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經學的理論依據_第1頁
宋代詩經學的理論依據_第2頁
宋代詩經學的理論依據_第3頁
宋代詩經學的理論依據_第4頁
宋代詩經學的理論依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詩經學的理論依據

宋代的詩歌理論與漢唐的正義風格有著顯著的不同。在疑古辨經思潮的強力推動下,詩經學呈現(xiàn)出大膽懷疑、獨立思考的全新學術氣象。在訓詁的基礎上,宋人以識解詩、以新意說詩,并逐漸形成理學化的學術理路,從而直接影響到元明兩朝的詩經研究。今天我們回顧二十世紀以來的宋代詩經學研究歷史和現(xiàn)狀,對整個詩經學史的研究不無裨益。現(xiàn)就筆者所寓目的材料對此做番梳理,以窺宋代詩經學研究的發(fā)展概貌。一20宋經學學的流變二十世紀初,中國經歷了清王朝茍延殘喘到覆滅的急劇動蕩,學術研究也是一片蕭條。據夏傳才先生統(tǒng)計(P276),這半個世紀里有關宋代詩經學史和詩經名著研究的論文總共僅有6篇,而且其中名著研究僅關注到朱熹的詩經學。雖然實際的論文數(shù)量應當不止這些,但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研究的面極窄且量極少。在詩經學專著出現(xiàn)之前,我們只能從少數(shù)經學史或經學概論類的著述中找到宋代詩經學的一些身影。最早涉及宋代詩經學的應屬劉師培《經學教科書》(第一冊)和皮錫瑞《經學歷史》。劉書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上海國學保存會初印,由于此書是作為教材而編纂的,因此內容極為簡要。其中第二十五課是“宋元明之《詩》學”,基本采用《四庫提要》、《經義考》、《毛詩稽古編》諸書對三朝最具代表性的詩經學著作做了很簡單的點評。皮書最早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湖南思賢書局刊行。該書第八部分“經學的變古時代”論述了宋代經學的演變過程,關于宋代詩經學的,則重在描述宋人尊《序》與廢《序》論爭。其敘述簡明、議論平和,即使像對王柏《詩疑》這樣較極端的著作,皮錫瑞也僅認為王氏“刪《鄭》、《衛(wèi)》,《風》、《雅》、《頌》亦任意改易,可謂無忌憚矣”,與四庫館臣在《四庫提要》中的怒斥相比要溫和。日本學者本田成之于昭和二年(1927年)著有《中國經學史》(孫俍工譯,上海書店2001年版),其《宋的經學》一節(jié)中談論了宋儒對詩經的見解。周予同《朱熹》(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其第四章《朱熹之經學》中的“詩經學”一節(jié)先述詩經學變遷的輪廓,后著重論述了朱熹詩經學的三個特色及后人對朱熹詩經學的批評。其三十年代初撰寫的《群經概論》(見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增訂版),也簡單談了宋學詩經學派的概況。謝無量《詩經研究》(商務印書館1933年初版)第一章《詩經總論》、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十編《宋之經學》、錢基博《經學通志》(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三部分《詩志》也探討了宋人詩經研究一些情況,但內容與前面提到的撰述大同小異。平心而論,這些概論性的描述都還比較疏略。新文化運動后,中國學人高擎科學和民主的旗幟,興起一股股革故鼎新的文化浪潮。宋代曾經風行的疑古辨?zhèn)嗡汲?恰好與此時急于破舊立新的社會思想和學術訴求不謀而合。于是,此后的詩經研究也帶上了鮮明的激進色彩。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胡適,則早在1914年1月就以藏暉的筆名發(fā)表了《論漢宋說〈詩〉之家及今日治學之法》(《留美學生年報》第三年本),一味批判、否定漢宋詩經學的成就,表現(xiàn)了當時迫切掃除一切舊學的偏激。學生領袖傅斯年于1919年4月所發(fā)表的《宋朱熹的〈詩集傳〉和〈詩序辯〉》(《新潮》1卷4號),則分析了《詩集傳》的三個特長,認為《詩集傳》“實在比毛公的傳,鄭君的箋,高出幾百倍”,對宋代詩經學的代表作給予極力的推崇。此外,他在1928年12月寫就的《泛論詩經學》(《詩經講義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還贊嘆“宋朝人經學思想之解放,眼光之敏銳”是前所未有的。