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遭到別人的輕辱誹謗,就不愿意再發(fā)心了。這時候你會怎么勸他?30.什么是自卑?什么是我慢?31.兜率凈土與西方凈土有何區(qū)別?32.對發(fā)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一剎那惡念也會一大劫墮地獄,那我們該怎么做才不致于墮落呢?33.宗教都是唯心主義嗎?34.如何理解“觀自在”?35.什么樣的行為是邪淫?它依靠何種非理作意而產(chǎn)生?應該怎么樣對治?36.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其內(nèi)容如何?37.三世尊兩傍立者護法神,在雜志上看到韋關二神,韋是韋護,關不知哪尊神?38.論中說怨敵與天災對我們的損害相同,但怨敵有故意害我們的心態(tài),天災卻沒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對此你如何破斥?39.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方得降生,此年數(shù)由何時起算?40.若謂:“譏毀將使他人對我生厭惡心,所以我對譏毀者生嗔。”你如何駁斥?41.人的身體內(nèi)有不少細蟲附生于體內(nèi)生存,那一個人就好比一個小世界了。假使一個人死了,就等于滅了一個小世界么?這樣一個人死了,那就不是單單一個中陰身升沈在這虛空?祈示!42.簡述魏晉佛教的特點。43.每個人死后都要經(jīng)歷中陰嗎?你相信中陰的存在嗎?為什么?44.佛教教義異于其它宗教的特質(zhì)是()A、和平B、持戒C、緣起。45.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佛,靠什么成佛?46.佛以慈悲攝化群迷,故有諸法,若迷歸悟,即無一法可說,不過是但盡凡情,別無圣解否?47.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的心境是怎樣的?48.有的法師說:“殺蚊蟲不算殺生?!边@話符合佛法嗎?49.為什么從果地起修容易形成狂禪?50.學過佛和沒學佛的人在面對死亡時,一般會有什么不同?51.“萬法唯心”這種觀點能說得通嗎?52.梁實秋先生曾云:‘由于他們(在家與出家的修行人)的參禪修教,?;垭p修,我不懷疑他們有此生此世證無生法忍的可能,但是離開此生此世之后,是否即能往生凈土,我很懷疑。這凈土,像其他的被人描寫過的天堂一樣,未必存在。如果它是存在,只是在我們的心里’。這段話,受業(yè)贊同‘凈土存在心里’,因‘萬法心造?!瘍敉琳娲嬖谖鞣綐O樂世界否?此境存乃是假相,而非實體?有人云西方極樂世界真有,此乃佛說,佛說豈可騙人?此說是信仰者之言,不信者當然勿多言。然何以見得真有?若真有,即‘存在心里’。受業(yè)謬論多矣。懇請開示。53.學習藏傳佛教應從何處入手?54.怎樣思維外器世界而修無常?請大致說明。55.我們是在家混雜之家庭,如何解脫雜煩與無明?56.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人身為何這樣寶貴,若能生到天堂,一切苦惱,減去了大半,要想念佛求生西方,不是幾千萬倍的容易嗎?何以天福享盡,反而墮落呢?57.怎樣從有為法切入無為法呢?58.怎么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呢?59.何謂隨喜功德?()A、順從眾生的心意,為眾生服務B、見到眾生做善事,內(nèi)心感到歡喜C、以許多珍貴的物品供養(yǎng)佛陀和十方菩薩。60.念經(jīng)的時候打鐘鼓,這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61.修禪定的目的是什么?62.關公,他也未曾證何果位,何封他為護法神?63.觀十二因緣而(1)悟道者,稱為()A、緣覺B、聲聞C、菩薩之義64.正知與正念有什么差別?為什么要有正知正念?65.眾生皆有神識,其大小是一樣否?有變化否?牛身大識當該大,蟻身小識當該小,若牛轉(zhuǎn)生變蟻,蟻轉(zhuǎn)生變牛,識一定有增減,才講的通。66.佛教初學課本注解楊仁山居士著述地獄在兩極,在我們南閻浮提地球否?67.根據(jù)樓宇烈教授所講,能辨別外在世界的形象、顏色、聲音的功能叫()。A、色B、受C、想D、識68.佛教婚姻制度如何?可否與異教結婚?69.為什么說這個世間是個互動的因緣網(wǎng)?70.掃地掃塵埃,凈心超三界,守口攝意身莫犯?71.遇到逆境,凡夫與解脫者有何區(qū)別?72.彌勒菩薩尚未成佛(因為‘他’還要聽釋迦說法),為什么就知道要繼釋迦后到此世界立教說法?73.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74.本愿經(jīng)說南方清潔之地,作其龕室及回首向南而不說向東、西、北,意思如何?75.茲閱課誦主白水文有句云:‘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塵不洗塵,返作自己,蠲除器界,蕩滌壇場’諸語,不知作何解?又向水作語,不知何意?第2卷一.參考題庫(共75題)1.萬法因緣生,佛菩薩度世亦不離此一原則,證之釋尊弟子俱成阿羅漢而那位只會念掃帚一字之某尊者便知佛之緣行法力無邊。今屆末法,眾生求度豈不難之又難?末法時期有無佛菩薩慈悲眾生,另弘法門廣度眾生?2.最好、最省力的練習尋、伺的方法是什么?3.什么叫做內(nèi)收?聞法和修行時若內(nèi)收,會有什么樣的過患?4.為什么佛說“無常即苦”(“無常”導致苦)?5.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出自()A、法華經(jīng)B、華嚴經(jīng)C、阿彌陀經(jīng)。6.()是指忍受諸侮辱惱害而無恚恨也。A、忍辱B、寬容C、大度7.怎樣依靠思維后世的痛苦,來斷除我們相續(xù)中的懶惰?8.凡夫被業(yè)牽引流轉(zhuǎn),故有六道輪回,菩薩被悲心牽引流轉(zhuǎn),悲心所到處,就是菩薩所到之處,如悲心驅(qū)使你到地獄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獄度生不可。否則,你將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薩有隔陰之迷,以何法保持來生再修行乎,抑或再變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輪回乎?9.發(fā)菩提心與建寺院、開法會、救濟災民比起來,哪個利益更大?為什么?10.在成就、莊嚴凈土方面,顯密有什么異同?11.佛教中將六根與六塵稱之為()。A、三十六處B、十二處C、三十六界D、十二界12.人類有哪三大根本苦?請一一解釋其定義。若要遣除這三苦,需要依靠什么方法?13.什么叫身內(nèi)身,身外身?14.佛、菩薩、神明有什么差別?15.十善業(yè)當中比例占最多的是(),故不可不慎。A、身業(yè)B、口業(yè)C、意業(yè)16.中陰身是否肉眼可以看見?17.修四念處的目的是什么?18.為什么說與凡夫愚者交往時,對他們沒有利益,對我們也沒有利益?19.人天果報以()為主。A、布施、持戒、忍辱B、布施、持戒、愛語C、布施、持戒、修定20.“放舍”助緣有哪幾種分類?其主要差別是什么?這樣做有何必要?21.佛陀十號之一的兩足尊,其含義是指()A、因佛在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貴者,又兩足是指佛福慧兩具足。B、佛陀的兩只腳最為尊貴。C、佛陀擅長飛毛腿,走路沒有人能趕得上,所以稱為兩足尊D、佛陀的神足通能剎那萬里,來去無影無蹤,一切菩薩羅漢所不能及,因此稱為兩足尊。22.證到初果有什么好處?23.眼根在什么情況下能看到實相呢?24.收皈依弟子和收學生(指在家學佛者言)有何不同?25.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26.對大乘修行人而言,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請從教證、舉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體闡述。27.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斷除?28.無信仰的人能不能學通佛法?29.佛陀說苦海是可以出離的,而出離苦海的道是什么?30.佛力六神通是否真實?現(xiàn)今有如此高僧否?而科學上其所以然又如何解釋?有專門書籍否?與禪理有何關系?31.世間英雄與出世間英雄有什么差別?哪個才是真正的英雄?為什么?32.禪宗之見性成佛,密宗之當生成佛,此佛與釋迦彌陀是異是同?后學以為就愿行圓滿上區(qū)別,佛是有等級的。然則禪密諸大德,以為然否?又不立文字的心法名曰禪宗,似乎有點勉強,不如‘教外別傳’圓融,心法豈是靠修習能成?33.近來不慧發(fā)心素食,減惡向善,今已素食將近半載余,精神如往,但體力大減,身體虛弱,不知是否素食所致?34.七覺支中哪些是冷藥?哪些是熱藥?哪種藥可以通用?35.蓮宗自初祖遠公大師起至印公大師圓寂列至十三祖止計有十三位。其‘禪’‘密’兩宗祖師,截至現(xiàn)在止計有幾位?36.懺悔的前行、正行、后行是什么?平時你懺悔時做到了嗎?37.現(xiàn)在有些說法是:不用辛辛苦苦修五加行,只要交錢或放生等就可以代替。對此你如何看待?38.怨敵用兵器打我們時,為什么不能完全怪他,我們自己也有責任?你覺得這種說法合理嗎?39.在家信教的男信眾被稱為()。A、沙彌B、沙彌尼C、優(yōu)婆塞D、優(yōu)婆夷40.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如何圓滿初中后三種心態(tài)?請舉例說明。41.我們?yōu)槭裁匆姓_的聞思?42.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頂禮此處的功德有多大?43.請以教證說明,為什么臨終時隨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還可以隨念哪些對境?44.