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口遷移與民族交流的新變化_第1頁
唐代人口遷移與民族交流的新變化_第2頁
唐代人口遷移與民族交流的新變化_第3頁
唐代人口遷移與民族交流的新變化_第4頁
唐代人口遷移與民族交流的新變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代人口遷移與民族交流的新變化

學術界經(jīng)常使用“胡漢混合社會”、“南北社會習俗同一個”、“長安盛唐氣象”、“北方經(jīng)濟中心南移”和“唐宋城市結構的發(fā)展”來研究唐代社會的變化。事實上,它們與唐代移民密切相關。各民族和各國之間的移民,不僅給唐代社會補充了新鮮血液,而且?guī)砹丝涨盎盍?目前涉及唐代移民的專著出版幾部2,但對移民所造成的唐代社會變遷突出特征論述不夠,本文即側重于此一專題。一突厥人南徙內地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自魏晉南北朝“五胡融華”后的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近300年間突厥、吐谷渾、黨項、回紇、吐蕃、契丹、奚、等民族不斷內遷。這種內遷分為被唐王朝打敗滅國后被迫性強制遷移和面臨外部強敵進攻主動性尋求保護兩種。其中最突出的是北方的突厥,從唐初開始就有大批降眾歸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東突厥滅亡,有15萬以上突厥人自陰山以北南遷,被唐朝安置在幽州(今北京)至靈州(今寧夏靈武)東西緣邊地帶,并設置順、、化、長四州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今內蒙和林格爾)、定襄都督府(今呼和浩特市東南)進行管理,皆以部落首領為長官3。當時突厥人入居長安的有近萬家,部落酋長擔任將軍、中郎將以及五品以下的有百余人。這些突厥人除一些首領功臣陪葬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外,其余均葬在長安附近,墓葬發(fā)現(xiàn)的有俾失十囊,毗伽公主、阿史那忠、執(zhí)失奉節(jié)、阿史那勿施、阿史那毗伽特勤、獨孤開遠、唐薛突利施匐阿史夫人等,大多為突厥可汗或右賢王等王公貴族的后代,是突厥移民居住長安的典型事例。在黃河河套以南地區(qū),貞觀十五年(641年)東突厥可汗俟利(李思摩)率眾十余萬遷居于此。當時突厥人設置僑治府縣,來回遷移寄居于營州(今遼寧)、幽州(今北京)、朔方(今陜北)、呼延(今寧夏鹽池)、涼州(今甘肅武威)等地,僅天寶元年(742年)就有在籍戶口約2萬人。唐朝在漠北設立的“六府七州”(今蒙古廣大地區(qū))也不斷有突厥人南遷內地。公元八世紀以后,在陰山南北建立的后突厥,由于內部部落矛盾,不斷有人南遷,開元三年(715年)后突厥十姓部落及高麗莫離支高文簡、頡跌都督跌思泰等率眾共約萬余帳附唐,皆安置于河套地區(qū)。天寶四年(745年)后突厥被回紇所滅,一部分部落又南歸靈州、豐州等地4。分布在西域的西突厥被唐擊敗后,斛瑟羅可汗于天授元年(690年)收攏殘部六七萬人徙居內地,斛瑟羅本人死于長安。至于突厥人遷居地不明的就更多了。生活在今青海一帶的吐谷渾被吐蕃滅亡后,唐龍朔三年(663年)諾曷缽可汗率數(shù)千帳篷遷徙樂州(今寧夏中衛(wèi)),圣歷二年(699年)論弓仁率7000余帳歸附被安置在銀州(今陜西橫山),分布在涼、甘、肅、瓜、沙等州的吐谷渾人則有10萬余,有的部落中唐后又轉徙河東(今山西)北部。與吐谷渾相鄰的黨項,由于吐蕃侵入被迫內遷,天授年間(690—692年)其西北部落20萬戶散居靈州、夏州間,唐置吳、朝、浮、歸十州以管理5。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內遷至關內道慶、靈、夏、勝等州的黨項部落,又向涇、隴等地遷徙,甚至有向河東遷徙者,分布比較廣泛。