在胡適提倡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的影響下,以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派極大推動了當時的詩經研究發(fā)展,關于《毛詩序》的大討論更是把詩經研究推到高潮,主要成果集中在《古史辨》第三冊下編。而且顧氏本人似乎對宋代詩經學激進派有所偏好。他先于1923年發(fā)表了《鄭樵著述考》、《鄭樵傳》(分別載《北大國學季刊》1卷1、2號上),后又從各種文獻中輯錄出鄭樵亡佚已久的《詩辨妄》1,把《六經奧論》中有關詩經的論述整理成卷。此外,他還寫了《〈非詩辨妄〉跋》(1925年《北大國學門周刊》1卷6期),并校點出版了王柏《詩疑》(1930年景山書社排印本)。其《重刻〈詩疑〉序》(初載《睿湖》第2冊,1930年10月)說明了王柏詩經學的長處與不足,也論及王柏、朱熹等人對“淫詩”的看法。楊鴻烈《道學先生研究詩經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根本錯誤》(《中國文學雜論》,亞東圖書館1928年版)、龔書■《朱子攻擊〈毛詩序〉的檢討》(《廈大周刊》14卷11、12期,1934年12月)兩文,則對宋人詩經研究中的一些過激謬誤進行了反思。另外,盧超翔《〈詩序〉與〈集傳〉之研究》(《教育月刊》4卷1期,1935年1月)、齋藤護一《詩經六義與朱子解釋法》(《漢學雜志》3卷1期,1935年4月)、目加田誠《關于〈詩集傳〉》(《漢學雜志》6卷1期,1938年3月)等三篇也都以朱熹詩經學為主要探討內容。值得注意的是,1928年3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胡樸安《詩經學》,這是國內歷史上的第一本詩經學專著,意義非凡。該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詩經學的命意及研究方法。至于宋人詩經學,該書主要分廢《序》、存《序》和名物訓詁三派進行分類評述。隨后,金公亮《詩經學ABC》(世界書局1929年版)、蔣善國《三百篇演論》(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徐澄宇《詩經學纂要》(中華書局1936年版)等專著也相繼出版。各書撰寫體例相似,內容詳略不一,但學術價值上似乎均未超越胡樸安的《詩經學》。很可惜,此后就是艱辛的抗戰(zhàn)和內戰(zhàn),國家長期的戰(zhàn)亂使得包括詩經學研究在內的學術研究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綜上所述:第一,此期詩經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代,但不管是經學史、經學通論還是詩經學專著,對宋代詩經學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和特色都缺乏較深入的研究。第二,宋代詩經學名著的研究除了朱熹《詩集傳》外,學者罕有涉足??傊?在經歷時代和社會劇變的短暫時期里,以胡適、顧頡剛等為代表的宋代詩經學研究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整體上看,此階段詩經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存在明顯缺陷。這或許是由傳統(tǒng)詩經學邁向現(xiàn)代詩經學研究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陣痛。二20大陸與海外《詩經》研究的發(fā)展方向與成果下半世紀開始,由于海峽兩岸的政治隔離,各自的學術環(huán)境與治學理路逐漸趨異,大陸與海外的《詩經》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和取得的成果也有很大的不同。有鑒于此,我們分成大陸與海外兩個板塊評述該期的宋代詩經學研究狀況。(一)有關著作,弘揚學術學術這五十年里,大陸的詩經研究又可分八十年代之前與之后兩個階段。八十年代前,主要是老一輩學者像于省吾、黃焯、孫作云、高亨等在文本研究方面繼續(xù)發(fā)揮馀熱,但詩經學史和名著研究方面的著述卻少得可憐,有關宋代的,其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1982年9月,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由中州書畫社正式出版。該書雖顯粗疏,但作為第一部詩經學通史,其草創(chuàng)之功不可沒。