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語文師說教案(通用13篇)_第1頁
2023年高一語文師說教案(通用13篇)_第2頁
2023年高一語文師說教案(通用13篇)_第3頁
2023年高一語文師說教案(通用13篇)_第4頁
2023年高一語文師說教案(通用1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高一語文師說教案(通用13篇)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1

分析《師說》一文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學習文章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論說方法。駕馭文言實詞“師、傳、受、惑、賤、圣、愚、足、攻、經(jīng)”的意義和用法。

一、關于作者

韓愈,字退之,唐代聞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提倡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上,他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提倡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論證嚴密,氣概磅礴。

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jīng)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韓愈的思想淵源于儒家,但亦有離經(jīng)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tǒng)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信任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見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見并無二致。這些困難沖突的現(xiàn)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學主見與創(chuàng)作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見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yǎng),提出養(yǎng)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平心情是深化作品思想的緣由。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xiàn)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方奇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妙,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閱歷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jīng)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tǒng)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融敘事、爭論、抒情于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妙而不用爭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guī),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摯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肯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lián)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概充足,縱橫開合,奇偶交織,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擅長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茍”(《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并蓄”(《進學解》)等新奇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見“文從字順”,創(chuàng)建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行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后世有肯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妙宏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實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提倡的古文運動,開拓了唐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路。韓詩力求新穎 ,重氣概,有獨創(chuàng)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加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訂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凡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fā)爭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爭論為詩,甚至通篇爭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后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字、詞、句式解說

1、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特地學問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是特別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用來……的?!苯褡鞅硎疽蚬P系的連詞)

吾從而師之(“從而”是兩個詞,不是現(xiàn)代漢語作連詞的“從而”。從,跟隨;而,而且)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無論。今常用義為:沒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風尚。今常用義為:道路,道德,說)

今之眾人(眾人:一般人,一般人。今常指很多人)

句讀之不知(讀:句子中間須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常用義為:看著文字發(fā)出聲,讀d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所以”是特別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合,相當于“……的緣由。”今常用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小學而大遺(小學:在小的方面學習。今常指與中學、高校相對的“小學”)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不肯定。今義為:用不著,不須要)

如是而已(是:這,此。今常用作推斷詞)

2、通假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讀shòu)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讀fǒu)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名詞“師”帶賓語“道”,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中“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用作動詞:從師)

不恥相師(名詞“師”表自動:學習)

②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由一般只連接動詞不連接名詞的“而”與動詞“從”連接,用作意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帶賓語“學于師”,用作意動:以……為恥。下文“則恥相師”中“恥”同此)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名詞“師”帶賓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用作意動:以……為師)

③形容詞用作名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之后充當賓語,用作名詞:疑

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處于主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愚”處于賓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卑”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卑賤的人,低下的人?!拔槐皠t足羞”,是“以位卑者為師足羞”的意思。形容詞“盛”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勢盛位高的人?!肮偈t近諛”是“以官盛者為師近諛”的意思)

4、一詞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名詞。下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而不從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猶且從師而問焉”、“而恥學于師”、“擇師而教之”、“彼童子之師”、“曰師曰弟子云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中“師”同此)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下文“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師”同此)

吾師道也(學習,動詞。下文“不恥相師”中“師”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動詞。下文“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師”同此)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名詞。下文“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形容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道理,名詞。下文“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傳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聞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名詞。下文“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詞)

孰能無惑(沒有,動詞。下文“圣人無常師”中“無”同此)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連詞)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詞。下文“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中加著重號“圣”、“愚”同此)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詞)

5、句式

①推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此句推斷格式為:“……者,……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此句推斷格式為:“……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詞“非”表示否定推斷)

②被動句

不拘于時(用“于”介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時”,表示被動,“于”相當于“被”)

③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惑”分別是“不知”、“不解”的賓語,其均借助“之”字提前。這里的“之”,是賓語提前的一個標記)

④介詞結構后置

而恥學于師

不拘于時,學于余(“于師”、“于余”均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

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詞“賢”后面作補語,“于”相當于“比”)

三、內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闡述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老師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p>

