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變態(tài)心理學.doc_第1頁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變態(tài)心理學.doc_第2頁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變態(tài)心理學.doc_第3頁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變態(tài)心理學.doc_第4頁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變態(tài)心理學.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 績評卷人姓 名黃俊學 號08121019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課程論文(設計)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 學期: 2010 - 2011 學年第 2 學期專業(yè):應用心理學 年級: 08 級學生姓名:黃俊 學號:08121019 題目: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課程名稱: 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與心理咨詢任課教師姓名: 趙冬梅 2011年年 6 月 4 日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研究綜述摘要 斯德哥爾摩的銀行搶劫案,不僅僅是一起讓犯罪學家感興趣的案件,也吸引了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去解釋這一常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對于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解釋,也可以部分擴展到受虐癥當中。關鍵詞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強化 受虐癥 收益追求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柯瑞迪特銀行發(fā)生了一起搶劫案, 兩名綁匪劫持4名人質近6天的時間。134高明華.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表現(xiàn)、成因和應對J.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01)1事件發(fā)生后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竟拒絕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并對警察采取敵對態(tài)度。2李玲. 淺談斯德哥爾摩綜合癥J. 科教文匯(中旬刊) , 2007,(12)其中一位女人質和一名綁匪有出于自愿的性接觸。瑞典犯罪學家尼爾斯貝耶洛特將這種受害者對壓迫者或施虐者的依戀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癥”。5周嘉南,黃登仕. 損失厭惡能否解釋“好消息提前,壞消息延后” J.管理科學學報,2009年第6期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產生已久,人們難以理解為什么人質對傷害自己的犯罪分子動真情。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產生不是一般的綁架搶劫虐待就可以形成的,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形下,滿足條件才能產生。一、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產生的條件一般認為有這樣四種因素引發(fā)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產生:1綁匪威脅會殺死人質,并且人質也相信他們完全有可能這么做。因為這一因素的存在,受害者明白,在這種極度不平等的權力關系中,既然綁匪可以殺死他們,那么對他們懲罰、虐待并不值得驚異,即便這是一種負面的身體遭遇和情感體驗。相反,那些綁匪對他們的良善之舉,是人質從沒有奢望過的,所以,這些善行一旦出現(xiàn),會在受害者的內心激起較高的情感波瀾。2綁匪會向人質表達某種程度的善意,經(jīng)常給他們一些小恩小惠最經(jīng)常發(fā)生的是,在人質感到絕望的時候綁匪給他們食物或水,或者允許他們上衛(wèi)生間。事實證明,這些善舉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形成的基石(cornerstone)。人質將所有這些都感知為是綁匪賜予他們“生命禮物”。綁匪威脅他們生命這一事實被忽略了,他們?yōu)楫斚卤唤o予的生命所感動。人質從心理上認為,他們還活著是因為綁匪 “沒有殺死我”,這是一種“被恩賜的存在”(grantingexistence)。從這種視角看,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產生,是因為人質對綁匪施加于他們身上的傷害的否認,和對 “生命的禮物”的感恩。這是一種雙重感激,一方面,是因為綁匪沒有實施人質所預想的最壞的行為,或者說,人質因為沒有被殺死而產生的負向感激;另一方面,是人質對綁匪給予他們的關心和照顧的正向感激。人質認為綁匪會做的事情,或者是他們懼怕綁匪會做的事情,與綁匪真正對他們所做事情之間的差距越大,這種感激之情越強烈。 在討論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時,人們經(jīng)常用到這樣的比喻:魔鬼來到人間,將某人抓進地獄,讓他受盡苦難。當魔鬼允許他重回人間,偶爾體驗一下正常人的生活時,他便會產生幻覺,認為自己來到了天堂,而那位將自己帶入地獄的魔鬼此刻被認為是解救他的天使。 3人質沒有逃脫的機會,那些試圖逃跑的人質皆死于綁匪的槍口下。這個事實更加強化了人質的這種認識:人質的生死完全掌控在綁匪手中。怎樣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提高生存機會,成為壓倒一切的思想。而且,綁匪經(jīng)常對人質說:“不要害怕。如果你們聽從我們的命令并且保持沉默,我們不會傷害你們;但是如果你們有過激反應我們就會開槍?!薄安皇軅Α钡那疤崾?“聽從命令”、“保持沉默”。在這樣的情景下,人質很清楚要想活下來應該怎樣做。也許有一種前性情傾向(predisposition)使個體愿意為了生存做任何事情。人的對情景主宰者(如綁匪)的認同,會確保個體的生存和受到保護,認同此時成了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受害者體驗到的無助感越強烈,認同也就越明顯。4人質與外界隔絕,他們所能得到的信息皆來自于綁匪這一點使綁匪有機會在短暫的時間里對人質進行再社會化,或者說對其進行洗腦(brainwash ing)。