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及歷史地位_第1頁
論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及歷史地位_第2頁
論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及歷史地位_第3頁
論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及歷史地位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及歷史地位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時期。唐代“在我國茶業(yè)和茶葉文化發(fā)展史上,是一個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飲茶不僅在北方興起,已經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文化特征。陸羽茶經的出版,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本構架,創(chuàng)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茶文化學體系,它是茶葉百科全書、茶葉文化寶典和世界茶葉的經典,是茶學、茶藝、茶道的完美結合。以茶為禮、茶入詩入畫、茶會、貢茶、斗茶、禪茶、品茶、茶道在唐代,特別是中唐以后都逐步形成和完善,并隨著貿易和交往,茶葉、茶籽和茶道開始向外傳播。 一唐代茶文化興盛的社會歷史條件唐代茶文化興盛是對歷史上茶文化吸收和發(fā)展的結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終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發(fā)展、

2、科舉制度的完善、唐詩的繁榮、貢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導等因素。1、佛教的大發(fā)展和推動 佛教的大發(fā)展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機。而佛教中的禪宗興盛直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廣泛流行;茶禪互動,相互吸收和促進,茶文化得以產生。封演封氏聞見記卷6飲茶云: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713-741年)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泰山靈巖寺降魔師大興禪教就是這個時代的反映。晚間不食不睡,甚為難熬。為求功德圓滿,修身養(yǎng)心,禪宗功夫坐禪就需要腦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與坐禪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禪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

3、謝僧寄茶中說:“空門少年初志堅,摘芳為藥除睡眠”,可見茶葉與禪的結合有其客觀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熱衷于以茶助禪,以茶助功,民間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風因此不脛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種茶、采茶、制茶、飲茶,許多名茶產于名剎,許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舉制度的促進 唐代用嚴格的科舉考試來選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場,以示關懷,所謂“金鑾故例,翰林當直學士,春晚困,則日賜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宮詞):“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里過茶湯”。這種科舉制度中最高規(guī)格的考試,也以茶助考,每一位有幸得到賜茶的人每不感到無比自豪,其轟動效應也更大。這說明科學制度中賜茶的

4、普遍性。3、唐詩繁榮的影響 文人作詩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要求作者頭腦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詩興,發(fā)文思,所以吟詩與飲茶有機結合起來。唐代著名詩人無不飲茶,有些人還把飲茶與吟詩有機聯系起來,這種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詩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茶道茶藝、茶性茶德、茶情茶誼、茶俗茶禮、茶事史詩等,同時對茶樹生態(tài)環(huán)境、造茶技術、煮飲技藝、名茶、貢茶、茶政和貿易等都有涉獵,內容豐富,詞句優(yōu)美,從側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據不完全統(tǒng)計,唐代茶詩有391首,作者113人,這與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見的茶詩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4、封建政府的倡導 主要表現為以朝廷為首的各級官府提倡飲茶,主張以茶代酒,貢茶、賜茶的盛

5、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間搜刮名茶貢飲。唐代貢茶有2種,一是選擇各地所產名優(yōu)茶進貢,二是在茶源豐富,茶質優(yōu)良,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區(qū)設立貢茶院造茶進貢。豐富的貢茶,既滿足了朝廷飲用需求,又可進行各類賜茶。唐代皇上向各級賜茶已成為示寵的象征。妃嬪、內侍、公主、學人、舉子、軍人、官吏、王公貴族等都成為賜茶的對象。得到皇帝賜茶的王公貴族更是感激涕零,視為殊榮,誓死圖報?;实廴绱酥匾暡?,茶就被作為一種禮儀用于和親以及固邊強國之事上。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葉。西藏政教鑒附錄云:“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與吐蕃及回紇的

6、茶馬貿易,既有禮遇周邊少數民族,以茶惠及邊民的內容,也有強國固邊的深層次考慮。二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現 1、茶文化形成的基礎十分厚實,飲茶非常普及。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結果。從地域上看,唐代飲茶風習第一次成了真正意義上全國性的“比屋之飲”。尤其是北方,本來“初不多飲”,開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飲風大盛,為此北方許多地方“多開店鋪,煎茶賣之”,這種“始臼中地”的飲茶風俗,很快與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飲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飲茶文化作為全國文化出現的標志。從飲茶所屬人員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飲茶,軍人飲茶,甚至“田間之問,嗜好尤