從師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擇師的標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其次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三個對比對比作者的爭論和抒情

正確的看法錯誤的看法

論據(jù)(一)(縱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這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據(jù)(二)(自相沖突的事實相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句讀之不知,……師焉。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笾唤狻唬◣煟┭??;笠?。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據(jù)(三)(橫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兵Q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與文章總論點的關系從批判反面現(xiàn)象中進一步闡發(fā)總論點

第三段:舉歷史名人為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舉孔子的行動和言論來闡明道理,寥寥數(shù)語,卻又說得詳細,有說明力。

第四段:贊揚李蟠“能行古道”,說明作《師說》的緣由,又一次強調了自己的觀點。

本文的很多觀點在當時富有進步意義,在今日仍有借鑒作用,這些觀點是:

1、老師要教書,又要育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保?/p>

2、人不是一生下來就駕馭學問的,要從師學習。(“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3、能者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保?/p>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些思想富有進步性。課文中也有些說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傳道的“道”,為封建倫理道德。傳道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秩序。

2、文中還是流露出看不起“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思想。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把握文章論證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圍繞“古之學者必有師”綻開論證的。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并體會其作用。

3.積累文言學問,能依據(jù)例句說出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分古今異義詞“學者”“無”“眾人”“不必”;駕馭賓語前置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動句“不拘于時”,“乎(于)+名詞(名詞短語)”構成的介詞結構作狀語后置的規(guī)律。

4.思索本文對我們寫作任務驅動作文的借鑒意義。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聞名論文。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提倡的“古文運動”也已經(jīng)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名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須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哄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見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提倡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忱地激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最終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好用散文的基礎。

二、解題:

關于“說”?!罢f”,古代爭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罢f”屬于爭論文的范疇??梢韵葦⒑笞h,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意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xiàn)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三、文意讀解

1.通讀全文,把握大意。

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字詞句:

學者:古今異義詞,求學的人,治學的人。如《游褒禪山記》“此所以學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推斷句;所以,用來……的,……的憑借;受,通“授”,傳授。

生乎吾前:乎,于,介詞;狀語后置句。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狀語后置句;也,助詞,用于句中,表舒緩語氣。

吾從(之)而師之:省略句;而,連詞,表順承;師,名詞意動,以……為師,把……當做老師。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豈,哪;狀語后置句。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是故,即“故是”,因此;無,古今異義詞,無論;之,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助詞;所存,所字結構,相當于名詞性短語。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肯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學問和道理的,誰能沒有懷疑?有懷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誕生的人,他懂得學問和道理原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以他為師;在我之后誕生的人,(假如)他懂得學問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并以他為師。我學習的是道,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內容分析:

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p>

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在他看來,“學者”從師是天經(jīng)地義的,“古之學者”尤其如此;反觀“今之學者”,是不是更應向古人看齊,發(fā)揚“從師”之風呢?這一句是全文中心論點。

等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運用頂針的修辭,且從內容上也是緊承第一句,“有師”做什么呢?傳其道受其業(yè)解己之惑。如此則可見“從師”意義之重大,“從師”之不行或缺。

韓愈對魏晉以來直到唐代社會上形成的以從師為恥的風氣是深為不滿的。他英勇地站出來指出老師具有“傳道受業(yè)解惑”的重要作用,把“傳道”放在第一位?!皞鞯馈笔鞘裁匆馑?就是發(fā)揚光大以儒家經(jīng)典為核心的正統(tǒng)思想。韓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他明確區(qū)分出自己所說的道,非老子之道,非佛家之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歷代奉為圭臬。韓愈是以傳這個“道”為己任的。因此,對道的理解是解讀《師說》的一把鑰匙?!笆軜I(yè)”也是受儒學之業(yè);“解惑”是指解答學者在學習儒學的過程中遇到的懷疑。三者的內涵與外延都沒有超出儒家范疇,因此韓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這就嚴格區(qū)分了兩者的不同,事實上是點明白論題的核心。

