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文》版本流傳考論_第1頁
《封禪文》版本流傳考論_第2頁
《封禪文》版本流傳考論_第3頁
《封禪文》版本流傳考論_第4頁
《封禪文》版本流傳考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封禪文》版本流傳考論

禪宗是中國古代一個具有神圣象征意義的國家祭祀儀式。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步驟。作為一種具有神圣意義的祭祀儀式,“封禪”最早見于《管子·封禪篇》,當為戰(zhàn)國時齊地士人為天下一統(tǒng)而設計的禮儀制度。它源于古時的帝王巡狩及山岳崇拜,后來與神仙學說結(jié)合起來,成為君主追求長生、彰顯威權的一種手段。《漢書·藝文志》有《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沈欽韓以為即《管子·封禪篇》之類封禪作為一代大典,在中古時期為各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以其為核心衍生出不少文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司馬相如的《封禪文》是最著名的一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對于《封禪文》這樣記載: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后失之矣?!笔顾彝?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逼溥z札書言封禪事,奏所忠,忠奏其書,天子異之。司馬遷行文特意將《封禪文》的來歷和墨托出,足見在其眼中,此乃司馬相如一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文字?!稘h書·司馬相如列傳下》也有相關記載,所言略同乎《史記》。其文字出入較大者,《史記》“若不然,后失之矣”,《漢書》作“若后之矣”;《史記》“奏所忠,忠奏其書”,《漢書》作“所忠奏其書”。關于前者,李慈銘云:“《史記》作‘若不然,后失之矣’,文意甚明,此只少三字,便卒不可解?!彼抉R相如的《封禪文》同時被《史記》和《漢書》全文收錄,在以簡牘為主要書寫載體的兩漢時期,由于書寫條件的限制,無論是對于上下數(shù)千年的通史,還是對于前后二百年的斷代史來說,材料的選擇都需要十分審慎,但他們均花費如此大的篇幅將其全文迻錄,足以說明無論是在作者司馬相如心里,還是在史家司馬遷、班固眼中,此文都是一篇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品,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作為盛德之事的代表,《封禪文》的產(chǎn)生及其經(jīng)典化歷程,頗有可以探究的地方,本文即擬對此問題進行探討。一、元封元年封禪封禪思想在戰(zhàn)國晚期風靡一時,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之后,受燕、齊海上方士的鼓動,開始將其付諸實施。到了漢代,隨著大一統(tǒng)帝國的日趨穩(wěn)固,封禪作為王道大成的象征,其影響也日漸擴大,至武帝時終于形成轟轟烈烈的封禪運動,并于元封元年(前110)成功進行封禪。接下來我們就西漢時的封禪活動進行考察,以了解《封禪文》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1.漢初黃老反對趙早期封禪《史記·封禪書》記載:“孔子論述六藝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乎梁父者七十余王,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韓詩外傳》云:“孔子升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shù)者七十余事,不可得而數(shù)者萬數(shù)。”說明封禪雖為齊人提出,但隨著它的廣泛傳播,在秦漢之際已為燕人韓嬰所吸納。《史記·封禪書》又言:“《詩》云紂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爰周德之洽維成王,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标悊虡涸?“《史記》所引《詩》即《魯詩》說。據(jù)《封禪書》言,上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綰、臧并申公弟子,益足證《魯詩》以《般》為言封禪事矣?!弊晕牡蹠r起,漢人開始在政治事務中將封禪提上日程?!