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1.gif)
![中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2.gif)
![中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3.gif)
![中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4.gif)
![中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b85cf953d847341a7cf04b4d2f218fb9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文言文中一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詞就是文言虛詞。文言虛詞主要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文言虛詞一般分為四類:起指代作用的虛詞、起組合作用的虛詞、起連接作用的虛詞、起語助作用的虛詞。學(xué)習(xí)常用文言虛詞時,要分清各虛詞的用法: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組合作用的,如“以”“為”“于”;起連接作用的,如“乃”“則”“而”;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焉”“哉”。學(xué)習(xí)文言文,必須注意確切分辨每個詞的詞性及其在句子中的語法作用。(一)“之”速記口訣“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動。代替人、事、物,常在賓語中。取消獨立性,還作“的”字用。賓語能前置,定語可后置,也憑“之”字功。有時湊音節(jié),沒有實在義。譯為“去、往、到”,充當(dāng)動詞用。詞性用法及意義代詞人稱代詞,用來指代人。①多指代第三人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他(們)”“她(們)”。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他們的士氣已盡,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就戰(zhàn)勝了他們。(代詞,他們,代指齊軍)②有時也可用來指代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我們”。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你要哀憐我,使我活下去嗎?(第一人稱代詞,我,代指蔣氏本人。)指示代詞,用來指代物,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它”“它們”。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童趣》)——(我)抬頭看著它們,脖頸都為此變得僵硬了。(代詞,它們,代指蚊子)指示代詞,用來指代事,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這(那)件事”。如:操蛇之神聞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這件事)詞性用法及意義代詞指示代詞,表示近指,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這(樣)”。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有肥沃的土地、優(yōu)美的池塘以及桑樹竹林這一類(景物)。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定語與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遠(yuǎn)大志向呢?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污染。音節(jié)助詞,用在時間詞或某些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實在意義,不譯。如:①久之,目似瞑。(《狼》)——過了一會兒,(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②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jìn)軍。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通常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當(dāng)疑問代詞作賓語時,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這個“之”僅起標(biāo)志作用,不需要翻譯。如:何陋之有?(《陋室銘》)——有什么簡陋的呢?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即把用來修飾中心語的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后面,在中心語與定語之間用一個“之”字作標(biāo)志,起到強調(diào)定語的作用,可不譯。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岳陽樓記》)——處在高高的朝廷上(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僻遠(yuǎn)的民間(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擔(dān)憂。用在“前、后、內(nèi)、外、間”等詞前,表示對時間或方位的限制,不譯。動詞可譯為:去、往、到、到……去。如: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陳勝)又暗地里派吳廣到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二)“其”速記口訣“其”字可代“我”和“他”,近指遠(yuǎn)指“這”和“那”,后帶數(shù)詞譯“其中”;副詞反問譯“難道”,還有祈使和推測,譯作“一定”和“大概”;連詞假設(shè)和選擇,譯為“如果”和“或者”。詞性用法及意義代詞人稱代詞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代物。一般代人,用在動詞、形容詞前,可譯為“他(她、它)”“他(她、它)們”,不能加“的”。如:①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賣油翁》)——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稍稍點點頭。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有時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用在名詞前,作定語,可譯為“他(她、它)的”“他(她、它)們的”。如:①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狼》)——(狠)打算鉆洞進(jìn)去,來攻擊他的背后。②增其舊制。(《岳陽樓記》)——擴大它的原來的規(guī)模?;钣脼榈谝蝗朔Q代詞??勺g為“我的”“自己的”。如:并自為其名。(《傷仲永》)——并且自己題上了自己的名字。活用為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的)”“你們(的)”。如:請歸取其孥((妻子兒女的統(tǒng)稱))。——你請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兒女。指示代詞表特指,“其”后多為數(shù)詞或者代詞,可譯為“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尸的前面。表遠(yuǎn)指或近指,可譯為“那(那個,那種,那些,那里)”“這(這個,這種,這些,這里)”。如:①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又向前劃去,想要走到這片林子的盡頭。②其船背稍夷。(《核舟記》)——那船的底部稍平一些。副詞表反問語氣,可譯為“豈,難道,怎么”,或不譯。如: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前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可譯為“大概,恐怕,或許,可能”。如: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別人身上?!备痹~表肯定語氣,可譯為“其實”。表祈使(期望、愿望、命令等)語氣,帶有希望、勸勉、請求的意味,可譯為“可要,一定,應(yīng)當(dāng)”。如: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一定要答應(yīng)我!表示商量語氣,可譯為“還是”。如:吾其還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我們還是回去吧。連詞表選擇關(guān)系,可譯為“或者”“還是”“是……還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這樣呢?還是不是這樣?