其中《宋學詩經研究的幾個問題》一章里分五個方面討論了宋代詩經學:①思辨學風與詩經研究的革新,分北宋、南宋初到朱子《詩集傳》完成、理宗后的南宋后期三個時期綜述宋代詩經學的演變;②廢《序》與尊《序》的論爭;③《詩集傳》——詩經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④王柏的《詩疑》及其刪詩問題;⑤詩經考據學的產生。此章曾在《文學遺產》(1982年第2期)單獨發(fā)表,很受學界肯定。此后,韓明安《詩經研究概觀》(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趙沛霖《詩經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魯洪生《詩經學概論》(遼海出版社1998年版)等類似著作紛紛出爐。至于宋代詩經學名著研究,大陸學人關注甚少。邱漢生輯王安石詩說為《詩義鉤沉》(中華書局1982年版),但與臺灣學者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匯評(二)——詩經》(國立編譯館1986年版)相比要遜色很多。張祝平《朱熹〈詩經〉學論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應是大陸第一本較為系統(tǒng)探討朱熹詩經學的專著,包括五個專題:朱熹以教化為核心的《詩》論特點;朱熹讀《詩》方法論;《詩集傳》的體例問題;朱熹《詩》學與元代科舉;朱熹“淫詩說”與明清艷情文學。其中最后兩部分的交叉研究,較有創(chuàng)新價值。就單篇論文看,詩經學史方面的論文大約十來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胡念貽《論漢代和宋代的詩經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繼承和發(fā)展》(《文學評論》1981年第6期)、石文英《宋代學風變古中的詩經研究》(《廈門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馮寶龍《宋代詩經學概論》(《古籍整理與研究》1986年第1期)、蕭華榮《試論漢宋詩經學的根本分歧》(《文學評論》1995年第1期)等等。胡文論述到宋代詩經研究貫穿反毛鄭與宗毛鄭的斗爭,鄭樵、朱熹、王質等人另立新義接近詩本來面目的原因及朱熹詩經學為何會倍受推崇。蕭文認為漢宋詩經學的根本分歧在于各自價值取向的不同,一是“以道制勢”,一是“以道制欲”,強調了理學對宋代詩經學“淫詩說”和闡釋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宋代詩經學專家研究方面,雖然人們開始把部分目光分向歐陽修、蘇轍、王安石、鄭樵、吳棫,但就筆者目前所搜集的材料看,主要探討朱熹詩經學的論文就占了近80%。朱熹的詩經學論文又可分為以下幾個項目:①朱熹詩經學概說。比較重要的有:曾伯藩《論朱熹對詩經研究的功過》(《江西師范學院南昌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張宏生《朱熹〈詩集傳〉的特色及其貢獻》(《運城師專學報》1987年第2期)、曹虹《朱熹〈詩集傳〉新論》(《古典文獻研究1988》,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褚斌杰、常森《朱子〈詩〉學特征論略》(《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吳培德《〈朱子語類〉論詩經》(《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蔡方鹿《朱熹詩經學析論》(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7輯,學生書局1999年版)。其中曹文一據王懋竑《朱子年譜》考察了朱熹詩經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二以列表比較討論了朱熹詩經學之所以集大成的緣由。②朱熹詩經學的比較研究。莫礪鋒《朱熹〈詩集傳〉與〈毛詩〉的初步比較》2(《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2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從朱熹的詩義解釋和藝術分析兩個角度,以表格統(tǒng)計形式進行分類比較,深度探討了朱熹對《毛詩》的批判、繼承和發(fā)展。