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校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普通用卷_第1頁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校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普通用卷_第2頁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校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普通用卷_第3頁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校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普通用卷_第4頁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校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普通用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校高一(下)期中語

文試卷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2小題,共12.0分)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風手舞雪,詠而歸

B.以吾一日長乎爾則何以哉

C.宗廟之事,如會同如或知爾

D.子路率多而對日赤,與何如

2.請判斷“不吾知也”的特殊句式類型()

A.賓語前置句B.狀語后置句C.定語后置句D.主謂倒裝句

3.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晉,何慶之有?(討厭)

B.焉用亡鄭以隋鄰(增加)

C.行李之往來,若其乏困(供給)

D.使杞子、逢孫、楊孫唐之,乃還(撤走)

4.下面關于“之”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輟耕之壟上(動詞,往,至IJ)

B.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C.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結構助詞,的)

D.何厭之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5.下列各句中,對加點詞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沛公軍霸上

②素春留侯張良

③項伯殺人,臣循之

④君為我呼入,吾得見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⑦范增數目項王

⑧沛公旦日叢百余騎來見項王

⑨頭發(fā)上指

⑩常以身襄蔽沛公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B.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6.與“因擊沛公于坐”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A.具告以事B.長于臣C.得復見將軍于此D.大王來何操

7.下列各項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距關,毋內諸侯B.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C.度我至軍中,公乃入D.張良出,要項伯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家人B.想讒邪則思無身以黜惡

C.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D.總此十思,必茲九德

9.下列各項中,沒有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C.慮壅蔽,則思廛心以納下D.懼遒造則思江海下百川

1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不賂者以賂者喪②以賂秦之地,奉天下之謀臣

B.①盤盤帚,困困焉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帚

C.①子孫視之不甚惜②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D.①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11.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例: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A.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D.秦無亡矢遺鑲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12.下列各項中,與其他三項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驪山北構而西折

C.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D.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第2頁,共32頁

二、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9小題,共35.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近年來,“人機大戰(zhàn)”引起世人關注,人工智能發(fā)展引發(fā)的憂慮和爭論開始從學

術圈進入公眾視野,要將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寬視域,厘清思路,特別要善用底

線思維來把握問題,對無限制發(fā)展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后果,可從近期、遠期和終極威

脅三個層面來分析。

近期威脅的一個表現是人工智能開始大批量取代藍領工人和下層白領。這在發(fā)達

國家的制造業(yè)中表現較明顯,我國一些工廠也開始這么做。從經濟效益看,工業(yè)人工智

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變得有利可圖。“汽車的出現沒有讓馬車夫找不到新工作”只

是以往的經驗,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陸續(xù)失業(yè),只要達到某個臨界點,社會就有可

能發(fā)生動蕩。

近期威脅的另一表現是軍用人工智能的研發(fā)。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茨等人曾

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發(fā),特別是軍事用途的研發(fā),認為這有可能導致比原子

彈更可怕的武器出現。因為軍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難以設

想;即使沒有失控,研發(fā)出這類更冷酷、更高效的殺人武器,亦非人類之福。

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們可能的反叛,這點很容易理解,

《黑客帝國》《未來戰(zhàn)士》等科幻影片對此已做過大量設想。人工智能業(yè)界和一些盲目

樂觀人士常用“人工智能還很初級”之類的說法寬慰公眾,但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老虎還小”不能成為養(yǎng)虎的理由。因此,我們對這一威脅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更加發(fā)人深省。這種威脅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

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個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觀點是,所有依賴人工智

能的文明都終將滅亡,他給出的理由之一:“一個完全依賴機器人的社會,因極度單調

無趣,終究會變得孱弱、衰頹、沒落而奄奄一息?!边@個看法很有見地。

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可能,假定未來人工智能可承擔人們所希望的“任

何工作”,人類就會變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蟲了。如果真是這樣,用不了多久,人類

的機能和智力都將迅速退化,我們的人生就變得毫無意義,這是更可怕的威脅。

(摘編自江曉原《科技創(chuàng)新應樹立底線思維一一以人工智能發(fā)展為例》)

材料二:

人類智能不過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會與歷史的心智積淀,而文學正是這種智能

優(yōu)勢所在的一部分。文學之所以區(qū)別于一般娛樂(比如下棋和轉魔方),就在于文學長

于傳導價值觀。好作家之所以區(qū)別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總能突破常規(guī)俗見,創(chuàng)

