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評判“河海不擇細流”中的“擇”及相關(guān)詞義_第1頁
重新評判“河海不擇細流”中的“擇”及相關(guān)詞義_第2頁
重新評判“河海不擇細流”中的“擇”及相關(guān)詞義_第3頁
重新評判“河海不擇細流”中的“擇”及相關(guān)詞義_第4頁
重新評判“河海不擇細流”中的“擇”及相關(guān)詞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重新評判“河海不擇細流”中的“擇”及相關(guān)詞義打開文本圖片集[摘要]先秦古書中的“擇”字,自從裘錫圭先生認為大多應(yīng)該讀為“釋”以來,已經(jīng)得到了學(xué)術(shù)界的公認。但細細分析,是有問題的。因為“釋”字出現(xiàn)很晚,大約在東漢才開始流行先秦文字中表示“釋”這個意思的功能,實際上一直是由“擇”承擔(dān)的。從詞源分析上來看,“擇”本身就含有“釋”的意思。從句義分析來看,有些一般認為該訓(xùn)為“釋”的“擇”字,其實理解為“選擇”,也是完全可以講通的??傊?,先秦典籍中的“擇”字,很多并不需要破讀為“釋”,否則就是以今律古。本文順便對金文中常見的“無斁”一詞的詞義也進行了梳理。[關(guān)鍵詞]擇;釋;出土文獻;詞源;無斁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一句話:“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濒缅a圭先生曾經(jīng)寫了一篇文章,闡述“擇”應(yīng)當(dāng)讀為“釋”,他說:“《史記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說:‘擇,揀擇而取舍也。故有取舍二義,此釋字屬舍。'這是無根據(jù)的臆說。其實古代‘擇'‘釋'二字通用,《諫逐客書》的‘擇'應(yīng)該讀為‘釋',所以有‘舍'義?!辈⒘信e了《韓非子》《易林》《論衡》,以及武威《儀禮》等先秦兩漢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上的辭例,認為這些辭例都應(yīng)該讀為“釋”,在文章中,他總結(jié)說:“總之,漢以前時常把‘釋'寫為‘擇,?!濒孟壬倪@個看法,在學(xué)術(shù)界很有影響,得到了普遍認同。后來郭永秉先生又引《國語》兩段文字為證,證成這一觀點。從普通訓(xùn)釋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話當(dāng)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從文字的使用沿革、訓(xùn)詁以及詞源學(xué)的角度,以及從“擇”的精微涵義來看,這個問題還值得討論,本文就不揣簡陋,談?wù)剬@個字及相關(guān)問題的認識。首先是用字方面。裘錫圭先生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古書中的“擇”應(yīng)該讀為“釋”。比如《管子?形勢》云:“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孫子?勢篇》:“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zé)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睆倪@些句子看,“擇”都有“辭卻”的意思,所以裘錫圭先生讀“擇”為“釋”。但問題是,為何這么多古書在寫到這個字的時候,都用所謂的假借字,而不用本字?古書中誠然假借字成堆,但如果當(dāng)時已有“釋”字,還大規(guī)模借用“擇”字,多少是有點讓人奇怪的。