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標準(2024局部修訂版)_第1頁
GBT 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標準(2024局部修訂版)_第2頁
GBT 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標準(2024局部修訂版)_第3頁
GBT 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標準(2024局部修訂版)_第4頁
GBT 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標準(2024局部修訂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局部修訂條文(2024年版)說明:1.下劃線標記的文字為新增內容,方框標記的文字為刪除的原內容,無標記的文字為原內容。2.本次修訂的條文應與《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其他條文一并實施。局部修訂說明本次局部修訂系根據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標準定額司《關于同意開展〈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等2項國家標準局部修訂工作的函》(2021-36)的要求,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單位對《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進行局部修訂而成。本次局部修訂的主要內容是:(1)根據《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和《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的要求,對個別條文進行協(xié)調性修訂;(2)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實施以來各方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對部分條款進行文字性調整。本次局部修訂共涉及9個條文,分別為3.1,3條、3.9.2條、3.10.1條、3.10.2條、3.10.3條、3.10.4條、3.10.5條、5.4.1條、12.1.6條。本次局部修訂起草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yè)集團公司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曾德民潘鵬蔣歡軍本次局部修訂主要審查人員:杜修力王立軍丁永君許秋華王昌興薛尚鈴3.1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3.1.3對按規(guī)定需編制抗震設防專篇的建筑,應在初步設計階段編制抗震設防專篇,并在設計文件中明確。3.9結構材料與施工3.9.2結構材料性能指標,應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砌體結構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普通磚和多孔磚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0,其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7.5,其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b7.5。2混凝土結構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級為一、級的框架梁、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不應低于C30;構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類構件不應低于C20]C25;2)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普通鋼筋時,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且鋼筋在最大拉力下的總伸長率實測值不應3鋼結構的鋼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鋼材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抗拉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大于0.85;2)鋼材應有明顯的屈服臺階,且伸長率不應小于20%;23)鋼材應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沖擊韌性。3.10.1當建筑結構采用抗震性能化設計時,應根據其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地條件、結構類型和不規(guī)則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屬設施的功能的要求、投資大小規(guī)模、震后的 損失、社會影響和修復難易程度等,對選定的抗震性能目標 提出進行技術和經濟可行性綜合分析和與論證。3.10.2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化設計,應根據實際工程需要和要構件以及建筑構件和機電設備支座的性能目標的性能目標。