我們很少對我們所接受的觀念提出質疑,它們看起來是那么的合理合法,以至于我們一直想當然地接受。這些觀念也很少受到別人的挑戰(zhàn),因為在我們的周圍,大家接受的也都是同樣的價值觀念。在沒有疑義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對 “異端”沒有免疫力,所以在綁匪的高壓面前,人質原來的那套信仰體系不堪一擊,重新占據(jù)人質頭腦的是綁匪的那套觀念系統(tǒng)。人質開始站在綁匪的立場上,透過綁匪的眼光來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這種轉化(conversion)一旦發(fā)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產生就在所難免。二、產生原因分析按引發(fā)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條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試作如下分析:1、虐待或威脅人質。生活的經(jīng)驗會告訴人質,被毒打、虐待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即使沒有虐待的事實行為,只要威脅就可以達到讓人質心生畏懼的效果。威脅或虐待可以看做是對人質的懲罰,以減少人質“?;印焙偷挚?、逃走、報警的可能行為。這種最直接最強烈的方式可能會使人質正常的心理崩潰,陷入極度的恐慌之中,接下來犯罪分子的“小恩小惠”就會使人質在非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下產生不可思議的對犯罪分子正面的情感體驗,而這一切在正常狀態(tài)下是絕不可能發(fā)生的。2、讓人質認為沒有逃脫的機會。在直接“打擊”之后,再以其他試圖逃跑的人質的死亡旁敲側擊,再次強化“不聽話就沒命,聽話就有活路”。使人質產生“沒有聽話而被殺是自己的錯”這樣錯誤的認知,并延伸到警察的救助是對平衡關系的破壞,警察的到來使犯罪分子恐慌,進而人質自己的生命就受到更加嚴重的威脅,而責任會被人質在非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下轉嫁到警察身上。 3、“善意”的表達。在人質當時的思維邏輯里,犯罪分子對自己擁有生殺予奪的全權,打罵侮辱是家常便飯。當犯罪分子僅僅只是讓人質上個廁所,喝口水,對于人質來說就是天大的恩賜了,會使人質對犯罪分子感激不盡。這種獎勵的正強化行為使人質更加認同目前甚至還有“賞賜”的平衡關系。另外,人質對于收益的追求可能使其對犯罪分子的恩惠表現(xiàn)出過分的積極情感。心理學研究認為正是因為人們高估了與損失關聯(lián)的種種痛苦的程度引致了損失厭惡(Kermer等),在某種環(huán)境下收益追求也有可能發(fā)生,即人們會高估與收益相聯(lián)系的種種喜悅的程度。已有一些文獻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收益追求的存在,例如Harinck等的實驗表明小額的收益帶給個體的快樂程度超過了等額的損失帶給個體的痛苦程度;而Schmidt和Traub、Brooks和Zank在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實驗對象表現(xiàn)出收益追求的特性;在市場學和營銷學領域中也有一些文獻發(fā)現(xiàn)相對損失,個體對收益更加敏感,收益的影響超過了損失的影響,如Greenleaf、Sivakumar和Raj、Hankuk和Aggarwal等?;氐奖疚牡难芯繂栴},如果個體真的具有收益追求的特性,那么有風險的信息所蘊含的可能的收益將會顯著增加個體的期望效用,使個體在確定性的壞消息和有風險的好消息之間偏好后者,而形成“壞消息延后”的現(xiàn)象。5在當時的情境下,對于人質而言,犯罪分子給與恩惠的收益大于虐待帶來的痛苦損失??赡苁沁@種恩惠對于人質而言可以極大地減少他們的恐懼,讓其心理獲得一瞬間的安全感和平衡,而這一安全感對人質幾近崩潰的心理彌足珍貴。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是威脅虐待在前,施以恩惠在后;而不是恩惠在前,威脅在后。4、信息隔絕。信息隔絕貫穿整個過程的始終,從落入犯罪分子之手,直到被解救。信息隔絕使得人質所接受到的觀念信息皆來自于犯罪分子單方面,并且只是犯罪分子向人質單向灌輸。在沒有溝通交流的前提下,本來正常狀態(tài)下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在人質這里發(fā)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從上我們可以看到,信息隔絕和強化一直在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一開始的暴力、威脅、虐待等“重拳”,到旁敲側擊的“綿掌”,再到小恩小惠的“糖衣炮彈”,不斷給予人質單方面的刺激。要么通過“重拳”懲罰,要么通過“綿掌”負強化,再加上“糖衣炮彈”的正強化。在信息隔絕的情況下,單方面的刺激作用被放大了,因為人質在心理狀態(tài)非正常的極度脆弱情況下,又缺少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溝通,很容易接受犯罪分子的行為和觀念。簡而言之,在犯罪分子強勢的“組合拳”的“攻擊下”,人質正常的思維和情感撐不住了,就出現(xiàn)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癥這樣在一般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珠海市著名的魏娟虐待保姆蔡敏敏一案中,魏娟既有虐待的行為,又有如蔡敏敏所說的對她很好的表現(xiàn)。單一的虐待只會帶來恐懼、憎惡和反抗,再施以“恩惠”就可能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蔡敏敏甘愿受虐5年,同樣也是魏娟一系列“組合拳”的影響。而信息的隔絕則扮演了“幫兇”的角色,讓人質的觀念情感得不到交流和釋放,最后只能自己消化接受。在傳銷中,信息隔絕對洗腦的作用尤為顯著。通過切斷其與外界的聯(lián)系,不斷單向灌輸傳銷思想。在缺乏外界信息交流的情況下,受害者很容易缺乏理智,而在短時間內就很容易受到控制,使受害者成為傳銷大軍的一員,并鼓動其他人加入。如果能夠及時與外界的家人或同學朋友取得聯(lián)系,有了與傳銷者不一樣的觀念的交流,傳銷者的洗腦就很難實現(xiàn)。這也就是為什么傳銷者都非常注意切斷受害者與外界的聯(lián)系并監(jiān)視他們的原因。虐待(或者說懲罰)與“恩惠”( 或者說正強化)的對比越強烈,差異化越明顯,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可能性越大。假設懲罰對人質來說為負值,呈算術級變化;“恩惠”是正值,但它的值在信息隔絕的條件和強化的作用下被人質極度脆弱的心理放大了,呈倍數(shù)或幾何數(shù)級的變化:(-n)+2n0 或者(-n)+nn0,故最后人質對犯罪分子的情感是正面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不僅僅表現(xiàn)在劫持人質的案件中,在施虐與受虐癥以及家庭暴力中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