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假如”“如果”。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假如他們學(xué)業(yè)(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們的)天資太低下,而是(他們的)思想不象我那樣專注罷了。助詞用在句中,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湊足字?jǐn)?shù),無實義,可不譯。如: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谧穼ふ胬矸矫?,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三)“而”速記口訣“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和轉(zhuǎn)折,遞進(jìn)因果與假設(shè);承譯“接著”轉(zhuǎn)譯“但”,狀語之后表修飾,可以譯為“地”或“著”。遞進(jìn)關(guān)系“而且”與“并且”,因果關(guān)系“所以”或“因而”,假設(shè)譯為“如果”或“假使”。還可用作人稱代詞“你”。【方法指導(dǎo)】“而”表順承關(guān)系時,連接的是連續(xù)發(fā)生的事情或動作,這些事情或動作有先后順序?!岸北硇揎楆P(guān)系時,連接的是狀語與中心詞(即連接狀謂)前后兩部分之間形成偏正結(jié)構(gòu)。當(dāng)“而”連接兩個動詞時,如何判斷是順承關(guān)系還是修飾關(guān)系呢?如果兩個動詞有先后關(guān)系,表順承;如果兩個動詞沒有先后關(guān)系,是同時發(fā)生,且前一動詞修飾后一動詞作狀語,則表修飾。詞性用法及意義連詞表并列,可譯為“又”“和”“與”“并且”“一邊,一邊”,或不譯(依據(jù):兩側(cè)的詞語可以調(diào)換,調(diào)換后語意不發(fā)生變化)。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又長有許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②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永州的郊外出產(chǎn)奇的蛇,長有黑色的底子和白色的花紋。③敏而好學(xué)。(《論語》)——聰明并且愛學(xué)習(xí)。④兒含乳啼,好拍而嗚之。(《口技》)——小孩含著乳頭啼哭,婦人一邊拍著小孩,一邊輕聲哼唱著哄他入睡。⑤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溪水深,魚兒肥。表承接,可譯為“就”“才”“接著”“然后”或不譯(依據(jù):前后的兩個詞語有先后順序)。如: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就消失了。③日出而林霏開。(《醉翁亭記》)——太陽出來林間的霧氣就散開了。④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學(xué)習(xí)了知識接著按時溫習(xí)它,不也是很愉快嗎?⑤慍故而知新,——溫習(xí)舊的知識然后知道新的知識。⑥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軍官拔出劍來,吳廣一躍而起,奪過劍殺死了他。表轉(zhuǎn)折,可譯為“卻”“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只可以從遠(yuǎn)處觀賞卻不可以貼近去玩弄。表因果,可譯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譯。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醉翁亭記》)——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連詞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著”“……地”,也可不譯。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②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記》)——紛紛地擺在前面的,是太守在舉行宴會。③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早晨進(jìn)山,傍晚回城。表遞進(jìn),可譯為“并且”或“而且”,或不譯。如: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紀(jì)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表假設(shè),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dāng)于“如果”“假如”“假使”。如:①而吾蛇嘗存,則弛然而臥。(《捕蛇者說》)——如果我捕獲的蛇還在里面,我就又安然睡下。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代詞表示第二人稱,通“爾”。作主語,譯為“你”;作定語,譯為“你(們)的”。如:而母立于茲——你的母親(曾經(jīng))站立在這兒。復(fù)音虛詞[既而][俄而]表時間短暫,譯為“不久”“一會兒”。[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而后]可譯為“才”“方才”。(四)“則”速記口訣“則”作連詞大致與“而”同,承接轉(zhuǎn)折假設(shè)因果都可用,就、便、那么,卻、但是,如果,是因為,譯時一定要慎重?!皠t”字當(dāng)作副詞用,譯作“就是”或“原來”“已經(jīng)”。詞性用法及意義連詞表示承接關(guān)系。說明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勺g為“就”“便”“那么”“于是”,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如:戰(zhàn)則請從。——作戰(zhàn)就請允許我跟你去。用在對比句中,相當(dāng)于“就”。如: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十二章》)——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疑惑。連詞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如: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國家)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當(dāng)?shù)膰液屯鈬址傅奈kU,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陋室銘》)——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神異了。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然而”。如: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搭配用,可譯為“就是”“不是……就是”。如: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不是死了就是搬到別處去了。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就是因為”。如: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詈蟪蔀槠胀ㄈ耍且驗樗筇斓膶W(xué)習(xí)沒有達(dá)到(要求)。表示并列并舉關(guān)系,可譯為“就……就”,或不譯。與“然”一起組成固定結(jié)構(gòu)“然則”,表示“既然這樣,那么”或“如此……那么”。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表肯定,加強判斷,相當(dāng)于“是”“就是”。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這就是在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如:及諸河,則在舟中矣。(《秦晉崤之戰(zhàn)》)——追到黃河邊,秦人已經(jīng)登船離岸了。(五)“與”速記口訣“與”連“和”“與”介“跟”“同”,動詞“參與”“推舉”“給”;同“歟”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反問和推測。詞性用法及意義連詞(讀yǔ)表并列,可譯為“和”,或仍作“與”。如:①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天和云和山和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②吾與汝畢力平險。(《愚公移山》)——我和你們竭盡全力挖平(這兩座)險峻的大山。③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魯莊公和曹劌共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表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如:①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勾踐親自用船裝滿了稻谷和肉到各地巡視。