造性地發(fā)現真善美,守護人間的情與義。而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弦,他們一直

夢想著要把感情、性格、倫理、文化以及其他人類表現都數據化,收編為形式邏輯,從

而讓機器的生物性與人格性更強,使其創(chuàng)造力大增,最終全面超越人類。但他們忘了,

人類智能千萬年來早已演變得非同尋常一其中一部分頗有幾分古怪,倒像是“缺點”。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

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這樣一來,即便機器人

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

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

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

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

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話到底是不是“高級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裝圣母”;一

種高聲大氣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種節(jié)衣縮食是否透出了高貴;同是一種忍讓自寬,到底

是阿Q的“精神勝利”,還是莊子的等物齊觀;同是一種筆下的胡亂涂抹,到底是藝術

先鋒的創(chuàng)造,還是畫鬼容易畫人難的胡來……這些問題也許連某個少年都難不住,明眼

人更是一望便知。這一類人類常有的心領神會,顯示出人類具有超強的處理價值觀的能

力,其實不過是依托全身心互聯與同步的神經響應,依托人類經驗的隱秘蘊積,選擇了

一個幾無來由和依據的正確,有時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譜的正確一這樣做很平常,就像對

付一個翅趣或一個噴嚏那樣自然,屬于瞬間事件。但機器人呢,光是辨識一個“高級黑”

的正話反聽,可能就會導致全部數據庫癱瘓。

(摘編自韓少功《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xié)會》)

1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人機大戰(zhàn)”這樣的事件所引發(fā)的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論,必須拓寬視域,厘清

思路,善用底線思維,才能真正抓住問題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發(fā)軍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出現,

即使處于人類控制之中,對人類也是一種威脅。

C.阿西莫夫等人所謂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不是機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

能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最終滅亡。

D.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

都屬于人類智能特有的形式邏輯。

1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局部看,工業(yè)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廠提高經濟效益;但如果成為一

第4頁,共32頁

種普遍現象,有可能會危及社會的穩(wěn)定。

B.《黑客帝國》《未來戰(zhàn)士》等科幻影片,設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情節(jié),文章

以此為例,說明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

C.如果加強機器人的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讓機器像人一樣

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最終超越人類。

D.文學中保存了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觀,這是與其他領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

更難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15.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一群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竟然難以分辨兩首寫景詩歌中,哪一首是由詩歌游戲軟件

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觀的作品。

B.某網站售價15元的“寫作軟件”,簡直是最廉價的抄襲助手,已成為時下一些

網絡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學中的那些“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湯顯祖語),字里行間非常微妙,其復

雜性非任何一套代碼和邏輯可以窮盡。

D.“宮斗”神劇總是王癡、妃狠、暗下藥,“武俠”神劇總是秘籍、紅顏、先敗后

勝,人機合作能有效支持這些類型化寫作。

16.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請簡要說明。

17.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tài)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

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閱讀下面的小說,完成各題。

六合

劉博文

形意拳,脫槍為拳。

取槍法之精髓,避敵手鋒芒,出拳時,無槍在手,槍影纖毫畢現。

哪門子的槍?

人說,此槍法源自北宋年間抗遼名將楊業(yè),胡楓卻不樂意聽,逢此說法他必然還嘴。

嘴上常年掛著句,你懂個甚槍!

他說得起這話,東三省內,沒有人比胡楓更懂槍,老郭除外。

胡楓愛槍,往東北軍應征報到時.,不足一丈來高的身板上背負起半桿吊著紅纓穗的短槍。

比長槍短,較短槍又長些許。

實屬稀奇。

奉天城外營帳前,正訓練新兵的陸軍講武堂教官老郭聽見聲聲議論起了心思,細咪咪的

小眼現出金光。

左手下意識捏住下頜八字胡。

好槍,好槍。

當然是好槍!

多少年沒見過子母鴛鴦槍的教官忍不住上手觸摸,卻被胡楓一個轉身,推出三丈外。

頓下身形,小眼睛教官目不斜視,左手仍托在八字胡上。

絲毫沒見胡楓的怪。

脫槍為拳,習此拳者,須得倚仗長槍的力量,撇出后化為己用,同講武堂戰(zhàn)術郭教官的

帶兵理念相同。

吸收兵士之長,為己之用。

適逢亂世,各路軍閥割據,占地為王,習武之人也難保自身,一桿長槍迫不得已,請工

匠淬煉澆鑄為兩段,一分為二,槍頭不過兩。

起個新名字,子母鴛鴦槍。

身負子母鴛鴦槍的胡楓,起先沒打算到關外,滴水成冰的地方,耍起鐵槍不得作冷?中

原腹地才是好漢子該待的地方,否則一身武藝豈為空學?

