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生地黃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生地黃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生地黃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生地黃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24生地黃湯_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生地黃湯_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111.1. 組成: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11.2. 功效:乳石發(fā)熱盛,吐血;衄血。 111.3.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 11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112. 相似度60%:茅花湯 112.1. 組成:茅花、真郁金、生地黃、梔子仁、黃芩。 112.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12.3. 加:茅花、真郁金 112.4. 減:小薊根 112.5. 功效:小兒麻疹失血。 112.6. 來源:《準(zhǔn)繩_幼科》卷六。 113. 相似度50%:黃芩黃連湯 113.1. 組成:黃芩1兩(酒洗,炒),黃連1兩(酒洗,炒),草龍膽1兩(酒洗4次,炒4次),生地黃(酒洗)1兩。 113.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13.3. 加:黃連、草龍膽 113.4. 減:梔子仁、小薊根 123.5. 功效:內(nèi)障。兩眼血熱赤痛。 123.6. 來源:《蘭室秘藏》卷上。 124. 相似度50%:火府散 124.1. 組成:生地黃1兩,木通1兩,黃芩(凈)半兩,甘草(炙)半兩。 124.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24.3. 加:木通、甘草 124.4. 減:梔子仁、小薊根 124.5. 功效:心火亢盛,面赤咬牙,發(fā)熱口干,小便赤澀,尿血,或小兒夜啼。 124.6. 來源:《永類鈐方》卷二十。 125. 相似度50%:火府丹 125.1. 組成:黃芩1兩,黃連1兩,生地黃2兩,木通3兩。 125.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25.3. 加:黃連、木通 125.4. 減:梔子仁、小薊根 125.5. 功效:心驚熱,小便澀,及五淋。 125.6. 來源:《元戎》。 126. 相似度50%:黃芩飲子 136.1. 組成:黃芩2大兩,梔子仁2-7枚,干葛2大兩,芒消半大兩。 136.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36.3. 加:干葛、芒消 136.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36.5. 功效:服石之后覺大熱,不得通泄。 136.6. 來源:《外臺》卷三十七引薛侍朗方。 137. 相似度50%:黃芩飲 137.1. 組成:黃芩1兩,梔子仁2-7枚,干姜2兩,芒消半兩。 137.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37.3. 加:干姜、芒消 137.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37.5. 功效:服乳石覺大熱,不得通泄。 137.6. 來源:《普濟(jì)方》卷二六○。 138. 相似度50%:柏葉湯 138.1. 組成:生地黃3兩,柏葉小半握,黃芩1兩,阿膠3升。 138.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48.3. 加:柏葉、阿膠 148.4. 減:梔子仁、小薊根 148.5. 功效:小便下血。 148.6. 來源:《普濟(jì)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 149. 相似度50%:黃芩湯 149.1. 組成:黃芩3兩,梔子仁3兩,芍藥3兩,豉1升(綿裹)。 149.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49.3. 加:芍藥、豉 149.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49.5. 功效:天行5-6日,頭痛,骨節(jié)疼痛,腰痛,兼痢。 149.6. 來源:《外臺》卷三引《延年秘錄》。 1410. 相似度50%:苦參湯 1410.1. 組成:苦參2兩,黃芩2兩,生地黃半斤。 1410.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410.3. 加:苦參 1410.4. 減:梔子仁、小薊根 1510.5. 功效:傷寒時氣溫病5-6日以上者。 1510.6. 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千金》卷十。 1511. 相似度50%:黃連湯 1511.1. 組成:黃連(去須,炒)1兩,黃芩(去黑心)3分,梔子仁1分,阿膠(炙令燥)半兩。 1511.