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心理學實驗_第1頁
經(jīng)典心理學實驗_第2頁
經(jīng)典心理學實驗_第3頁
經(jīng)典心理學實驗_第4頁
經(jīng)典心理學實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學經(jīng)典實驗頁經(jīng)典心理學實驗我們?nèi)绾我约盀楹螌ψ约喝鲋e:認知失調(diào) 3兒童對物體恒存在的理解 5顏色識別與語言描述無關 6橡膠手幻覺實驗 6雙耳分聽實驗 8憑直覺往往能作出好決定 8“開窗”實驗 9雙眼競爭中嗅覺能夠影響視覺 9法國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大腦不能同時處理超2項任務 10大腦時間相對論 11審美判斷男女有別 14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難處 15只消變換一下問題 15動物的聰明 16期望效應 18盲視 19關于快樂中樞和痛苦中樞實驗 20人際關系認知實驗 21心理旋轉(zhuǎn)實驗 21直棒與方框?qū)嶒?22登進門坎效應 23兒童何時獲得了意識? 23心理旋轉(zhuǎn)實驗 24人容易拔高自己 24尋找發(fā)胖的原因 25視覺懸崖 26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實驗 26時間折扣神經(jīng)機制新證據(jù) 27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28白鼠走迷宮實驗 28團體公約實驗 29“遲延滿足” 29集體效能 30社會認同實驗 31強大的動力--自信和社會的關懷 32關于服從的實驗 33習得性無助實驗 34羅森塔爾實驗 35霍桑實驗 36壓力如何使人崩潰——神經(jīng)科學實驗 36識別說謊人的實驗 40我們?nèi)绾我约盀楹螌ψ约喝鲋e:認知失調(diào)1959年的一個經(jīng)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我們?nèi)绾我约盀楹螌ψ约喝鲋e。對這個實驗的理解很好地解釋了我們內(nèi)在動機的陰暗世界。這個無比創(chuàng)新的實驗是由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負責的。人們總是試圖解釋自己的思維和行為,而這個實驗正是提供了對于這種自我解釋的重要而深刻的理解。實驗中充滿了巧妙的騙術,所以對它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想象自己正身臨其境。那么請坐好,放松,讓我們回到過去。現(xiàn)在的時間是1959年,而你是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本科生……作為你課程的一部分,你同意參加一項“表現(xiàn)衡量”的實驗。你被告知這個實驗需要兩個小時。由于你原本每年就需要作為被試參加一定數(shù)量的實驗,所以這次只是多了兩個小時而已。你并不知道,這個實驗會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經(jīng)典。在你看來似乎是實驗者造成的意外事故實際上都是被小心控制的騙局的一部分。不過就目前來看,你是無辜的。準備進了實驗室,他們告訴你實驗是關于你的預期如何影響你在一個任務中的實際經(jīng)歷的。很顯然,被試被分為兩組。而在另外一組中,被試被告知了一個特殊的關于這次研究的預期結果。為了清楚地灌輸這個預期結果,一個顯然剛剛完成這項任務的學生正在給另一組被試作非正式的簡要介紹。不過,在你的這組里,被試不會被告知預期結果。你可能會納悶為什么要告訴你所有這些東西。雖然如此,這樣看起來似乎更加刺激,因為你現(xiàn)在知道了一些這個實驗的背后過程。于是你開始著手于第一個任務,不過很快又發(fā)現(xiàn)它無比地無聊。頭半個小時里,你被要求將一些線軸放到一個箱子里。接下來的半小時里,你又被要求將一些釘子放在一塊木板旁邊。說實話,相比這個,你寧愿看著油漆變干。在任務的結尾,實驗員感謝你的參與,并告訴你很多其他被試發(fā)現(xiàn)這個任務非常有趣。這有點令人困惑——這個任務明明很無聊。管他呢,你就這么讓它過去了。實驗的疏忽然后那個實驗者看上去有一點尷尬,他開始吞吞吐吐地解釋說出現(xiàn)了一點小差錯。他說他們需要你的幫助。在你之后的那個被試是屬于在任務開始前就知道預期結果的那一組的。這個預期結果就是任務很有趣。不幸的是,通常負責告訴別人預期結果的那個人沒來。所以,他們問你是否愿意代勞。不但如此,他們還提出會為此付給你1美元。因為這是在1959年,而且你是個學生,所以對于這么一點小事這1美元的酬勞也不算完全微不足道。并且,他們告訴你將來可能還會用的到你。這錢聽起來很容易賺,于是你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這真不錯——起初這個實驗只是作為為了完成課程的一個部分,現(xiàn)在倒讓你撿到了一點現(xiàn)錢。你很快被介紹給了下一位被試,她將要去做你剛剛完成的那個任務。按照指示你告訴她,她將要做的任務非常有趣。突然間你因為給了她太高期望而感到一陣后悔。這時,實驗者回來了。他再一次對你表示感謝,而且又一次告訴你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任務很有趣,也希望你同樣這么認為。然后你被引導進入另一間房間,在那里你接受了關于剛才那個實驗的采訪。其中一個問題問你,剛才那個任務是否有趣。這讓你停頓了一下,并引發(fā)了你的思考?,F(xiàn)在這個任務看起來似乎沒有剛才那么無聊了。你開始發(fā)覺即使是線軸和釘子的重復運動也蘊含了一種對稱美。而且這一切都在科學的名義之下。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勞動,并且你希望實驗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結果。那個任務仍然不能被算是非常好玩,但是也許也沒有那么糟糕。再回想一下,你發(fā)現(xiàn)它沒有你最開始認為的那么無聊。你給它的評價是比較有趣。實驗結束后你和同樣參加了實驗的朋友聊天。比較了一下后你們發(fā)現(xiàn)除了一個重要的區(qū)別外,你們兩個的經(jīng)歷是完全一樣的。她得到的賞金比你得到的多多了:20美元!這讓你第一次開始懷疑其中是不是有一些“陰謀”。你問她關于線軸和釘子的任務:“哦,”她回答道,“真是無聊透了,我給了它最低的評價?!薄安?。”你堅持反駁,“沒有那么糟糕。事實上如果你仔細想想,它還是挺有意思的?!彼豢伤甲h地看著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認知失調(diào)你剛剛所體驗到的是認知失調(diào)的力量。研究認知失調(diào)的社會心理學家對于我們?nèi)绾翁幚韮煞N矛盾的想法很感興趣。在上面這個實驗中,一開始你認為任務很無聊,然后他們付給你錢,讓你告訴另外一個人任務很有趣。但是,你不是那種隨便撒謊的人。所以你如何解決作為一個誠實的人的真實看法和對下一個被試撒謊的矛盾?你得到的金錢很難安撫你自己的良心——那些錢挺不錯,但是還不算那么有份量。你的大腦決定認為這個研究實際上比較有趣,以此來解決這個難題。那個告訴你其他人都覺得任務很有趣的實驗員幫你堅定了這個結論。與此同時,你的朋友沒有必要經(jīng)歷這些內(nèi)心的矛盾。她只是對自己說:我為了撒這個謊得到了20美元。對于像我這樣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小筆財,足以為我撒的小謊提供足夠的理由了。無論實驗者告訴我什么,這個任務始終都是無聊的。一個美麗的理論在這個實驗之后,人們又進行了大量關于認知失調(diào)的研究,并且有了可喜的成果。它的美麗在于它解釋了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許多行為。以下是MortonHunt在他的著作《心理學的故事》(“TheStoryofPsychology”)中提到的幾個例子。當你試圖加入一個團體的時候,越是難以進入,你就越珍惜你的會員資格。為了解決(1)你為了加入他們而需要越過的障礙和(2)其實那只是一家普通的俱樂部之間的矛盾,我們說服自己,這家俱樂部實際上還是很棒的。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人們對于同樣的信息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當決定自己關于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的看法的時候,我們?yōu)榱吮苊鉀_突,就故意忘記和自己的理論相矛盾的觀點,而記住所有支持自己理論的觀點。即使是在明顯不道德的情況下,人們還是會迅速地將自己的價值體系調(diào)整到適合自己行為的標準上來。那些偷自己老板東西的人會聲稱“每個人都是這么干的”,于是他們?nèi)绻贿@么做就會顯得落后?;蛘咚麄儠f“我的報酬太低了,所以我理應在其他方面得到一點額外補償。”只要你去思考,人們通過為自己的過失找借口來解決認知失調(diào)的情形還有好多好多。如果你對自己是誠實的,我敢肯定你可以想起很多你自己這么做的情形。我知道我可以想起好幾次。意識到這點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犯下認知失調(diào)的一種后果最為危險的過錯:相信自己的謊言。兒童對物體恒存在的理解如果宇宙中的物理定律發(fā)生改變,周圍發(fā)生的事情會讓我們覺得自己進入了愛麗絲的夢世界。在那里,重力失去了作用,物體運動不再遵守慣性定律、物體也可以突然消失,變得無影無蹤。