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時代刑事訴訟及相關(guān)問題_第1頁
虞舜時代刑事訴訟及相關(guān)問題_第2頁
虞舜時代刑事訴訟及相關(guān)問題_第3頁
虞舜時代刑事訴訟及相關(guān)問題_第4頁
虞舜時代刑事訴訟及相關(guān)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虞舜時代刑事訴訟及相關(guān)問題

賠償法自古以來就存在。據(jù)史料記載,從虞舜時代到明清時期,已有多次護法。對應(yīng)否設(shè)贖的問題,自漢唐以來,論者頗眾,或贊成設(shè),或主張去,莫衷一是。本文試圖就這個問題,作一些初步探討以就教。一、刑之法僅指“夏案”這一語時本贖刑之名,最早見于《虞書·舜典》:“金作贖刑”。對這句經(jīng)文,后世之人發(fā)表了許多議論。先是孔安國作傳以為所謂之金,乃黃金;所贖之罪,乃誤而入刑者,即后世所謂過失殺傷之類??追f達作疏義認為:“此傳黃金,《呂刑》黃鐵,皆是今之銅也”。又裴骃為《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馬融注曰:“意善功惡,使出金贖罪,坐不戒慎者”??梢?對這條記載,千百年來,從來沒有引起過人們的懷疑,似乎在大舜的時代,已有贖刑,而事實上,在虞舜的時代,是不可能出現(xiàn)贖刑的。因為,虞舜時代尚處于原始公社階段,國家尚未形成,作為國家專政工具的法律尚未產(chǎn)生,哪里便出書現(xiàn)贖罪之法呢?稍后的記載是《尚書·呂刑》:“呂命穆玉,訓(xùn)夏贖刑,作呂刑”??讉髡f:“呂侯以穆王命,作書訓(xùn)暢夏禹贖刑之法,更從輕以布告天下”。另外,《尚書大傳》也稱:“夏后代不殺不刑,死罪罰二千饌”。從這兩段引文看,似乎夏代也有贖刑,但僅這兩條材料,并不能說明夏代已有贖罪之法,先就材料本身來看。《尚書大傳》談夏代贖法最具體,但據(jù)《四庫提要》言,此書為漢伏勝所撰,鄭玄作注。又據(jù)鄭序云,該書并不是伏勝親撰,而是他的遺說,由其門人歐陽生等集錄而成。既然是漢代人寫夏代事,恐亦多系傳聞。且以“饌”為單位的金屬貨幣,在夏代尚未出現(xiàn)。顯然,“死罪罰二千饌”之說,是以后代之事,推論前代之制,實不足為信。《呂刑》這條材料,為后世說夏刑者之依據(jù)。但仔細考察,“訓(xùn)夏贖刑”一句,實為虛設(shè)之語,《周禮》已有五刑之法,為什么還要遠訓(xùn)夏刑呢?孔傳說是為了更從輕刑?!秴涡獭分逍炭倲?shù),雖有所增加,但卻是增加輕刑,減少重刑,的確比《周禮》五刑為輕。所謂更從輕典,僅僅是指此而言,并非真有什么夏禹贖刑,供其訓(xùn)暢?!蹲髠鳌ふ压辍?叔向詒子產(chǎn)書,指責(zé)他“鑄刑書”時說:“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又說:“三群之興,皆叔世也”。叔世,末世也。既言末世,則《禹刑》非禹所作明矣,又因亂世,出于鎮(zhèn)壓目的而制刑,則決非輕刑亦明矣??梢姟坝?xùn)夏贖刑”,純屬虛設(shè)之語。《呂刑》序設(shè)此虛語,是有原因的。本來因時制法,刑罰世輕世重,是正常現(xiàn)象,法律本應(yīng)適時修訂。但因《周禮》是所謂圣人周公所制,如果直說是對《周禮》五刑的增損,則穆王將有擅改祖宗之法,以圣人之法為不善的嫌疑,故虛稱“訓(xùn)夏贖刑”,遠取夏法。這句虛設(shè)之語,既可避免了“呂侯才高于周公,法勝于前代”的嫌疑,又可得祖述堯舜之美名。眾所周知,夏后氏時代,還處在原始公社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階段,它最早的祖先夏禹,還是氏族公社時代的最后一位部落聯(lián)盟大酋長。