而且裘先生明言“漢以前時常把‘釋'寫為‘擇”,,這就產(chǎn)生了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當(dāng)時并沒有造出“釋”這個字,以致不得不借用“擇”字;另一種可能是,在漢以前,人們實際上就是把“擇”看成具有“釋”義的詞的,換言之,“擇”可能本來就具備后來“釋”字表示“釋放”義的義項。若后一種假設(shè)成立,把“擇”讀為“釋”其實是以今律古,并不可取。古書上出現(xiàn)的一些字,隨著這個字所代表的詞義的引申發(fā)展,會逐漸產(chǎn)生分擔(dān)其部分功能的新字,比如用為“講和”義的“講”,后來一般寫成“媾”,如果我們看到古書上表示這種意思的“講”,就說它們都應(yīng)該讀為“媾”,那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其次,將古書上某些“擇”讀為“釋”,固然有些地方更方便我們今天理解,但在有些例子中,其實理解為“選擇”義也不是不可以的。比如裘錫圭先生所舉《史記》的例子:“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讀為“釋”,解釋為“舍棄”固然很合適;但細玩文意,理解為河海不選擇細流(不挑剔細流,而是兼收并蓄),因此能成其深,也不是不可以,至少不是那么窒礙不通。這也許說明,“舍棄”和“選擇”,這兩個詞義其實有相通之處。第三,從詞源學(xué)上看,“擇”其實有“分別”“分開”的意思,這和“釋”的義項有相通之處。在一堆物品中,選擇一件東西,首先要把所選擇的東西和其他東西“分開”“分別”,因為如果把所有東西都看得沒有分別,就喪失了選擇的意義。選擇,一定要先“分別”,用術(shù)語表達,“分別”,就是“擇”的詞源義。而“釋”的最普通義項,就是“分別”“分開”,《說文》:“釋,解也?!苯?,就是“分開”。也就是說,上面我們猜想的兩種可能,后一種可能是可以成立的。因此,我們認為,“擇”的本義是“分別”“選擇”,如果用現(xiàn)代語義學(xué)的說法闡述,“擇”這個詞發(fā)展出了兩個下位義:1.選擇而取。2.選擇而棄。而在不同的文獻材料中,在不同的語境中,“擇”既可以用本義去解釋,也可以用兩個下位義的“取”和“去”解釋。這種情況在古書上是很多的,比如“疑”字,從甲骨文看,像一個人拄杖站路口,不知何去何從,乃是“疑惑”的“疑”本字,但它在古書上有“不定”和“定”兩種意思。《說文》:“疑,惑也?!睆V韻》:“疑,不定也。”而《詩經(jīng)?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傳:“疑,定也?!庇?xùn)為“定”的“疑”,后來一般寫成“凝”?!耙伞钡谋玖x是“疑惑”,但包含兩個下位義:1.疑惑而不定。2.疑惑而止。所以在不同的文獻材料中,它既可以用本義解釋,也可以用兩個下位義去解釋。事實上,我們要談的“擇”,在古書中,注釋者就是這樣做的。比如《論語?先進》:“論篤是與?!焙侮碳猓赫摵V者,謂□無擇言?!被寿┦瑁簱裾?,除麤取好之謂也?!庇帧秴问洗呵矧滍А?“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說之。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备哒T注:擇,取也。嘆《呂氏春秋大樂》:先圣擇兩法一?!?誘注:“擇,棄也。',《呂氏春秋》這兩處“擇”,正好分別用的是兩個下位義,如果說一個是“擇”,一個破讀為“釋”,說服力是不夠的。下面,我們再從文字學(xué)、訓(xùn)話學(xué)、詞源學(xué)三個角度,更進一步分析“擇”是否應(yīng)該讀為“釋”。雖然《說文》中有“釋”字,但從古文字資料來看,“釋”字出現(xiàn)得比“擇”字要晚?!度w石經(jīng)》中《尚書君奭》篇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勺釋”字其實應(yīng)該隸定為澤”字?!豆怒t匯編》的1863、1873號兩枚璽印,分別出現(xiàn)了古書上常見的人名“釋之”:這兩枚都是戰(zhàn)國印,但從字形看,偏旁從“米”,更可能是《說文》訓(xùn)為“潰米”,試比較《古璽文編》中從“采”的四個“番”字:大部分和“米”的寫法有別,雖然不能排除也可能是“釋”字,畢竟“米”和“采”或有相混,不過這個字在《古璽文編》中,是把它收在“米”部,和其他從“米”的字排在一起的。