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句式)課件_第1頁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句式)課件_第2頁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句式)課件_第3頁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句式)課件_第4頁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句式)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句式目錄目錄熊貓壹判斷句貳敘述句叁否定句肆疑問句01判斷句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六種形式: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詞“是”的,而是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①“主

,謂+也”,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如:虢,虞之表也?!蹲髠鳌m之奇諫假道》②“主+者,謂+也”,主語后面用語氣詞表示停頓,謂語后面用語氣詞表示判斷。如:南冥者,天池也?!肚f子·逍遙游》③“主+者,謂”,主語后用語氣詞“者”,謂語后面不用“也”字。如:陳軫者,游說之士?!妒酚洝垉x列傳》④“主

,謂”,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賈生,洛陽之少年。(蘇軾《賈誼論》)⑤“主+副+謂+(也)”

如:“身非木石?!薄按四烁璺?長鋏歸來’者也?!薄按苏\危急存亡之秋也?!雹蕖爸?為+賓”,如:“余為伯倏?!迸袛嗑涞姆穸ㄐ问剑涸谂袛嗑渲^語的前面加上副詞“非”。如:是非君子之言也?!抖Y記·檀公上》固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這種“非”字雖然可以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不是”,但它并不是否定性的判斷詞,不是“不”和“是”的結(jié)合體,而是否定副詞?!胺恰笔菍φ麄€謂語的判斷進(jìn)行否定。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dá)功能: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兩種基本表達(dá)功能,主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gòu)成判斷外,在邏輯上也構(gòu)成判斷關(guān)系:①表示類屬關(guān)系。如:陳勝者,陽城人也。②表示等同關(guān)系。如:梁父即楚將項(xiàng)燕。另外,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并不構(gòu)成判斷關(guān)系,而是:①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②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guān)系。如:夫戰(zhàn),勇氣也。③表示造成某種結(jié)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三、“是”的詞性1)“是”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常常用來復(fù)指前文。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墩撜Z·里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2)古代漢語里“是”可當(dāng)形容詞,詞義是“對的”、“正確的”,意思是“認(rèn)為…對”、“認(rèn)為…正確”。出現(xiàn)在“名詞+是+名詞”的組合中??蓡为?dú)作謂語,也可帶賓語。3)我們講古代漢語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說的,至于白話,是用系詞“是”的,先秦文獻(xiàn)極少用系詞“是”,漢代后有所增加。三、“乃”、“為”在句子中的詞性和作用①副詞“乃”在判斷句謂語前加強(qiáng)肯定。如:是乃仁術(shù)也?!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②“為”在判斷句中作動詞而非判斷詞。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這里的“為”是“算作”的意思。另外,用“也”字煞尾的判斷句一般不能用“為”字,如:虢,虞之表也。不能說成“虢為虞之表也。”(通論八繼續(xù)討論。)四、判斷句的活用

判斷句的基本作用是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解釋和分類,典型的判斷句主語和謂語所指的應(yīng)該是同義事物或同一類別,但在語言實(shí)踐中,某些判斷句主謂的關(guān)系不能按照形式邏輯的要求來加以分析,這就是判斷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種情況:①用判斷句形式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顿Y治通鑒·漢紀(jì)五十七》用豺虎作隱喻構(gòu)成判斷句,是說曹操好比豺虎。②用判斷句形式表示比較復(fù)雜的內(nèi)容,如:百乘,顯使也?!稇?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其主語謂語不是同一類事物,而表示一種比較復(fù)雜的內(nèi)容,是一種內(nèi)容被壓縮了的判斷句,表示:帶著百輛車子的使者是顯赫的使者。③用判斷句形式表示因果,如: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墩撜Z·憲問》用帶也的判斷句作為后一分句來說明原因。五、“也”字的用法1、煞句的也字:一般用在判斷句的句尾來幫助判斷,這是也的基本用法。其引申用法有以下四種: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媼之送燕后也,執(zhí)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yuǎn)也?!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由果溯因,說明真相;古之人與民皆樂,故能樂。《孟子·梁惠王上》由因及果,進(jìn)行推理,都用“也”字煞句。