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民俗文化一、中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的特點二、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禮儀風俗三、歲時節(jié)令風俗
四、中國傳統(tǒng)的日常生活文化一、中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的特點即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大多有古老的歷史淵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例如祭祖風俗;八月十五吃月餅。
1、積久性比如祭祖這一風俗,產生于四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它所體現(xiàn)的感情是后人對先人的懷念和尊敬,認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們的偉大就在于他們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風俗實發(fā)端于生殖崇拜。但原始社會的人們,認為人死后靈魂還活著,于是就用自己吃的東西祭奠他們。大抵初時只是一些魚、鳥和野果.后來便專用酒肉。隨著宗法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不但祖先被奉為一家一族的神明,年年歲歲享受子孫員虔誠的祭祀,而且祭奠的東西也日益豐富,后來還發(fā)展到燒紙錢、紙衣服。因此,宗法制度形成以后的先祖,已不僅僅是只有繁殖后代的功能,還是家族興旺發(fā)達、家庭平安康健的保證。
2、多元性即風俗習慣的多民族性,多區(qū)域性、多系統(tǒng)性。它的多系統(tǒng)性是指民俗中存在著各種系統(tǒng)的“神”。中國自古是多神崇拜,認為世間萬物都有神,天神、地神、日神、月神、山神、河神以及家中的門神、灶神,但中國始終沒有一個主宰萬事萬物的神。及至佛教傳入、道教產生以后,逐漸形成儒、佛、道三大系統(tǒng)的神譜,爾后又形成三教合一的民間系統(tǒng)的神譜,明代編寫的《三教搜神大全》對此有詳細的記載。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這些各個系統(tǒng)的神靈以各自不同的特性,與中國人發(fā)生著信仰關系,并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宗教習俗。雖然三教之間時有斗爭,但并不一定要斗個你死我活。
1.火把節(jié)西南地區(qū)的彝族、傈傈族、拉祜族、納西族等都過“火把節(jié)”,但他們關于火把節(jié)的來歷、舉行火把節(jié)的方式并不相同。這說明,他們對火與光的理解存在著民族差異。彝族認為火可以除害(蝗蟲),阿細族和白族認為火可以除霸(奴隸主和國主);納西族認為火可以救己,拉祜族則認為火可以驅惡。2.婚俗婚俗,各個民族的婚俗更是干差萬別,異彩紛呈。其原因,是各自經歷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所受的封建禮教影響不同。從總體上看來,漢族婚姻束縛性很強,而云南少數(shù)民族婚姻男女間的自由度較大。這是習俗的多民族性和多區(qū)域性。漢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別是帝王公卿,在秦漢時代已形成一定的陵寢制度。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者,在喪葬問題上都受過漢族的影響,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時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宋代的西夏王和遼代諸王也建有陵園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學習漢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區(qū)建有規(guī)模宏大的金陵。清代帝王在入關前就仿效漢人葬法,入關以后的東陵和西陵,跟明十三陵的規(guī)制幾乎完全一樣。二、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禮儀風俗(一)誕生禮儀
生命禮儀的起始
世界上多數(shù)民族,都有比較豐富的生命禮儀。這種生命禮儀是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的。它從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開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結束。經過了十月之久的長長的醞釀,嬰兒的哭聲終于終結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驕傲地宣布著一個全新生命的到來。沉浸在喜悅之中的大人們?yōu)榱吮磉_對新生命的愛意、對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種儀式來為孩子祈福。這就是出生禮。