散居在漠北草原和天山一帶的九姓鐵勒,包括回紇、仆骨、契、葛邏祿、薛延陀等。貞觀六年(632年),契部首領契何力率眾千余家內附,被安置在涼州、甘州之間。貞觀廿一年(647年),漠北鐵勒諸部內附,唐設安北都護府管轄。開耀元年(681年)薛延陀等部四萬余帳南遷夏州,垂拱元年(685年)后,回鶻等萬帳內遷甘、涼一帶。開元二年(714年)以后,“突厥十姓(即鐵勒等)降者前后萬余帳”6,多安置在河套及其周圍地區(qū)。天寶三載(744年)回鶻骨立裴羅自立為可汗,以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東支)為中心稱雄漠北,并在安史之亂后進入中原助唐督平叛,其回鶻商人也出入于內地,許多定居不歸,如留居長安“殖資產(chǎn)、開第舍”的有千余人。《佛租統(tǒng)記》卷41記載:大歷六年(771年)“回紇請于荊、揚、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佞X人集中的地方才會設摩尼教徒活動的大云光明寺,說明南方也有不少回鶻人留居不歸。在唐朝周邊諸國向中原內地遷入中,最活躍的是中亞“西域胡人”。在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分布的康、安、曹、石、米、何、史、穆等城邦小國,史稱“昭武九姓”,或稱粟特人。粟特人沿絲綢之路東段交通要道建立了許多移民聚落,例如西州(今新疆吐魯番)、伊州(今新疆哈密)、敦煌、肅州、甘州、涼州、長安、藍田、洛陽、靈州、鹽州、夏州、范陽、柳城(今遼寧朝陽)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聚落,并且具有一定規(guī)模。其中唐調露元年(679年)在靈、夏二州間設置的魯、麗、含、塞、依、契六州非常著名,唐人稱之為“六胡州”,專門安置昭武九姓的移民。洛陽出土的《唐故陸胡州大首領安君墓志》稱:“君諱菩薩,其先安國大首領,破匈奴,衙帳百姓歸中國”7。開元十年(722年)六胡州首領康待賓反唐,被平息后,余眾五萬多口分配許、汝、唐、鄧等州(皆在今河南省境)。安史之亂后,六胡州的昭武九姓部落有些遷至范陽、河東,有些遷至云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州)與沙陀人雜居,所以據(jù)考證在沙陀人建立的后唐、后晉、后漢將領、后妃中皆有一些出自昭武九姓的康、安、石、史、何等姓人物8。在河西走廊的涼州,也是粟特胡人的聚居地,著名的安氏家族世居涼州為“薩寶”,唐初就有安興貴一支移居長安,近年出土的《安元壽墓志》、《安忠敬墓志》、《安令節(jié)墓志》等說明安氏家族不斷東移長安、洛陽地區(qū)9。而敦煌文書中P·3559號《天寶十載差科簿》記載了敦煌從化鄉(xiāng)民236人,其中康、安、石、曹四姓占有總人數(shù)的六成,加上羅、何,米、賀、史等五姓,以粟特為主的胡人占有總人口的九成10。昭武九姓胡人聚落正式屬于唐朝的鄉(xiāng)里編制,說明粟特人遷移后的漢化。外國移民因經(jīng)商、通使、侍衛(wèi)、求學、行藝、傳教、任官、避難等入居中原的也很多。唐武德年間(618—626年)疏勒國王裴玢來朝,拜為鷹揚將軍,“留不去,遂籍京兆”11。咸亨年間(670—674年)波斯王子卑路斯因國亡避難到長安,授右武衛(wèi)將軍,其子泥涅師也授左威衛(wèi)將軍,父子相繼客死長安,當時在長安的波斯人有數(shù)千人,如阿羅憾,本波斯國大酋長,入唐為右屯衛(wèi)大將軍,曾充使拂國。在敦煌和吐魯番還發(fā)現(xiàn)有《唐永隆元年波斯軍團牒為記注所屬衛(wèi)士征鎮(zhèn)樣人及勛官簽符諸色事》,“波斯軍”、“波斯使主”等文書記載12,記敘了滯留在吐魯番、敦煌等地的波斯人居住狀況以及波斯移民后裔的文化交流。