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定金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_第1頁
新聞定金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_第2頁
新聞定金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_第3頁
新聞定金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_第4頁
新聞定金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定金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

201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解決欺詐和威脅刑事訴訟中有關法律問題的解釋聲明。為了使用或為媒體記者制定嚴格的法律規(guī)范。今年3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安部、中國記協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fā)通知,決定在全國深入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打擊假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專項活動,以防止其擴散蔓延,推動形成健康的新聞傳播秩序。針對新聞敲詐予以專項打擊在我國尚屬首次,說明這一問題積弊深重,已經成為“社會公害”,嚴重干擾基層工作、危害群眾利益,嚴重侵蝕新聞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必須通過集中整治的方式方可解決。4月8日、10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接連通報了兩起新聞敲詐案,吊銷《中國特產報》出版許可證,撤銷中國經濟時報社河南記者站,涉案記者被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6月18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再次公開通報了8起新近查辦的新聞敲詐和假新聞案件,《南方日報》《河南青年報》等8家新聞機構的相關違法違規(guī)人員被查處。顯示了主管機關整治新聞行業(yè)中這一“毒瘤”的決心。一、道德觀念不清,制作惡意新聞報道2014年4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工作匯報會”上通報:因涉及新聞敲詐、有償新聞和假新聞等問題,2013年以來全國共有216家違規(guī)報刊被查處,49個記者站和1.4455萬個記者證被注銷;查辦“假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案件258起,收繳各類非法報刊151.3萬余份。①新聞敲詐、假新聞問題泛濫成災,由此可見一斑。所謂新聞敲詐,是指真記者、假記者以媒體曝光威脅、要挾當事人,從而非法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這種以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的行為,不但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而且輕者違法,重則犯罪。為什么真假記者置職業(yè)道德、法律法規(guī)于不顧,趨之若鶩,并且屢屢能夠得逞?這要從新聞敲詐的實施者和受害者兩方面去分析?!吨袊侣劰ぷ髡呗殬I(yè)道德準則》第四條明確規(guī)定: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不利用職業(yè)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不以任何名義索取、接受采訪報道對象或利害關系人的財物或其他利益。相信我們的職業(yè)記者對這一規(guī)定耳熟能詳,也認同其包含的道德價值。不過對于常人而言,道德的恪守以維持生存為前提,如果基本生活朝不保夕,突破道德底線以謀求生存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國新聞媒體自1980年代以來實行“事業(yè)單位、企業(yè)化管理”,市場運營,自負盈虧。全國報紙近2000家、期刊近萬家,真正盈利者實為少數,大多數報刊處于虧損狀態(tài)。像《中國特產報》這樣的行業(yè)、專業(yè)報刊,觀念和體制落后,不要說和網絡等新興媒體競爭了,就是與傳統(tǒng)權威媒體競爭也已明顯處于劣勢,發(fā)行寥寥,廣告稀缺,導致惡性循環(huán),難以為繼。在這些媒體工作的員工生活艱難,一些道德觀念不強的記者就利用手中的批評監(jiān)督權利,被動收受“封口費”而“有償不聞”,或者尋找借口敲詐勒索利害關系人,索取不正當錢財。新聞敲詐的實施主體除職業(yè)記者外,還有不少冒充記者身份的“假記者”。這些假記者招搖撞騙,肆意敲詐,甚至充當利害關系人的保護傘。因為被敲詐者自身多有問題而不敢舉報,假記者“現形”被抓的情況往往出于偶然;即使被抓,也不會犯“冒充國家工作人員”的罪名,一般被處以行政拘留,獲釋后照樣重操舊業(yè)。由于當假記者的收益遠遠大于其風險,遂蔚然成風,不絕于道。