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體育康復評價方法_第1頁
第三章體育康復評價方法_第2頁
第三章體育康復評價方法_第3頁
第三章體育康復評價方法_第4頁
第三章體育康復評價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體育康復評價的意義功能檢查的意義在于明確疾病診斷以及功能改變的部位、性質和程度。明確病變器官、組織或全身功能狀態(tài)和殘余功能的能力,從而選擇合適的體育康復方案和方法提供依據(jù)。判斷和評定康復的治療效果,根據(jù)功能檢查結果及時、合理地調(diào)整康復治療方案。鑒定傷、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工作、學習和運動的能力。第二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第一節(jié)運動功能的評定第三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一、肌力的評定肌力是肌肉收縮時產(chǎn)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測定是康復評定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肌肉功能評定的重要方法,對肌肉骨骼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損,尤其是周圍神經(jīng)病損的功能評定十分重要。第四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其目的:判斷有無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圍與程度。發(fā)現(xiàn)導致肌力低下的原因,為制定治療、訓練計劃提供一句。檢驗治療、訓練效果第五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一)手法檢查手法檢查(manualmuscletesting,MMT):臨床常用的手法檢查及肌力分級法為K.W.Lovett于1916年提出,以后具體操作續(xù)有修改,但其原則未變。此法使受試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標準的測試動作,觀察其完成動作的能力。由測試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肌力分級標準見下表:第六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肌力分級標準每一個級別又可以用+/-號進一步細分。如測得的肌力比某級別稍強,可以在該級別右上角加“+”,如果稍差則加“-”,以補充分級的不足第七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二)等長肌力檢查等長肌力檢查(isometricmuscletesting,IMMT):在標準姿位下用測力器測定一塊肌肉或肌群的等長收縮所能產(chǎn)生最大張力。第八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1)握力:用大型握力計測定。測試時上肢在體測下垂,握力計表面向外,將把手調(diào)節(jié)到適宜的寬儀式。測試2~3次,取最大值。以握力指數(shù)評定:握力指數(shù)=利手握力(kg)/體重(kg)×100正常應高于50。第九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2)背肌力即拉力:用拉力計測定。測時兩膝伸直,將把手調(diào)節(jié)到膝蓋高度,然后用力伸直軀干上拉把手。以拉力指數(shù)評定:拉力指數(shù)=拉力(kg)/體重(kg)×100正常值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病人癥狀加重或復發(fā),一般不用于腰痛患者而用府臥位手法檢查代替。第十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3)四肢各組肌力測定:在標準姿勢下通過鋼絲繩及滑輪拉動固定的測力計,可對四肢務組肌肉的等長肌力進行各別測定。這組設備可組合成一架綜合測力器,以便使用。