1955年出土于西安的《左神策軍散兵馬使蘇諒妻馬氏墓志》,以漢文與婆羅缽文合刻,墓主夫妻均是波斯王族的后裔,作為移民留居長安,蘇諒為左神策軍散兵使,其妻馬氏死于唐咸通十五年(874年),距波斯被大食所滅已200余年。1980年西安出土的李素墓志,也表明李素原為波斯國王之外甥,天寶年間其祖父入唐后特賜姓李,在長安僑居50多年后已成為移民后代融合于漢人之中。安史之亂后由于吐蕃隔斷河西走廊,來自大食、波斯等國的胡商歸路斷絕,遂留居長安娶妻生子、購田置宅,成為外國移民集中的地方。廣州、揚州、洛陽等城市也是外國移民較多的地方,唐末田神功攻陷揚州,死亡的大食、波斯人竟達幾千人,黃巢攻破廣州,死亡的外國人也有數(shù)萬人。高麗、百濟和新羅三國人口亦有大批內遷唐境。貞觀十九年(645年),高麗簡褥薩以下酋長3500人遷入內地,唐自遼東撤退時,又將遼、蓋、巖三州七萬人內遷河北等地。顯慶五年(660年),百濟被唐攻占后,百濟貴族與部分百姓被遷至徐州、兗州。總章二年(699年),唐滅高麗,經(jīng)營州陸海二路,遷高麗人口3.82萬戶于江、淮以南以及山南、京西諸州空閑處13。儀鳳二年(677年)遼東都督、朝鮮郡王高藏謀反被流放邛州,高麗民眾強壯者被遷往河南、隴右,后皆未返回。此后,高麗還有許多人口陸續(xù)遷徙內地。至于新羅沿海路遷居到山東半島的移民也很多,根據(jù)日本佛僧圓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書中記載,唐后期的登州、萊州、密州、青州、淄州、泗州、海州、楚州、揚州以及長安等地,都有不少新羅僑民或移民居留,在這些地方,分別存在有新羅村、新羅院以及坊、館等社區(qū)組織,如楚州從事航運業(yè)的新羅水手,揚州城內的新羅商人,文登赤山法華院的新羅僧侶、農(nóng)民,長安城里的新羅留學生等。唐政府對外國移民曾在737年作出專門政策規(guī)定:“化外人歸朝者,所在州鎮(zhèn)給衣食,具狀送省奏聞。化外人于寬鄉(xiāng)附貫安置”。還可免去他們十年賦稅以提供優(yōu)惠待遇14。因此,在唐朝吸引外國移民的措施鼓勵下,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移民以不同渠道進入唐境與中原內地。二舊士南遷與高效移民唐代人口遷入的特點是周邊各族與各國向內地大量遷移,而遷出的特點則是狹鄉(xiāng)人口向寬鄉(xiāng)遷移,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遷移,以及時多時少的逃戶和動亂時期的南遷。此外,還有募民戍邊屯墾、配流謫邊、災荒移民就食等官府安置形式,而士族官僚的遷移則有中央新貴遷徙京畿、舊士族移貫和士大夫的“寄住”、“講學習業(yè)”等自發(fā)遷移。《大唐六典》卷三戶部郎中員外郎條記載開元七年(719年)頒布的唐令:“樂住之制,居狹鄉(xiāng)者,聽其從寬,居遠者,聽其從近,居輕役之地者,聽其從重”。一般來說,唐王朝為了保證其賦役征發(fā)的來源,通過戶籍制度限制人口自發(fā)遷移,特別是兩京畿內諸州和有軍府州的民戶不得隨意遷移,只有在地狹人稠、災荒頻繁等情況下才可作有條件的遷移。如貞觀十八年(644年)雍州少田者移之寬鄉(xiāng),武周天授二年(641年)自關中、隴右諸州遷徙數(shù)十萬人戶于洛陽,都是為了緩和地少人多、受田不足的狀況。唐玄宗開元時開始逐漸松馳對移民的控制,對全國范圍內的浮逃戶采取了默認的政策。在邊州地區(qū)則相繼推行了召募“客戶”、“浮客”的辦法,安置移民戍邊屯墾。強制性的放逐邊州和配流謫邊的人口也不少,如武后長壽二年(693年)僅在嶺南、劍南、黔中、安南等道州一次就殺戮流人達數(shù)千人之多。南方流逐的王室貴族、官僚子弟等很多,他們可能攜其家屬同移徙所,甚至移鄉(xiāng)人家口不再遷回原籍,編附為當?shù)匕傩?。唐代高門士族的遷移則是由各地向兩京一帶集中,因為唐初舊士族門閥根基已經(jīng)崩潰,新王朝以今日官爵品秩作為等級高下標準,新的仕途門徑也以科舉為共同趨向,這就對地方郡姓大族產(chǎn)生了巨大吸引力,士族子弟紛紛移貫于京畿,更接近于當朝官僚集團。