就算把它看成“釋”字,除此之外,在較早的古文字資料甚至秦漢簡牘中,就再也難找到“釋”字了;而“擇”字在出土材料中卻數(shù)不勝數(shù),且有不少可以早至西周,不過其寫法大多從“升”或者從“又”,比如:也有從“手”的“擇”,但時代較晚,出現(xiàn)在秦代:古文字中,偏旁“升”又”支”手”可以互換,所以,上揭字形都是“擇”字的不同寫法。早期的字形,一般寫成從“又”從“升”,至于從“手”的“擇”,其第一例的“擇疚”,“擇”,顯然應(yīng)該當(dāng)“舍棄”義來理解。這就存在兩種可能:第一,“擇”在這里讀為“釋”第;二,“擇”如字讀??紤]到“釋”字本身出現(xiàn)比較晚,那么很顯然,表示“舍棄”義的“釋”,其職能本來就是用“擇”或者別的同音字來承擔(dān)的?!搬尅弊殖霈F(xiàn)很晚,在《漢印文字征》中,沒有收錄“釋”字,在“擇”字下,卻出現(xiàn)了漢代常見人名“王擇之”張擇”霍擇”等人名,第一個人名,應(yīng)當(dāng)跟上揭戰(zhàn)國璽印“史釋之”和漢文帝時名臣廷尉張釋之相同。大概在秦代,“擇”用得比較多,后來又用“釋”字承擔(dān)了“擇”一部分功能,大約從東漢開始,“釋”字才開始流行。在這之前,作為選擇義的“擇”,應(yīng)該同時還兼有后代“釋”字的功能。因此,把古書中的“擇”都讀為“釋”,是沒有必要的。從訓(xùn)話上說,古書上有些“擇”字,讀為“釋”當(dāng)然可以,但不讀為“釋”,也并不是講不通,甚至讀為“釋”反而有些別扭。比如《孟子?梁惠王》“若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壁w岐注:“王如痛其無罪,羊亦無罪,何為獨釋牛而取羊?”這段串講是把“擇”轉(zhuǎn)換為“釋”了,但增字為訓(xùn),因為原文中并不蘊含“取羊”的意思。當(dāng)然,把原文改為“則牛羊何釋焉”,依舊說得過去,意為在牛和羊之間舍棄哪個呢?但其實照原文“牛羊何擇焉”,解釋為在牛羊之間怎么選擇,也是完全合適的。另外,還可以把這個“擇”理解為“擇”的詞源義“分別”“分開”?!芭Q蚝螕裱伞?,就是說牛和羊有何“分別”呢?而且意思更加順適。“擇”訓(xùn)為“分”別,在古書上并不鮮見,《墨子?大取》:“斷指與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墨子?節(jié)葬下》“上帝鬼神始得從上撫之曰:‘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孰愈?'曰:‘我有是人也,與無是人也,無擇也。”,這兩句話重的“無擇”,都是指“沒有區(qū)別,沒有分別”。我們平常說“饑不擇食”,也就是“饑不分食”,不選擇食物、不挑食??傊?,把《孟子》這句話的“擇”讀為“釋”,或者如字讀,都是可以的,而且正反映了“擇”的“選擇”義和“放棄”義之間的聯(lián)系,作為“分開”義的“擇”,和“釋”有共同的義素,“釋”就是分開,“擇”也是一樣。又《史記?貨殖列傳》:“今夫趙女鄭姬,設(shè)形容,楔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里,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边@里的“擇”,讀為“釋”的確合適,意思是,不舍棄任何一個老的和小的,(為了追求最大利潤);但如字讀,理解為不“選擇”,不“挑剔”,不“分別”老少,照單全收,也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是更順適的。再如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毋敢擇行錢布,擇行錢布者,列伍長不告,吏循之不謹,皆有罪?!睆埣疑綕h簡的《二年律令.錢律》197、198號簡:“敢擇不取行錢、金者,罰金四兩?!