史稱他實力雄厚,武力強大,但卻不見他制訂法律的記載。《荀子·正名》曰:“刑名從商”。大概商朝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成文法,因為商代已有了文字,用文字將習(xí)慣法記錄下來,形成早期的成文法典,已成為可能。所以,戰(zhàn)國時代的人,才說刑名要祖述商朝。但沒有成文法典流傳下來,商法內(nèi)容已無可考。僅從甲骨文中有“墨”、“劓”、“剕”、“辟”等字,以及《漢書·董仲舒?zhèn)鳌?“殷人執(zhí)五刑以督奸,傷肌膚以懲惡”之語來看,商朝大概已有五刑之制。但古籍中未見商朝贖罪之法的記載。因此,探討贖刑,還須從周朝說起。二、《刑書》等規(guī)定《呂刑》可以說是周代的成文法,當然,我們還不能用今天成文法的概念去理解它。就《呂刑》而言,它還只是總的原則或大綱,據(jù)此探討周代贖刑,也僅僅是作些推測?!秴涡獭吩?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據(jù)孔傳云,所謂不簡,即經(jīng)檢察不能核實,不應(yīng)五刑者,就當正于五罰。鄭玄《周禮·職金》注:“罰,贖也”。即使出金贖罪。不服,就是不應(yīng)當罰贖,即正于五過,過失則從赦免。即所謂的“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所謂“疑”,孔穎達疏謂指:“虛實之證等,是非之理均?;蚴律嬉伤?旁無證見;或雖有證見,事非疑似”。也就是后世所謂獄有所疑,法官執(zhí)見不同者,謂之疑罪,疑罪則許贖。其贖法規(guī)定,墨、劓、剕、宮、大辟等,五刑之罪疑者,皆得罰贖,贖則以銅,其斤兩應(yīng)與其罪相當,故有百鍰、二百鍰、五百鍰、六百鍰和千鍰各等。什么人可得贖罪呢?孔穎達《呂刑》疏說:“《周禮》惟言士之金罰,人似不得贖”。這是否說士大夫以上犯罪,皆得罰贖呢?其實不然?!吨芏Y·小司寇》有所謂“八辟”,即:一曰議親之辟,二曰議故之辟,三曰議賢之辟,四曰議能之辟,五曰議功之辟,六曰議貴之辟,七曰議勤之辟,八曰議賓之辟。鄭玄注曰:“辟,法也”。八辟就是八議之法。何謂八議之法呢?鄭玄之《曲禮》“刑不上大夫”注云:“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孔穎達又疏曰:“與,猶許也,不許賢者犯法,若許之,則非進賢之道。大夫無刑科,而《周禮》有犯罪致殺放者,鄭恐人疑,故出其事。雖不在刑書,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為什么要議,議什么呢?賈公彥《周禮》疏云:“此八辟為不在刑書,若有罪,當議,議得其罪,乃附邦法,而辟于刑罰也”。通過漢唐人的注疏,問題就十分清楚了。所謂八議之法,就是對親、故、賢、能等八種人犯罪的特別審議法。因為這八種人都是士大夫以上的所謂賢者,依進賢之理,既為賢者,就不應(yīng)犯法,故刑書未列大夫犯法的科條。但《周禮》中有大夫以上犯罪,致被殺被放逐者,鄭玄恐人不解,故突出其事,即是說,大夫以上一旦犯法,就須另議,議實其罪,再比附于國法,而處以相應(yīng)的刑罰,并非士大夫以上犯罪皆得免罪或罰贖,故史書中未見贖例。周制凡實罪皆刑,唯疑罪得贖而已。春秋時期,談贖刑的材料不多見?!蹲髠鳌ふ压辍份d,“鄭人鑄刑書”,是說鄭國的子產(chǎn)最早公布了成文法典。但這部法典以及稍后的《竹刑》,均未流傳下來,有無贖法,不得而知。《國語·齊語》載,齊桓公問政于管仲;“齊國寡甲兵,為之若何”?管仲對他說:“輕過而移諸甲兵”。