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教案_第1頁
老子五章教案_第2頁
老子五章教案_第3頁
老子五章教案_第4頁
老子五章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老子五章教案二教學要點1 理解老子節(jié)選各章的思想內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 熟讀老子節(jié)選各章,積累主要的文言知識和文言現(xiàn)象;想,“道”、“有”與“無”、“師法自然”、3 .本節(jié)課難點:讀懂老子節(jié)選各章,掌握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辯證法思 無為而治”等的深刻內涵,要做深入研討。、課前預習內容學生課前預習內容設計 1 文言知識積累A .讀音音聲相和(he)夫(f u)唯弗居受國之垢(gcu)雖有舟輿( y u)B 重點字詞道(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可道(演說, 兩個詞)道(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說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變的,為名(名詞、名稱、稱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詞、名

2、稱、稱呼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以為:應為“以(之)為”的省略,把(它)作為”之意)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即使,表假設關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四個詞都是使動用法)C .老子節(jié)選文本中的成語與格言成語:有無相生國寡民前后相隨絕圣棄智見素抱樸以柔克剛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D .斷句難點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應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察其徼” 應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察其徼?!?學生查閱資料,了解老子其人其書,自學教材第 20 頁“閱讀指南”之

3、“老子的核心 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兩家的思想為什么能夠互補?!倍⒔虒W過程一)導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函谷)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币源俗鳛閷胛淖?,創(chuàng)設情景。二)檢查學生預習內容。三)老子其人其書教學預設可以參閱下列資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 ,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在國外擁有 最多的譯者和讀者的書,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家哲學的主要經 文。這是一本微妙令人費解的書,文筆極其隱晦,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暗馈边@個主要概念通常被譯為“方法”或“道路”。但是這個概念有點兒含糊其辭,因

4、為道德經本身一開始就說:“道 ,說得出的, 它就不是永恒不變的 道;名 ,叫得出的, 它就不是永恒不變的 名?!?但是我們可以說,道的大體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則”。道家認為:人不應該與道作斗爭,而應該服從道,按照道來辦事。積極追求得到權力或積極 尋求行使權力,與其說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說是愚昧無知和徒勞無益的。道是不可消滅的,人們在 生活中應力求順道而行。一個道家的學者會指出水是無限柔軟的,它馴順地流向最低點,甚至對最 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卻是不可毀滅的,而最硬的巖石是最終會被磨掉的。對個人來說, 通常應提倡純樸和自然, 應避免使用暴力, 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為一樣。 人們不應該尋

5、求改造世界,而應該尊敬世界。對政府來說,稍有消極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 策。規(guī)章繁冗,通過更多的法律或嚴厲施行舊法律,通常會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稅賦、雄心勃勃的 政府計劃和發(fā)動戰(zhàn)爭,這一切都是與道教哲學的精神背道而馳的。按照中國的傳說,道德經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據(jù)說他是孔子的同時代人,但比 孔子年長??鬃由钤诠傲兰o,從道德經的內容和風格上來看,沒有幾個現(xiàn)代學者認為 它是這么早期的作品;有關該書的實際創(chuàng)作日期問題,存在著許多爭論(道德經本身未提到一 個具體的人物、地點、日期或歷史事件)。但是公元前 320 年是一個靠得住的估計與實際日期 的誤差在八十年以內也許比這個誤差范圍還要小

6、得多。這個問題,引起了對有關老子其人的生卒年,甚至對有關其人的真?zhèn)蔚脑S多爭論。有些權威 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這個傳說,因而斷定他沒有寫道德經。其他學者指出他只不過是 傳說中的人物。我個人的觀點僅為少數(shù)學者所接受,我認為:(1)老子實有其人,是道德經的作者;( 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 3)老子是孔子較年長的同時代人的傳說純屬虛構,是后來 的道教哲學家為給老子及其著作涂脂抹粉而編造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國作家當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 5 世紀)和孟子(前371289)既沒有提到老子,也沒有提過道德經;但是莊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紀譽滿全國的 道教哲學家卻反復地提到過老子。由