7、切”。飲茶沒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為一切人的嗜好。從作用來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謂“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舍斯須”。人們對茶“溺之甚”,簡直達到“窮日盡夜”的程度。沒有飲茶的大普及,不會有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飲茶的專門工具和成熟技術,突出表現在陸羽茶經的有關論述中??梢?,唐代茶事是一門藝術,對茶葉的外形、色澤、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飲茶環(huán)境和方式均有詳細而嚴格的規(guī)定。他們追求的是茶葉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術,飲茶要美,要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現了包括茶學專著在內的一大批茶文獻、茶文學。茶經面世標志著茶

8、學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虞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采茶錄、王敷的茶酒論、毛文錫的茶譜義從不同的側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學界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大批詩人用自己飽含深情的筆,寫下了數百首茶詩。這些茶詩或嘔歌飲茶的美妙,或表達賜茶贈茶后的喜悅心情,或寄托對茶德的思考,凡此種種,都表達了對茶的熱愛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詩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學著作的大量出現,為茶抹上了濃濃的文化韻味。不僅如此,還出現了茶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簫翼賺蘭亭圖是世界最早的茶畫,畫中描繪了儒士與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閻立本另繪有斗茶圖,形象地表現了唐代的飲茶風俗。初唐周

9、防的琴啜茗圖大約是當時宮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現。張瑩的明皇和樂圖是一幅宮廷帝王飲茶的圖畫。佚名的宮樂圖描繪宮廷婦女集體飲茶的場面。這些畫對烹茶、飲茶具體細節(jié)與場面描繪得比較具體、細膩。此外,雜著中也大量出現茶的內容??梢姴鑼W家、詩人、文學家、畫家、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都拿起自己的筆為茶文化的繁榮而辛勤耕耘。 4、飲茶儀規(guī)和茶道的出現,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飲茶發(fā)展,有所規(guī)則,是從唐代開始的,這主要體現在茶經六之飲中?!胺蛘漉r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除了普通飲茶儀規(guī)外,唐代已經形成宮廷茶文化圈、文

10、人茶文化圈、大眾茶文化圈、僧侶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飲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規(guī)則。茶道的創(chuàng)立則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層面,即精神方面的內容,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陸羽創(chuàng)造了以“精行儉德”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過沒有使用“茶道”這個詞而已。詩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過程歸納為3個層次。盧仝又在走筆謝孟涑議寄新茶中生動描繪了飲茶的7個層次。劉貞亮將茶葉功效概括為10項,茶十項一文說:“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疬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劉貞亮的茶十德比較具體,包含了茶葉對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禮仁”,“以茶表

11、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條純粹是談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經形成。 三唐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 1、唐代茶文化是對古代茶文化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基礎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唐代茶文化總結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茶文化思想,揉合當時思想界的精華,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茶藝形式,使單純的飲茶活動一變而為精神的活動。人們在制茶、煮茶、飲茶的過程中,深刻理會到儒佛道三家精神的內含。這既是一種物質享受,又是一種精神追求,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唐代茶文化不但給唐代不同人們提供了開展茶文化的樂土,也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這種奠基作用極大地影響了宋元明清茶文化的走向,這種影響,甚至直

12、至今天仍無法完全擺脫。2、唐代茶文化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驅動性。誠如盛唐文化一樣,唐代茶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優(yōu)秀成份都融合在茶文化之中。這種強烈的兼容性,使唐代茶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開放性,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它都獲得新的活力和生機。例如宮廷茶禮、文人茶道、民間俗飲在宋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而明代道家、隱士又把茶的藝術境界發(fā)揮到了空前的地步。同時,唐代茶文化所具有的極大驅動性,又使它對各方面各層次的人具有強烈的親和力,它有利于增進感情,化解矛盾,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強交流和合作。 3、唐代茶文化具有很強的國際性和輻射性。茶樹、飲茶雖是中國的特產,但唐文化的產