進行表征,包括對應于不同地震動水準的結構和非結構的性能 1)對設計使用工作年限50年的結構建筑,可選用本規(guī)范標準的多遇地震、設防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地震作最大值,6度、7度(0.10g)、7度(0.15g)、8度(0.20g)、8度(0.30g)、9度可時分別采用取0.12、 2)對設計使用工作年限超過50年的結構建筑,宜3考慮按實際需要和可能,經專門研究后對地震作用作適當調整 3)對處于發(fā)震斷裂兩側10km以內的結構建筑,地震動參數(shù)應計入近場影響,5km及以內宜乘以增大系數(shù)1.5,5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數(shù)。2選定建筑抗震性能目標的確定,即對應于不同地震動水準的預期損壞狀態(tài)或使用功能,應符合下列要求: 標準第1.0.1條對基本設防目標的規(guī)定;2)預期地震動水準下需保持正常使用的建筑,其設計應綜合考慮結構及其構件、建筑非結構構件、建筑附屬機電設備以及專門儀器設備對其使用功能的影響。其結構豎向抗側力構件和非結構部分的設計要求,可分別按不低于本標準附錄M.1中有關性能2的規(guī)定和附錄M.2中有關性能2的規(guī)定采用;也可根據相關規(guī)定 確定建筑性能目標以及相應的控制要求。3選定建筑抗震性能設計的具體技術指標應符合下列1)。設計應選定分別提高結構或其關鍵部位的抗震承載能力、抗震變形能力或同時提高抗震承載力和變形能力的具體指標應根據選定的性能目標確定,并尚應計及不同水準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確定性而留有余 地。設計設置適當?shù)娜哂啵?)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能力指標宜確定在根據不同地震動水準下]、結構不同部位、的水平和豎向不同構件4 類型的抗震承載力的要求確定,(含)包括不發(fā)生脆性剪切破壞、形成塑性鉸、達到屈服值或保持彈性等[3)結構構件的抗震變形能力指標宜選擇在]根據不同地震動水準下結構不同部位的預期彈性或彈塑性變形狀態(tài)確定;,以及相應的構件延性構造的高、中或低要求。4)結構構件的延性要求應根據其預期的變形狀態(tài)確定,相應的延性構造可適當降低。3.10.4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化設計的計算結構分析應符合下列要求:1分析模型應正確、合理地反映地震作用的傳遞途徑樓蓋和結構在不同地震動水準下是否整體或分塊處于彈性的工作狀態(tài)。2結構分析方法應根據預期性能目標下結構的工作狀態(tài)確定。當結構處于彈性分析狀態(tài)時可采用線性方法;彈塑性分析可根據性能目標所預期的結構彈塑性狀態(tài),分別當結構處于彈塑性狀態(tài)時,可根據結構進入塑性的程度和部位采用增加阻尼的等效線性化]方法、以及靜力非線性方法或動力非線性分析3結構非線性分析應符合下列要求:1)結構非線性分析模型相對于彈性線性分析模型可有所適當簡化,但二者在多遇地震下的線性分析結果應基本一致;2)結構分析時應計入重力二階效應門的影響,并合理確定結構構件的彈塑性參數(shù),其中,構件的承載能力應5依據[構件的實際截面和實際配筋等計算承載力信息確定;)通過結構非線性計算結果宜與理想彈性假定計算結果[的進行對比分析,著重發(fā)現(xiàn)以識別構件的可能3.10.5結構及其構件抗震性能化設計的參考日標和計算設計方法,可按本規(guī)泡標準附錄M第M.1節(jié)的規(guī)定采用。建筑構件和建筑附屬設備抗震性能化設計的參考目標和設計方法,可按本標準附錄M第M.2節(jié)的規(guī)定采用。5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5.4截面抗震驗算5.4.1結構構件的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應按下式計算:式中:S——結構構件內力組合的設計值,包括組合的彎矩、軸向力和剪力設計值等; Yc——重力荷載分項系數(shù),一般情況應采用1.21.3,當重力荷載效應對構件承載能力有利時,不應大于1.0;Yea、Yew——分別為水平、豎向地震作用分項系數(shù),應按表5.4.1采用; Sce——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效應,可按本規(guī)范標準第5.1.36條采用,但有吊車時,尚應包括懸吊物重力標準值的效應;SEk——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尚應乘以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或調整系數(shù);SEk——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效應,尚應乘以相應的增大系數(shù)或調整系數(shù);Swk——風荷載標準值的效應;w——風荷載組合值系數(shù),一般結構取0.0,風荷載起控 制作用的建筑應采用0.2。 僅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僅計算豎向地震作用同時計算水平與豎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為主)同時計算水平與豎向地震作用(豎向地震為主)12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12.1.6建筑結構的隔震設計和消能減震設計,尚應符合相關專門標準的規(guī)定;也可按抗震性能日標的要求進行性能化設計,當設防目標高于本標準第1.0.1條的基本設防目標時,尚應符合相關專門標準的規(guī)定。