這樣的夢境之所以讓人驚奇、眼花繚亂,正是因為我們太過熟悉正常的世界是怎么一個模樣。對于剛剛進入這個世界的嬰兒,他們可能會覺得周圍的環(huán)境就像一場無厘頭的夢,即使最平常的事情也會讓他們新奇不已。在他們的小腦瓜里,沒準會冒出這樣的問號:哇哦,我閉上眼睛的時候,這個世界會去哪兒啊?他們會不會早就有了答案:他們直覺地知道,即使自己不能直接感受到,那些東西依然存在?心理學家對嬰兒一歲內(nèi)對“物體恒存在”的理解進行研究,努力地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什么是物體恒存在?物體恒存在是指“即使眼睛看不到,某件物體也依然存在”這一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嬰兒在12個月之前不可能具備這個概念。伊利諾伊大學的ReneeBaillargeon教授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對這一觀點進行挑戰(zhàn)。實驗利用了兒童會對“不可能”事件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吃驚,因此會更為關注這一道理,來證實孩子是不是了解物體恒存在。穿墻而過?——不可能場景實驗有一項實驗是讓6個半月的嬰兒看著一輛小車從坡道滑下去。半路有一塊遮板擋住了嬰兒的視線,通過遮板的時候嬰兒就看不到小車,之后嬰兒又可以看到小車。有一種情況是嬰兒看到遮板后面放了一塊障礙物,但是放開小車的時候,試驗者做了一些手腳讓小車可以順利通過障礙。所以小車還能很神奇的從遮板的另一側(cè)出現(xiàn)。上述“不可能”情況會和“可能”情況進行比較,也就是障礙物并沒有妨礙小車的運行的情況。Baillargeon發(fā)現(xiàn),嬰兒觀察不可能情景的時間更長。這說明他們明白即使看不到障礙物,但它依然存在。這似乎為嬰兒理解恒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證據(jù)。當所有情況放在一起,剩下的解釋可能就是真相Baillargeon教授在隨后的實驗中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情況。他用玩具兔子、玩具老鼠、玩具胡蘿卜等來代替小車和障礙,并設計了各種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不可能”情況。每個“不可能情況”之后都會進行嚴格控制的“可能情況”,并逐一進行實驗對比。在每項實驗中,嬰兒注視“不可能事件”的時間普遍更長,可能他們在想自己是不是在做夢?,F(xiàn)在,通過這些實驗發(fā)現(xiàn),三個半月的嬰兒可能就對物體恒存在有了一些基本認識。雖然有些人也提出其他的解釋,但如果所有這些實驗放在一起,那么兒童了解物體恒存在應該是最自然的解釋了。天生物理學家——有時直覺就等于真理基于這些實驗結果,Baillargeon等人認為,周圍的花花世界對于嬰兒并非毫無意思。相反,嬰兒好像是個天生的物理學家,能夠?qū)缰亓?、慣性、物體恒存在等進行簡單解釋。所以,也許在嬰兒的眼中,世界并不是個無厘頭的夢境。他們當然有很多新鮮事物要學、很多事情讓他們吃驚,不過他們似乎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萬物運行的基本常識,而不是對這個世界全然無知。顏色識別與語言描述無關大千世界,五顏六色,人類如何辨識各種顏色?美國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不管講哪種語言,人類普遍傾向于將色彩按照“黑白紅黃綠藍”六種基礎顏色(六基色)來識別。以前的一些研究顯示,人對顏色的辨識完全取決于語言對顏色的描述。新研究則意味著,顏色的分類是基于人類普遍的感知來劃定的,可能與語言無關。正常人雖然都能分辨出可見光的整個光譜組成,但對顏色的細分卻存在實質(zhì)性區(qū)別。比如,在不同語言中,對基色的理解大相徑庭,有的認為只有深、淺兩種基礎顏色,有的卻列出了多達十幾種的所謂基色。另外,在有些語言中,藍和綠共用一個詞來表示,而有的語言卻有特定的表示淺藍和深藍的詞語。因此之前一些科學家就認為,顏色感知可能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賴于不同語言對色彩的不同分類和描述。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講何種語言,人們在辨識上述六基色時都能比較輕松地識別、記憶。如今,這種六基色普適理論又獲得了新的支持。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國際計算機科學研究所的保羅?凱及其同事,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wǎng)絡版上發(fā)表論文說,他們選取了2700名調(diào)查對象,這些人所講語言多達110種。研究人員讓他們對330種不同顏色的卡片進行指認和分類。然后讓這些人挑選出最能代表他們各自的語言中不同色彩的色卡。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母語是何種語言,人們的選擇基本上都集中在六基色上。比如,有的人母語中雖然藍和綠是一個詞,但他(她)選擇代表顏色時,或者選藍色,或者選綠色,而不是藍綠色。凱解釋說,這表明,人類的視覺本身可能會將色彩劃分為幾類,而不去考慮各自語言中對某種顏色具體如何描述。不過,有關顏色的爭論并未到此結束。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心理學家迪比?羅伯遜說,她對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某個部落的人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人對凱研究中提到的六基色根本沒有偏好。羅伯遜指出,凱的研究表明人們對色彩的感知可能集中于六基色,但不容忽視的是,仍有許多講各種語言的人,他們辨識顏色的方式非常獨特,有待于進一步探究。橡膠手幻覺實驗一個科學家揮舞著刀氣勢洶洶地割向你的右手——或者這是你的手么?你看到自己面前有三只手臂,你也能感覺到自己的手心因為害怕而汗津津的。但是這把刀割的真的是你的右手么,還是一只假的橡膠右手?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雖然聽上去很可笑,但是告訴大家,154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發(fā)現(xiàn)他們被說服并且感覺到自己確實長了三只手臂。2月23日發(fā)表在PLoSONE網(wǎng)站上的一項研究詳細地描述了這些受試者們此次不可思議的經(jīng)歷。從十多年前開始,橡膠手幻覺就是一個著名的感知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受試者本人真實的右手被藏起來而不出現(xiàn)在視野中,而在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假的橡膠手。研究人員用筆刷同時輕刷視野外的真實右手和視野中的這只假手,直到受試者意識中認為這只假手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此時,在一些人大腦中,特別是在那些容易出現(xiàn)身體結構發(fā)育不良的人的大腦中,那只真實的手開始被忽略了。同時研究人員在被忽略的真實右手上檢測到了有跡可循的溫度下降狀況。這一概念已被應用于幫助一些被截肢的病人利用假肢而減輕疼痛感。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假手幻覺實驗是基于大腦傾向于保持一個正常且對稱的身體結構模型的理論的:即要保持兩只手臂和兩只手。一項新奇的研究把這一套基于對稱模型的理論扔到了窗外,或者說至少給這一理論加上了一個新的轉(zhuǎn)折。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明,這些健康的成年人可以輕易地被蒙騙而感覺到自己好像長了三只手臂。在這個感覺的花招中,研究人員把一只假的橡膠右手放到桌面上(假手僅僅與受試者性別保持一致),與受試者自己真實的右手并排放置(假手與真手的食指大約相距12.5厘米)。并且用衣服擋住受試者從小臂直到肩的部分,以此來模糊究竟哪只手是真的連接在身體上的感覺。而受試者的左手也在其視野中。研究人員用一把小刷子同時并行地輕刷兩只右手?!叭藗儠茰y,受試者應該只能感覺到一只手,而且應該是感覺到其本身的那只手,”研究所大腦、身體與自我實驗室的阿維德?古特斯坦,也是本論文的共同作者,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可是我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大腦解決這一沖突的方式是同時接受兩只右手作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我們的受試者們感覺到的是自己擁有了額外的第三只手臂。”古特斯坦和他的同事們進一步檢測受試者能夠接納這只編外手臂的程度。在用刷子輕刷使受試者相信這第三只手確實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之后,研究人員迅速地拿起一把菜刀猛的割向其中一只右手。而在受試者左手,則固定著一個皮膚電導反應傳感器,用來監(jiān)測哪怕是一瞬間的因害怕這一身體威脅而排出的汗水??梢钥隙ǖ氖?,當菜刀割向橡膠手時,受試者汗腺變得活躍,這一反應和菜刀割向真實右手時受試者的反應是一樣的。