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1頁
??谑?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2頁
海口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3頁
??谑?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4頁
??谑?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度第一學期七年級歷史科期末檢測題說明:本卷為開卷考試卷,答題時可參閱教材或其他資料,必須獨立完成,不得傳遞資料或討論,否則以作弊論處。考試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措施后,秦國國力大為增強,軍隊戰(zhàn)斗力提高,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這說明()A.秦完成了國家統(tǒng)一 B.變法得到新舊貴族擁護C.改革總會遭到阻力 D.商鞅變法成效較為突出【答案】D【解析】【詳解】由材料“商鞅推行一系列措施后,秦國國力大為增強,軍隊戰(zhàn)斗力提高,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可知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強盛做出了重大貢獻,D項正確;秦完成國家統(tǒng)一是在秦王嬴政時期,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商鞅變法遭到了以太子為首的舊貴族的反對,排除B項;材料沒提到改革遭到阻力,排除C項。故選D項。2.下圖名句,最初出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A.《道德經(jīng)》 B.《論語》 C.《韓非子》 D.《史記》【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孔子的言論,出自《論語》,B項正確;排除A項、C項、D項。故選B項。3.“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以上記載贊美的是()A.諸葛亮治蜀 B.靈渠的修建C.都江堰水利工程 D.秦統(tǒng)一六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jù)材料"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結合所學知識,該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tǒng),發(fā)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C項正確;排除A項、B項、D項。故選C項。4.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統(tǒng)一使用一種貨幣(如下圖)。這種貨幣為()A.圓形方孔半兩錢 B.五銖錢 C.開元通寶 D.銀元【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貨幣統(tǒng)一為圓形方孔半兩錢,A項正確;五銖錢是漢武帝時期的貨幣,排除B項;開元通寶是唐代鑄造的一種銅質貨幣,排除C項;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銀元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明萬歷年間銀元流入中國,排除D項。故選A項。5.“子”是戰(zhàn)國時期對學者的尊稱。當時,有一著名學者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位著名學者為()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韓非子【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tǒng)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他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認為取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B項正確;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主張“無為而治”,排除A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排除C項;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張法治,排除D項。故選B項。6.以下各項因果邏輯對應錯亂是()A.百家爭鳴——思想、學術繁榮 B.休養(yǎng)生息——“文景之治”C.漢武帝“推恩”——侯王被削 D.王莽改制——“光武中興”【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知識,“光武帝”指的是東漢的建立者劉秀,不是王莽,因果邏輯對應錯亂,D項正確;百家爭鳴說明這一時期思想、學術繁榮,因果邏輯對應正確,排除A項;“文景帝”時期實行的政策是休養(yǎng)生息,因果邏輯對應正確,排除B項;漢武帝通過“推恩令”侯王被削,因果邏輯對應正確,排除C項。故選D項。7.公元前209年,900多個農民被征發(fā)去戍守長城,他們在途中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他們戍守誤期要被處死。結果陳勝、吳廣帶領他們揭竿而起,開啟了推翻秦朝的起義。以上史實,主要說明了()A.嚴刑峻法難以長治久安 B.王侯將相寧有種乎C.秦末農民起義失敗原因 D.陳勝吳廣推翻秦朝【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信息是,秦末,陳勝、吳廣因為遇上大雨不能按期服役,將要被處死。結果揭竿而起,開啟了推翻秦朝的起義,這主要說明了嚴刑峻法難以長治久安,A項正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陳勝、吳廣起義的口號,排除B項;材料說的是秦末農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排除C項;劉邦項羽推翻了秦朝,排除D項。故A項。8.