1.0.5在89規(guī)范和2001規(guī)范中,均規(guī)定了抗震設防依據的“雙軌制”,即一般情況采用抗震設防烈度(作為一個地區(qū)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在一定條件下,可采用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規(guī)定的權限批準發(fā)布的供設計采用的抗震設防區(qū)劃的地震動參數(shù)(如地面運動加速度峰值、反應譜值、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和地震加速度時程曲線)。2010年修訂時本次修訂,按2009年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對“地震小區(qū)劃”的規(guī)定,刪去2001規(guī)范對城市設防區(qū)劃的相關規(guī)定,保留“一般情況”這幾個字。新一代的地震區(qū)劃圖正在編制中,本次修訂的有關條文和附錄將依據新的區(qū)劃圖進行相應的協(xié)調性修改。錄將依據新的區(qū)劃圖進行相應的協(xié)調性修改。3.1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3.1.3本條為新增條文。按《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第十二條要求,對位于高烈度設防地區(qū)、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的重大建設工程、地震時可能發(fā)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者需要盡快恢復的建設工程,應按規(guī)定編制抗震設防專篇,并將其作為設計文件的有機組成部分。自邢臺地震以來,我國抗震防災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按照規(guī)范正規(guī)設計、正規(guī)施工、正常使用的各類建筑工程,達到了預期的設防目標,在遭遇不超過預期罕遇地震影響時未發(fā)生倒塌破壞,有效地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但是近年來隨著建筑高度越來越高,建筑形體及平面布置日趨復雜,對抗震安全特別不利;同時,根據第五代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全國基本烈度均為6度及以上。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建筑抗震設計面臨新的挑戰(zhàn),亟需對涉及建筑抗震性能的相關措施、實施方案的系統(tǒng)性、合理性、有效性進行專項分析論證,以最大程度保證建筑抗震安全。推進和實施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專篇制度可以在建設初期對重大建設工程、地震時可能發(fā)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者需要盡快恢復的工程等,進行有效的抗震性能評估,為工程抗震設計的安全性、合理性、可行性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司時抗震設防專篇制度適用于建設工程的全過程,對建設方、設計方、施工方、監(jiān)理方都起到制度性的約束作用,對建設工程抗震安全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通常,按照《抗震條例》的規(guī)定,特定區(qū)域的三類建設工程,應在初步設計階段編制抗震設防專篇。對于實踐中某些沒有安排初步設計階段的建設工程,可根據實際情況,在施工圖設計之前的報建審批方案或可行性研究等階段完成抗震設防專篇編制般情況下,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專篇應包括工程基本情況、設防依據和標準、場地與地基基礎的地震影響評價、建筑方案和構配件的設防對策與措施、結構抗震設計概要、附屬機電工程的設防對策與措施、施工與安裝的特殊要求、使用與維護的專3.9結構材料與施工 3.9.2、3.9.3本規(guī)范標準對結構材料的要求分為強制性和非強12010年修訂時本次修訂,將燒結黏土磚改為各種磚,9適用范圍更寬些。2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有所限制,這是因為高強度混凝土具有脆性性質,且隨強度等級提高而增加,在抗震設計中應考慮此因素,根據現(xiàn)有的試驗研究和工程經驗,現(xiàn)階段混凝土墻體的強度等級不宜超過C60;其他構件,9度時不宜超過C60,8度時不宜超過C70。當耐久性有要求時,混凝土的最低強度等級,應遵守有關的規(guī)定。此次局部修訂,根據《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混凝土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8-2021的相關規(guī)定,補充了抗震等級二級的框架梁、柱、節(jié)點核心區(qū)混凝土強度等級要求,提高了砌體結構中構造柱、芯32010年修訂時本次修訂,對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框架,規(guī)定其普通縱向受力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這是為了保證當構件某個部位出現(xiàn)塑性鉸以后,塑性鉸處有足夠的轉動能力與耗能能力;同時還規(guī)定了屈服強度實測值與標準值的比值,否則本規(guī)范標準為實現(xiàn)強柱弱梁、強剪弱彎所規(guī)定的內力調整將難以奏效。在2008年局部修訂的基礎上,要求框架梁、框架柱、框支梁、框支柱、板柱-抗震墻的柱,以及伸臂桁架的斜撐、樓梯的梯段等,縱向鋼筋均應有足夠的延性及鋼筋伸長率的要求,是控制鋼筋延性的重要性能指標。