既然‘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瘎t何有智愚之分,悟迷之別?45.怎樣理解“自凈其意”?46.“密法”和“密宗氣功”是一回事嗎?47.什么是真正走在八正道上?48.看一個人是否在修行、有什么檢驗標準?49.在某刊物上看見,行者早晚課時,先向佛菩薩問訊,不知應用何種詞句問訊?請為舉例,俾照行。50.什么是法身、報身、應化身?51.如何理解“民俗佛教”的內(nèi)涵?52.晚近學佛四眾,凡皈依一師,必蒙賜一法號,且該號例含字派,原來字派,乃世俗之宗譜耳,昔釋尊眾弟子如‘憍陳如’‘摩訶迦葉’‘須跋陀羅’等,均照其原有姓名,并未賜有字派法號也,佛法東來之始,僧伽仍沿俗姓名,后或只依師姓,晉代道安法師,倡導廢俗姓氏,從釋尊姓釋,及漢譯阿含經(jīng)后,以經(jīng)中有四河入海。無復河名——等句,遂普遍確定廢棄原姓名矣。當時非但未有字派,而師弟之間,法號亦有襲一字者,如高峰與中峰,是其例也。趙宋以后,字派大興,出家二眾,亦未例外,是則出家后,俗姓已除,重立新譜,不免隨俗合流,欲門戶派系而不日深,奚可得哉!是否屬于無明陋習,應否根本革除?53.知見和如實見有什么區(qū)別?54.敝人認為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比如一件殺人未遂案,殺人者,如已被法律處以應得之刑罰,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復,如再尋仇報復法律亦可予被害者適當之處罰,同理,我聽聞‘佛’及‘菩薩’皆有神通,難道他們不能阻擋及處罰尋仇報復者(他們的法力可比為世間之法律),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什么不在獄中受盡應得之刑就完畢了?55.怎樣用“至人只是常、返璞歸真”來解釋蘇軾“廬山煙雨”這個偈子?56.一個佛化的家庭是怎樣的形態(tài)的?并請舉一個實例?57.欲行菩薩道,首先要具備的條件是()A、發(fā)菩提心B、不放逸C、禪定58.什么叫“如實觀”?59.對上師頂禮是合理的,但對上師的住房、狗、牦牛頂禮,這種行為是否顛倒?請談談你的想法。60.我們做某一件事情時,如果經(jīng)論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可不可以做,那該如何取舍?61.若要構成殺生的罪業(yè),必須圓滿哪些支分?有些法師說:“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業(yè),以后不能再去回憶,否則,想一次就又造一次業(yè)?!边@種說法合理嗎?請說說你的看法。62.我以為宇宙有自然律,姑名為自然律,這自然律包括宇宙的發(fā)生,萬物的生滅,乃至佛的不生不滅,都是宇宙自然律所使然。宇宙的含義是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萬物的含義是有情眾生及無情器世界?63.真正懺悔,真正回饋世間應如何呢?64.苦是永恒不變的法印嗎?65.西藏僧人學經(jīng)大概情況是怎樣的?66.佛陀的侍者()A、迦葉B、阿難C、目犍連。67.是否一切鬼神皆有五通。若然因何不能自度或度他,而要法師(超度)呢?68.簡述末法意識及其影響。69.夫妻之間的痛苦是怎樣產(chǎn)生的?70.為什么造善業(yè)會得到快樂、造惡業(yè)會感受痛苦?71.請大致說明,佛陀與天神具體有哪些差別?通過二者對比,可得出什么結論?這對你有何啟示?72.常聞定業(yè)不可解,然則殺人者人定殺之,佛法所講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亦可離苦得樂,甚至解脫證果,那么殺人的罪業(yè),消到什么地方呢?73.如何理解“一切行滅”?74.優(yōu)婆塞和優(yōu)婆夷分別是指()A、女居士和男居士B、男居士和女居士C、出家男眾和出家女眾D、老人和年青人75.《生經(jīng)》中,佛陀開示弟子阿難:「已求歸依,以()為證,歸命()?!沟?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 如果偏墮于文字而重意義,自相續(xù)無法得到真正受益。尤其是當今學術界的人,研究佛法往往偏重于空性、大悲的文字表面,卻不知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倘若一味地執(zhí)著,則無法領悟究竟所指。但同樣,如果偏墮意義不重視文字也不行,龍猛菩薩在《中論》中說過:“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眲倭x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證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則不能證得甚深空性,從而無法得到涅槃。 我們作為佛教徒,必須要做到不墮兩邊,把文字與意義結合起來。其實這兩者牽涉到聞思和修行:聞思的過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過程中,意義不得不關注。2.參考答案:欲界自在天,有魔曰波旬,專破佛法,然邪不侵正,終歸失敗。3.參考答案: 不可能解脫!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基礎,沒有基礎而追求頓悟,談空說玄,只是自欺欺人。4.參考答案:東西兩處殺生之種類繁簡,與數(shù)量之多寡,未有精確調(diào)查,不能遽云誰多誰少。中國雖連年刀兵,大戰(zhàn)皆發(fā)自歐洲,然小戰(zhàn)亦時有見聞,究竟何地死傷最多,亦須合觀比較。中國兵劫因之遇難者,戒殺者與好殺者;數(shù)位有統(tǒng)計否?以上問題,如不清楚,自難與以論斷??v如所問估計,尚應知者‘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四義,又當知輪回酬因,既不定在一趣,亦不定拘一方也。5.參考答案: 一是七年下來,一定會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三果; 二是七個月內(nèi),一定會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三果; 三是七天七夜,必定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三果; 四是一天一夜,修一天就會有一天的脫胎換骨,一天的功效就會產(chǎn)生出來。 佛陀很少立這么明確的保證,因為佛陀確信這是一條非常安全又快速通達涅槃解脫的修行之路,這是一種背書,也是一種保證,因此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6.參考答案: 所謂“紅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說“紅教不重視教理學習”;所謂“黃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說“黃教不重視修持”。這種說法是不切合實際的。 以理管事,以事證理。任何一種高層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應的高深理論來進行指導;同樣,一個重視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并重的道理和學習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要知道正確的修持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高深的理論,必然伴隨著相應的高層次修持。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辯證道理。 實際上,寧瑪派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識,寧瑪?shù)拇髨A滿、車確、托嘎的修證離不開教理正見的指導;同理,格魯派不但在經(jīng)典教理的研究上獨占鰲頭,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是博采眾長,薈萃精華。如此說,只能說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寶藏罷了!7.參考答案: 差異在于觀察、體證“三法印、四圣諦”的深淺度和斷習氣的多或少。8.參考答案:此事見于‘普曜經(jīng)’。謹以數(shù)語貢獻左右。佛學之道,有精持戒律,有依法修持,有求解教義,有專講考據(jù),此雖皆重要,初學者必有擇而入。持律者‘戒’也,修法者‘定’也,解義者‘慧’也,考據(jù)在其末,今不先求本,縱得末亦無益也。9.參考答案: 證初果之前,一定要有慈悲心,沒有大慈大悲的柔軟心,是無法證到初果的。10.參考答案: “分別心”就是通過語言符號和抽象概念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活動。 這種智力活動的特征是抽象性和主客觀的分離性。因為人腦中形成的概念始終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經(jīng)常見到的親人——母親,眼睛一閉,腦子里想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這是思維的特點,不可能像照相那樣清晰和用眼睛直觀那樣具有真實性和清晰度。人的分別思維始終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且和客觀是分離的。11.參考答案: 定力就是止,定力和觀察力成正比,定力深,觀察力也深。最理想的定力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這樣的止觀雙運可以開智慧。12.參考答案: 如果有能力的話,哪怕救一個生命,功德也是無量的。但若實在無能無力,在其耳邊無條件地念一些寶髻如來、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佛號,對此眾生也必定有利益。