②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即使沒有四方的憂患,但有謀略的大臣和勇猛善戰(zhàn)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yǎng)(以)供選擇。表選擇,可譯為“與其”。如:與人刃我,寧自刃。(《史記·魯仲連列傳》)——與其讓別人殺我,寧愿自殺。介詞(讀yǔ)介紹動作發(fā)生時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給”“替”。如: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同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②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十二章》)——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③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④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沛公(在)霸上駐軍,沒有能夠和項羽見面。與疑問代詞“孰”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孰與”,表示比較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與)……相比”等。副詞讀“jǔ”,同“舉”,全,都,一起。如: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陳涉)傳令召集當(dāng)?shù)毓芙袒泥l(xiāng)官和有聲望的人一起來集會議事。動詞給,給予。如:①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傷仲永》)——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居家借來給他。②呼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吆喝著給他。結(jié)交,交往。如: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蘭亭集序》)——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贊許,贊同,贊成。如: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我贊成曾點(的觀點)。等待。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時光流逝,歲月不等待人啊。相伴,隨同。讀yù,參加;參與,引早為欣賞、領(lǐng)悟。如:①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就再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動詞,參與,引申為“欣賞”。)②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殽之戰(zhàn)》)——蹇叔的兒子參加了軍隊,(蹇叔)哭著送他。讀“jǔ”,同“舉”,可譯為“推舉”和“選用”。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之行也》)——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們都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語氣助詞用在句未,同“歟”,讀yú,表疑問、反問或推測,可譯為“嗎”。如:①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不辱使命》)——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②所識窮乏著得我與?(《魚我所欲也》)——所認(rèn)識的貧苦人感激我嗎?固定結(jié)構(gòu)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同、與)……比較,哪一個(誰)……”。如: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與徐公相比,哪一個美?②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與徐公相比,哪一個美?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與其……哪如……”。如: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與其殺了這個孩子,哪如賣了他呢?(六)“雖”速記口訣“雖”表讓步或假設(shè),譯為“雖然”和“即使”。詞性用法及意義連詞表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縱使”。如: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即使方圓千里的土地都不敢交換,難道只有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②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即使是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風(fēng),也沒有這么快啊。表讓步(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有所收獲。固定結(jié)構(gòu)雖然:雖然如此,即使這樣。(七)“乃”速記口訣“乃”作副詞用,譯作“竟然”“才”或“于是”“就”,還可表判斷,譯為“是”“就是”或“原來是”;人稱代詞譯為“你”,指示代詞譯為“這”。詞性用法及意義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于是”“就”“便”等。如:①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各種荒廢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②乃入見。(《曹劌論戰(zhàn)》)——于是入朝去拜見魯莊公。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等。如:①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很長時間才暖和過來。②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屠夫)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的。強調(diào)兩事情理相?;蚴鲁鲆馔猓勺g為“卻”“竟然”“居然”“反而”等。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時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實在是”“本來是”“原來是”。如:①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應(yīng)當(dāng)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②乃石性堅重。(《河中石獸》)——原來是石頭的性質(zhì)是堅硬沉重的。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常作定語,譯為“你(們)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南宋軍隊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這樣”。如: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疫@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八)“以”速記口訣“以”作介詞把、拿、用,因為、按照、在、憑、從;又作連詞如同“而”,表示目的與結(jié)果。還可表示修飾和因果,以及并列、遞進(jìn)和假設(shè)。譯作“以(認(rèn))為”是動詞,偶爾也作通假用。詞性用法及意義介詞表示動作、行為使用的工具,可譯為“用”“拿”等。如:①以刀劈狼首。(《狼》)——用刀劈向狼的腦袋。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酒醒后能用文章記述這些樂事的人,是太守。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方法,可譯為“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屠戶害怕了,把一塊骨頭扔給狼。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F(xiàn)在果真把我們的人假稱是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隊伍。