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 一 章 解 表 劑 第一節(jié) 辛溫解表麻 黃 湯 傷寒論方歌麻黃湯中臣(zhn chn)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組成(z chn)麻黃(m hun) 桂枝 杏仁 甘草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八綱辨證(太陽傷寒證六經(jīng)辨證) 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方解 麻黃:發(fā)散風寒,宣肺平喘,可恢復肺之宣發(fā)之功能。 君 桂枝:解肌發(fā)表,溫經(jīng)通陽,助麻黃發(fā)散肌表之寒。 臣 杏仁:宣肺利氣,止咳平喘,與麻黃配伍則肺氣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二藥性味,麻黃屬升,杏仁屬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 佐 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1)緩解麻黃、桂枝
2、悍烈之性,不致發(fā)汗太過。(2)使氣分之麻黃和血分之桂枝協(xié)調(diào)為用。(3)協(xié)調(diào)升發(fā)之麻黃與肅降之杏仁的作用。(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 使運用 1、辨證要點: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脈浮緊。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體質(zhì)強壯者,且只能暫用不宜久服。表虛自汗、體虛外感、 新產(chǎn)婦人禁用。對瘡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桂 枝 湯 傷寒論方歌桂芍甘草姜棗同。 組成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姜功用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八綱辨證 (太陽中風證六經(jīng)辨證)癥見: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與惡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鳴干嘔(嘔:有聲無物謂之嘔;吐:有物無聲謂之吐。),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3、病因病機 營衛(wèi)不和一般是指表證自汗的病理而言。主要包括:1、衛(wèi)弱營強:衛(wèi)氣虛弱,不能固護營陰,營陰外泄,汗液自汗(z hn)而出,癥見身不熱而時有汗出。2、衛(wèi)強營弱:衛(wèi)氣強而浮越于外,郁于肌表,內(nèi)迫營陰而汗自出,癥見時發(fā)熱而自汗,不發(fā)熱(f r)則無汗。病機關鍵(gunjin):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和。方解桂枝:解肌發(fā)表,散外感風寒之邪 (調(diào)衛(wèi))君白芍:斂陰和營,固在內(nèi)之營陰。 (和營)臣生姜:發(fā)散風寒,溫中止嘔,助桂枝解除表邪。大棗:補益脾胃,補脾生津,助白芍和營。 佐 運用 1、辨證要點:發(fā)熱惡風,鼻鳴干嘔,脈浮緩。2、除風寒表虛證外,還可以治療內(nèi)傷雜證、病后、產(chǎn)后等因營衛(wèi)不和、陰陽不和而致之
4、證。 九味羌活湯 此事難知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宜變通。 組成 羌活 防風 蒼術 川芎 白芷 細辛 黃芩 生地 甘草功用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主治 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證。 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方解羌活:散表寒,祛風濕,止痹痛。(太陽)君 防風:祛風散寒除濕。蒼術:發(fā)汗祛濕健脾。(太陰)臣川芎:(厥陰、少陽)細辛:(少陰)白芷:(陽明)祛風散寒,行氣活血,宣痹止痛。黃芩、生地:清瀉里熱。(治、制)佐1、辨證要點: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肢體酸痛,口苦微渴。2、本方為四時感冒風寒濕邪的常用方劑。書中記載:
5、“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熱,春可以治溫,秋可以治濕,是諸路之應兵也。”所以應用本方要結合季節(jié)氣候的不同,靈活加減。 小青龍湯 傷寒論方歌小青龍湯治水氣,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組成 半夏 細辛 干姜 桂枝 五味子 麻黃 芍藥 甘草功用解表散寒, 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里飲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疼重,頭面(tu mian)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方解麻黃(m hun):發(fā)汗(f hn)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桂枝: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溫陽協(xié)助溫化 君干姜:溫脾肺之寒。細辛:解表溫肺散寒。 半夏:燥濕化痰,
6、蠲飲降濁。臣芍藥五味子養(yǎng)陰斂肺防止汗散太過傷津耗氣 佐運用1、辨證要點:發(fā)熱惡寒,無汗,咳嗽,痰清稀而多,舌苔白滑,脈浮。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等屬于外寒里飲證者。3、使用注意:本方辛散溫化之力較強,必須確屬寒水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陰虛干咳無痰,口渴,舌苔黃,脈數(shù)者不宜使用。4、加減: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桂枝,可加生姜、大棗以調(diào)和營衛(wèi)。外感已解,但喘咳未止:去桂枝、麻黃,+少量炙麻黃 胸滿,痰多,氣急不得臥:重用細辛、半夏,再加生姜,以增強其降逆下氣,溫化寒痰之功。 止嗽散方歌 止嗽散用百部菀,甘草炒桔梗,荊芥與陳皮。組成
7、 桔梗 荊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陳皮 功用 宣利肺氣 ,疏風止咳。主治風邪犯肺之咳嗽證 。 咳嗽咽癢,咯痰不爽,微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 銀 翹 散 溫病條辨方歌銀翹桔梗薄,竹葉生甘草,荊芥牛淡豆豉組成連翹 銀花 桔梗 薄荷 竹葉 荊芥穗 豆豉 牛蒡子 甘草 葦根(用法中加入)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 癥見: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方解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芳香避穢。君薄荷(b he)、牛蒡子:疏散(shsn)風熱,解毒利咽。芥穗、豆豉(duch):解表散邪,防止涼遏太過。(制性取