盡管士族由舊籍向兩京新貫的遷徙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就移遷時間來說,大致在天寶年間接近尾聲。如河北博陵大族后代崔玄亮,太和七年(833年)在虢州任刺史臨終時就說:“自天寶以還,山東士人皆改葬兩京,利于便近”15。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徙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一文中,綜合史書與墓志銘統(tǒng)計出唐代舊士10姓13家所遷徙的新貫大多為長安、洛陽京畿地區(qū)16。官僚士大夫的遷移以自發(fā)為主,有的是以“講學習業(yè)”為特征的自發(fā)遷移,例如江南一帶私人講學之風甚盛,許多北方士大夫游學到此,安家立業(yè)。有的是以“寄住”為特征的變相遷移,即一些州縣官員秩滿卸任后于當?shù)刂卯a(chǎn)寄住,稱之為寄莊、寄住戶17,甚至有些富戶或鄉(xiāng)望之流人士為規(guī)避徭役,設法注銷本貫舊籍,又在異地他鄉(xiāng)購置產(chǎn)業(yè)以長期寄住,免除賦役。安史之亂后和唐末戰(zhàn)亂背景下,官僚士大夫的遷移最為突出,規(guī)模也較大,例如北方中原官僚士大夫的遷移地區(qū)除了極少數(shù)是避于鄰近的山險之地外,大多是移往江南一帶。史稱:“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荊南節(jié)度使”18?!爱斒菚r,中國新去亂,士多避處江淮間,嘗為顯官得名聲以老故自任者以千百數(shù)”19?!疤鞂毮?安祿山反,太子去蜀,多士奔吳為人?!?20“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于此”21。象此類記載,在史書中比比皆是,南遷的地點主要是荊南湘水、江淮吳越、豫章鄱陽(今江西境內)、蜀郡劍南以及嶺南等地區(qū),而且常常是成百上千戶舉家南移,人數(shù)眾多。中唐時期,隨著長安京輔和中原局勢的相對穩(wěn)定,官僚士大夫南遷的浪潮低落下來,但很多人家再沒有北遷返回原籍。到了唐末僖宗之后,南遷再次勃起,官僚士大夫大批移入蜀川、江淮,例如蜀中45家著名士族中,有28家都是由其它地方遷徙入蜀的,成為移民中的大族22。值得注意的是,唐末黃巢造反和廣陵大亂,使江淮之地一片殘破,移居到江淮地區(qū)的士大夫又進一步南遷嶺南與閩中,例如唐昭宣帝天二年(905年),學士韓擔心朱溫濫殺朝臣,“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23。王審知即是福建威武軍節(jié)度使,后稱帝而為閩王,他的周圍任用了一批中原南遷的士大夫,由此可見當時移民的流向。唐代平民的自發(fā)遷移,有時是由于逃徭役,有時是災荒,更多的是為避戰(zhàn)亂。隋末唐初,流移他鄉(xiāng)的移民浪潮就非常洶涌,“比年寇盜,郡縣饑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貿(mào)易妻小,奔波道路”24。江淮、劍南、嶺南等地的移民大部分來自北方。也有一部分人自發(fā)逃亡到周邊地區(qū),如河套、河西走廊以及西域,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進攻高昌,理由就是索要漢族移民。戰(zhàn)亂背景下的移民一般是階段性的,戰(zhàn)亂安定后便大致停歇,但戰(zhàn)亂后重新建設往往徭役繁重,促使民戶大量逃亡,成為“逃戶”,所以唐政府不斷采取括戶措施以檢括流動人口。逃戶問題在唐前期一直存在,陳子昂《上蜀川安危事》就說:“今諸州逃走戶,有三萬余,在蓬、渠、果、合、遂等山林之中,不屬州縣,土豪大族,阿隱相容”25。