③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耘R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或依據(jù)的條件,可譯為“憑”“憑借”“靠”“依靠”“按照”“根據(jù)”等。如:①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借什么作戰(zhàn)?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jù)實情判斷。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驅(qū)使它不按照正確的方法。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等。有時可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起點,可譯為“從”。如: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自謀也。(《隆中對》)——然而曹操最終能夠打敗了袁紹,從弱小變?yōu)閺姶蟮脑?,不僅僅是因為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dāng)。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不因外界環(huán)境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秦始皇)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連詞表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不譯。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教共⑶医牡胤?,游的人就多;險峻并且遠(yuǎn)的地方,到的人就少。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地”“著”“來”,也可不譯。如:①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時)歸還。②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彎著身子,側(cè)著耳朵,向他請教。表因果,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作“因為”“由于”。如:①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送東陽馬生序》)——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②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這里的景致后就離開了。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如: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如果蛇咬了人,沒有能夠抵擋蛇毒的辦法。表目的(后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用來”“來”。如:①乃悟前狠假寐,蓋以誘敵。(《狼》)——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表結(jié)果,可譯作“以致”“才”“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不應(yīng)該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dāng),以致堵塞了(人們)忠誠盡諫的道路。②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擔(dān)心先帝托付的大事沒有取得成效,以致?lián)p害先帝的知人之明。副詞通“已”,表示時間,譯為“已”“已經(jīng)”。如: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本來已經(jīng)覺得奇怪了。動詞譯為“以為”“認(rèn)為”。如: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都認(rèn)為我比徐公漂亮。譯為“用”“任用”。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復(fù)音虛詞[以為]⑴譯為“認(rèn)為”。如: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我認(rèn)為宮中的事情。⑵把……作為(當(dāng)作)。如: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老虎見了它,是巨大的樣子,把它當(dāng)作神奇的東西了。⑶把……制成。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制成藥餌。[以是,是以]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因此”。①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因此先帝把它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②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因此人家大多把書借給我。(九)“為”速記口訣用作介詞讀作“wèi”,表示對象“向”“對”“給”,表示目的或原因,譯成“為了”或“因為”。用作介詞讀作“wéi”,表示被動譯成“被”。用作連詞讀作“wèi”,表示因果譯“因為”。用作動詞讀作“wéi”,表示判斷譯為“是”。用作一般動詞意義活,當(dāng),筑,做,認(rèn)為,擔(dān)任,雕刻……語氣助詞讀作“wéi”,表示疑問反問“呢”和“嗎”。讀音詞性用法及意義wéi介詞表示被動。還可和“所”構(gòu)成“為所”“為……所”表被動,譯為“被”。如:①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士兵們大多被他所用。②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童趣》)——(蛤蟆)舌頭一伸,兩只蟲子都被它吞進(jìn)肚里。助詞放在疑問句末,與疑問代詞呼應(yīng),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如:夫子何命焉為?(《公輸》)——先生有什么見教呢?wéi動詞作一般動詞,譯作:當(dāng)、做、當(dāng)作、作為;擔(dān)任、充當(dāng);刻;筑;變?yōu)?、成為;以為、認(rèn)為等。如:①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武陵人把捕魚作為職業(yè)。②以牒為械。(《公輸》)——把木片當(dāng)作器械。③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為學(xué)》)——人們做學(xué)問有困難和容易嗎?④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陳勝,吳廣都被編入強迫去守邊的隊伍并擔(dān)任小隊長。⑤為宮室,器皿……(《核舟記》)——雕刻宮室,器皿……⑥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用土)筑臺并在臺上盟誓,用(兩個)軍官的頭祭天。⑦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小石潭記》)——靠近岸邊,水底石頭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高地,成為小島,成為不平的大石,成為巖石。⑧孰為汝多知乎!(《論語》)——誰認(rèn)為你聰明呢?作判斷動詞,譯作“是”。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又長有許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②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項燕是楚國的將領(lǐng)。名詞指心理活動、表現(xiàn)(特殊用法)。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xiàn),這是什么原因呢?wèi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如: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不值得向/對外面的人說啊。②為天下唱。(《陳涉世家》)——向天下人發(fā)出倡導(dǎo)。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這個漁人一件件地給他們詳細(xì)地說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②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公輸》)——公輸盤給楚國制造云梯這種攻城的器械。wèi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或原因,可譯為“為著”“為了”或“因為”“由于”。