其取值依據產品標準《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2007規(guī)定的鋼筋抗震性能指標提出,凡鋼筋產品標準中帶E編號的鋼筋,均屬于符合抗震性能指標。本條的規(guī)定,是正規(guī)建筑用鋼生產廠家的一般熱軋鋼筋均能達到的性能指標。從發(fā)展趨勢考慮,不再推薦箍筋采用HPB235級鋼筋;當然,現(xiàn)有生產的IPB235級鋼筋仍可繼續(xù)作為箍筋使用。4鋼結構中所用的鋼材,應保證抗拉強度、屈服強度、沖擊韌性合格及硫、磷和碳含量的限制值。對高層鋼結構,按黑色冶金工業(yè)標準《高層建筑結構用鋼板》YB4104-2000的規(guī)定選用??估瓘姸仁菍嶋H上決定結構安全儲備的關鍵,伸長率反映鋼材能承受殘余變形量的程度及塑性變形能力,鋼材的屈服強度不宜過高,同時要求有明顯的屈服臺階,伸長率應大于20%,以保證構件具有足夠的塑性變形能力,沖擊韌性是抗震結構的要求。當采用國外鋼材時,亦應符合我國國家標準的要求。結構鋼材的性能指標,按鋼材產品標準《建筑結構用鋼板》GB/T19879-2005規(guī)定的性能指標,將分子、分母對換,改為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的比值。5國家產品標準《碳素結構鋼》GB/T700中,Q235鋼分為A、B、C、D四個等級,其中A級鋼不要求任何沖擊試驗值,并只在用戶要求時才進行冷彎試驗,且不保證焊接要求的含碳量,故不建議采用。國家產品標準《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1591中,Q345鋼分為A、B、C、D、E五個等級,其中A級鋼不保證沖擊韌性要求和延性性能的基本要求,故亦不建議采用。3.10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3.10.1考慮當前技術和經濟條件,慎重發(fā)展性能化目標設計方法,本條明確規(guī)定需要進行可行性論證。性能化設計仍然是以現(xiàn)有的抗震科學水平和經濟條件為前提的,一般需要綜合考慮使用功能、設防烈度、結構的不規(guī)則程度和類型、結構發(fā)揮延性變形的能力、建筑和附屬設施的功能要求、造價、震后的各種損失及修復難度等等因素。不同的抗震設防類別,其性能設計要求也有所不同。鑒于目前強烈地震下結構非線性分析方法的計算模型及參數(shù)的選用尚存在不少經驗因素,缺少從強震記錄、設計施工資料到實際震害的驗證,對結構性能的判斷難以十分準確,因此在性能目標選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對確有需要在處于發(fā)震斷裂避讓區(qū)域建造房屋,以及在設防地震下需滿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是可供選擇的設計手段之一。3.10.2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設計,立足于承載力和變形能力的綜合考慮,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明確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針對具體工程的需要和可行性能,可以對整個結構,也可以對某些部位或關鍵構件,靈活運用各種措施達到預期的性能目標—著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滿足使用功能的專門要求。例如,可以根據樓梯間作為“抗震安全島”的要求,提出確保大震下能具有安全避難通道的具體目標和性能要求;可以針對特別不規(guī)則、復雜建筑結構的具體情況,對抗側力結構的水平構件和豎向構件提出相應的性能目標,提高其整體或關鍵部位的抗震安全性;也可針對水平轉換構件,為確保大震下自身及相關構件的安全而提出大震下的性能自標;地震時需要連續(xù)工作的機電設施,其相關部位的層間位移需滿足規(guī)定層間位移限值的專門要求;其他情況,可對震后的殘余變形提出滿足設施檢修后運行的位移要求,也可提出大震后可修復運行的位移要求。建筑構件采用與結構構件柔性連接,只要可靠拉結并留有足夠的間隙,如玻璃幕墻與鋼框之間預留變形縫隙,震害經驗表明,幕墻在結構總體安全時可以滿足大震后繼續(xù)使用的要求。3.10.3我國的89規(guī)范提出了“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明確要求大震下不發(fā)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即達到“生命安全”,就是屬于一般情況的性能設計目標。2010年本次修訂所提出的性能化設計,要比本規(guī)范標準的一般情況較為明確,盡可能達到可操作性。1鑒于地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性能化設計需要估計各種水準的地震影響,包括考慮近場地震的影響。規(guī)范的地震水準是按50年設計基準期確定的。結構設計工作使用年限是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規(guī)定的在設計時考慮施工完成后正常使用、正常維護情況下不需要大修仍可完成預定功能的保修年限,國內外的一般建筑結構取50年。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準期是抗震規(guī)范確定地震作用取值時選用的統(tǒng)計時間參數(shù),也取為50年,即地震發(fā)生的超越概率是按50年統(tǒng)計的,多遇地震的理論重現(xiàn)期50年,設防地震是475年,罕遇地震隨烈度高度而有所區(qū)別,久度約1600年,9度約2400年。