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于是貴平上大夫,賜累千金,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jīng)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边@是文帝時謀議封禪的記載,然而主導這次封禪的實為方士新垣平,與儒家的關系并不大。新垣平對文帝多采取欺瞞哄騙的辦法,后來他因事情敗露被誅。《史記·封禪書》云:“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氣神事皆詐也。下平吏治,誅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而渭陽、長門五帝使祠官領,以時致禮,不往焉。”武帝即位初曾有封禪之意,但為竇太后所阻撓。《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年,漢興已六十余歲矣,天下艾安,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向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據(jù)此,似竇太后之反對趙綰、王臧乃因?qū)W術取向不同,然僅以此而致兩名大臣自殺,其后果則似嫌過重?!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匪援?shù)闷鋵?“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备]太后反對趙綰、王臧,除了儒術與黃老的學派分歧外,竇太后與武帝對朝廷控制權的爭奪,應是更為根本的問題。趙綰、王臧由于鼓勵武帝自立擺脫竇太后的控制而受到迫害,最終不得不自殺,他們所提出的封禪設想自然也不了了之。2.武帝封禪:“人,則分析其事”隨著竇太后去世,武帝成為漢帝國的最高掌權者,至其中期,封禪思潮再起,成為一股影響整個時代的洪流。這一方面是因為漢朝國勢空前強盛,需要有合適的儀式行為,進行文化上的升華定格,以揭橥其不世的偉業(yè),而封禪正好適應了當時的時代需求。另一方面,也和儒家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與政治文化相關的時間節(jié)點有密切關系,武帝中期恰好與這些形而上的節(jié)點相契合,因而引發(fā)了時人以封禪活動來標榜盛世的政治熱情。自漢武帝元光年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在朝廷意識形態(tài)中居于主導地位,其所奉經(jīng)義成為治國理政的依據(jù)。在講到君主治國之成效時,《論語》中有兩處表述值得注意。一是《論語·子路》所云:“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矣?!倍t是《論語·子路》另一章所云:“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安國注云:“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笔艽怂汲庇绊?武帝將要封禪,成為當日士人階層的共識?!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谑且运]五畤,畤加一牛以燎。錫諸侯白金,風符應合于天也。于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乃上書獻太山及其旁邑,天子以他縣償之?!弊罱K,在元封元年(前110),漢朝上下期待已久的封禪大典成功舉行?!稘h書·藝文志》載:“《封禪議對》十九篇,武帝時也。”這里所說《封禪議對》當為漢廷議封禪之事的結(jié)集?!稘h書·兒寬傳》也有“議封禪之事,諸儒對者五十余人”的記載?!稘h志》又有《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此當為漢武帝封禪禮儀規(guī)章的記錄。漢武帝的封禪活動給時人帶來極大震撼,《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一段記載,頗能反映當時人們對封禪的向往: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于河洛之間。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司馬談因疾病纏身,無法親至泰山目睹武帝封禪,成為他一生的重大遺憾,其遺言中“是命也夫,命也夫”兩句感慨,飽含了無限的悵惘之情。而司馬遷在聽受了父親的囑咐之后,即使在其父即將病故的情況下,也沒有更多停留,而是直接起身去追趕武帝封禪的隊伍。這固然是由于他有公務在身,需要向武帝稟報出使西南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希望能親睹武帝的封禪活動,他后來行文中也特意言及自己參與封禪。由此也可以看出封禪在當時的士人心目中,是何等重要且神圣了。