如:①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所認(rèn)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②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要因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青年男女那樣讓淚水沾濕了手巾。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為”等。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問它怎么能夠這樣清澈呢?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澳恰保和ā澳摹保趺?、為什么。)(十)“于”速記口訣“于”字只能作介詞,但其用法多的是,在、到、從;向、對、給、同;形容詞后表比較,動詞之后表被動,由于、因為、比和被,諸君譯時應(yīng)三思。詞性用法及意義介詞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從”“到”“自”。如:①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從田地中被任用……②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魯莊公和曹劌共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③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醉翁亭記》)——太守和賓客到這里來飲酒。④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醉翁亭記》)——從這兩座山峰中傾瀉而出的。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向”“對”“對于”“給”等。如: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常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②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沒有不對桓帝、靈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③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以上天將要下達(dá)重要使命給這樣的人。④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介詞表示動作的范圍,譯作“在……方面”“在……中”等。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只希望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諸侯中有名望。表示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①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導(dǎo)致滅亡的道理。②不戚戚于貧賤。(《五柳先生傳》)——不因為貧賤而憂愁。用在形容詞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有時可譯為“勝過”。如: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苛酷的統(tǒng)治比老虎還要兇猛啊。②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假如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生命是我想要的,(可我)想要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有的禍患也躲避。表示被動。用在動詞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如:①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度龂尽な裰尽ぶT葛亮傳》——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大軍,被別人控制。②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他)不被(士大夫以從師為恥的)時俗約束,而向我學(xué)習(xí)。復(fù)音虛詞[于是]①在這時。如: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口技》)——在這時,賓客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的。②在這件事上。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业淖娓杆涝谶@件事上,我的父親也死在這件事上。③在這種情況下。如: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只好為趙王敲了一下缻。④對此。如: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對這件事我有所感嘆。⑤從此。如: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秦晉崤之戰(zhàn)》)——于是就穿黑色的喪服來安葬晉文公,晉國從此開始穿黑色的喪服。⑥連詞,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同義。如: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于是為長安君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zhì)。[至于]用作連詞,表提起相關(guān)的另一件事(另提一事)。如:至于夏水襄陵。(《三峽》)——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十一)“者”速記口訣“者”代人、事、物,與“也”構(gòu)判斷;有時主語后停頓,引出原因或解釋;時間詞后是語助。詞性用法及意義代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后,構(gòu)成名詞性的“者”字結(jié)構(gòu),可譯為“……的”“……的人(事、物)“……的原因”。如:①負(fù)者歌于途。(《醉翁亭記》)——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著歌。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我的妻子認(rèn)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用在數(shù)詞后面,指代事物,可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等。(翻譯時,要根據(jù)所列事物,在數(shù)詞詞后加上相應(yīng)的量詞和名詞)如:①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這幾個方面,都是用兵的忌諱。②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用在描寫的詞后面,可譯為“……的樣子”,也可不譯。如: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說這話的時候,神情像是很憂傷的樣子。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如:①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不辱使命》)——可是安陵君違背我的意愿,這是輕視我嗎?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次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用在時間詞后,表停頓,無實義。如: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原君》)——古代把天下看成是主人,把君主看成是客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無實義。如: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于是率領(lǐng)能挑擔(dān)子的三個子孫。(定語是“荷擔(dān)者”,中心詞是“子孫”)助詞放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如:①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②粟者,民之所種。(《《論貴粟疏》》)——粟是百姓種的。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有個愚公,年紀(jì)將近九十歲。與“也”連用,表判斷。如: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艺J(rèn)為菊是花中的隱士。