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救援研究進展,心理學論文_第1頁
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救援研究進展,心理學論文_第2頁
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救援研究進展,心理學論文_第3頁
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救援研究進展,心理學論文_第4頁
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救援研究進展,心理學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救援研究進展,心理學論文我們國家計劃生育國策實行三十余載,失獨問題仿佛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失獨者的相關文獻與報道最近幾年來,數(shù)量呈倍數(shù)遞增,在中國知網(wǎng)中檢索失獨能夠看到:除了2018年,從2001至2018年之間,每年關于失獨的文獻均不超過10篇,但在2020年猛增至420篇、2020年有1931篇、2020年有2548篇。對于失獨問題,人口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法律學等各學科專門研究或有牽涉的,均有不少文獻。本研究擬梳理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救援的研究進展。一、失獨者概念與相關數(shù)失獨者是指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有學者進一步解釋為,由于疾病、車禍等原因導致獨生子女死亡,而其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或收養(yǎng)孩子的人。我們國家失獨者大部分有這樣一段經(jīng)歷:出生于經(jīng)濟困難的五十年代,經(jīng)歷了六十年代文革浩劫、七十年代的上山下鄉(xiāng)、又趕上八十年代第一批計劃生育政策,卻在人到中老年的時候失去自個唯一的孩子。當前,我們國家官方還沒有頒布失獨人群與失獨家庭確實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根據(jù)2018年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推斷:全國失獨家庭現(xiàn)已超過100多萬,且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二、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失去至親至愛,喪親者會經(jīng)歷一系列悲戚反響。而在不同的喪親類型中,失獨的悲戚反響是最強烈的。從湖北省失獨家庭調查數(shù)據(jù)能夠看到:僅有11.4%的失獨者處于心理健康水平,有高達76.9%的失獨者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癥,情況讓人堪憂。1.認知特點。楊瀅玉[6]以為,失獨者的不合理認知主要表現(xiàn)為:糟糕至極和絕對化。他們感覺自個被社會拋棄,自個再也不能和其他完好家庭一樣生活,他們開場排擠接觸社會。根據(jù)風笑天2008年對五大城市中1948~1960年出生的中老年人的教育程度抽樣調查結果,程中興[7]以為失獨者感到被邊緣化,這與他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社會汲取資源能力缺乏有關。失獨父母在子女死亡的原因上,通常表現(xiàn)出過度個人化,錯誤的將子女死亡的原因歸咎于自個。有些失獨者帶有迷信色彩,以為是自個作孽太深或者以為世界不公平,或以為失去孩子就沒有生活的意義,他們的存在感、自我價值感極低。2.情感反響。多數(shù)學者以為,失獨者在早期經(jīng)歷麻木、抽離、不真實等感受反響階段后,還表現(xiàn)出易哭、抑郁、空虛、憤怒、恐慌、不安全感、孤單、敏感等情感反響。Rogers等[8]研究表示清楚,喪子女父母在孩子死亡的18個月后心理功能得到明顯改善,但仍存在抑郁、較高死亡率、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國內梁明輝等[9]在對50例失獨父母的網(wǎng)絡調查研究中,比擬失獨時間長短與K10〔心理狀況評定量表KesslerPsychologicallDistressScale〕總分的關系,得出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提示失獨時間與心理健康狀況無關。這種喪子時間長短與心理狀況關系在國內外的區(qū)別,可能是與文化差異和子女數(shù)量有關。3.行為表現(xiàn)。行為反響有哭、社交退縮與回避、回避提醒物、沖動行為、整理或者保存遺物,這也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衛(wèi)機制。