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孟子主法守、荀子主重罰與儒家德治
孔子在先秦建立了最嚴重的學(xué)術(shù)流派——儒學(xué),形成了自己的學(xué)術(shù)體系。孔子歿后,儒分為八,儒家內(nèi)部發(fā)生了急劇分化,弟子們對孔子的思想不能遍觀而盡識,于是各執(zhí)一辭,以為正統(tǒng)。后世對儒家學(xué)說作出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并形成獨特而完整體系的思想家惟孟、荀二人。孟、荀二人活動的時代相隔不遠,但是,二人學(xué)說卻極為不同:孟子學(xué)宗孔子、子思,注重心性的一面,荀子學(xué)宗孔子、子張,注重事功的一面。荀子略晚于孟子,對孟子攻擊不遺余力,直斥孟子為賤儒,以為異端。究其原因,孟、荀的思想代表了儒家兩種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存在著深刻的對立,又有內(nèi)在的和諧,尤其是政治思想上有著極大的對立,但是又都不失儒家風(fēng)范。溯本追源,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基本有兩個中心,即仁與禮,仁為禮之本,禮為仁之末,故可簡約為“內(nèi)圣外王之道”。從仁與禮出發(fā),孔子提出了自己即“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思想。孟、荀二人分別從人性論出發(fā)對德治作出了闡發(fā)。一、人之人性為惡—性善與性惡孔子對人性未作深究,惟有“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一語,孟、荀二人就此做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解。然而,他們在人性論上的不同卻導(dǎo)致了他們整個學(xué)術(shù)體系的分流。孟子主張性善,“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并且這就是仁義禮智之端,人缺失這四心就如缺四肢一樣,不能成為完人(《孟子·公孫丑上》)。所以,孟子把仁義禮智四種德視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是人之固有,“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孟子高揚了人的主體性,認為人都有共同之處,人生來就是善的,這就是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在任性善這一點上古今同理,圣愚同然,“圣人,與我同類者,……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為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孟子認為義理是作為人類所共有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孟子·離婁下》),義理是將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的類標志。圣人與眾人的差別,只是在于他對義理有更早的自覺和實踐。荀子與孟子截然相反,他從經(jīng)驗事實出發(fā),認為“人性本惡”,“人心如水”。荀子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兩類,但作為人,他們的本性是完全相同的?!安男灾?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荀子·榮辱》)那么什么是人之本性呢?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荀子·禮論》)“性者,天之就之,不可學(xué)不可事。”(《荀子·性惡》)可見,荀子所理解界定的人的本性是指人初始的自然性質(zhì)的本能。無疑,人的生理欲望是這種本能的最顯著表現(xiàn),所以荀子說:“情者,性之質(zhì)也。”(《荀子·榮辱》)這樣,荀子就十分自然地用人之情欲來說明人性:“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孟子·性惡》)“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荀子·榮辱》)在荀子看來,人的欲望是發(fā)展的,難以滿足,人欲潛伏著某種能引起社會沖突的因素,所以荀子判定人性為惡。他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亡焉;生而有疾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理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必出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因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荀子·性惡》)由上觀之,孟、荀二人都是從心理的層面對人性作出觀察的,但是他們得出的結(jié)論卻截然相反。孟子從人禽之分上得出義理是人類之所共同的。他的結(jié)論從邏輯的角度看是很脆弱的,他把生活中的社會現(xiàn)象與生理、心理的自然想象完全混同起來。這個弱點,就當(dāng)時的理論思維水平來看并無大誤,但還是被敏銳的荀子所發(fā)現(xiàn),所以荀子批評孟子“甚僻違而無類”(《荀子·非十二子》)。荀子的“性惡”論較之孟子的“性善”論,在經(jīng)驗基礎(chǔ)和邏輯論證上確實要堅強些,但是,它把人性在初始的自然的生理的一些表現(xiàn)當(dāng)作人性的全部內(nèi)容,嚴重忽視了歷史事實,故也并非無懈可擊。