(十二)“也”速記口訣“也”是語氣詞,判斷、疑問、感嘆等,用在句中表停頓,強化語氣多“也”字。詞性用法及意義助詞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呢”,或不譯。如:①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②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用在末尾,表示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呢”,或不譯。如: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醉翁的情趣不在灑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可譯為“嗎”“呢”。如:①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不聽從我,這是什么原因呢?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被雇傭耕地的,怎么能富貴呢?助詞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可譯為“啊”。如:①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無盡,……②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苛酷的統(tǒng)治比老虎還要兇狠啊。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勺g為“啊”“吧”。如: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這兒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不譯。如:①余聞之也久。(《傷仲永》)——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②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當(dāng)我去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馬說》)——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④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chǎn)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zé)的心情,會覺得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啊。(十三)“乎”(歟、耶)速記口訣語氣助詞在句尾,相當(dāng)嗎、啊、吧和呢;若作介詞在句中,與“于”用法不相異。詞性用法及意義助詞用在一般疑問句末尾,表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吧”“嗎”或“呢”。如: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十二章》)——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②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你曾經(jīng)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用在反問句末尾,表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或“呢”。如:①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二章》)——學(xué)習(xí)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xí)它們,不也是很愉快嗎?(反問語氣)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反問語氣)助詞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命令、請求、催促、禁止或勸阻等語氣,相當(dāng)于“呢”“吧”。如: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現(xiàn)在逃跑也是死,發(fā)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表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xué)》)——長兄你認(rèn)清事物怎么這么晚??!表測度、商量語氣,句中常有“其、無(毋)、乃、得無(毋、微、非)”等表委婉語氣的詞語配合,相當(dāng)于“吧”。如: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他們)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情感,大概會有所不同吧?(測度語氣)②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然而你們還是把事情向鬼神卜問一下吧!(商量語氣)表示句中停頓,不譯。形容詞、副詞詞尾,譯作“……的樣子”,有時相當(dāng)于“的”“地”或不譯。如: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喜愛牡丹的人,應(yīng)當(dāng)很多了。介詞相當(dāng)于“于”,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與之有關(guān)的對象等,可譯為“在”“對”“對于”,或不譯。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臉色蒼老、滿頭白發(fā),醉醺醺地倒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十四)“焉”速記口訣用在動形之后作兼詞,譯為“從這里”“在那里”。用作疑問代詞時,譯為“怎么”或“哪里”。用在動后作代詞,譯為“他”或“它”。用在句末作助詞,表示肯定、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譯為“了”“呢”“啊”,也可據(jù)情不譯它。詞性用法及意義兼詞用在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1)相當(dāng)于“于+之”,可譯為“對它/對他(她)/向他”。如:見賢思齊焉。(《論語》)——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兼詞(2)相當(dāng)于“于+此”,可譯為“在這里/從這里/在這件事上”。如: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論語>十二章》)——幾個人一同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在這里)。②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隔絕了。③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fēng)雨從這里興起。④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庖丁解?!?——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從這里面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⑤今吾子又死焉。(《禮記·檀弓下》)——現(xiàn)在我的兒子又死在這件事上。⑥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他們在這里有埋伏。(3)相當(dāng)于“于+彼”,可譯為“在那里/從那里”。(4)相當(dāng)于“于+何”,可譯為“在哪里/從哪里”“往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代詞用作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怎么”(多用于反問句)。如: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湖中哪能還有(您)這樣的人呢?、谑茄傻脼榇笳煞蚝酰?《富貴不能淫》)——這哪里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沒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④未知生,焉知死?(《論語》)——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第三人稱代詞,用在動詞之后,作賓語,相當(dāng)于“之”,可譯為“他(她)”“它”。如:①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傷仲永》)——他的父親對此(這件事)感到驚異,從鄰居家借來(書具)給他,(仲永)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②復(fù)到舅家問焉。(《傷仲永》)——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③謹(jǐn)食(sì)之,時而獻(xiàn)焉。