13.參考答案: 對不喜歡的境界生瞋心,也是黏著。正確的方法是對好與壞的境界不迎不拒,走在中道上。14.參考答案: 原則有三個: 一是所講的必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且任何時空都是可以驗證的; 二是所講的對眾生可樂、有所益助的; 三是所講必須是本身親自體證的,盡知的。15.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對佛法一竅不通的說法,是對“開悟”一詞概念的嚴重歪曲。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禪宗,所謂的“開悟”,指的均是修禪修慧,達到分別心熄滅,無分別真智突然生出的開悟。見性是指在定中見到萬物的理諦“空性”,猶如虛空,在經(jīng)論中說“定中所見如虛空(無色無相),定后所見如幻相(色相如幻化,無真實感)?!彼栽陂_悟見性的境界中,無任何色相,也無任何視覺和聽覺分別意識活動。 光和聲音無論是一般的或特殊的,都屬于色蘊。聲色是分別意識的感知對象,屬世俗諦范圍,絕非超世見性智慧的感知認識對象,這是佛教理論中最基本的常識之一。 “開悟”是佛教獨有的術語,在佛教經(jīng)論中,只有上面所說的一種解釋,沒有其他的解釋。把開悟和視聽覺神通混為一談,正說明連基本的佛教常識都不懂。16.參考答案:盡虛空俱是三寶,遍法界無量眾生,作如是觀,如是供養(yǎng)。17.參考答案: 1)“作而積累業(yè)”,這種業(yè)是做也做了,積也積了,就像故意殺害眾生、邪淫、偷盜等; 2)“作而不積業(yè)”,雖然你是造了,但實際上沒有積業(yè),就像無意中踩死小蟲等; 3)“積而不作業(yè)”,雖然你沒有親自做,但在阿賴耶上已經(jīng)積了業(yè),譬如自己很想殺生或者偷盜,有了這種發(fā)心,但由于某種原因,后來沒有做成; 4)“未作未積”,這個業(yè)你既沒有造,也沒有積,就像走路、睡覺等無記業(yè)。18.參考答案:C19.參考答案: “獲得人身極為難得,值遇佛法極為難得,對佛教生起信心極為難得,自相續(xù)生起菩提心極為難得?!边@并不是偶爾獲得,而是自己千百萬劫積累的善根成熟所致。因為“諸法因緣生,緣去法還滅”,世間上任何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都有其特定因緣,絕非偶然現(xiàn)象。這種微妙因果關系我們凡夫雖然無法現(xiàn)量見到,但以因明來推測,也能得出此道理。20.參考答案:在顯宗大乘經(jīng)典中,佛地不可思議功德講得很多,但具體的嚴密的修證方法卻講得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觀上的理論,缺乏微觀上的指導細則,這種情況對顯宗來說是需要揭開的秘密。密宗恰巧在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補缺的作用,密宗的殊勝就殊勝在這些方面?!跋嗷Ρ取笔莾煞N事物在同一標準下的優(yōu)劣對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學說,未見無上密高超密理,妄斷《華嚴》緣起,遠勝密法,只能證明其孤陋寡聞,不知《華嚴》天外更有“密法”無量世界。換句話說,既然佛祖在顯宗經(jīng)典中將法性妙理已解釋清楚,為什么又重開密法一門?經(jīng)典物理未揭開之密,量子物理進一步展示,是符合邏輯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那些死抱著“經(jīng)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這一反常規(guī)的新理論并不足為奇。既沒有研究過無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義,就說無上密即身成佛不是密法獨有,就連顯教中的《華嚴》也有,是對顯密教證體系認識不夠的體現(xiàn)。21.參考答案:動機在彼,非我妄贊,此無過之理由一。彼非以此號為尊,乃是輕薄訕笑之舉,加諸我身,是戲謔,非虛榮,此無過之理由二。且我修凈,要在以心作佛,自性本是彌陀,彼以此呼,作警覺觀,亦未始于我無益也。22.參考答案: 苦邊:就是苦海的邊,苦海是有邊的。我們一般說苦海無邊,是因為你不了解出世間法,不了解解脫道,在茫??嗪@?,當然不知道苦海的邊在哪里?因此你要到達苦海的邊,只要你按照解脫道去實修實證,就能出離苦海。 眾生:對身心內(nèi)外所有一切境界,于色染著纏綿,就叫眾生。23.參考答案:此乃佛中之大宗派,亦有專門經(jīng)典,歷代緇素,奇才飽學,畢生鉆研,尚未敢言窮其究竟,三藏萬卷,多涉此事。如以三言五語奉答,等于不說,說亦多資誤會,致招謗法之過。先生倘愿多知其概,可請阿彌陀經(jīng)讀之,后再討論,方有可說處,否則徒啟紛爭,成為戲論。按今問西方,即是誤解,應知先生居之屏東西界,即曰西方,臺灣之西,亦曰西方,大陸之西,東半球之西,如是類推,皆假曰西。先明乎此,再知方雖假定,而彌陀之西方,經(jīng)中自行有其范疇也。24.參考答案: 是根據(jù)對“三法印”體悟的深淺度,而劃分出初果到四果的次第。體悟淺證初果,體悟深證三果到四果。25.參考答案:C26.參考答案: 此問須分三節(jié)答覆: 一、佛力并無不能勝魔之說,不過后來學人道力未充,有不能勝魔者,自系志愿薄弱所致,實非佛法無靈。 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俱有不可思議之力量;心迷即是眾生,心悟即是佛陀,迷悟全由自己,不過先覺者,悲憫未覺者,而有其覺悟之責;其覺彼之法,只有言語文字,三藏經(jīng)典。眾生為無始無明(內(nèi)有癡慢疑三病)障蔽,不肯研求,所以不信;彼心又非石塊席片,佛焉能代為轉(zhuǎn)移,代為折卷。 三、世界戰(zhàn)爭系人心貪嗔癡所致,即因不信佛法使然。佛如醫(yī)王,本可治此狂疾,而病者不肯服藥,自必病勢增劇,既不服醫(yī)生之藥,反責醫(yī)生無用,安有此理?27.參考答案: 嚴格來說,必須要有無上密灌頂才可以真正觀修上師供,如果沒有灌頂或者傳承也可以念誦儀軌,在寺院中一般沒有傳承的人都直接觀想宗喀巴大師就可以。觀想的方位按照儀軌所要求,在面前或者頂上。28.參考答案: 不著相,念自性。內(nèi)照念頭起處,不跟它跑即名念實相佛。29.參考答案: 引用比喻勸說他:比如太陽在普照大地的時候,雖然盲人看不見,群山中有個別地方照不到,但太陽不會因此而干脆不來人間,不管怎么樣,它都會平等地普照大地。同樣,菩薩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雖有野蠻眾生對他毀謗、造違緣,并做各種各樣的邪行,但發(fā)心強烈的菩薩不應退失信心,因個別人的不良行為而放棄利益眾生。否則,這不是大乘的行為。30.參考答案: 自卑:因為不了解真理實相,然后劃地自限地把自己矮化。 我慢:因為看不到眾生都是平等的,然后狂傲自大。31.參考答案: 是一樣的。兜率凈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凈土。釋迦佛是從兜率天下降的,將來彌勒佛也要從兜率天下降,而且將來的佛都要從兜率天下降。我們這個劫是賢劫,有千尊佛出世。釋迦佛是第四尊佛,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一切佛都從兜率內(nèi)院下降。所以許多禪宗大祖師都是上升兜率內(nèi)院去。西方、東方都不出我們本性之外,西方的凈土和兜率凈土無二無別。32.參考答案: 對嚴厲的對境生惡念有嚴重的果報,但如果對他生信心、生清凈的歡喜心,這個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果報。所以,我們應盡量減少對眾生生惡念的時間,經(jīng)常對眾生觀清凈心、生歡喜心,就像印光大師那樣,視一切眾生為佛菩薩,自己一人唯是凡夫,靜坐常思己過,閑談末論人非。33.參考答案: “宗教”一詞包括的內(nèi)涵極廣,是包括信仰在內(nèi)的觀念形態(tài)和人類文化現(xiàn)象,幾乎很難找到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和不受宗教影響的民族文化。人類的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探本尋源,也和宗教有著直接關系?!白诮淌撬囆g之源”,“宗教是哲學之母”,這兩句話是學術界公認的學術結論。對這樣一種內(nèi)涵十分廣闊的人類意識形態(tài)文化,扣上一頂簡單的,只適用于哲學分類的名詞——唯心主義的帽子,不但是一種簡單粗淺的作風,也是一個無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學性概括。凡思想方法嚴謹?shù)膶W者對這類十分復雜的思想文化現(xiàn)象,不會作出簡單輕率的評判。 對其他宗教是不是唯心主義,我沒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明,姑且不論。就拿佛教來說,內(nèi)容包羅萬象,有的問題可以用哲學思想來衡量,有的問題不能用哲學思想衡量,如佛教藝術、音樂、舞蹈、繪畫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來衡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來衡量其優(yōu)劣。我記得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概念的使用范圍有嚴格的限制,說僅僅適用于物質(zhì)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時候,不能亂套、亂用。 就佛教的哲學思想而論,就有毗婆沙、經(jīng)部、唯識、中觀四個不同的派別。從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根本標志——物質(zhì)存在和精神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主張來衡量,除了持“三界唯識,萬法唯心”觀點的法相唯識宗一派可以劃入唯心論范疇之中以外,其余小乘毗婆沙、經(jīng)部、大乘中觀宗都無法劃入唯心論范疇。