其他諸如謝謙《論朱熹詩學與毛鄭之學的異同及歷史意義》(《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李開金《〈詩集傳〉與〈毛詩鄭箋〉訓詁相通說》(《武漢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原新梅《朱熹〈詩集傳〉對〈毛詩序〉的批判和繼承》(《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楊天宇《朱熹的詩經說與〈毛詩序〉》(《河南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等。③朱熹解詩方法和體例研究。李開金《試論朱熹的比興說》(《武漢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謝謙《試論朱熹的“美刺”之辨》(《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程章燦《〈詩集傳〉纂例舉證》(《古典文獻研究1989—1990》,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張祝平《〈詩集傳〉體例特征》(《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1期)、張旭曙《朱熹詩經解釋方法新探》(《江漢論壇》1998年第1期)等文章比較有代表性。④朱熹“淫詩說”研究。主要論文有:張祝平《朱熹淫詩說與明代誨淫文學之辨》(見《第二屆詩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出版社1996年版)、姚海燕《論朱熹〈詩集傳〉之“淫詩說”》(《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前者探究朱熹詩說對后代文學的影響,視角新穎。后者辨說朱熹“淫詩說”的內涵和成說淵源,考察了其在經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⑤朱熹詩經音韻研究。大概古音研究難度大,這方面的文章也最少。有黃景湖《〈詩集傳〉注音初探》(《廈門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賴江基《從〈詩集傳〉的葉音看朱熹音的韻系》(《音韻學研究》第二輯,中華書局1986年版)、馮喜武、王正《漢語古今語音發(fā)展變化之管見——兼評朱熹〈詩集傳〉中葉音》(《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陳廣忠《朱熹〈詩集傳〉葉音考辨》(《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3期)、陳鴻儒《〈詩集傳〉葉音與朱熹古韻》(《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等篇,王力《詩經韻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也有對朱熹葉音說的評述。(二)外國與大陸相比,海外的詩經研究一直是文本與詩經學史齊頭并進,關于宋代詩經學的研究更是遙遙領先,而臺灣學者所取得的成果最引人矚目。1.文獻檢究方面就目前已知的海外詩經學專著超過30部,主力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1)詩經學史約5部。詩經學通史1部: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版),書中第七章《宋朝詩經學》先考察宋朝經學背景,次論經學發(fā)展趨勢并分類介紹了宋代較著名的詩經學著作,最后集中分析了歐陽修、呂祖謙、朱熹三家的詩經學。專論宋代詩經學史2部:一是黃忠慎《宋代之詩經學》(政治大學中研所1984年博士論文)。首章《宋代詩經學著述解題》先以朱彝尊《經義考》為據評述了宋代各家詩經著述情況,后指出宋代詩經學的總體特色;主體部分則是分別討論歐陽修、蘇轍、鄭樵、程大昌、朱熹等名家的詩經學特點;論文結尾強調宋人摒棄傳統(tǒng)傳注、反《序》的獨特新貌。二是陳文采《兩宋詩經著述考》(東吳大學中研所1988年碩士論文),主要內容:首敘宋代詩經研究的背景和流派,再把宋代詩經著述分現(xiàn)存書、輯佚書、未見書三類詳加考訂。書末附有《歷代書錄著錄兩宋詩經著述一覽表》與《現(xiàn)存宋人詩經著述收藏情形一覽表》兩個表格頗具參考價值。綜論2部:即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臺灣大安出版社1990年版),內有《漢宋詩說異同比較》、《宋代淫詩公案初探》、《宋朱熹〈詩集傳〉簡評》三部分論述宋人詩經學。其《傳統(tǒng)以外的詩經學》(香港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則有《王質〈詩總聞〉初探》、附錄《社會變遷與歷代詩經研究》。