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導學人民版必修二學案專題七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73_第1頁
高中歷史導學人民版必修二學案專題七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73_第2頁
高中歷史導學人民版必修二學案專題七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73_第3頁
高中歷史導學人民版必修二學案專題七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73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作業(yè)](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一、選擇題1.1961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干部更新制度,規(guī)定:每次選舉,蘇共中央委員及其主席團成員至少更換四分之一,主席團委員只能連任三屆。這一制度有助于()A.清除個人崇拜的影響 B.推動政治民主化的發(fā)展C.改變權力集中的局面 D.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解析:個人崇拜材料沒有涉及,故A項錯誤;干部更新制度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現(xiàn),故B項正確;權力集中局面的改變材料沒有涉及,故C項錯誤;赫魯曉夫改革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B2.(2017·廈門市高一考試)有學者提出:“從一定意義上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边@主要是指赫魯曉夫()A.揭露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B.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C.未根本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進行工業(yè)體制改革解析:材料強調“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揭露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屬于“‘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繼承的一面,未涉及是否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故B項錯誤;未根本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體現(xiàn)了赫魯曉夫改革是在原有經濟基礎上的局部改革,在改革理論上沒有突破,是對“斯大林模式”的一種繼承,與材料“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相符,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改革的具體方面,農業(yè)還是工業(yè),故D項錯誤。答案:C3.(2017·石家莊市高一考試)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蘇聯(lián)的“八五”計劃順利完成,但隨后經濟增長率停滯和下降,“九五”“十五”計劃均未完成。導致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措施過于激進B.沒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C.世界經濟危機影響D.個體生產束縛了農業(yè)發(fā)展解析:改革措施過于激進的是戈爾巴喬夫,故A項錯誤;針對斯大林體制的弊端,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但是后期因為美蘇爭霸,同時并未根本觸動斯大林體制,導致失敗,故B項正確;此時并未發(fā)生大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故C項錯誤;勃列日涅夫改革集中在工業(yè)改革,故D項錯誤。答案:B4.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這從本質上揭示了()A.戈爾巴喬夫改革直接導致了蘇聯(lián)解體B.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日益僵化C.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D.戈爾巴喬夫改革力圖突破“斯大林模式”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戈爾巴喬夫改革對黨的影響,故A項錯誤;材料指出的是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是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故B項錯誤;“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故C項正確。D項并不是從本質上說明問題,排除。答案:C5.(2017·太原高一期末)在蘇聯(lián)歷史上“他結束了各種莽撞、輕率的改革嘗試所帶來的混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時代是蘇聯(lián)充滿動蕩的歷史上一個少有的、非常穩(wěn)定、祥和的時代。然而,就是這個表面繁榮的時代,隱含了種種危機,積累了無數(shù)矛盾”。文中的“他”是()A.斯大林 B.赫魯曉夫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解析:根據(jù)材料“他結束了各種莽撞、輕率的改革嘗試所帶來的混亂局面”,結合所學可知,勃列日涅夫糾正了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根據(jù)此材料“一個少有的、非常穩(wěn)定、祥和的時代”,結合所學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根據(jù)材料“隱含了種種危機,積累了無數(shù)矛盾”,結合所學可知,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后期趨于保守,改革停滯,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故C項正確。答案:C6.1987年底,在蘇聯(lián)各類“非正式組織”達3萬多個,到1989年2月,發(fā)展到了6萬多個,成員有一部分是共產黨員。尤其是“跨地區(qū)代表團”的成立,標志著有組織的政治反對派在蘇聯(lián)議會中出現(xiàn)。這表明蘇聯(lián)的改革()A.促進了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B.對斯大林體制進行了改造C.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D.已經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解析: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之初首先把改革重點放在了經濟領域,但經濟改革受挫,進而戈氏又把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領域,他在“新思維”的指導下,以“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為手段,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為目的的政治改革動搖并剝奪了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材料“1987年底,在蘇聯(lián)各類‘非正式組織’達3萬多個,到1989年2月,發(fā)展到了6萬多個,成員有一部分是共產黨員。尤其是‘跨地區(qū)代表團’的成立,標志著有組織的政治反對派在蘇聯(lián)議會中出現(xiàn)”表明蘇聯(lián)的改革已經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故D項正確。答案:D7.《蘇聯(lián)改革30年,無處紀念只有祭》:回顧上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lián)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奮人心。而中國改革顯得就事論事,沖擊力不足;蘇聯(lián)有“500天計劃”改革方案,而中國長期改革的目標也只是“小康”;當蘇聯(lián)人期待一步跨進西方式發(fā)達社會的時候,中國“慢騰騰”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繼續(xù)強調自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該則材料強調改革需要()A.對原有體制全面突破 B.有遠大的愿景和目標C.循序漸進、尊重規(guī)律 D.特別關注民眾的訴求解析:對原有體制全面突破材料沒有涉及,故A項錯誤;改革需要有遠大的愿景和目標,但如果不切實際,會給改革帶來惡果,蘇聯(lián)的解體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故B項錯誤;材料把蘇聯(lián)和中國的改革進行比較,中國的改革能夠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取得了成功,而蘇聯(lián)改革急功近利,最終失敗,所以材料強調改革需要循序漸進、尊重規(guī)律,故C項正確;關注民眾的訴求材料沒有涉及,故D項錯誤。答案:C二、非選擇題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0—1985年蘇聯(lián)國民經濟增長狀況。材料二為克服斯大林時期的一些弊端,赫魯曉夫進行了經濟改革。1954年3月,蘇共中央做出決議,決定大面積開墾荒地。1956年,全國共開墾荒地3600萬公頃,當年新開墾荒地上的玉米獲得了豐收,糧食總收獲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于是許多地區(qū)盲目擴種玉米,1962年玉米種植面積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蘇聯(lián)許多地區(qū)不宜種植玉米,產量很低,“玉米運動”很快以失敗告終,1958年以后糧食產量開始下降。由于大量開荒,幾百萬公頃沒有森林帶保護的土地為風沙侵蝕所毀。(1)材料一反映了蘇聯(lián)國民經濟發(fā)展有什么特點?請指出形成上述特點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表明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重點在哪一方面?導致了什么結果?根據(jù)材料分析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解析:第(1)問從蘇聯(lián)國民經濟增長狀況分析。蘇聯(lián)國民經濟發(fā)展的特點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第(2)問要求圍繞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結果和失敗的原因作答。答案:(1)特點:工業(yè)生產特別是工業(yè)生產資料生產(重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工業(yè)消費資料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