7、于甚至對老子的存在都有爭論, 我們對他的生平詳情就應該持懷疑的態(tài)度。但是下列的說 法有很多的出處:老子誕生和生活在中國的北方;他在一個時期里很可能在國都洛陽當過歷史學家 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個尊稱,大體意思是“大師”;他結過婚,有 個兒子,叫聰;聰后來成為魏國的將領。雖然道教開始時基本上是一種非宗教哲學,但是卻最終由此掀起了一場宗教運動。然而,雖 然作為一種哲學的道教,繼續(xù)以道德經中所表達的思想為基礎,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蕓蕓眾生的 迷信信念和習慣所囊括,成為宗教,這些信念和習慣相對說來,同老子的說教沒有什么關系。假定老子實際上是道德經的作者,那么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部書

8、雖然很?。ú坏搅?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張報紙登載),但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整個系列的道家哲學家,都用此 書作為他們自己思想的起點。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 的英文譯本,除了圣經之外遠遠多于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在中國,儒教大體上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xiàn)鮮明的對立時,中國 人大都遵從后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況且在許多情況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 思想所吸收,因此對數(shù)以百萬計的自稱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響。同樣,道教對于佛教哲學,特別是 對禪宗佛教的發(fā)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

9、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 想的影響像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四)文本內容講析;1 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 道,(如果)能夠說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來,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們用“無”來命名田地萬物的開始,用“有”來命名萬物的起源(母)。所以從永恒的“無” 是同一個來源, 的總門。中,可以觀察宇宙的微妙之處;從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萬物的極限。這兩者卻各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玄妙的道理。極遠啊,又極深,他

10、是一切微妙解讀:本章開篇明義,樹立高標?!暗馈笔沁@章(也是老子全書)的核心概念,是老子 最高的哲學范疇。在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發(fā)動者,具有無限的潛在力 量和創(chuàng)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不斷創(chuàng)發(fā)的一種表現(xiàn)。 “道”具有不可言說性, 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本源!無”和“有”用來指稱“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一個過程?!盁o”并不等于零,相反, 用“無”字來指稱這個“不見其形” 蘊涵著無限的“有?!币驗椤暗馈本哂袧摬氐奶匦?,不能為人的感觀所認識;所以老子的特性?!盁o”在老子看來,蘊含著無限未顯現(xiàn)的生機,“無”“不見其形”被稱為“無”

11、上”的“道”向下落實到“形而下” 來源相同,有機聯(lián)系,相輔相成,同叫做“玄”。的“道”,卻能產生天地萬物,所以老子用“有”來形容“形而 的介于“有形”與“無形”的一種特定的狀態(tài)。 “無”和“有”,所以,綜合起來“道”是“無”中“有”,“有”中“無”,“道”超越于人的經驗世界。 這一章啟示我們:不可拘泥于萬事萬物的表象,而應該用心去體悟“道”的實質。這是老子思想的 一個哲學出發(fā)點。老子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去闡述他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的。2 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 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

12、作焉而不為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就無所謂丑了;都知道怎樣才算善,這就無所謂惡了。 所以,有無由互相對立而產生,難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長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xiàn),高下由互相對立 而存在,音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后左右互相對立而出現(xiàn)。因此,“圣人”用“無為”去處事, 用不言去教導,任憑萬物生長變化,而不開創(chuàng)它。生養(yǎng)了萬物,而不據(jù)調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 不自以為盡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為己有)。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解讀: 道是絕對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現(xiàn)象和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的。美與丑、 善與惡、難與易、長與

13、短、高與下、前與后等等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相對的關系中產生 的,同時這種相對關系也不斷地變動?!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對的關系中,顯現(xiàn)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賴,相互補充。在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規(guī)律而不強做妄為。天地間,萬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態(tài),圣明的人僅僅從旁邊輔助,任憑各自的生命展開其生命的內涵。同時,老子強調每個人都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動力, 但是不能讓自己的私欲無限發(fā)展。“生而不有” 、去發(fā)卻不“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為”、“功成”,正是強調人要去工作,去創(chuàng)建, 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

14、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但是對于人類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必擅自據(jù)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強調個人要消除占有的沖動,因為人類社會的爭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擴張自己的私欲。從這點看,老子的人生觀,并不消極。3 十九章原文: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直,以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譯文: 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能回到孝 和慈;拋棄了巧和利,盜賊才能消滅。以上三條作為文治法度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的認識有所從 屬:表現(xiàn)單純、持守樸素,降低欲望,拋棄學問,沒有憂愁。解讀: 這章具體陳述

