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楊廣的詩詞10篇_第1頁
2023年最新的楊廣的詩詞10篇_第2頁
2023年最新的楊廣的詩詞10篇_第3頁
2023年最新的楊廣的詩詞10篇_第4頁
2023年最新的楊廣的詩詞10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 PAGE53 頁 共 NUMPAGES53 頁2023年最新的楊廣的詩詞10篇歷史探秘 隋煬帝楊廣的荒淫生活 導(dǎo)語:隋朝二世而亡,這樣的結(jié)果導(dǎo)向和隋煬帝的荒淫有很大的關(guān)系,據(jù)傳他的后宮龐大,一天寵幸一個妃子,連皇后都自身難保。 隋煬帝的女人 隋煬帝 隋朝二世而亡,這樣的結(jié)果導(dǎo)向和隋煬帝的荒淫有很大的關(guān)系,據(jù)傳他的后宮龐大,一天寵幸一個妃子,連皇后都自身難保。 隋煬帝的女人 隋煬帝在歷史上是比較有名的,但是他的有名不是因為賢能,而是因為太好色。不管是在隋煬帝登基之前,還是在登基之后,隋煬帝的女人都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可以這樣說,楊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風(fēng)流好色的一個皇帝了。當(dāng)然了,也不是說只要是

2、女人楊廣就喜歡,很多對于楊廣來說,都是一夜情而已,楊廣真正喜歡過的女人,也就在5人之?dāng)?shù)。 這5個女人分別是蕭后還有崔氏女,陳婤,宣華夫人以及容華夫人了。在這5個女人當(dāng)中,蕭后是隋煬帝的正妻,其他的都是隋煬帝的愛妃寵妾了。但是其實隋煬帝對于蕭后是沒有什么感情的,他寵愛蕭后,主要是因為自己的母親獨孤后了,不得不說,獨孤后在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的,所以隋煬帝為了討好自己的母親,只能萬分寵愛蕭后,在獨孤后死后,蕭后就漸漸失寵了。 當(dāng)然了,除了對蕭后沒有感情之外,隋煬帝對于其他的幾個女人倒還是比較寵愛的,特別是宣華夫人,因為宣華夫人過早去世,隋煬帝甚至表示自己是深悼之。除了這幾個女人之外,在隋煬帝的

3、后宮,還有著大大小小的各種名分的寵妃120余人,沒有名分的承衣刀女之類的更是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了。 其實做隋煬帝的女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比如說蕭妃,在獨孤后死去之后,就算是作為楊廣的正妻,看到隋煬帝如此的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卻也是無能為力,敢怒而不敢言。 隋煬帝弒父 可能很多人對于隋煬帝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在很多的史書的描述中,隋煬帝也是一個非常殘暴的昏君,特別是對于隋煬帝弒父這一段,很多的人們都大肆的批評。都說隋煬帝是歷史上不忠不孝,并且非常好色的一個皇帝,其實,對于隋煬帝弒父這一段,我們并沒有有力的證據(jù)來證明,隋煬帝殺了自己的父親。 楊廣的詩詞(2) 大唐秘史 唐太宗霸占楊廣的妻女夜夜臨幸 導(dǎo)

4、語:隋朝開皇二年,也就是公元582年。13歲的楊廣,迎娶12歲的蕭妃。蕭妃是割據(jù)政權(quán)蕭巋的四女兒,因為生辰八字不好,被拋棄到宮外寄養(yǎng)。 說起來 隋朝開皇二年,也就是公元582年。13歲的楊廣,迎娶12歲的蕭妃。蕭妃是割據(jù)政權(quán)蕭巋的四女兒,因為生辰八字不好,被拋棄到宮外寄養(yǎng)。 說起來,這位美麗的蕭四小姐,也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先在民間吃糠咽菜,嫁給野心勃勃的楊廣之后,又一起在公眾面前低聲下氣地“裝孫子”。好容易熬到楊廣當(dāng)了皇帝,新君便迫不及待地跟其他女人尋歡作樂。蕭妃只落了個皇后的虛名。肆無忌憚地折騰了14年,楊廣終于拖跨了大隋朝。618年,他被叛臣活活勒死。蕭皇后便成了勝利者的戰(zhàn)利品。她先后跟過