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511.3. 加:黃連、阿膠 1511.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511.5. 功效:傷寒熱病愈后,下痢膿血不止。 1511.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一四三引《活人書》。 1512. 相似度50%:二黃湯 1512.1. 組成: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14枚,甘草(炙,銼)半兩。 1512.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512.3. 加:大黃、甘草 1512.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512.5. 功效:骨極,膀胱不通,大小便閉塞,面色枯黑,耳虛鳴,煩熱。 1512.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1613. 相似度50%:地芩飲 1613.1. 組成:生地黃1兩,黃芩2錢(酒炒)。 1613.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613.3. 減:梔子仁、小薊根 1613.4. 功效:肝腎火升,耳竅中時流鮮血。 1613.5. 來源:《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1614. 相似度50%:地黃丸 1614.1. 組成:黃芩、生地黃、決明子各等分。 1614.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614.3. 加:決明子 1614.4. 減:梔子仁、小薊根 1614.5. 功效:風(fēng)熱眼。 1614.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驗方》。 1615. 相似度50%:地黃湯 1615.1. 組成:黃芩、生地黃各等分(一方加赤芍藥,甘草)。 1615.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715.3. 減:梔子仁、小薊根 1715.4. 功效:小兒舌苔黃,出血,舌腫,舌裂,舌生芒刺,舌卷,舌黑,舌赤等諸舌病。 1715.5.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六五。 1716. 相似度50%:導(dǎo)赤散 1716.1. 組成:生地黃2兩,黃芩3兩。 1716.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716.3. 減:梔子仁、小薊根 1716.4. 功效:痔漏。 1716.5. 來源:《秘傳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1717. 相似度50%:黃芩湯 1717.1. 組成:黃芩(去黑心)2兩,大黃(銼,炒)2兩,梔子仁1兩,豉(炒)3合。 1717.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717.3. 加:大黃、豉 1717.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717.5. 功效:丹石發(fā)動,發(fā)熱,心腹脹滿,小便赤,大便難,胸中煩躁,目赤痛。 1817.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 1818. 相似度50%:香豉湯 1818.1. 組成:豉2合,梔子仁14枚,蔥白1握(切),黃芩(去黑心)3兩。 1818.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818.3. 加:豉、蔥白 1818.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818.5. 功效:乳石發(fā)動,內(nèi)有虛熱,胸腹痞滿,外風(fēng)濕不解,肌肉拘急。 1818.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1819. 相似度50%:梔子湯 1819.1. 組成:梔子仁14個,大黃3兩,黃芩2兩。 1819.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819.3. 加:大黃 1819.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819.5. 功效:因食少熱在內(nèi),致夜眠不得睡者。 1819.6. 來源:《外臺》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1820. 相似度50%:梔子湯 1920.1. 組成:梔子仁2兩,甘草(炙)2兩,芒消(湯成下)2兩,黃芩2兩。 1920.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920.3. 加:甘草、芒消 1920.4. 減:生地黃、小薊根 1920.5. 功效:因熱食及啖諸熱餅肉,致小便稠數(shù)者。 1920.6. 來源:《外臺》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1921. 相似度50%:梔子仁飲 1921.1. 組成:梔子仁1兩,川升麻3兩,黃芩1兩,生地黃2兩,大青2兩,石膏3兩(搗碎)。 1921.