京西火車站做過兩年鐵路工,現實的情況大山般壓在面前,越來越亂的世道,愈發(fā)盲從

的內心,叫人看不見光明之所在。

唯有鐵槍在身,方能給以少許安寧。

而槍炮聲聲入耳,胡楓聽聞道上的朋友說,中原混戰(zhàn),關外反而落得一片清凈。

便由北平出關,來到關外,如今世人嘴里的東三省。

若無以上種種,胡楓相信,自己也不會同遠在千里外的講武堂郭教官成為莫逆之交。

你練形意拳多久?

可知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出情意。

入講武堂后,郭松齡常與其探討武學大義,像是看穿胡楓心中困頓的疑惑,郭松齡笑道,

你就喊我老郭吧,咱武林中人不在乎這些俗世條框。

一來二去,胡楓方才曉得,郭松齡為唐代名將郭子儀后人,祖籍山西太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打倆人相識相知的那刻起,便心照不宣地將獨字替換為同。

身似彈簧形若炮,形意一拳崩死人。

寒來暑往,胡楓升為副將,二人平日相互習練,苦心鉆研兵書拳法,關內的炮火依舊如

胡楓來時模樣,較之以前最大不同點在于,日本人插足進來

橫切一刀。

1925年,夾竹桃開過的爛漫時節(jié),東北的天起風了,晴一陣雪一陣,己為莫逆的二人

第6頁,共32頁

于講武堂內,收到老帥張作霖入關參與內戰(zhàn)的條令,倆人早預想到有此一幕。

秦王掃六合。

更況乎東北王張作霖,細數起來,歷朝歷代封候者心中都流淌著征戰(zhàn)天下的宏愿。

天下一統(tǒng)美好,殺伐卻殘酷。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形意拳講究脫槍為拳,再過兩年,兄弟,我也脫下這身戎裝,待到山花爛漫時,過幾天

無慮的快活日子。

他不反對征戰(zhàn),只單反對在日軍橫插一道時征戰(zhàn),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狗屁,實為一派胡言。胡楓出拳擂上營帳,帳外北風卷地。

無國哪來家,愿與我一道舉旗否?

愿!

杯盞應聲落地。

摔過碗,便是過命的兄弟,飛雪落于講武堂營帳外,一場變故跟隨漫天皚皚白雪降臨。

時近初冬,兵士心中無不蒙上層層霜雪,較之霜雪更甚。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奉軍的魂兒在張家人身上,老帥命少帥出征,復電聯日本人,結

合日本人中堅力量,一張算盤敲得精明利落,郭松齡翻盤的氣焰被徹底打滅。

一場數年不遇的飛雪,幻化成敗軍之將口中輕描淡寫的詞語,流年不利。

郭松齡兵敗雪夜,副將胡楓失蹤,東北依舊是張家人的天下。

而日本人,亦未料到老帥張作霖的反口,之前私下遞交承諾的協(xié)議,通通翻臉不認賬。

日本人可不似脫槍為拳的形意拳那么應手,一旦沾上便難脫干系。以其之力為我用,掃

蕩六合。

張作霖的想法實在狂妄且天真。

1928年6月4日畫,拒不簽字的張作霖,乘坐由北京返回奉天的專列,行駛至皇姑屯附

近的南滿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逝年53歲。

老帥曾經橫掃六合的宏愿,亦隨著一聲憑空而起的爆炸,灰飛煙滅。

生在死的對立面,說不出口的事更有許多。

毫無疑慮,戒備森嚴的奉系專列,當然混不進日本間諜,埋下炸藥的禍根密而不宣,是

名鐵道老工人。

選他做事,日本人看上的便是其寡言少語、心思縝密,以及一拳崩開木板的好身手.

形意一拳崩死人,身后,傳來山崩地裂的爆炸塌陷聲。

只是,你為何不笑呢?

不單不笑,拿到賞金的殺手反而以紅纓穗布掩面,發(fā)出陣陣哀嚎,不顧日本翻譯的追問,

朝奉天城外奔去。

嚎的哪門子喪?