因為這三派都承認獨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觀存在,并認為心因境生,無境心不生?!熬场敝肝镔|(zhì)世界,客觀存在,“心”指主觀意識。中觀論將主觀和客觀、物質(zhì)和意識視為相對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對立,互為依存,有則俱有,空則俱空的對立統(tǒng)一體。怎能把佛教簡單地劃入唯心主義的哲學范疇呢? 符合客觀實際的說法應該是,佛教哲學中既有唯心論成分,也有唯物論和辯證法成分,不考慮這種實際情況,一口咬定是“唯心主義”是站不住腳的。34.參考答案: 不要界定在人相上,“觀自在”就是你要觀察到很自在,到哪里都能夠見到法,而且能夠進入如實觀,如果真正能夠處處見法,你當下就是觀自在菩薩。這是要講你,不是講別人。35.參考答案: 1)男人自己出精、與他人的妻子或已付錢的女人作不凈行,都屬于這個范疇。而且,就算對象是自己的妻子,但若在白天、受齋戒日、生病期間、妊娠期間、憂愁所逼、月經(jīng)期間、生產(chǎn)未恢復、三寶所依之處等進行交歡,這些也都屬于邪淫。另外,邪淫還包括對直系親屬、未成年少女行淫,或者在口、肛門等非處行淫,或者與旁生、尸體等行淫。 2)顛倒地把別人的身體執(zhí)為清凈、實有、常有。 3)若能忙念善法的功德和力量,這種貪欲便可以遣除?!洞笾嵌日摗芬舱f:“諸欲難放舍,何以能遠之?若能樂善法,此欲自然息?!狈N種五欲對境難以舍棄,用什么方法才能遠離呢?如果你喜歡善法,喜歡諸佛菩薩、高僧大德觀察煩惱本體的善妙教言,并依之而修行,欲火自然就會熄滅。 修行的最關鍵的,就是經(jīng)常觀察自心。無論你生起貪心、嗔心等不凈的念頭,首先應該辨別出,這些在名言中是善是惡。如果是惡,就要以上師的教言、佛菩薩的竅訣加以對治,這樣一來,自相續(xù)即清凈無垢,并漸漸認識到以煩惱為主的萬法的實相。36.參考答案:此系修菩薩行,次第證果之階段,再加入等覺妙覺,共為五十二種,等妙即是補處佛,此五十二級,各有名字,亦可略解,然亦繁矣。若問內(nèi)容,能言者僅是耳。若夫修證向果入住出等之法,非片言之事也。37.參考答案:韋乃韋陀菩薩,關為漢代諱羽字云長者,即世人所稱之關圣帝君也。韋護系封神演義小說之影射,不可語從。38.參考答案: 怨敵害你實際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緣催動下不得不做,這完全是因緣的產(chǎn)物,和無情法一樣。所謂的怨敵,也只不過是內(nèi)心煩惱所控制的工具,如果沒有煩惱的指使,并沒有自主傷人的能力;而煩惱也只是因緣的產(chǎn)物,如幻如夢,根本沒有獨立自主的自性,在這一連串的因緣所生法中,該嗔恨的對境根本就不可找到。 當別人辱罵我們時,可以這樣去觀察,使自己直接感到傷害的是惡語;惡語的來源是口腔聲帶等發(fā)音器官;而操縱這些器官的是心識;他的心識又是誰操縱的呢?煩惱,煩惱出于何處呢?煩惱出于如幻如夢的緣起。這一串因緣中,應該嗔恨誰,不能昏官斷案,不問青紅皂白,胡亂責怪。而我們由長期的錯誤串習,放過了無情法的語言,只是盲目地抓住一個模糊而籠統(tǒng)的有情法——“人”。如果去分析“人”,他也只是由地水火風無情法與心識而組成,而心識也只是緣起幻化法,根本找不到一個有能動作用的本體。39.參考答案:由釋迦佛涅槃后起算。40.參考答案: 譏毀固然可導致他人對你不喜,然而他人對你討厭,對你的現(xiàn)生、后世不會有任何毀損。 如果自己修行很圓滿,無論別人對自己怎樣不歡喜,生厭憎心,對今生是不會有損害的,后世也不會因之受損而得到惡報,既然是對自己的今生后世都無損害,那就毫無必要去對譏毀生嗔心。41.參考答案:世界既壞既空,寄于世界之動物,自然連帶毀壞,而又入輪回矣。42.參考答案: 魏晉佛教總體的特點是有人稱之為格義佛教時期,另外還有一些明顯的特點,分述如下: 1、用格義的方法解釋佛經(jīng),所謂“以經(jīng)中事數(shù),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代表人物是法雅?;圻h也經(jīng)常用莊子的詞解說佛經(jīng),謂之“連類”。這種方法不能正確理解佛經(jīng)中的思想。 2、以僧肇為代表的中國僧人能正確理解佛教“空”的思想。 3、的宗教體制上,佛教寺院作這一種民間組織,在中國生下根來。政府也相應制定了一套僧官制度來管理佛教。43.參考答案: 除造五無間罪的眾生死后不經(jīng)中陰直接墮入地獄外,其余的眾生都需要經(jīng)歷中陰。 因為這是佛陀親口所說,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他是世間上唯一的量士夫,在不同的經(jīng)典中,如顯宗的《阿含經(jīng)》、《地藏本愿經(jīng)》,密宗的《中陰解脫法門》、《中陰竅訣》,佛陀將中陰境界描述得非常清楚。44.參考答案:C45.參考答案: 修四念處,斷諸結,得解脫。46.參考答案:諸上善人,既明‘但盡凡情別無圣解’,自當知眾雖在迷,佛亦無法,佛若有法,則是圣解矣。不過契理契機,有不盡之善巧方便而已。47.參考答案: 一個真正修行解脫道的人,他絕對不是消極悲觀,他是積極樂觀,把生命的邊際效用都發(fā)揮出來,然后默默去做,默默去回饋世間。他不爭名,不求功,不圖利,他隨順緣起,接受每一個當下,當下因緣怎么樣,就好好扮演當下的角色,把生命的意義全然發(fā)揮出來。48.參考答案: 蚊蠅蛆蟲螞蟻,均屬含識類微細生命,既然是含識類,殺害就犯殺生之罪,怎能以其微小而排除在含識之外? 佛律殺生之罪分輕重,殺智性高、愛生意識強、死的痛苦重、體格大的有情罪過大;殺智性和愛生意識弱、死的痛苦小、體格小的罪過小。 由于人的智性最高,愛生意識強烈,死的恐懼和痛苦深重,體格大,而且人身極難得,所以殺人罪最重,其次是牛馬大象和大型的獸類、魚類,再次是小動物、鳥類、蝦類,又次一等是蚊蠅、蛆蟲、螞蟻和微生物類。 從人到微細生物,按智性和體格大小,分殺生的罪過輕重。殺牛羊的罪和殺蚊蠅之罪,雖罪有輕重,但積小成大,積少成多。因此,絕不能以罪小而忽略,更不能視為無罪。 佛家律制,比丘出門行乞須持錫杖。錫杖的造形象征法理,杖頭系十二個鐵環(huán),象征十二分教。持錫杖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走時響環(huán)當當作響,以響聲驅(qū)散腳下的蟲蟻,使其免遭踩踏。 春夏秋季,僧房點燈照明,規(guī)定要罩紗罩;飲生水,要經(jīng)紗布過濾。這都是為了防止蚊蠅、蛆蟲受害。 雖然這些是小事,但從這類小事上充分體現(xiàn)了佛教的平等慈悲性。49.參考答案: 是用我慢在斷慢,是用頭腦在理解“無我”,而沒有深入體證“無我”,結果我慢越修越大,導致狂妄。50.參考答案: 我們佛教徒死也是快樂的,活也是快樂的,怎樣都能隨緣而轉(zhuǎn)。但世間人完全不同,他們一定要活下去,一聽到死亡的消息就非??植馈⒎浅?,而佛教徒早就有準備了,有些修行比較好的,可能已經(jīng)準備二三十年了,俗話說“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平時做的準備馬上就能用得上。所以,在對待死亡的問題上,學佛和不學佛有很大的差別,世間上的博士、博士后平時講得天花亂墜,但死亡落到頭上時,驚慌失措、恐懼萬分,而有些不認識字的老太太、老爺爺,平時特別虔誠地一心念佛,在死亡來臨時,他們對往生充滿了信心。51.參考答案: “三界唯心”是佛陀在《入楞伽經(jīng)》中說的一句話。但對這句佛語的解釋中觀論師和唯識論師有很大的分歧。中觀家認為這句佛語是權變之說“不了義”,唯識家認為是究竟“了義”。 中觀家為什么認為這句佛語是不了義呢?因為按了義角度解釋,就要犯否定客觀外境存在,墮入外道數(shù)論派“神我”說的邪見,但佛是遍知者,絕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因此,佛說這句話是針對外道造物主創(chuàng)世說的一種權變之說。佛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界并非神造,而是心造?!薄靶脑臁本褪恰皹I(yè)造”,因為無心不會有業(yè),業(yè)是虛妄意識操縱下的善惡和中性行為。 唯識家認為,“三界唯心”這句話是究竟了義,并非權宜之說不了義。以佛陀的這句話為根據(jù),建立了“境空識有”的唯識觀。 對“三界唯識”這句佛語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解釋此語,認為這句話是“業(yè)創(chuàng)世”說的同義語。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器世界和眾生都是眾生共同和各自的業(yè)力形成的,業(yè)是無明心支配下的行為,從業(yè)的發(fā)生根源上說主體是心,故說“三界唯心”。從發(fā)生學的意義上解釋,并不排除與意識相對的客觀存在。 另一種是從存在本質(zhì)的角度上解釋此語,認為“三界”的本質(zhì)是觀念性的存在,沒有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存在。 前一種解釋出于中觀派,后一種解釋出于唯識派。但對觀念性存在中的“觀念”,究竟是指集體觀念還是個體觀念呢?從經(jīng)典唯識派的意向來看,是指眾生的個體觀念。例如在《菩提心疏》中說:“雖然是一物,各見所不同,甲見為美色,乙見卻相反?!?對同一事物,美丑各見不同的事實,是唯識派否定客觀存在的主要論據(jù)。眾生各見不同,也說明了唯識的“識”,指的是眾生個體的識,個體的觀念,并非集體的“共識”和“共同觀念”。 若承認眾生“共識”和“共同觀念”,就不可能產(chǎn)生對同一對象美丑所見各不相同的情況,若眾生有“共識”,對同一事物,大家所見相同,也就無法否定客觀存在,因而,唯識說也就難以成立。 但從承認客觀存在的中觀派看來,沒有個體意識為基礎的所謂“集體意識”、“共同意識”是不存在的,把一切存在說成是個體意識的反映和個體的觀念性存在也是與理相悖。 不妨舉個例子,例如說外境客觀存在僅僅是一個個體的人的意識外觀,或者觀念性存在的話,那么,某甲未出生前和某甲死后,某甲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和山河國土等是否存在呢?