第三、四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此兩句從一般人的認知過程強調“從師”之必要,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五、六句:“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這兩句則強調“聞道”之重要,只要可“聞道”,不論對方身份年齡,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蓋當時有一些固執(zhí)而自以為是的老家伙。

第七句:“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p>

第一段最終一句是對前2句的總結,提出擇師的原則、標準,也是為下文的論證蓄勢。

小結:

文章開篇即點明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一如《勸學》“君子曰:學不行以已”,或者如《六國論》的開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韓愈明確論點之后,對論點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完善:其一,為何要“從師”,因為人生下來都有懷疑,所以要“從師”“傳道受業(yè)解惑”;其二,如何“從師”,即確定從師的標準。其次、三段都是圍圍著首段進一步論證,使論點自足而圓滿。

其次段: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yú)。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

字詞句: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名作動,從師;師道,從師的風尚。

猶且從師而問焉:焉,代詞,他。

今之眾人:眾人,古今異義詞,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作動,低于。

而恥學于師:而,連詞,卻,表轉折;恥,形容詞意動,以……為恥;狀語后置句。

圣人之所以為圣:所以,……的緣由。

其皆出于此乎:語氣詞,表推想語氣,也許。

則恥師焉:則,卻,如“欲速則不達”。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之”,賓語前置的標記助詞。

士大夫之族:之,這;族,類。

彼與彼年相若:相若,相像,差不多。

君子不齒:齒,名作動;不齒,不屑一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如《桃花源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懷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愧。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為圣人的緣由,愚人能成為愚人的緣由,也許就是出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懷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慧在哪。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相互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訕笑他。問那些訕笑者(訕笑他的緣由),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慚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復原,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莫非值得驚奇嗎?

內容分析: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不傳”則“無惑”“難”,意即大聲疾呼“復”“師道”以“解惑”,這也是對首段一、二句進一步補足。以下從三個方面來運用對比的手法予以說明。

第一組對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古之圣人”---“出人”“遠”---“從師而問”---“圣益圣”

“今之眾人”---“下圣人”“遠”---“恥學于師”---“愚益愚”

“從師”與不“從師”的區(qū)分兩相比照之下自然大相徑庭,而“古之圣人”尚且“從師而問”,“古之學者”自不待言了,當然是“必有師”了,“今之眾人”又怎么能不“復”“師道”不“從師”呢?而不從師,“道”當然無以“傳”,“惑”自然無以“解”了,“愚益愚”自成為“必定”了。

其次組對比: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因“愛其子”而“擇師而教”,“于其身”“而恥學于師”,糊涂。為什么呢?自己明白“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卻又做出相反的作派,這何談以“身正”來教化孩子?這不是葉公好龍“自欺欺人”嗎?況且,其為子擇師的標準“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于是,作者改弦易轍地在上一個對比的基礎上提出了擇師的標準應當是“傳其道解其惑者”,照應了第一段“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觀點。

第三組對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師道”“不復”---“其智乃反不能及”

第三層對比揭示了一種更“可怪”的狀況,扣住了本段的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同時,“士大夫之族”不“從師”的緣由,“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對于此,作者在第一段早已闡明觀點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擇師標準。

這樣,從內容上看,本段作者首先提出“師道”“不傳”“久”,古之“師道”盛行,呼應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人不“從師”,故“無惑難”,呼應首段“傳道受業(yè)解惑”。

上面三組對比則論證了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對“今之”“士大夫”不“復”“師道”進行了嚴厲的指責。

可見,其次段是對第一段的申足,是在第一段的基礎上的深化論證,從而進一步論證出“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之“士大夫”更應“復”“師道”更應“從師”。

本文的對比極具現(xiàn)實性、針對性、層次性。宋代學者黃震在《黃氏日鈔》中寫道:“前起后收,中排三節(jié),皆以輕重相形:初以圣與愚相形,圣且從師,況愚乎?次以子與身相形,子且擇師,況身乎?末以巫醫(y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相形,巫、樂、百工且從師,況士大夫乎?”黃震用了“輕重相形”四個字,精妙至極!孰為“輕重”?何謂“相形”?圣、身、士大夫為“重”,愚、子、巫樂百工為“輕”?!跋嘈巍本褪菍Ρ?。以輕襯重,輕重對比,從而說明重者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段: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tán)子、萇(cháng)弘、師襄(xiāng)、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字詞句:

圣人無常師:常,固定的,肯定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今異義詞,不肯定。

師不必賢于弟子:狀語后置句

譯文: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jīng)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肯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肯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肯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探討,只是像這樣罷了。

內容分析:

第三段作者以詳細的事例和經(jīng)典名言的道理論證“古之學者必有師”以及“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擇師標準,依舊是對第一段的回扣和補足,再次申明中心。

第四段: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yí)之。

字詞句:

好古文:好,喜愛。

不拘于時:于,被;被動句。如《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學于余:狀語后置句。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贊許,嘉獎。

作《師說》以貽(yí)之:貽,贈送。

譯文: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內容分析:

尾段寫李蟠“不拘于時”,贊其獨抗流俗“復”“師道”的志氣,繼而贊其“能行古道”,亦即能“從師”“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呼應了首段,同時交代了寫作的緣由。

四、總結本文對我們寫作任務驅動作文的借鑒之處。

1.針砭時弊,提出觀點。從這個角度說,本文是一篇時文,具有極強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文章開宗明義,點明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振聾發(fā)聵,極具震撼了。這告知我們寫文章要針對弊端,觀點要旗幟顯明。

2.層層推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文章開宗明義地亮明觀點之后,馬上以下定義的方式給老師下了肯定經(jīng)典的定義,接著論述從師的必要以及擇師的標準。其次段的三層對比更是具有極強的勸服力,第一層“出人遠”的“古之圣人”尚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自不待言,“從師”尤其必要;作者怕“圣人”的標準太高,拿老子與老子對待兒子的看法對比,闡明擇師的準則;第三層對比兼有強調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兩個方面,緊扣當時現(xiàn)實。第三段以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再次論證從師的標準,回扣第一段;最終一段交代寫作緣由,激勵李蟠以及像他一樣的“能行古道”的“眾人”勇于“從師”。

3.注意對象,突出交際。從文末可知,本文是贈送給李蟠的,有明確的交際對象;同時從其次段也可以看出,本文又不只是寫給李蟠的額,作者是針對歷史形成的積弊,借題發(fā)揮,一吐胸中塊壘。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育虛心好學的風氣;

2、駕馭積累“師、傳、從、道、惑、受、賤、孰、貽、圣、愚、群、足、攻、經(jīng)”等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了解“也、則、于、乎、所以”這些文言虛詞;

3、駕馭文中出現(xiàn)的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字、詞,駕馭文中出現(xiàn)的特別句式如推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納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5、了解有關“說”的文體學問,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的地位。

教學重點

1、理解《師說》中關于從師學習的論述,抓住對比手法分析課文,體會作者主見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2、背誦全文,駕馭文中的語法學問;

3、認清本文的層次結構,同時培育閱讀語感。

教學方法

誦讀發(fā)、導讀法

布置預習:

1、熟讀課文,駕馭生字的讀音;

2、初步理解課文;

3、參考注釋翻譯課文,不會譯的用紅筆把原句抄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這一堂課著重駕馭課文重點字詞句,背誦課文

一、導入課文

1、同學們,你們覺得老師應當受敬重嗎?

說明:從中的“臭的老九”到今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的地位一每天上升,可是在老師倍受敬重的同時,也有許多人認為,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老師已經(jīng)越來越職業(yè)化,跟一般的職業(yè)沒什么兩樣,因此不須要特殊敬重。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論說,雖然針對的狀況不一樣,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變的,尊師重教的風氣是恒久不會過時的。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提倡者,后人稱之為韓昌黎、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見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寫作背景

本文是韓愈借給學生李蟠贈文的機會,抨擊那些自恃門第名貴的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結果文章使他窘?jīng)r不堪,社會上的人對他指指引點,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韓愈。韓愈也因此落得個瘋子的名聲。結果住在長安,經(jīng)常連飯都沒煮熟,就被趕走了。所以說有的時候維護真理是須要很大的志氣的。

