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設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設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設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設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設計 高二下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標要求: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材分析:《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是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一單元的第2課,本課在前一課學習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內(nèi)涵、特點和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旨在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是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豐富、發(fā)展、升華的;中華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學情分析:高二學生通過高一的學習,對中外歷史都有了大致了解。但學生對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的具體史實不夠清晰,對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了解較少,無法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在當今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作用。教學目標:1、運用時空定位,梳理佛教文化傳入與融合以及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與融合的具體史實,了解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豐富。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素養(yǎng)。2、通過文字、圖片等史料,認識中華文化在不同階段對世界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yǎng)。3、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fā)展,認識到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包容性;通過分析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的相關史實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教學重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教學難點: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在當今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作用。教學方法:講授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播放意大利航天員在太空引用《蘭亭集序》的相關視頻教師: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學習: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展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上座;生老病死;皆大歡喜;方便;世界;解鈴還須系鈴人;無事不登三寶殿;剎那中國地圖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地圖冊》第9頁,2021年7月第1版,2021年7月第1次印刷教師:這些詞原本是佛教用語,現(xiàn)在為什么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使用的詞語,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教材P8,同時概括指出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的?有何影響?(一)佛教文化的傳入與融合1.過程: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國家分裂,戰(zhàn)亂頻繁;加上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統(tǒng)治有意提倡,佛教逐漸盛行。伴隨著佛教的盛行,佛教逐漸同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伴隨著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在隋唐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佛教的宗派,但是影響最大的是合乎中國理論和習慣的禪宗,禪宗的出現(xiàn)意味著佛教本土化。理學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儒學的再次復興。佛教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佛教的中國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個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連續(xù)的整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化不但沒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徹底同化了外來宗教,這反映了中華文化極具包容性。2.影響:積極:佛教的傳入和發(fā)展,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都體現(xiàn)了佛教的內(nèi)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消極:佛教文化宣揚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二)西方文化的傳入與融合西方文化的傳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近代以來。明末清初西學傳入的表現(xiàn):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方面的新知識。②明末,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會通中西文化。③《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④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jiān),并招攬數(shù)學醫(yī)學天文等方面人才到中國。史料閱讀:順治帝十分欽佩湯若望的學識,他說: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象緯,閎通歷法。徐光啟特薦于朝,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但以遠人,多忌成功,終不見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爾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于有成。又能潔身持行,盡心乃事……俾知天生賢人,佐佑定歷,補數(shù)千年之闕略,非偶然也?!肚迨犯濉敉麄鳌匪伎迹翰牧戏从硿敉闹饕暙I是什么,從湯若望的事跡分析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有何作用和局限通過《大清時憲歷》的修成,表明中華文化在歐洲天文歷法的影響下得到了發(fā)展但又從湯若望“但以遠人,多忌成功,終不見用”的遭遇,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艱難多變,呈現(xiàn)歷史的復雜性,也說明了當時中國對西方的排斥態(tài)度。教師:明末清初,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是不了解的,中國社會對西學是排斥的,直到1840年前后才逐漸發(fā)生變化。1840年前后,發(fā)生了什么?教師:19世紀中葉,隨著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憑借著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地主階級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最早的是林則徐,魏源在林則徐《四洲志》的基礎上編寫了《海國圖志》一書,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魏源在該書的序言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后來,洋務派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學習西方的器物文明,邁開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時,西學在中國不斷傳播,國內(nèi)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西方的社會制度較中國先進,開始了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制度文明;辛亥革命后,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僅只學習西方的科技、制度是不夠的,他們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中,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主張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中華文化在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向外進行著輻射和傳播,促進了其他文明的發(fā)展。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一)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早在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qū)。我們來看一下這三張字體的圖片,這三張圖片分別是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喃字,請同學們分析它們與漢字的關系。通過觀察這三種文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三國文字都受到漢字的影響,是在漢字影響下出現(xiàn)的字體,這些文字的出現(xiàn)推動了當?shù)匚幕慕涣髋c發(fā)展。除了文字外,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在社會治理、思想文化等領域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日本、朝鮮在國家治理方面模仿的是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下面兩幅圖片:兩張圖片,一張是韓國首爾景福宮圖片,一張是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從圖片中可以看出,朝鮮和日本在建筑方面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日本的佛寺,講到佛寺,我們知道歷史上的鑒真東渡。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塑、醫(y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日本和朝鮮在佛學、建筑、雕塑、醫(y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也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通過分析中華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影響,我們可以得出,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東亞、東南亞國家和中國一同構成了以中國為主,包括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的東亞文化圈。中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請大家先閱讀下面的材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chǎn)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鹚幇羊T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德]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請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文化對歐洲社會的影響。四大發(fā)明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zhuǎn)型。17世紀和18世紀初,中國對歐洲的影響遠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當時的中國甚至被歐洲推舉為模范文明。除四大發(fā)明外,中華文化還在很多方面影響了歐洲,閱讀下面的材料,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fā)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y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恶R可。波羅游記》令無數(shù)人對中國心向往之?!暯?《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歐洲掀起“中國熱”(16—18世紀)伏爾泰特別贊賞孔子思想中的“仁愛”與“寬容”,主張吸收中國智慧萊布尼茨認為中國在人類生活及日常倫理道德和政治學說方面遠勝歐洲亞當斯密吸收中國的重農(nóng)思想并參考了很多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