(2)詩經學名著研究(包括比較研究)。這類著述數(shù)量最多,當中比較研究的有:李家樹《國風毛序朱傳異同考析》(香港學津出版社1979年版)、林惠勝《朱呂〈詩序〉說比較研究》(臺灣大學中研所1983年碩士論文)、程克雅《朱熹、嚴粲二家比興釋詩體系比較及其意義》(中央大學中研所1991年碩士論文)、洪春音《朱熹與呂祖謙詩說異同考》(東海大學中研所1995年碩士論文)。專家研究雖然以朱熹的詩經學占多數(shù),但其他名家如歐陽修、程大昌、王質、呂祖謙、鄭樵、王柏、嚴粲等也有較深入的研究,代表性的著作如:黃忠慎《南宋三家詩經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此書從其博士論文《宋代之詩經學》中挑選出鄭樵、程大昌、朱熹三家進行充實提升,主要介紹各家的詩經學內容并評價各自的優(yōu)缺點,但三家詩經學獨立成章并不做比較研究。此外,程元敏《王柏之詩經學》(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年版)、裴普賢《歐陽修〈詩本義〉研究》(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版)、李再薰《朱子詩經學要義通證》(臺灣大學中研所1982年碩士論文)、陳明義《蘇轍〈詩集傳〉研究》(東吳大學中研所1993年碩士論文)、郭麗娟《呂祖謙詩經學研究》(東吳大學中研所1994年碩士論文)、李家樹《王質〈詩總聞〉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李莉褒《嚴粲〈詩輯〉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系1998年碩士論文)等等也都是單家的考論。(3)文獻考訂與整理有5部,分別是:后藤俊瑞《〈詩集傳〉事類索引》(武庫川女子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室1960年版)、汪中《詩經朱傳斠補》(臺灣學生書局1964年版)、楊鐘基《〈詩集傳〉舊本輯紀》(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年碩士論文,后改為《〈詩集傳〉舊說輯校》,香港中文大學聯(lián)合書院中文系1974年版)、陳美利《朱子〈詩集傳〉釋例》(政治大學中研所1972年碩士論文)、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匯評(二)——詩經》(國立編譯館1986年版)等。其中程書從近500種的文獻中輯出1000多條佚文和270多條諸家評論,是當代詩經學輯佚最重要的成果之一。(4)詩經音韻研究?;径际顷P于朱熹《詩集傳》的,比較重要的有:謝信一《由〈詩集傳〉葉韻說看朱子時代的語音現(xiàn)象》(臺灣大學中研所1966年碩士論文)、許世瑛《〈詩集傳〉之聲韻研究》(《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1集,弘道文化事業(yè)公司1974年版)、竺家寧《〈詩集傳〉的葉音》(五南圖書公司1992年版)。2.見三類之文,《詩經學》《詩》樂》待考綜合相關文獻粗略統(tǒng)計,海外學者所發(fā)表關于宋代詩經學的論文不下70篇。論文基本可分兩大類:①宋代詩經學概論。這部分的論文約十來篇,占所有文章20%左右。胡適《中國哲學里的科學精神與方法》3,論及朱熹《詩集傳》的兩個特色:一是大膽拋棄詩序所代表的傳統(tǒng)解釋,二是發(fā)現(xiàn)了韻腳的古音;也談了鄭樵對朱熹詩經學的影響和吳棫對中國音韻學的貢獻。裴普賢《詩經興義的歷史發(fā)展》4,先論述了程頤、李樗、黃櫄、王質、朱熹等人對詩經“六義”的不同見解,后詳細考究宋代學者對詩經興義的不同解釋,包括蘇轍“觸動說”、鄭樵“興聲無義說”、朱熹“興義綜合說”、呂祖謙“比興之辨”、王應麟“觸物起情說”,再用朱熹、嚴粲興詩比較表并附注林岊所標以見三家異同。文章爬梳細致,對興義的歷史演變考辨詳瞻。汪惠敏《宋代之詩經學》(《輔仁學志》第17卷,1988年6月)一文,從整體通觀宋人對《詩序》、《鄭箋》的態(tài)度及較具代表性的諸家詩說。美國漢學家閔道安寫于1993年的《詩經學上的轉折點:論宋學關于〈詩〉樂問題》([美]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也很見功力。文章共有四部分:先新考朱熹解《詩》形成過程,認為《詩集傳》有初稿、中期稿和晚年稿三個本子;次論朱熹的新《詩》說和宋學中的《詩》樂;再從鄭樵、林光朝、陳知柔管窺宋代新《詩》說;最后論述朱熹對前人詩說的反撥。②宋代詩經名家研究。這部分論文顯示:海外學者的研究范圍涉及到了大部分的宋代詩經名家,歐陽修、蘇轍、程大昌、王安石、晁說之、張耒、王質、鄭樵、朱熹、呂祖謙、王柏、嚴粲、魏了翁、王應麟等都有專文考論。