又說:“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盾、一戟;小罪謫以金分;宥間罪;索訟者,三禁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章昭注曰:“諸,之也。移之甲兵,謂輕其過,使以甲兵贖罪”。又曰:“重罪,死刑也;輕罪,劓刖之屬也;小罪,不入五刑者;間罪,刑罰之疑者也”。從這條材料看,這大概是由于諸侯爭霸,戰(zhàn)爭頻繁,軍需不足,致不問輕罪重罪,皆可用甲兵贖罪,可見,實罪許贖,實自春秋時期開始。而其疑罪,則是予以寬宥的。戰(zhàn)國時期,隨著各國封建政權(quán)的建立,各國都制訂和頒布了體現(xiàn)地主階級意志的法律。如楚有《憲令》,齊有《七法》,特別是魏文侯相李悝編纂的《法經(jīng)》,更是后世封建立法的基礎(chǔ),但可惜這些法典均未流傳下來。所率李悝《法經(jīng)》六篇,商鞅受之以相秦,商鞅采《法經(jīng)》而制《秦律》,這是歷代學(xué)者論定了的。所以,要了解早期封建法典中贖罪之法,只能從《秦律》中作些考察。而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刑書,則為我們提供了最可靠的寶貴資料。這批竹簡刑書,據(jù)考證,其寫作時間約自商鞅立法至秦始皇時期。秦為七國之首,又是變法最徹底的國家,其立法大致可以反映戰(zhàn)國時期各國立法情況。從睡虎地《秦律》來看,自耐罪至死罪,皆在可贖之例。如《秦律雜抄》第9條《傅律》規(guī)定:“匿敖童及占不審,典老贖耐”?!斗纱饐枴返?條:“甲謀遣乙盜,一日,乙且往盜,未到,得皆贖黥”。《秦律十八種·司空律》第6條:“居贖刑到贖死,居于官府”。另還有一種貲刑,也是贖刑的一種,《說文》:“貲,小罰以財自贖也”。如《效律》第3條規(guī)定:“衡石不正,十六兩以上,贊官嗇夫一甲,不盈十六兩到八兩,貲一盾。甬不正,二升以上,貲一甲,不盈二升到一升,貲一盾”?!肚芈伞分羞€有以官爵名分贖罪者,如《秦律十八種·軍爵律》第2條規(guī)定,“欲歸爵二級以上以免親父母為臣妾者,一人;及隸臣斬首,為公士,竭歸公士而免故妻妾一人者,許之,免以為庶人”?!斗纱饐枴返?63條規(guī)定:“內(nèi)公孫無爵者,當贖得比公士,贖耐不得比焉”。從《秦律》中以甲盾贖罪例最多來看,還是與管仲制法精神相一致,既表現(xiàn)秦國以獎勵軍功為尚的特點,也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兼并戰(zhàn)爭頻繁劇烈的時代精神,似乎也可以說,它代表了戰(zhàn)國時代各國贖法的共同特點。而其以官爵名份贖罪之法,更為后世官當法之先河。據(jù)漢、晉、隋各書《刑法志》言,自漢至隋,各朝皆制有法律,但諸律卻均已失傳。故探討漢唐八百余年立法、贖罪等情況,只有依靠《唐律》。《唐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唐律》一脈相承于《秦律》、《九章律》、《魏律》《晉律》、《北魏律》、《北齊律》、《隋律》等諸律之精神,又凝聚著其本期高度發(fā)展的封建統(tǒng)治經(jīng)驗,在我國法律史上,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所以,為節(jié)省篇幅,探討自漢至清贖法之大概,就以《唐律》為準,再參照書志零星記載,掛一漏萬,略作考察。(一)死罪三、罪,各依所疑,以贖論唐因隋制,以笤、權(quán)、徒、流、死備五刑。據(jù)《唐律疏議》第1至5條規(guī)定,自笞一十,贖銅一斤開始,笞數(shù)以十為差,銅數(shù)以一斤為差遞加,至杖一百,贖銅十斤,共十等。徒刑,自徒一年,贖銅二十斤始,年以半年為差,銅以十斤為差遞加,至徒三年,贖銅六十斤,共五等。贖流罪,分別為八十、九十、一百斤三等。