2.男懸弓、女懸?guī)?shui)生男孩時,要在產房門的左面掛上一張木弓(弧),象征陽剛之氣:生女兒時,要在產房門的右面掛一幅佩巾(手帕),象征女子的陰柔之德。3.報喜,以傳統(tǒng)習俗來說,嬰兒出生后,一定要向祖先和有關人員報喜。一般是由孩子的父親赴親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報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紅雞蛋等。4.三朝禮是孩子出生三日后舉行的禮儀。洗三,又叫“洗三朝”、“洗兒”等。用艾熬水,給小孩洗澡。前來祝賀的親友拿銀錢、喜果之類的東西,往洗澡盆里擱,叫作"添盆"。添盆之后,產婆拿起棒槌往盆里攪一攪并說一些吉祥話后,開始替嬰兒洗澡。萬一嬰兒受驚哭了也不打緊,反而是吉祥的表征,謂之「響盆」。產婆邊洗口中邊念著,「先洗頭,作王侯;后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幫嬰兒梳頭打扮的時候,還要說,「三梳子,兩攏子,長大戴個紅頂子;左描眉,右打鬢,找個媳婦(女婿)準四親;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說話免丟丑?!乖儆秒u蛋在嬰兒臉上滾,并說,「雞蛋滾滾臉,臉似雞蛋皮兒,柳紅似白的,真正是愛人兒.5.拜床母
傳說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因此信仰習俗中七夕這一天要拜床母。除此之外,嬰兒出生后第三天、年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也要祭拜她。
6、滿月,滿月酒
民間普遍流行的滿月禮風俗。此日,親朋好友帶禮物來道賀,主人設豐盛宴席款待,稱為滿月酒。剃胎發(fā)滿月時,為小孩第一次剪理頭發(fā),稱為剃胎發(fā)。一般是請理發(fā)匠上門,理完后給賞錢。小孩則著新衣。
7.百日
穿"百家衣"
幼兒百日,民間風俗給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認為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從各家取一塊布片,將布片拼合起來做成服裝也就成了百家衣。
戴長命鎖
長命鎖是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民間認為,只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辟災去邪,"鎖"住生命。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在漢代,每端午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
8.周歲
周歲禮最普遍的風俗就是“抓周”了。抓周,又叫“試兒”,“羅列盤盞于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研、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試'。
《紅樓夢》第二回:“那年周歲時,政老爺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件,擺了無數(shù),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只把些脂粉釵環(huán)抓來。政老爺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悅?!迸映扇硕Y---笄禮笄,即簪子,笄禮是中國古代女子成年時舉行的禮儀。
(三)婚姻民俗婚姻是男女締結夫妻關系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由于歷史久遠、疆域廣袤、民族眾多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以及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中國古代婚姻文化蘊含豐富且特色鮮明。我國古代婚姻禮儀,有“六禮”之規(guī)。六禮即:納采(求婚)、問名(問女姓氏)、納吉(定婚)、納征(婚成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親迎(迎娶)。六禮定下了婚姻基本程序,雖然后來有所改變,但仍為歷代遵行。
我國古代男子20歲、女子15歲就算成年人,要舉行加冠及加等之成年禮,稱為"冠等之禮"。男女婚嫁,全憑"父母之命,煤的之言"。家有兒女年及冠等,提親的人就上門來了。朝鮮族朝鮮族十分重視人生儀禮中的冠、婚、喪、葬四大儀禮。青年男女只有舉行過冠笄之禮后,才可以選擇配偶。托媒說親也嚴格按納彩、問名、納吉、納幣(納征)、請期、親迎六禮程序進行。親迎時的儀禮先在女家舉行。朝鮮族舉行婚禮時,新郎要身穿禮服,接受囑咐,辭別父母,親自騎馬到女方家去迎親。一路上,有一位手捧雙雁的“雁使”,走在迎親隊伍的最前邊。迎親者到了新娘家,要舉行一系列儀式.回族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女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結婚那天,男言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凈,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送親宜早不宜遲,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著車轉一圈,然后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在藏族婚禮上,來賓向新郎、新娘獻哈達
藏族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彩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祝頌人,也穿上節(jié)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獻碰門羊……蒙古族
出嫁前全家男女老幼均為新娘祝福、祈禱。鄉(xiāng)親們翩翩起舞,婚禮的頭一天是見不到新娘的,男女雙方均在家與各自的親朋好友歡歌勁舞以示喜慶。此地盛行陪送豐厚的嫁妝,多則可達兩三萬元。出嫁前新娘的嫂子要用餐巾包三個馕在新娘的頭頂上繞圈,以祝賀新娘婚后生活平安、幸福,日子富足。然后再將此馕布施于人。新娘一下車就踏在地毯上,由男方鄰里四個壯漢抬入洞房。摩梭族