5、宇文化及、竇建德,后來又被遠(yuǎn)嫁突厥的義成公主要走。姑嫂二人,一起服侍處羅、頡利兩任可汗。如果不是李世民平滅突厥,恐怕,蕭皇后就要客死他鄉(xiāng)了。 公元630年,年屆花甲的蕭氏,含淚回長安。此時,突厥大敗,義成公主死了,頡利可汗遭擒。按理說,蕭氏仍屬“戰(zhàn)俘”。她特殊的身份,居然贏得大唐禮遇。想不到,歸唐之后,她竟把李世民卷進(jìn)了是非漩渦。 舊唐書太宗本紀(jì)載:“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獲隋皇后蕭氏及煬帝之孫正道,送至京師。”蕭氏歸來,李世民給足了面子。 一來,兩家“親上親”,楊廣是李世民的親表叔,李世民還娶了楊廣的女兒大楊妃,從哪兒論,蕭氏也算長輩。 楊廣是李世民的親表叔,李世民還娶

6、了楊廣的女兒大楊妃 其二,李世民的“智囊”蕭瑀,是蕭氏的親弟弟,給臣子一個天大的面子,有什么不好呢?北史里說:“(蕭氏)歸于京師,賜宅于興道里。”看來,李唐很愿意奉養(yǎng)這位前朝皇后。 坊間文人,更愿就此說風(fēng)涼話,很多筆記都收錄了相似的典故:李世民破格舉行了一場盛宴,為蕭氏接風(fēng)。以貞觀時代的標(biāo)準(zhǔn),那種規(guī)格,連皇帝都覺得有些鋪張。李世民笑呵呵地問蕭氏:“您以為眼前的排場比隋宮如何呢? 楊廣的詩詞(3) 楊廣的女兒如意郡主 唐太宗李世民后宮中的這位楊妃雖然是隋唐之類的電視劇的???,但史書中對她的記載實際上只有7個字:“恪母,隋煬帝女也?!笨梢姉铄m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

7、都不知曉。 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并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同時根據(jù)岑仲勉先生的統(tǒng)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

8、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zhǔn)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yīng)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cè)遠(yuǎn)離長安才是??墒聦崊s恰恰相反,依據(jù)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yīng)當(dāng)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jié)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guān)系

9、的前朝公主的話,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dāng)當(dāng),而給親王做妾,最多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jù)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于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

10、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fā),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jī)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后,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后陳后主的幾個親妹妹分別被賞給楊素、賀若弼等人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么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過是戰(zhàn)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盡管史書上稱恪母為楊妃,但這并不能證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為像唐高祖李淵的小

11、妾莫麗芳,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嬪封號,死后才被追封為嬪,史書上卻直接記載其為莫嬪。 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楊淑妃即楊玄獎之女,陰德妃因為兒子李佑謀反被殺后也遭到了連坐,德妃之位空了出來由燕賢妃晉封。還有一位鄭賢妃,也是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梢姉铄安⒎钦黄返乃腻?,最多只是個二品的九嬪,死后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于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8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

12、較高的,史書或墓志銘都有記載,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于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后還是被魏征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yǎng),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后,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xù)留在身邊,這便導(dǎo)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

13、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笨梢娮屩T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jìn)武德殿居?。焕钪尉透挥谜f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yǎng),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fā)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

14、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么訴說離別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jié)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

15、制。 至于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dá)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諄諄告誡之意,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兩度得大內(nèi)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頭風(fēng)發(fā),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兩次收到大內(nèi)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dān)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dān)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fù)生一樣。從今以后,只要你的頭

16、風(fēng)病發(fā)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zhàn)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么會要立他為太子?那么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么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yǎng)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jīng)過什么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qiáng)大有力,擔(dān)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dāng)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

17、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第十子李慎,年紀(jì)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jì)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xù)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jīng)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

18、法并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么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jī)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tǒng)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quán)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quán),怎么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quán)又無兵權(quán)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jì)

19、也要找?guī)讉€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dāng)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后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后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fēng),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么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dān)心,因為當(dāng)初唐太宗立

20、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保ㄅf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后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xiàn)的想法。 至于說什么李恪遠(yuǎn)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