四、解題

“師說”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爭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意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分析課文

(一)、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二)、疏通文意

1、請同學翻譯課文,遇到重點字詞句或譯錯的地方插進去講

(三)、探討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詞,有兩種狀況。

①、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作“特地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⑵作動詞,有三種狀況。(名詞作動詞)

①、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②、作“從師”講?;驇熝?,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③、做“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詞,有兩種狀況

①、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②、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⑵、作助詞,有四種狀況

①、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②、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③、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④、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⑶、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狀況

①、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③、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詞,有四種狀況

①、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②、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③、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⑵、作語氣副詞,有兩種狀況

①、表揣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也許)

②、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學習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求學的人今:有特地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特地的一個求學階段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特別的指示代詞,相當于“用來……的”

今: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吾從而師之古:是兩個詞,從:跟隨;而:而且

今:連詞,表結果、目的等。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今:常用義為“沒有”。

今之眾人古:一般人、一般人今:常指很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不肯定今:用不著,不須要

(五)、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師”作動詞的三種狀況,前面已講。)

2、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②、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③、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名詞以……為師

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為恥

3、形容詞作名詞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后面作賓語,意為懷疑的問題。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處于主語的位置上,意為圣人、愚人。

③、小學而大遺小的問題,大的問題

(六)、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七)、特別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兩句均為推斷句

2、不拘于時“于”表被動,被動句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由“之”作標記的賓語前置句

4、而恥學于師;不拘于時,學于余;師不必賢于弟子三句均為介詞結構后置句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問,意為“莫非……嗎?”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做課后練習二、三;

3、思索課后練習一。

其次課時

這堂課重點分析課文論證結構、思想內容及語言特色。

一、抽查背誦狀況;

二、分析課文論證結構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它是什么?

答:古之學者必有師。

2、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宗明義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起先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覆蓋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其次層:正面概論老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假如”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3.本段采納了什么論證方法?論述了哪些內容?

答:道理論證;總論老師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二)、分析其次段

1.本段論述的分論點是什么?

答: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2.本段論述針對的是什么現(xiàn)象?

答:主要批判當時“恥學于師”的社會陋俗。

3、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依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4、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其次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緣由。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作者在這組自身沖突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賜予干脆的否定。

最終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劇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老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下表:

對象從師的看法結果論述中心

1“今之眾人”“恥學于師”“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圣益圣”

2于其子擇師而教之小學

于其身恥師大遺

3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

答:圣人無常師。

2、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其次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說明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終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為什么贊揚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確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提倡從師?!肮盼摹敝赶惹厣⑽?。

2、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

同時“不拘于時”照應其次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三、分析課文語言特色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敏捷的散句交織運用,協(xié)作自然,錯落有致。例如,其次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其次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其次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怪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劇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p>

四、分析課文思想內容

1、韓愈在文中所提的觀點是不是都是進步的?我們該借鑒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需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敬重老師,嘉獎后學等思想在今日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體現(xiàn)出韓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時代意義。

五、布置作業(yè):

1、思索練習四

六、板書設計

段意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用詳細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緣由結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4

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性(要勇于探討注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本課擬采納目標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優(yōu)點是既讓學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讓學生便于總結他們駕馭了什么。作為文言文的整體理解,要力求把它當作現(xiàn)代文來上,把重點詞義的說明放在理解課文中去進行。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放在背誦前進行。理解文言文的內容,牽引學生進入文本采納問讀法進行。

一、預習支配

利用詞典和課下的注釋,把課文讀通,讀暢。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進程

1、老師介紹文學常識。抓住如下中心詞介紹:

韓愈、古文運動、寫作背景、解題。

2、老師出示案例,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數(shù)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shù)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當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闭埻瑢W們思索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老師的寬泛定義,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

3、齊讀文章,學生活動:你能大致地說一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嗎?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陋俗。

4、學習第一段:

⑴朗讀:點讀第一段──老師糾音,并指明朗讀中的缺陷──學生齊讀。

⑵老師出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進入文本,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本,然后參加三個問題的探討。理解與翻譯中要留意下列詞的用法與意義:必、受、師(6個)、是故。

①老師是干什么的?

