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百年詩歌翻譯理論綜述_第1頁
中國近百年詩歌翻譯理論綜述_第2頁
中國近百年詩歌翻譯理論綜述_第3頁
中國近百年詩歌翻譯理論綜述_第4頁
中國近百年詩歌翻譯理論綜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2中國近百年詩歌翻譯理論綜述我國的詩歌翻譯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漢代劉向的《說苑》記錄了這首我國最早的譯詩。后來,進入北魏及唐朝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佛經的翻譯活動也大量興起,構成了我國古代豐富的經文、韻文翻譯實踐。

我國古代雖然詩歌翻譯實踐頗豐,也了很多翻譯策略與經驗,但并未形成系統(tǒng)的詩歌翻譯理論。近代以來,為引進西方詩作,推廣我國詩歌藝術作品,許多譯家學者開始了對詩歌翻譯理論的探索??傮w來看,我國詩歌翻譯脫胎于文學翻譯,且兩者的發(fā)展進程基本一致。本文擬對二十世紀以來的詩歌翻譯理論進行梳理概括,分三個階段分別介紹該時期詩歌翻譯理論的主要內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直譯與意譯之爭

1919年爆發(fā)的新文化運動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學作品大量涌入中國,詩歌翻譯作品激增,引發(fā)了各學者對詩歌翻譯的思考與辯論。這一時期,由于詩歌翻譯理論基礎的缺乏,針對詩歌翻譯的討論大多局限于直譯與意譯之爭。“直譯”一詞,因為魯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們的擁護,也因為他“寧信而不順”的理論,而遭到人們的誤解和反對。其實,魯迅的所謂“直譯”并非“死譯”,不是死板地對照原文進行逐字翻譯,原文多少字,譯文也多少字?!爸弊g”強調的是“信”,也即是對原文的忠實,是針對當時為迎合中國讀者文化背景而在譯文中歪曲原文的“亂譯”怪象所提出來的。正如魯迅在《關于翻譯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寧信而不順”理論解釋道:“自然,這所謂‘不順’,決不是說‘跪下’要譯為‘跪在膝之上’……乃是說,不妨不象吃茶淘飯一樣幾口可以咽完,卻必須費牙來嚼一嚼。這里就來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完全中國化,給讀者省些力氣呢?……我的答案是:這也是譯本。這樣的譯本,不但在輸入新的內容,也在輸入新的表現(xiàn)法?!?/p>

意譯則以傳達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縛,認為應給予譯者適當?shù)淖杂?。茅盾在其《譯詩的一些意見》中明確提出意譯一詞:“我也贊成意譯——對于死譯而言的意譯,不是任意刪改原文,以意譯之的意譯;換句話說,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韻的譯法?!笨梢哉f,直譯和意譯各有所長。直譯作品刻意保留了翻譯痕跡,達到對原文的忠實,并將作品本身所帶有的異國色彩傳達給讀者;而意譯則更擅長保留原文的意韻,在形式上則力求不著痕跡,實現(xiàn)譯作的“本地化”。

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傳神”與“化境”

建國后,得益于穩(wěn)定的國內環(huán)境,詩歌譯事也迎來了又一個繁榮時期。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直譯與意譯研究的基礎上,傅雷提出的“傳神”說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他在《高老頭·重譯本序》中一開頭就寫道:“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辈⑶疫M一步強調,“重神似不重形似”。對于如何達到“神似”,他認為:“第一要熟讀精讀原文,把原文的意義、神韻全部抓握住了?!辈娬{譯者也應有相當之藝術修為,否則無法深切領悟原文之“神”。“形似”與“神似”的概念,可以說是對“直譯”與“意譯”的延伸和發(fā)展。傅雷主張詩歌翻譯應“傳神”,這與意譯重內容輕形式是一脈相承的。

同一時期,錢鐘書在傅雷“傳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化境”說。他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寫道:“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化境’。”出“神”入“化”本是道教用語,形容技藝高超而達到了絕妙的境界;傅雷和錢鐘書將之作為譯詩的標準,一方面反映出其時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繁榮和翻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這一時期,我國的譯者開始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看待文學翻譯和詩歌翻譯,更加注重譯詩的藝術性,而不再只局限于譯詩的形式和內容。

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百花齊放

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春風,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詩歌翻譯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其中最具代表性、被討論的最多的當屬許淵沖提出的詩歌翻譯“三論”:“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是譯詩的本體論?!叭馈敝校饷朗亲钪匾?,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量傳達其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叭摗保ㄉ罨?、等化、淺化)是譯詩的方法論。分別利用加詞、換詞、移詞和減詞等方法,通過意譯來努力達到神似的境界?!叭摗保ㄖ⒑弥?、樂之)是譯詩的目的論。知之是使人理解;好之是使人喜歡;樂之是使人愉快。許淵沖是以詩譯詩的倡導者,認為詩歌的譯作也應是詩而不是散文,如此才能表現(xiàn)原詩的美學境界。許淵沖為翻譯我國古詩詞和古文經典做出了巨大貢獻,其翻譯思想在譯詩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xiàn)。

進入二十一世紀,詩歌翻譯愈加受到研究者們的重視,這點從知網期刊收錄的相關論文數(shù)量就可見一斑(見表1)。與以往相比,新世紀以來的翻譯理論還呈現(xiàn)出了跨學科融合的顯著特點。如胡庚申教授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上,將生態(tài)學與翻譯學結合,提出了生態(tài)翻譯學。該理論認為,翻譯活動應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進行“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此后,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用生態(tài)翻譯學對詩歌翻譯進行討論與研究,擴大了詩歌翻譯理論的視角和領域。

從以上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詩歌翻譯理論脫胎于文學翻譯理論,從一開始簡單的直譯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