8、用)臣蘆根、竹葉:清熱生津。桔梗:宣肺止咳,清利咽喉。 佐甘草:調(diào)和諸藥,護胃安中。-佐使運用1、辨證要點:發(fā)熱,微惡風寒,口渴咽痛,脈浮數(shù)。2、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平劑”。3、使用注意:本方多為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對于外感風寒及濕熱病初起則禁用。4、加減:本方也可用于風疹發(fā)熱和麻疹初起。麻疹初起,透發(fā)不齊+浮萍、蟬蛻等以透疹達邪;疹色紅赤,有熱入營份現(xiàn)象+生地、赤芍等以清營涼血解毒。 治療癰瘡初起而有風熱表證者+蒲公英、大青葉、紫花地丁等以加強清熱解毒,散結消癰的作用。 桑 菊 飲 溫病條辨方歌桑菊飲中蘆桔梗,杏仁甘草薄荷翹。 組成 桑葉 菊花 杏仁 連翹 薄荷 桔梗 葦根 甘草功用疏
9、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 風溫初起。(表熱輕證) 癥見: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shù)。方解桑葉:散上焦風熱,清宣肺熱而止咳。菊花: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 君 杏仁:肅降肺氣。桔梗:開提肺氣。 臣連翹:清熱解毒。薄荷:疏散風熱。蘆根:清熱生津止渴。 佐運用1、辨證要點:咳嗽,身熱不甚,微渴,脈浮數(shù)。2、本方較銀翹散力量較弱,故被稱為“辛涼輕劑”。3、使用注意:風寒咳嗽者禁用;肺熱甚者應加味使用本方,否則藥輕病重,必不奏效;本方均為輕清之品,不宜久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論方歌麻杏石甘湯組成 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功用 辛涼宣肺,清熱平喘 。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 癥見:身熱不解,咳逆
10、氣急(qj),甚則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方解麻黃(m hun):宣肺散表。石膏(shgo):清泄肺胃之熱以生津。君杏 仁:利肺氣平喘咳。 臣麻黃湯與麻杏甘石湯 本方是麻黃湯之變劑,麻黃湯可治喘咳,但為風寒束表,肺氣不得宣降之寒喘,故用麻黃、桂枝配伍,以散風寒。本方證之喘是熱壅于肺的熱喘,絕對不能用辛溫之劑,故配伍石膏,且其用量要大于麻黃,確保辛涼之劑之旨。與麻黃湯相比,本方麻黃用量增多一兩,杏仁少20個,炙甘草多一兩。因為本方減掉了桂枝,所以相應增加了麻黃的用量。又因重用了石膏,石膏質(zhì)重而降,故減少了杏仁。甘草防止石膏傷胃,且二藥甘寒可以生津,故加大用量。兩方只差一味
11、藥物,可性能和功效卻迥然不同。 運用1、辨證要點:發(fā)熱,喘急,苔薄黃,脈數(shù)。2、加減:可治麻疹之疹毒內(nèi)陷+大青葉、連翹、黃芩;痰阻氣急+葶藶子、枇杷葉;痰黃稠+瓜簍、貝母等。 3、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屬表證未盡,熱邪壅肺者 升麻葛根湯組成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方歌 升麻葛根湯 芍藥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 解肌透疹此方良。主治 麻疹初起 疹發(fā)不出,身熱頭疼 咳嗽 目赤流淚 口渴 舌紅 舌苔薄而干 脈浮數(shù) 第三節(jié) 扶正解表敗毒散 局方方歌柴前川殼羌獨苓 桔梗參甘草組成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
12、 人參 甘草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 癥見: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方解羌活、獨活:辛溫發(fā)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風寒濕邪。君川芎(chunxing):活血(hu xu)行氣止痛柴胡(chi h):辛散解肌 臣(散表邪)桔梗:宣肺 枳殼:降氣 前胡:祛痰 茯苓 佐(利肺氣)人參:扶助正氣以祛邪; 散中有收不傷正。佐(扶正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益氣和中生姜、薄荷:以助解表。 - 佐使 逆流挽舟:是治療痢疾初起而有表證的方法。即邪從外入里者,治療時乃使邪氣由里還表而出,好像在逆流的水中挽船上行一樣。代表方劑:敗
13、毒散。運用1、辨證要點:憎寒壯熱,肢體酸痛,無汗,脈浮按之無力。2、加減后可以治療麻疹有出疹征兆,但未出疹,身熱不壯,脈細弱,苔白不渴,大便溏者。3、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痢疾、過敏性炎、濕疹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氣虛 第二章 瀉 下 劑第一節(jié) 寒 下大承氣湯 傷寒論方歌 大承氣湯中用芒硝,大黃厚樸枳實繞。組成 大黃 厚樸 枳實 芒硝 功用峻下熱結 主治1、陽明腑實證。2、熱結旁流證,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方解釜底抽薪:指用通導大便以瀉去實熱之邪的方法,好比抽去鍋底下燃燒著的柴草,以降低鍋內(nèi)溫度一樣,泛指寒下法。代表方為大承氣湯。急下存陰:指用苦
14、寒瀉下藥迅速通便泄熱,清除燥結以保存津液,防止痙厥變證之法。代表方為大承氣湯。 運用1、辨證要點:痞、滿、燥、實四癥,舌紅苔黃,脈沉實。2、隨證加減:氣虛,加人參適量;津虧,加玄參、生地。3、使用注意:(1)體虛慎用。(2)中病即止。4、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急性單純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幽門梗阻等見大便不通、苔黃脈實者。 大黃牡丹湯組成 大黃 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功用 瀉熱破淤 散結消腫。主治 腸癰初起 濕熱淤結 右下腹疼痛拒按 自汗惡汗 臨證加減 熱毒較甚加 蒲公英 金銀花 敗醬草 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血瘀較重 加赤芍 乳香 沒藥 活血化瘀。 第二節(jié)
15、溫 下溫 脾 湯 備急千金要方方歌溫脾當歸與芒硝,附子(f z)人參草硝黃; 攻下寒積溫脾陽,陽虛寒積腹痛療。 組成(z chn)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參(rnshn) 大黃 芒硝 當歸功用攻下寒積 溫補脾陽 主治 陽虛寒積證 癥見: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方解附子:溫補脾陽,以解寒凝大黃:蕩滌瀉下,以除冷積 君大黃雖然苦寒,但與大辛大熱的附子同用,則寒性可去,而瀉下的作用仍然存在,此處用大黃,就是取大黃的瀉下作用,使寒積從大便而出,即為“制性取用”。芒硝:軟堅通便,助大黃瀉下干姜:溫中助陽,助附子散寒 臣人參、當歸:益氣養(yǎng)血(歸:潤腸通便) 佐 制性取用