有些假記者還勾結真記者合謀實施新聞敲詐:謀取非法利益時由假記者出面,敲詐不成再由真記者出面施壓,迫使當事人俯首就范。真假記者進行新聞敲詐之所以屢試不爽,與受到敲詐的一方有莫大關系。從目前公布的案例來看,被真假記者敲詐者多為偏遠地區(qū)的基層行政部門和確有問題的企業(yè)及其負責人。那些偏遠地區(qū)的基層行政部門,信息閉塞,一旦遇到新聞敲詐,不論真假記者(實際上也難辨記者真假),往往抱著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花小錢將其“禮送出境”。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些企業(yè)及其負責人,確實存在違法經營、貪污腐敗等情事,被真假記者抓住把柄,以媒體曝光相威脅。這些企業(yè)及其負責人只好“花錢消災”,被狠敲竹杠也不敢報案,使敲詐者更加肆無忌憚??梢哉f,被敲詐方息事寧人的處事作風和花錢消災的心理特征,助長了新聞敲詐之風。二、實施主體復雜實施新聞敲詐,如果情節(jié)嚴重則構成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規(guī)定的相關罪名有敲詐勒索罪、受賄罪、強迫交易罪。至于如何定罪量刑,要看犯罪主體的身份、犯罪手段和犯罪情節(jié)。新聞敲詐行為的實施主體比較復雜,既有持有記者證的職業(yè)記者(包括在編和非在編)②及新聞單位臨時雇傭的沒有記者證的工作人員,也有冒充記者身份的一般社會人員即“假記者”。如果實施主體不同,即使犯罪行為類似,構成的罪名及刑罰也不一樣。1.有利于確定量刑標準我國現行《刑法》第274條規(guī)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睆脑摋l規(guī)定可知,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有三項:(1)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2)行為人實施了以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勒索財物的行為;(3)敲詐勒索的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敲詐。如果是一般社會人員冒充記者對利害關系人進行敲詐,這種行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威脅或者要挾對方就范而強行索取公私財物,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應以敲詐勒索罪論處。索取財物的數額及敲詐次數、情節(jié)是影響敲詐勒索罪定罪量刑的主要因素。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5月發(fā)布的《關于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準問題的規(guī)定》明確: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以1千元至3千元為起點,“數額巨大”以1萬元至3萬元為起點。201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又發(fā)布《關于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使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敲詐勒索“數額較大”、“數額巨大”的認定標準分別提高到2千元至5千元以上、3萬元至10萬元以上,30萬元至50萬元以上則屬于“數額特別巨大”。該司法解釋還規(guī)定:兩年內敲詐勒索三次以上者,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74條規(guī)定的“多次敲詐勒索”;“利用或者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軍人、新聞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詐勒索”,“數額較大”的標準可以按照規(guī)定標準的50%確定,索要財物達到“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規(guī)定標準的80%,可以分別認定為《刑法》第274條規(guī)定的“其他嚴重情節(jié)”、“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新聞工作者通過國家的考核獲得職業(yè)身份,從事專門的新聞采訪報道工作,擔負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責。如果利用或者冒充這一特殊身份進行敲詐勒索,侵害的不僅僅是他人的財產權,而且嚴重損害了各級黨委、政府部門領導下的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該司法解釋將“新聞工作者”列為敲詐勒索罪的特殊主體,并規(guī)定了更為嚴格的司法標準,是契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特性的。根據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一般社會人員冒充記者進行新聞敲詐,如果索取金額達到“數額較大”標準的50%即1千元以上或者兩年內敲詐勒索三次以上,即構成敲詐勒索罪。