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課件_第1頁
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課件_第2頁
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課件_第3頁
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課件_第4頁
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4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檢驗科檢驗流程1、制片(推出舌形,分頭、體、尾三部分)2、染色(瑞氏-吉姆薩染色,3-5min)3、鏡檢4、分類、計數(shù)(100個細胞)制片血涂片鏡檢首先,用低倍鏡檢查,觀察涂片及染色是否滿意,有核細胞多少,尤其應注意末端有無異常幼稚細胞。然后用油鏡檢查,計數(shù)100個白細胞,注意其形態(tài)有無異常;如出現(xiàn)幼紅細胞,按計數(shù)100個白細胞見到多少個幼紅細胞,并記錄所屬階段;注意成熟紅細胞大小、形態(tài),包括畸形和碎片紅細胞,尚應觀察有無嗜多然紅細胞等;血小板多少、有無畸形等。

細胞形態(tài)的觀察對象1、紅細胞2、白細胞:粒細胞(中性、嗜酸、嗜堿)淋巴細胞單核細胞3、血小板紅細胞【正常紅細胞】呈圓形雙凹盤狀,中心稍淡,橘紅色。紅細胞形態(tài)觀察從成熟紅細胞的形態(tài)觀察,可找出疾病的病因,在觀察分析紅細胞形態(tài)病理改變時,應著重注意如下幾個方面:(一)大小小紅細胞:MCV<82,直徑<6μm,見于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鐵粒貧)、慢性病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大紅細胞:MCV>95,直徑>8.5μm,見于巨幼紅細胞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混合性貧血、紅白血病型。

僅見輕度紅細胞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規(guī)則,中心淡然區(qū)擴大,這種病理改變可出現(xiàn)于任何一般貧血的血象中,對貧血種類診斷意義不大。橢圓形紅細胞:紅細胞體長,兩端鈍圓,呈橢圓狀。正常人血液中也可見到,但最多不超過15%。其增多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診斷價值。此種細胞置于高滲、等滲溶液中,或置于正常人的血清中時,其橢圓形保持不變,但在幼紅細胞和網(wǎng)織紅細胞階段,其形為圓形,只有細胞成熟后,才呈現(xiàn)橢圓形,其形成機制與基因有關。靶形紅細胞:紅細胞中心部位染色較深,周圍為蒼白區(qū)域,而細胞邊緣又深染,形如射擊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區(qū)不像孤島而像從紅細胞邊緣延伸的半島狀態(tài)或柄狀,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紅細胞。靶形紅細胞直徑可比正常紅細胞大或正常,但厚度變薄。靶形紅細胞常見于各種低色素性貧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時尤易見到,此種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化學結構發(fā)生變異以及鐵代謝異常所致。棘形紅細胞:紅細胞邊緣有較大突起,突起的長度和寬度不一,見于肝病、溶血、肝素治療的血象,亦見棘紅細胞增多癥。注意與皺縮紅細胞區(qū)別。皺縮紅細胞周邊呈鋸齒形排列緊密、大小相等,外端較尖。紅細胞形態(tài)異常:球形紅細胞(左上),橢圓形紅細胞(上),口形紅細胞(左下),棘形紅細胞(右下)。(四)結構異常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可發(fā)現(xiàn)紅細胞形態(tài)結構異常變化,了解這方面知識,對血液診斷及鑒別診斷有重要幫助。Howell-Jolly小體:紅細胞內含有圓形紫紅色小體,一個或數(shù)個,是核殘余物質,此小體多見于骨髓增生旺盛,如溶血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MDS??úǎ–aobt)環(huán):核膜的殘余物,呈環(huán)形或8字型,是一條很細的淡紫色線狀體,如出現(xiàn)提示嚴重貧血、惡性貧血、白血病等病人血象中。有內含物的紅細胞:可見豪周氏小體,雙核,卡波氏環(huán)。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特異性顆粒多,細小,均勻布滿胞質,淺紫紅色。嗜堿性粒細胞:顆粒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常覆蓋在核上,藍黑色。淋巴細胞:小淋巴細胞一般無顆粒,大淋巴細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勻,深紫紅色顆粒。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核分葉分2-5葉,以3葉為多。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桿狀核細胞增多或出現(xiàn)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細胞的現(xiàn)象。常見于感染,尤其是化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并以5葉核以上的中性粒細胞>3%的現(xiàn)象。主要見于巨幼貧。粒細胞形態(tài)異常:粒細胞中毒性顆粒:細胞漿內有粗大,著色深染的顆粒。

血小板正常血小板多呈圓形或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用油鏡平均每視野3-5成群(估算每25個紅細胞有一個血小板)。常見血小板三五成群、成片出現(xiàn)。小堆集:血小板三五成群,見于正常人;中堆集:血小板10-30個成堆,見于正常人或增生性貧血;成群分布;大堆集:血小板40-50個成堆成群出現(xiàn),見于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學習形態(tài)學的心得體會我覺的在看血片和骨髓片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全局的觀念,絕不可以以小而見大,一葉障目,看片時首先要用低倍鏡通覽全片,選擇一個合適的區(qū)域再進行觀察,譬如有時好多大的細胞常會在推片時被擠到玻片的尾部和兩側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