若存在,怎能說是某甲的“意識外現(xiàn)”或者某甲的觀念性存在呢?如果說不存在,就等于說某甲死亡的同時,整個世界也毀滅了。這符合事實嗎?難道某甲未出生之前,某甲的父母親也不存在嗎?如果說,眾生的意識是同一個意識,某甲、某乙個體的存在與否并不影響“共同”觀念世界的存在的話,也避免不了更大的違背事實的過錯。 假若眾生是“同一個意識”的話,一人快樂,就該大家感到快樂,一人覺悟成佛,就該一切眾生同時成佛,一人有殺人之心,眾生都有了殺人之心。這符合實際情況嗎? 現(xiàn)在有些講唯識的人說什么“三界充滿了我們的心”,“除了我們的心,什么也不存在”。這種說法離經(jīng)典唯識論的觀點更遠,和外道數(shù)論派的“神我觀”走到了一起。我們稱這種唯識觀為“庸俗的唯識觀”。因為,經(jīng)典唯識論在唯識觀的解說上有一套比較嚴密的思辨理論,有它解釋得通的理由,但現(xiàn)在的庸俗唯識觀就連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與經(jīng)典唯識論更不可同日而語。52.參考答案:梁先生懷疑凈土存在,如存在即是在心。學者研究,在不得其要之時,不妨懷疑。其言在心,足見正在確定中,而未得結果。而吾弟云‘萬法心造’,即是為‘存在’作承認。此語乃古今賢哲共說,不能更易。但又提出‘假相’‘實體’等問題,是于‘實相’之理,尚未徹知,而與凈土之理,亦有隔閡,故不敢有肯定之辭。茲為釋之:‘實相’之旨,為‘無相無不相’,即心經(jīng)所云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義,而凈土之存在與否可依經(jīng)解決矣。西方凈土有四相,曰‘同居’‘方便’‘實報’‘寂光’,后一為‘實體’,前三為‘妙相’,四實為一,蓋修證所現(xiàn),深淺不同耳。再者‘存在心里’一語,說亦不錯,惟心在何處,心是何物其量之大小,恐梁先生與弟,尚皆不知,假能先讀‘楞嚴經(jīng)’一遍,‘存在心里’一語,方不致誤解也。53.參考答案: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統(tǒng)完整精密的知識理論基礎上的理性信仰,對佛教的起信、入道、證果,不能靠神靈的啟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幾條咒語和盲修瞎練的幻覺,而要靠系統(tǒng)正確嚴密的教理和修證理論的指導。因此,無論是藏傳佛教或漢傳佛教,無論是密宗還是禪宗,只要是佛教,正確的入手處,理所當然是拜師,學習掌握系統(tǒng)的教理,按聞思修程序進行。由于這個原因,《菩提道次第廣(略)論》開卷第一章就是“親近善知識”。 宗喀巴等藏傳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師所走過的歷程,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模式:尋師求法——艱苦修持——獲得成就——收徒傳法、著書立說。 也許有人會說:禪宗不立文字,不主張經(jīng)教,怎能說所有的佛教都從拜師學習教理入手呢?我認為這是對正宗禪門教理的嚴重歪曲,否則,六祖《壇經(jīng)》中的“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懺悔品?第六》)這段話如何解釋?既然“不立文字”,《壇經(jīng)》難道不是文字嗎?既然不需要經(jīng)教,數(shù)萬言《壇經(jīng)》講的不是經(jīng)教又是什么呢?54.參考答案:由眾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四大洲、須彌山、天界、鐵圍山等外器世界,雖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牢不可破,存留的時間長達數(shù)劫,但它們也是有為法,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最終必將因七火一水而毀一旦。誠如《四法寶鬘論》所言:“此等一切外器世間界,七火一水風吹離散時,發(fā)尖稍許殘存亦無有,盡皆空空如也若太虛。”55.參考答案:希圣希賢,成佛作祖,乃人人應為之事,絕不分出家在家,佛有四眾弟子,皆能證果,是其明證。不過在家者世務繁雜,較難清凈耳。然果能善巧方便,運用得宜,猶之火中種蓮,火中尚能生植,如遇池塘,當益繁茂矣。反之,植水中者,遇火或萎,雖各有其難易,惟有志者,無不竟成也。56.參考答案:天上樂多苦少,正不易修,樂多則貪著不舍,苦少則道心不生。試看人世,膏梁之家,有幾個人覺悟生死無常,生發(fā)道心?差不多但知朝歡暮樂,過一天算一天,短短一星半點的小富貴,尚且迷住,何況天上大樂乎?奉勸居士:天上卻去不得!卻去不得!57.參考答案: 最初還要透過認真聞思,然后實際慢慢去做、去調(diào)整、去切磋,掌握到什么叫無為法,但是無為絕不是消極悲觀的什么都不做,認為這樣就是無為、無修、無證、無所得,那是自欺欺人。因此你要慢慢去體會,就像說要走在中道上,你要先經(jīng)歷過很多的錯誤,兩邊的碰撞,慢慢的調(diào)整,最后才會真正走在中道上。所以要由有為切入無為,仍然要從有為世界里慢慢地碰撞,慢慢的調(diào)整,到最后才會真正體會到。58.參考答案: 要慢慢去認清實相,然后能夠包容一切,超越二元對立。尤其在歷緣對境時,把過去不喜歡的人、事、物、也能夠以平等心來尊重之,因為唯有你能包容一切,二元對立的界線才會消失。只要你有對立,內(nèi)心就會拉扯,就會忐忑不安,那個苦就會存在。59.參考答案:B60.參考答案:梵音唄唱聞之令人生肅穆之心,再配以鐘鼓,益發(fā)深省,此亦聲音佛事也。且多人唱念,亦必有樂器為之音節(jié),言不致雜亂無次。61.參考答案: 讓心靜下來,成為一面明鏡,然后進入止觀雙運,照見到真理實相和十個結縛。62.參考答案:公曾受智者大師之戒,故后人尊之,非封也。然各有各之因緣,事已千年,其神識如何修,如何證,我輩凡夫不知矣。63.參考答案:A64.參考答案: 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經(jīng)常用智慧來觀察三門行持善法。以前高僧大德們常將自心比喻成馬,正念喻為拴馬之索,正知喻為馬的主人,經(jīng)常看護馬。 因為正知正念是修行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有了正知,才會時時觀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門是否如法,只要發(fā)現(xiàn)有不如法的地方,正念重新將心系于善法上。如此修學,則相續(xù)不會被煩惱染污,會成為一個很好的修行人。65.參考答案:識依于心,猶波依于水,水之寬狹,即是波之寬狹,心之大小,即是識之大小。試問居士七尺之軀,心只七尺乎?經(jīng)云‘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心既如此之大,渺小七尺,何以包容在內(nèi),又不聞‘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之經(jīng)文乎?請于此經(jīng)文求悟,則牛蟻神識大小即自解矣。66.參考答案: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一切皆是名相,唯心所現(xiàn),自作自縛,是真實說。既現(xiàn)大洲山海,便有地獄天堂,本無定處,隨處而現(xiàn),義奧理微,凡不易知,必說方便一處,求易通俗。既無方所,任說一處,即為某處,理事始臻無礙。如是自當依照圣量,信其所言,若必辯東辯西,便是癡人說夢矣,古德解世界安立,皆此原則。楊老居士,所指兩極,即南閻浮提即此地球。67.參考答案:D68.參考答案:婚姻并無限制,若與外教結婚,只恐信仰不同,家庭失和而已。69.參考答案: 從緣起法來說是有因有緣有世間,這個世界是法界眾生生命的共同體,是彼此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并非是孤立的個別現(xiàn)象。所以不要以為修行是個人的事情,你真正能夠凈化自己,自然無形中就會有一種祥和,慈悲的念波,回向給整個世間的。如果我們起瞋心,一樣會把瞋恨與不平回向周遭的。所以說這個世間是一個互動的因緣網(wǎng)。70.參考答案:此之句文,第一是喻,第二是說修功,乃言掃塵則地凈,斷無明則出世間矣。三句是說‘身三、口四、意三’十種善業(yè)耳。71.參考答案: 遇到同樣的逆境考驗,凡夫是心慌意亂,身苦心也苦。解脫者是內(nèi)心平靜,身苦不能免,但內(nèi)心卻安詳不受影響。凡夫用我慢、我欲在與無常法則抗爭,解脫者了知無常法則,然后全然接受。當下接受,境界就會穿流而過。72.參考答案:此世尊之懸記,載諸經(jīng)典,據(jù)圣言量而言,非隨便云云。73.參考答案: 從總的方面來說,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間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從屬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 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認清什么是“佛”。簡單地說,“佛”是心續(xù)消除煩惱所知二障,達到徹底純凈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稱作法身。法身如太陽的光明本質(zhì),報身如太陽的本體,化身如普照的陽光。三身合稱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兩種資糧:色身的因緣是福德資糧,法身的因緣是智慧資糧,二資糧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資糧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發(fā)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資糧是悟緣起性空,修二無智。 