21、交情,自然不會有人愿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樣并不重要,關(guān)鍵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態(tài)度如何??纯蠢钪尉湍苤?,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qiáng)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jìn)、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yōu)樘诱彩拢酝袝T下三品?!保ㄅf唐書太宗本紀(jì))“又以左衛(wèi)大將軍李大亮領(lǐng)右衛(wèi)率,前詹事于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

22、客?!保ㄙY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qiáng)對他處理政務(wù)能力的培養(yǎng),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cè),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shù)稱善?!保ㄅf唐書高宗本紀(jì))“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保ㄘ懹^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么一提,被否決后既不見有過失落后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么內(nèi)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

23、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后。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后,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誅殺戚姬母子,當(dāng)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hù)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yán)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jì)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rèn)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hù)”李恪,要他小心謹(jǐn)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jǐn)言慎行是沒有用的

24、,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dá)到保護(hù)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jīng)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為什么沒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當(dāng)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tǒng)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tǒng)并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后趙石虎的太

25、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tǒng)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tǒng)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么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前朝血統(tǒng)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guān)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于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rèn)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

26、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wù)出色而被當(dāng)?shù)匕傩辗Q贊的。 然而關(guān)于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dāng)籠統(tǒng)的一句贊美之詞,至于具體有什么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xiàn)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guān)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yǎng)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

27、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于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碧瞥嬩洠骸皾h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后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狈〞洠骸皾h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xiàn),守法不二?!睔v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fēng)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一位專研經(jīng)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

28、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xiàn)。 別說什么李恪無才是因為勝利者篡改了史書,想想李元昌也是失敗者,曹植、司馬攸等等都是失敗者,為什么別的失敗者都能有才華橫溢的史實流傳后世,李恪卻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詞而再無具體事跡可言?所以這與勝利者的史書無關(guān),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對武則天稱帝的痛恨以及對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無法掩蓋李恪沒有真材實料的史實。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并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

29、呢? 至于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并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yù)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李恪被冤殺后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nèi)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

30、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nèi)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后“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gòu)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梢娝^的“以絕眾望,海內(nèi)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dāng)時的唐人并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gòu)逆”,認(rèn)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tài)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nèi)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

31、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后,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yīng)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gòu)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rèn)為李恪就是謀反,當(dāng)時能有多少人認(rèn)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于誤導(dǎo)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rèn)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認(rèn)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shù)不勝數(shù)的得寵事跡

32、,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huán)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jīng)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jīng)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jīng)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hù)措施,那么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yáng)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dá)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shù)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

33、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么香餑餑,“揚(yáng)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后。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fā)達(dá),想想當(dāng)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yáng)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jù)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

34、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guī)模遠(yuǎn)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dāng)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瓷先シ獾剡€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fù)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后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fù)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

35、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yuǎn)比踩莊稼更嚴(yán)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yán)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么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shè)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后,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鐘心”,甚至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fā)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征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jìn)

36、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至于楊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貞觀13年才得到了親王應(yīng)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于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dāng)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dá)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

37、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楊廣的詩詞(4) 隋煬帝楊廣詩集 共首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時謚煬皇帝,其孫皇泰帝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夏主竇建德謚閔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楊堅次子,母文獻(xiàn)獨孤皇后。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即位之后,對于國政有恢宏的抱負(fù),并且戮力付諸實現(xiàn)。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xí)惩ńz綢之路,推動大建設(shè),開創(chuàng)科舉,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等。 目錄 1.飲馬長城窟 2.白馬篇 3.春江花

38、月夜 4.野望 5.晚春詩 6.夏日臨江 7.悲秋詩 8.冬夜詩 9.迷樓歌 10.神傷賦 11.江都宮樂歌 12.別宋常侍詩 13.北鄉(xiāng)古松樹詩 14.還京師詩 15.季秋觀海詩 16.幸江都作詩 17.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 18.獻(xiàn)歲宴宮臣詩 19.詠鷹詩 20.望海詩 21.月夜觀星詩 22.謁方力靈巖寺詩 23.舍舟登陸示慧日道場玉清玄壇德眾詩 24.臨渭源詩 25.早渡淮詩 26.賜諸葛穎 27.賜牛弘詩 28.賜史祥詩 29.宴東堂詩 30.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賦詩 31.冬至乾陽殿受朝詩 32.樂府步虛詞二首 33.樂府春江花月夜二首 34.樂府錦石搗流黃二首 35.樂府

