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活意蘊_第1頁
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活意蘊_第2頁
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活意蘊_第3頁
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活意蘊_第4頁
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活意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活意蘊

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活意蘊哲學作為人的一種“愛智”活動,離不開現實的人的生活。理性地反思生活,引導人們從現實生活中尋求真、善、美,是哲學的本真要義。因此,哲學必須敞開它的生活維度,始終把自身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中,并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融,否則,哲學就無法把握時代脈搏、凝練時代精神,而只能成為一種毫無實踐價值與現實意義的“玄思”和“空想”。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很多思想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對當今中國社會乃至世界仍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關鍵之處就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較強的生活特質。在科學主義凸現危機、人的生存壓力加劇的現時代,順應學界“哲學復歸生活”的訴求,我們審視和品味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不難發(fā)現,無論是儒、道兩家的學說,還是其他諸家的言論,其間都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意蘊。

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致思路徑

就所關注的問題領域而言,中國傳統(tǒng)哲學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學。一般認為,西方哲學注重對“真”的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即“求真”,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則關注“善”的學問,即“求善”。研究內容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在思維方式和致思路徑上的不同與差別。西方哲學重“思辨”,講究思維邏輯的嚴密,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則重“感悟”,講求的是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因此,很多學者尤其是西方學者在研究和品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之所以會認為中國古代無哲學,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秉承的是西方的哲學傳統(tǒng),把“思辨性”和“抽象性”作為哲學的本質特征,認為哲學是一個由概念、范疇等連接而成的系統(tǒng)性的學科,并以此作為評判哲學有無的根本原則和唯一標準。但是,作為一種“愛智”活動,哲學體現的是人對知識的向往和追求,它的表述方式與致思路徑可以也應該有所不同。唯此,哲學才能實現真正的繁榮與發(fā)展。況且,把某一種表述方式或致思路徑作為評判有無哲學的根本或唯一標準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所做出的結論對批判對象來說也是不公正的。而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范式,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在探究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上本身就不相同。高清海先生曾對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在致思路徑方面的差異進行過比較和論述,他指出:“西方關注的主要是成就人的生命活動價值,完成人

性的生存使命,這使它從一開始就把‘智慧’引向了認知的方向,從‘對象意識’走上概念化的邏輯思辨之路;中國關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開發(fā)生命的內在價值,由此中國發(fā)揮了注重義理性的悟覺思維?!雹?/p>

而從高清海先生的這段論述中,我們可知中國哲學比西方哲學更加關注人的現實生活,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更為直接和緊密。它所遵循的是一條從人的生活實踐中感悟人生真諦、實現人生價值的致思路徑。秉承這一思路,我們再來審視中國傳統(tǒng)學說,不難看出,無論是儒家、道家的學說還是其他諸家的思想和言論,其主題和宗旨都是對“現實”“現世”的道德感悟,體現的是一種群體性的道德志趣和道德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妨將中國的傳統(tǒng)學說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實踐哲學”。也正緣于此,中國古代的大多數哲學家都不以著書立說(邏輯思辨之路)為己任,而注重在生活中踐行自己的道德準則(注重義理性的悟覺思維),以期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學說價值)。馮友蘭對此現象曾有過評論,他認為中國的哲學家“不為知識而求知識……只愿實行之以增進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討論之?!雹谶@一輕言重行的特征在儒、道兩家的學說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主導思想,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可謂是根深蒂固。很多學者都把儒家思想稱為儒學或儒道,其對后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但是,不管學者如何稱呼和定義它,在研究儒家學說時,人們更加注重的是從它的言論和思想中找尋待人處事的道理或者說是生活的智慧。因此,對于儒家學說,與其說它是一種理論形態(tài),倒不如稱其為一種生活之道、生存之法更為確切?!八麄冊谏钪袑嵺`著儒學。我們在此作為某種理論假說的東西,恰恰就是他們的生存形式?!雹圩鳛槿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自始至終遵循著這一治學路徑,把“述而不作”作為治學原則。他推崇禮儀,不僅要求弟子、號召民眾“克己復禮”,而且更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做一名堅定的“禮”的踐履者。終其一生,孔子多是在“傳禮”“習禮”中奔波。而就《論語》等記錄孔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的內容來看,孔子“傳禮”的方式也多是依據具體的生活實例,并結合自身的感悟來教導和規(guī)范弟子們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儒學在開創(chuàng)之始,就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較強的實踐特性。就儒學的產生過程而言,它是對儒生生存生活的道德感悟和提煉。