不過論文撰者比較集中,這些學者基本上都有宋代詩經學方面的專著,因此所發(fā)表的文章不少是專著中某個章節(jié)整理加工后的精品。成績較大的是:臺灣學者程元敏對王安石、王柏詩經學的研究;裴普賢的歐陽修詩經學研究;賴炎元和黃忠慎對南宋諸家的研究;許世瑛對朱熹《詩集傳》的聲韻研究;趙制陽則陸續(xù)撰寫了宋代詩經學名著評介等;香港學者李家樹對王質《詩總聞》的研究;日本江口尚純在《詩經研究》、《中國古典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了系列論文,論及歐陽修、程大昌、晁說之、鄭樵、呂祖謙等宋人詩經學??偟恼f來,由于政治等不正常因素的制約,大陸建國前三十年的詩經學研究成果微乎其微。改革開放后,大陸學術研究的環(huán)境逐漸好轉,詩經學研究也隨之不斷升溫,但主要著述基本上是詩經學史概論,單篇論文則繞著朱熹《詩集傳》打轉,研究的視野較窄,挖掘的深度也很不夠。海外尤其是臺灣,則從六十年代開始詩經學研究的氣氛就相當濃烈。不僅宋代詩經文獻考輯成果豐碩,而且又有多部比較研究的專著。從六十年代的屈萬里、潘重規(guī)、何定生,到七十年代的裴普賢、程元敏、賴炎元、趙制陽,再到黃忠慎、何澤恒、林慶彰、陳文采等人,良好的研究梯隊使得臺灣宋代詩經學研究一直處在領頭羊的地位。三大陸學者《詩經學》的學術活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隨著港澳回歸祖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陸與海外的學術交流愈加頻繁,學術關系也逐漸密切。就詩經研究看,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歷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其會刊《詩經研究學刊》常??梢姷胶M鈱W者的優(yōu)秀成果。像詩經學研究成績突出的林慶彰、蔣秋華、李家樹等港臺學者在大陸的學術活動就相當活躍。另一個可喜的現(xiàn)象是,大陸學者在詩經學研究方面已顯示出趕超的實力與趨勢,而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不少博碩論文選題是關于宋代詩經學的。因此,關于新世紀這幾年的宋代詩經學研究狀況,我們將海內外成果一統(tǒng)觀之。(一)詩歌史1.好研究進展對詩經學術發(fā)展的推動戴維《詩經研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和洪湛侯《詩經學史》(中華書局2002年版)是兩部詩經學通史。前者考察傳統(tǒng)的詩經研究歷程,宋代部分以時間為序說明其發(fā)展變化,重在歷史背景的敘述;對具體的詩經學流派雖也有論及,但詩經著述本身論述過于簡略。后者是《中國古典文學史料研究叢書》之一,以材料見長;對宋代著名詩經文獻論述比戴書稍詳,主要凸現(xiàn)宋代疑經反《序》的特點和朱熹的詩經學。劉毓慶《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中華書局2002年版)從各種文獻輯出關于詩經著述的敘錄情況并適當考訂,其中宋代的達三百多種,數(shù)量是迄今相關著作中最多的,但也存在一些訛誤與疏漏。譚德興《宋代詩經學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是近年來專題研究和專家考論相結合較出色的一部專著,重在發(fā)掘宋代詩經著述中的文學思想和文學批評資源。其專題的核心內容是宋代學風與《詩》學發(fā)展、宋代《詩》學范疇論、宋代《詩》學與宋代辭賦批評及宋代《詩》學與詩話;專家研究則僅考察了歐陽修、二程、王質、朱熹、王柏等數(shù)人的《詩》學思想。陳戰(zhàn)峰《宋代〈詩經〉學與理學——關于〈詩經〉學的思想學術史考察》(西北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側重于宋代詩經學術現(xiàn)象與理學內在關系的研究,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觀照宋代詩經學的特點。猶家仲《詩經的解釋學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其第四章《宋代經學中的懷疑風氣與詩經解釋的轉型》以西方的詮釋學理論分析宋代詩經解釋學的新風貌,重點關注朱熹解釋詩經的原則和貢獻。郝桂敏《宋代詩經文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主要從文學闡釋和經學闡釋角度討論宋代各派詩經學的特色。