39、喜春游歌二首 36.樂府楊叛兒曲 37.樂府江都宮樂歌 38.樂府江陵女歌 39.樂府泛龍舟 40.樂府四時白紵歌二首東宮春 41.樂府四時白紵歌二首江都夏 42.樂府鳳(左舟右冐)歌 43.樂府紀(jì)遼東二首 44.長相思 1.飲馬長城窟 蕭蕭秋風(fēng)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溪筑長城。 豈臺小子智,先圣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節(jié),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云,霧暗關(guān)山月。 緣崖驛馬上,乘空烽火發(fā)。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方舉。

40、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2.白馬篇 白馬金貝裝。橫行遼水傍。 問是誰家子。宿衛(wèi)羽林郎。 文犀六屬鎧。寶劍七星光。 山虛弓響徹。地迥角聲長。 宛河推勇氣。隴蜀擅威強(qiáng)。 輪臺受降虜。高闕翦名王。 射熊入飛觀。校獵下長楊。 英名欺衛(wèi)霍。智策蔑平良。 島夷時失禮?;芊高吔?征兵集薊北。沖冠入死地。 攘臂越金湯。塵飛戲鼓急。 風(fēng)交征旆揚(yáng)。轉(zhuǎn)斗平華地。 追奔掃大方。本持身許國。 況復(fù)武功彰。曾令千載后。 流譽(yù)滿旗常。 3.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 去,潮水帶星來。 4.野望 寒鴉飛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5.晚春詩 洛陽春稍晚,四望滿春暉。 楊葉行將暗,

41、桃花落未稀。 窺檐燕爭人,穿林鳥亂飛。 唯當(dāng)關(guān)塞者,溽露方沾衣。 6.夏日臨江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云散遠(yuǎn)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余興,悵望情不終。 7.悲秋詩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復(fù)來。 露濃山氣冷,風(fēng)急蟬聲哀。 烏擊初移樹,魚寒欲隱苔。 斷霧時通日,殘云尚作雷。 8.冬夜詩 不覺歲將至,已復(fù)入長安。 月影含冰凍,風(fēng)聲凄夜寒。 江海波濤壯,崤潼坂險難。 無因寄飛翼,徒欲動和鑾。 9.迷樓歌 宮木陰濃燕子飛。興衰自古漫成悲。 他日迷樓更好景。宮中吐艷戀紅輝。 10.神傷賦 方其為儲貳,用智固已譎。 及夫據(jù)大器,為謀抑何逆。 龍舟及鳳榻木換舟,無歲不游適。 離宮與

42、別殿,快意事淫佚。 置酒燕要荒,會者三十國。 紫舌與黃支,無所不臣服。 親駕兩征遼,方且肆窮黷。 群盜遂蜂起,土地日緊蹙。 惛猶不知悟,愎諫輒誅戮。 肘腋俄變生,兵刃交于目。 不肖孰甚焉,身亡而國覆。 11.江都宮樂歌 揚(yáng)州舊處可淹留,臺榭高明復(fù)好游。 風(fēng)亭芳樹迎早夏,長皋麥隴送余秋。 淥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躍紫騮。 綠觴素蟻流霞飲,長袖清歌樂戲州。 12.別宋常侍詩 游人杜陵北。送客漢川東。 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 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 別有相思處。啼烏雜夜風(fēng)。 13.北鄉(xiāng)古松樹詩 古松惟一樹。森竦詎成林。 獨留塵尾影。猶橫偃蓋陰。 云來聚云色。風(fēng)度雜風(fēng)音。 孤生小庭里。尚表歲寒心。

43、 14.還京師詩 東都禮儀舉。西京冠蓋歸。 是月春之季?;嘁酪?。 云蹕清馳道。雕輦御晨暉。 嘹高鐃笳奏。葳蕤旌旆飛。 后乘趨文雅。前驅(qū)厲武威。 15.季秋觀海詩 孟軻敘游圣。枚乘說瘉疾。 逖聽乃前聞。臨深驗茲日。 浮天逈無岸。含靈固非一。 委輸百谷歸。朝宗萬川溢。 分城碧霧晴。連洲彩云密。 欣同夫子觀。深槐率虛筆。 16.幸江都作詩 求歸不得去。真成遭箇春。 烏擊爭勸酒。梅花笑殺人。 17.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 法輪天上轉(zhuǎn)。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鹌咧﹂_。 月影凝流水。春風(fēng)含夜梅。 旛動黃金地。鐘發(fā)琉璃臺。 18.獻(xiàn)歲宴宮臣詩 三元建上京。六佾宴吳城。 朱庭容衛(wèi)肅。青天春氣