其實,孟、荀二人的人性論從某種程度上說都是正確的,孟子是先驗論者,他不重視經(jīng)驗事實,而重視邏輯命題的先驗根據(jù);荀子是經(jīng)驗論者,是現(xiàn)實主義者,注重經(jīng)驗分析,但不能先驗綜合。二、仁、善、王和皇帝的方式1.“仁政”思想的“致亂”根源孟子從性善論和心性一脈出發(fā),提出了他的仁政思想。他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人心、仁心,而且仁心是評價執(zhí)政者政績的主要標準。孟子曾對梁惠王說:“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孟子的話很明確地表示,要梁惠王“施仁”,而不只是效法援用以往先王的“仁政”而已。孟子主張“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不忍人之心與不忍人之政配搭,才是仁政思想的完整訴求??梢钥闯?不忍人之心或仁心是行仁政的前提條件,而且人人皆具,所以君王只要把“不忍人之心”擴而充之,仁政自隨附而至,“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孟子·離婁上》)荀子則從性惡出發(fā),主張“要以禮分之”,實行禮治。他明確提出,要以禮治國,認為“國之命在禮”(《荀子·強國》)。他認為禮應(yīng)該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每個層面,“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所以,為政者必須“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荀子·富國》)。只有這樣,才能家齊國治,三軍同立,無敵于天下。荀子所謂的禮起源于何呢?“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不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儀而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接著,他給禮下了一個定義:“禮者,養(yǎng)也。”由此可見,荀子的禮治出發(fā)點,一是防止人欲之惡的極度膨脹,二是先王的禮制宏規(guī)。由此可見,孟、荀二人的“治道”出發(fā)點是截然不同的,主要是人性論的不同,但是他們都受到了孔子的影響,孟子推人心行仁政,基本上仍然是受了孔子德治觀的影響。孟子進而發(fā)展為系統(tǒng)的“仁政”學(xué)說,為后來儒家的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孟子所說的“仁政”乃是賢明君主由內(nèi)心先省思再擴充到政事上的。“仁政”可以說是一種基于義務(wù)而開展的善,君王并不是為了富國強兵或載譽天下的功績、功利才行仁政,雖然如此,富國強兵常隨附而至,但富國強兵只是副產(chǎn)品,而不是動機。荀子則不然,他的動機就是富國強兵?!岸Y者,養(yǎng)也”,即禮是用來調(diào)節(jié)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物質(zhì)需要的。于是他主張“君子既得其養(yǎng)”又要“好其別”,要“貴賤有等,長幼有差”,知愚有別,貧賤相宜。這就極大地強化了封建等級制,為其找到了充足的理論根據(jù)。2.孔子的明德慎罰思想孟子的推仁心行仁政,并不是空說,他其實也很重視法的作用。他用離婁之明與規(guī)矩,類比仁心與仁政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其實是把“法”與“規(guī)矩”視為客觀的工具,“法”與“規(guī)矩”其實同義,這就使仁政有了足以約束的、外在的客觀的規(guī)矩作為依據(jù)。從而,孟子提出了“道揆”、“法守”的論點:“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试?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孟子·離婁上》)?!吧蠠o道揆”之“上”指道德修養(yǎng)為至高者,即仁者、君子,“下無法守”之“下”,則指一般民眾,有德者尊“道”而行,眾庶百姓則以“法”為度。孟子提出“道揆”、“法守”的觀點是由于孟子論仁義禮智諸德非由外鑠我,所以孟子一方面論仁心,強調(diào)“由仁義行”的自律道德,另一方面仍然談?wù)摗笆⌒塘P”。這是孟子既提出“道揆”,又不合法守的原因。與孟子相比,荀子極大地強調(diào)了法的作用,主張禮法并用,隆禮重法,明德慎罰。在荀子看來,禮本身就是法,禮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荀子·勸學(xué)》),禮法大經(jīng)是“百王之所同也”(《荀子·王霸》),荀子強化了“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思想,他主張用禮樂來調(diào)節(jié)士以上的“位”“祿”,“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調(diào)節(jié)之”;而對庶民百姓,則要加以刑律約束,“眾庶百姓必以法數(shù)制之”(《荀子·勸學(xué)》)。不僅如此,荀子還強調(diào)隆禮重法。所謂隆禮,就是要朝廷審貴賤,重官秩,明職分,盡其職,使士大夫“敬節(jié)死制”,使百吏“畏法而遵繩”,這樣達到“國常不亂”,“政令行,風(fēng)俗美”。所謂正法,就是執(zhí)法者由君子擔(dān)當(dāng),“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荀子·王制》)執(zhí)法要公平中正,刑罰當(dāng)罪,“凡刑人之本,禁暴惡,且懲其未也?!避髯訕O為重視法制的公正,主張明德慎罰。他說,先王之道“上先服之;若不可,為賢以綦之;若不可,廢不能以單之,綦三年而百姓從風(fēng)矣。