簡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兩條,即菩提心和二無智慧,具備這兩個條件就能成佛,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成不了佛。 《文殊親教》中說:“成佛之道雖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條,即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智慧?!边@三條是全部佛法的精華。想成佛就要修這三根本道。離開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74.參考答案:茫茫虛空,實無四方上下,為便于言說,假名方向。經(jīng)指一方,不過使人心定一處,于佛菩薩,即有感應,按理法身遍虛空,論事須依教奉行。如君之問,則無事不有疑者,古人曾說,此是戲論。設推廣之,極樂世界為何指西,琉璃世界為何說東,豈非皆有問題。75.參考答案:諸物污垢,水能洗之,然水本凈,非用水洗而凈,故曰‘水不洗水’。水譬本性,性即法身,法身本凈,非修而成,故曰‘妙契法身?!瘔m本幻境,迷心似染,而塵幻境,非塵染成,故曰‘塵不染塵?!卜虿蛔R自心,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曰‘返作自己?!藶閮魤环N灑水儀式,愿灑水后,一切清凈,妄相大者,器世界為最,以水滌后,妄境皆空,故曰‘蠲除器界?!髦紴槭沟缊銮鍍?,故仗此法水,方得成就,故曰‘蕩滌壇場’云云。附注一:以上雖已粗解,想非初機所能明了,問必須答而已,實則初學之人,于此非所急要。雖出課誦本中,亦非日常課誦,尤其在家白衣,用處甚少。附注二:其余問題,語意欠明,恕不能答。第2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古德云,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禪成就,末法時期凈成就。佛菩薩有感必應,隨時現(xiàn)身,度化眾生,但我輩障重,雖遇錯過,是可悲耳,凈土法門,名曰門余大道,即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之另一法門,何必他求!2.參考答案: 出入息法和動中禪,這兩個配合起來,對練習尋、伺相當好,相當容易。靜的時候觀呼吸,十分鐘、二十分鐘都可以。動的時候,用動中禪,身心和一,覺知當下的各種動作。每天練上十次八次,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誤。如此,修行會變得輕松愉快,沒有壓力和煩躁,不出三個月就可見成效。3.參考答案: (1)內(nèi)收: 聞法和修行時不能過于內(nèi)收,有些人專注得有點過頭,抓住一個法義就非要把它弄懂或修成,比如修風脈明點時,心一直耽著耽著……以至于身體不適,心也不適,最后出現(xiàn)種種違緣。如果在聞法時僅僅專注佛法的個別詞義,則只能記住一個道理,而無法記住所有道理,這就如同馬熊挖雪豬子(旱獺)一樣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時候。 (2)在受持佛法的時候,倘若心思過于內(nèi)收,便會記一個忘一個,無法將所有內(nèi)容融會貫通,還會出現(xiàn)昏昏沉沉、懨懨欲睡等弊端。4.參考答案: 并不是無常等于苦,因為眾生不了解大自然的無常法印,于是對抗無常,怕無常,希望恒常——人永遠不老、不死,所以便一直在抓常。抓的背后就是在對抗無常法則,但又對抗不過,所以產(chǎn)生苦。5.參考答案:B6.參考答案:A7.參考答案: 應從三方面進行思維: 1)臨死時所受的畏懼,猶如掙扎待宰的活魚,那宿罪引來地獄眾苦,其難忍的怖畏痛苦更就不用說了。 2)好比為沸水燙著的時候,細皮嫩肉的嬰兒一定會疼痛至極,那么已造下熱地獄之罪者,為何還敢如此逍遙度日呢? 3)不肯精進修習卻希冀得到安樂成就;嬌弱不能忍苦,造罪卻頻繁不休;明知老死將至,仍如天人一樣放逸度日,這種人后世一定會飽受痛苦的折磨。8.參考答案:菩薩品位甚多,有迷不迷,不迷者無論矣,迷者但有其愿,遇緣則覺,不失繼續(xù)重修之機。愿力之大,不可思議,歷代祖師,多是乘愿人也。若往地獄,須量自己修功,是否能在地獄同事,是否苦中尚能自在度他?倘心有余而力不足,等于不諳泅水,入海拯溺,兩敗無益。9.參考答案: 發(fā)菩提心的利益更大。因為發(fā)菩提心的對境是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時間是輪回未空之際對眾生作饒益,以悲心與智慧無有疲厭地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輪回痛苦,暫時給予他們身心的安樂,究竟賜予佛果。而建寺院、開法會、救濟災民,若無菩提心的攝持,只是一些表面的形象,所救濟的也只是少數(shù)眾生,時間最多是一生一世,給予眾生的只是暫時的利益,因此二者相比起來,菩提心的利益遠遠勝過前者。10.參考答案:顯宗是從愿心上來修莊嚴國土的,首先發(fā)愿心,經(jīng)過積德行善,修六度四攝,生在條件好的國土,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素有“三祗修?;邸敝f。而密宗的簡便快速之法就是觀修壇城。觀修壇城之法,就是莊嚴國土之無上方便法門。11.參考答案:B12.參考答案: 1)變苦:人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片刻快樂,可謂瞬息萬變,轉(zhuǎn)眼就會變成痛苦??嗫啵褐盖懊娴耐纯噙€未煙消云散,后面的打擊又接踵而來,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行苦:指變化,只要是變動遷流的事物,即是一種痛苦。 2)應該時常好好思維人間等輪回的痛苦,并通過不斷串習,倘若你能從心坎深處認識到“世間一切不離痛苦,沒有一個安樂永恒不變”,從而息滅對世間萬法的貪著,乃至對整個輪回都生起恐怖心、厭離心,那你的修行肯定會成功。13.參考答案:身內(nèi)身即佛性,真身。在認識本性后,時時保護它,到六根不為境界所動,清凈了,我們的神識就出來了,不必等到死才出來。出來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它還是假身,是第七識。出來后還會有變化。第一次叫三味樂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這時還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動中出不來。超過五地就能出三個了。到八地以上,就是種類俱足無行作意生身。動植物山河大地一切東西都能變化自在。如不認識本性,縱然出陽神,還是有生死。呂純陽祖師后來見了黃龍祖師,才完全醒悟說:“自從得見黃龍后,方悔從前枉用功?!钡澜汤镉凶≈?,要到最后才能化空,氣功更有住著,所以不能了生死。道教、氣功是以煉精氣神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為根本,精修定慧積累功德而成道。一是有為之體,一是無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語。14.參考答案: 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他覺知三世一切諸法無常,緣起性空;他已,解脫自在,具足福慧,以自證之德,度化一切眾生,令離煩惱苦,得涅盤樂。 是指發(fā)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其修行層次共分為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及妙覺,一但登上妙覺地,也就成就了佛果。就像學生要經(jīng)過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的求學階段,才完成了學業(yè)。所以只要發(fā)心,以智慧上求菩提,以慈悲下化眾生,修波羅蜜行,均可稱為菩薩。 是指對民間有特殊貢獻的人,往生后人們?yōu)槠浣◤R祭祀。如王爺、城隍爺、仙公、媽祖、灶神、文昌帝君、財神爺。甚至對自然界不了解,產(chǎn)生山神、海神、雷神、電神等,不過他們尚存貪欲、瞋恚、善惡等煩惱,因此未能了生脫死,遠離輪回之苦,一旦福德享盡,仍會墮入三惡道,非究竟的皈依處。15.參考答案:B16.參考答案:肉眼不見是其常,多人皆不能睹之也,肉眼能見是其偶,羅兩峰恒常見鬼之例也。17.參考答案: 修四念處,培養(yǎng)正知明覺是手段,目的是透過正知明覺,去深觀內(nèi)心所打的種種結。修行境界無論多高,如果沒有看到十個結,沒有斷除,都是世間法。18.參考答案: 對他們無利:因為凡夫愚者剎那之間會成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須臾間又會變成仇敵,對于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也會生起嗔恚,非常難以取悅。所以,進獻忠言時,他們不但要生嗔恨,還會反勸我們放棄各種善法,如果不聽從他們的惡言,便會大發(fā)嗔怒而墮入惡趣。 對我們無利:凡夫愚者對勝于自己者生嫉妒;對與自己相等者,則爭強好勝;對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稱贊會驕矜自滿;聽到逆耳之言是怒氣沖沖。與這樣的凡夫交往怎會有利益呢?與他們親近交往,必定會導致自己犯下自贊毀他的罪過,并且喜好閑談世間的無義之事。 總之,和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的修行沒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給他們真正的利益。19.參考答案:C20.參考答案: 放舍分為兩種:暫時放舍、徹底放舍。 差別:暫時放舍,是行持善法過程中的放舍;徹底放舍,是圓滿一件善法后的放舍。 必要:暫時放舍,可以恢復力量,以圓滿完成善法,如果強撐著繼續(xù)下去,事情的成功率很低;徹底放舍,在行持其他善法時,將已成功的善法放置一旁,以便輕裝上陣,不讓它分散牽制自己的力量。