44、明。 朝光動劍綵。長階分珮聲。 酒闌鐘磬息。欣觀禮樂成。 19.詠鷹詩 遷朔欲之衡。忽投罻羅里。 既以羈華絆。仍持獻(xiàn)君子。 青骹固絕儔。素羽誠難擬。 深目表茲稱。闊臆斯為美。 驚獸不及奔。猜禽無暇起。 雖蒙鞲上榮。無復(fù)凌云志。 20.望海詩 碧海雖欣矚。金臺空有聞。 遠(yuǎn)水翻如岸。遙山倒似云。 斷濤還共合。連浪或時分。 馴鷗舊可狎?;苣咀銥槿?。 方知小姑射。誰復(fù)語臨汾。 21.月夜觀星詩 團(tuán)團(tuán)素月凈。翛翛夕景清。 谷泉驚暗石。松風(fēng)動夜聲。 披衣出荊戶。躡履步山楹。 欣睹明堂亮。喜見泰階平。 觜參猶可識。牛女尚分明。 更移斗柄轉(zhuǎn)。夜久天河橫。 裵徊不能寐。參差歲種情。 22.謁方力靈巖寺詩 梵宮既

45、隱隱。靈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遠(yuǎn)陰。 回旛飛曙嶺。疎鐘響畫林。 蟬鳴秋氣近。泉吐石溪深。 抗跡禪枝地。發(fā)念菩提心。 23.舍舟登陸示慧日道場玉清玄壇德眾詩 天凈宿云卷。日舉長川旦。 (左風(fēng)右立)灑林花落。逶迤風(fēng)柳散。 孤鶴近追群。啼鶯遠(yuǎn)相喚。 蓮舟水處盡。畫輪途始半。 江滻各自遙。東西並興嘆。 已熏禪慧力。復(fù)藉金丹捍。 有異三川游。曾非四門觀。 於焉履妙道。超然登彼岸。 24.臨渭源詩 西征仍屆此。山路亦悠悠。 地幹紀(jì)靈異。同穴吐洪流。 濫觴何足擬。浮槎難可儔。 驚波鳴澗石。澄岸瀉巖樓。 滔滔下狄縣。森森肆神州。 長林嘯白獸。云徑想青牛。 風(fēng)歸花葉散。日舉煙霧收。 直為求人隱。非窮轍跡

46、游。 25.早渡淮詩 平淮既森森。曉霧復(fù)霏霏。 淮甸未分色。湍漭共晨暉。 晴霞轉(zhuǎn)孤嶼。錦帆出長圻。 潮魚時躍浪。沙禽鳴欲飛。 會待高秋晚。愁因逝水歸。 26.賜諸葛穎 參翰長洲苑。侍講肅成門。 名理空研覈。英華恣討論。 實錄資平允。傳芳導(dǎo)后昆。 27.賜牛弘詩 晉家山吏部。魏代慮尚書。 莫言先哲異。奇才並佐予。 學(xué)行敦時俗。道素乃沖虛。 納言云閣上。禮儀皇運初。 彝倫欣有敘。垂拱事端居。 28.賜史祥詩 伯煚朝繼重。夏侯親遇深。 貴耳唯聞古。賤自詎知今。 早(左扌右剽)勁草質(zhì)。久有背淮心。 掃逆黎山外。振旅河之陰。 功已書王府。留情太僕 箴。 29.宴東堂詩 雨罷春光潤。日落暝霞暉。 海榴舒欲