司馬相如作于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的《封禪文》,就是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二、《封禪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史書所載,司馬相如歿后也要家人獻上《封禪文》,對其個人來說,此時當無實際利益的考慮,那么他為何要寫這么一篇文章,又為何死后也要讓家人獻上呢?他創(chuàng)作《封禪文》是抱有一種什么樣的目的,他又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達到此目的?這些都值得我們進行探究。1.創(chuàng)作《封禪文》時應注意的問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渴疾。與卓氏婚,饒于財。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閑居,不慕官爵?!毕嗳缰Q病閑居,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漢代的官員選舉,對于儀表言行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現(xiàn)存的博士銓選保任書中即有“無金痍痼疾”等身體方面的要求。相如雖不至因口吃失去做官資格,但對于漸重容止語言的漢廷來說,口吃終歸是一個劣勢第二,相如并非才思敏捷型作家,在具有時效要求的即興寫作場合,這也是一個容易凸顯的劣勢?!稘h書·枚乘傳》載:“從行至甘泉、雍、河東,東巡狩,封泰山,塞決河宣房,游觀三輔離宮館,臨山澤,弋獵射馭狗馬蹴鞠刻鏤,上有所感,輒使賦之。為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于皋?!钡谌?東方朔、枚皋這些僅靠文辭娛樂皇帝的言語侍從之臣,在當日實無尊嚴可言。《漢書·枚乘傳》載:“皋賦辭中自言為賦不如相如,又言為賦乃俳,見視如倡,自悔類倡也。故其賦有詆娸東方朔,又自詆娸?!毕嗳缂热徊粏柺朗?何以又預先創(chuàng)作《封禪文》,即使死后也要家人獻給武帝呢,他在創(chuàng)作該文時到底持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這一點頗值得討論。司馬相如雖稱病不參與朝廷活動,并不代表他沒有用世之志。在他所受的教育中,儒家思想占很大的比重。陳壽《三國志·蜀書·秦宓傳》載秦宓言曰:蜀本無學士,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jīng),還教吏民,于是蜀學比于齊、魯。故《地理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睗h家得士,盛于其世;仲舒之徒,不達封禪,相如制其禮。此處言相如曾制封禪之禮固屬不確,但若說相如因受儒家思想影響,因而有參預世務的有為之心則大致不差與封禪活動開啟歷史新紀元相應,司馬相如創(chuàng)作《封禪文》也應當有參與不世偉業(yè)的神圣使命感。非常之業(yè)需要有非常文字相襯,封禪對于時人來說固然是從未有過的盛事,此文又何嘗不是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大手筆?這促使相如用非常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他才會耗盡心血寫成這樣一篇文章。這就是為什么他要鄭重其事地囑咐家人,身后也要將文章上于武帝,因為這篇文章傾注了他參與歷史進程、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深遠期許。相如的這種心態(tài),前人也曾論及,明凌約言云:相如《封禪書》,議者謂其至死獻諛,然予觀太史公《自序傳》,其父談曰:“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是知當時以登封為盛,有事為榮,蓋如此。相如自以文章擅當代,見武帝改正易服,定制度,興樂章,度其必封禪以夸耀后世。當其時,謂可秉筆托附不磨,由是草書,將以上勸,而不幸病以死,則初意不獲遂也。然欲使帝之必知,于是屬其妻身后上之。就相如的心態(tài)而言,無疑是希望自己精心結(jié)撰的《封禪文》,能和武帝的封禪盛事一起流傳后世,供人瞻仰崇奉,自己亦因此而不朽。清代何焯在《封禪文》眉批中亦言:“就群臣口中說請封禪之意,以符瑞為驗,而歸于作一藝以垂鴻名,是亦文人本懷也?!?.《文選》寫作之緣起相如雖有撰作經(jīng)典垂范后世的心態(tài),但作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文體,如何進行書寫方能與封禪活動的神圣莊嚴相稱,卻需要作者的覃精研思。如果就具體的寫法來說,《封禪文》文末有“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fā)允答”之語,因此文章的著力處,也主要從天、人兩方面入手。