邪民不從,然后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荀子·宥坐》)可見,荀子仍然遵循了孔子“教之、富之”的態(tài)度,先施教化不成,對奸惡之人,加以刑罰。刑罰一定要公允,得當(dāng),“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勿濫;與其害善,不若利淫”。由此可見,孟、荀二人都注意到了在現(xiàn)實政治中法的重要作用,但是孟子主要強調(diào)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對于法的依賴甚為薄弱,所以被時人視為“迂闊而遠于事情”,不合時宜,很多仁政原則在現(xiàn)實中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和實施,在戰(zhàn)國爭霸、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中,“仁政”如海市蜃樓般虛無縹緲,但是它的政治民本主義和仁政原則照亮了幾千年中國政治的大道,許多有人文關(guān)懷、救國救民、不堪為等級制壓迫的思想家、政治家,都紛紛從《孟子》里面找尋依據(jù)。相反,荀子的禮法并重,明德慎罰的思想緊緊扣住了時代脈搏,博得了當(dāng)政者的賞識,為封建等級制的建立和鞏固提供了思想依據(jù),但是,由于荀子過于注重刑罰,并且對人得出了“性惡”的價值判斷,就極易發(fā)展為泯滅人性嚴刑峻法的法家思想。雖然荀子隆禮重法,但仍不失儒家之矩鑊,然而從理論上說荀子儒學(xué)尚功利,重刑罰,有法家之端倪,從現(xiàn)實看荀子造就了韓非、李斯等影響先秦巨大的法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所以荀子政治思想偏離了孔子的德治路線,不值多美。3.“賢才”是“舉賢”的基礎(chǔ)在用人方面,孟子主張圣賢之治,當(dāng)然,他所謂賢是從貴德方面說的。仁政的推動需要圣王、圣君在位,可是一國的教化,甚至天下的教化,并非國君一人能力所及,更何況君王若非圣賢,本身還在被教化之列,如何推仁政于天下?孟子因此寄希望于賢能之士。他說“仁者榮,不仁者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把貴德、尊賢看成是仁者親民愛人的途徑之一,“親親而仁民”是孟子對于君子的期許,孟子竭力宣揚堯舜進用賢人的事跡以警當(dāng)世,他說“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人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堯舜之知而不偏物,急先物也;堯舜之仁不偏愛人,急親賢也”(《孟子·盡心上》)。又說:“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易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在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孟子·藤文公上》)仁民愛民在現(xiàn)實條件上有所限制,雖堯舜之圣也不能遍施于民,但是經(jīng)由“親賢”則可以彌補。因為賢者也本著“仁心仁德”推己及人,能仁民愛人故。因此,為天下人舉賢,堯舉舜、舜舉禹,同為天下得才,都是仁的表現(xiàn)。孟子說“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賢者也推仁心于人,而另一方面則是仁君推仁心而行諸外的仁政,若不能得賢者以為天下百姓,則堯舜雖施仁于政,仍有不暇顧及之慮。舉賢才則可以補短缺,賢者也推仁心,如此則天下平治可以加速期待。荀子也特別強調(diào)賢人政治,力諫君主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取人用人之上,這是因為:1.治國靠禮法,而禮法靠賢能者執(zhí)行。他說:“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薄澳墚?dāng)一人,天下取;失當(dāng)一人,而社稷危?!?《荀子·王霸》足見君主知人選賢的重要性。2.君主要有賢良輔佐。治理國家,君主的賢能固然重要,但是良臣的輔佐也必不可少。3.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荀子認為,古人凡有大功者,都是“勞于索人,佚于使人”。荀子選舉賢能的原則和孟子不同,他主張:第一,“賢能不帶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荀子·王制》)意思是說,對賢能之人要破格提拔,不要論資排輩;對非賢能人要立即罷免,不要姑息遷就。荀子所謂圣賢是這樣的:既能興功業(yè),又有恩惠于民,既仁且智。他認為,“智而不仁,不可;仁而不智,不可?!睂δ切┘炔蝗视植恢堑娜?他堅決反對任用?!半m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儀,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xué),正身行,能屬于禮儀,則歸之卿相識答復(fù)。”(《荀子·王制》)第二,不分貴賤,惟誠能之求。荀子認為,治理國家不應(yīng)從小處、眼前利益出發(fā),“先利而后義,安不恤是非,不治曲直,惟便辟親比己者之用”;而應(yīng)從大處、長遠利益著眼,“先義而后利,安不恤親疏,不恤貴賤,惟誠能之求?!?《荀子·王霸》)要像周文王那樣,尚賢使能,“內(nèi)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他說,周文王有貴戚、子弟和便嬖,但卻“倜然乃舉太公于州人而用之”,既非親,又非故,也非“麗”(《荀子·君道》)。第三,論德定次,量能授官。荀子回顧歷史說:治世”爵不逾德”,而亂世則不然,“爵賞逾”,“以世舉賢”?!跋茸娈?dāng)賢,后子孫必顯,行雖然桀、紂,列從必尊”。這樣,“雖欲無亂,得乎哉?”