15、老子的治國主張,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這章老子首先講應該去除哪些 東西,再從正面講怎樣做。老子主張摒棄知識、智慧、摒棄仁義等道德規(guī)范。因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們雕飾言行乃 至弄虛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貴的手段;同時,在老子看來,對百姓“仁”也不必要,因為“仁”必然 會干涉百姓的生活,國家就不得安寧了?!敖^仁棄義,名復孝慈”,是因為人的天性就講孝慈,不 講仁義,百姓自然就回能回到上慈下孝?!敖^巧棄利,盜賊無有”實際上是強調“無欲”,治國者無欲,不積聚奇巧器物,百姓見不 著,就不會產生“欲”了,盜竊等事情就不會發(fā)生了。在老子看來,是在位者自己的貪欲引來了盜 賊。在這章里,“圣”“智” 相對的是“素”“樸”

16、:和“絕學”相對,“巧”、“利”相對的是“少私寡欲”,前者是社會的禍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仁”義”特別強調的是,素”、“樸”都是指的是沒有攙雜“人為”因素的自然本性。老子以為智巧謀慮的產生就意味著純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們要防止智巧謀慮,恢復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見素抱 樸。人們只有改變占有的觀念,擺脫貪欲的困擾,無執(zhí)無為,順應自然,這樣才能恬然安適。這一 點和孟子的“不失其他赤子之心”不謀而合。4 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主。正言若反。解讀:此章從生活經驗出發(fā), 應

17、該遵循的治國之道:即“受國之垢” 與之爭”來概括這種治國的“柔”性: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超過它的,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 它。弱小之所以能勝強,柔之所以能勝強,天下沒有人不懂,就是沒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 說:承擔國家的屈辱,才算是國家的君主;承擔國家的災禍,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話聽起 來恰像是反語。引申出弱能勝強、 柔能克剛的道理, 其本質上也是強調 “圣人” ,“受國不祥”??捎美献又小耙云洳粻帲侍煜履?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訴我們“圣人”能做到謙卑,言辭謙遜,才能使國家安寧。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難點。所謂“正言若反”,就是從反面來表述正面,

18、從反面來表述肯定。老子中還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辯若訥”等等,就是從否定的方 面來表述肯定。“正言若反”是老子獨特的立言準則,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5 八十章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 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行望,雞犬之聲相聞, 名至老死不相往來。譯文:國家小, 人民少,有各種器具, 也不使用; 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險, 不向遠方去遷徙。 雖然有船和車,沒有地方乘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沒有地方陳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結繩記事的 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鄰國互

19、相望得見,雞鳴狗吠的聲音互相 聽得見,而人民知道老死也不相往來。解讀: 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狀態(tài)。他的總的要求是:棄而不用 各種各樣的器具,讓百姓安土重遷。具體做法是:不用車、船等技術先進的器物,讓百姓出行困難; 不用武器,就不會產生戰(zhàn)爭;不用文字,結繩而治,事情就簡單化,最后就能讓百姓衣服食無憂, 安居樂業(yè);和別的國家相鄰,卻能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和老子“無為” 的政治理想是相聯(lián)系的。他其實是主張回到遠古時代,并希望社會永遠停滯不再發(fā)展,是一種十分 消極的思想,也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 這里, 老子營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 人

20、們順天任勢, 自然無為, 不謀于占有,不為于“益生”,無互相攀比的觀念,知足知止,不為“人為”的欲望而奔波,沒有 因貪婪而產生的追求,沒有為名利而發(fā)生的爭奪,從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人的一種理想的精神境 界。(此環(huán)節(jié)教學預設說明: 翻譯可以交給學生, 讓學生在閱讀注釋的基礎上回答。 教師適當點撥; 然后對于各則語錄所反映的思想,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也參與到其中,形成師生探討互動的課堂 氣氛,但是太難的地方,教師一定要自己吃透,再形象講解,然后才會引導得法。)五)拓展延伸1 我們如何看待老子的“無為”思想?課堂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言,教師相機點撥。)教師明確:無為的思想,本事就是一種“悖論”:人有思慮,有知識,有情欲,有作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為”,本就是人類生活之必然趨勢,而故意去思慮,去知識,去情欲,去作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