僅一個地區(qū)就有三萬多逃戶,可見人數(shù)之多。逃戶實際上是一種不合法的移民,唐玄宗時期,隨著對逃戶采取了較寬松的政策,他們便成為遷移地區(qū)的合法居民。中晚唐時期,關中、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區(qū)是戰(zhàn)亂的中心地帶,也是一般民戶遷移的主要移出區(qū)。李白《永王東巡歌》稱:“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說明移民流向主要是南方,所以中唐以后江南、劍南、山南諸道人口持續(xù)增長與大量北方移民南遷有關。當然,就逃戶、客戶、浮游人口等身份來說,有的是破產(chǎn)農(nóng)民,有的是流入城鎮(zhèn)的新興勞力,還有的是流入寺院的托庇依附人。移民的地區(qū)也遠近不同。但不管出自什么不同緣由,中晚唐時的移民遷徙規(guī)模之大,持續(xù)時間之長,都是漢代和后代明清所不能比擬的。總之,唐代的移民無論是自發(fā)性遷移,還是強制性的遷移,都是持續(xù)不斷的。同樣,在移民形式上可分為實邊招誘、擄掠強迫、謫戍流放、戰(zhàn)亂南遷、內聚控制、民族融合、自然災歉、經(jīng)商逐利、流民逃戶等等,并付出極大的生命財產(chǎn)代價,但移民的主要流向始終是清晰的,這就是唐初由北方周邊地區(qū)向中原內地南遷,安史之亂后又由中原地區(qū)向南方地區(qū)遷徙,一浪又一浪的南遷移民形成了唐代社會變遷的特征。三北方移民、漢移民的分布唐代各種形式的移民,在國際、區(qū)際、地際間的人口遷移過程中,呈現(xiàn)出其復雜性、不穩(wěn)定性和階段性特征,尤其是長期性、永久性的移民對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遷出遷入還是西漸南移,都以巨大的沖擊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唐代社會原來的發(fā)展方向,衍成社會變遷的新特征。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社會結構變遷,通常要延續(xù)較長時間,而唐代持續(xù)性的移民活動,無疑對社會變遷起著“啟動”作用。首先,影響了唐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在北方,關中一帶和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一直是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區(qū)域,也是全國人口重心之所在。雖然經(jīng)過隋末唐初的戰(zhàn)亂,但北方戶口所占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并沒有下降,其原因不僅是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獎勵婚嫁、優(yōu)待生育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境外其他民族的內遷和避居周邊的移民回歸。如貞觀三年(629年)戶部的統(tǒng)計,“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后內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余萬口”26。當時突厥、鐵勒、吐谷渾、西突厥、高麗、百濟以及“六州胡”等紛紛內遷中原地區(qū)與安置在緣邊地區(qū),這些內遷人口總數(shù)至少有200萬以上,加上他們定居后再增加的人口就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目27。