16、指方劑中通過藥物的配伍,使某一藥物的藥性被其他藥物所制約,不至于加重病情,助長邪氣或影響療效,但又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運用1、辨證要點:腹痛,便秘,手足不溫,苔白,脈弦。2、隨證加減:腹中脹痛,加厚樸、木香;腹中冷痛,加肉桂、吳茱萸。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屬于中陽虛寒,冷積內(nèi)阻者第三節(jié) 潤下劑麻子仁丸方歌 麻子仁丸小承氣,杏芍麻仁治便秘,組成 麻子仁 芍藥 枳實 大黃 厚樸 杏仁功用 潤腸泄熱,行氣通便。主治 脾約癥。大便干結 小便頻數(shù),脘腹脹痛,舌紅苔黃,脈數(shù)。方解 麻子仁 性味甘平 質(zhì)潤多脂 潤腸通便 -為君藥 大黃泄熱通便以通腑 杏仁肅
17、降肺氣而潤腸 白芍養(yǎng)陰合理以緩急 為臣藥枳實 厚樸 行氣破積消滯 為佐藥五仁丸組成 桃仁 杏仁 松子仁 柏子仁 郁李仁 陳皮方歌 桃杏松柏李陳皮功用 潤腸通便。主治 津枯便秘 大便干燥 艱澀難出 以及年老或產(chǎn)后血虛便秘。孕婦慎用 第四節(jié) 逐 水 十 棗 湯 傷寒論方歌十棗非君非湯劑(tn j),芫花甘遂與大戟;攻逐水飲力峻猛,懸飲水腫(shuzhng)實證宜。組成(z chn)甘遂、大戟、芫花功用攻逐水飲 主治1、懸飲。癥見: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脹滿,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2、水腫。癥見: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方解甘遂:善行經(jīng)隧脈絡
18、之水大戟:善泄腹膜腸胃之水 芫花:善消上部胸脅之水大棗:1、培土制水:補養(yǎng)脾胃,以制水邪。2、益氣護胃:防止逐水藥傷及脾胃。3、緩其峻毒:緩和逐水藥的毒性。運用1、辨證要點: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2、本方為攻逐水飲之峻劑,需要注意的是,無大棗,則本方不可應用。3、使用注意:(1)本方為攻逐水飲的峻劑,非水飲壅盛不能妄用。服時宜清晨空腹,劑量從0.5克開始逐漸加大,若瀉后積水未盡,患者精神尚可,則次日再服(3-5天為一療程,服2-3療程),如瀉后患者精神疲倦,短氣厭食,雖水未盡去,亦應暫停攻逐,須觀察1-2日,再看具體情況而定;若服后瀉下不止,可服冷粥或冷開水以止之。(2)
19、體虛者及孕婦慎用。(3)甘遂等不能與大棗同煎,否則可增加腹痛吐瀉的副作用。 第五節(jié)攻 補兼施劑 黃龍湯組成 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樸 甘草 人參 當歸 方歌 黃龍湯中用大黃 芒硝枳實人參藏 厚樸甘草當歸配 攻補兼施效力強。功用 泄下熱結 益氣養(yǎng)血 。主治 陽明腑實 氣血不足 心下硬痛 下利清水 色純青 或大便干結 腹痛拒按 身熱口渴 神倦少氣 舌苔焦黃脈虛 臨證加減 若腕腹脹滿不甚 可去枳實 厚樸 以緩下熱結 若陰虛較甚者 可加玄參 麥冬 生地等滋陰增液。 增液承氣湯組成 玄參 麥冬 生地 大黃 芒硝 方歌 增液承氣用黃硝 玄參麥地五藥挑 熱結陰虧打便秘 增水行舟此方怡功用(gngyng) 滋陰
20、(z yn)增液 瀉熱通便 主治(zh zh) 陽明熱結陰虧證 大便秘結 下之不通 腕腹脹滿 口干唇燥 舌紅苔黃 脈細數(shù) 第三章 和解劑一、概念: 具有和解少陽、調(diào)和肝脾、調(diào)和腸胃等作用,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腸胃不和等證的方劑,統(tǒng)稱“和解劑”。屬“八法”中的“和法”。二、適應范圍: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腸胃不和等證。 1、原為少陽證而定,少陽,從經(jīng)絡上包括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從六經(jīng)辨證上位于太陽陽明之間,已出太陽之表,未達陽明之里,位于半表半里。2、肝膽相表里,膽經(jīng)發(fā)病可影響到肝,肝經(jīng)發(fā)病也可影響到膽,肝膽病又可影響到脾胃,故可用于治療肝脾失調(diào)。3、中氣虛弱,寒熱失調(diào)導致的腸胃不和
21、也可應用。三、分類和解少陽邪在少陽小柴胡湯 調(diào)和肝脾肝脾不和逍遙散調(diào)和腸胃腸胃不和半夏瀉心湯 四、注意事項:1、凡邪在肌表,或表邪全部入里,均不宜使用和解劑2、肝膽病常伴有情志因素,在治療時應適當配伍調(diào)暢情志的藥物疏肝理氣之品。亦可配合心理療法。 第一節(jié) 和解少陽 小 柴 胡 湯 傷寒論方歌小柴胡湯和解方 人柴黃芩甘 半夏生大棗 組成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棗功用 和解少陽 主治 1、傷寒少陽證。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熱入血室證。婦人傷寒,經(jīng)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3、瘧疾;黃疸;內(nèi)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方解柴胡
22、解半表之邪(使少陽邪熱外解) 疏理氣機 君黃芩 清半里之熱(使少陽邪熱內(nèi)消) 清泄膽火 臣和里解表的基本結構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 人參、大棗:益氣扶正 佐運用1、辨證要點(yodin):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脈弦。 臨床上只要見到一部分主證,便可用本方治療。正如傷寒論所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bin sh),不必悉具?!?2、隨證加減(ji jin): 半里之熱漸盛,心煩不嘔去半夏、人參,加瓜蔞 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 兼有肺寒留飲,咳嗽去人參、大棗、生姜,加干姜、五味子 3、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感冒、瘧疾、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胸膜
23、炎、乳腺炎、睪丸炎、慢性胃炎、胃潰瘍等屬少陽證者。4、使用注意:陰虛血少者禁用。 大柴胡湯 金匱要略方歌大柴胡湯用大黃,柴黃芍夏實棗姜,少陽陽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無雙。組成 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生姜 枳實 大棗 大黃功用和解少陽 內(nèi)瀉熱結主治少陽陽明合?。ㄉ訇柍跞腙柮鳎?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xié)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方解柴胡、黃芩(重用):和解少陽 君大黃、枳實(輕用):內(nèi)瀉熱結 臣生姜(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嘔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配伍治腑中實痛與枳實配伍可理氣和血,除心下滿痛 佐大棗:配生姜調(diào)和營衛(wèi)而生津,調(diào)和脾胃 佐使