走婚在摩梭語中叫“色色”,意為“走來走去”,它形象地表現(xiàn)出走婚是一種夜合晨離的婚姻關系。以走婚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親身邊,夜晚才與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稱自己的情人為“阿夏”,女子的情人則叫“阿都”。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間,完全憑感情交往,憑雙方情感交流的深厚決定維持時間的長短。一旦感情破裂,離異自由,男子不再走訪,或女子不再打開“花樓”房間門,這一婚姻關系即告結束。摩梭人走婚有兩種方式:一種叫“阿注”定居婚;一種叫“阿夏”異居婚。不管那種婚俗都得舉行一個古老的儀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薩和拜祖宗。在女方家舉行這個儀式,時間一般在半晚,不請客、不送禮,朋友們也不參加。
“阿夏”異居婚。阿夏”是摩梭語,意為親密的情侶。所謂阿夏異居婚,就是男不娶妻、女不嫁人,男女雙方各居母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居住,清晨返回母親家里參加生產生活,這叫“走婚”。男女雙方一生可以結交多個阿夏,但不可同時結交兩個,只有跟一個終止了阿夏關系后,才能結交另一個。阿夏雙方結合自愿,離異自由,一旦感情破裂,一方不再登門,或一方不再開門,甚至托人捎個口信,便可自己解除阿夏關系,另找自己的意中人,雙方沒有相互的怨恨和嫉妒,他人也無非議。因為男女雙方建立阿夏關系,完全以愛情作基礎,不受家財、地位的影響,不帶政治宗教的背景,所以從未產生過情殺、自殺,更不會牽涉到家庭和社會的紛爭?!鞍⑾摹蓖踊?。這種婚姻形態(tài)是在阿夏異居婚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男女雙方不再是各居母家,而是同居一家,或者女到男家,或者男到女家,共同生產生活,養(yǎng)育子女。這種阿夏同居婚,是在男女雙方經過長期的異居走婚,感情較為牢靠,且年紀已近中年后組合的。無論是女到男家,還是男到女家,都是根據(jù)雙方家庭人口及勞力的多少來定,不帶任何錢財及門第意圖。所以,進行阿夏同居婚不必花費聘娶和人贅的錢財,結合和離異都由雙方協(xié)商。如果雙方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后,感情破裂而發(fā)生離異,也不會引起財產及子女歸屬的糾紛,因為這些同居的阿夏無論到哪家,仍是母系大家庭,不是他們另立門戶,財產仍屬大家庭所有,無論孩子靠哪邊,都屬大家庭成員。轉房婚又稱收繼婚、升房婚、轉親婚、叔嫂婚。一般而言,轉房婚是指父親死后某一特定的兒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長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長收娶其弟媳,這種婚俗曾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F(xiàn)代人戲言,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此話倒也不差,因為據(jù)民族學家考證,這種婚俗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掠奪婚時人們所擁有的財產嗣承觀念。楊玉環(huán)、王昭君等。姑表婚在表兄弟姐妹之間結成配偶,俗稱“姑表婚”,亦稱“姑表親”,昔時盛行。這種婚姻,是古老的血緣婚、亞血緣婚制的殘余,對生代子女的健康發(fā)育極為不利。童婚多為童養(yǎng)媳。即領養(yǎng)人家的幼女做媳婦,俗稱“細媳婦”。待成年后,再與其子完婚,此俗流傳甚早。
指腹婚亦稱“指腹為婚”、“指腹聯(lián)姻”、“指腹裁襟”,大多發(fā)生在好友之間。當兩婦同時懷孕后,通過商議,指腹約定,產后若為一男一女,則結為婚姻而故稱上門婚亦稱“招婿”、“招郎”、“上門”、“入贅”、“招贅”等。系男嫁女娶婚姻。(四)喪葬民俗
1、停
尸
儀
式
中國的傳統(tǒng)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叫做“挺喪”。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后,親屬要馬上把尸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只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2、報喪儀式
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fā)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在廣西一帶的地區(qū),按照舊規(guī)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后派人告訴給親友。也有地方報喪俗規(guī)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迗笸曛篑R上回家。當外婆家里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并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shù)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
而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shù)目根據(jù)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甸、維西一帶,不少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
