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地理復習第一部分地球運動規(guī)律專題五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講+練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高考地理復習第一部分地球運動規(guī)律專題五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講+練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高考地理復習第一部分地球運動規(guī)律專題五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講+練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高考地理復習第一部分地球運動規(guī)律專題五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講+練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高考地理復習第一部分地球運動規(guī)律專題五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講+練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9-專題五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學生用書P30]最新考綱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2.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3.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核心素養(yǎng)1.地理實踐力:通過野外考察、搜集植被圖片,相識植被的特點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特點。2.綜合思維:結合森林、草原植被景觀圖,綜合分析其植被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學生用書P30]考點一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主干精講]——理主干抓關鍵1.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分析思路(1)推斷地理環(huán)境的主導性要素。主要從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區(qū)域內的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環(huán)境要素中的主導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罢w性”是一種分析問題的基本思維模式,在分析、說明一些地理現(xiàn)象時,往往是“一果多因”,須要依據(jù)“果”利用發(fā)散性思維推斷“因”。例如,受副熱帶高壓限制的大陸西海岸地區(qū)沙漠的成因,除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外,還有洋流的作用。(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表現(xiàn)之一就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分析某一地理環(huán)境要素時,要抓住“因”,并分析該因的變更所引起的其他地理要素的變更。例如,在熱帶雨林區(qū)破壞植被后所引起的區(qū)域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變更。2.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原理的四大應用(1)分析地理環(huán)境要素與環(huán)境總體特征協(xié)調一樣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qū)域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2)分析地理環(huán)境某一要素變更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huán)境的變更。一般結合區(qū)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更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3)依據(jù)不同區(qū)域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一個區(qū)域的變更對其他區(qū)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區(qū)域環(huán)境的變更分析環(huán)境問題成因;結合區(qū)域聯(lián)系的原理分析某一環(huán)境問題對其他區(qū)域造成的影響。(4)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確定了在協(xié)調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需考慮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特征。在分析詳細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fā)”是哪一要素,進而逐一分析這“一發(fā)”的變更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fā)生的變更,最終導致“全身”呈現(xiàn)出怎樣的變更。[典題探究]——析典題學技法(2024·高考全國Ⅰ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別。