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短詩五首》精美教案_第1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短詩五首》精美教案_第2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短詩五首》精美教案_第3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短詩五首》精美教案_第4頁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短詩五首》精美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 短詩五首1.朗讀這幾首詩,體會凝練而含蓄的語言美。2.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揣摩詩中的情感,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3.感受詩歌的不同藝術風格,體會不同的詩味。2課時布置學生完成第3課課前預習卡第1課時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情感。 月 夜一、新課導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發(fā)表了白話詩九首,這九首詩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詩的先河。沈尹默作為北大知名教授,他發(fā)表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說,正是因為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面世的這一小批現(xiàn)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說真正地顯示出現(xiàn)代性。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樣的魅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板書課題)【

2、設計意圖】簡要介紹月夜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學探究這首詩的興趣。二、初讀詩歌,描繪畫面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韻律。2.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預設 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風呼嘯,“我”與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站立,沒有依靠?!驹O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描繪詩歌畫面,促進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三、結合背景,分析意象師:分析意象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時代背景(見課件出示)。1917年的中國,雖然經(jīng)過辛亥革命,已經(jīng)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處在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下,廣大群眾并沒有真正覺醒,我們的民族仍舊封建愚昧、閉鎖保守。此時,喚起自由思想

3、和個性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學,就是這種民主思想的搖籃;他所參與的新青年,是當時提倡新文化運動、推進新文化運動的旗幟。而新詩的出現(xiàn),正是當時的人們追求“科學”與“民主”,追求人的個體的覺醒,追求思想解放、個性獨立的象征。學生自主討論交流,思考下面的問題。1.“霜風”與“月光”以及“我”與“頂高的樹”兩組意象的關系是什么?預設 “霜風”呼嘯,“明月”高照,這一組意象的對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詩如明月般照亮詩人的心?!拔摇迸c“頂高的樹”這一組意象,“我”既指詩人自己,也泛指擁有獨立精神和自我意識的新青年;“頂高的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tǒng)、穩(wěn)健、根基深厚、固執(zhí)而迂腐,“并排立著”是

4、思想的并立?!皼]有靠著”象征詩人的自強自立。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預設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五四運動”前一代青年的個性覺醒,以及追求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識。四、再讀詩歌,感受韻味1.有感情地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魅力。提示:在理解詩歌主題的基礎上,師和學生一起探討這首詩的朗讀技巧。如每一行的詞尾“著”應當輕讀,使語氣委婉,節(jié)奏舒緩自然;“并排”“沒有”兩個詞應當重讀,體現(xiàn)出作者對獨立自由的渴望。2.感受詩歌美的韻味。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這首詩“美”在何處。預設 (1)韻律美。全詩每句均以虛詞“著”結尾,形成統(tǒng)一的結構韻律,構成反復,并通過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長變化,使詩歌的節(jié)奏起伏,讀來錯落

5、有致。(2)意境美。全詩只有四行,卻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場景:霜風、月光、高樹、“我”,共同構筑了“月夜”的存在。這種看似簡單的物象組合,所透露的詩意卻是“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意象的朦朧感增加了這首詩的整體韻味?!驹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再次朗讀詩歌,探討詩歌朗讀技巧,并以詩歌的“美”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凝練而含蓄的語言,感受詩歌朦朧的意境美。蕭紅墓畔口占一、了解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1.作者介紹。戴望舒(19051950),中國現(xiàn)代詩人、文學翻譯家。1927年發(fā)表成名作雨巷,傳誦一時,由此獲得“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著名詩篇。2.創(chuàng)作背景。蕭

6、紅(19111942),中國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老家在現(xiàn)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3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fā)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見面,卻是一見如故。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于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來后拜謁蕭紅墓時所作?!翱谡肌保讣磁d作詩詞,說明這是隨口吟成?!驹O計意圖

7、】簡要介紹戴望舒與蕭紅,使學生了解兩人友誼,從而進一步理解詩歌。二、朗讀詩歌,分析內容,把握情感生自由朗讀詩歌,結合閱讀體驗,思考下面的問題。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一句中,“六小時”“長途”說明了什么?這一句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預設 “六小時”指出時間之長,“長途”指出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說明了悼念之行頗為不易,表現(xiàn)出詩人與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凹拍奔仁窃娙水敃r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2.詩人寫“紅山茶”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預設 紅山茶的花性花品,正是蕭紅一生品性風采的象征凌寒高潔、冷艷不群、堅忍不屈、執(zhí)著奔