薄靶绣X”是指流通的貨幣,法定貨幣,如果讀為“釋”,則睡虎地秦簡的相關(guān)句子理解為“不許放棄法定貨幣,如果放棄法定貨幣……都有罪”張家山漢簡的相關(guān)句子理解為“敢于舍棄、不取法定貨幣,罰金四兩”,其實都不很順適。因為頒布這項法律的原因,是因為有些法定貨幣里雜有輕薄的劣錢,質(zhì)量太差,導(dǎo)致百姓收取這些貨幣時比較挑剔,只要好的,不要壞的。所以“擇”的意思應(yīng)該是“挑剔”“選擇”貨幣,而不是一概放棄不要。張家山漢簡的法律條文把“擇不取”連用,更證明了這一點,意思應(yīng)當(dāng)是“選擇不取”,如果理解為“放棄不取”,在文獻中也確實有類似用法;但畢竟意思重復(fù),床上疊床,不符合法律詞匯使用的精確簡潔原則。而且“選擇”錢幣的好壞,和“不取”差錢,有一種遞進關(guān)系,讓整條律令意思更加顯豁。何況睡虎地秦簡的《金布律》里還說:“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逼渲械摹爱悺?,意思正是“分別”,和“擇”的意思一致,這也可以證明條文中的“擇”是應(yīng)當(dāng)訓(xùn)為“分別”的“擇”,而不是“舍棄”的“擇”。這種懲罰挑剔錢幣質(zhì)量的法律在后世一直沿用,《通典?食貨?錢幣下》就提到唐代武則天時期,官府也曾頒布法令:“令百姓依樣用錢,俄又簡擇艱難,交易留滯,又降敕非鐵錫、銅蕩、穿穴者,并許行用。其熟銅、排斗沙澀厚大者,皆不許簡擇。”其中的“簡擇”兩字連用,“簡”正是“選擇”的意思,“擇”自然也不例外。考慮到古代法律條文的沿用性,我們認為,睡虎地秦簡和張家山漢簡中的“擇行錢布”和“擇不取行錢”,其中的“擇”,更傾向是“選擇”的意思。把“擇”釋為“分別”“分開”義更好的例子,還有《呂氏春秋?審應(yīng)》:“衛(wèi)嗣君欲重稅,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將以為民也,其自藏之,與在于上,奚擇?!?,高誘注:“言民自藏粟于家,與藏之于官,何擇?擇,失也?!逼鋵嵃选稗蓳瘛崩斫鉃椤坝惺裁捶謩e”更順適。以上幾例,說明“擇”和“釋”意思有共通之處,這意味著“擇”和“釋”有一個相對共享的詞義空間,它們的詞義是有聯(lián)系的,很多時候“擇”不一定要讀為“釋”。不過在什么時候理解為“擇而取”或“擇而棄”呢?什么時候用“擇”的本義,理解為“分別”“挑選”呢?大概是在賓語包含兩個或者多個選項時,才用“分別”這個本義。比如“牛羊何擇焉”,可選擇的有“?!被蛘摺把颉薄安粨窭仙僬摺?,選項有老人和少年“毋敢擇行錢布”和“敢擇不取行錢”,選項有好錢和劣錢。而理解為“擇而取”或“擇而去”義時,一般沒有選項?!昂雍2粨窦毩鳌?,賓語只是“細流”“故能擇人而任勢”,賓語只是“人”,當(dāng)然,這種分類大概只能作為參考,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四從詞源學(xué)的角度來看,“選擇”和“分開”“舍棄”義實相通。從“睪”聲的字,大多具有“分別”的內(nèi)涵,這是學(xué)者們論述過的,比如《古文字譜系疏證》對“睪”聲字的“系原”就說:“從睪派生之釋、斁、繹、籜、萚、擇等字多含有析、釋之義”,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此看來,“擇”和“釋”無疑是同源詞,它們的詞源義應(yīng)該都是“分別”“分開”。我們可以舉幾例分析一下:釋。《說文?采部》:“釋,解也。從采,采取其分別物也?!笨芍搬尅钡谋玖x是“分別”。擇。《說文?手部》:“擇,束選也?!睌?。《說文?支部》:“斁,解也?!焙汀搬尅笔且换厥?。這幾個字,都確實和分別義有關(guān)?!胺謩e”義和“舍棄”義相因,還可以通過其他詞義來論證。古書上有很多字既有“分別”義,也有“舍棄”義。比如“選”字,最常用的意義是“選擇”,但也有“舍棄”義?!墩f文》:“選,遣也。一曰擇也。',《左傅?昭公元年》:“秦后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去,懼選?!?,這句的“選”,就是“遣”意思。