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日本紅蜜南瓜栽培技術_第1頁
無公害日本紅蜜南瓜栽培技術_第2頁
無公害日本紅蜜南瓜栽培技術_第3頁
無公害日本紅蜜南瓜栽培技術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公害日本紅蜜南瓜栽培技術日本紅蜜南瓜早熟、易栽培、耐貯藏,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和維生素C,且市場價格較高,收益好。我縣經(jīng)過近幾年栽培種植,取得了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平均畝產(chǎn)2500公斤。其栽培技術如下:一、播種育苗種子處理。選擇飽滿一致的種子,晾曬2?3天,溫湯浸種或用10%磷酸三鈉浸種20?30分鐘,洗凈后放在25°C?30笆條件下催芽1?2天。床土配制。用近三年沒種過葫蘆科蔬菜的園土60%、圈肥30%、腐熟畜禽糞或糞干5%、爐渣或沙子5%,混合均勻后過篩。床土消毒。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與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按9:1混合,每平方米用藥8?10克,與15?30公斤細土混合,播種時1/3鋪于床面,其余2/3蓋在種子上面。播種。采用陽畦育苗或小拱棚育苗,栽培面積每畝用種200克左右。用10厘米X10厘米營養(yǎng)缽育苗,每個營養(yǎng)缽放一粒種子,上覆藥土2厘米。苗期管理。出苗前白天溫度控制在25°C?28°C,出苗后降為23°C?25°C、夜間14C?16C,出苗后一般不澆水,及時培土、放風,降低溫度防止幼苗徒長。當幼苗有2?3片葉時,可噴施NS-83增抗劑防病毒病。定植前5?7天進行煉苗。壯苗標準。苗高15厘米,根系發(fā)達,有3?4片真葉,一般苗齡30天左右。二、 定植整地施肥。以沙壤土和壤土為宜,深耕土壤,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尿素20公斤、硫酸鉀20公斤,然后平整做畦。定植。先按2.5米寬行距鋪好地膜,再按株距25?30厘米打孔,坐水栽苗,密度900?1000株/畝。定植后及時澆水,并搭建小拱棚。在通風口設防蟲網(wǎng)阻止蚜蟲,或鋪設銀灰色膜驅避蚜蟲。三、 定植后管理打頂尖。當幼苗長出4片真葉后,打去頂尖,留兩條子蔓。通風。當棚內溫度達到25°C時,中午通風煉苗,傍晚蓋好壓實。隨外界氣溫升高,通風口逐漸擴大,直到全部揭棚。順蔓。當紅蜜南瓜蔓長到1米長時,將兩條子蔓左右分開理順,作為南瓜主蔓。中耕鋤草。揭棚后中耕一次,深3?5厘米,進行根際培土,擺放好瓜蔓。以后再進行1?2次,至瓜蔓封壟時停止中耕鋤草。澆水施肥。開花坐果前不澆水,防止莖葉徒長。幼瓜坐穩(wěn)后和膨瓜中期各追肥一次,追施復合肥15公斤/畝,結合澆水進行。采收前15天不澆水。整枝授粉。打頂后所留兩條子蔓長到25片葉時摘心,第一朵雌花開始留瓜,每蔓留1?2個瓜。根瓜要及早摘除。人工授粉在晴天上午7?9時進行,取不同株或其他品種的花粉涂在雌蕊上,提高坐果率。四、適時采收一般授粉后35天左右采收,這時果梗處明顯發(fā)生龜裂,果皮堅硬,出現(xiàn)品種固有的橘黃色。采收時剪留2厘米左右果梗。五、病蟲防治主要病蟲害有病毒病、白粉病、蚜蟲、薊馬、白粉虱等。優(yōu)先采用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如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與葫蘆科蔬菜連作;溫湯浸種,鋪設銀灰色膜驅避蚜蟲,畝用25張黃色粘板誘殺薊馬和白粉虱;采用生物農(nóng)藥苦參堿防蚜蟲。化學防治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nóng)藥,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防治病毒病在育苗期和定植后應注意防治傳毒媒介蚜蟲和白粉虱,用10%毗蟲啉2000倍液噴霧;苗期噴NS-83增抗劑預防,發(fā)病初期噴施20%病毒A300倍液,7天噴1次,連續(xù)噴2?3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