在被訪失獨者中發(fā)現(xiàn),有一半左右經(jīng)歷過自殺和搬遷,極少數(shù)人漂泊或選擇到寺廟寓居,其家庭關系遭到嚴重影響。[9]失獨家庭還表現(xiàn)出害怕過節(jié),每當逢年過節(jié),看到其他家庭其樂融融,就可能造成二次傷害。[10-11]從湖北省失獨家庭調查數(shù)據(jù)看,不愿意出門的失獨者占總人數(shù)63.3%,不愿意與認識的人打招呼的占總人數(shù)的50.2%.三、失獨者心理救援研究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傳承、繼嗣是生命延續(x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一旦唯一的孩子離世,其父母生活的意義喪失,存在感、價值感轟塌。此時幫助失獨者心理重構、找回歸屬感、重拾自我價值、回歸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任務。1.專業(yè)心理干涉。失獨者早期多表現(xiàn)為PTSD急性反響,數(shù)年后轉為延滯性的PTSD.李秀等[12]在102名49~69歲的失獨者人群中進行調查,其PTSD的檢出率是69.5%.因此,在喪子女事件發(fā)生后,采取專業(yè)心理處理避免或減少PTSD的發(fā)生很必要。在失獨者悲戚干涉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能夠通過對失獨者原有的世界觀、意義構造和自我認同進行修正和重構,來減輕PTSD的發(fā)生。必要時,可使用抗抑郁劑等藥物聯(lián)合治療。在喪子女事件后,應給予及時的心理危機干涉,要重視失獨者情緒的處理,防止其精神崩潰,以傾聽、放松、給予足夠心理支持為主,治療經(jīng)過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危機參與重點放在幫助失獨者宣泄情緒、恢復社會功能和生活態(tài)度,要根據(jù)失獨者的不同情況,了解需求,區(qū)別對待。[13]認知行為療法是心理治療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它通過糾正失獨者錯誤的認識,尋求積極的應對方式,重新構建認知,幫助失獨者平穩(wěn)渡過和子女的分離階段。[14]楊瀅玉[6]52-53以為心理劇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通過心理劇能夠重現(xiàn)失獨家庭的真實情況,釋放情結,引導失獨者將子女交托出去。還有學者提出,空椅子、角色扮演、家庭系統(tǒng)排列等技術幫助失獨者宣泄內心悲悼。2.來自周邊親朋鄰里的支持。汪新亮[15]舉例講明,陪伴是失獨者心理救援的主要方式,失獨者的親友最好能長期陪伴與家庭護理。家人、親屬一般在物質、精神、生活照料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同事、朋友、鄰居等多表現(xiàn)為情感與精神支持。較擁有子女的老人來講,失獨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缺乏,對居家護理的需求更為強烈。隨著年歲的增長,失獨者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愈加強烈。3.來自社會團體、社區(qū)等組織的支持。社區(qū)工作者在失獨者與親朋鄰里、社會組織、愛心人士等各種關系中扮演資源銜接的角色,幫助其整合社會資源,引導他們利用社區(qū)資源。對于社會公益組織,王曉艷[17]強調要實現(xiàn)失獨者自組織,以為失獨者更容易接受同命人的援助。她以為通過基層社區(qū)做好志愿服務、搭建失獨救助基金、幫扶實現(xiàn)失獨者自治,鼓勵廣大青年群體與失獨家庭結成親戚,帶動社會氣力健全他們的精神生活。如上海的星星港和武漢的連心家園聯(lián)誼會等就是國內典型失獨者自組織團體。值得注意的是,抱團取暖確實能很好的緩解悲悼,但這種以我痛撫恤安慰你痛的方式有可能造成悲戚情緒的傳染。[18-19]所以,這種失獨者自組織團體應當是強調有專業(yè)心理輔導人員和其他服務者介入的自組織。通過豐富失獨者社交娛樂活動和精神文化生活對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很有意義,如舉辦聚會、進行問題溝通等。梁明輝等[12]1394-1395研究軀體患病情況、社交與娛樂活動情況對K10〔心理狀況評定量表KesslerPsychologicallDistressScale〕的多元回歸分析也證實了這一點。4.自我療傷。謝啟文[20]以為,激發(fā)失獨者本身潛能,發(fā)揮失獨者的能動性,以促進其從內部增能,這才是問題解決的根本。失獨者需要學習轉移注意力,尋求被需要感和重要感,如走進社會團體,投身公益事業(yè),培養(yǎng)各種興趣。據(jù)揚子晚報報道,南京失獨老人楊兆芳就是一個典范,她在家人和社區(qū)的幫助下,走出失獨陰影,她不僅主動幫助其他失獨者,還成立了失獨媽媽愛心驛站,為邊遠山區(qū)和福利院孩子編制毛衣,將愛播撒給需要的人。