死刑不分斬、絞,均贖銅一百二十斤。據(jù)律第502條規(guī)定:“諸疑罪,各依所疑,以贖論”。《疏》議謂,自八品以下及庶人,凡屬虛實之證等,是非之理均的疑罪,均各依所疑之罪,用贖法收贖。既然提到庶人,則上列自笞杖至絞斬,一十九等用銅贖罪之法,一面仍是繼承《呂刑》罪疑從罰的古制,一面似庶人亦得贖罪。然所謂庶人,據(jù)律第30條:“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yīng)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余皆勿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則仍是《周禮》三赦之義。實罪則只有過失殺傷,在罰贖之例。所謂過失殺傷,即律第339條:“諸過失殺傷人者,各依其狀,以贖論”之注所說的,如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到,或共舉重物,力所不勝,以及因擊禽獸,而誤致殺傷之類,即非故意殺傷者。又律第337條,關(guān)于部曲、奴婢過失殺傷舊主人,并同常人收贖,而銅付殺傷之家,則為后世追征燒埋銀之始。(二)《唐律》八議之法《唐律疏議》第7條為八議,八議之人,與《周禮》八辟全同,故《疏》議稱它是直接上承《周禮》八辟之制,秉“刑不上大夫”之義。但仔細考察,唐之八議與周之八辟,已有很大的不同。周代八辟已如前述,即并非大夫以上犯罪不加刑。而《唐律》則在議、請、減、贖諸章中,明確規(guī)定,凡八議之人,只要不是犯十惡大罪和五流者,均在議、請、減、贖、當、免之例。關(guān)于減贖當免的具體辦法,規(guī)定得尤為詳盡,如:一人若兼有議請減贖等諸種身份,則以一最高者從減;凡正當原因去任,無現(xiàn)職的官,減免贖罪與現(xiàn)任同;無官時犯罪,有官時事發(fā),不以犯在無官時治罪,而以發(fā)在有官時贖免;非正途出身的官,也享有贖免之權(quán)。不但八議之人本身享有免罪特權(quán),他們的親屬由于蔭庇,亦得贖免,且還規(guī)定,受蔭者親死與存同。律第17條還規(guī)定了具體的官當辦法??傊?為了貴族官吏及其親屬犯罪不受法律制裁,是考慮得十分周到的。比于《唐律》,其前《漢書·刑法志》有八議之條,但無細則,不知如何議法。據(jù)《北堂書鈔》稱,《晉律》有諸侯應(yīng)八議以上犯罪者,請得減收留贖,勿髡鉗的規(guī)定。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所制權(quán)典規(guī)定,凡在官身犯罪者,罰金。若犯鞭杖杖督之罪,則自臺省令史至士卒,皆入贖停罰。《陳律》亦有官當之法,其髡鞭五歲四歲刑,若有官,準當二年,余一年贖。若公坐過誤,罰金。其二歲刑,有官贖論,一歲刑,無官亦贖論。()《魏書·刑法志》載,《北魏律》規(guī)定:“列爵及在官品,令從第五以階當刑二歲?!薄侗饼R律》規(guī)定,凡犯十惡重罪,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隋律》規(guī)定,在八議之科及官品第七以上犯罪,例減一等。九品以上犯者,聽贖。()這些對官僚貴族減贖免罪之法,實為《唐律》八議及減、贖、當、免法之張本。上述可以看出,自秦開官爵抵罪之例,八議之法經(jīng)魏晉南北朝,其與《周禮》八辟,已相去甚遠,至唐實為變化之頂點。周之八辟,是對八議之人,議其罪狀,以定刑罰;議其身份,以定就刑之處。并非大夫以上犯法不加刑。而唐之八議,卻是議其身份,以定減贖免罪??梢娞浦俗h,實是只襲周代八辟之名,而對“刑不上大夫”之義,卻作了實用主義的纂改,閹割了古人“不與賢者犯法”之古義。