(《捕蛇者說》)——(我)小心地喂養(yǎng)蛇,到規(guī)定的日子把它獻(xiàn)上去。(它,指蛇)④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來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這篇文章)。助詞用于句末,表示各種語氣。如表肯定,表疑問,表反問,表感嘆等。可譯為“了”“呢”“啊”,也可不譯。如:①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從此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肯定語氣)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肯定語氣)③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疑問語氣)④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疑問語氣)⑤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只)可以從遠(yuǎn)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感嘆語氣)用于疊音形容詞后面,相當(dāng)于“然”,可譯為“……的樣子”“……地”。如: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樓閣盤結(jié)交錯,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zhuǎn)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fā)出聲響。(十五)“且”速記口訣“且”的用法有兩種,用作連詞和副詞;連詞“況且”“尚且”“又”,副詞“將近”和“姑且”。詞性用法及意義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又”“與”“及”“和”“并且”“一邊……一邊……”。如: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仪髮W(xué)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譯為“況且”“而且”“再說”。如: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況且往哪里放置(挖出來的)泥土和石頭呢?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再說大丈夫不死就罷了,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業(yè)啊。連詞表示讓步關(guān)系,可譯為“尚且”。如: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想要(讓它)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即使是”。如: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即使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表轉(zhuǎn)折,可譯為“但是”“然而”。如: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境遇雖然困苦,但節(jié)操應(yīng)當(dāng)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自己的凌云壯志。副詞表示將近,可譯為“將近”。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有個愚公,年紀(jì)將近九十歲。表示將要,可譯為“將要”“即將”。表示暫時,可譯為“姑且、暫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yuǎn)不會回來了!(十六)“因”速記口訣“因”的用法有三種,可作介、連、動。介詞表條件和原因,連詞表承接和因果,動詞譯為“沿襲”“繼續(xù)”。詞性用法及意義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依據(jù)/條件/方式/原因等,可分別譯為“依照”“按照”“憑借”/“趁著”“趁機”/“通過”“經(jīng)由”/“因為”等。如: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沒有不按照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②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詠雪》)——不如比作柳絮趁著風(fēng)吹滿天飛舞。③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隆中對》)——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yè)。連詞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便”等。如:①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于是就用它作為別號了。②因屏人曰。(《隆中對》)——劉備于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為”“因此”“于是”等。如:①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我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動詞可譯為“沿襲”“繼續(xù)”等。如: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繼承先帝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十七)“何”速記口訣“何”的用法有兩種,疑問代詞和副詞。代詞可作謂賓和定狀,副詞可表反問和程度。詞性用法及意義疑問代詞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兩者表現(xiàn),這是什么緣故呢?作狀語,譯作“何必”。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當(dāng)權(quán)者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里”。如:①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②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作賓語,代事物、處所,可譯為“什么”“哪里”。如:①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什么作戰(zhàn)?②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可是山不會再增高,愁什么鏟不平呢?③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們有什么益處?。、芫龑⒑沃??(《商湯見伊尹》)——您打算去哪里?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如: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被雇傭耕地的,怎么能富貴呢?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③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xué)》)——長兄怎么知道這件事情這么晚呢?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如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②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差役喊叫得多么兇狼!老婦啼哭得多么悲苦!復(fù)音虛詞“如……何”,相當(dāng)于“把……怎么樣”。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fù)若賦,則如何?(《捕蛇者說》)——我將要告訴管理政事的人,讓他更換你的差事,恢復(fù)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何以”即“以何”,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如: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借什么作戰(zhàn)?(十八)“若”速記口訣“若”的用法有三種,可作連、代、動。連詞表假設(shè),譯為“假如”“如果”。代詞表人稱,譯為“你”“你的”。動詞譯為“好像”“比得上”。詞性用法及意義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假如”等。