24、運用1.辨證要點: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或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2.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屬少陽陽明合病者。 第二節(jié) 調(diào)和肝脾劑 四逆散組成 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 方歌 四逆散中用枳實 芍藥甘草與柴胡 功用 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 主治(zh zh) 1,肝脾不和證 脅肋脹痛 脘腹疼痛 脈玄 2,陽郁厥逆證 手足(shuz)不溫 或腹痛 脈玄。 逍 遙 散太平(tipng)惠民和劑局方方歌逍遙散用柴草當歸茯芍術,肝郁血虛脾氣弱,調(diào)和肝脾功效卓。組成當歸 茯苓 白芍 白術 柴胡 甘草功用疏肝解郁 養(yǎng)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 癥見:兩脅作
25、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脈弦而虛。方解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助肝用)君當歸:養(yǎng)血和血 養(yǎng)血柔肝白芍:養(yǎng)血斂陰 (補肝體)臣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薄荷: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jīng)郁熱。燒生姜:溫運和中,且能辛散達郁。佐配伍特點 既補肝體、又助肝用,體用并調(diào),肝脾同治,氣血津液兼顧 。使肝郁得解,血虛得養(yǎng),脾弱得補,諸證自愈。為調(diào)肝養(yǎng)血的名方。運用1、辨證要點:脅痛,神疲食少,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淡紅,脈弦而虛。2、本方為中醫(yī)婦科之常用方劑月經(jīng)不調(diào):滯雞血藤、香附、澤蘭、 虛生地、熟地、女貞子、旱蓮痛經(jīng):雞血藤、香附、川芎、金鈴子散乳房脹痛、包塊:橘絡、青皮、夏
26、枯草、 牡蠣更年期綜合征(喜怒無常):合補腎藥 第三節(jié) 調(diào)和腸胃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方歌半夏瀉心配連芩,干姜人參草棗行;辛開苦降除痞滿,寒熱錯雜痞證蠲。組成 半夏 黃芩 干姜 人參 黃連 大棗 甘草功用寒熱平調(diào) 消痞散結 主治(zh zh)寒熱錯雜(cuz)所致的痞證。 癥見: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u t),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方解半夏(辛苦溫):散結除痞,和胃降逆 君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黃芩、黃連(苦寒):苦寒泄熱 臣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 佐甘草:調(diào)和諸藥,益脾和中 使難點解疑本方證已有痞滿,又用了參、棗、草滋補,能否會加重痞滿? 在傷寒論中,本方的產(chǎn)生是由于誤下?lián)p傷中陽
27、,邪氣內(nèi)陷,寒熱錯雜所致。誤下后必然損傷脾胃,脾胃失運,可以加重痞滿,故用參、棗、草健脾以消痞,這符合內(nèi)經(jīng)中“塞因塞用”的原則。配伍特點寒熱并用 辛開苦降 補瀉兼施 辛開苦降指用辛味藥如半夏、干姜開結散寒,配合苦味藥如黃芩、黃連以降泄除熱,用于治療寒熱互結之痞證的方法。代表方為半夏瀉心湯。臨床多用于治療胃部疾患。運用1、辨證要點:心下痞滿,嘔吐下利,苔膩微黃。2、加減變化:濕熱蘊積中焦,嘔甚而痞,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干姜,加枳實、生姜以下氣消痞止嘔。3、使用注意:氣滯較重或食積所致者,不宜使用。 第四章 清熱劑概念 凡以清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
28、,治療里熱證的方劑,統(tǒng)稱清熱劑。 分類 1、清氣分熱: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劑:白虎湯2、清營涼血:具有清營涼血的作用。代表方劑:清營湯、犀角地黃湯3、清熱解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劑:普濟消毒飲4、清臟腑熱:具有清解臟腑經(jīng)絡邪熱的作用。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5、清虛熱:具有滋陰清熱,養(yǎng)陰透熱作用。代表方劑:青蒿鱉甲湯注意事項 1、辨部位,掌握應用原則:一般是在表證已解,里熱已盛,尚未結實的情況下使用。 (熱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發(fā)汗以解熱(ji r);熱邪入里,大便已結者,宜通便以瀉熱,均非清熱劑所宜。) 2、辨熱證真假:真熱假寒,則大膽(ddn)使用,真寒假熱,則忌用。
29、3、辨輕重:凡適用本類方劑時,應根據(jù)病人的熱勢輕重、體質(zhì)(tzh)強弱,投以適當?shù)乃幜?。因熱邪雖易傷津,但寒涼之品用之過早或過量,皆可產(chǎn)生戀邪不解,或損傷脾胃之弊(苦寒害胃甘寒礙胃) 4、辨虛實:屢用清熱劑,熱仍不退者,即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應考慮改用滋陰補水之劑,使陰復而熱退。 5、應用反佐法:若熱邪之熾盛,清熱劑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熱劑中少佐姜汁或涼藥熱服。(反佐法) 第一節(jié) 清氣分熱 清氣分熱的方劑,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適用于熱在氣分,熱盛傷津或氣陰兩傷之證。主證壯熱煩渴、大汗、惡寒、脈洪大等,或熱病后氣分余熱未清,氣陰皆傷,癥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口干舌紅等。白虎湯 傷
30、寒論方 歌石知甘米白虎湯, 清熱生津止渴煩;氣分熱盛四大證,益氣生津人參添。命名 不是以君藥命名。天上二十八星宿按四象來劃分,東為青龍,西為白虎,南為朱雀,北為玄武。 柯琴曰:“白虎為西方金神,秋金得令,則炎暑自解也。”方中行說:“虎嘯谷風冷,涼風酷暑消,神于解熱,莫若白虎?!币园谆肀扔髑鍩嶂Γ拭谆?。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 陽明氣分熱盛證。癥見: 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方 解石膏(辛甘大寒):除陽明氣分內(nèi)盛之熱 君 石膏辛甘大寒,辛可透熱外出,甘寒不傷津,清熱又可除煩。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石膏可以調(diào)節(jié)體溫中樞,使體溫降低,但藥力持續(xù)時間短,用之