第十一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A.屈腕肌力測定(腕中立位)B.伸腕肌力測定(腕中立位)C.屈肘肌力測定(肘屈90°)D.伸肘肌力測定(肘屈90°)E.肩外展肌力測定(肩外展45°)第十二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A.踝屈伸肌力(踝中立位)B.伸膝肌力(膝屈45°)C.屈膝肌力(膝屈90°)拮抗肌的肌力對比關節(jié)的穩(wěn)定有意義,因而對肌力鍛煉有指導價值。屈肌與伸肌的肌力比在腕、肘、踝、膝分別約為2:1,3:2,1:1與2:3第十三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4)腹、背肌等長耐力測定:俯臥位,兩手抱頭后,臍以上的身體部分在桌緣外,固定兩下肢,伸直脊柱使上體凌空或處于水平位。如能維持此姿勢的時間超過60″為正常。仰臥位,下肢伸直并攏,抬高45°。如能維持此姿勢超過60″為正常。第十四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三)等張肌力檢查測定肌肉進行等張收縮(isotoniccontraction)使關節(jié)作全幅度運動時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運動的最大阻力稱1次最大阻力(irepetitionmaximum,IRM),完成10次連續(xù)運動時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測定時對適宜負荷及每次測試負荷的增加量應有所估計,避免多次反復測試引起肌肉疲勞,影響測試結果。第十五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四)等速肌力檢查用帶電腦的Cybex型等速測力器進行(后圖)。測試時肢體帶動儀器的杠桿作大幅度往復運動。運動速度用儀器預先設定,肌肉用力不能使運動加速,只能使肌力張力增高,力矩輸出增加。第十六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注意事項1.采到正確的測試姿位,在等長測試時要特別注意使關節(jié)處于正確的角度。2.測試動作應標準化、方向正確,近端肢體應固定于適當姿位,防止替代動作。3.作適當?shù)膭訂T,使受試者積極合作,并處于適當?shù)呐d奮狀態(tài)??勺骱唵蔚臏蕚浠顒?。4.規(guī)定適當?shù)臏y試時機,在鍛煉后、疲勞時或飽餐后不作肌力測試。5.每次測試都要作左右對比,因正常肢體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變。一般認為兩側差異大于10%有臨床意義。第十七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6.記錄時可采用絕對肌力或相對肌力,后者即單位體重肌力。作橫向比較時宜用相對肌力。7.注意禁忌證。肌力測試特別是等長肌力測試時,持續(xù)的等長收縮可使血壓明顯升高。測試時如持續(xù)地閉氣使勁,可引起乏氏反應(Valsalvaeffect),對心臟活動造成困難,有高血壓或心臟疾患者慎用,明顯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8.注意肌力測試不適用于上位運動神經(jīng)損害的運動功能評估,如中風后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不宜采用肌力檢查。對于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的評估,應采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請參閱中風康復章節(jié)。第十八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二、關節(jié)活動度檢查關節(jié)活動度(rangeofmotionROM):是指關節(jié)活動時可以達到的最大弧度。ROM檢查是集體運動功能檢查最常用的項目之一,具體檢查方法有很多種,常用方法為通用量角器和方盤量角器法。第十九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ROM的種類1)主動活動:受檢者以自力能夠動的關節(jié)活動度。2)被動活動:用外力能夠移動的關節(jié)活動度。ROM受限因素常見的原因為:1).關節(jié)骨性解剖結構異常

2).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病變,如關節(jié)囊粘連、韌帶損傷,肌腱攣縮等。3).運動關節(jié)的肌肉痙攣或者軟弱無力。4).拮抗肌張力過高,神經(jīng)控制障礙。第二十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ROM的測定是評定肌肉、骨骼、神經(jīng)病損病人的基本步驟,是評定關節(jié)運動功能損害范圍與程度的指標之一。其目的為:1)、其額定關節(jié)活動是否有受限或擴大,并找出原因。2)、確定關節(jié)活動受限的程度。3)、確定治療目標,判定是否有康復的程度。4)、為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方法提供依據(jù)。5)、評價康復、訓練效果。6)、為病人及治療師提供動力,為科研提供客觀資料。第二十一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一).普通量角器法普通量角器用兩根直尺連接一個半圓量角器或全圓量角器制成,手指關節(jié)用小型半圓角器測量。(見圖),使用時將量角器的中心點準確對到關節(jié)活動軸中心(參照一定的骨性標志),兩尺的遠端分別放到或指向關節(jié)兩端肢體上的骨性標志或與肢體長軸相平行。隨著關節(jié)遠端肢體的移動,在量角器刻度盤上讀出關節(jié)活動度。第二十二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二).方盤量角器測量法

范振華在1974年設計了一種方盤量角器,用正方形,每邊長12cm,上有圓形刻度盤的木舯,加一指針及把手構成(圖)。在木盤刻度面處于垂直位時,方盤中心的指針由于重心在下而自動指向正上方。使用時采取適當姿位使關節(jié)兩端肢體處于同一個垂直面上,并使一端肢體處于水平位或垂直位,以方盤的一邊緊貼另一肢體,使其刻度面與肢體處于同一垂直面上,即可讀得關節(jié)所處的角度。