(即使當以受試者因見到菜刀而產(chǎn)生的普遍的恐懼反應做對照后,結果依然是這樣。)這表明受試者們并沒有否定他們真實的手的存在,這與傳統(tǒng)的橡膠手幻覺實驗中的現(xiàn)象是一致的。但新的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對傳統(tǒng)橡膠手幻覺實驗的一個奇怪的補充。在傳統(tǒng)實驗中,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一生的經(jīng)驗相對硬性地規(guī)定了人體應該期待具備并且能夠容納兩只手臂??墒切碌陌l(fā)現(xiàn)指出,人體(和我們的體感皮層)可能并不是如此僵化,而是能夠更加變通的去接納感覺到的物體作為身體的一部分。正如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身體結構可以很容易的更新自己,接納一個額外的假肢作為身體的一部分?!保ㄖ暗难芯恳脖砻髁耍竽X開始接納一個手持工具,比如錘子,作為自己身體結構的一部分。)相反,思維也并不完全是易于受騙的。如果把實驗中第二只假右手換成一只左手——或者一只假腳——大腦就不會買這個帳了。無論用刷子刷多少次還是揮舞多少次刀,都不能欺騙受試者因一只與胸部平行的腳將要失去一個腳趾而出汗。研究人員還聲稱這一現(xiàn)象將不僅僅被局限于實驗室欺騙性實驗,而且還會有其他應用。“它可能在將來被應用于為偏癱導致身體一側(cè)不能動的中風病人提供一個能運用自如的假肢。病人可以像感受自己的手臂一樣感受假肢,雖然那只癱瘓的手臂依然存在于病人的身體上?!蓖瑯觼碜杂诳_林斯卡研究所并且是本項研究共同作者的亨利克?艾爾遜在另一份預備的聲明中如此說道。那么我們這些只能偶爾用用額外手臂的人呢?“這也是可以想象的,比如在苛刻的工作環(huán)境中的人將能夠從這只額外的手中受益,”艾爾遜說。但是即使是科學家已經(jīng)指出,我們并不知道那只真實的右手是否有必要知道假右手在做什么——又或者大腦能否告訴它們?nèi)ツ貌煌恼{(diào)味品。雙耳分聽實驗在一項實驗中,徹里(Cherry,1953)給被試的兩耳同時呈現(xiàn)兩種材料,讓被試大聲追隨從一個耳朵聽到的材料,并檢查被試從另一耳所獲得的信息。前者稱為追隨耳,后者稱為非追隨耳。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從非追隨耳得到的信息很少,當原來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現(xiàn)時,或者將課文顛倒時,被試也很少能夠發(fā)現(xiàn)。這個實驗說明,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進一步加工、處理,而從非追隨耳進入的信息,由于沒有受到注意,因此,沒有被人們所接受。1960年,格雷(Gray)等人在一項實驗中,通過耳機給被試兩耳依次分別呈現(xiàn)一些字母音節(jié)和數(shù)字,左耳:ob-2-tive;右耳:6-jec-9。要求被試追隨一個耳朵聽到的聲音,并在刺激呈現(xiàn)之后進行報告。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的報告既不是ob-2-tive和6-jec-9,也不是ob-6,2-jec,tive-9,而是objective。格雷的實驗證明,來自非追隨耳的部分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憑直覺往往能作出好決定當人們想購買一些大件物品,如房子、汽車或家具時,總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去作考慮,去作決定。許多人認為,在眾多的挑選對象中作選擇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被挑選對象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羅列出來,經(jīng)仔細分析和研究后再作決定。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遇到困難的選擇時,最好先睡上一覺,然后讓直覺作最后的決斷。為了驗證人們在作復雜選擇時所持的態(tài)度以及產(chǎn)生的相應結果,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科學家們不久前進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在第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學生們在四種不同款式的房車中作選擇,并為他們提供了介紹這些房車性能與特性的清單。研究人員為一部分的學生提供了非常簡明的有關這些房車性能與特性的介紹,同時為另一部分學生提供了十分詳盡的介紹。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予一些學生以數(shù)分鐘的思考和作決定的時間,而讓另外一些學生在作出決定前隨便玩一些文字游戲。這次實驗結果顯示,就作簡單的決定而言,學生們經(jīng)過思考后作出的抉擇通常比較合理。但當遇到比較復雜的抉擇時,不通過思考過程作出的決定則更為合理。為了驗證這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研究人員又在阿姆斯特丹的百貨商店和家具店里作了實驗。研究人員讓志愿者到百貨商店里去買衣服和炊具,然后又去家具店買家具。購物結束后,研究人員詢問志愿者在購買這些東西之前是否作了大量的思考。過了幾個星期后,研究人員又詢問這些志愿者是否對自己購買的東西感到滿意。志愿者的實驗結果與學生的實驗結果吻合。在百貨商店里作簡單購買的志愿者中間,那些在購物之前作過思考的人所購得的東西比較讓自己滿意。而在家具店里購物的志愿者中,那些沒有經(jīng)過多少思考就實施購買的人所購得的家具比較讓他們自己滿意。研究人員表示,這兩次實驗結果均說明,當人們需要作出比較復雜的決定時,如挑選房車和房子時,憑直覺作決定的效果往往比較好。雖然目前還不能準確地解釋為什么憑直覺作出來的決定往往比較成功,但是科學界普遍接受一種說法,即在人的大腦中,可以作思考的部分的單次信息處理能力較為有限。這就意味著,當人們需要作出復雜決定時,啟動思考過程反而容易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結果。研究人員還表示,當人們需要作出復雜的決定時,不管自己是否啟動了思考過程,其實人的大腦會進入一個自然的信息過濾過程,并挑選出最佳的方案來。此外,在過去的15年里,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直覺系統(tǒng)遠比人們認為的要重要和復雜。許多復雜的思考過程往往是在人們不知曉的情況下發(fā)生的。醫(yī)生或消防人員在緊急情況下需要當機立斷,不容他們有更多的思考過程。而這些主要憑直覺作出的決定往往被證明是正確的。這是因為,這些人本身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他們已不需要有意識地通過思考過程來獲得正確的判斷。研究人員同時告誡說,他們的研究結果并不意味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憑直覺作決定。一般來講,在作出一個決定前,是需要給大腦輸送一些信息的,特別是當涉及到一些重大人生選擇,如婚姻或選擇工作時,因為思考過程通??梢越沂靖嗟倪x擇。當人們想買車買房時,可先作一些必要的調(diào)查和思考,然后把決定權交給自己的直覺?!伴_窗”實驗“開窗”實驗(openwindows)即字母轉(zhuǎn)換實驗。給被試呈現(xiàn)1~4個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標上一個數(shù)字,如“F+3”、“KENC+4”等。當呈現(xiàn)“F+3”時,要求被試說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個位置的字母“I”,換句話說,“F+3”即將F轉(zhuǎn)換為I,而“KENC+4”的正確回答則是“OIRG”,但這4個轉(zhuǎn)換結果要一起說出來,凡刺激字母在一個以上時都應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應。以“KENC+4”為例,4個刺激字母相繼呈現(xiàn),被試自己按一下鍵就可以看見第一個字母K并同時開始計時,接著被試作出聲的轉(zhuǎn)換,即說出LMNO,然后再按鍵來看第二個字母(E),再作轉(zhuǎn)換,如此循環(huán)直至4個字母全部呈現(xiàn)完畢并作出回答,計時也隨之停止。出聲轉(zhuǎn)換的開始和結束均在時間記錄中標出來。根據(jù)該實驗的反應時數(shù)據(jù),可以明顯地看出完成字母轉(zhuǎn)換作業(yè)的3個加工階段:(1)從被試按鍵看一個字母到開始出聲轉(zhuǎn)換的時間為編碼階段,被試對所看到的字母進行編碼并在記憶找到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試進行規(guī)定的轉(zhuǎn)換所用的時間即為轉(zhuǎn)換階段;(3)從出聲轉(zhuǎn)換結束到被試按鍵看下一個字母的時間為貯存階段,被試將轉(zhuǎn)換的結果貯存于記憶中。雙眼競爭中嗅覺能夠影響視覺我們普遍認為,視覺在人類所有的感覺系統(tǒng)中占有主導地位,正所謂“眼見為實”。因此,當視覺和其它感覺通道相沖突時,我們總傾向于依靠視覺線索進行判斷。相比而言,人類的嗅覺則被認為是一個退化的感覺,人們很難單一依靠嗅覺線索應對日常生活。已有的關于視覺和嗅覺的跨通道研究顯示,當視覺信息與嗅覺信息沖突時,人們選擇相信眼睛看到的而非鼻子聞到的。