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和盡忠心做善事的人,應(yīng)當(dāng)交給主管的官吏,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②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游山西村》)——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代詞表示第二人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如:傭者笑而應(yīng)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一起耕作的同伴笑著回答說:“你是被雇傭耕地的,怎么會富貴呢?”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更換你的差事,恢復(fù)你的賦稅……動詞表示比擬、比較,可譯為“像”“好像”“如同”。如:①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海之內(nèi)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即使遠(yuǎn)在天邊,也感覺像鄰居一樣近。②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銀河里的燦爛群星,好像是從這浩瀚的大海中涌現(xiàn)出來的。動詞譯為“比得上”。如:①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孫權(quán)勸學(xué)》)——你說事務(wù)多,哪里比得上我(事務(wù)多)呢?②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不若,不如,比不上)復(fù)音虛詞“若夫、至若”為句首語氣詞。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以引起下文,意思近似“像那”“至于”“又如”。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你像那連綿的雨繁密地落下……至于春風(fēng)和煦、日光明媚的時候……(十九)“然”速記口訣“然”的用法有四種,可作代、連、助和動。代詞表指示,譯作“這樣”或“如此”。連詞表轉(zhuǎn)折,譯為“然而”或“可是”。助詞用在詞(句)尾,譯作“地”“的樣子”。動詞表示肯定或贊同,譯為“對”或“正確(的)”。詞性用法及意義代詞起指示作用,常用來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他父親認(rèn)為這樣有利可圖。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導(dǎo)致滅亡的道理。③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師表》)——都拿來詢問他們,這樣以后才實行。④謂為信然。(《隆中對》)——說是確實這樣。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可是”“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然而你們還是把事情向鬼神卜問一下吧?、谌皇绦l(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出師表》)——但是侍奉守衛(wèi)的臣子,在朝廷內(nèi)不敢有絲毫懈怠。助詞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的樣子”。如:①雜然相許。(《愚公移山》)——紛紛地表示贊同。②屋舍儼然。(《桃花源記》)——房屋整齊的樣子。助詞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格式,相當(dāng)于“像……的樣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那人的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動詞表肯定、贊同,譯為“對(的)”“正確(的)”。如: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吳廣認(rèn)為陳勝對形勢的分析是對的。固定結(jié)構(gòu)[然后]表示承接,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然后”,“然后才”,譯為“這樣以后”。如: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馬說》)——世上有了伯樂,這樣以后才會有千里馬。[然則]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雖然這樣,那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如: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岳陽樓記》)——既然這樣,那么向北直通巫峽,向南直到瀟水、湘水的盡頭。[然而]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示轉(zhuǎn)折。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二十)“夫”速記口訣“夫”的用法有三種,當(dāng)作代助名詞用。代詞表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彼”。助詞用在句首或句末,句首發(fā)議論,句末表感嘆。名詞“成年男子”或“丈夫”。詞性用法及意義代詞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彼”,可譯為“那”“那個”。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郡的優(yōu)美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語氣助詞用于句末,表感嘆,相當(dāng)于“啊”。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十二章》)——時光像這河水一樣流逝啊,日夜不停。用于句首,用來引發(fā)議論。如:①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唐雎不辱使命》)——專諸刺殺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尾巴掃過月亮。②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作戰(zhàn),靠的是勇氣。名詞丈夫。如: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陌上?!?——太守你已經(jīng)有妻子了,羅敷我也已經(jīng)有丈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第2課 小發(fā)明 大天地 2 發(fā)明有方法》(說課稿)-2023-2024學(xué)年五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安徽大學(xué)版
- 2024學(xué)年高中地理 4.2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說課稿 湘教版必修1
- 2023六年級數(shù)學(xué)上冊 三 布藝興趣小組-分?jǐn)?shù)除法信息窗2 整數(shù)除以分?jǐn)?shù)的計算方法說課稿 青島版六三制
- 現(xiàn)代建筑內(nèi)外部裝飾裝修施工技術(shù)研究
- 2023九年級數(shù)學(xué)上冊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2.5 一元二次方程的應(yīng)用第1課時 增長(降低)率問題說課稿 (新版)湘教版
- 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guān)系說課稿2 新人教版
- 2023七年級數(shù)學(xué)上冊 第5章 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統(tǒng)計圖5.2 統(tǒng)計圖第1課時 統(tǒng)計圖說課稿 (新版)湘教版
- Unit 3 Are you happy?(說課稿)-2024-2025學(xué)年滬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語四年級上冊
- 2025年度環(huán)保科技產(chǎn)品營銷合作二零二五年度協(xié)議書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行業(yè)市場調(diào)研與分析協(xié)議
- 2024年全國高考新課標(biāo)卷物理真題(含答案)
- 生鮮超市未來工作計劃
- 勞動合同薪酬與績效約定書
- 消除醫(yī)療歧視管理制度
- 柴油機油-標(biāo)準(zhǔn)
- 足療店營銷策劃方案
- 《初三開學(xué)第一課 中考動員會 中考沖刺班會》課件
- 學(xué)校安全一崗雙責(zé)
- 2024年全國版圖知識競賽(小學(xué)組)考試題庫大全(含答案)
- 產(chǎn)后修復(fù)學(xué)習(xí)培訓(xùn)課件
- 高考志愿咨詢培訓(xùn)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