②人為什么須要老師?

③選擇老師需不須要考慮他的年齡大小?

⑶各自背誦第一段──點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叭朔巧撸肽軣o惑?!苯又赋鰪膸煂W習的正確途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笨傊?,這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們從師學習是特別必要的,并闡明白擇師的看法和標準。

5、學習其次段:

⑴朗讀:點讀──師正音──齊讀。

⑵理解文本: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弄懂這一段所寫的內容,參加下面問題的探討,并且在理解與翻譯的過程中駕馭下列幾個詞的意義:出、下、恥師、句讀、不、族、相若。

①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在從師學習的看法上有何區(qū)分?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今之眾人對自己和對孩子在從師的看法上有何區(qū)分?

③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抨擊了“恥學于師”的陋俗。)

⑤本段文字論證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對比。)

⑶熟讀──背誦──齊背。

⑷老師總結:本段運用了三個對比,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俗,這是結合當時的現(xiàn)象從反面進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應的,前面提出師道之不傳,欲人之無惑的現(xiàn)實,然后通過三個對比來說明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緣由,尾兩句與首句照應,再次說明白師道之不復的緣由。

6、學習第三段:

⑴朗讀:點讀──齊讀。

⑵理解文本:比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駕馭重點詞語有:常、師、之徒、專攻。探討下列問題:

①作者列舉孔子拜師一事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孔子為什么我們要拜這些人為師?(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⑶各自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這一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圣人”、高校者孔子的例子,說明白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白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而且還為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其次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供應佐證,一石三鳥,事例選得特別精當。

7、學習第四段:

⑴朗讀:點讀──齊讀。

⑵理解文本:

比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應駕馭的重點詞語有:傳、拘、嘉、貽。并參加探討一個問題:

作者寫《師說》這篇文章的干脆動因是什么?

⑶各自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這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但作者并沒有把它作為附記來寫,而是圍繞中心論點來寫:他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與上層“士大夫之族”相反),“學于余(從師學習),“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就是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論點。

8、理解全文結構:

(這是為學生背誦課文作打算。)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并形成如下板書:

三、段意

論點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三、用詳細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分論點:圣人無常師四、說明寫本文的緣由結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

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8、背誦全文:

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寫作的結構之后,要求學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9、課后拓展:

⑴學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⑵現(xiàn)在我們還需不須要老師?請談談你的見解。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復習所學,翻譯課文,熟記重點字詞;

2.了解韓愈及其寫作背景;

3.觀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觀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運用探討法、講解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理解。

2.請學生快速翻譯課文,發(fā)覺學生仍沒有駕馭的地方,加以強調。

(二)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有關韓愈的介紹,強調他是“古文運動”的提倡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紹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并點明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復原古代的儒學道統(tǒng),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yōu)橄噍o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以文明道。為學習新課,談論“傳道”、“師道”做鋪墊。《師說》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業(yè)”指的是儒家經(jīng)典。

(三)學習新課

1.解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說”是古代以記敘、爭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的雜文。

初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和韓愈的《馬說》。

師說,就是談一談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寫《師說》的社會背景,讓學生更加了解韓愈及其生活的時代

古代教化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學校教化長足發(fā)展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設立了實科學校,“被譽為達到了世界上和中國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亂后官學教化雖有些衰落,但經(jīng)學、文學大家的私人教學和鄉(xiāng)村私學反而有較大發(fā)展,韓愈就曾從獨孤及、梁肅等學者游學,李翱、李漢、皇甫湜、孟郊,張籍等則均師從過韓愈。韓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貶柳州,“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可見,當時并不存在一種普遍厭學、“恥師”風氣?!稁熣f》也承認童子“擇師而教之”,“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稁熣f》所謂“恥學于師”原委針對何人?