《說文?辵部》:“遣,縱也?!薄翱v”就是“舍棄”“拋棄”?!斑x擇”義和“分別”義也相因,也可以用比較互證的辦法證明。比如“差”有選擇義,《詩經(jīng)》:“既差我馬。”毛傳:“差,擇也?!倍盾髯?非相》:“差長短,辨美惡?!薄安睢焙汀氨妗睂ξ?,意思顯然一樣,都是“分別”“分辨”的意思。“選擇”義和“舍棄”“淘汰,,義相因。比如“簡”有“選擇”義,還有“舍棄”“淘汰”義?!稇?zhàn)國策?秦策一》:“簡練以為揣摩?!滨U彪注:“猶擇也?!钡哒T注曰:“簡,汰也?!薄昂啞焙汀熬殹笔墙x詞,就是挑選好的,淘汰剩下的。又《韓非子?有度:“是先王之法所簡也?!北R文弨曰:“簡,棄也?!薄稇?zhàn)國策?燕策三:“智不簡功。”鮑彪注:“簡,棄也。”“簡”的“放棄”“拋棄”義項,在《漢語大字典》中未收,這是應(yīng)該補上的。有些古代的官職名稱,也可以作為證據(jù)。漢代有“辨銅令”,是水衡都尉的屬官。辨者,別也。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一《偽銀》里說:“漢既以錢為貨,而銅之為品不齊,故水衡都尉其屬有辨銅令丞,此亦周官職金之遺意?!闭f它與古代“職金”的功能相似,《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辨其物之媺惡,與其數(shù)量,褐而璽之,人其金錫于為兵器之府,人其玉石丹青于守藏之府。”“辨其物之美惡”,即是“選擇”“分辨”物品的好壞,顧炎武所言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辨銅令”的“辨銅”,其實就相當(dāng)于“擇銅”,顧名思義,其職責(zé)是挑選好的銅來鑄造行錢。漢代還有一種官叫“別火令”,是大鴻臚屬官。古人迷信,認為不同季節(jié)應(yīng)該改不同的木材引火,在《管子?禁藏》《周禮》《禮記?郊特牲》,乃至居延出土漢簡中都有改火的記載,裘錫圭先生指出,木簡中的“別火官”指“主管改火事物的官”,也就是《漢書?百官公卿表》里大鴻臚的屬官別火令丞。所謂改火,其實質(zhì)是“擇火”,即在相應(yīng)季節(jié)選擇用什么火。這些官名,估計都是自古沿襲,字詞的實際用法反而不大在普通文獻中出現(xiàn)了?!氨妗薄皠e”兩字,在古籍上都沒有明確的“選擇”一類詞義,但實際上顯然又隱含了“選擇”的詞義,這對我們分析“擇”的意思,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傊谙惹?,“擇”本身自帶有“放棄”一類的隱含義,不必破讀為“釋”?!皳瘛睆摹笆帧睘榱x符,相比“拾棄”之“拾”的構(gòu)形,訓(xùn)為“放棄”,也是很好理解的。我們不能因為后世文獻或者現(xiàn)在書寫習(xí)慣用“釋”,就認為“擇”一定是“釋”的假借字,從現(xiàn)代語義學(xué)和詞源學(xué)的角度,“擇”本身即具有“舍棄”的含義,是確切無疑的;從古文字學(xué)的角度,在先秦也并不存在從“采”的“釋”,一直到漢代后期,“釋”才真正出現(xiàn),包攬了“擇”字代表“舍棄”義的義項,而“擇”本身則把主要功能轉(zhuǎn)向代表“選擇”的意思。五最后討論古書上和“擇”關(guān)系密切的幾個字。在戰(zhàn)國時代的出土材料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斁”字,比如《古璽匯編》0859有人名璽“長斁之”,1138有“高斁之”,4062還有“韓侯斁之”,名字都相同。前面說過,在古文字中,偏旁“手”和“支”可以通用,所以“斁”其實就是“擇”。但這個字,在后來的傳世文獻中,一般寫成“釋”,上揭0859的人名璽“長斁之”,“長”應(yīng)該讀為“張”,漢文帝時代有廷尉名“張釋之”,和這個璽印所謂主人同名同姓,“釋之”是古代常用的名字。但中山王方壺“斁郾吉金”,欒書擊的“斁其吉金”,其中的“斁”,則依舊用為“擇”字。從古文字資料來看,“斁”字出現(xiàn)比“擇”晚,所以,它應(yīng)該是“擇”字在戰(zhàn)國時代的習(xí)慣寫法。