如果說先秦儒學強調禮治生活,注重生活的外在規(guī)范性,那么宋明理學倡導的則是一種理性生活,強調生活之“理”的內在規(guī)定性。就這一點來說,宋明理學比先秦儒學更注重對生活倫理的邏輯層次、理論結構等方面的哲學表達,從而在思辨性上較前者有所增強。但就具體的理論架構、實踐指向和價值目標等方面來看,宋明理學依然遵循從生活中悟理、明理、循理的致思路徑,其所謂的“窮理明德”“存理去欲”都是對當時生活環(huán)境下人們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的理論概括與經驗總結,都離不開具體的人的生活實踐。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學說的另一主要流派的道家,其思想更是遵循著從現實生活找尋行為處事之道的致思路徑。思想與生活的高度融合造就了道家寫意般的生活方式。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存乎于天地間,它無所不在又無所不包。道家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萬物的根本,同時也是世間萬物運行的動力和法則。但在“道”的運行方式上,道家并非毫無根由地把它強行置入人的頭腦,而是注重從現實生活中理解和領悟“道”的內涵與真諦,進而以“道”來指引和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與生活。老子就認為“為道”是為了“用道”,只有在現實生活中行“道”、用“道”,“道”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道德經》中所講的“道,沖而用之或不盈”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⑤,等等,皆是“為道”之旨、“悟道”“用道”之法。道家用“道”強調的是“道法自然”,其“為道”“用道”體現的是一種理性的生活實踐。據《莊子·至樂》記載,莊子妻死,其友惠施前往吊喪,見莊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施愣而不解,繼而責問。面對友人的責問,莊子不慌不忙,從容而對。他解釋說,對于妻子的離世,剛開始自己的心情也很悲痛,這是人之常情。但悲痛之后,自己又進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通過“察其始種種”之后,自己忽然明白了人的生命只不過是一個由生到死的運動過程,就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樣,平常且不可抗拒,是故“鼓盆而歌”。這一番心跡表白表明了莊子的理性生活觀,這種生活觀浸透著一種超越生死的哲學感悟,而更為難得的是莊子能把這種感悟嵌入自己的生活、生命之中。由是觀之,道家生活是一種理性和情感交互感應的生命活動,其“道”乃是生活之情、生活之理。一言貫之,道家之“道”即是為道、尊道之人的生活感悟。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存在形式

從實踐形態(tài)上來看,哲學作為人的“愛智”活動,它存在于人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體現和表征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而作為古代先賢哲人的人生感悟和道德體驗,中國傳統(tǒng)哲學存在形式也即是他們這類人的生命活動形式。

“儒家”中的“儒”,在中國古代社會是一類人的稱謂。中國最早的“儒”是專門從事喪葬巫祝活動的人,是為“術士”,或曰“儒士”。據《周禮·天官冢宰第一·大宰》記載,“儒”是以道藝取得民眾的人。《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笨鬃觿t專門對“儒”進行了區(qū)分,指出“儒”分為“君子儒”和“小人儒”兩類,在孔子看來,“小人儒”指的是那種專門為祭祀慶?;顒臃找约翱恐跋喽Y”等技能道藝謀生的人,而“君子儒”則指的是以創(chuàng)制和講習禮儀為己任的人。由此可見,“儒家”“儒學”之“儒”,最先指的并不是一種知識、學問,而是某類人即“儒生”及其生活方式的統(tǒng)稱。