在韓愈的時代,雖然仍有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高門”、“公卿大夫”一類用法,但在韓文中的“士大夫”除了與官位相聯(lián)系外,卻更多地與科舉進士背景相關聯(lián)。中唐以來,由于科舉取士弊端叢生、得舉者趨利忘道、攀附權貴。我們由此可以判定韓愈所謂“恥學于師”者就是指那些有進士背景的當朝權貴及其子弟。

眾所周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的獨尊權威地位屢受佛道沖擊。唐王朝為擴大統(tǒng)治基礎,整合重構意識形態(tài),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統(tǒng)不斷減弱。唐代官學雖也設有儒家經(jīng)典課程,但由于“科舉主司褒貶,實在詩賦,務求巧麗”,遂出現(xiàn)“末學之馳騁,儒道之不舉”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經(jīng)學為意”。如此一來,儒學經(jīng)師地位自然每況愈下。

此外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壟斷了政治和經(jīng)濟大權,形成了門閥制度。上層士族子弟憑借其名貴門第就能做官,他們不須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到了韓愈所處的時代,這種風氣依舊存在。韓愈當時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于是寫作此文予以抨擊。

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

3.思索并回答三個問題

(1)這篇課文主要在說什么?

第一段是文章的主旨段,首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開宗明義指出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古代求學的人肯定有老師,接著韓愈根據(jù)“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維框架對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進行更加細致的描述。

讓學生從第一段找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原句,“是什么”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為什么”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怎么做”的結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為了得到這一結論,韓愈在之前還進行了說明,即“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最終師生一起歸納概括每一部分說的是什么,之后得出下列總結。

是什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的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什么:去惑必從師老師的必要性

怎么做:凡有道者皆吾師也從師的標準

(2)又是怎么說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文章的其次、三段,在整體上是正反論證相結合,其次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第三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是舉例論證。

文章其次段從反面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說明從師的重要性,開頭首先以“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感嘆開頭,感嘆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造成嚴峻的后果——想要人們沒有懷疑很難。接著以三個對比來描述現(xiàn)實社會出現(xiàn)的問題。第一個對比——“古”與“今”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其次個對比——“少”與“長”對比(“愛其子”與“于其身”)第三個對比,“賤”與“貴”對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文章第三段從正面用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方法說明從師的標準,呼應自己第一段提倡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用孔子從師的事例證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正確性。

(3)在論證過程中,語言上有哪些特色?(這一教學步驟主要是讓學生對重點語句進行分析)。

A.對偶:“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式整齊,增加了表現(xiàn)力。

B.頂針:“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C.語氣詞:文章的其次段中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其可怪也歟”中的“歟”語氣助詞,表示感嘆。這些語氣詞的運用,加強了語氣,起強調作用。

五、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爭論文三段論:引論——本論——結論

引論(提出問題):古之天下必有師

本論(分析問題):師道不傳,嚴峻后果三個對比

結論(解決問題):從師標準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一)學問與實力

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及大意,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探討,學習作者爭論文中運用正反對比寫作的方法。

(三)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理解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培育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學習作者爭論文中運用正反對比寫作的方法。

(二)難點

理解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培育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探討法、多媒體協(xié)助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利用寫作背景導入,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古代的選官制度各個朝代均有不同,從世襲、察舉再到九品中正制,漸漸形成了以門第取仕的形式,門閥士族漸漸壟斷政權,他們不須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從師的程度。對于這種“學風日下”的形勢,在唐德宗年貞元十八年,韓愈批判了這種風氣,提出了從“道”而學的觀點,那么他究竟說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說的?讓我們走進今日的課堂一探原委。

(二)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大屏幕出示韓愈生平介紹。

明確: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提倡者,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將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誦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了解各段大意,明確中心論點。

明確:(1)老師結合課下注釋為學生疏通文意,指出??紝嵲~(如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虛詞(如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的標記)、特別文言句式(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為推斷句)等。

(2)本文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三)深化研讀

1、默讀文章第一段,說一說作者認為老師的職能是什么?是怎樣論述的?明確:老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說出學習無長幼尊卑貴賤之分,點明道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從正面論述了師和道的關系。

2、小組探討合作學習,其次段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是從哪些方面論證師道的“存”與“不存”的?明確: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1)把“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的從師而問和不恥學師對比,指出圣人和愚者的區(qū)分是是否尊師重道。