東漢時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以下屬于“外戚”的是()①皇后的父親②皇帝的叔叔③皇帝的姐姐④太后的兄弟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親和妻子的親戚,因此,皇后的父親屬于外戚,①正確;皇帝的叔叔不是外戚,排除②;皇帝的姐姐也不屬于外戚,排除③;太后的兄弟屬于外戚,④正確。綜上,D項正確;排除A項、B項、C項。故選D項。9.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36國。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fā)糧草,對西域地區(qū)進行有效管轄,以上材料說明()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脅 B.今新疆地區(qū)西漢已我國版土C.絲綢之路中外經(jīng)濟交流繁忙 D.佛教在漢朝經(jīng)西域傳入了中國【答案】B【解析】【詳解】由材料信息“西域都護管轄西域36國,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fā)糧草,對西域地區(qū)進行有效管轄”可知,西漢時,今新疆地區(qū)西漢已是我國版土,B項正確;“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中外經(jīng)濟交流繁忙,排除C項;材料沒有佛教傳入中國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10.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wǎng)等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并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可見,當時,造紙術的改進()A.便利了典籍的流傳 B.普及了大眾的文化教育C.促進新聞媒體自由 D.大大提高造紙工人收入【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信息是,蔡倫改進造紙工藝促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并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由此可見,造紙術的改進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播和典籍的流傳,A項正確;普及了大眾的文化教育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B項;新聞媒體自由是在近現(xiàn)代,排除C項;材料沒有造紙工人收入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1.東漢時,使西域各國與漢朝重新建立關系,并長期留守西域,經(jīng)營西域30多年的是()A.張騫 B.甘英 C.班超 D.蔡侯【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東漢時班超使西域各國與漢朝重新建立關系,并長期留守西域,經(jīng)營西域30多年,C項正確;張騫在西漢時期出使西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甘英沒有長期留守西域,排除B項;蔡侯沒有出使西域,排除D項。故選C項。12.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為漢朝絲綢打開銷路 B.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C.了解西域的具體情況 D.促進漢朝與西域往來【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時期,為聯(lián)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張騫以郎官應募,B項正確;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不是為漢朝絲綢打開銷路,排除A項;了解西域的具體情況是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排除C項;促進漢朝與西域往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13.東漢名醫(yī)張仲景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醫(yī)書的內容有()①提倡“治未病”,預防疾?、诳偨Y各種疾病的癥候③公開“麻沸散”處方④分析病情,對癥治療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倡“治未病”,主張分析病情,對癥治療,①②④正確,選擇C項;“麻沸散”是華佗的成就,③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14.東漢末期,曹操勢力之所以能在北方崛起,其經(jīng)濟方面的重大原因是()A.挾天子令諸侯 B.燒毀袁軍軍糧 C.發(fā)展海外貿易 D.行屯田解生計【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期,曹操在經(jīng)濟上推行屯田制,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為其崛起奠定經(jīng)濟基礎,D項正確;“挾天子令諸侯”是其政治口號,排除A項;燒毀袁軍軍糧是其軍事措施,排除B項;發(fā)展海外貿易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5.下圖,①②處,填寫正確的是()A.秦、東晉 B.東漢、南魏 C.東漢、東晉 D.西漢、隋朝【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東漢末年出現(xiàn)軍閥割據(jù)局勢,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逐步統(tǒng)一北方,此后,劉備、孫權先后稱帝建國,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316年,西晉被匈奴軍隊滅亡,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在士族的擁戴下,重建晉朝,史稱東晉,C項正確;排除A項、B項、D項。故選C項。16.“經(jīng)過這次變亂,社會經(jīng)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大量傷亡,西晉的統(tǒng)治機能也從此癱瘓。”