31、不久,旋而復升。且除熱象外還有傷津之象。知母(苦寒而質(zhì)潤):助君藥清熱滋陰 臣 知母雖為苦寒之品,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知母不甚寒,亦不甚苦,且質(zhì)潤多汁?!鼻鍩嶂Σ患笆?,但滋陰(z yn)之力強。既可助石膏清熱,又可補已傷之陰。藥理研究表明,知母藥力持續(xù)時間較長,與石膏配伍,效果最佳。 炙甘草(gnco)、粳米:益胃護津,防大寒(dhn)傷中,防熱盛傷津 佐使。 二藥同用,可緩和石膏、知母的寒性,防止傷胃,并可使藥氣留連于胃,更好地發(fā)揮藥力。運用 1、辨證要點: 大熱,大汗,大煩渴,脈洪大。 2、隨證加減: 若氣血兩燔,引動肝風,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陽明腑實,加大黃、芒硝。 煩渴引飲甚者,加
32、天花粉、蘆根、麥門冬。 3、使用注意:以下情況不可誤用。表證未解之無汗發(fā)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血虛發(fā)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之陰盛格陽證。 4、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流腦、乙腦、流行性出血熱、大葉性肺炎、牙齦炎以及小兒夏季熱、糖尿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屬氣分熱盛者。 竹葉石膏湯 方歌 竹葉石膏人參湯 麥冬半夏甘草米組成 竹葉 石膏 半夏 麥門冬 人參 甘草 粳米 功用 清熱生津 益氣和胃。主治 傷寒 溫病 暑病余熱未清 氣津兩傷證 生熱多汗 心胸煩熱 氣逆欲嘔 口干喜飲 舌紅苔少 脈虛數(shù) 第二節(jié) 清營涼血 清營湯 溫病條辨方 歌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燥渴眠不寧; 犀地銀翹玄連竹
33、,丹麥清熱更護陰。組成竹葉、犀角、生地、銀花、連翹、玄參、丹參、麥冬、黃連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 病機:邪熱內(nèi)傳營分,耗傷營陰。方 解犀角:清營解毒 -君生地、玄參、麥冬:清熱養(yǎng)陰生津 -臣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透熱轉(zhuǎn)氣 佐 丹參:涼血活血 -佐黃連(hunglin):清心瀉火(xi hu),引藥入心經(jīng) -佐使(zu sh)配伍特點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yǎng)陰生津,清氣瀉熱之品,透熱轉(zhuǎn)氣,使營分邪熱轉(zhuǎn)出氣分而解。名詞 透熱轉(zhuǎn)氣:用于治療濕熱病邪初傳營分的治法。在清營解毒藥中配伍清氣分熱的藥物,如銀花、連翹、竹葉,使營分邪熱轉(zhuǎn)出氣分而解。代表方劑:清營湯。 運用 1、辨證要點:
34、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shù)。 2、隨證加減:舌干較甚,去黃連。熱陷心包,配用安宮牛黃丸。營熱動風,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鉤藤,地龍。氣分熱盛,重用銀、翹、竹葉、黃連、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葉、板蘭根、貫眾。 3、使用注意:原書云:“ 苔白滑者,不可與也?!碧Π谆?,為有濕邪,本方中有滋陰之品,可助濕。 現(xiàn)代運用:多用于乙腦、流腦、敗血癥等屬熱入營分者。 第三節(jié) 氣血兩清劑 清瘟敗毒飲方歌 清瘟敗毒地連芩 丹石梔甘竹葉尋 犀角玄翹知芍桔 氣血兩清火毒劫組成 生石膏 小生地 水牛角 真川連 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芍藥 玄參 連翹 竹葉 甘草 丹皮 功用 清熱解毒 涼血瀉火
35、。主治 溫病氣血兩燔證 大熱渴煩 頭痛 干嘔狂躁 吐血 四肢抽搐 脈沉細而數(shù) 或脈大而數(shù)。 犀角地黃湯 小品方方 歌犀角地黃芍藥丹,清熱涼血散瘀專;熱入營血服之安,蓄血傷絡吐衄專。組成 犀角、生地黃、芍藥、丹皮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 熱入血分證 病機:熱毒熾盛于血分 證候特點神志癥狀:心主血,主神明,熱入血分,必然擾亂心神。出血:熱邪迫血妄行,血不循經(jīng),出現(xiàn)各種出血癥狀。瘀血:邪熱耗傷血中津液,血液粘稠,運行不暢,聚而為瘀。方 解 犀角:清心涼血解毒 -君 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臣 芍藥、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佐使 配伍特點: 涼血與化瘀并用(bn yn),使熱清血寧而無
36、耗血動血之慮,涼血止血又無冰伏留瘀之弊。運用(ynyng)1、辨證要點(yodin):各種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 2、隨證加減:熱入血分之各種出血證:吐血黃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黃芩、梔子、側柏葉、白茅根便血地榆、槐花 尿血白茅根,小薊 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鶴草、 旱蓮草、茜草、大棗 3、使用注意: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忌用。4、現(xiàn)代運用:多用于重癥肝炎、肝昏迷、DIC、尿毒癥、過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敗血癥等屬于血分熱盛者。亦有人用于治療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第三節(jié) 清熱解毒 普濟消毒飲 東垣試效方方 歌普濟消毒用黃芩,黃連甘草參橘紅。鼠翹板馬勃 、僵麻柴桔梗,
37、大頭瘟毒服之痊。組成黃連 黃芩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板藍根 馬勃 連翹 玄參 升麻 柴胡 陳皮 薄荷 僵蠶功用 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大頭瘟 方解黃芩、黃連(酒炒、重用): 清瀉上焦熱毒 -君牛蒡子、薄荷(少量) 疏散上部風熱 連翹、僵蠶 -臣陳皮:理氣疏壅散結 玄參、馬勃、板藍根 助清熱解毒 -佐甘草、桔梗:清利咽喉升麻、柴胡:疏散風熱 載藥上行: 火郁發(fā)之: -佐使運用 1、辨證要點:頭面紅腫焮痛 、惡寒發(fā)熱、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shù)。 2、隨證加減:腮腺炎并發(fā)睪丸炎:加川楝子腫痛明顯:加青黛、丹皮、赤芍,并用青黛外敷兼便秘:加大黃(熱甚,無便秘亦可用)。 3、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丹毒、腮腺炎
38、、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礙等屬于風熱邪毒為患。 仙方活命飲方歌 仙方活命飲用白芷 貝防赤芍當歸草 皂角穿山天花粉 陳香沒要金銀花。組成(z chn) 白芷 貝母 防風 赤芍 當歸 甘草 皂角 穿三甲(sn ji) 天花粉 乳香 沒要 金銀花 陳皮功用(gngyng) 清熱解毒 消腫潰堅 活血止痛 。主治 癰瘍腫毒初起 紅腫焮痛 苔薄白黃 脈數(shù)有力 五味消毒飲方歌 五味消毒治諸疔 銀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 組成 銀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天葵子 功用 清熱解毒 消散疔瘡 。主治 火毒結聚之疔瘡 疔瘡初起 發(fā)熱惡寒 疔行似栗 堅硬根深 以及癰瘍癤 局部紅腫熱痛 舌紅苔黃