47、盡。山櫻開未飛。 清音出歌扇。浮香飄舞衣。 翠帳全臨戶。金屏半隱扉。 風(fēng)花意無極。芳樹曉禽歸。 30.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賦詩 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 氈帷望風(fēng)舉。穹廬向日開。 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 索(辯讠換糸)擎羶?nèi)狻mf鞲獻(xiàn)酒杯。 如何漢天子??丈蠁戊杜_。 31.冬至乾陽殿受朝詩 北陸玄冬盛。南至晷漏長。 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 至德慚日用。治道愧時康。 新邑建嵩岳。雙闕臨洛陽。 圭景正八表。道路均四方。 碧空霜華凈。朱庭皎日光。 纓珮既濟(jì)濟(jì)。鐘鼓何鍠鍠。 文戟翊高殿。采眊分脩廊。 元首乏明哲。股肱貴惟良。 舟檝行有寄。庶此王化昌。 32.樂府步虛詞二首 其一 洞府凝玄液。靈山體自然

48、。 俯臨滄海島。回出大羅天。 八行分寶樹。十丈散芳蓮。 懸居燭日月。天步役風(fēng)煙。 躡記書金簡。乘空誦玉篇。 冠法二儀立。珮帶五星連。 瓊軒觶甘露。瑜井挹膏泉。 南巢息云馬。東海戲桑田。 回旗游八極。飛輪入九玄。 高蹈虛無外。天地乃齊年。 其二 總轡行無極。相推凌太虛。 翠霞承鳳輦。碧霧翼龍輿。 輕舉金臺上。高會玉林墟。 朝游度圓海。夕宴下方諸。 33.樂府春江花月夜二首 其一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其二 夜露含花氣。春潭瀁月暉。 漢水逢游女。湘川值兩妃。 34.樂府錦石搗流黃二首 其一 漢使出燕然。愁閨夜不眠。 易制殘燈下。鳴砧秋月前。 其二 今夜長城下。云昏月應(yīng)

49、暗。 誰見倡樓前。心悲不成慘。 35.樂府喜春游歌二首 其一 禁苑百花新。佳期游上春。 輕身趙皇后。歌曲李夫人。 其二 步緩知無方。臉曼動余嬌。 錦袖淮南舞。寶襪楚宮腰。 36.樂府楊叛兒曲 青春上陽月。結(jié)伴戲京華。 龍媒玉珂馬。鳳軫繡香車。 水映臨橋樹。風(fēng)吹夾路花。 日昏歡宴罷。相將歸狹斜。 37.樂府江都宮樂歌 揚(yáng)州舊處可淹留。臺榭高明復(fù)好游。 風(fēng)亭芳樹迎早夏。長皋賚隴送余秋。 淥潭桂檝浮青雀。果下金鞍躍紫騮。 經(jīng)觴素蟻流霞飲。長袖清歌樂戲州。 38.樂府江陵女歌 雨從天上茫。水從橋下流。 拾得娘裙帶。同心結(jié)兩頭。 39.樂府泛龍舟 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zhèn)下?lián)P州。 借問 揚(yáng)州在何入。淮南

50、江北海西頭。 六轡聊停御百丈。暫罷開山歌棹謳。 詎似江東掌間地。獨自稱言鑒里游。 40.樂府四時白紵歌二首東宮春 洛陽城邊朝日暉。天淵池前春燕歸。 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fēng)楊柳自依依。 小苑花紅洛水綠。清歌宛轉(zhuǎn)繁弦促。 長袖逶迤動珠玉。千年萬歲陽春曲。 41.樂府四時白紵歌二首江都夏 黃梅雨細(xì)賚秋輕。楓葉蕭蕭江水平。 飛樓綺觀軒若驚?;×_幃當(dāng)夜清。 菱潭落日雙島舫。綠水紅粧兩搖淥。 還似扶桑碧海上。誰肯空歌采蓮唱。 42.樂府鳳(左舟右冐)歌 三月三日向紅頭。正見鯉魚波上游。 意欲垂鉤往撩取??质球札堖€復(fù)床。 43.樂府紀(jì)遼東二首 其一 遼東海北翦長鯨。風(fēng)云萬里清。 方當(dāng)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