但中科院心理所周雯研究員通過實驗首次證明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嗅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反過來影響我們的視覺。實驗采用了經(jīng)典的“雙眼競爭”范式(即在雙眼分別同時呈現(xiàn)兩張不同的圖片,此時被試主觀上交替地知覺到這兩張圖片),以探究嗅覺在雙眼競爭現(xiàn)象中對競爭圖片主導時間的影響。實驗一結果顯示,給被試聞與某個圖片相一致的氣味時,被試知覺該圖片的競爭力,即主導時間更長。經(jīng)過與對照組(在雙眼競爭中被呈現(xiàn)蒸餾水,但被告知這是與競爭圖片之一一致的氣味)的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嗅覺對視覺的這種調(diào)制并非源自主觀的認知控制,而是基于視覺與嗅覺線索本身的一致/不一致性。實驗二中,研究者將實驗一的其中一張靜態(tài)圖片換為動態(tài)的強視覺噪音,來測量目標圖片在不同嗅覺條件下突破眼間抑制需要的時間,以此研究嗅覺對被抑制而不為主觀知覺的視覺信息是否有影響。結果證明,給被試呈現(xiàn)與被抑制的視覺圖片一致的氣味時,該圖片受抑制的時間顯著縮短。由此可見,嗅覺不僅能在雙眼競爭中影響競爭圖片的主導時間,且這種影響可以在潛意識加工中完成。法國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大腦不能同時處理超2項任務電腦可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人腦可以嗎法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只能同時處理兩項任務,“一心三用”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研究結果由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刊載。拼詞測試法國一個研究團隊征集32名志愿者,讓他們把電腦屏幕上列出的若干英文字母組合成單詞。同時,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腦功能成像技術掃描實驗對象腦部,觀察大腦“驅(qū)動系統(tǒng)”組成部分、即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質(zhì)的活動情況。首先,電腦屏幕上全部出現(xiàn)大寫字母,正確拼出單詞的受試者可以得到物質(zhì)獎勵。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獎金額越高,大腦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質(zhì)的活動越活躍。第二項測試難度加大,小寫字母同時出現(xiàn),受試者必須同時將大小寫字母都拼成單詞。結果受試者并不費力,他們腦活動的活躍性仍隨獎金升高而增強。掃描顯示,這時額葉會把任務分給大腦的左右半球,令兩部分分別處理兩項不同的任務。最后,研究人員加入一組字母,結果受試者匹配的準確性明顯下降。研究項目負責人、巴黎高級師范學院的艾蒂安?克什蘭說:“受試者看似總是忘掉三項任務中的一項?!币恍膬捎萌四X只有兩個額葉。面對兩項任務時,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質(zhì)會自動劃分任務,使“一心兩用”成為現(xiàn)實。但如果試圖“一心三用”,事情會變糟?!斑@項研究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人們面對多項選擇時會無所適從,”克什蘭說,先前研究表明人們總是樂于做出“非此即彼型”的二元選擇,“當選擇超過兩個,人就會失去理性、不知所措。這可能與大腦只能作‘雙任務處理’相關”。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神經(jīng)學家勒內(nèi)?馬魯瓦認為這項發(fā)現(xiàn)“令人吃驚”。他說,這會暗示人們嘗試同時處理兩件以上的事情,如寫報告的同時查看電子郵箱。但是,如果郵件需要回復,大腦可能不知所措。有待商榷戴維?邁爾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多任務處理。在他看來,這項研究不能證明大腦不能同時處理三項任務。邁爾認為人在生死關頭額葉會出現(xiàn)異常反應,從而能夠執(zhí)行“多任務處理”?!翱耸蔡m的研究只是用金錢作為刺激,所以結論值得商榷,”邁爾說,“但我也困惑,為什么有時人的大腦活動指令和他們的實際行為脫節(jié)。”他舉例說,物質(zhì)刺激的確可以提高人腦活躍度,但這種活躍度提高沒有讓人在處理多任務時變得更快更準確。邁爾認為研究還需要更強有力的激勵措施,“如果沒有外在刺激,‘一心兩用’是癡人說夢”。大腦時間相對論為了弄明白為什么當人面對可能危及生命的險境時會感覺時間變慢了,我們的記者在達拉斯的零重力驚悚游樂園里被從15樓的高度扔了下去。理解大腦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將幫助我們找到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但對時間的感知卻是很難度量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想出了一個古怪的辦法:讓人從45米高處自由落體,看他們的大腦是如何切換到慢動作模式的。對大腦對時間流逝的感知的研究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哲學家的課題了。在過去幾十年中,醫(yī)學掃描和電腦分析技術的進步讓科學家已經(jīng)能夠以毫秒為單位來監(jiān)控大腦的活動。探明大腦如何處理與時間相關的信息,將有助于揭開一些精神疾病的成因。但一些最基礎的問題仍然困擾著研究人員,特別是對所謂“時間膨脹”的解釋——這個理論認為當生命遇到威脅時,人就會感覺時間放慢了腳步。我所進行的這次自由落體試驗,就是美國貝勒醫(yī)學院的神經(jīng)科學家大衛(wèi)?依格曼為解決這個問題而設計的一組試驗中的最后一項內(nèi)容。體驗著:在我的手腕上戴著一個感知計時器——基本上它就是兩塊LED屏幕,每塊屏幕上都不斷隨機閃爍著從1~9的數(shù)字。在我被吊起之前,這個計時器的數(shù)字切換速度被設定為我剛好無法清楚地讀出上面的數(shù)字。如果依格曼的理論是正確的,也就是在遇到危險時大腦對時間的感知會減慢,那么我就應該能夠以一種慢動作的狀態(tài)看清上面的數(shù)字,就像是電影《黑客帝國》里面的主角可以看到飛行的子彈一樣。不過前提是,我要始終睜開我的雙眼。大腦中的時間旅行最近幾年,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我們在每天24小時中有規(guī)律的睡眠/醒來的生理節(jié)奏,是由約1萬個大腦細胞所組成的視交叉上核神經(jīng)元負責控制的。而依格曼的研究焦點,是要確切地找出其中的每一時刻都發(fā)生了什么。他設在貝勒醫(yī)學院的感知與行為實驗室,也是目前惟一專注于通過試驗獲得關于人們對時間感知的可靠數(shù)據(jù)的研究機構。依格曼是從視覺開始他的研究生涯的,2000年,他對“閃爍滯后效應”產(chǎn)生了興趣,科學家對這種視覺錯覺現(xiàn)象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解釋。在電腦屏幕上,一個中間是藍色的圓圈圍繞一個固定的點做圓周運動,每過一會兒,圓圈中央的藍色部分就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nèi)變成白色。有時候,你會感覺這些不停做圓周運動的白色和藍色的圓圈看上去仿佛是重合在了一起。在對數(shù)十名學生進行了這項試驗之后,依格曼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時間錯覺,受到欺騙的其實是你的大腦,而不是眼睛:為了解釋短暫閃現(xiàn)出的白色,大腦會提前假想出藍色將在幾毫秒后出現(xiàn)的位置,并將它與進入你的意識中的實際視覺感受疊加在一起。這是第一個證據(jù),它能證明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并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我們認為是“現(xiàn)在”的這一時刻所發(fā)生的事。在我從空中跳下的前一天,我造訪了依格曼的實驗室,想要親身體驗一些他所說的時間錯覺現(xiàn)象。依格曼現(xiàn)年38歲,但看起來至少要比實際年齡年輕10歲。他留著棕色的短發(fā),身材像運動員一樣健壯,待人和藹可親。他2009年的著作《生命的清單:關于來世的40種景象》是本一夜躥紅的暢銷書。他的實驗室看上去和普通的辦公室沒什么兩樣,也有一個個的小隔斷和咖啡壺之類的東西,最大的特色是墻壁上涂有淡藍色的易擦涂料,墻上從上到下都寫滿了他研究中用到的各種筆記和符號。不過,現(xiàn)在我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了一塊電腦屏幕上,上面顯示著一個快速變化的綠色方塊。屏幕上顯示著一個九宮格,9個藍色的方塊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時不時地,其中會有一個方塊忽然變成綠色。我的任務就是要點中綠色的方塊。一開始,它以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速度跳動,在我點擊鼠標之后要等上200毫秒才會變換到下一個位置。