39、脈數(shù) 四妙勇安湯方歌 四妙勇安金銀花 玄參當歸甘草加 清熱解毒兼活血 熱毒脫疽效甚夸組成 金銀花 玄參 當歸 甘草 主治 熱毒熾盛之脫疽 患肢暗紅微腫灼熱 疼痛劇烈 潰爛腐臭 煩熱口渴 舌紅 脈數(shù) 第四節(jié) 清 臟 腑 熱 龍膽瀉肝湯方歌 龍膽瀉肝梔芩柴, 生地車前澤瀉皆 。 木通甘草當歸和 ,肝經(jīng)濕熱力能排。組成 龍膽草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 當歸 生地 柴胡 甘草 車前子 功用 清瀉肝膽實火 清利肝經(jīng)濕熱 主治 1肝膽實火上炎癥 頭痛目赤 脅痛 口苦 耳聾 舌紅苔黃 脈玄有力 2肝經(jīng)濕熱下注證 陰腫 陰癢 陰漢 小便淋濁 婦女帶下黃臭 舌苔黃膩 脈玄數(shù)有力 清 胃 散 脾胃論方 歌清胃散用
40、升麻連,生地當歸牡丹全; 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組成當歸、黃連、生地、丹皮、升麻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 胃火牙痛 病機:脾胃論言本方病機為“陽明經(jīng)中熱盛”,陽明熱盛循經(jīng)上攻。 癥見: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fā)熱,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方解黃連:清胃瀉火 君 升麻:清熱解毒、疏散郁熱 臣 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丹皮:清熱涼血 臣當歸:養(yǎng)血活血助消腫止痛 佐運用(ynyng) 1、辨證要點:牙痛牽引頭痛(tutng),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2、隨證加減(ji jin): 胃熱甚:加石膏、大黃;口臭:加芳化藥(
41、藿香、佩蘭、砂仁); 牙痛冷熱皆加重:加細辛、白芷; 牙齦潰爛:加芳化、淡滲藥(藿香、砂仁、車前、木通、滑石) 3、現(xiàn)代運用: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jīng)痛屬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風寒及腎虛牙痛不宜使用。 5、升麻的用量:升麻在方中用量重,但其必借黃連的苦寒瀉火于下,不致助火上炎。陳士鐸:“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難于解。所以必須多用。升麻多用,是為了清瀉胃中火熱而設,但無黃連恐升散太過,故為臣藥。 芍 藥 湯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方 歌芍藥湯內(nèi)用檳黃,芩連歸桂草木香;重在調(diào)氣兼行血,里急便膿自然康。組成黃芩、炙甘草、肉桂、大黃、檳榔、木香、當歸、芍藥、黃連功用清熱燥濕,調(diào)
42、和氣血 主治濕熱痢疾 方解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 針對濕熱之邪 君芍藥:養(yǎng)血和營,又可緩急止痛當歸:養(yǎng)血活血和血 臣 二者共用 ,“行血則便膿自愈”。木香、檳榔:行氣導滯 行氣 臣“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大黃:瀉熱除積 通因通用 佐肉桂(少量):可協(xié)助歸、芍行血和營,又可制約芩、連苦寒之性,防止嘔逆拒藥。 佐助和反佐之用。 甘草:與芍藥配伍緩急止痛,又可調(diào)和諸藥佐使配伍特點: 氣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寒熱共投,重在“熱者寒之”。運用 辨證要點:便膿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便膿血,赤白相兼,苔膩微黃,脈弦數(shù)。 2、隨證加減: 白多赤少:加厚樸、砂仁、車前、澤瀉;赤多白少:去肉桂、當歸,
43、加丹皮、地榆、 白頭翁;熱盛津傷,去肉桂,加烏梅(wmi) 兼食積,苔膩脈滑,熱重者,加白頭翁、銀花。 3、使用(shyng)注意: 痢疾(l ji)初起有表證者,忌用。 4、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屬濕熱為患。白 頭 翁 湯 傷寒論方 歌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秦伯二皮黃連藏;清熱解毒并涼血, 赤多白少膿血宜。組成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主治熱毒痢疾 病機:熱毒深陷于血分,下注大腸。 癥見: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方解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君黃連:清熱燥濕 “治痢之最”
44、 黃柏:清熱燥濕厚腸 臣秦皮:清熱解毒,收澀止痢 佐與芍藥湯比較:1、病機:芍濕熱蘊結,氣血瘀滯 白熱毒深陷血分,下注大腸2、功用:芍清熱燥濕與調(diào)和氣血并用。 白清熱解毒兼涼血止痢3、主治:熱毒痢重于濕熱痢運用 1、辨證要點: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2、隨證加減: 兼有表邪,加葛根、連翹、銀花; 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檳榔、枳殼; 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 夾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 阿米巴痢,合桂園內(nèi)包鴉旦子同服。 3、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細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第五節(jié) 清 虛 熱 青 蒿 鱉 甲 湯 溫病條辨方歌青蒿鱉甲知地丹,熱自陰來仔細看;夜熱
45、早涼無汗出,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 組成青蒿、鱉甲、知母(zh m)、生地、丹皮功用(gngyng)養(yǎng)陰透熱 主治(zh zh)溫病后期,邪伏陰分證 癥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方解鱉甲:滋陰退熱青蒿:清熱透邪外出 君 二藥配伍,鱉甲專入陰分滋陰,青蒿可出陽分透熱,使養(yǎng)陰而不戀邪,透熱而不傷正,有相得益彰之妙。“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鄙亍⒅福鹤剃幥鍩?助鱉甲養(yǎng)陰以退虛熱 臣 丹皮:泄陰中之火 助青蒿透泄陰分伏熱 佐 配伍特點: 滋清兼?zhèn)?,標本兼顧,清中有透,養(yǎng)陰不戀邪,祛邪不傷正。運用 1、辨證要點:夜熱早涼,熱