(2)把為孩子擇師而自己不學習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錯誤觀點。

(3)把巫醫(yī)樂師百工等人和士族門閥對比,批判輕視師道的風氣。

3、賞析文章第三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痹嚲瓦@一觀點談談自己的相識。

明確:作者引用孔子的例子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不能自足自滿而要勤學好問。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4、說一說最終一段的作者用意

明確:引用李蟠從師好學的事例,再次批判不恥從師的社會風氣。

(四)拓展延長

1、文章多處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看法。

明確:作者運用對比從多個方面說明白從師的重要性,呼吁當時的人們要培育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這對現(xiàn)如今社會也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2、對比手法是寫作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之一,談一談它的好處以及以后如何去運用。明確:本題較活,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五)小結作業(yè)

課下小練筆:結合課上所學學問,寫一篇以“師道”為主題的爭論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接受起來較難,因此在課前應當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對文章的學問有大致的了解。文章其次自然段是教學重點,因此要留意引導學生去分析文本,了解作者意圖和寫作手法的運用。本文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教化意義,因此要留意培育學生的學習習慣。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相識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由《馬說》導入

2.“說”,古代一種爭論文體。

二、韓愈與古文運動

1.駢體文

起源于漢魏,盛行于南北朝。講求對偶和聲律,運用許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許多限制。

2.古文運動

指唐代中期以來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tǒng),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復原古代的儒學道統(tǒng),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yōu)橄噍o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載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

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三、研讀課文

(一)第一段

1.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3.作者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從師的重要性?你覺得老師重要嗎?

從老師的職能作用來正面論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p>

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p>

4.作者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道之有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p>

(二)其次段

1.疏通文意

2.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看法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薄笆看蠓蛑?,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薄皫煹乐粡涂芍??!?/p>

3.本段分為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三層,對比論證。

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把為子擇師而自己卻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三)第三、四段

1.疏通文意

2.第三段主要寫什么內容?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第四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四、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運用排偶句式(結構相同或相像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氣概,而且有一種音節(jié)的美,在語氣上也很自然流暢。

2.語氣語調宛轉多變,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

“嗟乎”,“嗚呼”(語氣詞加強感嘆)

“其皆出于此乎”(疑問語氣)

“吾未見其明也”(推斷語氣)

“其可怪也歟”(感嘆語氣)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8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學問,駕馭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分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育虛心好學的風氣。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事實上是“說馬”,今日,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爭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聞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提倡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提倡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見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提倡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非常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峻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哄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抗拒流俗,倡言師道,志氣珍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晰的地方作出標記。

2.老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jīng)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識課文內容,并留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第1段

(一)朗讀:齊讀;單讀。

(二)學生依據(jù)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為三層,學生分A、B、C三組,每組一層。然后每組推舉代表,向大家翻譯課文。

(三)總結本段的語法文言文學問: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異義

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問上有較高造詣的人。

無:古-無論;今-沒有。

眾人:古-一般人;今-許多人。

3.一詞多義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吾從而師之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⑤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所以: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乎: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④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②吾師道也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p>

②老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高一語文師說教案篇9

學習目標:

反復誦讀,體會感情,讀懂“師道”的內涵,領悟文章情理交融的藝術魅力。

學習重點:

品嘗課文飽含感情的語言,感受韓愈針砭時弊、提倡復原師道尊嚴的志氣;理解“師道”的豐富內涵。

學習難點:

“所以”“眾人”“乃”“嘉”“貽”的意義或用法,“之”在文中作助詞“的”、作賓語前置標記、取消句子獨立性三種典型用法,以及“師”字的活用。

學習方法:

誦讀法、探討法

課時支配:

1課時

學習步驟:

一、初讀,讀通文意。

1、自由朗讀,參照注釋,自行疏通文意,疑難字詞相互溝通釋疑。

2、標注課件展示的“所以”“眾人”“乃”“嘉”“貽”等五個字詞,精確翻譯,駕馭其意義或用法;說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