13、生最后形成體系,則完全是中國本土儒道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結合的產物。當它形成后,又與中國文化一起傳遍世界。中國的周邊國家是受輻射最早的國家。其中日本僧人自唐代始還把中國的飲茶風俗以及飲茶禮儀、飲茶方法帶回本國,結合本國文化加以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最終形成了具有本國文化色彩的茶道。但不管怎么說,“日本茶道是以中國茶道為母親而成長起來的茶道”,這一直是日本各界的共識。摘 要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代,經濟繁榮,百業(yè)興旺,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茶文化在繁盛的經濟與文化的推動下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發(fā)展,全民飲茶蔚然成風,各種茶學專著相繼問世,茶成為商品進入流通市場,這些都表明茶文化取得的巨大發(fā)展,走向空前

14、的繁榮。關鍵詞 唐代 茶文化 社會原因 文化原因 興盛表現“茶之為飲,始于神農”(陸羽茶經),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茶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國飲。茶文化源遠流長,她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在隋唐以前,茶僅供解渴和藥用,飲用方式十分粗獷,到了唐代,經濟與文化高度發(fā)達,促進了茶文化的迅速發(fā)展。茶經及其他各種茶學著作相繼問世,文人墨客爭相飲茶贊茶,全民飲茶蔚然成風。這些都昭示著茶文化的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 茶文化發(fā)展的社會原因唐朝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的頂峰,茶文化能在唐代取得巨大發(fā)展,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茶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深深打上了時代的印記。她的巨大發(fā)展,離不開唐代繁榮的經濟,離

15、不開當時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只有物質文化高度發(fā)達,人們衣食無憂,才會有條件去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一國家之后,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舉賢任能,休養(yǎng)生息,繁榮經濟,積極發(fā)展生產。百姓生活富足殷實,社會繁榮穩(wěn)定,史稱“貞觀之治”。國家繁榮,百業(yè)興旺,茶作為其中一業(yè),也開始興旺起來。開明的經濟政策,發(fā)達的交通,使茶葉市場迅速發(fā)展。商賈們積極販茶賣茶為茶的普及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除了市場的繁榮,茶的發(fā)展還與朝廷的提倡有很大的關系。經濟繁榮,酒肆業(yè)也繁盛起來。飲酒耗糧巨大,而且飲酒過量對百姓和社會都沒有好處。為了社會穩(wěn)定,也為了節(jié)約糧食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朝廷大力提倡飲茶。在朝廷的刻意引導

16、之下,“貴茶”之風日盛。中唐以后,皇帝都好茶,為了提神治病或消食養(yǎng)生。官員們在民間搜刮好茶,貢茶因之而起。 “清明茶宴”是宮廷每年在清明節(jié)舉辦的最大的宴請活動,參加人員不僅有王公大臣,皇親國戚,還有外邦使者等。朝廷對飲茶的重視,也就直接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二、茶文化發(fā)展的文化原因雄厚的經濟基礎為茶的發(fā)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但是茶文化的發(fā)展卻直接得益于唐朝繁榮的文化。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極為鼎盛的時代,各種文化百花齊放,爭奇斗艷。顯示出充沛的活力。正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之下,茶文化開始蓬勃發(fā)展,不斷吸收各種養(yǎng)料,迅速的完善自身,發(fā)展壯大。作為封建時代文人士大夫精神支柱與思想來源的佛、道、儒思

17、想都有了新的突破與發(fā)展,也就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的發(fā)展。佛教傳入我國之后,在唐代大興,而佛教的發(fā)展對茶文化的發(fā)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僧人們晚間往往要坐禪清修,凈化心靈,而飲茶可以提神,所以他們喜歡以飲茶來輔助清修,茶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寺院往往建在名山之中,這些地方氣候濕潤,陽光充足,土壤豐富,極為適合茶樹的生長,因此寺院周圍多有名茶產生。僧人在種茶的實踐中更喜歡飲茶,研究茶,贊美茶,茶成了佛家興佛事、供菩薩、做功課的必備之物。唐代王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因此大力扶持道教的發(fā)展,使得道教得以大興,形式上取得與佛教同等的地位。道家非常注重養(yǎng)生之道,他們認為長期飲茶可以使人輕身換骨,解化成仙,