在漢族的觀念里,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
3、做‘七’儀式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jù)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近代以后,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后入葬。人們認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后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
4、吊唁儀式
在“做七”的同時要進行吊唁儀式。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后來吊喪,并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尸于室,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并迎送如禮。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靈堂上女眷們悲泣哭聲,洋溢著整個靈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終都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來吊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俗稱“先死為大”,故除了長輩不下跪,即使平輩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稱為“拜祭”,一般親友所送祭禮是香、燭、鞭炮、紙錢、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親屬除了香、紙外,必須備豬頭、鵝為祭禮。5、入斂儀式
吊唁舉行完畢之后,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大斂的時間是在小斂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舉行,以等待他生還過來。按照民間習俗,要在棺底鋪上一層谷草,然后在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則是求壽之意。在七星板上鋪黃綾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銹海上江牙、八仙過海等圖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靈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喪家流行用的陀羅經被、如意壽枕等物,都寄托了這種意思。
6、喪服儀式
在所有的這些喪葬習俗中,喪家必須穿戴喪服。兩千年來,漢族的孝服雖然有穿承和變異,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為五等,即:斬榱、齊榱、大功、小功、緦麻。7、哭喪儀式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shù)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后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shù)十里傳為笑柄。
8、下葬儀式
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后捧把黃土,在懷里包著,跑回家里把黃土撒到豬攔雞籠和床下,據(jù)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后,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里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后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里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
這些民間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都反映了了生者對于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愿望
三、歲時節(jié)令風俗
(一)春節(jié)民俗
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1、祭灶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灶王爺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2、臘月三十——除夕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吃年夜飯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
給壓歲錢有童謠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3、正月初一拜年聚財開門炮仗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一是走親戚。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4、元宵節(jié)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這是春節(jié)后我國第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吃元宵,象征團圓吉利之意。元宵節(jié)是燈節(jié),到了夜晚,各種彩燈爭奇斗艷,熱鬧非凡。過十五過十五,挑花燈,小朋友們喜盈盈。跑旱船,放花炮,歡歡喜喜真熱鬧。晚上還要吃元宵,全家圍坐樂陶陶。元宵節(jié)為什么要放燈