21.參考答案:A22.參考答案: 證到初果,就是一個明眼人,知道今后的修行路該怎么走,不會繞圈子,同時也能幫助別人。23.參考答案: 眼根是流動變化的,外面的色塵也是流動變化的,唯有眼根的流動與色塵的流動保持一致,才能看到當下的實相。所以要見法、見到實相,必須活在當下。如果心在想東想西,眼根在飄來飄去,便錯過了當下。色塵從未間斷,一直在流動變化著,唯有當下才是真實的,錯過之后,便是回憶。24.參考答案:佛法僧三寶一體,前已言之,皈依僧時,自必一體皈依,僧是代佛攝受眾生者。佛已三德圓滿,不生不滅。皈是投托,依是依靠,乃謂眾生投靠佛陀,方能了生脫死。除佛法僧,何者堪受眾生皈依?此等大事,安可妄為。若夫以佛學教人,收幾個學生,此名師生,則不限出家在家,皆可為之也。25.參考答案: 修密法必須受持三種戒,即三皈戒、菩薩戒、密宗戒。 修密法不一定要受沙彌、比丘等僧戒,在家的弟子也可以修。但修密首先必須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否則就沒有修密的資格。其次,密法的基礎和核心是菩提心,若沒有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一切密法的成就都無從談起,所以修密法者必須受持菩薩戒。再次,事部和行部密法,除了菩薩戒沒有特殊的密戒,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還要受持五佛戒和十四條毀根戒、八粗墮戒以及勝樂、時輪等特殊禁戒。 密續(xù)經(jīng)中說“持戒是成就之源”,足見修密中受持戒律的重要性。26.參考答案: 《華嚴經(jīng)》云:“欲求導師慧,究竟最勝道,甚深一切智,無上解脫王,勇猛勤精進,速發(fā)菩提心?!庇衷疲骸坝米顒俚谝坏?,為一切智解脫王,應當速發(fā)菩提心,永盡諸漏利群生?!甭刹刂杏羞@樣一個事例:羅漢師父與新度沙彌同行,師在前,沙彌在后背負行李。羅漢忽然觀見弟子發(fā)大乘菩提心,愿于未來度苦海眾生;遂接過衣物,令沙彌前行,己在后行??梢?,雖為凡夫小兒,一發(fā)菩提心,四果羅漢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經(jīng)》喻:“菩薩摩訶薩常勤守護是菩提心,猶如世人守護一子,亦如瞎者護余一目,如行壙野守護導者?!薄度A嚴經(jīng)》喻: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君主,勝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燒火,能燒一切諸有為故;菩提心者猶如龍珠,能消一切煩惱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滿足一切眾生心故?!辈还苄薅U、修凈、修中觀、修大圓滿,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若能以這種心態(tài)時時攝持,哪怕只是聽一堂課,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間也是不會耗盡的;如果僅僅為了名食財色等人天福報,則來生仍然墮落。27.參考答案: 原因要么是貪執(zhí)身體,要么是貪執(zhí)親友,要么是貪執(zhí)財產(chǎn)。 1)斷除貪執(zhí)身體:身體很快就會死亡、腐朽,它的臭氣使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趨前品嘗,這樣的無常變壞結局最終一定會降臨,因而身體不是該貪執(zhí)的對境。 2)斷除貪執(zhí)親友:自己孤零零地獨身來到世間,出生時骨肉本是連在一起的,死亡之后也得各自分散,更何況是個體相異的親友了。生時,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時也只能獨自死亡,自己的苦痛無法代受,親友眷屬有什么利益呢? 3)斷除貪執(zhí)財產(chǎn):死亡時連最珍愛的身體都要舍棄,財產(chǎn)受用又有什么用呢?28.參考答案: 學佛法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對佛教有信仰的人,從信仰的角度學習佛法; 一種是研究學問知識的人,從了解學問知識的角度學習佛法。 有信仰的人通過深入學習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樹立起理性的信仰。 從研究學問知識角度學習佛法的人,也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在學習佛法之前受過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頑固的偏見,不能客觀地對待佛教,這類人根本無法獲得佛教正見,無法精通佛理。一種是雖然受過各種邪說的影響,但智商很高,有分辨能力,不受邪說的影響,一進入佛學之門就會認識到佛教哲學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依佛法,這類人能正確、客觀地對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奧妙。 還有一種人既無信仰,也無理性思維的辨別能力,學點佛教知識,只是為了裝潢自己的門面,讀書不求甚解,只能記幾條佛教術語。當今世上冒充佛教專家學者的這類人很多,但實際上這類人連佛教常識的考試都很難及格,更談不到精通。 總之,任何一種真正的理論都是與實踐相結合的,只憑讀書無法達到真正精通,作為重實踐的學問,佛學更是這樣。29.參考答案: 出離苦海的道就是八正道。解脫的道就是八正道。因為有老病死的生死大事,才需要修行。只有經(jīng)過真修實證,才能上到解脫的彼岸。眾生是在生死苦海里頭出頭沒,一直在找尋解脫的方法,只是有沒有找到解脫的方法,都是要找解脫道。30.參考答案:豈必佛有神通,其他外道亦有神通,不過無漏盡通耳。此有因報所得及因修所得二種,修得者乃得定以后之境界,然佛家注重漏盡一通,此通不得,若現(xiàn)他通尚有招魔之虞,今未必無是高人,但有通者多養(yǎng)晦韜光,決不顯示??茖W當分精神與物質(zhì)兩系,只迷信物質(zhì)者,自然不明其理。31.參考答案: 世間英雄是戰(zhàn)勝外面的敵人,而出世間英雄是能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的煩惱。 出世間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世間敵人是業(yè)和煩惱的聚合體,即使你沒有殺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煩惱的這種敵軍,無始以來一直損害著我們,現(xiàn)在也在不斷地加害,倘若沒有強有力的對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队H友書釋》中說:眼等六根之對境,恒常動搖不定,若能對此如如不動,這種人與沙場上攻克敵軍的人相比,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因為能做到心不隨根轉(zhuǎn)、根不隨境轉(zhuǎn)的人,在凡夫地階段非常罕見,沙場勝敵在旁生中也有,而勝伏根境這一點,就連帝釋天王也很難做到。32.參考答案:見性成佛,是自性顯露之謂,佛者覺也。性為本覺,由迷啟悟曰始覺,功夫遞進,曰隨分覺。至圓滿極果,曰究竟覺。當生成佛,乃修法時,三密相應,觀成本尊,大德常在定中者,另當別論,普通學人,出觀仍是凡夫。釋迦彌陀,皆究竟覺,常住寂光,似在彌勒未來以前,無有比倫。此外尚有藏通別圓諸說,是亦不同。禪宗不立文字,乃一時之權巧,并非隨便云云,無頭亂修。必經(jīng)名師,逗引開悟,悟為見道,見道而后修道,方不歧中又歧,見性而后研教,方契如來實義。此必有如貓捕鼠,如雞孵卵之苦功,且須要如喪考妣,大死一番之精神,各有宗承,各有家風。絕非閉門造車,盲人瞎馬,不能只見幾個口頭野狐之流,遂謂禪宗爾爾,則大誤矣。33.參考答案:肉食健,素食弱,乃世俗心理,如云素食健而少病,縱醫(yī)學界尚有懷疑。實事如斯,今舉一例,像駝牛馬不肉食力皆大,不過無虎豹豺狼之兇性耳。少林寺僧皆素食,易筋,洗髓,金鐘罩,鐵布衫,拳技,天下無敵,尚不敢取信乎?34.參考答案: “輕安、定、舍覺支”是冷藥,“擇法、精進、喜覺支”是熱藥,念覺支是可以通用的。35.參考答案:禪自達摩西來,為東土初祖,傳至五祖后,分為南北兩派。北未別分,南自六祖而下有五家七宗之別。分枝吐芳,各宗有各宗之祖,繁難備述,可查五燈會元。密之統(tǒng)系,演算法特別,自西土大日如來起,經(jīng)中國而至日本之弘法上師止,名曰八祖相承。36.參考答案: 前行一定要發(fā)菩提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懺悔;正行依止四對治力來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或者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觀想依靠金剛薩埵的威力,使自相續(xù)的罪業(yè)完全得以清凈;后行觀想金剛薩埵等懺悔對境發(fā)光融入自己,所有的罪業(yè)得以清凈,并將修法的一切善根回向給眾生。37.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非常不合理。 在藏傳佛教中,不論是蓮花生大士、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全知無垢光尊者、麥彭仁切、法王如意寶,都提倡次第修行,勸弟眾也是先把加行修圓滿?!肚靶小分幸舱f:在智悲光尊者、如來芽尊者的傳承里,每個人都要磕十萬頭,念一千萬蓮師心咒。學院這里就有位修行人,好多年一直非常精進,至今磕了一千多萬頭。假如你為了化緣掙錢,統(tǒng)統(tǒng)詆毀這些善根,對佛教很有負面影響。如果單單為了化緣掙錢,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方式,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辦法,末法時代人人各顯神通,這不奇怪,但問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以這種說法來摧毀修行次弟,就不太合理!