51、 前歌后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萬里去??盏牢逶瓪w。 其二 秉旄杖節(jié)定遼東。俘馘變夷風(fēng)。 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雒陽宮。 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 詎似南宮復(fù)道上。先封雍齒侯。 44.長相思 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風(fēng)日夕吹,種成千萬枝。 思何疑,愛何疑,一日為歡十二時,誰能生死離。 楊廣的詩詞(5) 隋煬帝楊廣詩詞欣賞 隋煬帝其實寫得一手好詩 導(dǎo)語:隋朝的楊廣是歷史上的一個名人,但是他更多的得到的是后人的批判,因為他們覺得楊廣是一個昏君。但是人都有缺點和有點,楊廣也是,在歷史上 隋朝的楊廣是歷史上的一個名人,但是他更多的得到的是后人的批判,因為他們覺得楊廣是一個昏君。但是人都有缺點和

52、有點,楊廣也是,在歷史上雖然他沒有管理好隋朝,但是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還是很高的,這也贏得了多人對他的稱贊。那么楊廣的詩詞究竟如何呢,他在歷史上是怎么死的呢? 隋朝楊廣的詩詞如何 楊廣是少年出英雄,文武全才也。十三歲當(dāng)上大將軍,十八歲出任尚書令,二十歲就是元帥啊。這放在近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兒,別提在非戰(zhàn)爭年代,沒有元帥一職,就是大將軍,在現(xiàn)代,不熬個幾十年資歷都休想當(dāng)上。而二十歲的楊廣就已經(jīng)統(tǒng)領(lǐng)大軍南下滅陳了,還真被他打下來了,為隋朝一統(tǒng)天下墊上了最后一塊地基。 在當(dāng)時,楊廣在陳的名聲很好,而且他行兵打仗能力強(qiáng),數(shù)次打退過突厥的來襲。要不是當(dāng)上皇帝后,整日渾渾噩噩,也不會出現(xiàn)三征高麗而慘敗的局

53、面。 楊廣自幼具備文學(xué)天賦,極為擅長寫詩。后世曾有人寫詩感慨隋煬帝和王安石的文采,“隋煬不幸為天子,安石可憐做相公。若使二人窮到老,一為名士一文雄。” 隋煬帝楊廣在生命終結(jié)之前還留下了一首五言詩,可見隋煬帝的文人一面,也是很風(fēng)流的嘛。隋煬帝楊廣在江都做的詩是做多的,例如:求歸不得去,真成遭個春。鳥聲爭勸酒,梅花笑殺人。 楊廣怎么死的 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天天對著銅鏡唉聲嘆氣的說道:“這么英俊硬朗的頭,誰會忍心將他砍下???”就這樣,楊廣一天天生活照舊。此事已是民怨四起,反動起義的政權(quán)不計其數(shù),以瓦崗李密,洛陽王世充,太原李淵聲勢最為浩大。 同年三月,楊廣打算到南京的治丹陽宮安度晚年,可是當(dāng)時

54、身邊的侍衛(wèi)都是關(guān)中人士,他們不愿遠(yuǎn)離家鄉(xiāng),到南京定居,就出現(xiàn)了大批量逃兵的現(xiàn)象。就在這個時候,宇文化及發(fā)動兵變,隋煬帝楊廣得知后,立刻逃出宮去,在逃亡西閣的路上,被叛軍追上。楊廣自知已無路可逃,就想要喝下隨身攜帶的毒酒,被叛軍阻攔住,叛軍將領(lǐng)裴虔通讓下屬令狐行達(dá)把楊廣縊死。 楊廣的詩詞(6) 、隋煬帝楊廣少年時的詩詞有春江花月夜、飲馬長城窟行兩首。2、春江花月夜其一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其二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3、飲馬長城窟行肅肅秋風(fēng)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豈合小子智,先圣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詎敢憚焦思,高枕于上

55、京。北河見武節(jié),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云,霧暗關(guān)山月。緣嚴(yán)驛馬上,乘空烽火發(fā)。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4、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隋文帝楊堅與文獻(xiàn)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修隋唐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后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fā)動戰(zhàn)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

56、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dǎo)致了隋朝的覆亡。 楊廣的詩詞(7) 楊廣為什么要弒父奪位 楊廣即隋煬帝,歷史上很多人覺得他能夠坐上皇位是因為他弒父奪位,那么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過程是怎么樣呢下面就和一起來看看真相吧。 楊堅的死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謎團(tuán),關(guān)于他的去世有些記載稱是病死,但是在野史上也流傳著楊廣弒父奪位的說法。因此后世也有推測認(rèn)定了這個說法,認(rèn)為楊堅是死于非命的,然而楊廣當(dāng)時已經(jīng)成為了太子,如果沒有意外他是一定會繼承皇位的,所以楊廣弒父奪位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那么到底楊廣弒父奪位的原因是什么呢 關(guān)于楊廣弒父奪位的原因主要流傳著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稱楊