(二)清明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饲迕鞴?jié)的特殊氣氛。
(三)端午節(jié)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食粽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四)七夕節(jié)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凝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內涵,認真研究這個節(jié)日,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品質和濃郁的生活情趣。圓滿的象征,美滿的寄托,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這是中秋節(jié)所包含的基本意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是中國人的又一個偉大發(fā)明,把月亮做成月餅品嘗,這種奇思妙想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超乎尋常的想象力。
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逢中秋節(jié)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jié)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jié)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
?(六)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
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jié),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臘八節(jié)農歷十二月八日為中國臘八節(jié)。臘八節(jié)原來是佛教的節(jié)日。
臘八節(jié)原來是佛教的節(jié)日。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原來是古印度的一個王子,他后來出家修道。一次他來到一條河邊,因饑餓勞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谷雜糧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喂他。釋迦牟尼得救后,覺得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里洗了個澡,然后坐在菩提樹下修行,在農歷臘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以后,佛教徒們把這一天叫做“成道節(jié)”。
四、中國傳統(tǒng)的日常生活文化(一)日常生活的文化觀念中國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創(chuàng)造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過程中,所進行的社會群體消費活動。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種日?;纳钚问奖憩F(xiàn)出來,但在本質上仍是一種文化傳承活動。中國的日常生活文化具有東方社會的獨特形態(tài),它形成了中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和傳統(tǒng)美德,值得反思、改造、繼承和發(fā)揚。我們重點介紹居住、飲食、服飾、行旅等日常文化事象與文化內涵。1、居住建筑的文化含義房子不等于文化。我們的祖先最初在建造住所時,可能是十幾或上百人棲居在一起的。他們住在樹上、山洞里、地穴中、臨時搭建的房屋里,朝居夕遷,或者群出群沒,過著公共群體生活。這時的房子只是住人的地方。隨著社會的演進,群體生活被家庭結構所取代,于是出現(xiàn)了民居。民居為發(fā)展單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條件。這是的房屋不僅僅是為了住人,而且要按照家的結構來布局,承擔祭祀、婚姻、財產分配、權利繼承、家庭義務和社會職能等諸種任務。居住建筑的文化含義是取決于這種家的結構的。
居住建筑的文化含義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儀式。(1)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選擇與自然條件有直接關系。我國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種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欄式、石室、土木結構或木石結構式。南方的氣候潮濕多雨,故南方各民族多采用干欄式建筑,如苗族的吊腳樓。北方的氣候干燥寒冷,故多建筑土木結構或木石結構的房屋,比較普遍的是四合院。(2)居住建筑格局中國是長期的農業(yè)社會,從西周時代起,就形成了前院后屋、或前園后室的居室風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產。這種格局與文化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院墻,居室的外邊界,一般由土、石或磚砌成。用木樁、竹子、蘆葦搭建的圍墻又叫籬笆墻。院門是居室的入口,標志著一個家庭的全體成員的內部認同,也是家庭與社會連接的正式通道,親友往來、婚喪嫁娶、必走正門。庭院是院墻和居室之間的空地。我國的居住院落的用途,一是迎神祭祖,人神相處;二是日常生活,人與自然(動物、植物、陽光、空氣、水)和諧相處;缺一不可,于今亦然。居室