城外,營帳己不復在,晚熟的六月夾竹桃樹,現出大片爛漫如霞的紅光。

(選自《2020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有刪改)[注]:1928年6月4日凌晨5時,張作

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藥炸毀,張

作霖被炸成重傷,當日上午9時許,因搶救無效死亡。當時日本國沒有公布兇手。案發(fā)

皇姑屯站以東,史稱皇姑屯事件。

18.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郭松齡絲毫不見胡楓的怪,并與其探討武學大義、結為莫逆之交,可見郭松齡是

懂槍的,十分欣賞胡楓及其所練的形意拳。

B.小說多次提及“山花爛漫時”,第一次是交代時節(jié),第二次是表明郭松齡遠離世

俗的愿望,第三次是渲染氣氛、豐富文章意蘊。

C.小說全篇沒有使用一個引號,而是將引語直接呈現,但哪里是引語,哪里是敘述,

依然一清二楚,體現了獨特的敘事風貌。

D.小說綜合運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等多種手法,塑造了郭松齡、胡楓、

張作霖和日本翻譯等個性鮮明的形象。

19.下列對小說中關鍵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京西火車站做過兩年鐵路工”這句話看似閑筆,實則為后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伏

筆,暗示預先埋下炸藥的人物身份。

B.”同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是郭胡二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身處異鄉(xiāng),雖與志同道合的朋

友結交,卻仍有異地作客的孤獨之感。

C.“橫切一刀?!彼膫€字另成一段,并保留句號,形式和語義高度一致,對日本人

插足內戰(zhàn)的強烈不滿情緒,躍然紙上。

D.“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表達了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對執(zhí)政者的憤慨,與

原出處張養(yǎng)浩所抒情感基本一致。

20.胡楓為什么要為日本人做事,埋下炸藥炸死張作霖?這與他先前反對老帥勾結日軍

是否矛盾?請結合小說談談你的看法。

21.本文是小說年選“傳奇小說”欄目中的一篇,請據此簡要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三、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0.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創(chuàng)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于勤,

第8頁,共32頁

因極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為切至??脊俸抟詾椴贿d,請黜之。仁宗日:“以

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

三年,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x怵。服除,神宗立己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王安石以執(zhí)政與陳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轍盡言

其弊。會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千為本錢,于陜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

斂,與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申外知其必迎

合生事,皆莫敢言。陳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

宣仁后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

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決。詩賦雖小

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于治經,誦讀講解,尤不輕易。要之,來年皆未可施行。

乞來年科場,一切如舊,惟經義兼取迂旗及諸家論議,或出己見,不專用王氏學。仍罷

律義,令舉人知有定論,一意為學,以待選試,然后徐議元佑五年以后科舉格式,未為

晚也。”光皆不能從。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

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并行于世。

(節(jié)選自《宋史?蘇轍傳》,有刪改)

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

殆與兄軾相迫/

B.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

殆與兄軾相迫/

C.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

殆與兄軾相迫/

D.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

殆與兄軾相迫/

2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制舉,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詔舉行的小范圍考試,通過策論文章考察并選拔特

殊人才。

B.丁父憂,即遭遇父親去世。官員在位期間,如遭遇父母去世,必須辭官回家為父

母守孝。

C.中外,又叫內外,指皇宮內外或中央與地方。帝王居所稱為禁中。文中特指中國

與外國。

D.注疏,注是對經書字句的注解;疏對經書所做注解的注解。內容涉及經書詞語、

史實等。

2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轍參加制舉,文章言詞激切。蘇轍在制舉的策論文章中,因為激切地談論朝廷

宮禁之事,雖然被皇帝理解,但最終還是被列入下等。

B.蘇轍為國為民,勸說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尋求未收

取的財利。人們很擔心,委托蘇轍寫信勸說王安石。

C.蘇轍體諒士子,建議考試從舊。司馬光想改革科舉考試,但蘇轍認為考試時間將

近,建議來年的考試除了稍作變動外,盡量一切如舊。

D.蘇轍敢于直言,不以諂媚為事。無論是對于皇帝,還是執(zhí)政的王安石與司馬光,

蘇轍均能直言其弊,不因對方位高權重而畏縮不言。

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脊偎抉R光第以三等,范鎮(zhèn)難之。

②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

26.文天祥評價蘇轍為“直言”,文中哪些事件可以體現這個品質?