關于量刑標準,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12月發(fā)布的《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予以了具體規(guī)定:(1)達到數額較大起點的,或者兩年內三次敲詐勒索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2)達到數額巨大起點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可以在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3)達到數額特別巨大起點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在量刑起點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敲詐勒索數額、次數、犯罪情節(jié)嚴重程度等其他影響犯罪構成的犯罪事實增加刑罰量,確定基準刑。2.孟懷虎是索賄型犯罪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于假記者實施新聞敲詐構成敲詐勒索罪沒有異議,而職業(yè)記者的新聞敲詐行為屬于何種犯罪,檢察機關、法院的認識并不一致,甚至出現過犯罪行為類似而定罪不同的情況。2006年2月,《中國工業(yè)報》駐河南記者站常務副站長陳金良以發(fā)表批評報道相威脅,向當事方索要2萬元活動經費,被檢察機關以敲詐勒索罪提起公訴,鄭州市金水區(qū)法院卻以受賄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懊蠎鸦浮钡亩ㄐ耘c判決過程則更為復雜。2006年9月,《中華工商時報》浙江記者站站長孟懷虎因為利用其記者身份,以發(fā)表批評報道、曝光相要挾等手段向多家企業(yè)索要數額不等的錢款,被杭州市上城區(qū)檢察院以受賄罪和強迫交易罪提起公訴。杭州市上城區(qū)法院認為孟懷虎的行為不構成受賄罪和強迫交易罪,但他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實施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構成敲詐勒索罪,遂以敲詐勒索罪一審判處其有期徒刑7年。上城區(qū)檢察院認為一審判決定性不準,適用法律不當,向杭州中院提起抗訴。抗訴理由為:第一,孟懷虎是國有媒體在編記者,不同于一個自由撰稿人,他手中所掌握國家賦予的新聞記者的采訪調查權利、發(fā)表批評報道揭露丑惡的權利,不能與普通讀者的投稿權利混為一談。第二,孟懷虎雖然沒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照樣構成受賄罪,因為“為他人謀取利益”并不是索賄型受賄罪成立的必備要件。孟懷虎憑借本人的職權對他人利益的直接制約關系,主動向他人索取財物,以為他人造成麻煩或者使其遭受某種損失相要挾,迫使對方就范,這種行為屬于索賄型受賄,應從重處罰。第三,雖然從手段上看孟懷虎的行為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特征,但是他的行為同時也具備了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實施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數個不同罪名,所觸犯的罪名又不存在邏輯上的從屬或者交叉關系,這種情形屬于刑法理論上的“想象競合犯”。對于想象競合犯,公認的司法處斷原則是“從一重處斷”。在本案中受賄罪相對敲詐勒索罪來說是重罪,因此對孟懷虎的該部分犯罪行為應以受賄罪論處。③2007年4月,杭州中院以受賄罪終審判處孟懷虎有期徒刑12年。2013年以來判決的幾起典型新聞敲詐案件,不同地方法院對涉案記者的定罪也不一樣:《今日早報》記者金侃群、《都市快報》記者朱衛(wèi)、《杭州日報》記者楊劍被定為受賄罪,《西部時報》記者馬玉華和田華、《證券時報》記者羅平華則被定為敲詐勒索罪。④敲詐勒索和索賄行為都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司法機關在定罪時確實容易混淆。但是敲詐勒索罪和受賄罪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犯罪,在我國《刑法》中,敲詐勒索罪的類罪名為“侵犯財產罪”,受賄罪的類罪名則是“貪污賄賂罪”。兩者的區(qū)別主要有三個方面:受賄罪的犯罪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為特殊主體。我國《刑法》第385條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構成受賄罪。敲詐勒索罪的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就可以構成。受賄罪是利用職務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敲詐勒索罪是以威脅、要挾等手段強行索取他人財物。行為人是否利用職務便利是二罪的本質區(qū)別。受賄罪侵害的客體主要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敲詐勒索罪侵害的客體則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⑤那么,職業(yè)記者實施新聞敲詐構成犯罪,究竟屬于“敲詐勒索罪”還是“受賄罪”?