但過了一會兒,變換的速度開始改變了,隨著綠色方塊變得越來越快,我感覺它似乎在我點中它之前就已經(jīng)跳開了。“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在不斷校準時間間隔?!币栏衤忉屨f,“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用撥動開關去打開一盞燈,如果每次按下開關之后都有200毫秒的延遲燈光才會亮起來,你的大腦就能識別出這種固定的模式,并自動忽略掉延遲的時間差。這樣,在你撥動開關的時候,感覺就像是燈立刻就亮了起來。但如果這時把你放到另一間房子里,那里的燈光就是一按下開關馬上就亮起來,那么你就會感覺好像是在你撥動開關之前燈就自己亮了。這是因為你的大腦暫時卡在了先前的思維模式中。”依格曼讓幾十個人玩了九宮格的游戲,并同時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儀監(jiān)視他們大腦中的反應。他發(fā)現(xiàn),當人們體驗到時間延遲的時候,大腦前扣帶回皮層的活動就會明顯增加,而這個區(qū)域只有在大腦的不同區(qū)域處理相互矛盾的信息時才會活躍起來。這個發(fā)現(xiàn)可能說明大腦中存在著至少兩個不同版本的時間:一個主計時器告訴你對“現(xiàn)在”的感知,而另一個則在不停地對這種感知進行調(diào)整。重復進行的試驗支持了他的結果,這表明——與語言功能主要由布羅卡區(qū)控制、視覺主要由枕葉負責不同——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并不是由某一個大腦區(qū)域集中控制的。因此,這一領域中的大多數(shù)科學家都將工作的重點轉(zhuǎn)向了大腦中的不同區(qū)域如何相互協(xié)調(diào)才最終實現(xiàn)了對時間的統(tǒng)一認識。但他們首先要弄明白的是,這套系統(tǒng)是否真的有能力改變解讀數(shù)據(jù)的速度。依格曼記得自己小時候有一次從屋頂摔下來時,時間似乎變得永無止境,而不僅僅是一瞬間就過去了。這讓他想到,將人從高塔上扔下去的方法,或許能夠幫他找到答案。關于新鮮感“3,2,1,去吧!”隨著操作員的倒數(shù),我落了下去。跳塔的頂端開始離我遠去,我的胃開始翻江倒海,里面的東西沖向我的喉嚨,就像依格曼所設想的,我感覺到時間真的變慢了。用盡全部的意志力,我將注意力集中到計時器上,盡管我能感覺到時間過得很慢,但上面那些閃爍的數(shù)字還是很難看清。重重地,我摔到了網(wǎng)子上,沖擊力要比我想象的厲害得多,但至少我的身體還完好無損。我有點不好意思地向依格曼報告了自己的感覺?!昂臀蚁氲囊粯?,”他說,“又一個無效結果?!痹诘谝惠啘y試中,他讓23個人輪流從空中落下(其中有一個不算,因為她在下落過程中閉上了眼睛),每個測試者都感覺到下落的過程要比實際時間持續(xù)得更久——他們估計的平均時間大概是4秒,而實際上只有2.6秒——但他們在下落過程中辨別數(shù)字的表現(xiàn)都不比在地面上的時候更強。他們的大腦好像并沒有真正意識到時間已經(jīng)變慢了。起初,這樣的結果讓依格曼感到很失望,但他很快意識到,這個結果恰恰說明,“時間膨脹”實際上是一種記憶錯誤的體驗。當你落下時,下墜的過程本身并沒有變長,只不過你記得它好像是變長了。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個結論。達特茅斯學院的神經(jīng)科學家、時間研究者彼得?賽提出了另一種解釋。進化的過程讓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注意到新鮮的事物。比如你在叢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片移動的陰影,它可能意味著一頓美餐,或者是你自己將變成別人的美餐——無論是哪種結果,這都是最值得引起注意的征兆。“當我們提高注意力的時候,”賽說,“大腦每秒鐘就會處理更多的信息?!边@是一種生存策略。當我們面對可能危及生命的情況,比如從45米高空墜落的時候,你的大腦每秒鐘所處理的信息量也會比平時更多,因此它會重新校準時間。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燈光馬上點亮的情況一樣,你的大腦會被卡在舊的模式中。如果你覺得大腦處理了平時用4秒鐘才能處理完的信息量,那么就會認為你的下墜過程的確持續(xù)了4秒鐘的時間。2004年,賽做了一項試驗,他在電腦屏幕上反復調(diào)出同一張照片,然后再在后面加入一張新的照片,就像是:咖啡杯、咖啡杯、花。盡管這些照片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其實都是一樣的,但受試者都報告說新?lián)Q的那張照片持續(xù)的時間好像要更久一些。賽認為這是大腦在接觸新體驗的時候拉長了時間。但如果這是真的,那么在依格曼試驗中從空中落下的人,就應該能看清計時器上以更慢的速度閃爍的數(shù)字才對啊——只要減慢一點點,他們就應該可以看清數(shù)字了。(賽認為這是因為視網(wǎng)膜的速度沒有快到足以完成對圖像的處理,與環(huán)境并沒有關系;但依格曼反駁說,研究表明視網(wǎng)膜處理畫面的速度能達到每秒100次,遠遠超過了讀出計時器上的數(shù)字所需的反應速度。)因此,依格曼對賽的試驗做了一些改變,又重新做了一次。如果說引起人的注意是造成這種效果的關鍵,那么當人看到一個更能引起情緒波動的“新鮮事物”——比如一個人持槍對著你的照片,其他試驗已經(jīng)證實它要比一朵花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時,就應該感覺它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更久才對。但試驗結果卻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并不覺得拿槍的人比一朵花更有新鮮感。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依格曼查閱了關于大腦在觀看同一幅畫面時電活動會減少的研究報告?!斑@是一種稱為‘重復抑制效應’的經(jīng)驗法則,”他說,“在這個試驗中,它是解開謎題的關鍵。”依格曼指出,人們對花帶來的新鮮感所做出的反應,并非像賽所認為的那樣是減慢了時間;相反,其實是大腦在之前觀看咖啡杯的照片反復出現(xiàn)的時候,提高了反應速度——大腦立刻就認出了杯子,因此在看杯子時所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都被減少了?!斑@是一套完美的系統(tǒng),大腦知道接下來會出現(xiàn)什么,因此不愿花費更多的能量去想它。”依格曼說,“但在這個問題上,看到反復出現(xiàn)的畫面時減少能量只是個次要的事例?!贬t(yī)學中的時間旅行讓我們回到現(xiàn)實世界。這項研究有些很有意思的分支,其中之一就是用它來找出造成精神疾病的原因。每個人的大腦中都存在著幾乎是在瞬間就會閃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心獨白”,或者說是自己和自己說話。但這其實是一個可以分成兩步的過程:你先在心里發(fā)出一個聲音,然后再聽到它?!皩σ话闳藖碚f,這個過程幾乎是同時完成的?!币栏衤f,“但如果這兩個步驟出現(xiàn)了不同步的情況,那感覺可能就像是你聽到了別人的聲音?!边@很有可能就是很多有過精神分裂體驗的人所感受到的幻聽癥狀的根源。去年,依格曼對30名精神分裂癥患者做了插入新照片的那個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重復抑制效應——對他們來說,每一次的體驗都是同樣新鮮的?!熬拖裎覀兊拇竽X在九宮格試驗中會去重新校正時間的機制一樣,”他說,“我們也可以利用游戲來校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大腦,驅(qū)除掉他們的幻聽癥狀?!睆氖聲r間與疾病相關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蒂娜?達瓦洛斯同意這種觀點?!八^的‘感覺門控’,也就是大腦過濾掉重復刺激的過程,正是精神分裂癥出問題的地方所在。”她說,“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可能是他們抑制自己對重復刺激的反應的能力出現(xiàn)了問題,但依格曼的研究把焦點對準了對時間的認知功能?!睆倪@個認識出發(fā),依格曼正在心理學家的幫助下設計一個游戲,用來重新校正病人大腦對時間認知,他希望能在未來幾年中對其進行測試。目前,他還在繼續(xù)研究新的時間錯覺,希望能利用另一種閃爍滯后現(xiàn)象的研究結果揭開大腦的秘密。盡管他的研究致力于創(chuàng)建度量時間的科學方法,但他也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所有這一切背后的意義。愛因斯坦說時間是相對的的時候曾經(jīng)指出,當人在太空船上以光速旅行的時候,他所體驗到的時間與站在地球上所體驗到的是不一樣的。但依格曼發(fā)現(xiàn)的卻是,即使兩個人并肩站在一起,他們所感受到的時間也是相對的。要證明時間不像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那樣是永恒客觀的、每個人對時間流逝的感悟都有自己的根據(jù),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霸谶@項研究中還將發(fā)現(xiàn)些什么?”他說,“這個問題讓人充滿了期待?!