四、詩歌鑒賞(本大題共2小題,共9.0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唐]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②,令渠述作與同游。

【注釋】:①渾,完全,簡直。漫與,隨意付與。②焉得,怎么找到。陶謝,陶淵明、

謝靈運,皆工于描寫景物,故想到他們。

2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杜甫自道其創(chuàng)作經驗,該聯體現了嚴肅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和動人心弦的審美

效果。

B.頷聯杜甫自謙之語,寫詩已不再琢磨,全是隨意付與,春光明媚,花香鳥語,

快樂異常。

第10頁,共32頁

C.頸聯呼應題目“江上值水如海勢”,雖寫江水,只是輕輕帶過,借水檻浮槎寫

海勢。

D.尾聯以一“焉”字,即巧作轉折,融注新意。借陶謝之手,表達自己回歸大自

然的情懷。

28.尾聯詩人借用陶謝典故,有何作用?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五、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10.0分)

29.名篇名句默寫。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

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他說:“,

(2)《諫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謂取天下易守天下難的緣由是“,”

(3)《阿房宮賦》中說阿房宮占地之廣、樓閣之高的句子是“,”。

(4)《岳陽樓記》中借鳥歡魚躍來描繪清明之景的句子是“,”。

(5)《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兩句,寫出了詩人登高望遠時

所看到的開闊高遠的深秋金陵江山景象。

六、名著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共4.0分)

30.《紅樓夢》中寶黛第一次爭吵出現在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香囊袋"。請你簡述這

一故事情節(jié),并對林黛玉的這一行為作簡要分析。

七、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共60.0分)

3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已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業(yè)

內人士指出,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在家里安裝VR(虛擬現實)設備,便可以足

不出戶地穿梭于各個虛擬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里試穿新衣,時而在診室里與

醫(yī)生面對面交流,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時而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

者”……

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

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

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

要求:請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①②都是同“于”的用法,介詞,在。

B.①因為,②做。

C.①表示選擇關系,或,或者,②假如。

D.①形容詞詞尾,②第二人稱代詞。

故選:Ao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時,學生要了解虛詞的用

法,結合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

目。

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關注詞性差異?!把伞庇袝r作為代詞,有時作為兼詞。

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

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

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質。應該說大多數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

結,熟練掌握并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

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

四、結合具體語境。考試答題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

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

義,切不可機械、盲目。

2.【答案】A

【解析】“不吾知也”,正常語序為“不知吾也”,是賓語前置句.

故選:A。

本題考查的是辨析文言句式,解答此題,要掌握基本的文言句式,在平時加以識記。

1.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

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

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第12頁,共32頁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

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

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和強調賓語,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

之……”等格式,可將副詞“唯(惟)”譯成“只”“只是”或“?!薄耙欢ā钡龋?/p>

助詞“之”“是”是提賓的標志,不譯。如成語“唯利是圖”“唯命是從”“唯你是

問”“唯才是舉”等等,就是這種格式。

2.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

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

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放在介詞之前:

(1)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

(2)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最常見的情況是

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3)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

3.【答案】A

【解析】A.厭,滿足。譯為:晉國,哪有什么滿足的時候;

B.正確;

C.正確;

D.正確;

故選:Ao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句子中實詞含義的能力。解答本題,要結合平時的積累以及語境進行

辨析。

文言實詞眾多,并且一個實詞有多個義項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積累之外,同學們還需掌

握一些推斷實詞的方法,常見的文言實詞推斷方法有以下六種:

一、字形推斷法

中國漢字中多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因此我們可以借助漢字的形旁來推斷實詞的含義。

二、鄰字幫助法

在文言文閱讀中,實詞以單音節(jié)為主,即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詞。而以兩個或幾個詞義

相同或相近的實詞合起來表示一個共同的意義的現象也經常出現。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相

鄰的字來推斷其意義。

三、成語聯想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在解釋文言實詞時,我們可以聯系自己熟悉的成語,加

以比較驗證,這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0

四、語法分析法

所謂“語法分析法”,即運用現代漢語的語法常識,根據實詞在句中的位置來確定其詞

性。一般來說,在主語、賓語位置上的是名詞,在謂語位置上的是動詞。受副詞、數次

修飾的是動詞,受形容詞修飾的是名詞。然后根據詞性來確定詞義,詞性不同,詞義往

往不同。

五、代入驗證法

這是最簡潔直接的方法。把所給義項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釋準確的就是正確答案。它的