8、放。“紅山茶”這一意象,表達了詩人對蕭紅由衷的贊美、欣賞與緬懷。采摘一束鮮艷的紅山茶放于“你頭邊”,這是戴望舒對蕭紅這樣一位生前愛花寫花的人最好的告慰與祭奠。3.如何理解“我等待著,長夜漫漫”這句話?預設 “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詩歌由對友人的懷念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命運、生死的追問。4.如何理解“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預設 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享受著穿透世事的安詳,“臥聽著海濤閑話”,海陪伴著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而詩人卻仍在漫漫長夜中等待答案。5.這首詩中充滿了各種對比關系,請你說說有哪些。預設 “我”與“你”,“生”與“死”,走長

9、途來悼念的“長”“重”與放一束山茶花的“短”“輕”,長夜的“靜”和海濤的“動”。師小結:這首傷逝之作,飽含著詩人對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對亡友的懷念。三、布置作業(yè)完成·第一單元主題閱讀中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以問題為引導,突破詩歌中的難點,引導學生從理解具體詞句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的角度分析詩歌。第2課時1.自主探究,理解詩歌的主旨與情感。2.對比閱讀,了解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3.體會哲理詩的內涵,模仿創(chuàng)作詩歌。 一、銜接導入現(xiàn)代詩歌,語言凝練而含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哲思。前面一節(jié)課,我們共同品讀了月夜蕭紅墓畔口占這兩首現(xiàn)代詩歌中的代表作。本節(jié)課,我們再來欣賞

10、三首小詩,繼續(xù)享受思考的愉悅?!驹O計意圖】通過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詩歌,引導學生學習新的三首小詩。二、初讀詩歌,講我所愛1.生自由朗讀斷章風雨吟統(tǒng)一三首詩,結合資料理解內容。2.生說說自己最喜歡三首詩中的哪一首,并說明理由。 (生交流、討論并作答)【設計意圖】“選我所愛,暢所欲言”的方式,既能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又能讓學生立足詩歌內容,自主把握詩意。三、再讀詩歌,自主探究1.生以小組為單位,再讀詩歌,交流討論自己認為最值得探討的問題并寫下來。2.指名小組分享寫下的問題,全班點評。3.師點評并出示應重點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斷章中由意象組合成的四個畫面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2)斷章表達了怎樣的哲理

11、內涵?(3)風雨吟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它們還有什么其他意義?“大地”又有什么深層內涵?(4)風雨吟中,“我”是怎樣的形象?“我”的心態(tài)和情感是怎樣的?(5)統(tǒng)一中,如何理解“所有的葉是這一片,所有的花是這一朵”這兩句詩?這首詩闡述了怎樣的哲理?預設 (1)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但“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因為“看風景”這個動作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 后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jīng)過詩人的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

12、分耐人尋味。(2)世間萬物既是相對的,又互相依存,息息相關。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同一時空中,作為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又可能從客體變成主體。(3)這首詩作于1941年,這里的“風”“雨”表面為寫景,實則是暗示風云變幻的歷史時期?!按蟮亍敝傅氖钱敃r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4)“我”是一個有志向的青年,正因為“年輕”,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穩(wěn)命運之舟的舵把,因此有不知人生命運的舟船會駛往何處的迷茫和擔憂。同時,因為處于社會浪潮的領航位置,面對苦難中的祖國,“我”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5)世界是多樣的,世界因多樣性而美麗;同時,所

13、有的葉子和花本質上又是一樣的。所以,繁多只一個空洞的概念,究其本質,都是同一事物。詩人借助簡單的意象,做出對人生規(guī)律的解答,闡釋了世界的統(tǒng)一性?!驹O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有利于讓每個成員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四、對比閱讀,了解新詩對比閱讀課文這五首短詩,總結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學生思考后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1.形式新:與舊體詩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shù)規(guī)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自由,但是一般還是遵循一定的韻律。2.語言新: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詞語,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并吸收國外新語法。3.觀念新:追求個性與獨

14、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綜合對比五首詩,總結出新詩的特點,進一步加深理解。結束語:羅丹說:“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苯?jīng)過這五首詩的學習,大家再次感受到了現(xiàn)代詩歌特有的豐富情感和朦朧意境。課下大家可以再找一找沈尹默、戴望舒、蘆荻等人的其他詩歌讀一讀,讓這些對生活充滿思考和熱愛的詩人,指引我們去追求生活中的美好?!驹O計意圖】創(chuàng)作詩歌,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詩歌這一文體的興趣,用讀寫結合的形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五、學以致用,布置作業(yè)本課的五首短詩語言凝練卻意蘊豐富。請你借鑒任意一首短詩的句式,創(chuàng)作一首小詩。作為一篇自讀課文,這堂課主要通過學生自