孔子開創(chuàng)了“君子儒”的生活方式,即做官與講學。而這種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也成了中國歷代讀書人的理想與追求。儒家的兩位先賢孔子和孟子都曾率領徒眾周游列國,講學習禮,“入世”謀官,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為官不成,便歸隱田園,在寧靜祥和的鄉(xiāng)村生活中繼續(xù)“講學”以求心靈上的慰藉??鬃泳驮鴮︻伝匕藏殬返?、淡然處之的無憂生活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墩撜Z·先進》中所錄“侍坐”一節(jié)最能體現孔子的這一生活旨趣。一天,講學間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便讓他們談談各自的理想。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如果讓他去治理一個“千乘之國”,三年之后,可以使這個國家的民眾個個都具備勇敢的精神,而且人人都懂禮義。如此遠大而又有氣魄的理想抱負,孔子卻“哂之”予以否定。冉有表示有把握治理好一個小國,認為如果花上三年的時間,自己可以使這個國家的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但同時也承認自己在禮儀教化之事上的無能為力,這只能等待和交給賢人君子來做。公西華更是謙虛地認為自己只能打理宗廟之事。對此二人的理想,孔子都未加評論。問及曾晳時,曾晳說他的志趣就是在晚春時節(jié),穿上春服,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到郊外洗洗澡,吹吹風,盡情地玩樂一番,然后一起唱著歌回家。聽完曾晳的描繪,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弊勇?、冉有、公西華的理想,符合儒家“入世”“做官”的生活志趣,可為何得不到孔子的認可,而曾晳閑情逸致的生活情調卻能博得孔子的共鳴?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曾晳答問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禮儀之舉符合孔子一貫堅持的“禮性生活”“禮樂治國”的思想主張;二是因為曾晳所勾勒的逍遙自在的暮春游樂圖契合孔子當時的心境,是故“喟嘆”贊同。孟子早年也曾仿效孔子,以“士”的身份四處奔走,企圖說服各諸侯來施行自己的治國理念,但同孔子的遭遇相似,孟子也是屢屢受挫不被重用。及至晚年,孟子便歸隱故里,聚徒講學,以彰其志。由此可見,“儒學”即是“儒”之階級的生活之學,儒家思想也就是儒士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前所述,道家之“道”就是道學之士的生活感悟,其中蘊含著生活之情、生活之理。所以,道家學說即是信道、為道之人生活方式最為直接的呈現。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學之士恪守“道”理,他們詮釋了與儒家有別的另一種生活方式。老子所云“清靜無為”“清心寡欲”是一種生活境界。他向往那種小國寡民、和諧太平的理想生活,教誨人們同時也是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要做到克制欲望,與世無爭。莊子超越生死的哲學觀更是決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順應自然、超越功利的理性生活,他的兩種幸福觀就是其理性生活方式最為直接的表達:“一種是有待的幸福,即自然而然,隨順人性,就可以獲得幸?!硪环N是無待的幸?;蚪^對的逍遙,那是通過齊物我達到的,是一種‘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的,與宇宙合一的境界,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雹蘩锨f的這種順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魏晉玄學家們身上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不過與老子“清心寡欲”、莊子“以理化情”的生活方式相比起來,魏晉玄學家們更加注重“性情”的自然流露。魏晉時期的風雅名士推崇老莊哲學,他們以“三玄”(即《周易》《老子》《莊子》)為研究對象,用道家思想來注疏儒學,企圖找尋一種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他們“立言玄妙、行事雅遠”,在集聚“玄談”中過著一種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以求心靈得以慰藉。當然,這種以躲避迫害和保全個體生命為目的的生活方式比起老莊所奉行的那種理性自然的生活方式,顯得較為消極和沉淪,但從他們的這種怪誕率性的生活方式中,我們卻能看出當時的世風以及文人的無奈。

就生活這一客體本身而言,它指的是現實的人在生存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和關系的總和,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范疇。但具體到各家的思想學說中,生活又會因其出身背景、人生經歷的不同而在內容上顯得各具特色。生活方式的不同決定了生活內容的差異,如儒、道兩家的生活在具體內涵上就不盡相同。儒家所勾勒的生活世界是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友愛世界。孔子“以行踐道”“講學習禮”,就是為了營造一個充滿“仁愛”的生活世界。同時,儒家的生活世界也充滿著智性并富有情趣??鬃拥摹疤煜掠械绖t見,無道則隱”是智,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則更充分體現了儒家生活世界的豐富性、趣味性。一般認為,道家重自然、輕人事,講求“出世”,但道家的“出世”并不是要與現實的生活世界隔絕,不關心現實生活。他們“超功利”“超仁義”其實只是一種對現實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