我國很早就有了把居室和人倫聯(lián)系起來的概念,這使居室建造和使用時,采取兩種原則,一是以睡處為家庭中最為內聚的地方,如古人說:“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二是以正房為公共空間,被用來遠接神祖、近待友朋。在住宅格局中,正房,是最有中國特色的地方。以四合院為例,正房的建筑通常高于側房一般由家長居住。正房又稱堂屋,其作用猶如中國古代的明堂。
(3)居住建筑住儀式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居室的文化含義從蓋房起就顯露出來了。房屋寄托著人們的幸福、人生希望和生命安全感,于是各種住房儀式應運而生。選址儀式,皇帝取正南方向,稱“子午向”。普通民居的朝向都稍偏一些,或東南向、或西南向。這種選址方式,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國人的一種人生哲學。即房子的方位象征一種社會秩序,在一般情況下,上下階層的居室方位秩序,是被共同遵守的,彼此有階層差別。上梁儀式。一般由唱“上梁詩”、“摜梁紅”、“接財寶”、“摜元寶”、“吃上梁酒”等幾個步驟組成。
賀新房儀式。新房落成后,親友四鄰要來新房慶賀,唱喜歌、贈禮品、吃酒宴、鬧新居。居住方式、居住格局和建筑儀式能把居住建筑定義為文化,能使居室因人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而變得與眾不同。飲食習俗,既是構成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個要素,也是考察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一種方法。從中國文化史上說,研究飲食,就是研究在中國文化的系統(tǒng)內,人們吃什么和怎么吃。2、飲食習俗的文化底蘊(1)飲食的文化觀念民本思想。飲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組成部分;足食,是讓國民吃飽,是傳統(tǒng)社會穩(wěn)定秩序的一項國策。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發(fā)展了一套富有天道人倫色彩的飲食觀念。歷代上、下層文化都把糧食和吃飯當作基本的社會問題。節(jié)約糧食。勤儉節(jié)約,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節(jié)約的重要內容,是節(jié)糧。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首通俗的勸善歌,勸人不要浪費糧食。人格教育在世界許多民族的文化中,家庭教育是從餐桌上開始的。中國人利用飲食的機會培養(yǎng)志向、觀察人品,甚至把飲食觀與人才觀聯(lián)系起來,這是中國人所獨有的。食療觀中國人很早就懂得了飲食與養(yǎng)生的道理。中醫(yī)認為,人要以五谷養(yǎng)氣,食肉多,則食氣為肉氣所勝,會破壞內臟的平衡,導致疾病的產生。
中國人的“以形補形”觀念。(2)飲食文化的群體實踐
儀式飲食許多傳統(tǒng)的信仰儀式都有這么一套程序,既供食品,又唱誦經詞。這類飲食又稱信仰飲食,由來已久。階層飲食。飲食是受經濟條件限制的。節(jié)日飲食。春節(jié)的餃子、十五的元霄、中秋的月餅、臘月的八寶粥,它們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生活中,是只有過節(jié)時才品嘗的特殊食品。行為上的講究,是強調全家圍坐在一起吃節(jié)日食品,民間還伴有相應的祭祀儀式,有的是敬神,有的是祭祖,這些行為源遠流長。從觀念上說,節(jié)日飲食的講究更多,如除夕的年夜飯,從準備材料到吃,一道道手續(xù),大都含有象征意義:如包餃子的人,要把皮和餡都剩一點,稱“留余頭”;做菜要有“雞”和“魚”,表示吉慶有余;燒菜要有芹菜,表示一年勤快;上菜要上十二種,表示對來年十二個月的祝福。民間組織飲食地處湘黔邊界的侗族,每年四月八過“烏飯節(jié)”。出嫁的女兒在這一天要回娘家,和村里的姊妹一起吃烏飯,吃飯時還要講一種與眾不同的語言,叫“姑娘話”,內容對別人保密待客飲食好客,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美德。中國人表白友誼的一種熱情洋溢的方式,是請客吃飯。饋贈飲食提食饋贈,亦為一俗,從先秦起源,到現(xiàn)在還有。在我國,逢會友宴客、華誕祝壽、節(jié)日喜慶等場合,人們少不了贈送食品表達心意。
3、服飾習俗的文化標志服飾起源于雙重性格,第一重性格是實用,第二重性格是裝飾。兩重性格的順序不能顛倒。服飾的構成要素是質(原料)、形(樣式)、飾(佩帶的飾物)、色(顏色)和畫(圖案)。服飾的雙重性格,是由這五種要素體現(xiàn)出來的。服飾的形制有四種基本類型:第一,衣著。第二,附屬裝飾品。第三,人體自身的裝飾,第四,帶有裝飾性的生產工具、護身武器和日用品。自然范圍內的服飾文化標志環(huán)境標志中國服飾與文化的關系,首先是人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我國東西南北地理環(huán)境差異很大,服飾的單、夾、皮、棉各有地理要求。性別標志。原始服飾已有性別差別,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進入封建社會以后,服飾的含義被陰陽五行學說所附會,男為陽,天為陽,地為陰,光為陽,暗為陰,所以古代男子的服飾色調鮮亮,女子的服飾相對暗淡。至今服裝制作講胸圍、臀圍,仍體現(xiàn)了性別標志。體形標志。指高矮胖瘦等人體條件。古代瘦官穿棉襖,起墊肩作用。墊肩使人精神,插肩使人苗條。胖人穿豎條圖案,瘦人穿橫條圖案,起到服飾與體型的互補作用。年齡標志。我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有年齡組的標志。但就一般情況講,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有穿不同樣式服裝的習慣。嬰兒宜穿毛邊衣服,不傷皮膚;老人喜穿寬松衣服,悠然閑適;年輕人著狀隨意,顯得瀟灑自然、青春活潑等。這里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人文范圍內的服飾標志