46、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2、隨證加減: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去生地,加天花粉;兼肺陰虛,加沙參、麥冬;小兒夏季熱,加白薇、荷梗。 3、現(xiàn)代運用:用于原因不明的發(fā)熱,各種傳染病恢復期低熱等屬于陰虛內(nèi)熱者。 當歸六黃湯方歌 當歸六黃二地黃,芩柏連芪共煎嘗; 滋陰瀉火兼固表, 陰虛火旺盜汗良。組成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芩 黃連 黃柏 黃芪功用 滋陰瀉火 固表止汗主治 陰虛火旺盜汗 發(fā)熱盜汗 面赤心煩 口干唇燥 大便干結 小便黃赤 舌紅苔黃 脈數(shù) 第五章 祛 暑 劑 清 暑 益 氣 湯溫熱經(jīng)緯方歌王氏清暑益氣湯,暑熱氣津已兩傷,洋參麥斛粳米草,翠衣荷連知竹嘗。組成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
47、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功用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 主治暑熱氣陰兩傷證。 癥見: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shù)。方解 清解暑熱(shr) 益氣生津君西瓜(xgu)翠衣:清熱解暑 西洋參:益氣生津臣荷梗:助君清熱解暑 麥冬(mi dn)、石斛:養(yǎng)陰生津佐黃連:清熱瀉火 歸心經(jīng),可清熱除心火 竹葉:清熱除煩 知母:清熱瀉火 滋陰潤燥佐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調(diào)和諸藥。配伍特點: 用了大量甘涼濡潤之品,稍佐苦寒清泄,兼顧清熱解暑與益氣生津,使清熱而不傷陰,補虛而不留邪。運用 1、辨證要點:體倦少氣,口渴汗多,脈虛數(shù)。 2、隨證加減:暑熱較高:加石膏;暑熱輕者,去黃連;
48、若屬小兒夏季熱,宜清透虛熱,去黃連、知母,加白薇、地骨皮。 3、使用注意:暑病夾濕不宜使用。 第六章 溫 里 劑 第一節(jié) 溫中祛寒理 中 丸 傷寒論方歌理中干姜參術甘,溫中健脾治虛寒;中陽不足痛嘔利,丸湯兩用腹中暖。 組成人參、甘草、白術、干姜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zhì)清稀。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方解干姜:溫中散寒 君 大辛大熱,溫脾陽,散寒邪。人參:補氣健脾 臣 人參補中益氣,培補后天,能鼓舞
49、脾胃的元氣,振奮脾胃的功能,促進運化,多用于脾胃虛弱之證。白術:燥濕健脾 佐白術既助人參增強健脾益氣之力,有可除濕健脾以助運化炙甘草:益胃和中,調(diào)和諸藥使運用(ynyng) 1、辨證要點:四肢不溫,腹中綿綿作痛,嘔吐(u t),便溏,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為溫中祛寒的基礎方、代表方。 2、隨證加減(ji jin): 陽虛甚:肢冷、下利清谷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湯、桂附理中湯) 3、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等屬于脾胃虛寒者。使用注意 濕熱內(nèi)蘊中焦或脾胃陰虛不宜使用。 黃芪建中湯方歌 黃芪建中芍藥湯,桂枝甘草姜棗飴 功用 溫中補氣 和
50、里緩急 主治 陰陽氣血俱證 里急腹痛 喜溫喜按 形體羸瘦 面色無華 心悸氣短 自汗盜汗 。 第二節(jié) 回陽救逆 四 逆 湯 傷寒論方歌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沉細,急投此方可回陽。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 心腎陽衰寒厥證 (寒入少陰之寒厥證或少陰病) 癥見: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惡寒蜷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脈沉微細;或太陽 病汗多亡陽證。方解附子(生):溫壯元陽,回陽救逆。 君 附子大辛大熱,回陽救逆,溫腎助陽 偏腎陽干姜:溫中散寒,通陽助脈 臣 干姜溫中,更偏于補脾陽,與附子配伍,脾腎同補,回陽救逆的力量更大。二者常配合應用。 (1)二者配伍,干姜
51、助附子溫腎陽,附子助干姜健脾陽,一溫先天,一溫后天,脾腎同健,有先后天互相滋養(yǎng)之意。 (2)二者一走一守。附子回陽救逆功效雖強,但不持久走而不守;干姜發(fā)揮作用雖慢,但藥效持久守而不走。二者結合,各取所長,干姜可固附子的走竄,溫陽的力量更加雄厚。前人有“附子無干姜不熱”之談。甘草(gnco):佐使益氣(y q)補中。 緩和附子(f z)、干姜的峻烈之性。 調(diào)和藥性,使藥力持久。配伍特點 1、溫里藥與補益藥同用。2、脾腎先后天同補。 3、補陽之中寓以護陰之旨。運用 1、辨證要點: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微細。是回陽救逆的基礎方。 2、使用注意:若用后出現(xiàn)拒藥,可熱藥冷服。本方大辛大熱,不可
52、久服,中病即止。 第三節(jié) 溫經(jīng)散寒 當 歸 四 逆 湯 傷寒論方歌當歸四逆用桂枝,辛芍甘草通棗施。血虛寒厥四肢冷,溫經(jīng)通脈最相宜。組成當歸、桂枝、芍藥、通草、細辛、甘草、大棗 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 病機:營血虧虛 感受寒邪 寒凝經(jīng)脈 血行不利方解當歸:養(yǎng)血和血 當歸養(yǎng)血,可補充血液的不足;當歸活血,可以促進血液暢通。 君桂枝:溫通經(jīng)脈 桂枝性溫,可祛除寒邪;可宣通陽氣,促進血液運行,故可祛除經(jīng)脈中的寒邪而促進血行。 君白芍:養(yǎng)血和營,助當歸補陰血之不足。 臣 細辛:溫經(jīng)散寒,助桂枝散經(jīng)脈中的寒邪 臣木通:通經(jīng)脈,暢血行 佐大棗:益氣健脾養(yǎng)血 甘草:益氣健脾,調(diào)和諸藥 佐使運用
53、 1、辨證要點: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 2、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癥、雷諾癥、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jīng)、肩周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屬于血虛寒凝者。 3、臨證加減: (1)經(jīng)脈受寒,血脈不利,不通則痛胃脘(wi wn)痛:加吳茱萸、生姜、佛手、黨參。頭痛:加川芎、玄胡。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滯經(jīng)脈,血脈不利,血行不暢凍瘡:加丹參、川芎、雞血藤。紫斑肢寒(雷諾氏?。褐赜?zhngyng)白芍,加丹參、川芎、附子 (3)厥陰(ju yn)肝經(jīng)寒證的主方 痛經(jīng):加桃仁、紅花、川芎、澤蘭、香附。 疝痛:加臺烏、小茴香。 前陰冷痛:加臺烏、川楝、淫羊藿 第七章 表里雙解