不過在傳世文獻中,問題卻沒有這么簡單?!墩f文》為“斁”字專門立了一個字頭:“斁,解也”,和“擇”的意思不同。這個字在傳世文獻中,用例也很多,我們選擇一些重要的例子列舉如下:《書?洛誥》:“我帷無斁其康事?!弊ⅲ骸皵?,解也,我帷無有解券?!苯暋都⒁羰琛罚骸啊墩f文》支部云:‘?dāng)?,解也?且引《詩》‘服之無斁'而申說之曰:‘?dāng)荆_也。'然則訓(xùn)‘?dāng)?為‘解'者,非謂解釋,乃解券也,故云‘我惟無有解券',券,古‘倦'字也?!苯曋赋?,“券”當(dāng)為“倦”,則“解券”當(dāng)即“懈倦”,意思是,我不會懈惰安定天下之事,就是說,執(zhí)政不會懈惰,會一直勤勉。《詩?周南?葛覃:“為稀為絡(luò),服之無斁?!泵珎鳎骸皡捯病!编嵐{:“服,整也。女在父母之家,未知其所適,故習(xí)之以稀絡(luò)煩辱之事,乃能整治之無厭倦。”意思是女子訓(xùn)練洗衣縫補之事,不會懈怠?!皵尽庇?xùn)為“厭”,其實和“懈”意思相同,不會厭倦,也即不會懈怠?!对?周頌?振鷺:“在彼無惡,在此無斁。”鄭箋:“在彼,謂居其國無怨惡之者;在此,謂其來朝,人皆愛敬之,無厭之者。”“斁”字顯然也訓(xùn)“厭”,但語法功能略有不同,前兩例都是表示主動,這句表示被動,是指主語不“被厭倦”,也就是不被“懈怠”對待?!遏旐?泮水》:“戎車孔博,徒御無斁。”毛傳:“徒行者、御車者皆敬其事,又無厭倦也?!焙?、2兩例意思完全相同?!恶o》:“思無斁,思馬斯作?!编嵐{:“思遵伯禽之法無厭倦也?!迸c上同。《大雅?思齊:“古之人無斁,譽髦斯士?!泵珎鳎骸肮胖藷o厭于有名譽之俊士?!迸c上同。可以看出,這些“斁”字,基本是和“無”合用,但在早期的出土文獻中,“無斁”一般只寫作“亡睪”“無睪”,比如《毛公鼎》(《集成》02841):“肆皇天亡(無)睪,臨保我有周?!薄秹ΡP》(《集成》10175):“昊照亡(無)睪?!薄稁熢凅罚ā都伞?4342):“肆皇帝亡(無)睪,臨保我有周?!薄读浩溏姟罚ā都伞?0188):“皇且(祖)考其嚴(yán)才(在)上……降余大魯福亡(無)睪?!薄吨猩酵醴綁亍罚ā都伞?9735):“天不睪其有愿,使得賢士良佐賈,以輔相厥身”,其中的“不斁”就是習(xí)見的“無斁”。沒有例外,看來,“無斁”的寫法,是比較晚的事,早期文獻中的“無罩”,都在傳抄中被改寫成了“無斁”。到后來,文人寫文章也喜歡用這個詞,漢代枚乘、蔡邕等都用過,都寫作“無斁”,顯然是仿古。儒家文獻中出現(xiàn)的“無斁”,既是其用字習(xí)慣,也可能是有意和“擇”的其他用法區(qū)分開來。如果我們承認“擇”和“斁”本來就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那么,上古成語“亡罩”寫成“無斁”,和寫成“無擇”沒有區(qū)別。但郭店楚墓竹簡《細衣》篇,引《詩經(jīng)》“服之無斁”,“斁”寫作“懌”,和傳世文獻不同,大概是楚國人的用字習(xí)慣,因為不管是“無懈倦”,還是“無厭棄”,都可以說和“心”有關(guān),“心”是意符。不過上博簡《緇衣》這個字卻寫作“睪”,馮勝君先生曾經(jīng)論證上博簡帶有齊國文字特點,看來戰(zhàn)國時代的齊國人猶存古風(fēng),保留了更早期的用字習(xí)慣。至于名字“無斁”,有秦國將軍馮毋擇,“毋擇”顯然也是“無擇”。不過在岳麓秦簡中,“馮毋擇”的“擇”被寫成“澤”,而且在漢印中,寫成“無澤”的情況非常多。古書中還有一種“無射”的寫法,“射”和“斁”上古音都是鐸部字,“無射”毫無疑問就是“無斁”,曾侯乙墓編鐘銘文中,鐘律“無射”就寫成“無鐸”或者“無罩”,可證。下面也舉幾個例子:1.《禮記?祭統(tǒng):“命莊叔隨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弊ⅲ骸吧?,厭也。言莊叔長奔走至勞苦而無厭倦也?!薄兑葜軙?武穆》:“欽哉!欽哉!余夙夜求之無射?!币馑纪??!对?車舝》:“辰彼碩女,令德來教。式燕且譽,好爾無射?!编嵐{:“且稱王之聲譽,我愛好王無有厭也?!币馑家餐??!对?大雅?思齊》:“不顯亦臨,無射亦保?!