信仰標志。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的服飾圖案,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自然崇拜的信仰,描繪著古老農業(yè)國度的神話傳說故事。漢族服飾中的龍、鳳、麒麟等圖案象征至尊至貴。天體和云霞等自然現(xiàn)象有圖案象征吉祥。服飾圖案,既具有審美功能,也標志著某種信仰的涵義。我們經常會在漢民族的服飾和飾物上發(fā)現(xiàn)可愛的小動物圖案,在時尚的T恤、文化衫上也會有一些青少年崇拜的偶像的畫像。但在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的服飾和飾物上,禁繪帶眼睛的動物圖案,即便在個別飾物如地毯、毛巾、枕巾上出現(xiàn)小鳥等動物,也僅是圖中一小小的點綴而已。這是因為伊斯蘭教禁忌偶像崇拜之故。
由于伊斯蘭教禁忌偶像崇拜,禁忌在服飾、飾物和建筑物上描繪人物、動物的造型,聰慧愛美的維吾爾人對美的追求轉向對以自然物象為內容的圖案藝術創(chuàng)作。也因為維吾爾族曾信奉過的薩滿教、祆教、拜火教等對大自然的崇拜等因素的綜合作用,維吾爾族把以大自然物象為內容的圖案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揮到極致。他們以各種花卉紋樣,以植物的枝、葉、蔓、果實圖案紋樣,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壺、盆、瓶、爐、壇、琴等物的圖案為裝飾紋樣,并以直線、曲線、弧線構成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菱形、星形、新月形、鋸齒形等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盡情裝點著維吾爾族服飾,維吾爾族婦女的裙褲、坎肩,維吾爾族男子的袷袢、腰巾等,無不展示著獨具伊斯蘭濃郁風格的維吾爾族服飾之美。階層標志。隨著社會制度和社會等級的變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飾上有所顯示。儀禮標志。我國傳統(tǒng)的人生儀禮,把換裝當作一種重要的人生階段。在這些儀禮中,最重要的是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喪禮。四次重大儀禮進行四次換裝儀式,每次換裝都以不同的方式,標志了個人與社會相融合的含義。政治標志。服飾還往往敏感地反映著社會的政治體制。古代統(tǒng)治者在建立政權時,大都要制定相應的服飾等級制度。職業(yè)標志。社會分工促進職業(yè)的發(fā)展,服飾從職業(yè)的便利,并隨之復雜化。工匠有工匠的服裝,商人有商人的裝束,僧侶道士等職業(yè)宗教人員各有其專服。審美標志。我國農業(yè)社會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審美觀念,如稚拙美、古樸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汽車養(yǎng)護行業(yè)資本規(guī)劃與股權融資戰(zhàn)略制定與實施研究報告
- 新形勢下銅板帶箔材行業(yè)轉型升級戰(zhàn)略制定與實施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預應力混凝土用鋼材行業(yè)資本規(guī)劃與股權融資戰(zhàn)略制定與實施研究報告
- 暴力行為的防范及處置措施2
- 農副產品綜合批發(fā)市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申請備案
- AG玻璃項目可行性研究申請報告
- 高端衛(wèi)浴知識培訓課件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上學期英語期末試卷(1月)
- 寧夏銀川一中、昆明一中2023屆高三聯(lián)合二模考試數(shù)學(文)試題 附答案
- 年產9000萬平方米瓦楞紙板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立項拿地
- 2024年06月上海廣發(fā)銀行上海分行社會招考(622)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TSG 51-2023 起重機械安全技術規(guī)程 含2024年第1號修改單
- 計算機科學導論
-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qū)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上學期英語期末試卷
- 《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2002年修訂本)
- 2024年一級消防工程師《消防安全技術綜合能力》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學年六上科學期末綜合檢測卷(含答案)
- 安徽省森林撫育技術導則
- 泌尿外科護理疑難病例討論
- 英格索蘭空壓機操作規(guī)程
- 簡單通用利潤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