15、主閱讀來完成詩歌的鑒賞任務。第1課時重點指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前兩首詩歌并解讀意象,品味語言。第2課時則放手讓學生自行嘗試理解詩歌,讓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體會,教師隱退于課堂之外,只就重難點問題進行點撥。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自己把握詩意,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自主賞析詩歌的能力。關鍵能力解讀詩歌要聯(lián)系時代背景很多現(xiàn)代詩都具有很強的時代烙印,比如沈尹默的月夜、蘆荻的風雨吟等,要準確解讀其中詩句,正確理解詩歌內涵,就必須結合時代背景。只有聯(lián)系時代背景,才能拉近和詩人的距離,才能和詩人無間隔地對話和交流,才能更直接和更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情感律動。例如在月夜一詩中,詩人寫道:“我和一株頂高的

16、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這里的“沒有靠著”如果不聯(lián)系時代背景,學生可能會片面解讀為內心的孤寂。但實際上,結合“五四”時期的社會特征,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要表現(xiàn)的并不是孤獨,而是一種自強自立的精神,是用一種昂然的姿態(tài)來追求人格獨立,追求思想自由。由此看來,對于具有朦朧意味的現(xiàn)代詩的解讀,并非完全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應當站在特有的歷史背景下分析、理解。疑難探究從哪里能看出這個時期的新詩具有“新中有舊”的特點?月夜從題目,到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如“霜”“風”“月”“樹”,都是古詩中的傳統(tǒng)意象;從形式上看,詩一共四行,前兩行為七字句,后兩行略有變化,但相對來說整體形式依然較為整齊;從風格上來說

17、,詩歌使用的是傳統(tǒng)詠物寄懷的手法。因此這首詩能看到舊體詩的影子。蕭紅墓畔口占結構也較為規(guī)整,面貌與絕句相近。從結構上看,古人作絕句,很講究第三行所起的轉折作用,元人楊載說過一番精辟的話:“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這首詩的第三句與“平直敘起”的第一、二句不同,從內容上看,和第四句合起來,具有明顯的轉折。類文閱讀首次發(fā)表于新青年四卷第一號上的共有九首詩胡適四首,沈尹默三首,劉半農兩首。除了課本沈尹默的月夜,其余八首分別是:胡適的鴿子人力車夫一念景不徙,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題女兒小蕙周歲日造像,沈尹默的鴿

18、子人力車夫。鴿 子胡 適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群鴿子,在空中游戲??此麄內齼蓛桑丨h(huán)來往,夷猶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襯青天,十分鮮麗!3短詩五首知識與技能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詩的主旨和情感。過程與方法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的主旨。2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3對比閱讀這幾首詩,理解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或對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內涵或相互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感悟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重點1誦讀、理解詩歌內容。2揣摩詩

19、歌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難點聯(lián)系詩人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再現(xiàn)詩中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增強直觀性。2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并感受詩歌語言之精美;讓學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朗讀音頻以及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學生:通讀詩歌,解決生字詞,初步感知文意,并在課前查閱作者的相關情況。2課時 月夜 蕭紅墓畔口占唐詩宋詞,經(jīng)典“詠”流傳;現(xiàn)代詩,風格獨特別樣紅。同學們或許有過這樣的感受:現(xiàn)代詩以清新雋永的語言,含蓄優(yōu)美的意境成為人們心靈棲息的港灣,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

20、徜徉在現(xiàn)代詩這片水草豐美的天地,分享詩人沈尹默在霜風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傾聽詩人戴望舒在拜謁友人墓時寂寞地傾訴。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2戴望舒(19051950),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詩篇。1月夜寫作背景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fā)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

21、”首先在于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xiàn)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 例如這首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志。2補充介紹蕭紅的情況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中國近現(xiàn)代成就很大的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之一,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fā)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3蕭紅墓畔口占寫作背景戴望舒與蕭

22、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于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釋放后拜謁蕭紅墓時所作?!翱谡肌?,說明這是隨口吟成。品讀月夜1多媒體出示月夜,教師播放朗讀音頻,配樂范讀,學生聽后描述所想象的畫面。2美的詩還需要美美地讀,請大家想象著剛才所描述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這首短詩。3學生討論、交流。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氛圍?霜風、月光、一株頂高的樹,營造了霜風寒月的幽靜氛圍。品讀蕭紅墓畔口占1多媒體出示蕭紅墓畔口占。2教

23、師范讀,學生聽讀。3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月夜 1學生朗讀詩歌。2多媒體出示問題。3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問題,教師歸納明確。(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著,充滿了美的意蘊。 (2)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簡單地描寫記錄當時的某種場景,但這又何嘗不是對當時現(xiàn)狀的描寫?請你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說對這首詩的象征意象的理解。象征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耙恢觏敻叩臉洹毕笳髦爬系挠^念,傳統(tǒng)、 穩(wěn)