有學者探討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fā)生變更,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下圖示意里海所在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變更了區(qū)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更對里海的影響。(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對此作出合理說明。(3)分析補給類型發(fā)生變更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緣由。(4)指出黑海、地中海將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思路導引][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地形對水文特征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力,難度不大。第(1)題,山脈隆起導致區(qū)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的變更對里海的影響要分別從山脈對地貌、氣候及水文的影響變更進行分析。從地貌看,由于山脈隆起,使得里海與地中海分別,成為湖泊。從氣候看,該地處于西風帶內,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脈隆起,阻擋西風從地中海帶來潮濕氣流,氣候干旱,降水少,大陸性特征明顯,蒸發(fā)量加劇,湖泊漸漸向內陸湖演化。從水文看,山脈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削減,鹽度增加,湖泊面積變小。第(2)題,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主要從補給與蒸發(fā)角度分析。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時氣溫略有上升,冰雪溶化量增加,但由于氣溫總體較低,蒸發(fā)量小,所以補給量大于蒸發(fā)量,因此鹽度低,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第(3)題,補給類型發(fā)生變更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緣由主要結合補給類型變更進行分析。由材料可知,“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fā)生變更,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也就是說,里海的補給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轉變?yōu)橐院恿餮a給為主,而河流為內流河,鹽分只進不出,漸漸積累,加之地形隆起,氣候更加干旱,蒸發(fā)加劇,使得含鹽量上升,演化為咸水湖。第(4)題,黑海、地中海將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要參考里海的形成,結合板塊構造進行分析。里海成為湖泊就是由于地處板塊消亡邊界,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北移形成的,假如接著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會演化為湖泊。[答案](1)山脈隆起,里海與海洋分別,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里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削減,湖泊面積縮小。山脈隆起,阻擋潮濕氣流,導致干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2)氣溫仍較低,湖面蒸發(fā)弱;受冰雪融水補給;補給大于蒸發(fā)。(3)有河流匯入,帶來鹽分;無出水口,鹽分無法排出;地處內陸,蒸發(fā)劇烈,導致鹽度上升。(4)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接著)北移(或板塊運動趨勢不變)。[對點演練]——練類題提實力(2024·江西吉安一模)某干旱地區(qū)通過引水澆灌擴大耕地面積,下圖示意農(nóng)田澆灌初期該地區(qū)環(huán)境要素的關聯(lián)。據(jù)此完成1~3題。1.圖中甲乙丙丁,表示蒸發(fā)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為()A.甲丙 B.甲丁C.乙丙 D.乙丁解析:A[由日照強度減弱可知其與云量增多有關,由此可推斷空氣中水汽增多,蒸發(fā)增大。]2.長期來看,圖示地區(qū)空氣濕度變更表現(xiàn)為()A.始終減小 B.始終增大C.先減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減小解析:D[干旱地區(qū)通過引水澆灌擴大耕地面積種植作物,在早期能肯定程度增加植物蒸騰和地面蒸發(fā),能增加空氣濕度,但后期會因引水造成地表水削減,因土地鹽堿化和沙漠化,植被削減,下墊面趨于干燥,空氣的濕度下降。]3.下列舉措,有利于促進退耕還草的是()A.實現(xiàn)河流梯級開發(fā)B.實現(xiàn)土地生態(tài)復原C.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D.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率解析:D[通過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率,可提高糧食單產(chǎn),進而可削減對耕地面積的依靠,有利于促進退耕還草。](2024·廣東佛山質檢二)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種因素導致樹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現(xiàn)象。