天的方面主要體現(xiàn)為文中的符瑞意象,如:“然后囿騶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獸,導一莖六穗于庖,犧雙觡共抵之獸,獲周余珍,收龜于岐,招翠黃乘龍于沼。鬼神接靈圉,賓于閑館。奇物譎詭,俶儻窮變?!边@段話涉及騶虞、嘉禾、翠黃、乘龍等瑞應,通過它們將漢統(tǒng)治得上天嘉獎的情狀繪出,從而彰顯出其統(tǒng)治的興盛祥和。這也成為封禪類文字的特色,為后世同類文章所沿襲,《文選》因而將這類文字命名為符命,并招致后人的譏誚武帝時推動封禪的有兩股重要力量,一為儒生,一為方士除了用符瑞彰顯天意外,《封禪文》還從人事的方面,論述了封禪的必要性。具體做法則是將漢代統(tǒng)治放入歷史序列,凸顯其空前絕后的偉業(yè)。在將漢代統(tǒng)治與歷世相較時,司馬相如先從天地剖判開始,“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窮兮生民。歷選列辟,以訖于秦”,呈現(xiàn)出獨立歷史長河之上,回觀過往的宏大時空觀念。接下來,他又特意選取周朝作為歷代統(tǒng)治的杰出代表:“君莫盛于唐堯,臣莫賢于后稷。后稷創(chuàng)業(yè)于唐堯,公劉發(fā)跡于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大行越成,而后凌遲衰微,千載無聲,豈不善始善終哉?”并在周、漢間通過符瑞等方面的比較,宣稱漢遠勝于周,已開創(chuàng)曠古未有的歷史盛世。司馬相如在比較漢、周優(yōu)劣時,采取了一種抑彼揚此的手法,對于周、漢的統(tǒng)治進行抑揚。文中在敘述漢代符應之盛后言:“欽哉!符瑞臻茲,猶以為德薄,不敢道封禪。蓋周躍魚隕航,休之以燎。微夫此之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乎?進讓之道,何其爽歟?”下又借群臣之口言:“陛下謙讓而弗發(fā)也,挈三神之歡,缺王道之儀,群臣恧焉?!边@兩個“恧”字先后出現(xiàn),形成一種對比的張力,周因封禪而恧,漢因不封禪而恧,讓人體會到周、漢之間的巨大差距。通過周朝尚且封禪,來論證漢朝更應該進行封禪。何焯評云:“以周比漢,兩兩相形,見漢之謙讓未遑處?!痹谒抉R相如的觀念中,漢家統(tǒng)治與其將要進行的封禪之事一樣,是超邁往古的鴻業(yè)。與漢之曠世偉績相應,他通過淵雅堂皇的文字,大氣磅礴的史觀,開創(chuàng)了一種經(jīng)天緯地的宏大賦頌文體,為后世封禪文字樹立了典范。清代姚鼐評此文云:“《封禪文》相如創(chuàng)為之,體兼賦頌。其設意措詞皆翔躡虛無,非如揚雄之徒誕妄貢諛,為蹠實之文也。通體結(jié)構(gòu),若無畔岸,如云興水溢,一片渾茫駿邈之氣。觀揚、班之作,而后知相如文句句句欲活。”三、《典引》與《封禪文》西漢以后,封禪作為統(tǒng)治大成的體現(xiàn),在政治文化中得到了成功的建構(gòu),具有了新型國家宗教的性質(zhì)。東漢以后至六朝隋唐期間,歷代皇帝、大臣都有很深的封禪情結(jié),凡國家稍微安定之后,他們多謀求通過封禪宣揚皇朝勛業(yè)的隆盛。與具有神圣色彩的封禪相應,《封禪文》也被賦予了崇高地位,在士人間接受、闡釋、應用,具有了可代表盛德之事的符號意義。宋代以后,《封禪文》雖然在朝廷政治生活中喪失了實用意義,但作為對國家神圣儀式的經(jīng)典書寫,其文學價值卻得到凸顯,受到后人的無限推崇。接下來我們就對這一情況進行考察。司馬相如《封禪文》問世后,立即引起時人的注意。先是漢武帝讀其文異之,并如其所言實行了封禪之禮。及至武帝之末,司馬遷在著《史記》時,更是將此事視為相如一生中的大事,在其傳記中予以鄭重書寫,并全部謄錄其文。至東漢時,班固也沿襲這一做法,將此文收入《漢書》。作為史學名著的《史記》《漢書》同時收錄此文,保證了這篇文字可以隨正史并存,避免了亡佚失傳的危險。因《封禪文》關注的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宏大命題,為朝廷典章不可缺少的大手筆,更因其瑰麗飄逸的文風,很早便引起別人的模仿,揚雄在《劇秦美新》序中言:“往時司馬相如作《封禪》一篇,以彰漢氏之休。臣常有顛眴病,恐一旦先犬馬填溝壑,所懷不章,長恨黃泉。敢竭肝膽,寫腹心,作《劇秦美新》一篇。雖未究萬分之一,亦臣之極思也?!痹t因曰:“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司馬相如污行無節(jié),但有浮華之辭,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遺忠,主上求取其書,竟得頌述功德,言封禪事,忠臣效也。至是賢遷遠矣?!痹诿鞯墼t書中,司馬相如臨終獻書的行為,具有了忠臣典范的意義,為可堪表彰的臣下法式,這當然是對《封禪文》意義的另一種解讀,但因其皇帝的特殊身份,這種解讀自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典引》序又言:“相如《封禪》靡而不典。