所以北方仍擁有人口增長、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潛力,經(jīng)過百余年間的發(fā)展到開元、天寶時代,北方各道州的戶口仍然盛于南方,天寶元年北方人口占全國總數(shù)的58.3%28。客觀的說,北方周邊與境外各民族的連續(xù)內遷,構成了我國歷史上自魏晉南北朝“五胡融華”后的又一次民族新結構,在人種、民族、鄉(xiāng)村組織等方面都有重大意義,為漢族社會補充了新鮮血液。在隴右、河套、河東、河北等道州,突厥、鐵勒諸部、昭武九姓等民族人口,在當?shù)厝丝诒壤姓己艽蟊戎?故有“天下指河朔若夷狄”之說。唐朝各級官府和軍隊中,都有大量來自內遷的“胡族”人,即歸化的蕃兵蕃將。安祿山反叛時其15萬部下多為同羅、奚、契丹、室韋等人,唐軍哥舒翰迎戰(zhàn)叛軍也是率領河隴諸蕃部落奴刺、頡跌、朱邪、契、渾、沙陀等13部落,共蕃、漢兵21.8萬人。安史之亂以后,北方仍分布大量的內遷其他民族,“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29。其他民族移民進入內地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胡漢混合型社會的特征。在南方,突發(fā)性的安史之亂延續(xù)八年之后,長安、洛陽兩京和人口最密集的中原地區(qū)“閭井蕭然,百不存一”,不僅百姓凋殘,而且地廢人稀,北方人在戰(zhàn)爭驅迫下紛紛南遷。隨后的藩鎮(zhèn)割據(jù)、外族擄掠、軍閥混戰(zhàn)和饑荒災害又加劇了北方移民的往南方遷徙。而當時的南方相對戰(zhàn)亂較少,社會經(jīng)濟也相對穩(wěn)定,對北方移民產(chǎn)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唐中期后一個半世紀內北方人口的南遷幾乎沒有中止。西路自關中翻秦嶺進入四川盆地,中路自關中、河南進入襄陽后穿越兩湖直達嶺南,東路自華北平原到江淮,此后涌向江西、福建。由于戰(zhàn)亂戶口不實和史載大起大落,很難確切估計南遷移民數(shù)字,但北方人口重心的南移仍可看出。例如《全唐文》卷五一九梁肅《吳縣令廳壁記》載:“自京口南,被于河,望縣十數(shù),而吳為大。國家當上元之際,中夏多難,衣冠南避,寓于茲土,叁編戶之一”。北方來的人竟占吳縣當?shù)鼐帒舻?/3,數(shù)量之多可想而知。《全唐文》卷八二六黃滔《福州雪峰山故直覺大師碑銘》載:“其日奔閩之僧尼士庶,僅五千人”。這是指北方來的人一次就有5000多,可見人數(shù)不少。正因為南遷人數(shù)增多,南方各道州廣置新縣,據(jù)統(tǒng)計30,自唐開元年間至五代,全國各道州新置縣計120個,其中北方只有20縣,而南方卻達100縣之多,表明了南方行政縣區(qū)增多與北方移民是分不開的。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是移民的結果,南方移民數(shù)量集中的地區(qū),往往也就是開發(fā)進步最快的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和文化水準較高的移民大量遷入南方,提高了人口素質,也必然促進當?shù)厣鐣碌淖冞w。其次,推動了整個社會經(jīng)濟的開發(fā)。在北方,原來沒有固定住地的游牧民族遷徙唐境后,往往緣邊定居,開發(fā)了隴右、河東、河北諸道的北部地區(qū),形成了一些半農(nóng)半牧區(qū)。唐政府為了改變初期缺馬嚴重的局面,鼓勵塞外內遷移民養(yǎng)馬放牧,經(jīng)過上百年的艱苦努力,發(fā)展了以隴右牧群為骨干的巨大牧場群,分布在西北方的巨大環(huán)形區(qū)域,當時“西起隴右、金城、平?jīng)?、天?外暨河曲之野,內則岐、、涇、寧,東接銀夏,又東至樓煩,此唐養(yǎng)馬之地”31。