下圖為我國某林地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氣溫(日最高氣溫總和/天數(shù))和平均最低氣溫分布圖。據(jù)此完成4~6題。4.該地森林類型主要是()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熱帶雨林、季雨林C.亞寒帶針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解析:B[由圖示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數(shù)值,可推斷該地12月晴天日均溫在20℃以上,說明為熱帶氣候,則森林類型主要是熱帶雨林、季雨林。]5.林窗的形成促進了林窗區(qū)內草本和灌木類植物的生長,干脆緣由是()A.光照增加 B.降水增多C.氣溫上升 D.溫差加大解析:A[由林窗是指“林中空地”,可推斷林窗內因無高大森林阻擋而光照增加,從而利于較低矮的草本與灌木類植物生長。]6.與林窗西側相比,12月林窗東側的晴天平均最高氣溫較高,最合理的說明是()A.太陽從東南升,林窗東側比西側的日照時間長B.上午多霧,日照多在下午,林窗東側日照較多C.林窗東側的林木比西側高大,導致東側通風性好D.林窗東側的林木比西側茂密,導致東側濕度較大解析:B[森林因具有涵養(yǎng)水源、蒸騰作用等而使林中水汽含量大,則森林地區(qū)一般上午(氣溫低于下午)多霧而光照要弱于下午;下午太陽西曬,林窗東側因無森林阻擋太陽光而氣溫較高,西側因有森林阻擋太陽光而氣溫較低。]考點二地理環(huán)境的水平地域分異規(guī)律與非地帶性[主干精講]——理主干抓關鍵1.陸地自然帶(1)形成(2)特點:具有肯定寬度,呈帶狀分布。2.世界氣候類型與自然帶的對應關系3.地理環(huán)境的水平地域分異規(guī)律分異規(guī)律形成基礎影響因素分布規(guī)律文字圖示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熱量太陽輻射沿緯線延長、緯度變更的方向更替,低、高緯度地區(qū)明顯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干濕度地帶性)水分變更海陸位置沿經(jīng)線延長、經(jīng)度變更的方向更替,中緯度地區(qū)明顯4.非地帶性(地方性)的推斷思路(1)非地帶性的推斷推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非地帶性,應依據(jù)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規(guī)律推斷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假如一樣,就是地帶性,假如不一樣,就是非地帶性。(2)非地帶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晰影響自然帶形成的因素有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當?shù)氐淖匀坏乩憝h(huán)境特征;最終,分析非地帶性自然帶的形成主要受哪種因素的影響。[典題探究]——析典題學技法(2024·高考浙江省4月選考)“志向大陸”是不考慮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擾的假想大陸。圖1為“志向大陸”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圖2為非洲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1)北回來線沿線自然帶的分布,圖2與圖1明顯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距海遠近 B.沿岸洋流C.海陸分布 D.海拔高度(2)圖2中甲自然帶為圖1中()A.① B.②C.③ D.④[思路導引](1)從材料中獲得信息“志向大陸”是不考慮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擾的假想大陸。(2)從圖表中獲得信息“志向大陸”各自然帶的分布,非洲大陸自然帶的分布。[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自然帶分布的影響因素,意在考查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實力,總體難度一般。第(1)題,北回來線上,依據(jù)志向大陸自然帶(圖1)分布來看,形成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應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形成亞熱帶季風性潮濕氣候,而非洲(圖2)形成熱帶沙漠,主要是由于非洲東部地區(qū)海疆面積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不明顯,故而沒有形成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的亞熱帶季風性潮濕氣候,降水少,主要因素為海陸分布,故選C。第(2)題,讀圖可知,圖2中,甲位于非洲最南端,受西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限制,形成地中海氣候,對應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圖1中的②,故選B。[答案](1)C(2)B[對點演練]——練類題提實力(2024·貴州省適應性考試)下圖示意自然帶與溫度、降水量的關系,圖中序號代表的自然帶為苔原帶、荒漠帶、闊葉林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據(jù)此完成1~2題。1.①代表的自然帶類型是()A.熱帶雨林帶 B.荒漠帶C.針葉林帶 D.苔原帶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②遠離海洋,大陸性較強B.③受下沉氣流限制時間長C.④在南美大陸東西兩岸均有分布D.③—④—⑤體現(xiàn)了經(jīng)度地帶性解析:1.D2.C[第1題,本題主要考查自然帶的分布規(guī)律,旨在考查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yǎng)。