五刑贖法,《漢書·刑法志》不載,散見于書者,如《漢書·惠帝紀》載,元年,“民有罪得買爵三十級,以免死罪”。《武帝紀》有天漢四年,“令死罪入錢五十萬,減死一等”?!镀降奂o》有元始元年,令“天下女徒已論,歸家,雇山錢月三百”。又《司馬遷傳》稱其“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而受腐刑。可見西漢贖法,徒刑、宮罰、死罪,皆得收贖,贖則以錢。東漢建武初,殊死以下及徒,減而不贖。但女徒亦許雇山,不躬役坐。明帝以后,贖罪以縑,死罪有二十五匹、三十匹、四十匹兒等;斬右趾至髡鉗城旦舂,有七匹、十匹之分;完城旦舂至司寇,有三匹、五匹者。《三國志·魏志·明帝紀》載,太和四年冬,令“罪非殊死,聽贖各有差”?!稌x書·刑法志》稱魏贖刑十一,罰金六,但不知贖罪是否亦用金?!稌x書·刑法志》載,晉贖死,金二斤,贖髡鉗以年為計,五歲刑,金一斤十二兩,四歲、三歲、二歲刑,各以四兩為差遞減。又因金價昂貴,故以絹代金,應(yīng)贖者月入中絹一匹,老小減半。可見晉贖罪是金絹并用?!段簳ば谭ㄖ尽份d,北魏以役贖為主,當贖的人富者燒炭于山,貧者役于圊溷,女子入舂藁。據(jù)《隋書·刑法志》載,南朝《梁律》與《北齊律》,均制五刑之贖十五等,皆本于《晉律》。以上諸律之贖,實開《唐律》五刑贖法之端。唯以上三律贖罪皆以絹,不以銅,故細則稍異。隋贖罪以銅代錫,則與《唐律》相同。《唐律》之后,據(jù)《宋刑統(tǒng)》載,宋贖法悉與唐同,故不贅。八議之法。唐以后各代,除金以外皆設(shè)。據(jù)《金史·刑法志》載,大定二十五年,后族有犯罪者,尚書省引八議奏。上曰:“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若親者犯而減,是使人持此而橫恣也。昔漢文誅薄昭,有足取者”。又曰:“夫有功于國,議勲可也。至若議賢,既曰賢者,肯犯法乎?”金世宗之論,頗為持平之論。唐后八議、官當之法,均似稍異于前代,即公罪聽贖,私罪不得贖。五刑之贖,以《明律》為最詳。沈家本《刑法分考》言,太祖洪武初,贖罪以罰役為主,并須親自赴役,原無納贖之例。其后,因淤恤及佐國家之緩急,始有納贖。其法有二,即“律得收贖”與“例得納贖”二者。律贖是贖按解決杖外之余罪,故律贖無敢損益。納贖是贖決杖,《明會典》“在京納贖諸例圖”載,納贖有做工、納米、運磚、運灰、運石、運炭、運水等八層。以做工為例,笞一十,做工一月,每等加半月,至笞五十,做工三月。若納米,笞一十,納米五斗,每等加五斗,至笞五十,納米二石五斗。因納贖是因時權(quán)宜,所以代有變異,先后不同,所納物事也很復(fù)雜,有納銅、納錢、納鈔、納米,甚至納馬、納草料等。至清代,滿漢異制,《大清律》規(guī)定,滿人犯罪,不由一般司法機關(guān)審理。宗室貴族及其親屬犯罪,均享有“八議”特權(quán),依例“減等”、“換刑”。如:以罰養(yǎng)贍銀換笞杖,以圈禁代徒流,以枷號代充軍等。一般官吏犯罪,也有以官當罪,以錢贖罪之法,卻不見漢人贖罪之例。光緒二十八年,由沈家本、伍廷芳等參照各資本主義國家法律,改舊律而纂成之《大清現(xiàn)行刑律》,始廢除奴婢科條及滿漢異制之法,則已頗具資本主義民主法制的意味了。三、應(yīng)除充罪之法最早對贖刑提出異議的,是漢宣帝時人肖望之。據(jù)《漢書·肖望之傳》載,神爵元年,西羌用兵,兵食不濟,京兆尹張敞上疏建議:“令諸有罪,非盜受財殺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贖罪”。事下有司,少府肖望之等皆以此議不可行。望之曰:“令民量粟贖罪,如此則富者得生,貧者獨死,是貧富異刑而法不一也”。他認為人之常情,父兄被囚,聞可入財贖罪,就會不顧一切去求取錢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