第二十三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三).上下肢主要關節(jié)活動度檢查

第二十四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四).拇指外展與對指程度測試

拇指外展指在功能位或掌側外展位測拇指外展程度。一般測量拇指間關節(jié)掌側橫紋的尺側端與掌心橫紋的橈側間的距離來代表拇指外展幅度,即虎口寬度。正常值:男子5cm,女子4.5cm。第二十五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拇指的對指功能評價可用記分法,即拇指可與食、中、無名、小各指對指時分別記1、2、3、4分,拇指可與小指基部接觸可接觸時記5分。注意:測試時使拇指在掌側外展位以指腹與諸指腹接觸,防止以拇指內(nèi)收屈曲代替對指。第二十六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五).手指指間及掌指關節(jié)活動度測定

方法:測定遠端各關節(jié)的總體屈伸活動度。通常是測定深握拳時指尖至掌心橫紋的距離,及伸指時指尖至手背平面的距離。前者代表伸指肌腱的柔韌性,后者代表屈指肌腱的柔韌性,正常值均為0°。第二十七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六).關節(jié)活動度異常的分析

關節(jié)被動活動正常而主動活動受限時,常是神經(jīng)麻痹或肌肉、肌腱斷離所致。關節(jié)主動活動與被動活動均部分受限者為關節(jié)僵硬,如關節(jié)粘連、肌肉痙攣或攣縮、皮膚瘢痕及關節(jié)長時間制動等。關節(jié)主動活動與被動活動均完全不能完成者為關節(jié)強直,提示構成關節(jié)的骨骼之間已經(jīng)有骨性或牢固的纖維連接。第二十八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關節(jié)活動度超過正常范圍也屬于異常情況,如關節(jié)韌帶損傷、松弛或骨關節(jié)被破壞。但也有部分人從小開始進行柔韌性練習,引起韌帶、肌腱等伸展性較好所致,應屬正常,如舞蹈演員、體操運動員等。第二十九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三、步態(tài)檢查步態(tài)(gait)是步行時人體結構與功能、行為與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人體運動功能的綜合表現(xiàn)。步態(tài)分析是康復評定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者運動系統(tǒng)傷病患者來說,步態(tài)分析尤為重要。第三十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一).正確步態(tài)及周期正確步態(tài)是指人體在沒有軀體疾病和異常心理因素影響情況下的步行狀態(tài),包括恒定步行、自由步行、規(guī)定步行、負荷步行、裸足步行等。恒定步行是指一定速度的連續(xù)步行,在步行中遇到障礙物或有心理壓力等可影響其穩(wěn)定性。通常的步態(tài)分析是以恒定步行狀態(tài)為對象,步行的運動包括:靜止邁步一定的速度停止。第三十一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步行周期(gaitcycle):從一側的足跟著地起,到此側足跟再次著地為止所用的時間。其中每一足都經(jīng)歷了一個與地面接觸的支撐期(stancephase)及一個騰空挪動的擺動期(swingphase)。

正常人的支撐期約占整個步行周期的60-65%,擺動期占35-40%,其中雙足處于支撐期約占15%。雙側支撐為步行的特征,如沒有雙側支撐,相反出現(xiàn)雙足騰空即為跑步。

第三十二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二).步行的基本參數(shù)1)步長是指行走時兩側足跟或足尖之間的垂直距離,成常人為50-80cm,步長受身高影響。2)步幅長是指同側足前后兩次著地兩點間的距離,成常人為100-160cm,步幅=步長×2。3)步頻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行走的步數(shù),成常人為95-125步/min,步頻快,步速也快。4)步行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行走的距離,正常人約為1.2m/s,受步長和步頻影響。第三十三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三).步行周期的傳統(tǒng)分期和RLA分期步行周期包括支撐期和擺動期兩個基本時期,又可以細分為若干個時期。目前有傳統(tǒng)和RLA兩種分期法。第三十四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1、傳統(tǒng)分期法1)支撐期。動作依次為:腳跟著地—足跟接觸地面的瞬間。足放平

—足跟著地,腳掌隨即著地的瞬間。支撐中期—去干隨支撐腿移動,重心轉移,去干位于支撐腿的正上方。足跟離地—支撐中期后,支撐腿足跟離地的瞬間。足趾離地—支撐腿足跟離地后,足趾仍然接觸地面的瞬間,又稱蹬離期。第三十五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2)擺動期。動作依次為:加速期