據(jù)圖中信息可知,圖中五個自然帶中,①自然帶氣溫低,降水少,該自然帶應為苔原帶,故D選項正確。②自然帶氣溫高,降水少,是熱帶荒漠帶,③自然帶氣溫低,降水多,為針葉林帶,④自然帶氣溫較高,降水較多,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⑤自然帶氣溫高,降水多,為熱帶雨林帶。第2題,本題主要考查陸地自然帶的形成及分布規(guī)律,旨在考查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yǎng)。依據(jù)上題分析結論,②自然帶為熱帶荒漠帶,其形成的緣由是常年被副高限制,降水少,溫帶荒漠帶的成因是遠離海洋,大陸性強,故A選項錯誤;③自然帶降水多,說明受下沉氣流限制時間短,故B選項錯誤;④自然帶是闊葉林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南美大陸的東西兩岸分布的都有闊葉林帶(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分布有溫帶落葉闊葉林,東南的亞熱帶氣候區(qū)分布有常綠闊葉林),故C選項正確;③—④—⑤自然帶變更主要是熱量變更導致的,體現(xiàn)了緯度地帶性,故D選項錯誤。](2024·安徽安慶二模)漸漸走向北極,就會發(fā)覺樹木愈來愈小,愈來愈稀,最終竟完全消逝。這時,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蘚則占據(jù)了優(yōu)勢(如下圖),這是北極地區(qū)一種極端環(huán)境下的生物群落。據(jù)衛(wèi)星圖像顯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到芬蘭一帶該生物群落已有局部變成了森林。據(jù)此完成3~5題。3.該生物群落所屬自然帶為()A.苔原帶 B.溫帶草原帶C.冰原帶 D.亞寒帶針葉林帶4.該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有大型艷麗的花并呈杯型,其適應環(huán)境的主要功能是()A.收集大氣降水 B.獲得更多光照C.反抗冬季寒冷 D.汲取地下水分5.導致該生物群落局部變成森林的緣由是()A.人工播種 B.降水削減C.氣候變暖 D.凍土增厚解析:3.A4.B5.C[第3題,北極地區(qū),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蘚占據(jù)了優(yōu)勢,該地為典型的苔原氣候,因此該生物群落所屬自然帶為苔原帶。第4題,苔原植被處于極不利的生態(tài)條件下,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多暴風雪;夏季短促,熱量不足,土壤凍結,沼澤化現(xiàn)象廣泛。苔原植物常具有大型艷麗的花,其特點是大部分花向著太陽開放,并呈杯型,以便盡可能多地采集太陽光,這對于開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故選B,其余選項可解除。第5題,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到芬蘭一帶該生物群落已有局部變成了森林,其緣由是全球氣候變暖所致,這跟人工播種無關。全球氣候變暖,使得高緯地區(qū)降水會有所增加;氣溫上升,凍土層會變薄,故解除B、D,C對。]考點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主干精講]——理主干抓關鍵垂直地帶性的一般規(guī)律海拔高的山地,垂直自然帶由上而下一般依次是:積雪冰川帶、高寒荒漠帶、高山草甸帶。1.判讀基帶與水平自然帶的相互關聯(lián)所謂基帶,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帶,因位于垂直自然帶的最底層而得名。如基帶是常綠闊葉林帶,說明該山地位于亞熱帶季風地區(qū)。2.通過帶譜的數(shù)量推斷緯度的凹凸通常,帶譜數(shù)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因此,緯度低的高大山嶺,自然帶數(shù)量要多于緯度高的山嶺。若是赤道地區(qū)的高大山嶺,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發(fā)生的變更規(guī)律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變更規(guī)律。3.依據(jù)雪線的凹凸推斷迎風坡和背風坡雪線高的為背風坡,雪線低的為迎風坡。(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溶化慢,易形成海洋性冰川,因此雪線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溶化快,因此雪線高。)[典題探究]——析典題學技法(2024·高考全國Ⅲ卷)我國某馬路長500多千米,南北貫穿了多冰川的山脈,并跨越了多條河流①。馬路南端海拔約1070米,為山前洪積平原上的綠洲②。該馬路山區(qū)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據(jù)此完成下題。該馬路北端海拔約750米,其所處的自然帶是③()A.針葉林帶 B.山地草原帶C.高寒草甸帶 D.灌叢荒漠帶[思路導引]第一步:獲得和解讀信息——勾畫關鍵點材料信息信息①:我國某馬路長500多千米,南北貫穿了多冰川的山脈,并跨越了多條河流。說明該馬路所在地區(qū)有海拔較高的山脈。信息②:馬路南端海拔約1070米,為山前洪積平原上的綠洲。說明馬路南端位于綠洲地區(qū),該地氣候干旱。題干信息信息③:該馬路北端海拔約750米,其所處的自然帶是哪個。其次步:調動和運用學問——找準答題點依據(jù)省份和海拔推斷氣候類型,進一步推斷其所處的自然帶。[解析]由題可知,該馬路位于我國新疆。結合材料與題干,馬路長500多千米,南端海拔約1070米,南北貫穿了多冰川的山脈,北端海拔約750米,說明馬路南北兩端海拔較低,中間穿越橫亙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溝通了南疆與北疆。馬路北端海拔約750米,其應位于北疆,地處天山北坡、準噶爾盆地南緣的位置,氣候干旱,降水稀有,故其所處的自然帶是灌叢荒漠帶,D正確;針葉林帶應位于天山北坡降水豐富的山腰地帶,海拔較高,A錯誤;山地草原帶與高寒草甸帶分布的位置海拔更高,B、C錯誤。故選D。