泵珎鳎骸耙燥@臨之,保安無猒也?!编嵐{:“臨,視也;保,猶居也。文王之在辟廱也,有賢才之質(zhì),而不明者亦得觀于禮,于六藝無射才者,亦得居于位,言養(yǎng)善,使之積小致高大?!泵珎鹘狻盁o射”為“無厭倦”,良是。鄭玄說“無射”是“無射才”,顯然是望文生義,不可信。則此處“無射”意思也如上?!对娊?jīng)?周頌?清廟》:“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泵珎鳎骸膀E,長也,顯于天矣,見承于人矣,不見厭于人矣,”鄭箋:“駿,大也,諸侯與眾士于周公祭文王,俱奔走而來,在廟中助祭,是不光明文王之德,與言其光明之也,是不承順文王志意,與言其承順之也,此文王之德,人無厭之?!边@條鄭玄也和毛傳的解釋多有不同,但都認為“無射”是“無厭”的意思,只不過是被動用法。這些和“無睪”“無斁”意思相同的詞,為什么要寫成“無射”,大概是偶然用了通假字。作為音律名的“無射”曾被和季節(jié)月份聯(lián)系起來?!栋谆⑼x?五行》:“律中無射,無射者,無聲也?!币馑疾皇呛芎枚?。又曰:“九月謂之無射何?射者,終也,言萬物隨陽而終也,當(dāng)復(fù)隨陰起,無有終已?!边@句意思比較顯豁,無射,就是“無終已”,和“無懈怠”“無厭倦”“無舍棄”意思是相通的?!夺屆?釋律呂》:“無射,九月之律,戌之氣也,射,斁也,斁,厭也,言陽氣究物,而使陰氣畢剝落之,終而復(fù)始,無厭已也,此《律歷志》誼。一曰,斁,終也,言萬物隨陽而終,當(dāng)復(fù)隨陰而起,無有終已也,此《白虎通》誼。”其實“無厭”“無終”是一回事。為什么說“無終”“無懈怠”“不厭”幾種意思有聯(lián)系呢?當(dāng)從其起源分析?!墩f文》:“罩,目視也,從橫目從口,今吏將目捕罪人也?!币馑际怯媚抗庵笓]捕人,可信度不高。從金文看,早期“睪”,字形從目從矢,或訛為從日從矢,會意不明,但前面我們提到,以它為偏旁的詞“斁”“擇”等字,多有“析”“解”“分別”一類意思,這應(yīng)該是這一系列詞的詞源義,由“分別”,又引申出“舍棄”的意思,由“舍棄”再引申到“厭棄”“懈怠”,又引申到“窮盡”,也就是“終已”,脈絡(luò)還是很清晰的。金文中常出現(xiàn)的“無睪”,其具體意思,至今眾說紛紜,李學(xué)勤認為金文中的“無斁”就是無終,陳英杰也認為,周代金文中這種“亡睪”,可以“統(tǒng)一釋為‘終',乃是植G怪濉!幣燦醒g呷銜鷂鬧欣嗨頻幕岸?是“不懈”的意思,《詩經(jīng)》諸篇言“無斁”,是對人們無怠于事品格的贊美。但是,這種單一的解釋,都不能完全說通所有材料,我們認為,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金文“皇天無斁”,把“無斁”解釋為“無終”,似乎意思不通,因為“皇天無終”,等于是句廢話。但如果和下文連接,“肆皇天亡睪,臨保我有周”,解釋為皇天無窮無盡地臨保我周朝,算是通順了,這么一來,它的詞性似乎是副詞,修飾動詞“臨?!?,不過直接解釋為皇天“不厭棄”,似乎更好,這樣更顯出皇天的人格化,對有周是主動的不放棄。訓(xùn)為“無終”,則缺乏這種感情色彩。在《中山王方壺》的“天不睪其有愿”中,把“不睪”解釋為不終,不盡,也說得過去,但詞性不是副詞,而是動詞;而且如果解釋為不棄、不舍,也更顯出天的主動意愿。至于《詩經(jīng)》的“徒御無斁”,解釋為“無終”,就完全不合適了;解釋為“不厭棄”,似乎可以;但解釋為“不懈怠”更好?!秹ΡP》:“昊照亡(無)睪?!笔侵v周恭王的品德,裘錫圭先生釋為“無所厭惡”,但似乎解釋為“不懈怠”更好。《梁其鐘》:“皇且(祖)考其嚴(yán)才(在)上……降余大魯福亡(無)睪。”則理解為“無終”比較好,亡(無)睪作為補語,修飾前面述語發(fā)出的行為,表示其程度。“懈怠”和“放棄”“舍棄”意義相近,都表示主語的主動行為,而《詩經(jīng)?周頌?清廟》:“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以及《周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