②用在陳述句的句尾。表示對所說事情的真實(shí)性深信不疑,是表示肯定的語氣。如:老婦不聞也?!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③用在命令句的句尾。如: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菲渲忻罨蚱硎沟囊馑际怯煞穸ù~“無”來表示的,加上“也”字,則不單純表示祈使,而是帶上了肯定的語氣。④用在疑問句的句尾。如:孟嘗君怪之:“此誰也?”《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此句中的疑問語氣是由疑問代詞“誰”來表示的,“也”字在疑問句中,也帶了疑問語氣。2、句中的也字:語氣詞“也”字有時用在單句或復(fù)句中表示頓宕。有以下三種情況:①用在單句的主語之后。如: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墩撜Z·季氏》用在一般主語之后。②用在時間副詞或表示時間的詞組之后。如:當(dāng)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睹献印ぴS行》;今也則亡。《論語·雍也》③用在復(fù)句的第一個分句之后,這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蹲髠鳌T之武退秦師》02敘述句敘述句:主要是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的行為變化的。主要有四個問題:①雙賓語②賓語的位置③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句法④被動句一、雙賓語的幾種情況①表示“贈、告”義的動詞帶雙賓語雙賓語是指某些及物動詞有時可以帶兩個賓語:其一為“人”,是行為動作的間接承受者,稱為間接賓語,因靠動詞近,又稱近賓語其二為“事”或“物”,是行為動作的直接承受者,稱為直接賓語,因離動詞遠(yuǎn),又稱為遠(yuǎn)賓語

能帶雙賓語的動詞往往是表示贈與、接受、告誡等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guān)系的,如賜、予、遺語、告等,如:公賜之食。《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賜是動詞,食是直接賓語,之指穎考叔。②一般及物動詞帶雙賓語上古能帶雙賓語的詞并不局限于表示“贈、告”等有交換關(guān)系的動詞,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雙賓語。如:天生民而立之君,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睹献印とf章下》,“閉之門”是雙賓結(jié)構(gòu),“門”是直接賓語,“之”指賢人,是間接賓語。一般及物動詞中,值得注意的是“為”字,“為”在古代含義廣泛,根據(jù)應(yīng)用場合的不同,可把它理解為作、做、造、制、處理、安排等。用為作動詞的句子常帶有雙賓語。如:重為之禮而歸之?!蹲髠鳌こw晉知》。“為之禮”是雙賓結(jié)構(gòu),禮是直接賓語,之是間接賓語。為在這里作“舉行”的意思。二、賓語的位置主要有三種情況:①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往往前置②疑問句中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③敘述句中代詞復(fù)指前置的賓語敘述句中代詞復(fù)指前置的賓語有三種情況:⑴為強(qiáng)調(diào)賓語,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后面用代詞“是”“實(shí)”或“之”復(fù)指。如: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齊桓公伐楚》“是”復(fù)指前置賓語“不榖”;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墩撜Z·先進(jìn)》兩個”之”復(fù)指前置賓語”異”、”由與求”。⑵用“惟(唯)……是……”“惟(唯)……之……”的格式強(qiáng)調(diào)前置的賓語如: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宮之奇諫假道》“惟德是輔”即“惟輔德”;不務(wù)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盾髯印ね醢浴贰拔ɡ蟆奔础拔┣罄?;現(xiàn)代漢語的唯利是圖、為你是問就是這種語法的殘留。⑶如果被提前的賓語是代詞,一般只用“之”復(fù)指。如: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逼涫侵^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其是(斯)之謂”即“其謂是(斯)”;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穀梁傳·僖公二年》⑷不用復(fù)指代詞的賓語前置情況,直接把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這個代詞賓語一般只限于“是”,其他不多見,如: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蹲髠鳌R桓公伐楚》“寡人是問”就是“寡人問是”⑸介詞“以”的賓語往往可以無條件前置,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墩撜Z·為政》現(xiàn)代漢語中,“夜以繼日”結(jié)構(gòu)同此。三、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句法①常規(guī)句式: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如:三進(jìn)及溜,而后視之?!蹲髠鳌x靈公不君》現(xiàn)代漢語中的千變?nèi)f化、百發(fā)百中、一勞永逸等也是這種用法。②變化句式:把數(shù)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并在這個數(shù)詞前面用“者”字復(fù)指,“……者+數(shù)詞”,者字前的詞語就充當(dāng)了全句的主語,移到句尾的數(shù)詞就成了全局的謂語。如:范增數(shù)目項(xiàng)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妒酚洝ろ?xiàng)羽本紀(jì)》”三”在句中作謂語而不是補(bǔ)語四、被動句被動句指的是主語是謂語動詞的被動者、受事者。