[答案]D[對點演練]——練類題提實力(2024·湖南郴州二模)我國地域寬闊,自然環(huán)境困難,自然景觀形成主因困難,地區(qū)差異極為顯著。下圖示意我國某主要山脈的主峰垂直自然帶譜。據(jù)此完成1~2題。1.圖示山地位于()A.甘肅 B.新疆C.青海 D.西藏解析:B[該山基帶南坡為溫帶荒漠帶、北坡為山地溫帶草原帶,說明位于干旱區(qū);且北坡山腰處有山地寒溫針葉林帶,而南坡沒有森林帶。結合新疆天山南北坡氣候,可推斷圖示山地位于新疆。]2.導致圖示主峰南、北坡自然帶類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 B.熱量C.緯度 D.光照解析:A[圖示南、北坡自然帶類型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同一海拔上:北坡為草原、森林帶,而南坡為荒漠、草原帶,則主要是水分不同。](2024·閩粵贛“三省十?!?月聯(lián)考)我國東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征,山塊之間常形成被懸崖圍合的溝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間,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難以達到通常意義上產(chǎn)生垂直分異的高差,卻形成了特別的植被分異現(xiàn)象。讀圖完成3~5題。3.該地植被分異有別于一般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的緣由主要是()A.相對高度小,坡度陡B.地形封閉,降水條件差C.人類活動強度D.緯度較高熱量差異小解析:A[由“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間,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難以達到通常意義上產(chǎn)生垂直分異的高差”,可推斷關鍵因素是相對高度小。]4.山頂植被類型發(fā)生變異的緣由可能是()①海拔較高,降水較多②堡狀山頂,保水條件好③土層較薄,保水性差④風力較大,陽光足夠,蒸發(fā)量較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D[理解“變異”的含義,是本題的關鍵。圖示山頂植被多為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硬葉矮林、常綠硬葉灌叢等,相對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來說,發(fā)生了變異,應當是水分條件變差所致,則①②錯誤、③④正確。]5.形成“溝谷季雨林”的主要緣由是()A.全年降水量豐富 B.土壤水分足夠C.太陽光照劇烈 D.海拔低,氣溫高解析:B[圖示溝谷季雨林位于山麓緩坡處,且土壤較深厚,與周邊陡坡相比土壤中水分條件較好,故形成“溝谷季雨林”。]

[學生用書專題強化練(五)P121](時間40分鐘,滿分9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2024·第三次全國大聯(lián)考新課標Ⅲ卷)近年來,在阿拉斯加北部凹地地帶的白樺和黑云杉等淺根系樹種森林,出現(xiàn)了一種當?shù)厝朔Q之為“醉樹”的新景觀,大量“醉樹”被淹死。下圖為阿拉斯加位置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3題。1.阿拉斯加被淹死的“醉樹”屬于()A.落葉喬木 B.常綠喬木C.常綠灌木 D.落葉灌木2.阿拉斯加北部低凹地帶“醉樹”被淹死的主要緣由是()A.迎風坡向,降水較多 B.暖流經(jīng)過,降水增加C.距海較近,海浪侵蝕 D.氣候變暖,凍土消融3.阿拉斯加“醉樹”增多的同時()A.植被覆蓋率降低 B.野生動物棲息范圍縮小C.糧食大幅度增產(chǎn) D.原住居民燃料來源增多解析:1.B2.D3.D[第1題,由材料可知,阿拉斯加被淹死的“醉樹”為白樺和黑云杉等淺根系樹種,屬于生長于高山高寒地區(qū)的常綠喬木。故選B。第2題,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當?shù)赜谰眯詢鐾翆佑兴冢摰貙俚桶嫉貛?,易積水,地基松軟;再加上白樺、黑云杉根系較淺,不發(fā)達,樹木很簡單倒伏,并落入消融的凍土水中,從而導致樹木被淹死。故選D。第3題,由上題可知,阿拉斯加“醉樹”增多是全球變暖所致。全球變暖導致地處高緯地區(qū)的阿拉斯加熱量條件改善,植被覆蓋率增大,野生動物棲息范圍擴大,A、B錯;全球變暖導致的熱量條件改善有限,不足以讓阿拉斯加農(nóng)業(yè)大幅度增產(chǎn),C錯;“醉樹”增多,河流中的漂流木增多,為當?shù)鼐用窆娜剂显龆?,D對。](2024遼寧師大附中)下圖中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積廣、水系發(fā)達,據(jù)統(tǒng)計,其支流總數(shù)超過1.5萬條。讀圖回答4~6題。4.該河河口處近1000km2的海疆被稱為“淡水海”,是淡水魚和咸水魚共同的家園,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緣由主要是()A.寒暖流交匯 B.河流水量大C.大陸架寬淺 D.處在魚類遷徙路途上5.該河輸沙量巨大,河口處卻未能塑造出寬敞的三角洲,其緣由最有可能是()A.地處板塊交界處,地殼持續(xù)下沉B.地處赤道旁邊,風力微弱C.泥沙等懸浮物被強大的洋流搬運D.泥沙等懸浮物被挖沙船搬運6.能體現(xiàn)出圖中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是()A.緯度低→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水量大B.緯度低→地形類型多樣→植被類型多樣C.山地海拔高→水熱足夠→自然帶類型多D.東部為平原→河水流速快→含沙量大解析:4.B5.C6.A[第5題,圖示為亞馬孫河流域,流經(jīng)赤道熱帶雨林氣候區(qū),終年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入海水量大,在沿海的河口地帶的海水變淡,因此淡水魚與咸水魚同存,選項B正確。第5題,河口處不在板塊交界處;河口處風力弱,與三角洲形成無關;河口旁邊有強大的洋流流經(jīng),泥沙等懸浮物被搬運,難以沉積;人類活動不能阻擋三角洲的形成,且該處人口稀疏。