—從足趾離地到該側下肢向前邁進至身體的正下方。擺動中期—加速期結束后到加速期開始。減速期

—小腿向前減速邁步,準備進入下一周期的足跟著地。第三十六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2、RLA分期法1)支撐期。動作依次為:首次著地—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分接觸地面的瞬間。承重反應—從一側足跟著地后,到對側下肢離地時。支撐中期—從對側下肢離地后,到軀干位于支撐腿正上方。支撐末期—從支撐中期到對側下肢足跟著地時。擺動前期—從從對側足跟著地到支撐腿離地前。第三十七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2)擺動期。動作依次為:擺動前期—從支撐腿離地到該腿的膝關節(jié)達到最大屈曲。擺動中期—從膝關節(jié)最大屈曲向前邁步,到該側小腿與地面垂直。擺動末期—從小腿與地面垂直邁步,到再次著地前。第三十八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四).步態(tài)檢查方法1、基本參數(shù)的測量步速:在平地上畫一條十米直線,兩端做標記,測量不行所需時間。步幅長:足跟著地的基準點為足印的足跟部中間步行周期和步頻:開關測量法和圖像測量法。第三十九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2、步態(tài)儀器分析法步態(tài)分析的目的在于客觀地、定量地確定患者的異常步態(tài)及發(fā)生機制,分析和確定改善步態(tài)的治療方法,并可將異常步態(tài)進行歸類。進行步態(tài)首先要測力(運動力學)和測運動(運動學)。測力可應用三維測力臺,繪出步態(tài)曲線。測運動可采用攝影、高速攝影、錄像或光學方法獲得運動信息。然后通過計算機進行分析,計算人體重心運動軌跡、速度和加速度,步行周期身體重心移動軌跡。第四十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3、步態(tài)目測法患者以自然的姿態(tài)和速度來回步行數(shù)次,觀察步行時的全身姿勢是否協(xié)調(diào),步行周期各階段下肢各關節(jié)的狀態(tài)和動作幅度是否協(xié)調(diào)等。然后囑患者作加速度和減速度行走,以及立定、拐彎、轉身、上下坡、上下樓梯、繞跨障礙物、緩慢原地踏步、單腿站立等動作。有時也可囑患者作閉眼步行,使輕度異常步態(tài)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對使用手杖或拐杖者,還要測不用手杖或拐杖時的步態(tài)。第四十一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五).病理步態(tài)偏癱步態(tài)剪刀步態(tài)前沖步態(tài)脛前肌步態(tài)斷腿步態(tài)減痛步態(tài)關節(jié)強直步態(tài)股四頭肌步態(tài)臀大肌步態(tài)臀中肌步態(tài)第四十二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在康復醫(yī)學中,心肺功能檢查的目的不僅旨在評定病情和預后,而且要通過評定心肺功能的儲備潛力和適應能力,為制定全面康復計劃(尤其是運動處方)和評定康復療效,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jù)。第二節(jié)心肺功能評定第四十三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一)心血管功能檢查與評價

心臟是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器官,血管是運送血液的管道,兩者在機體中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功能系統(tǒng)。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用于心血管功能檢查的技術、方法和測試指標在不斷增加。在康復醫(yī)學領域中,常用的心血管功能檢查方法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靜息心功能檢查,用于評定在相對安靜狀態(tài)下的心血管功能;另一類是心血管功能運動試驗,用于評定在運動應激狀態(tài)下的心血管功能。以下介紹一些常用的檢查方法和指標。

第四十四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1、脈搏

脈搏測定是心血管功能檢查和功能評定中最簡易的指標。第四十五頁,共五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一①正常成人血壓收縮壓<18.6Kpa(140毫米汞柱),舒張壓<12.0Kpa(90毫米汞柱),脈壓4.0~5.33Kpa(30~40毫米汞柱)。兩上肢血壓之差可達1.3~2.6Kpa(10~20毫米汞柱),左側低于右側。下肢血壓較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