揚雄《美新》典而無實,皆游揚后世,垂為舊式。”這說明班固在創(chuàng)作《典引》時,對《封禪文》和《劇秦美新》有所參考。班固之后,《封禪書》的創(chuàng)作漢代有楊終,《華陽國志》卷十上:“章帝東巡,又上《符瑞詩》十五章。制《封禪書》。免還鄉(xiāng)里。”至于邯鄲《受命》,攀響前聲。風末力寡,輯韻成頌。雖文理順序,而不能飛。陳思《魏德》,假論客主,問答迂緩,且已千言。勞深績寡,飆焰缺焉。西晉時則有李寵和張華的類似創(chuàng)作,陸云在給哥哥陸機的信中說:尋得李寵勸封禪草,信自有才,頗多煩長耳。令送間人,又有張公所作,已令寫別送。臨紙罔罔,不知復所言,謹啟。云再拜,頃得張公封禪事,平平耳。不及李氏其文無比,恐非其所作。至劉宋時,仍有模仿《封禪文》的類似創(chuàng)作。《宋書·宗室傳》載:“臨川王義慶擬班固《典引》為《典敘》,以述皇代之美?!边@里的《典敘》顯然是《封禪文》之流裔?!端螘ざY志三》所載大明元年(457)江夏王劉義恭《請封禪表》,更是直接受《封禪文》之影響。除了出于實用目的而寫作此類文章,《封禪文》的創(chuàng)作還被視為一種判定才能優(yōu)劣的標準?!短接[》卷六百記載:《北齊書》曰:魏收,巨鹿人,以文章見知。曾奉詔為《封禪文》,收對曰:“封禪者,帝之盛事。昔司馬長卿尚絕筆于此,以臣下材,何敢擬議?臣雖愚淺,敢不竭作。”乃于御前,下筆便就,不立稿草,文將千言。黃門侍郎賈思問侍立,深奇之。白帝曰:“雖七歩之才,無以過此?!庇纱丝梢钥闯?因為司馬相如的高超藝術成就,《封禪文》與封禪活動一起構(gòu)成一個富有文化意義的盛舉,引起后人的崇奉和追慕,以模擬和續(xù)寫為榮。降至唐代,由于國勢日臻強盛,這一文類的創(chuàng)作隊伍更加龐大,不僅有許敬宗、上官儀、李百藥、岑文本、高若思的《勸封禪表》以及朱子奢的《請封禪表》這樣的正格,還有李嶠的《大周降禪碑》以及蘇颋、崔融的《賀封禪表》之類的變體。除了被不斷地借鑒仿作,《封禪文》也因其與封禪活動的關聯(lián)性,在中古時期獲得了盛德之事的符號意義?!端螘ぴ鐐鳌酚涊d:其秋,大舉北伐,淑侍坐從容曰:“今當鳴鑾中岳,席卷趙、魏,檢玉岱宗,今其時也。臣逢千載之會,愿上《封禪書》一篇?!碧嫘υ?“盛德之事,我何足以當之?!痹缬Х滤抉R相如撰《封禪文》獻給皇帝,這自然是想表現(xiàn)臣子的忠心,但在帝王角度,“盛德之事,我何足以當之”的回應,無疑表明,因其所蘊含的強烈封禪意味,此文已被賦予了神圣的政治文化寓意。如果說模仿相如創(chuàng)作《封禪文》獻給帝王,可以歌頌其統(tǒng)治勛業(yè)隆盛的話,那么背誦《封禪文》也同樣具有表彰帝王功德的效用?!赌淆R書·王儉傳》記載:上曲宴群臣數(shù)人,各使効伎藝。褚淵彈琵琶,王僧虔彈琴,沈文季歌《子夜》,張敬兒舞,王敬則拍張。儉曰:“臣無所解,唯知誦書?!币蚬蛏锨罢b相如《封禪書》。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薄赌鲜贰り惐炯o》下記載:及從東巡,登芒山,侍飲,賦詩曰:“日月光天德,山川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東封書。”并表請封禪,隋文帝優(yōu)詔謙讓不許。在陪同隋文帝登芒山侍飲時,南朝降君陳后主欲效司馬相如獻《封禪文》以表款誠??梢哉f,這個時候《封禪文》的創(chuàng)作、使用,因代表對盛德之事的歌頌而為人所接受,《封禪文》本身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具有恒定政治文化意義的符號?!斗舛U文》因長期被借鑒、闡釋、應用,逐漸獲得與《詩經(jīng)》之《大雅》《小雅》等量齊觀的地位,其經(jīng)典地位已無可撼動?!缎绿茣ご奕沼脗鳌酚涊d:會帝誕日,日用采《詩》《大》、《小雅》二十篇及司馬相如《封禪書》獻之,藉以諷諭,且勸告成事。同時,隨著文章選錄和文學批評風氣的興起,《封禪文》也在這兩個領域有著引人矚目的表現(xiàn)。蕭統(tǒng)《文選》有《符命》一類,列《封禪文》為第一篇,唐代的類書《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初學記》等對此文均有引用。在文學批評方面,任昉《文章緣起》以《封禪文》為此類文章之始?!段男牡颀垺犯菍iT有《封禪》一篇,并言“相如《封禪》,蔚為唱首”,“絕筆茲文,固維新之作也”,標明其開創(chuàng)之功。這些文章編選及批評的情況顯示,由于六朝封禪思潮的興盛,《封禪文》作為此類文體的開山之作,無論在批評還是創(chuàng)作中,都是無法繞過的經(jīng)典作品。宋代以后,雖然熱衷封禪的思潮已經(jīng)退去,但《封禪文》的文學經(jīng)典地位已經(jīng)確立。即使隨著宋明理學的興起,道學人士對于文人的詰責較以前更為尖銳,司馬相如也因創(chuàng)作此文遭受了不少批評,但批評家們?nèi)圆坏貌怀姓J此文的藝術價值。最有代表性的當數(shù)明代陸時雍《古詩鏡》卷二中的兩條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