(《荀子·君子》)因此,他要求人主要善于任用安置人,要度其德性大小而定其位次高低,做到“無德不貴”。與此同時,要考其才能而授其官職:“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荀子·君道》)做到:“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否則,“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無適也?!?《荀子·儒效》)所以明主只有譎德而序位,量能而授官,才能“分不亂于上,能不窮于下”。從以上可以看出,孟、荀二人都極為重視選舉賢能之士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他們的相同之處是:1.他們都主張破除門第觀念,量才而取士。2.他們都主張舉賢才乃是為政以德的重要條件。但是,他們又有很重要的不同之處,孟子是民本主義的,而荀子是君本主義的。孟子的尊賢思想實與他有民、以民為本的思想相環(huán)扣:“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舉賢人并非以國君的意向為標準,而是以國人的意向為依歸。而荀子考慮的主要是君主制安危,他說:“今人主有六患: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guī)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污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荀子·君道》)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荀子則一切以君主為依歸。三、內(nèi)涵以所如者不符孟、荀二人作為一代大儒,他們的政治理念和執(zhí)政方略影響了幾千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建設(shè)。對于他們的政治思想,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有很多有價值的探討,政治家有著不同的評價,歷代帝王也有不同程度的采納。孟、荀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爭頻仍,雜說并起。史馬遷說:“當(dāng)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痹谶@種時局之下,儒家學(xué)者憂心如焚。孟子心懷萬民,故他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以拯人民于將溺。史載,他所到之處有齊、宋、滕、魯、魏諸國,所游說的諸侯達數(shù)十人,出游之時,“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并且在齊國位列客卿,可見其聲勢之浩大,地位之隆寵。但是,總的說來,他的政治理念并沒有獲于諸侯,有時甚至被人譏為“迂闊而遠于事情”,司馬遷認為這是因為“天下方務(wù)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上,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與孟子相比,荀子的境遇要稍好一點。荀子一生曾到齊、趙、秦、楚諸國,并多有建樹,被當(dāng)時很有影響的春申君用為蘭陵令。尤其是他的弟子法家學(xué)派著名人物韓非、李斯都是戰(zhàn)國政治舞臺上的風(fēng)云人物,荀子的部分思想得以實施。秦至漢初,孟、荀的政治思想隨著儒家的壓抑而備受冷落。秦用法家,盡焚百家之書;漢初用黃老,儒家之冠被劉邦用以盛尿。漢代自董仲舒以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得以發(fā)揚,但也主要是公羊之說。董仲舒從性善論上批評了孟、荀二人,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說,拿孟子與圣人相較,以駁孟子,當(dāng)然也異于荀子。王充更作了一篇《刺孟》專門批評孟子之說?!妒酚洝窋?shù)百萬言,僅用幾百字就將孟、荀二人交待了,而孔子乃以布衣之士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婚姻法律咨詢合同:訴訟離婚與協(xié)議離婚選擇策略
- 2025版門樓安全防范系統(tǒng)設(shè)計與實施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環(huán)保型排水系統(tǒng)設(shè)計施工一體化合同4篇
- 2025年度教育培訓(xùn)機構(gòu)派遣教師勞動合同
- 2025年度個人住房抵押借款合同范本(全新修訂版)2篇
- 2025年度成人外語培訓(xùn)機構(gòu)課程及教學(xué)資源轉(zhuǎn)讓合同4篇
- 2025年度鋼構(gòu)結(jié)構(gòu)檢測分包服務(wù)合同
- 2025年跨境電子商務(wù)平臺合作經(jīng)營合同2篇
- 2025年度個人貨運貨物安全處理合同范本大全4篇
- 林地生態(tài)補償與扶貧合作合同(2025版)3篇
- 腦梗死合并癲癇病人的護理查房
-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脫式計算300題及答案
- 犯罪現(xiàn)場保護培訓(xùn)課件
- 扣款通知單 采購部
- 電除顫操作流程圖
- 湖北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信息技術(shù)教案
- 設(shè)計基礎(chǔ)全套教學(xué)課件
- IATF16949包裝方案評審表
- 人教版八年級美術(shù)下冊全冊完整課件
- 1 運行方案說明
- 北京房地產(chǎn)典當(dāng)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