睂徝琅袛嗄信袆e美國與西班牙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觀看美麗事物時,整個腦部都活躍,而男性只有右腦活躍。這一研究結果發(fā)表在最新一期《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實驗研究人員測試男、女志愿者各10人,給他們展示風景照片或圖畫,讓他們判斷“美”或者“不美”,同時掃描并記錄這些志愿者的腦部活動。測試結果顯示,男女腦部活動在最初300毫秒并無明顯不同。但300至700毫秒時,若觀看的是他們認為“美”的圖畫,則兩者腦部活動差異顯著。研究人員說,無論男女,接受測試時腦部最活躍的地區(qū)都是頂葉,這是大腦負責處理各類感覺訊息的部分。但是,男性只有右腦部頂葉活躍,而女性則左右腦都活躍。“眾所周知,男性與女性的大腦在處理感知‘任務’時活動不同,”參與此項目的西班牙巴利阿里大學研究人員卡米洛?塞拉?孔戴問道,“但為何審美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解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弗朗西斯科?阿亞拉的分析說,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女性做判斷時既注意事物的整體特征,又注意它的局部特征,而男性往往只注意整體特征”。阿亞拉說,審美時兩性腦部活動差異可能為人類獨有。塞拉?孔戴也在回復給美聯(lián)社的郵件中說,女性評判看到的某一事物時,傾向于找出適當?shù)脑~語描述它,而男性的腦海中往往浮現(xiàn)的就是這一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也就可以解釋女性為何在語言掌握方面強于男性。“男女審美時腦部活動差異可能與他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擔當?shù)牟煌鐣巧嘘P,”塞拉?孔戴說。不過他認為這一測試結果并不能說明人類的審美觀念為何以及如何進化而來。差異每個人都對“美”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塞拉?孔戴說,研究人員并沒有發(fā)現(xiàn)人們評判美丑時有性別差異?!坝行┤苏J為某處風景、某座建筑物或者某張油畫美,但另外的人可能會覺得難看。這其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的腦部神經(jīng)結構有不小差別,但是對美的判斷卻差不多,這很奇怪,但事實如此,”塞拉?孔戴說。在他看來,不同審美標準可能與人的年齡和受教育程度有關。塞拉?孔戴補充道:“人類世界復雜難懂。不過,借用新科技手段,我們已經(jīng)開始對自身有一定了解?!眲?chuàng)造發(fā)明的難處俗話說:"看人挑擔不吃力,是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陜西省西安有一個半坡博物館,它向人們展示著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狀況。一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半坡姑娘的雕像。只見她身披獸皮,手提一個兩頭尖、中間大的紡錘形瓶。乍一看,這個瓶子似乎沒有什么用處,連放都放不穩(wěn)??墒牵阋?,這個瓶子是用來打水的。瓶子空時放在水面上,它會自動傾倒,水就從瓶口灌入,瓶里水滿了以后,它又自動恢復豎直平衡狀態(tài),單等半坡人將它提出水面。也許有人會說,這個道理太簡單了。是的,道理確實很簡單。但是我們六千年前的祖先為發(fā)明這種瓶花費了多少努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這不僅因為原始人智力和知識都不及現(xiàn)代人,同時也因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難處。我們來介紹一個實驗,大家就明白了。實驗是在一個普通的房間里進行的。房間里有一張書桌,天花板上掛著兩根繩子,它們相距很遠,抓了一根就抓不著另一根。要求想出一種辦法把兩根繩系在一起?,F(xiàn)在實驗開始。被試們一個一個進屋解決問題。這些被試分成3組。心理學家對屬于第一組的人說:"你只能利用我給你的東西。"說著,把一把剪刀放在桌子上,以后每隔一會兒便把一個衣夾、一個小滑輪、一個小木球和一個釣魚墜逐個放在桌子上。他對第二組的人則說:"你可以利用房間內(nèi)任何東西,包括我放在桌子上的東西。"接著把上述5種物品逐個放在桌上。第三組的人走進房間時,桌上已經(jīng)有擺上了5件物品。只對他們籠統(tǒng)地說:"房間里任何東西都可以利用。"結果,第一組的人花了2.4分鐘解決了問題。他們在一根繩上系一個較重的物品(如上述5種物品),使它象鐘擺那樣擺動,然后將另一根繩往二者中間拉,待重物擺過來時,將它抓住,然后把兩根繩子系在一起。第二組的人解決問題就慢了些,平均花了7.5分鐘,而第三組的人平均用了15.2分鐘才解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呢?心理學家分析說,第一組的人明確知道他們只能用實驗者交給的物品來解決問題,所以一開始就能在這上面打主意、想辦法,很快解決了問題。而第二組的人得到的指示比較籠統(tǒng)一些,但是由于強調(diào)了可以用實驗者提供的物品,他們也能較快地注意到那5個物品,從而解決了問題。第三組的人得到的指示最籠統(tǒng),等于沒有什么指示,所以他們要想到利用桌上的5個物品是較難的,因而花的時間也最長。從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人所面臨的情況和上述第三組的人十分相似。他們事先不知道可以利用哪些物件來制作新產(chǎn)品,而要可資利用的物件,往往花去相當多的時間。這就是發(fā)明家們面臨的最大難處。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以后就再也不會譏笑別人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那么簡單","連我也想得出"了。而面對祖先的即使是極其簡單粗糙的發(fā)明,我們也會更加肅然起敬,佩服之至了。只消變換一下問題先請你解一道幾何題。已知圓的半徑為5cm。圓內(nèi)有一直角三角形ABC。求△ABC的斜邊AC的長。假如你一個勁兒地想找出一個現(xiàn)成的計算AC長度的公式,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因為你走入了歧途。其實,如果把△ABC當成長方形OABC的一部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時,AC成為長方形的一條對角線,而另一條對角線OB就是半徑。因為長方形的對角線長度相等,那么,AC長度也應該是5cm。從解上面這道題的過程可以看出,當一個問題貌似難題時,可以對它加以變換,難題常常就不難了。下面,再來看看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實驗者將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分成兩組,向其中一組提出了下列選擇題。有一個人用60美元買了一匹馬,又以70美元賣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美元買回來,再用90美元賣出去。在這一系列交易中,他________。a.虧了10美元b.收支平衡c.賺了10美元d.賺了20美元e.賺了30美元雖然被試者全是大學生,但是解題時還覺得挺吃力,最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得出正確答案(賺了20美元)的人數(shù)不到40%。然而,當把問題變換一下,請另一組大學生來做時,結果又怎樣呢?有一個人用60美元買了一匹白馬,又以70美元賣了出去,然后用80美元買了一匹黑馬,又以90美元賣出去。在這一系列交易中,他________。(以下5個選擇同上)這一組全答對了。顯然,把一匹馬的問題變換成兩匹馬的問題,就大大降低了問題的難度。以后你碰到難題,不妨在變換問題這一方面多動動腦筋,說不定也能收到迎刃而解的奇效呢。下面再出個題目,鍛煉一下你變換問題的能力。3個客人住進了一家旅館。經(jīng)理告訴他們,房間租金是30美元。于是,他們每個人付了10美元。過了一會兒,經(jīng)理發(fā)覺應該收25美元,就叫服務員去退還多余的5美元。這位服務員怪聰明地想到,5美元不可能三人平分,所以他留下2美元,只還了3美元。這樣,3個客人每人各付了9美元?,F(xiàn)在問題來了,每人付9美元,3人共付27美元,加上服務員手中的2美元,總共是29美元,還有1美元上哪兒去了?如果你答不上來,請看變換后的問題:服務員還錢之前,客人付了多少錢?其中經(jīng)理拿了多少?服務員拿了多少?還錢以后呢?這下清楚了:還錢之前,客人共付30美元,經(jīng)理拿了25美元,服務員拿了5美元,還錢之后,客人共付27美元,經(jīng)理拿25美元,服務員拿了2美元。服務員手里的2美元是包括在27美元中的??磥硎浅鲱}者犯了邏輯錯誤!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智力游戲"、"謎語題"之類,都是有意識地控制一些條件,或故意隱蔽解決問題所必需的一些因素,以使讀者通過這樣的實踐,思維能力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心理學家也常常通過諸如此類的活動,來測定受試者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動物的聰明人是萬物之靈,這話眾所周知。