其地震加速度值,設防地震取本規(guī)范標準表3.2.2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取本規(guī)范標準表5.1.2-2的“加速度時程最大值”。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多遇地震、罕遇地震按本規(guī)范標準表5.1.4-1取值,設防地震按本條規(guī)定取值,7度(0.15g)和8度(0.30g)分別在7、8度和8、9度之間內插取值。對于設計工作使用年限不同于50年的結構,其地震作用需要作適當調整,取值經專門研究提出并按規(guī)定的權限批準后確定。當缺乏當?shù)氐南嚓P資料時,可參考《建筑工程抗震性態(tài)設計通則(試用)》CECS160:2004的附錄A,其調整系數(shù)的范圍大體是:設計工作使用年限70年,取1.15~1.2;100年取1.3~1.4。2建筑結構遭遇各種水準的地震影響時,其可能的損壞狀態(tài)和繼續(xù)使用的可能,與89規(guī)范配套的《建筑地震破壞等級劃分標準》(建設部90建抗字377號)已經明確劃分了各類房屋(磚房、混凝土框架、底層框架磚房、單層工業(yè)廠房、單層空曠房屋等)的地震破壞分級和地震直接經濟損失估計方法,總體上可分為下列五級,與此后國外標準的相關描述不完全相同:(含完好)輕微損壞;附屬構件有不同程度一般不需修理即度破壞不需修理或需稍加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中等破壞多數(shù)承重構件輕微裂縫(或殘余需一般修理,采當使用多數(shù)承重構件嚴重破壞或部分應排險大修,局多數(shù)承重構件倒塌需拆除參照上述等級劃分,地震下可供選定的高于一般情況的結構預期性能目標可大致歸納如下:性能1多遇地震使用基本完好,檢修后繼續(xù)使用輕微損壞,簡單修理后繼續(xù)使用基本完好,使用繼續(xù)使用其破壞需加固后繼續(xù)使用接近嚴重破壞,大修后繼續(xù)使用3實現(xiàn)上述性能目標,需要落實到具體設計指標,即各個地震水準下構件的承載力、變形和細部構造的指標。僅提高承載力時,安全性有相應提高,但使用上的變形要求不一定滿足;僅提高變形能力,則結構在小震、中震下的損壞情況大致沒有改變,但抗御大震倒塌的能力提高。因此,性能設計目標往往側重于通過提高承載力推遲結構進入塑性工作階段并減少塑性變形,必要時還需同時提高剛度以滿足使用功能的變形要求,而變形能力的要求可根據結構及其構件在中震、大震下進入彈塑性的程度加以調整。完好,即所有構件保持彈性狀態(tài):各種承載力設計值(拉、壓、彎、剪、壓彎、拉彎、穩(wěn)定等)滿足規(guī)范對抗震承載力的要求S<R/γkE,層間變形(以彎曲變形為主的結構宜扣除整體彎曲變形)滿足規(guī)范多遇地震下的位移角限值[△ue]。這是各種預期性能目標在多遇地震下的基本要求——多遇地震下必須滿足規(guī)范規(guī)定的承載力和彈性變形的要求?;就旰?,即構件基本保持彈性狀態(tài):各種承載力設計值基本滿足規(guī)范對抗震承載力的要求S≤R/γke(其中的效應S不含抗震等級的調整系數(shù)),層間變形可能略微超過彈性變形限值。輕微損壞,即結構構件可能出現(xiàn)輕微的塑性變形,但不達到屈服狀態(tài),按材料標準值計算的承載力大于作用標準組合的效應。中等破壞,結構構件出現(xiàn)明顯的塑性變形,但控制在一般加固即恢復使用的范圍。接近嚴重破壞,結構關鍵的豎向構件出現(xiàn)明顯的塑性變形,部分水平構件可能失效需要更換,經過大修加固后可恢復使用。對性能1,結構構件在預期大震下仍基本處于彈性狀態(tài),則其細部構造僅需要滿足最基本的構造要求,工程實例表明,采用隔震、減震技術或低烈度設防且風力很大時有可能實現(xiàn);條件許可時,也可對某些關鍵構件提出這個性能目標。對性能2,結構構件在中震下完好,在預期大震下可能屈服,其細部構造需滿足低延性的要求。例如,某6度設防的核心筒-外框結構,其風力是小震的2.4倍,風載層間位移是小震的2.5倍。結構所有構件的承載力和層間位移均可滿足中震(不計入風載效應組合)的設計要求;考慮水平構件在大震下?lián)p壞使剛度降低和阻尼加大,按等效線性化方法估算,豎向構件的最小極限承載力仍可滿足大震下的驗算要求。于是,結構總體上可達到性能2的要求。對性能3,在中震下已有輕微塑性變形,大震下有明顯的塑性變形,因而,其細部構造需要滿足中等延性的構造要求。對性能4,在中震下的損壞已大于性能3,結構總體的抗震承載力僅略高于一般情況,因而,其細部構造仍需滿足高延性的此次局部修訂,補充了預期地震(設防地震)下需保持正常使用的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設計要求。借鑒我國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性能化設計的實踐與經驗,綜合考慮管理部門、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以及勘察設計等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對這類建筑中的豎向抗側力構件,提出應按不低于性能2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設計的要求。至于抗側力體系中水平構件的抗震性能要求,應與豎向抗側力構件匹配、協(xié)調,一般不宜低于性能3的規(guī)定,同時,尚需滿足“強柱弱梁、強豎弱平”等抗震概念設計的原則要求。3.10.5本條屬于原則規(guī)定,其具體化的設計要求,如結構、結構構件、建筑構配件、建筑附屬機電設備等在中震|預期地震下的性能化設計要求等,列于詳見附錄M中第M.1節(jié)5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5.4截面抗震驗算5.4.1在設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承載力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