或者說是否應以更為嚴厲的受賄罪定罪量刑?⑥我國《刑法》第385條規(guī)定受賄罪的犯罪主體為國家工作人員即“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不過第93條又規(guī)定: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我國的新聞單位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機關,職業(yè)記者所從事的工作屬于公務行為則是無疑的,再考慮到我國黨政管辦媒體這一獨特的新聞體制,職業(yè)記者肯定應該“以國家工作人員論”,也符合受賄罪的犯罪主體資格。因為通過新聞敲詐的方式索取公私財物,屬于索賄型受賄,而“為他人謀取利益”不是索賄型受賄罪成立的必備條件。按照刑法“想象競合犯”理論,對此科以更重的“受賄罪”而不是“敲詐勒索罪”,也是加大對這種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因此,持有記者證的職業(yè)記者,不管是新聞單位在編記者或是正式聘用的非在編記者,只要實施新聞敲詐構成犯罪,一般應以受賄罪論處。至于新聞單位臨時雇傭的沒有記者證的工作人員進行新聞敲詐構成犯罪,可以按《刑法》第163條規(guī)定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量刑:“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處沒收財產。”2008年10月發(fā)生的真假記者在山西霍寶干河煤礦排隊領“封口費”事件,涉案的《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雜志社工作人員張向東等就被法院判為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而假冒《法制日報》記者的劉小兵則被判為敲詐勒索罪。3.一般藥物引起血糖高市場經濟本來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發(fā)生的經濟關系,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的交易原則。然而在我國的傳媒市場,新聞單位工作人員以媒體曝光相威脅、強迫利害關系方訂閱報刊或在自家媒體上投放廣告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種行為的實施者沒有直接強行索取公私財物中飽私囊,當然構不成敲詐勒索罪或受賄罪,但是違背了利害關系方的意愿,也破壞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秩序,情節(jié)嚴重照樣構成犯罪,可按《刑法》第226條規(guī)定的“強迫交易罪”定罪量刑。強迫交易罪是以暴力、威脅手段強買強賣商品,強迫他人提供服務或者強迫他人接受服務的犯罪行為。該罪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構成。如果新聞單位指使其工作人員強迫利害關系方購買媒介產品或廣告版面、時段,情節(jié)嚴重的就構成單位犯強迫交易罪,除對新聞單位判處罰金外,新聞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及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個人犯本罪的規(guī)定承擔法律責任。三、社會環(huán)境、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不能消除新聞敲詐現象的存在,不僅嚴重侵蝕了我國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實際上也毒化了整個社會環(huán)境、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即使對實施者科以重刑,這種行為對我國新聞行業(yè)乃至整個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在短期內仍難以消除。因此,對新聞敲詐嚴懲不貸的同時,更要防患于未然,不斷完善我們的新聞管理體制機制,從根本上防止這種行為的發(fā)生和蔓延。1.加強對有違法行為的新聞機構的管理相比于一般假記者,職業(yè)記者即新聞采編人員進行新聞敲詐得逞的可能性更大,并且直接損害所屬媒體乃至整個新聞行業(yè)的聲譽。我國的新聞媒體均有主管機關,但是媒體主管機關不可能對每一位職業(yè)記者實施有效管理,作為直接用人單位的新聞機構,管好自己的職業(yè)記者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國務院新聞行政管理部門也是將管理職業(yè)記者的責任歸屬于新聞機構的。例如,新聞出版總署2009年8月公布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規(guī)定:新聞機構須履行對所屬新聞采編人員資格條件審核及新聞記者證申領、發(fā)放、使用和管理責任,對新聞記者的采訪活動進行監(jiān)督管理,對有違法行為的新聞記者應及時調查處理;“新聞記者與新聞機構解除勞動關系、調離本新聞機構或者采編崗位,應在離崗前主動交回新聞記者證,新聞機構應立即通過‘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絡系統(tǒng)’申請注銷其新聞記者證,并及時將收回的新聞記者證交由新聞出版行政部門銷毀”。