按有沒有特定的形式標(biāo)志分為兩大類:①意念上的被動句:沒有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詞,主語的被動性質(zhì)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從主語和動詞之間的關(guān)系來看,“蔓草”是“被”除的,從意義上構(gòu)成被動句。②有形式標(biāo)志的被動句,有四種形式標(biāo)志:⑴“于”字句:動詞后面用“于”字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如:郤克傷于失,流血及履,未絕鼓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班S克”被“失”所傷,動詞后用“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失”。⑵“為”字句:1、為+行為主動者如:卒為天下笑?!稇?zhàn)國策·趙策三》介詞”為”引進(jìn)行為主動者”天下”2、“為……所”式如:夫直義者,不為人所容?!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為……所”式比單用“為”字被動意義更加明確。②有形式標(biāo)志的被動句,有四種形式標(biāo)志:⑴“于”字句:動詞后面用“于”字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如:郤克傷于失,流血及履,未絕鼓音?!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贰!班S克”被“失”所傷,動詞后用“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失”。⑵“為”字句:1、為+行為主動者如:卒為天下笑?!稇?zhàn)國策·趙策三》介詞”為”引進(jìn)行為主動者”天下”2、“為……所”式如:夫直義者,不為人所容?!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為……所”式比單用“為”字被動意義更加明確。⑶“見”字句:用“見”字表示被動1、見+動詞盆成括見殺?!睹献印けM心下》,“見”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不能直接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2、“見……于”句式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肚f子·秋水》“見”字表示被動,“于”字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見……于”句式所表示的被動句式更加明顯。⑷“被”字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助詞“被”是幫助表被動。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回?!侗皇諘r表》,介詞“被”字引進(jìn)了行為的主動者。⑷“被”字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助詞“被”是幫助表被動。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回?!侗皇諘r表》,介詞“被”字引進(jìn)了行為的主動者。五、矣字:表示動態(tài)的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意味著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居梅ㄊ前咽挛锇l(fā)展的新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

①用于敘述句句尾,”矣”字總用來報道一種新情況。如:余病矣?!蹲髠鳌R晉鞌之戰(zhàn)》1)前面已用時間副詞“已”“既”“嘗”表情況已經(jīng)如此或曾有某情況,“矣”字是說話人把它當(dāng)做新情況來報道。如: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薄稇?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2)預(yù)料某一情況會出現(xiàn),”矣”字把它當(dāng)新情況來報道。如:虞不臘矣?!蹲髠鳌ゅ渴蹇迬煛?)偏正復(fù)句的偏句表假設(shè),正句表結(jié)果,如: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墩撜Z·憲問》4)表示一種可能性,當(dāng)做新情況來報道。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墩撜Z·里仁》②用于描寫句句尾1)用形容詞作謂語的描寫句,“矣”字把事物的狀態(tài)當(dāng)做一種新情況來報道。如;天下苦秦久矣?!妒酚洝り惿媸兰摇?)有時候描寫句的謂語部分提前,后面用“也”字煞句,就增加了夸張的語氣,但“矣”字本身并不表示夸張語氣。如: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論語·述而》③用于祈使句句尾,說話人希望對方實(shí)現(xiàn)某種行為或停止某種行為。如:先生休矣?!稇?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其祈使語氣是由全句的語調(diào)和詞語的全部內(nèi)涵來實(shí)現(xiàn)的?!耙印弊謳椭哑硎沟膬?nèi)容當(dāng)做新情況來陳述。④用于疑問句句尾如: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全句的疑問語氣并非由“矣”字表示,仍然保持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六、焉字①“焉”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兼語氣詞,它不僅用來代某一范圍或某一方面,還經(jīng)常用在敘述句的句尾表示提示語氣。②”焉”字代表的某一范圍或某一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guān),如:余收爾骨焉《左傳·蹇叔哭師》,含義相當(dāng)于“于是”或“于是間”③如果”焉”字前面是形容詞,就代指比較的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qiáng)焉?!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纺獜?qiáng)焉:沒有哪個國家比它強(qiáng)大?!爸薄把伞焙偷膮^(qū)別①在和動詞結(jié)合時,”之”用在及物動詞后面,”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后面,如: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墩撜Z·先進(jìn)》”能”在古代是及物動詞,”學(xué)”在古代是不及物動詞。②同一動詞,加”之”和”焉”字詞義不同,如:虢叔死焉?!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贰八馈笔遣患拔飫釉~,“死焉”即死在那里。提彌明死之?!蹲髠鳌x靈公不君》死是及物動詞,指提彌明為保護(hù)趙盾而死。焉用在疑問句的句尾:

句中有疑問代/副詞,“焉”字不僅做兼詞,同時也帶上了疑問語氣。如: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焉用于句中:

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種用法并不常見。如: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赌印ぜ鎼凵稀?3否定句一、否定句1、否定句的構(gòu)成: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須有否定詞,否定詞可以是副詞,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動詞,如“無”,也可以是代詞,如“莫”。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一般需前置,這類賓語前置包括兩類條件:1)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否定詞;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薄墩撜Z·先進(jìn)》2)賓語必須是代詞,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有兩點(diǎn)值得注意:①用“不、毋、未、莫”的否定句,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前。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薄墩撜Z·先進(jìn)》”不吾知”就是”不知吾”。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墩撜Z·先進(jìn)》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抖Y記·禮運(yùn)》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晉靈公不君》②用“弗、毋、非、無”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就不能用上述結(jié)構(gòu)。因?yàn)椤案?、毋”所限制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非”是否定整句謂語的,而“無”本身就是動詞。若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這種結(jié)構(gòu)。如: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孟子·梁惠王上》二、否定詞1、不、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詞匯意義相同,語法意義有兩點(diǎn)差別:①“不”字后面的動詞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既可以帶賓語也可以不帶賓語;“弗”字后面的動詞一般是及物動詞,動詞后往往不帶賓語。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盾髯印駥W(xué)》亟請于武公,公弗許?!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冯m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抖Y記·學(xué)記》前兩例用“不”,后兩例用“弗”,區(qū)別明顯。“弗”后帶賓語的情況非常少見,如:《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②“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詞?!安弧焙竺娴拿~用如形容詞或動詞;“弗”字后面的名詞則用如及物動詞。如:晉靈公不君?!蹲髠鳌x靈公不君》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蹲髠鳌でf公十年》“?!庇萌缂拔飫釉~,“弗?!钡扔谡f“弗福之”,前面用了“弗”,后面就不用賓語。②“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詞?!安弧焙竺娴拿~用如形容詞或動詞;“弗”字后面的名詞則用如及物動詞。如:晉靈公不君?!蹲髠鳌x靈公不君》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庇萌缂拔飫釉~,“弗?!钡扔谡f“弗福之”,前面用了“弗”,后面就不用賓語。2、毋、勿:詞匯意義相同,通常都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在語法意義上,“毋”和“不”相當(dāng),“勿”和“弗”相當(dāng)。①“毋”字后面的動詞一般帶賓語,“勿”字后面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如:毋妄言,族矣!《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墩撜Z·顏淵》但“勿”后不帶賓語的規(guī)則在先秦后并不嚴(yán)格如:百畝之地,勿奪其時《孟子·寡人之于國也》②毋、勿后面的名詞用如動詞。如:毋友不如己者?!墩撜Z·學(xué)而》友即交友非禮也,勿籍?!蹲髠鳌こ晒辍芳从涊d于史籍。③毋、勿用于陳述句,意義和“不”差不多,不再表示禁止了。如:以我為君子,君子安得毋敬也?!俄n非子·說林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于役》(古書上,“毋”常寫作“無”。)3、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shí)現(xiàn),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沒有”,如:宣子未出山而復(fù)?!蹲髠鳌x靈公不君》①“未”和“未嘗”的區(qū)別未嘗:是一個凝固結(jié)構(gòu),表示不曾或者“沒有……過”,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未:著重在和將來實(shí)現(xiàn)的可能性對比,或者和已經(jīng)實(shí)現(xiàn)的事情對比。