如果他真是大成就者,那宣傳不必修加行,直接給弟子直指本性,這能理解,因為上師若非常利根、弟子又是特殊要基,不用修加行,通過直指本性而開悟,也有這種現(xiàn)象,昔日蓮花生大士、布瑪瑪莫扎尊者即是如此。但那些上師們也并沒有要求交“加行費”,六百塊錢這個價碼,不知是不是蓮花生大士時代的定價?總之,我們非常譴責這樣的說法,希望那些弟子好好觀察,看看藏傳佛教所有傳承上師的傳統(tǒng)里,有沒有用錢代替加行的說法?藏地現(xiàn)有的歷史,像《大圓滿史》、《白史》、《青史》、《敦珠佛教史》、《贍聞洲莊嚴論》,及《龍欽寧提》、《布瑪心滴》中對傳承上師的介紹,但里面并沒有要求:交錢就不用修加行了。38.參考答案: 1)只有敵器與我們的身體二者同時具足,才會導致傷害痛苦的出生。如果沒有身體,別人要打也像打虛空一樣沒有辦法。假如單獨對敵人生嗔心,非要報仇不可,但對身體從來沒有怨言,也不打算找它算帳,這完全是一種愚癡的做法。 2)身體像一個人形的大瘡傷,輕輕觸及就會痛苦不堪,我們由無智慧而盲目地愛取執(zhí)著它,它在遭害受傷時該嗔恨誰呢? 3)我們雖然不想受苦,卻偏愛造作導致痛苦的惡因,既然現(xiàn)在為往昔的罪業(yè)而受害苦,憑什么憎恨別人呢?39.參考答案:C40.參考答案: 比如說殺生,剛開始產(chǎn)生想殺這個眾生的的念頭;中間無誤地認知對境,知道自己殺的是某某眾生;最后將其殺害,并產(chǎn)生一種隨喜心。如果有了這三種心態(tài),那造惡業(yè)就已經(jīng)圓滿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現(xiàn)在做一件善事,也必須具足這三種心態(tài)。譬如你今天去聽法,從你家里到道場的路上,剛開始的動機是為眾生而聽法;在聽法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心態(tài)和身體怎么樣,如果你是在打瞌睡,處于迷迷糊糊的狀態(tài)中,或者一直盼望快點下課,不停地看表,這種心態(tài)不太好,應該加以對治;聽完了以后,將此善根回向給眾生,這樣初中后三種心態(tài)就比較圓滿了。41.參考答案: 就像以前一發(fā)生沖突都總是怪別人不對,現(xiàn)在回來看到自己的無明、沖動,看到自己的臉黑,這也是四念處方面的應用,把身受心法這些實際來體會、來做,包括身口意、身心的柔軟,包括名、色分別這些,都是能夠?qū)嶋H去體驗出來。 當你有這些實際體會之后,將來你在歷緣對境時的沖動,就會漸漸減少,而且因為你身心的柔軟,那一種沖動又自然減少。如果你只是在苦的時候,去觀察這個苦,沒有去找出苦的原因,只是現(xiàn)象發(fā)生,你就是接受,總在那里無奈的挨打接受,而沒有看到苦的原因,這個苦就白吃了。所以四念處方面的修行,必須要有前面聞思的整個基礎,這樣你才會去消化,才會去找出原因。四念處要修行有成,一定要有前面的聞思基礎、一步步去聞思修證,這樣你才能夠進一步去看到苦的原因,這樣苦果、痛苦與煩惱的現(xiàn)象、就漸漸不會發(fā)生了。42.參考答案: 四大圣地指佛陀出生、成道、轉(zhuǎn)法輪和涅槃的地方。佛在經(jīng)中說:我涅槃以后,供養(yǎng)頂禮四大圣地,與頂禮我沒有任何差別。43.參考答案: 《寶燈經(jīng)》中說:“臨終隨念佛,指向佛陀像,贊頌皈依偈,此人獲佛光?!奔偃缗R終時想著佛陀,或者看著佛像皈依、贊頌,此人定能獲得佛的加持,不會墮入三惡趣。尤其是戒律清凈、修行精進的人,死時能憶念佛的話,一定會獲得往生,如《別解脫經(jīng)》中云:“恒持清凈戒,精進修行者,臨終無憂愁,如火中解脫?!薄对聼艚?jīng)》中也說:“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憶念佛,痛苦不被奪。”因此,臨終時再怎么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會消失無余。 隨念的對境,還可以是法寶、僧眾、菩提心等。44.參考答案:此問本非初機易了,講之愈詳,聽之愈味。茲先僅就‘理’與‘行’兩端解之。本性迷時,即是煩惱,而有生死;本性悟時,即是菩提,而得涅槃。然迷悟總一性也,故云,煩惱生死,即菩提涅槃。再以海喻,靜時曰水,動時曰波,然動靜非二物也,此就‘理’上言之。若明乎性一而分迷悟,物一而分動靜,又何疑乎?即者‘理體’分者‘事相’也。復次,未發(fā)大心者,視生死如冤家,耽涅槃是樂境;已發(fā)大心者,為度無量眾生,不樂涅槃,甘入生死,視諸煩惱,皆是菩提。故云即也,此又就‘行’上言之。45.參考答案: 凈化自己的意根,也就是凈化自己的心靈。清除錯誤的觀念、知見,和貪、瞋、癡、煩惱,提升智慧,認清真理實相。46.參考答案: 佛教密法中有類似氣功的修煉法,但密法是一個規(guī)模相當龐大而內(nèi)容又十分豐富的綜合佛法體系,絕非氣功一詞所能代表的。 首先,佛教密法是解脫生死輪回的大法,并不是氣功之類的世間神通和健身修煉法。 其次,密法修的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智慧境界,并非單一的氣脈和肉體功能的鍛煉。 第三,密法要遵守嚴格的傳承理法,絕不允許世人自創(chuàng)。 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為本,不重法術。 第五,密法中把氣功只當作打開脈結的一種特殊手段,并不把它當作破悟大法而占用大量的修煉時間。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這里所說的“密宗氣功”指的是出自密續(xù)中的氣脈明點特殊修法,不是社會上流行的那種借佛法名義胡編亂謅無根無據(jù)的偽氣功。47.參考答案: 真正證悟到四果阿羅漢的無為世界,才會真正走在八正道上。48.參考答案: 所有的修行,要能夠有助于斷除我們的貪、瞋、癡,如果你的修行沒辦法讓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來檢驗自己的貪、瞋、癡,來斷除貪、瞋、癡,那就是在世間法里面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檢驗標準。49.參考答案:早晚課時,當然有所供佛像,向其問訊,心中自有對相,不必再念詞句。如欲口念,是為身、口、意三業(yè)恭敬。即禮何佛菩薩,心想何佛菩薩,口念何佛菩薩名號。50.參考答案: 法身:一個解脫者體悟到宇宙的真理實相,然后跟法界溶為一體,所展現(xiàn)出來的叫法身。 報身:現(xiàn)象界當下存在的原狀叫做報身。 應化身:隨順因緣跟眾生廣結善緣,眾生需要什么而做什么,也就是智慧的運用。51.參考答案: “民俗佛教”,日本學者又稱為“庶民佛教”,是中國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應赴經(jīng)懺、附佛外道興盛、勸善書功過格、寶卷和通俗佛教文學流行。整體處于一種多元信仰的結構。民俗佛教更多地在民眾中發(fā)揮心理調(diào)節(jié)和社會整合作用,對佛教上層宗教理論關心的很少,其信仰目的亦與“精英佛教”有異(前者多為求福報,帶有迷信與民俗色彩,后者以求解脫為主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版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廠房使用權出讓合同3篇
- 陜西省漢中市部分學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度電影后期導演聘用及視覺效果合同3篇
- Unit 3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opic 3 Section B 說課稿 - 2024-2025學年仁愛科普版英語九年級上冊
- Unit 3 The world of Science Using language 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中英語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冊
- Unit 6 Useful numbers (Period 3)(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湖北省咸寧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隨堂測試(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度綠色信貸項目融資合同2篇
-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統(tǒng)編版開學考試(上學期)試卷及答案
- 貴州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中醫(yī)推拿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機加工操作員績效考核方案》-企業(yè)管理
- 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 顳下頜關節(jié)疾?。谇活M面外科學課件)
- 勞動技能實操指導(勞動教育)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
- nba球星喬丹課件
- 離婚協(xié)議書模板可打印(2024版)
- 重慶三峰環(huán)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4
- 中國式現(xiàn)代化為主題的論文3000字(1) (1)全文
- YB2防爆電機使用說明書
- 安全生產(chǎn)法律法規(guī)清單(2024年5月版)
- 江蘇省連云港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卷(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