以上評論的是()A.官渡之戰(zhàn) B.火燒赤壁 C.八王之亂 D.淝水之戰(zhàn)【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又陸續(xù)派遣諸王據(jù)守州郡重鎮(zhèn),這些出鎮(zhèn)的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zhàn),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十幾年,西晉從此衰落。據(jù)題干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變亂"指的是八王之亂,C項正確;官渡之戰(zhàn)是東漢末年"三大戰(zhàn)役"之一,排除A項;赤壁之戰(zhàn),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lián)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役,排除B項;淝水之戰(zhàn),是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fā)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的一場戰(zhàn)爭。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實則僅二十多萬)前秦軍,排除D項。故選C項。17.公元383年,有一位統(tǒng)治者不顧上下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還自恃兵多勢強,號稱自己的百萬大軍,“投鞭于江,足斷其流”,結果慘遭敗績。這位統(tǒng)治者是()A.苻堅 B.北魏孝文帝 C.王導 D.司馬?!敬鸢浮緼【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唐·房玄齡《晉書·苻堅載記下》記載:前秦苻(pú)堅想攻打東晉,許多朝臣認為不可,并認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可冒進。苻堅說:“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A項正確;孝文帝是北魏的帝王,王導是東晉大貴族,司馬睿是東晉皇帝,排除B項、C項、D項。故選A項。18.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shù)貪h人錯居雜處,過著定居生活,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yè)技藝,從事農業(yè)生產,而漢族人民接受北方各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這說明當時我國北方()A.進行政治改革 B.出現(xiàn)民族交融 C.經(jīng)濟高度繁榮 D.社會安定祥和【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信息體現(xiàn)了,魏晉以來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相互交流和學習,這是民族交融的體現(xiàn),B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不出政治改革,排除A項;經(jīng)濟高度繁榮不符合魏晉的特征,排除C項;魏晉時期社會動蕩,D項錯誤。故選B項。19.這種碑刻書體(如下圖)“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睂髞淼乃搴吞茣w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chuàng)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精髓。這一書體屬()A.行書 B.隸書 C.楷書 D.魏碑【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魏碑是介于隸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是由隸書向楷書的過渡,上承秦漢,下啟隋唐,D項正確;圖片展示的書法既不是行書,也不是隸書,更不是楷書,排除ABC項。故選D項。20.公元6世紀,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等農業(yè)生產思想的是()A.賈思勰 B.祖沖之 C.鐘繇 D.劉徽【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公元6世紀,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等農業(yè)生產思想是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其著作是《齊民要術》,A項正確;祖沖之和劉徽是魏晉時期數(shù)學家,排除BD項;鐘繇是書法家,排除C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21題15分,22題13分,23題12分,總40分)21.閱讀下列材料(1)秦滅六國后,頒行筆劃規(guī)整的小篆(如上圖)為全國通用的文字,這一措施有何重大歷史意義?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文化交流得到加強,文化思想方面也打開局面。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由、強調個性,書法已經(jīng)上升為文人表情達意的方式。魏兩晉行書大行其道,行書取楷書之典范雋永,取草書之瀟灑酣暢。此時書法藝術領域中“書圣”王羲之是最有引領作用的人物。王羲之的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幾?60豆瓣小組2015年7月14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概述》(2)據(jù)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繁榮的原因。(3)據(jù)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列舉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成就。【答案】(1)秦統(tǒng)一文字的重大意義:文字統(tǒng)一方便政令在全國通行。有利不同區(qū)域人民溝通和文化交流、發(fā)展。