選項C正確。第6題,圖示為亞馬孫河,流經(jīng)赤道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特征的體現(xiàn);當?shù)匾云皆瓰橹?,地形不是困難多樣;西側為山地,水熱不足夠,河流水量大,但含沙量較小,選項A正確。](2024·安徽皖南八校三模)下圖為我國某山地不同海拔動物構成種類比重變更統(tǒng)計圖。據(jù)此完成7~9題。7.該山地最可能位于()A.秦嶺山脈 B.橫斷山脈C.喜馬拉雅山脈 D.南嶺山脈解析:B[該山地海拔約5000m,山麓海拔約500m,且山麓地帶南方類型動物占主導,表明該山位于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qū),因此該山地最可能位于橫斷山脈。]8.該山麓廣泛分布的植被類型是()A.熱帶季雨林 B.溫帶落葉闊葉林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亞寒帶針葉林解析:C[由上題可知該山地位于橫斷山脈,因而該山山麓最廣泛分布的植被類型應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9.該山地()A.北方類型數(shù)量最多出現(xiàn)在5000mB.南方類型數(shù)量最多出現(xiàn)在500mC.山麓因人類活動干擾北方類型少D.南、北方類型數(shù)量均受食物制約解析:D[動物數(shù)量多少不能只看不同高度的動物構成比例;山麓地帶是人類活動相對劇烈的地區(qū),這不僅影響北方動物,同樣也影響南方動物;不同高度南、北方動物構成比例不同,但存在的數(shù)量均受到了該高度上食物的豐富程度制約。](2024·河南鄭州三模)山西歷山自然愛護區(qū)是聞名的旅游景區(qū),在游客步行上山的巡游路徑兩側,生物多樣性發(fā)生變更。某中學地理愛好小組到歷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m)進行野外地理實踐活動,分別在距離巡游路徑兩側0m、4m、8m、12m處設置樣帶,調查物種豐富度(植物種類的數(shù)量)、物種勻稱度(不同種類植物的數(shù)量差異)的變更。物種勻稱度與優(yōu)勢物種關系親密。下圖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種豐富度與物種勻稱度變更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10.推想影響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種豐富度變更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地勢起伏C.坡面朝向 D.人類活動解析:D[由“在游客步行上山的巡游路徑兩側,生物多樣性發(fā)生變更”,圖示物種豐富度在路徑處最低,向兩側增多,則可能是人為因素導致路徑處物種削減所致,故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11.據(jù)圖推斷優(yōu)勢物種最不明顯的地區(qū)位于巡游路徑兩側()A.0m處 B.4m處C.8m處 D.12m處解析:B[物種勻稱度高的地區(qū),各種物種勻稱分布,說明優(yōu)勢物種不明顯。據(jù)圖可知,4m處物種勻稱度最高,則優(yōu)勢物種最不明顯。]二、非選擇題(共46分)12.(2024·廣東廣州天河綜合測試二)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加里曼丹島,地處亞歐板塊南部,地質穩(wěn)定,幾乎無活火山。島內森林密布,樹木高大稠密。該島土壤貧瘠,樹木不能每年結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動物經(jīng)大陸橋(將島嶼與旁邊大陸連接起來的陸地)從別處遷徙至此。隨后氣候轉暖,大陸冰蓋溶化,入海徑流增加,大陸橋漸漸消逝。這些外來動物在連續(xù)進化中體型漸漸縮小。(1)說明該島氣候對植被生長特征的影響。(5分)(2)分析該島土壤貧瘠的緣由。(6分)(3)從水循環(huán)角度說明冰期時大陸橋出現(xiàn)的緣由。(6分)(4)簡述遷徙到該島的大型動物能連續(xù)進化且體型變小的緣由。(7分)解析:(1)由緯度可推斷該島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植被生長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快慢方面,留意材料中“森林密布,樹木高大稠密”的表述。(2)土壤貧瘠的表現(xiàn)為土壤中養(yǎng)分少,可從養(yǎng)分消耗快、不易保存或難以保存角度分析;留意火山能供應礦物質,而該島幾乎無活火山則難以補給礦物質。(3)可從“氣候轉暖,大陸冰蓋溶化,入海徑流增加,大陸橋漸漸消逝”,反過來理解大陸橋成因:氣候變冷,大陸冰蓋形成,入海徑流削減,大陸橋顯現(xiàn)。留意要結合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進行描述。(4)連續(xù)進化說明環(huán)境穩(wěn)定;體型變小可能與食物、生存空間變更有關。留意比較大型動物原生存環(huán)境與該島的差異,來分析食物、生存空間變更。答案:(1)全年高溫多雨,光照、水分、熱量足夠,植被生長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2)氣溫高,有機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對地表沖刷作用強,土壤養(yǎng)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長快,有機質大多儲存在生物體內;該島缺乏活火山,礦物質難以補給。(3)冰期時,全球氣溫低;(海洋水汽到達陸地,)降水以固態(tài)形式儲存于大陸(多轉換為大陸冰蓋);流回海洋的地表徑流削減;海洋水體削減,海平面下降,大陸橋顯現(xiàn)。(4)該島位于亞歐板塊南部,地質條件穩(wěn)定,氣候變更小,生物進化連續(xù)。冰期結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陸橋消逝,生存空間較?。煌寥镭汃?,樹木不能每年結果,大型動物食物相對不足。1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