如:臣未之聞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未之聞”表沒有聽說,表沒有實(shí)現(xiàn)但有實(shí)現(xiàn)的可能性。臣未嘗聞也。《戰(zhàn)國策·魏策四》“未嘗聞”表示沒有聽說過,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②“未”字表示一種委婉的否定,此時和“不”的意思差不多。如: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bǔ)牢,未為遲也?!稇?zhàn)國策·楚策四》4、否①“否”字和作為應(yīng)答之詞的“然”字是對立的,常用于單詞句,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或“不是的”。如: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睹献印ぴS行》②“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蹲髠鳌は骞辍?、非①“非”字用于判斷句,否定謂語和主語的關(guān)系。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公上》“非”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簡單的否定副詞,它所否定的是整個謂語。②“非”用于敘述句或描寫句,否定行為或性質(zhì),表示對某一事實(shí)的否定。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有撇開的作用。如: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xué)》③“非”字用于假設(shè),等于說“若非”或“若無”,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肚f子·秋水》(古書上,“非”又寫作“匪”)6、無①“無”是“有”的反面,它否定的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這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是“無”字的賓語,如: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②“無”可以說成“無有”或“不有”,意思差不多。如: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將為戮乎?《左傳·齊晉鞌之戰(zhàn)》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薄蹲髠鳌x靈公不君》用在否定詞后面表示雙重否定。③“不”和“無”的語法分工?!安弧笔歉痹~,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不”后面的名詞用如動詞或形容詞;“無”是動詞,否定的是名詞,“無”后面的動詞或形容詞用如名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墩撜Z·學(xué)而》“諂、驕”用作名詞??蜔o好也。《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好”用作名詞。7、莫①否定性的無定代詞,可譯為“沒有誰”、“沒有哪一件東西(事情)”,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蹲髠鳌x靈公不君》,“莫”前的“善”是它所指定的范圍。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蹲髠鳌x靈公不君》,”莫”前未出現(xiàn)所代替的名詞,表廣泛否定。②上古的“莫”字有時也作否定副詞,相當(dāng)于“不”,如:小子何莫學(xué)乎詩?《論語·陽貨》③漢代以后,“莫”字常用于祈使句,當(dāng)“勿”字講,表禁止,如: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記·商君列傳》04疑問句一、疑問句疑問句一般需有疑問詞,有時用疑問代詞,有時用疑問語氣詞,有時二者都用。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1、疑問代詞作賓語必須前置。①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時,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如:鄉(xiāng)人長于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繁容^”誰敬”和”敬兄”的詞序可知: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前面,名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后面。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左傳·楚歸晉知罃》動詞前有助動詞就放在助動詞前面。②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必須放在介詞前。規(guī)則嚴(yán)格,幾乎沒有例外。如: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子歸,何以報我?《左傳·楚歸晉知罃》2、表示疑問的凝固形式①何如、如何:意為“怎么樣”、“怎樣”或“怎么辦”。如: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戰(zhàn)國策·江乙對荊宣王》②若何、何若、奈何:含義與”何如、如何”相同,意為”怎么樣、怎樣或怎么辦”,如: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美之與惡,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注:沒有說成“何奈”的)2、表示疑問的凝固形式③如……何,若……何,奈……何:當(dāng)中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為:把(對)……怎么樣(怎么辦)如: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論語·顏淵》國不堪二,君將若之何?