書中第六章《宋代詩經文獻體式研究》對宋代詩解各種主要體式的特點進行了歸納,這部分前人很少涉及,視角獨特。焦雪梅《宋代詩經學的新變》(山東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從接受學的角度分析宋代詩經學新變的背景和演變歷程。2.《宋詩經文獻研究》一書相應部分的修改這方面文章的數(shù)量明顯減少,郝桂敏撰寫的幾篇關于宋代詩經學各階段特征的文章,基本是其《宋代詩經文獻研究》一書相應章節(jié)的修改稿。張祝平《北宋熙寧科舉變革對宋代詩經學的影響》(《南通師院學報》2002年第4期)、趙茂林《宋代疑經思潮與三家詩的輯佚》(《云夢學刊》2005年第6期)等,則是以文化背景為切入點的專題研究。(二)詩人的研究1.朱夫子雖然關于朱熹詩經學的研究成果已洋洋大觀,但作為宋代詩經學集大成者,他依然是人們研究的熱點。(1)有關內容的研究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一篇是《朱子〈詩序辨說〉新論》;第二篇《貽誤后學乎?可以養(yǎng)心乎?——朱子淫詩說理論的再探》則分析了朱熹“淫詩說”的思想淵源、主要內容、理論特色、后人置疑及其造成的影響;第三篇《關于朱子詩經學的評價問題》,說明了朱熹詩經學集新儒學之大成的特色、所獲得的正反兩極的評價及檢討。檀作文《朱熹詩經學研究》(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內容有朱熹詩經學的釋義原則、朱熹對詩經文學性的認識及其詩經學中的理學思想。由于作者寫作前做了大量的資料長編,其立論比較扎實。鄒其昌《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從美學角度研究朱熹的詩經詮釋學,重點論析朱熹以《詩》說詩的詮釋原則、感物道情的創(chuàng)作旨趣、諷誦涵泳的品賞方式及性情中和的審美品格四個內容。其他還有董芬《朱熹〈詩集傳〉闡釋方法研究》(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姚永輝《朱熹與呂祖謙關于〈詩經〉的四大論辨平議》(四川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胡琴《朱熹〈詩集傳〉研究》(南昌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等等。此外,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專立第七章《朱熹的詩經學》通論朱熹詩經學的整體特點。(2)對朱、呂《詩經》大致統(tǒng)計近50篇左右,除了檀作文、鄒其昌、郝桂敏等人發(fā)表其博碩論文中的有關內容外,論題主要集中三個方面。一是“淫詩說”:莫礪鋒《從經學走向文學:朱熹“淫詩”說的實質》(《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一文,認為《詩集傳》是詩經學從經學走向文學的第一步,而且朱熹“淫詩說”實質上是其以文學解《詩》的最大貢獻所在。李家樹《南宋朱熹、呂祖謙淫詩說駁議述評》(《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第1期),論述淫詩公案的背景、內容及朱、呂雙方的駁議及對后人的影響。二是朱熹解《詩》方法:吳正嵐《朱熹涵泳〈詩經〉的方法論意義》(《江蘇社會科學》2001第4期)、張祝平《論朱熹讀〈詩〉方法及其理學桎梏》(《貴州文史學叢刊》2002年第2期)、汪大白《傳統(tǒng)詩經學的重大歷史轉折——朱熹以〈詩〉言〈詩〉說申論》(《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侯宏堂《從詮釋學論朱熹說〈詩〉》(《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3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較有代表性。三是葉音說:這方面以陳鴻儒、劉曉南等人用力最勤。前者有《〈詩集傳〉葉音辨》(《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詩本音〉所考古音與〈詩集傳〉注音》(《語言研究》2003年第3期)等。后者有《朱熹詩經楚辭葉音中的閩音聲母》(《方言》2002年第4期)、《論朱熹詩騷葉音的語音根據及其價值》(《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4期)、《朱熹葉音本意考》(《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1期)等論文。