她講,我們不能一直扮演被人同情的角色,我們需要堅強,能讓天堂的孩子放心。對于失獨者來講,宗教信仰能夠講是一種精神寄托、緩解哀思、獲得希望的好方式方法。在實際走訪調查中,也證實了不少失獨者通過宗教信仰,走出哀痛開場新的生活,并幫助其他失獨對象。四、反思和意見劉新民[21]在重大災難性事件的心理救助中表示,心理救援往往在本質上側重于實際層面而非心理層面。失獨群體作為計劃生育國策的風險承當者,國家、需要建立相應保障制度,如出臺國家補償政策、建立專項扶持資金、輔助生殖政策條件放寬等。只要失獨者的生活、養(yǎng)老等得到保障,社區(qū)服務才能優(yōu)質、長久,心理救援才能發(fā)揮更好作用。我們國家失獨工作仍處在探索階段,這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復雜的民生工程。有部分失獨者確實受益于各種社會支持與幫助,但也存在流于形式、隨意性大等問題,導致對失獨者的支持和幫助沒有能或還未對其起到本質性作用。還能夠看到,當前對于失獨者問題的學術研究和深度調查仍然很少。為此,我們需要為提供規(guī)范、專業(yè)的救助而努力。同時,社會每一位公民都應心存一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善心,給身邊的失獨者真正貼心的支持與精神關心?!疽韵聻閰⒖嘉墨I】[1]柳志艷。英勇地生活下去-呼喚社會關注失獨者群體[J].學理論,2020,〔20〕:57~58.[2]北京大學人口所課題組。計劃生育無后家庭民生關心體系研究---以遼寧省遼陽市調研為例[J].中國延安學院學報,2018,4〔5〕:50~60.[3]KerstingA,Br?hlerE,GlaesmerH,WagnerB.Prevalenceofcomplicatedgriefinarepresentativepopulation-basedsample[J].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2018,131〔1〕:339~343.[4]NewsonRS,BoelenPA,HekK,HofmanA,TiemeierH.Theprevalenceandcharacteristicsofcomplicatedgriefinolderadults[J].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2018,132〔1〕:231~238.[5]陳雯。從制度到能動性:對亡故獨生子女家庭扶助機制的考慮[J].福建省委校學報,2020,〔2〕:114~120.[6]楊瀅玉。失獨老人心理窘境分析與救助[J].學理論,2020,〔2〕:52~53.[7]程中興。公共政策視角下的失獨問題探視:基于公眾認知與主體感悟的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fā)展,2020,19〔4〕:65~72.[8]RogersCH,FloydFJ,SeltzerMM,etal.Longtermeffertsofthedeathofachildonparentsadjustmentinmidlife[J].JournalofFamilyPsychology,2008,22〔2〕:203~211.[9]梁明輝,張黎,鞏新鵬,張夢。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初探-以50例失獨父母SSRS與K10的網(wǎng)絡調查為例[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20,33〔12〕:1393~1395.[10]何麗,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殤痛:失獨父母悲悼反響的質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2〔5〕:792~801.[11]顏能,牟艷娟。我們國家失獨家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26〔4〕:63~65.[12]李秀。失獨者悲戚調適及其本土化干涉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20.[13]歐穎。危機參與與個案管理在失獨群體中的應用探究[J].社會工作,2020,〔4〕:86~154.[14]許舒雯.失獨家庭的社會工作參與形式探尋求索[J].社科縱橫,2020,〔28〕:128~129.[15]汪新亮。失獨家庭心理援助的十條實操陪伴[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0,〔4〕:55~59.[16]杭榮華。失獨者的心理反響、應對策略和社會支持研究進展[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20,35〔6〕:846~848.[17]王曉艷。關于我們國家失獨群體的心理救助機制在社區(qū)工作中的探尋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