24、健、 根基深厚、固執(zhí)而迂腐。“并排立著”是思想的并立?!皼]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拔液鸵恢觏敻叩臉洳⑴帕⒅?,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3)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在嚴寒下不妥協(xié),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xiàn)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蕭紅墓畔口占1指定學生朗讀詩歌。2分組討論、交流下面問題。(1)詩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別指誰?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我”指作者,“你”指蕭紅;蕭紅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作者為什么要“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來蕭紅的墓前放一束“紅山茶”?表達對已逝友人深

25、沉的追思和緬懷之情。(3)這是一首“偉大的詩篇”,詩句簡短卻意味深長。請品味詩句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第句: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凹拍奔仁窃娙水敃r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第句: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著,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復雜的感情?!凹t山茶”寄托作者對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熱烈、紅艷的生命。第句: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伴L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

26、”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第句: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閑話”,海陪伴著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這首詩通過敘寫詩人拜謁女作家蕭紅墓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沉追思和緬懷之情,也飽含著二者之間真摯深厚、純真的友情。 1月夜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意境的創(chuàng)造,顯得清新質樸,含而不露。四句詩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說教;且詩中的主體情緒與客觀意象融為一體,創(chuàng)構出渾整的畫面與意境氛圍。此外,詩以動詞“照”“靠”押

27、韻,卻在每行詩末綴以一個輕聲詞尾“著”,使語氣委婉,節(jié)奏舒緩自然,富有散文之美。2蕭紅墓畔口占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于質感。此外,這首詩篇的層次分明,結構和諧,外在的平和與內在的情感張力互相支撐,時間的連續(xù)展開,心情的慢慢沉郁,生者與逝者的對話,在空曠的世界中相互呼應。月夜沈尹默 意象烘托主旨與樹并立蕭紅墓畔口占戴望舒斷章 風雨吟 統(tǒng)一上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品味了月夜的意境美,蕭紅墓畔口占的情感美。接下來請同學們和老師共同學習斷章風雨吟統(tǒng)一這三首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哲理、作者抒發(fā)的深沉情思。1卞之琳(19102000),江蘇海門人,詩人、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箲?zhàn)期間在各地任教,為中國的文

28、化教育事業(yè)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2蘆荻(19121994),著名詩人。原名陳培迪,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鎮(zhèn)人。 出版的詩集主要有桑野馳驅集田園新歌海南頌荻花集等。3聶魯達(19041973),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fā)表詩作,1923年發(fā)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fā)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1斷章文題解讀斷章創(chuàng)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詩。據(jù)作者自云,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于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2風雨吟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 20 世紀 40年代初期。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蘆荻久

29、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十分熟悉。他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揭示出“我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風雨,更是社會的、人生的風雨,鼓勵人們敢于搏擊風雨。3統(tǒng)一文題解讀詩歌題目言簡意賅,意味深長,蘊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尋味。世間萬物,錯綜紛繁,在對立之中存在統(tǒng)一,通過繁多的現(xiàn)象可以窺見單一的本質。詩人采擷極為常見的事物,透過詩意的語言來揭示深刻的哲理。1請聽范讀錄音,注意朗讀的感情基調和節(jié)奏。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理解詩歌大意。斷章1朗讀詩歌,品味畫面美。詩歌共四行,形成四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這四個畫面之間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

30、上看你”,“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為“看風景”這個動作發(fā)生了聯(lián)系。后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fā)生了聯(lián)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jīng)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2再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旨。(1)從詩人描繪的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畫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裝飾別人的夢,人生可以互相裝飾,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的。(2)結合你對詩歌的理解,說說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互關聯(lián)、互相依存的,人

31、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有可能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風雨吟1朗讀詩歌,描繪詩歌畫面。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關鍵的詞,如“卷”“奔”“?!薄爸邸薄岸媸帧钡鹊?,想象出畫面并做描繪。“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要敢于像年輕的舵手一樣,樹立強烈的責任感,拯救在風雨中飄搖的祖國。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征意義,理解作者情感。(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達效果?“卷”“奔”這兩個動詞極

32、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動蕩的、不安定的和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沖過來的動態(tài)。(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么象征意義?“大地”又有什么深層內涵?詩歌中的“風”“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于“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jīng)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里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chǎn)生了強

33、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統(tǒng)一1朗讀詩歌,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統(tǒng)一”這個思想的?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它們都是多對一的關系,“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思想。2作者為什么認為“多”就是“一”呢?為什么說“繁多是個謊言”?請你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作者認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花,又寫到了葉,然而花、葉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tài),它們的本質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花、葉、果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并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