金周生《論朱熹注“葉音”的兩可現(xiàn)象》(《輔仁學志》31期,2004年),從《詩集傳》、《楚辭集注》中錄出一字兩讀的現(xiàn)象并分析其造成的內外部影響。2.關于吳《詩經補音》與上古作景觀學的研究對朱熹葉韻說影響最大的是吳棫,可上世紀的研究只見一些單篇論文涉及到。例如周祖謨《吳棫的古韻學》(載《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版)、李思敬《論吳棫在古音學史上的光輝成就》(《天津師大學報》1983年第2期)、賴江基《吳棫的古音觀》(《暨南學報》1989年第2期)、張金環(huán)《關于館藏吳棫〈詩經古音〉真?zhèn)螁栴}》(《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95年第1期)等等。近幾年研究其《詩補音》的專著則至少有以下兩部:一是張民權《宋代古音學與吳棫〈詩補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其上編論及詩經學的是鄭庠、項安世關于《詩經》古韻分合的問題和朱熹《詩集傳》中葉韻說及吳棫《詩補音》與古今音系的問題。下編則是吳棫《詩補音》的匯考和校注,這部分應屬于詩經文獻考訂方面較好的成果。稍后的駱瑞鶴《〈毛詩葉韻補音〉研究》(武漢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上編是《詩補音》佚文的輯校,下編為對吳棫的生平以及對《詩補音》的考論。有關吳棫的內容兩者似乎相差不大。單篇論文主要有:劉曉南、周賽紅《朱熹吳棫毛詩音葉異同考》(《語言研究》2004年第4期)、劉曉南《論朱熹〈詩集傳〉葉音對吳棫〈毛詩補音〉的改訂》(《浙江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兩篇論文,重在對朱、吳二人葉音說的比較考論。3.蘇氏黨組織書李冬梅《蘇轍〈詩集傳〉新探》(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該書是其四川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的修改稿。首章先考論蘇轍《詩集傳》的撰著、版刻及其他詩學著述,后分三章闡明蘇轍《詩集傳》的經學成就、指導思想和思想內涵。谷建《蘇轍學術研究——以經史之學為中心》(北京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鄭婕《蘇轍經學成就研究》(華東師大2004年碩士論文)等也有討論蘇轍詩經學的內容。單篇的論文主要是李冬梅發(fā)表的。4.選擇理論本觀后,對詩經本觀之本主要是李梅訓整理其碩士論文《歐陽修〈詩本義〉研究》(安徽師范大學2000年)陸續(xù)發(fā)表了數(shù)篇。其他論文還有車行健《詩人之意與圣人之志——歐陽修〈詩本義〉的本義觀及對詩經本義的詮釋》(《詩經研究叢刊》第5輯)、譚德興《論歐陽修〈詩本義〉的文學思想》(《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等等。此外,顧永新《歐陽修學術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其第九章《歐陽修的詩經學》也論述了歐陽修詩經學的觀點和歐陽修探求詩本義的方法。5.研究方法和研究隊伍仍有待進一步挖掘楊延《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的宗毛傾向》(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主要詳析呂祖謙對毛傳、鄭箋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突出呂氏宗毛的具體表現(xiàn)。杜海軍《呂祖謙文獻研究》(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六章也討論了呂氏詩經學的概況,主要從“對《詩序》和毛鄭的態(tài)度”、“說《詩》的特點”、“詩經賞鑒”三個方面展開。姚永輝等人《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中的詩史互釋》(《詩經研究叢刊》第8輯)一文,則從單個角度說明其解《詩》的特征。楊新勛《論呂祖謙詩經學的主要思想》(《江南文化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6年版),重在考量呂氏詩經學的態(tài)度與思想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