《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④如之何,若之何:有時用在動詞前面表反問,譯成“怎么”如: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左傳·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酚袝r用在詢問句末尾,譯成“怎么樣”,如: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田。《詩經(jīng)·齊風(fēng)·南山》二、疑問詞1、疑問代詞①誰、孰、何⑴“誰”是指人的疑問代詞,如: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齊桓公伐楚》⑵“孰”常表示選擇,可指人也可以指物,如: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論語·雍也》⑶“孰”字指人時,也有不表示選擇的,此時和“誰”沒有分別。相反,“何”字偶爾也可以表示選擇。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⑷“孰與”二字連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zhàn)國策·齊策一》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戰(zhàn)國策·廉頗藺相如列傳》⑸“何”是指物的疑問代詞,相當(dāng)于“什么”。如:孟嘗君問:”客何好?”《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門人問曰:“何謂也?”《論語·里仁》⑹“何”字又可作狀語,表示“為什么、怎么”的意思。如:吾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先生坐,何至于此?《戰(zhàn)國策·魏策四》“何”作狀語時,被修飾的不一定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如:吾何快於是?《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責(zé)畢收乎?來何疾也?《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⑺“誰”“何”都可以用作定語,“孰”不能,但“誰”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齊桓公伐楚》②安、惡、焉、胡、奚、曷這六個詞只可以作賓語和狀語。作狀語要比作賓語常見。⑴作賓語時,“安、惡”指代處所,譯成“哪里”;“胡、曷、奚”和“何”字相當(dāng),譯成“什么”;“惡”只用于“惡在、惡乎”,很少用在其他介詞和動詞前面。如:梁客辛垣衍安在?《戰(zhàn)國策·趙策三》“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胡為至今不朝也?《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許行》途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荀子·性惡》⑵作狀語時,“安、惡、焉”一般表反問,譯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表示原因,譯成“為什么”如: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姜式欲之,焉辟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于役》⑶“曷”作狀語時,和“盍”字相通,表“何不”的意思。⑵作狀語時,“安、惡、焉”一般表反問,譯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表示原因,譯成“為什么”如: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姜式欲之,焉辟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詩經(jīng)·王風(fēng)·君子于役》⑶“曷”作狀語時,和“盍”字相通,表“何不”的意思。2、疑問語氣詞①乎、諸⑴“乎”字表示純粹的疑問,在是非句里,疑問的人把一件有疑問的事說出來,要求對方做肯定或否定的答復(fù),譯成“嗎”,在選擇問句和特指問句里譯成“呢”。如: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一位楚國祅祥乎?”《戰(zhàn)國策·莊辛說楚襄王》(選擇問)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特指問)⑵先秦時代,已經(jīng)用過疑問代詞的特指句,極少用“乎”字,秦漢以后,特指句用“乎”字才漸漸多起來。多譯成“呢”。如: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⑶“乎”字還可以表示反問語氣,但前面必須有疑問代詞、否定詞或“豈”字、“寧”字相呼應(yīng)。跟疑問代詞相呼應(yīng)的“乎”字譯成“呢”,其余的譯成“嗎”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zhàn)國策·江乙對荊宣王》⑵先秦時代,已經(jīng)用過疑問代詞的特指句,極少用“乎”字,秦漢以后,特指句用“乎”字才漸漸多起來。多譯成“呢”。如: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⑶“乎”字還可以表示反問語氣,但前面必須有疑問代詞、否定詞或“豈”字、“寧”字相呼應(yīng)。跟疑問代詞相呼應(yīng)的“乎”字譯成“呢”,其余的譯成“嗎”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zhàn)國策·江乙對荊宣王》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⑷“乎”有時不表疑問,而表感嘆。如: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天乎!吾無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⑸“乎”字跟“其”、“無乃”(恐怕是)、“得無”等詞組相呼應(yīng)時,表委婉語氣,略等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吧”如:其是之謂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日飲食得無衰乎?《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⑹“諸”是“之乎”的合音,用于句尾時可以用“之乎”去解釋,但是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