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1921.3. 加:川升麻、大青、石膏 1921.4. 減:小薊根 1921.5. 功效:妊娠熱病,斑出黑色,小便如血,氣急胎欲落。 1921.6. 來源:《圣惠》卷七十四。 1922. 相似度50%:梔子仁湯 1922.1. 組成:梔子仁10個,黃芩(去黑心)3兩,大黃(銼炒)3兩,豉2合。 1922.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022.3. 加:大黃、豉 2022.4. 減:生地黃、小薊根 2022.5. 功效:乳石發(fā),體熱煩悶,口中瘡爛,表里如燒,痛不能食。 2022.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 2023. 相似度50%:梔子仁散 2023.1. 組成:梔子仁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黃芩半兩。 2023.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023.3. 加:甘草、黃連 2023.4. 減:生地黃、小薊根 2023.5. 功效:小兒胃中熱,日漸肌瘦。 2023.6. 來源:《圣惠》卷八十三。 2024. 相似度50%:加減四物湯 2024.1. 組成:當(dāng)歸、白芍藥、生地黃、黃芩各等分。 2024.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024.3. 加:當(dāng)歸、白芍藥 2024.4. 減:梔子仁、小薊根 2124.5. 功效:妊婦傷寒,熱極發(fā)斑,狀如錦紋者。 2124.6. 來源:《濟(jì)陰綱目》卷九。 2125. 相似度50%:小承氣湯 2125.1. 組成:生地黃1兩,黃芩1兩,山梔子仁1兩,大黃半兩。 2125.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125.3. 加:山梔子仁、大黃 2125.4. 減:梔子仁、小薊根 2125.5. 功效:三陽合病,脈緊數(shù)而弦,狂言譫語,陽明實者。 2125.6. 來源:《云歧子脈訣》。 2126. 相似度50%:荊芥飲 2126.1. 組成:荊芥穗1兩,梔子仁1兩,黃芩(去黑心)1兩,蒲黃1兩。 2126.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126.3. 加:荊芥穗、蒲黃 2126.4. 減:生地黃、小薊根 2126.5. 功效:嘔血不止。 2126.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九。 2127. 相似度50%:生地黃飲 2227.1. 組成:生地黃(切,絞汁)3合,小薊根(切,絞汁)3合。 2227.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227.3. 減:梔子仁、黃芩 2227.4. 功效:乳石發(fā),衄血。 2227.5.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 2228. 相似度50%:芍藥地黃湯 2228.1. 組成:芍藥5錢,生地黃5錢,黃芩5錢,牡丹皮5錢。 2228.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228.3. 加:芍藥、牡丹皮 2228.4. 減:梔子仁、小薊根 2228.5. 功效:傷寒發(fā)熱疹出血,并有積,喜忘如狂,鼻衄面黃,大便黑;及時行本有蓄血,腹脅滿如鼓者。 2228.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一三九。 2229. 相似度50%:三黃散 2229.1. 組成:黃芩1兩,梔子仁1兩,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 2229.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329.3. 加:川大黃 2329.4. 減:生地黃、小薊根 2329.5. 功效:傷寒4日,三陰受病,其脈浮而滑,腹?jié)M,口熱,舌干而渴,大便不利。 2329.6. 來源:《圣惠》卷九。 2330. 相似度50%:三黃散 2330.1. 組成: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黃芩半兩,梔子仁1分。 2330.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330.3. 加:川大黃 2330.4. 減:生地黃、小薊根 2330.5. 功效:小兒天行病,發(fā)黃,心腹脹急。 2330.6. 來源:《圣惠》卷八十四。 2331. 相似度50%:茜根散 2331.1. 組成:茜根1兩,黃芩3分,梔子仁1分,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 2331.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331.3. 加:茜根、阿膠 2331.4. 減:生地黃、小薊根 2431.5. 功效:熱病,下痢膿血不止。 2431.6. 來源:《圣惠》卷十八。 2432. 相似度50%:竹茹飲 2432.1. 組成:竹茹2兩,生姜3兩,黃芩2兩,梔子仁2兩。 2432.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432.3. 加:竹茹、生姜 2432.4. 減:生地黃、小薊根 2432.5. 