不過,對那些比人類低級的動物,我們也不要輕視了它們的聰明。當然,各發(fā)展階段不同的動物,其聰明程度也不一樣。那么,動物有哪些聰明之處呢?聰明之一:能掌握一些簡單的規(guī)律。有位名叫桑代克的心理學家用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他做了一個籠子,里面裝有機關,只要一碰這個機關,籠門就自動打開。然后,他把一只餓得饑腸轆轆的貓關進籠子,并且在籠外放上香噴噴的食物。這下籠子里可就熱鬧了。餓慌了的貓一眼就盯上了籠外的食物,可是籠門緊閉,無路可出。于是,它就在籠子里東碰西撞,亂抓亂咬,想弄開一個洞。就在它象一只無頭蒼蠅到處亂撞的時候,突然門開了!這是因為它偶然地碰到了機關。當然對這一點貓并不深究,它只是連忙沖出籠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貓吃完食物,桑代克又把它關進籠子,并再放上食物。這一次,貓還是亂抓亂咬一陣,又偶然打開了籠門,吃到了食物。這樣重復十幾次以后,貓在籠子里瞎撲騰的時間越束越短,最后,它一進籠子就去抓能打開籠門的機關。這說明,貓逐漸掌握了觸動機關能打開籠門這一規(guī)律。后來,桑代克還用白鼠、狗、猴子做了同樣的實驗,都觀察到了這一現(xiàn)象。聰明之二:能進行簡單的推理。比較高級的動物還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這是一位名叫苛勒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的。他用猩猩做了一些實驗。下面舉幾個例子。1.把一只猩猩關在籠子里,籠外放上水果,不過是放在猩猩夠不著的地方。水果上系著繩子,繩子的一端擺在猩猩夠得著的地方。猩猩看到了水果和繩子的關系,一拉繩就輕而易舉地得到了水果。2.關有猩猩的籠子里有兩根竹竿,一粗一細,剛好能套接起來?;\外遠處放著水果。猩猩先用一根竹竿劃拉一陣,結果是徒勞。經(jīng)過一陣躊躇和嘗試,猩猩把兩根竹竿接起來,弄到了水果。3.關有猩猩的籠子里有一根短竹竿,籠外有一根長竹竿,遠處有水果。這一次,猩猩先用短竹竿取得長竹竿,然后用長竹竿鉤到了水果。4.水果掛在籠頂,籠內(nèi)有一只木箱。黑猩猩想了許久,最后把木箱移到水果下面,登上木箱,摘下了水果。從這幾個實驗來看,猩猩有了簡單的推理能力。聰明之三:有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芽在動物身上,不僅可以看到思維的萌芽,還可以看到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芽。心理學家托爾曼和霍齊克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先讓一群白鼠餓24小時,然后把它們放在一個迷宮的入口,訓練它們找到通向出口(那里有食物)的最短的路徑,即通道1。白鼠經(jīng)幾次試探,很輕松地學會了選取通道1走向出口。接下來,把迷宮中A處堵死,這意味著通道1走不通了。白鼠走到A處,泱泱退回,然后從通道2走向出口。但是,如果堵死的不是A處而是B處,又如何呢?心理學家們驚訝地看到,自鼠從通道1走到B處碰壁退回原處后,徑直沿通道3走向出口,而不去理會通道2。這說明,白鼠已經(jīng)能夠比較靈活地處理它所面臨的問題了。從這兒我們看到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芽,盡管這個萌芽是那么幼小。期望效應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預期某一事物以某種方式發(fā)生,我們的期望就會傾向于讓它變?yōu)楝F(xiàn)實。心理學研究已經(jīng)證明,在某些領域這的確是事實。早在1911年,“聰明的漢斯”的著名研究引起了心理學家波菲格斯特的注意,漢斯是一匹聰明的會算算術的馬,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漢斯實際上是從提問者無意識的表現(xiàn)中獲得了細微的線索,它對細微的線索形成了條件反射,利用提問者的無意識線索得出正確的數(shù)學答案。對“聰明的漢斯”的研究指出了一種可能性,即觀察者經(jīng)常帶有某種特殊的期望或偏愛,就使他們在研究中無意識的給被試發(fā)出了某種隱蔽的信號。這些信號就可能使被試按照與觀察者的偏愛相一致的方式做出反應,從而證明了觀察者的預期。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實驗者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實驗室研究和教育教學中的類似偏見和期望。下面來介紹他的一個實驗研究。理論假設當出現(xiàn)在實驗室之外的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交往中時,羅森塔爾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希臘神話中,雕塑家皮格馬利翁愛上了他創(chuàng)作的女雕像。羅森塔爾懷疑,在小學教師得到學生的某些信息(如IQ分數(shù))時,他們或多或少的會對學生的潛能產(chǎn)生某種期望,這種期望會使他們無意識的對那些可能會成功的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給予一些鼓勵和鞭策,使這些學生產(chǎn)生自我實現(xiàn)的預期,變得更加出色。當然,這似乎是以犧牲那些教師對其期望不高的學生為代價的。為了檢驗這些理論假設,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在一所小學進行了研究(這個小學位于某個大城鎮(zhèn)的中低階層生活區(qū))。實驗方法研究者對1-6年級的所有學生進行了IQ測驗,同時還進一步對教師解釋,該實驗的成績可以對學生未來在學術上是否會有成就做出預測。但實際上,這個測驗并不具備這種預測能力。在6個年級中,每個年紀有3個班級,每個班有1名班主任,18個學生(16女,2男),給班主任一張名單,上面有測驗成績得分最高的前20%的學生。本研究的關鍵是:教師所得名單中的前十名學生是被完全隨機分配到這種實驗條件下的。這些學生和其他學生(控制組)的唯一區(qū)別就是,教師以為他們(實驗組)會有不同尋常的智力發(fā)展表現(xiàn)。學期結束前,研究者對所有學生在進行相同的IQ測驗,計算每個學生IQ的變化程度。通過實驗組和控制組的IQ變化差異的檢驗可以看出,在現(xiàn)實情景中是否也存在。實驗結果綜合全校的情況看,那些被教師以為智力發(fā)展會有顯著進步的學生,其IQ平均提高幅度顯著高于控制組。在這項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得到了兩個主要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是已在正式實驗室情境中被證明了的,也會在非正式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起作用;二是這些作用在低年級更為明顯,而在高年級中幾乎不存在。討論正如羅森塔爾所預測的,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期望轉(zhuǎn)化成了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預言。此外,對高年級學生而言,自我實現(xiàn)預言的作用似乎并不明顯,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很重要。在本文和后繼研究中,羅森塔爾提出了下面的幾種可能的解釋:1.低齡兒童的可塑性一般較高年級兒童更強。如果事實如此,那么研究中低年級兒童變化更大也許僅僅是由于他們比高年級兒童更易變化。2.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未在教師心中形成牢固的印象。也就是說,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的能力形成某種認識,那么研究者所說的期望就會產(chǎn)生更重要的影響。3.在教師把對學生表現(xiàn)的期望傳遞給學生時,他們在不經(jīng)意間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響和帶動低年級的學生。4.低年級教師向?qū)W生傳遞期望的方式與高年級教師不同。研究意義羅森塔爾等人研究的意義在于,它表明教師的對學生在校表現(xiàn)會產(chǎn)生長期的潛在影響。它直接引起了在當今心理學和教育學中非常有爭議的一個話題:即IQ測驗的公平性問題。這對教育界的研究和應用意義重大。盲視以往,心理學家認為知覺一定是意識層面的。例如在視、聽知覺研究中被試總是意識到自己看見、聽見某些刺激,而空間知覺、時間知覺研究中人們也是清楚地意識到空間關系和時間序列。然而,近20年以來,研究者逐漸發(fā)現(xiàn)大量證據(jù),證明知覺也可以涉及無意識層面的加工,這就是無覺察知覺。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幾乎同時從兩個領域得到啟發(fā),開始思考知覺是否可能在意識層面之下發(fā)生,提供無覺察知覺存在證據(jù)的兩個領域,分別是神經(jīng)病理案例和認知實驗研究。而是神經(jīng)病理案例中的一個典范,研究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奇怪的現(xiàn)象:一些腦損傷患者無法知覺到某些刺激,但在一定條件下卻表現(xiàn)得似乎仍能對這些刺激進行某些加工。