有利于維系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和社會發(fā)展。(2)書法藝術繁榮的原因:①漢代書法藝術有良好基礎,造紙術的成熟為書法創(chuàng)作提供載體。②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思想開放,書法家在藝術方面大膽追求和引領。③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吸納與創(chuàng)新。如:晉時的行書取楷書之典范雋永,取草書之瀟灑酣暢。④統(tǒng)治者對書法藝術的重視,社會各階層對書法藝術的熱愛等。(3)①王羲之所作行、楷、草書極為精湛,其書法被稱贊為古今之冠。②他的書法作品,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書法藝術對后世有巨大影響,他被后人譽為“書圣”。【解析】【小問1詳解】“重大歷史意義”: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文字統(tǒng)一方便政令在全國通行。有利不同區(qū)域人民溝通和文化交流、發(fā)展。有利于維系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和社會發(fā)展。【小問2詳解】“原因”:依據(jù)材料信息“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文化交流得到加強,文化思想方面也打開局面”得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思想開放,書法家在藝術方面大膽追求和引領;由材料信息“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由、強調個性,書法已經(jīng)上升為文人表情達意的方式。魏兩晉行書大行其道,行書取楷書之典范雋永,取草書之瀟灑酣暢”得出: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吸納與創(chuàng)新;結合所學知識從漢代的基礎、統(tǒng)治者的重視等角度分析補充?!拘?詳解】“成就”:依據(jù)材料信息“王羲之的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及所學知識得出:王羲之所作行、楷、草書極為精湛,其書法被稱贊為古今之冠;他的書法作品,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羲之書法藝術對后世有巨大影響,他被后人譽為“書圣”。2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在漢朝,儒學取得統(tǒng)治地位。秦推崇法家學說,漢卻尊崇儒術。漢代儒學本身是折中的,它從先秦時各領風騷的其他哲學流派中吸取了許多思想和哲學觀點。因此,漢代儒學的勝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其歷史重要性在于儒學影響了精英、社會和國家的關系。漢高祖采用儒生負責制定的宮廷禮儀。文帝(前179-前157年在位),欣賞道家的學說,認同其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正是文帝之孫治下,儒學在朝中受到尊崇??嘧x儒家經(jīng)典的官吏,他們主要依據(jù)道德來處理與君主的關系,忠于職守,堅持抨擊朝政,拒絕無條件地服從上司至君主制定的政策。在漢朝,很多儒生和官吏反對諸如政府壟斷等政策,并根據(jù)它們是否符合道德原則及對人民生計的影響,對這些政策提出批評。東漢,儒生們激烈反對宦官在宮中弄權,往往寧愿丟官喪命,也不屈從于他們的權勢。漢末,全國各地的士紳們(指受過儒學教育的官吏、地主等)遠離京城,大多還關注地方事務。在以后的歷史時期,士紳的實力和凝聚力為中國文明的統(tǒng)一做出的重要貢獻,絲毫不亞于政治上的中央集權以及經(jīng)濟一體化?!幾浴久馈恳僚嫦肌秳虿鍒D中國史·儒學、國家與士紳》(1)據(jù)材料及所學知識判斷正誤(正確的填正確,錯誤的填錯誤)①秦始皇在統(tǒng)一與管理國家方面是推崇法家學說的。()②漢朝建立后,儒家學說被立為正統(tǒng),其它學說全遭排斥。()③儒學在歷史上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是儒學影響了精英、社會和國家的關系。()④文帝有可能是受到道家學說影響而繼續(xù)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⑤東漢時期,朝政腐敗、混亂,曾出現(xiàn)宦官在宮中弄權的現(xiàn)象。()⑥漢末社會動蕩,士紳們離開了京城,但大多關注地方事務。()⑦在古代,士紳的實力和凝聚力曾為中國文明的統(tǒng)一做出重要貢獻。()(2)請據(jù)所學知識列舉“文帝之孫(漢武帝)治下,儒學在朝中受到尊崇”的主要表現(xiàn)?!敬鸢浮浚?)①正確②錯誤③正確④正確⑤正確⑥正確⑦正確(2)主要表現(xiàn):①授受董仲舒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tǒng)思想。②在長安辦太學,以儒家經(jīng)典學說為教材,培養(yǎng)儒學人才。③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為官為吏?!窘馕觥俊拘?詳解】判斷正誤:①由材料“秦推崇法家學說,”可知,秦始皇在統(tǒng)一與管理國家方面推崇法家學說,故原題正確。②由材料“因此,漢代儒學的勝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其歷史重要性在于儒學影響了精英、社會和國家的關系?!笨芍?,漢朝建立后,儒家學說被立為正統(tǒng),其它學說全遭排斥表述太絕對,故原題錯誤。③由材料“因此,漢代儒學的勝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其歷史重要性在于儒學影響了精英、社會和國家的關系?!笨芍鍖W在歷史上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是儒學影響了精英、社會和國家的關系,故原題正確。④由材料“文帝(前179-前157年在位),欣賞道家的學說,認同其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正是文帝之孫治下,儒學在朝中受到尊崇。”可知,文帝有可能是受到道家學說影響,故原題正確。⑤由材料“東漢,儒生們激烈反對宦官在宮中弄權,往往寧愿丟官喪命,也不屈從于他們的權勢?!笨芍瑬|漢時期,朝政腐敗、混亂,曾出現(xiàn)宦官在宮中弄權的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