功效: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 2432.6. 來源:《外臺》卷三引《延年秘錄》。 2433. 相似度50%:玉帶膏 2433.1. 組成:龍骨5錢,梔子仁(生)3錢,黃柏5錢(生),黃芩5錢(生)。 2433.2. 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 2433.3. 加:龍骨、黃柏 2433.4. 減:生地黃、小薊根 2433.5. 功效:牙疼。 2433.6. 來源:《奇方類編》卷上。 24原方組成: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功效:乳石發(fā)熱盛,吐血;衄血。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相似度60%:茅花湯組成:茅花、真郁金、生地黃、梔子仁、黃芩。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茅花、真郁金減:小薊根功效:小兒麻疹失血。來源:《準(zhǔn)繩_幼科》卷六。相似度50%:黃芩黃連湯組成:黃芩1兩(酒洗,炒),黃連1兩(酒洗,炒),草龍膽1兩(酒洗4次,炒4次),生地黃(酒洗)1兩。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黃連、草龍膽減:梔子仁、小薊根功效:內(nèi)障。兩眼血熱赤痛。來源:《蘭室秘藏》卷上。相似度50%:火府散組成:生地黃1兩,木通1兩,黃芩(凈)半兩,甘草(炙)半兩。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木通、甘草減:梔子仁、小薊根功效:心火亢盛,面赤咬牙,發(fā)熱口干,小便赤澀,尿血,或小兒夜啼。來源:《永類鈐方》卷二十。相似度50%:火府丹組成:黃芩1兩,黃連1兩,生地黃2兩,木通3兩。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黃連、木通減:梔子仁、小薊根功效:心驚熱,小便澀,及五淋。來源:《元戎》。相似度50%:黃芩飲子組成:黃芩2大兩,梔子仁2-7枚,干葛2大兩,芒消半大兩。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干葛、芒消減:生地黃、小薊根功效:服石之后覺大熱,不得通泄。來源:《外臺》卷三十七引薛侍朗方。相似度50%:黃芩飲組成:黃芩1兩,梔子仁2-7枚,干姜2兩,芒消半兩。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干姜、芒消減:生地黃、小薊根功效:服乳石覺大熱,不得通泄。來源:《普濟(jì)方》卷二六○。相似度50%:柏葉湯組成:生地黃3兩,柏葉小半握,黃芩1兩,阿膠3升。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柏葉、阿膠減:梔子仁、小薊根功效:小便下血。來源:《普濟(jì)方》卷二一五引《十便良方》。相似度50%:黃芩湯組成:黃芩3兩,梔子仁3兩,芍藥3兩,豉1升(綿裹)。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芍藥、豉減:生地黃、小薊根功效:天行5-6日,頭痛,骨節(jié)疼痛,腰痛,兼痢。來源:《外臺》卷三引《延年秘錄》。相似度50%:苦參湯組成:苦參2兩,黃芩2兩,生地黃半斤。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苦參減:梔子仁、小薊根功效:傷寒時氣溫病5-6日以上者。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千金》卷十。相似度50%:黃連湯組成:黃連(去須,炒)1兩,黃芩(去黑心)3分,梔子仁1分,阿膠(炙令燥)半兩。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黃連、阿膠減:生地黃、小薊根功效:傷寒熱病愈后,下痢膿血不止。來源:《普濟(jì)方》卷一四三引《活人書》。相似度50%:二黃湯組成: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14枚,甘草(炙,銼)半兩。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大黃、甘草減:生地黃、小薊根功效:骨極,膀胱不通,大小便閉塞,面色枯黑,耳虛鳴,煩熱。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相似度50%:地芩飲組成:生地黃1兩,黃芩2錢(酒炒)。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減:梔子仁、小薊根功效:肝腎火升,耳竅中時流鮮血。來源:《外科證治全書》卷二。相似度50%:地黃丸組成:黃芩、生地黃、決明子各等分。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加:決明子減:梔子仁、小薊根功效:風(fēng)熱眼。來源:《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驗方》。相似度50%:地黃湯組成:黃芩、生地黃各等分(一方加赤芍藥,甘草)。原方對照:生地黃(切碎)5兩,梔子仁20枚,小薊根(切)3兩,黃芩(去黑心)1兩。減:梔子仁、小薊根功效:小兒舌苔黃,出血,舌腫,舌裂,舌生芒刺,舌卷,舌黑,舌赤等諸舌病。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六五。相似度50%:導(dǎo)赤散組成:生地黃2兩,黃芩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