不僅黃河河套地區(qū)建立群牧,甚至在關中渭北設沙苑監(jiān)牧(今陜西大荔),據(jù)統(tǒng)計天寶末唐有70以上的牧監(jiān),麟德時全國有馬70.6萬匹,開元元年(713年)降為24萬匹,開元十九年又上升為44萬匹。天寶十三載,隴右群牧都使奏有馬牛駝羊共60.56萬,其中馬32.57萬匹,牛7.5萬余頭,羊24.4萬余只,駝563頭。這個數(shù)字僅是隴右一地,還不包括私人畜牧業(yè)。唐代畜牧業(yè)的興盛,離不開境外移民和各民族內遷定居的移民,他們往往以飼養(yǎng)牲畜為主,或充當官營牧監(jiān)的雜戶、番戶等色役者,或充當軍隊中的牧人、飼丁以及驛丁、健兒等,成為唐代畜牧業(yè)最主要的勞動者,也是推動唐代北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南方,西晉永嘉亂后北方移民雖然促進了江南生產(chǎn)力的起步,但其開發(fā)主要在人口集中的江東吳會一帶和荊州、長沙、江西等地,南方山區(qū)與邊遠地區(qū)仍是土廣人稀,生產(chǎn)技術落后和勞力缺乏。唐代北方移民大規(guī)模的南遷,使濱海鹵地、沼澤湖渚和丘陵山地得到大面積開發(fā),他們不僅為南方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一定數(shù)量的勞動人手,而且也帶來了相對先進的生產(chǎn)工具和技術,例如從江浙到福建沿海一帶,普遍修筑塘陂,改造灘涂,良田千頃與種植水稻的景象十分盛行,并帶動了各種經(jīng)濟作物的種植,茶、桔、桑、麻等經(jīng)營開發(fā)有了大的發(fā)展,有些土地緊缺的地區(qū)連城郊邊際的土地也被利用墾殖。北方移民還促進了南方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條載:“自貞元之后,凡貢之外,別進異文吳綾,及花歇單絲吳綾、吳朱紗等纖麗之物,凡數(shù)十品”。開元以前,江南絲織業(yè)生產(chǎn)水平還趕不上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而中唐時期越、蘇、杭、湖、潤、明等州的絲織品已躍居全國之上,當時一些官府工匠流向江南,帶來的先進技術所起的推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此外,運輸業(yè)、冶金業(yè)、商業(yè)等經(jīng)濟發(fā)展都與北方移民息息相關,南方揚、益、廣、泉、明州等的商業(yè)繁榮和縣鄉(xiāng)“草市”的廣泛,擴大舊城市,形成新城鎮(zhèn),也都與移民的分布規(guī)模相適應,奠定了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基礎。再次,促進了文化的融合、交流與發(fā)展。在北方,由于各地“蕃人”“胡人”紛紛內遷中原,有的入唐為官,有的留學不歸,有的本人就是外族文士,包括大批的西域僧侶,從而使北方文化“胡漢交融”,大放異彩。例如唐朝天竺、龜茲、疏勒、高昌、安國、康國等十部樂中,精通這些音樂的大多是外族移民藝人,以琵琶著稱當時的曹保、曹善才、曹綱等系西域曹國人,唐昆侖系康國人,裴興奴、裴神符系疏勒人,白明達系龜茲人。以吹篳篥名聞長安的安萬善是安國人,善舞婆羅門的石寶山、米禾稼、米萬槌、康酒、曹觸新、安叱奴等皆來自西域各國移民。有人估計外籍移民人數(shù)占長安京城人口總數(shù)的5%32,如果再加上其他民族移民后裔,所占比例更會擴大。唐代北方文化中的樂舞、繪畫、飲食、娛樂、建筑、民俗等無不受到外來移民的影響,就服飾來說,貞觀初已常見“漢著胡帽,胡穿漢裝”,宮人騎馬多穿仿自波斯婦人所服的大衫和掩蔽全身的繒帛方巾。高宗永徽以后,北方又流行帷帽,取法于吐谷渾的“長裙繒帽”和吐火羅的“長裙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