換言之,那些刺激在患者本人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得到了知覺加工。韋斯克蘭茨(1986)報告了一例病人D.B.。D.B.十四歲時,大約每六周發(fā)生一次劇烈頭痛,頭痛時,伴隨出現(xiàn)的是其左側(cè)視野一塊橢圓形的暫時失明。到他二十歲時,他頭痛的次數(shù)增加,并且在某一次頭痛發(fā)作后,那塊橢圓形的局部區(qū)域徹底失明了。X光片顯示:他大腦右側(cè)視皮層頂端的血管增大。之后,手術切除了D.B.腦部的這部分視皮層和膨大的血管。當即D.B.的頭痛停止,然而,他的左側(cè)視野卻失明了。通過動態(tài)視野程序發(fā)現(xiàn)D.B.在每只眼睛視野的左半部都有一個盲點。然而,奇怪的是D.B.的左視野好象并非真地失明。觀察發(fā)現(xiàn)D.B.能夠清晰定位處在他的野區(qū)內(nèi)的物體。比如,盡管看不見,但他能夠正確地握住別人伸出的手,而且,他能夠猜出他看不見的條狀物作水平還是垂直運動。不過,D.B.說在他看不見左視野中的任何東西,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完成以上任務,完全是因為猜測。進而,韋斯克蘭茨對D.B.的這種無覺察情況下準確判斷能力進行了進一步的測試。由于D.B.看不見在野中的物體,實驗要求他對光斑是否存在及其位置作迫選猜測。另一些實驗要求他猜測線條的方向。控制照明條件、D.B.頭的位置和視線的方向保持不變。結果發(fā)現(xiàn)D.B.在盲區(qū)的定位、覺察和目標方位的猜測都比隨機猜測的結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況下,盲區(qū)的視覺活動幾乎和正常視野的視覺活動表現(xiàn)得一樣好。但是D.B.仍不能辨別在盲區(qū)出現(xiàn)的物體,在整個測試過程中,他都聲稱看不見測試中要求他做出選擇判斷的目標,他還是認為他在這些試驗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卓越能力要歸功于猜測或是運氣。在不存在覺察的情況下,D.B.進行了復雜的知覺判斷,D.B.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產(chǎn)生知覺。這種被試對所呈現(xiàn)的刺激茫然不知,并且也沒有產(chǎn)生感覺,但是要求他猜測或迫選時卻能做出精確的反應的現(xiàn)象就是無覺察知覺最好的證據(jù)。關于快樂中樞和痛苦中樞實驗人為什么會感到快樂?為什么會感到痛苦?這是因為我們碰上了令人高興的事或痛苦的事。我們千方百計做成了一件事,這滿足了我們獲得成功的希望,于是我們就感到歡欣鼓舞;反之,如果我們的努力受到挫折,我們就會不高興,甚至感到痛苦。除了以上這個原因之外,心理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別的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就是,刺激腦的某些部位也能產(chǎn)生歡樂或痛苦的情緒。原來,在我們的大腦里有專門分管"快樂"和分管"痛苦"的情緒中樞。30多年前,有位叫奧爾茲的心理學家,用微電極技術研究老鼠的腦功能。微電極是一種極小極小的電極,可以插入腦的各個部位,而不影響動物的健康和各種功能。我們可以利用微電極向所插入的部位施加電流刺激,以觀察動物有何反應。奧爾茲在研究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如果在某個地點對老鼠的一個叫下丘腦的部位附近進行電流刺激,那么這只老鼠以后就老愛往這個地方跑。這引起了奧爾茲和他的同事們的興趣。于是,他們精心設計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做了一個控制電流刺激的開關裝置--橫桿,可以由老鼠自已掌握。只要老鼠一按這根橫桿,埋藏在下丘腦附近的那個微電極就產(chǎn)生電流刺激,持續(xù)時間為0.5秒。實驗開始了,奧爾茲等人看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情景:老鼠一旦學會按壓橫桿來獲得刺激后,就會以近乎瘋狂的熱情來刺激自己。每只老鼠都以極高的頻率按壓橫桿,平均頻率為2000次/小時,有的竟高達5000次/小時,而且要連續(xù)按壓15--20小時,直至精疲力盡,呼呼睡去。但一醒來,就又去按壓橫桿。奧爾茲等人為了進一步搞清老鼠對這種刺激的迷戀程度,特意在老鼠和橫桿之間擺上一個通有很強電流的架子。但老鼠竟不顧觸電的痛苦。拼命穿過架子,撲向那根能給它們以刺激的橫桿。奧爾茲通過進一步實驗還發(fā)現(xiàn),把微電極插入腦部的另一個重要系統(tǒng):邊緣系統(tǒng),也能看到老鼠拚命按壓橫桿的情景。所以,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下丘腦和邊緣系統(tǒng)內(nèi)存在著"快樂"中樞。老鼠之所以一個勁兒地按橫桿,就是因為刺激這個快樂中樞后,可以體驗到歡快的情緒。后來,這個實驗在醫(yī)院腦外科病人那里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醫(yī)生征得病人的同意之后,在動手術時順便刺激了一下相應腦部位。他們發(fā)現(xiàn),病人挺喜歡這種刺激,如果把開關--橫桿交給病人,他也很樂于去按壓幾下。這說明人腦中也有快樂中樞。既然有快樂中樞,那么有沒有痛苦中樞呢?心理學家把微電極插入其他一些腦部位,同時把開關裝置改裝一下,使老鼠按壓橫桿時能截斷電流刺激。實驗時,先對老鼠的這些腦部位進行電流刺激,老鼠會很不舒服,并學會按壓橫桿,截斷電流。這些部位可能就是老鼠的"痛苦中樞"。印象形成中,中心特征的作用首先,看看阿希的經(jīng)典實驗。他把大學生分為兩組,每人拿到一張描寫一個人特征的表格,上面有七個形容詞。A組是:聰明、靈巧、勤奮、熱情、果斷、實際、謹慎B組是:聰明、靈巧、勤奮、冷淡、果斷、實際、謹慎A、B兩組形容詞唯一的不同就是A組中有一個詞是“熱情”,另一組把“熱情”換成了“冷淡”,其余六個形容詞都一樣,阿希讓兩組大學生對具有表格中所述特征的人做一簡單的描述,并在另一張?zhí)卣鞅砩咸暨x出能夠最好地描述這個人的形容詞。這項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當表中有“熱情”這個詞時,塑造出來的人物是“慷慨大方”、“快活”、“幽默”的形象;當表中有“冷淡”這個詞時,塑造出來的人物則是“斤斤計較”、“毫無同情心”、“勢利十足”的形象。但當“熱情”與“冷淡”分別被“文雅”與“粗魯”所替換時,兩組被試所描述出來的人物差別就不那么明顯了。再看凱利的實驗。凱利選了一批大學生做被試,他告訴一些等待上課的學生,說由于教經(jīng)濟學的教授有事外出,所以暫時請一位研究生代課。然后發(fā)給每個學生一份關于代課教師的資料。但是資料分為兩種,都是介紹了代課教師的一些基本情況,兩份資料的不同之處是,其中一種資料中,告訴學生們這位代課教師是一個熱情、聰明、實際而又果斷的人;而另一種資料中,則把“熱情”換成“冷漠”,其他文字不變。兩份資料分別發(fā)給聽課的兩部分學生(學生并不知道資料上的這種細微的差別)。然后,該老師走進教室,并主持20分鐘的討論。下課后,凱利讓學生填答問卷以表明他們對于代課教師的印象。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學生對教師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別,具體說,學生對被介紹為“熱情”的教師有較好的印象,傾向于較高的評價;而對被介紹為“冷淡”的教師,則印象不佳,傾向于較低的評價。當凱利用“禮貌”、“粗魯”取代“熱情”、“冷漠”,然后重復相同的實驗時,則兩部分學生對代課教師的印象沒有多大差別??梢?,“熱情”和“冷漠”是影響印象形成的核心特性。人際關系認知實驗塔基烏里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由10各互不相識的被試組成一個小組,先讓他們在小組內(nèi)自由交往,自由談論,暢所欲言,使這些被試相互之間增進了解,然后進行問卷調(diào)查:(1)在這個小組里你最喜歡誰?(2)你認為這個小組里誰最喜歡你?如果他們所選出來的人是同一對象(例如,甲指出“自己喜歡乙”,而且認為“乙會最喜歡自己”,而乙也提出“自己喜歡甲”,而且認為“甲最喜歡自己”),就有相應的一致性,這說明甲與乙兩個人認識自己與對方的關系是正確的。如果雙方提出的人選不一致,那就表示對雙方的關系認識不正確。(3)如果要選小組長,你打算選誰?(4)你估計誰會當選(被哪些人選)?若選出來的人與他的估計是一致的,說明他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識是正確的。例如,甲提出“要選乙”,甲認為其他人如“丙、丁、戊、己等人都會選乙”,并且事實也是如此,那么說明甲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是正確的。心理旋轉(zhuǎn)實驗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當某人提起你熟悉的朋友名字時,即使這位朋友不在眼前,你的腦海中也會浮現(xiàn)出他(她)的形象。這種形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表象。以心理表象為基礎,會產(chǎn)生一種奇異的現(xiàn)象,這就是有趣的心理旋轉(zhuǎn)。請看第一副圖,你認為它們是同一物體的兩個側(cè)面呢,.還是兩個不同的物體?那么第二副圖這兩個物體呢?現(xiàn)在請你回想一下,剛才兩次判斷所花去的時間哪個長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