18、因此道家也把茶當作清修的輔助手段。他們極力推崇茶的空靈清虛之美,依賴它超越現實,回歸自然。道教對茶的推崇,一定意義上促進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儒家學說認為,茶雖然能給人以刺激,令人興奮,但人們對茶是親而不亂的,能使人在冷靜中面對現實,同時,品茗時恬靜的心情,清雅的環(huán)境,和洽的茶友,精致的茶具,都非常符合儒家的美學精神,因此文人墨客都愛飲茶。茶能提神清心,增強人的思考能力,文人們都喜歡以茶開發(fā)文思。文人愛林泉之美,因此常與僧家往來,他們彼此之間往往因為茶而變得聯系極為密切,這種因為茶的聯系常常表現為一種精神上的默契。文人們對茶的接受與理解更在于茶的那種寧靜、恬淡的品格,十分符合中國文人所推崇的儒家的那

19、種中庸精神。三、茶文化發(fā)展的具體表現在社會及文化諸多因素的推動下,茶文化在唐代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反映在很多方面。茶文化雖不是主流文化,但是在唐代繁榮的經濟背景之下,其發(fā)展獨具魅力,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全民飲茶蔚然成風茶的發(fā)現是中華民族對于全人類的一個偉大貢獻,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健康的飲料,也為人們感悟生命、修身養(yǎng)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極好的方式。但是,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開始,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人們對茶的認識和利用還局限在它的藥用功能,只有到了唐代,飲茶才開始成為人們普遍的習慣。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高潮,它結束了自漢末以來四百年的混亂割據和異族入侵的局面,經濟

20、高度繁榮,為飲茶這種更高級的物質享受創(chuàng)造了條件。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和從容的心境去領略茶的美好滋味。世俗社會的人們對僧人的飲茶加以仿效,從而加快了飲茶的普及,并很快成為流行于整個社會的習俗,全民飲茶蔚然成風。茶經專著問世公元765年, 陸羽根據其對茶的認識, 走訪許多州郡的茶區(qū), 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之上寫成了茶經。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從此茶不僅有了自己的名字, 還有了自己的專著。茶經共7000字, 分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內容完善而專業(yè),對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獲后人的極高評價。茶經是一部科學巨著, 系統(tǒng)而全面地總結了中唐以前有關茶的生產利用的經驗,形成完整的茶學理論。茶經

21、是一部文化巨著, 首次從精神文化角度詳盡介紹茶理茶事?!熬袃€德” 貫穿全文, 尤其以“ 精行”為甚, 并將儒、釋、道思想融入到茶的品飲技藝之中。文中詳盡地列舉茶器、煮茶等的程序, 使飲茶藝術化, 并將其升華到美學意境。茶經推介茶知識, 提倡飲茶風尚,有效地推動茶的發(fā)展和飲茶的普及。正因為陸羽所著的茶經對中國茶業(yè)發(fā)展做出了巨人貢獻, 所以后人尊稱陸羽為“茶圣”。大宗茶市應運而生我國茶葉貿易始于西漢,很多資料可以說明在唐代之前已開始茶葉的貿易,但目前尚無資料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以茶為大宗貿易物的茶市,茶市的出現應該在唐代。茶樹本來是生長在我國南方地區(qū)的一種野生植物,首先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的是寺院的僧侶們。茶有助于僧侶們的清修,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寺院周圍種植茶樹,寺院周圍出了很多茶葉名品。在中唐以前,寺廟茶園在茶葉生產上一直占據了重要位置。后來,社會對于茶的需求越來越大,全民飲茶蔚然成風,地方官員在南方原先不產茶的地區(qū),通過行政手段推廣制茶,因此,茶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茶產量越來越多,逐步進入流通領域,成為一種商品進行交易,大宗茶市應運而生。建立課稅制度茶之課稅, 即茶生產者向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