57、廣在奪得太子的位子之后,本來一直表現(xiàn)的儉樸勤奮,看上去是一位正人君子一般,然而到了604年的時候楊堅突然重病在床,這樣的情況讓楊廣放松了自己的偽裝,開始私下聯(lián)絡(luò)自己的心腹大臣楊素,和他探討要怎樣處理楊堅死后的事情以及自己登基的相關(guān)事宜,但是楊素的回信卻落到了楊堅的手中,這讓楊堅十分憤恨,于是想要趁機(jī)撤換太子,但是這件事卻很快就讓楊堅知曉了,于是楊廣才會做出弒父奪位的事情。 另外關(guān)于楊廣弒父奪位的原因還有一個不同的說法,這個說法就是楊廣是個十分好色的人,在楊堅還沒有去世的時候,他十分寵愛后宮妃子陳氏,并且將她封為了宣華夫人。據(jù)說陳氏本來是南陳的公主,有著傾國的容貌,而楊廣一直對她有著不軌的心思,

58、不但總是刻意地討好她,甚至為她做出了弒父奪位的行動,最后終于取代楊堅成為皇帝,并且擁有了陳氏。 楊廣弒父奪位的過程楊廣是歷史上有名氣的帝王,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隋煬帝,他出生在569年的時候,是楊堅的第二個兒子,開始的時候被封為了晉王,而他的哥哥則是當(dāng)時的太子,但是幾年之后他卻成為了太子,并且在楊堅死后登上了皇位。歷史上一直流傳著楊廣殺死自己的父親才奪得皇位的說法,那么楊廣弒父奪位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關(guān)于楊廣弒父奪位的過程也只是人們的猜測而已,歷史上的記載并不是十分地明確,據(jù)說在開始的時候他一直偽裝的十分儉樸,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難得的謙謙君子,之后又趁著楊堅和太子之間的矛盾贏得了太子的位子,到了6

59、04年的時候,楊堅重病在床,而楊廣則趁機(jī)寫信給自己看重的大臣楊素,和他探討如何在登基之后處理楊堅的后事,但是回復(fù)的信卻被楊堅攔截,看過信之后楊堅大怒,正想要宣他進(jìn)宮的時候,又遇到他的寵妃陳氏,陳氏哭訴說楊廣對她有不軌之心,這更讓楊堅怒火中燒。 就在這個時候楊廣知道了這個消息,同時他還聽說楊堅想要重新立太子,這讓他十分地驚慌,于是便將一些重要大臣抓捕起來,并且讓自己的心腹官員張衡看守著重病的楊堅,將其他的侍從則一律打發(fā)走。在這種情況下楊堅很快就去世了,于是有人猜測楊堅的去世是因為張衡下藥毒殺,而他則是聽令于楊廣,隨后楊廣很快登基成為皇帝,這就是楊廣弒父奪位的過程。 楊廣弒父奪位是真的嗎這個問題的

60、答案在歷史資料中的記載并不是很明確,因為當(dāng)時楊堅生了重病,而楊廣趁機(jī)和大臣楊素在書信中商討楊堅去世之后的事情以及他登基的相關(guān)事宜,這讓楊堅十分惱怒,因此而產(chǎn)生了廢除他太子之位的想法,不過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被楊廣奪走了權(quán)力,并且楊廣還讓心腹張衡看守著楊堅,不久之后就傳出了楊堅死亡的消息。有人認(rèn)為這是楊廣在篡權(quán)奪位,也有人認(rèn)為楊廣早就覬覦父親的寵妃陳氏,所以才會做出弒父奪位的事情。 唐代人士馬總曾經(jīng)在通力這本書籍中寫到,隋文帝是被張衡殺死血濺屏風(fēng)的,但是這種說法在大業(yè)略記中卻有著不同的記載,此書中則認(rèn)為是張衡毒殺的楊堅,但是初唐時期有個名為趙毅的人卻在筆記中記載道,楊廣是因為父親的寵妃蔡氏而殺死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