但是據網友爆料,2013年江蘇邳州電視臺125名持證記者中,竟包括當地房管局局長、衛(wèi)生局長等官員。該問題經媒體曝光后,邳州電視臺回應說,這些持有記者證的官員曾是電視臺的領導,但在調離新聞工作崗位后記者證沒有及時注銷。⑦這種情況在我國絕非孤例,相關新聞機構顯然沒有盡到管理責任。關于新聞采編人員為經營牟利操縱新聞報道,以批評曝光為由強迫當事方訂閱報刊、投放廣告或提供贊助,借輿論監(jiān)督進行敲詐勒索等問題,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行政管理部門先后發(fā)布的《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yè)管理的規(guī)定》(試行,2005)、《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新聞采編工作的意見》(2011)、《關于加強新聞采編人員網絡活動管理的通知》(2013)等規(guī)章,無不明令禁止,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懲治辦法。各新聞機構也大多制訂有本部門新聞采編規(guī)范,對上述違規(guī)違法行為予以禁止。因此,新聞機構管理自己的職業(yè)記者并非無章可循,關鍵在于要嚴格照章辦事,而不是讓這些規(guī)章制度徒具空文。鑒于新聞敲詐的實施者多為新聞機構的地方派出機構及其雇員,新聞機構尤其要注意對記者站等地方派出機構的管理,認真執(zhí)行新聞出版總署2009年8月公布的《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嚴禁記者站等地方派出機構擅自聘用工作人員,嚴禁廣告、發(fā)行人員從事新聞采編業(yè)務。當然,新聞機構更要把好人員入口關和教育培訓關。新聞機構應通過嚴格的內部自我管理,凈化新聞隊伍,提升從業(yè)者的道德水準,規(guī)范新聞采編行為,從源頭上防止新聞敲詐的發(fā)生。2.加強對報業(yè)出版單位的管理,規(guī)范新聞管理行為實際上,一些新聞機構往往違反相關規(guī)定,擅自設立駐地方機構和網站、網站區(qū)域頻道,給新聞采編人員和駐地方機構下達發(fā)行、廣告、贊助等經營創(chuàng)收指標,承包、租賃、轉讓媒體刊號版面及播出頻道頻率等,為一些人從事新聞敲詐提供平臺和身份,甚至縱容、迫使、指使自己的員工進行新聞敲詐或強迫交易,影響極為惡劣。在這種情況下,期望新聞機構自我“消毒”已不現實,這就需要新聞行政管理部門切實作為,依法治理,除吊銷相關記者的記者證、將其列入不良從業(yè)記錄外,對違規(guī)新聞機構停業(yè)整頓或吊銷其出版許可證,并追究負責人的失職、瀆職之責。如果姑息放任或懲治不力,新聞敲詐之風勢難遏制。從新聞行政管理部門公布的案例看,經營不善的行業(yè)、專業(yè)報刊及媒體記者站是新聞敲詐的“重災區(qū)”。新聞出版總署2005年9月公布的《報紙出版管理規(guī)定》《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即明確規(guī)定,如果報刊出版質量長期達不到規(guī)定標準或者經營惡化資不抵債,則不予通過年度核驗,由新聞出版總署撤銷其“出版許可證”,所在地省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注銷登記,自第二年起停止出版。以部門規(guī)章的效力明確建立報刊出版的市場退出機制,這在我國報刊出版史上是第一次?!秷罂浾哒竟芾磙k法》也明確規(guī)定了記者站退出機制。然而現實中很少有報刊、記者站被退出媒體市場。一些報刊已經嚴重虧損,主管單位也早已不再撥款供養(yǎng),但作為某個主管單位的下屬,再難也不能關閉。為了生存,出版單位給員工下達經營創(chuàng)收指標,員工自己也設法生財,新聞敲詐、強迫交易隨之發(fā)生。因此,新聞行政部門要切實落實媒體市場退出機制,讓那些難以為繼的報刊、管理混亂的記者站退出媒體市場,杜絕發(fā)生新聞敲詐的可能性。同時,新聞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新聞記者證的管理,完善新聞采編人員不良從業(yè)行為記錄登記制度,防止職業(yè)記者或者他人利用記者證實施敲詐勒索,限制和禁止存在嚴重違法問題的新聞采編人員繼續(xù)從事新聞采編工作。記者證是我國新聞記者職務身份的有效證明,為其從事新聞采編活動的唯一合法證件,由原新聞出版總署依法統(tǒng)一印制并核發(fā)。《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對記者證的申領、核發(fā)、使用和管理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但是在日常管理中依然存在不少漏洞。例如,《消費日報》河北記者站記者蔡國海因在蔚縣“7·14礦難”中收受封口費,于2009年9月被石家莊市裕華區(q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然而,直到2010年1月,還能夠在“全國新聞記者證管理及核驗網絡系統(tǒng)”(中國記者網)中找到蔡國海的名字,他仍是《消費日報》河北記者站記者,其記者證竟然通過了2009年年度核驗。⑧今年,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通過全國統(tǒng)一培訓考核,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