54、劑 解表溫里劑 五積散方歌 五積散治五般積 , 麻黃蒼子歸芍齊, 枳桔桂苓甘草補, 川芎兩姜半陳皮。組成 蒼術 桔梗 枳殼 陳皮 芍藥 白芷 川芎 當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 厚樸 干姜 麻黃 功用 發(fā)表溫里 順氣化痰 活血消積 。主治 外感風寒 內(nèi)傷生冷證 身熱無汗 頭痛身痛 項背拘急 胸滿惡食 嘔吐腹痛 月經(jīng)不調(diào)。 解表攻里劑 大柴胡湯方歌 大柴胡湯中用大黃 柴黃芍夏實棗姜組成 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枳實 大黃 大棗 生姜 功用 和解少陽 內(nèi)瀉熱結 主治 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嘔不止 心下痞硬 心下急痛 大便不解舌苔黃 脈玄數(shù)有力 第八章 補 益 劑概念凡是以補益藥為主組成
55、,具有補養(yǎng)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主治各種虛證的方劑統(tǒng)稱為補益劑。屬八法中的“補法”。適應范圍 補益劑為治療虛證而設,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所產(chǎn)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即人體的氣、血、陰、陽等不足而產(chǎn)生的病證,具體的說即久病體虛,臟腑虧損、津血不足、機能衰退等各種病證。 病因飲食失調(diào)營血生化不足思慮太過,過度勞倦勞傷氣血營陰房事不節(jié)損傷腎精元氣大吐、大汗、大瀉陰液氣血(q xu)耗損分類(fn li)氣虛(qx)(肺、脾)補氣四君子湯陽虛(心、脾、腎)補陽金匱腎氣丸血虛(心、肝、脾)補血四物湯陰虛(肝、腎)補陰六味地黃丸氣血兩虛氣血雙補八珍湯陰陽兩虛陰陽并補地黃飲子使用注意 1、要掌握補益劑的
56、使用原則,必須在外邪已解、正氣已虛的情況下才可應用。若正氣已傷而余邪未盡,則在補虛扶正的同時兼以祛邪,即“補正不忘祛邪”。 2、要辨別虛實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如“大實有羸狀”之真實假虛之證,至虛有盛候”得假實之證 3、要注意觀察脾胃功能 4、不可濫用補益劑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 保持精神愉快 5、補益劑的組成藥物多味厚滋膩,煎煮時間應稍長,使性味盡出,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3060分鐘,服藥時間以空腹或飯前為佳。 6、在運用補益劑的時候,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是直接補益法:直接補益虛損的臟器。二是間接補益法:可以依據(jù)臟腑相生的關系補益虛損的臟器。 第一節(jié) 補 氣四 君 子 湯 太平惠民
57、和劑局方命名 本方中的四味藥物,皆屬平和之品,不熱不燥,補而補滯,益氣補中,健脾養(yǎng)胃,如同寬厚和平的君子一般,不偏 不倚、故名四君子湯。四君子湯中和義,人參苓術甘草比;益氣健脾基礎劑,脾胃氣虛治相宜。方歌 參術苓草四君湯。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 癥見:面色晄白、語聲低微、四肢無力、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病機:脾胃(pwi)氣虛,運化乏力方解人參(rnshn):大補脾胃(pwi)之氣 君 白術:燥濕健脾 臣茯苓:滲濕健脾 佐 甘草:益氣補中、調(diào)和諸藥 佐使與理中丸比較: 本方與理中丸的藥物組成中均有人參、白術、炙甘草三味,皆可益氣補中,治療脾虛之證。但
58、四君子湯與茯苓配伍,以人參為君,重在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理中丸與干姜配伍,以干姜為君,重在溫中祛寒,主治中焦虛寒證。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脾胃的基本方,很多補氣或健脾的方劑都是由本方演化而來。主要用于脾胃虛弱,運化乏力而致的各種病癥,以面色晄白、食少氣短、四肢無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證治要點。 2、隨證加減:嘔吐加半夏;胸膈痞瞞加枳殼、陳皮;心悸失眠加酸棗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3、臨床運用:臨床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脾胃虛弱者。 六君子湯方歌 六君健脾又化痰 茯甘參白陳半夏;組成 茯苓 甘草 人參 白術 陳皮 半夏 功用 益氣健脾 燥濕化痰 主治 脾胃
59、氣虛兼痰濕證 癥見食少便溏 胸脘痞悶 嘔逆等 香砂六君湯組成 人參 白術 甘草 茯苓 陳皮 半夏 砂仁 木香 生姜 功用 益氣健脾 行氣化痰 主治 脾胃氣虛 痰阻氣滯證 證見嘔吐痞悶 不思飲食 脘腹脹痛 消瘦倦怠 或氣虛腫滿 。 參 苓 白 術 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歌參苓白術扁豆陳,連肉薏仁縮砂仁。桔梗茯苓人參草,白術山藥益健脾。組成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山藥、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脾虛濕盛證 癥見:食少便溏、或吐或瀉、四肢(szh)乏力、形體消瘦、胸脘痞悶、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病機關鍵(gunjin):脾虛夾濕 方解四君:益氣健脾 君山
60、藥(shn yo)、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補脾滲濕止瀉 臣砂仁:行氣化濕、便補而不滯桔梗:載藥上行、宣開肺氣 佐1.開宣肺氣以通利水道。 2.載藥上行,培土生金,增強保肺之功。 方中桔梗: (1)桔梗苦辛而平,借其升浮之性,與滲濕的藥物配伍而使降中有升,以恢復氣機的升降功能。 (2)桔梗上行入肺,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通,則水道通利而濕有去路。 (3)宣利肺氣,借肺的布精而養(yǎng)全身。素問中言“食氣入胃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桔梗宣通肺氣,通過肺之布津而養(yǎng)全身。 (4)作舟楫之用,載藥上行,引脾氣上行,使輸精于肺,達到“培土生金”之用。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 使 縱觀全方,補中有行、行中有止、功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測量勞動合同
- 出口貨物報關代理合同
- 正式公司轉(zhuǎn)讓合同格式
- 2024年廣告位合同范本
- 2024貸款還款協(xié)議書
- 家庭裝修項目協(xié)議書樣本
- 2024年單位租車協(xié)議書樣本
- 建設工程地基處理協(xié)議書
- 權威委托代理合同范文大全
- 房屋拆遷合同經(jīng)典版本
- 新版學校、幼兒園消毒ppt
- (完整版)中職英語基礎模塊下冊Unit-2--Shopping.ppt.課件
- 德州寺北35千伏輸變電工程節(jié)地評價報告
- 珠寶導購禮儀
- GA∕T 1780-2021 多道心理測試實驗室建設規(guī)范
- 網(wǎng)站的規(guī)劃與設計
- 年產(chǎn)08萬噸發(fā)泡聚苯乙烯聚合工段工藝設計設計
- sup25改性改性目標配合比(玄武巖)
- 圖書館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估匯報
- 有機物的可生化性參照表
- 安全飲水初步設計編制大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