局限性也在這里,就是只能適用于已給義項的題目。

六、語境分析法

所謂“語境分析法”,即聯系該實詞在文中的前后語句甚或前后語段來推斷實詞意義的

方法。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

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所以,

“語境分析法”是一種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4.【答案】C

【解析】C.“之”解釋為“結構助詞,的”有誤,應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可不譯。句子翻譯為:我年輕的時候尚且比不上別人。

故選:Co

本題是考查的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

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

做此類題一定要熟知常見虛詞的常見用法,同時要熟悉課文中虛詞的意義與用法,還要

能翻譯整個句子,了解語法,只有做到這些,我們在做這類題時才會輕松而簡單。

5.【答案】D

【解析】①⑦為名詞用作動詞,駐扎,使眼色;②⑤為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接近;

③⑧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使……跟隨;④⑥⑨⑩為名詞做狀語,像兄長一樣,

在夜里,向上,像翅膀。

故選:D0

第14頁,共32頁

本題考查詞類活用的能力。首先明確加點詞的詞性,然后根據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

語的詞性辨析活用類型。

文言文各種詞類活用總結:

1.名詞活用為動詞。

2.一般名詞作狀語。

3.動詞活用為名詞。

4.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6.【答案】D

【解析】例句狀語后置句,應是“因于坐擊沛公”。句子翻譯為:趁機在座位上擊殺沛

公;

A.狀語后置句,應是“以事具告”。句子翻譯為: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

B.狀語后置句,應是“于臣長”。句子翻譯為:年紀比我大;

C.狀語后置句,應是“于此得復見將軍”。句子翻譯為:能夠在這里再見到將軍;

D.賓語前置句,“操何”即“何操”。句子翻譯為:大王您來的時候帶了什么禮物沒

有?

故選:D。

此題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識點。平時學習要多積累一些判斷文言文句式的標志性

詞語,還要熟悉現代語法,才能判斷詞語的位置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

狀語(介賓短語)后置

由介詞“于”“以”等構成的介賓短語經常放在動詞謂語或形容詞的后面。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

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

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

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

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

做狀語。

①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狀語后置,“于其上”介賓短語作“刻”的狀語,后置。

正常的語序應為“于其上刻唐賢今人詩賦”。譯:在岳陽樓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

試賦。)

7.【答案】C

【解析】A.“距”通“拒”,把守;“內”通“納”,容納;

B.“蚤”通“早”,早些;

C.無通假字;

D.“要”通“邀”,邀請;

故選:Co

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

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

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錯別字)。

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后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

8.【答案】C

【解析】A.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定。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端正。

C.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D.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弘揚。

故選:Co

本題考查學生對詞類活用現象的辨識能力。解答時,要注意平時學習中多積累,還需結

合語法知識來進行判斷分析。

文言文各種詞類活用總結:

1.名詞活用為動詞。

2.一般名詞作狀語。

第16頁,共32頁

3.動詞活用為名詞。

4.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9.【答案】D

【解析】A.古義:樹木的根。今義:事物的本質。

B.古義:驕傲。今義:盡情。

C古義:使……謙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D.古今同義,驕傲自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今異義詞的理解能力。對于古今異義詞,我們利用朗讀時語音的不同

或停頓來推斷,也可以結合上下文語境來推動。

對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異義的雙音節(jié)詞語,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們,不僅有利

于確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

一、利用朗讀時語音的不同或停頓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詞是音義結合的產物。所有的詞都以具體的詞義作為它的

內容,都以規(guī)定的語音作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個詞的詞義和語音之間是有一定的

關聯的。一個詞它的語音不同,這個詞所表示的詞義也必然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可

以通過朗讀時語音的不同來判斷詞義間的差異。

二、結合上下文語境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它周圍的事物必然會有所聯系。詞語也一樣。因

為詞義不是單一的,它具有多義性,但當這個詞語放到具體的語句中時,它的意義大都

會單一化。因此,在具體的語句中,一個詞的確切意義,往往需要根據該詞出現的上下

文語境來辨析。詞、短語、句子等在語段中出現時,它前面或后面出現的其他語言單位

都是該單位的上下文語境。

10.【答案】D

【解析】A.介詞,因為/介詞,拿、用。

B.形容詞語尾,……的樣子/助詞,表感嘆語氣。

C.代詞,代疆土/結構助詞,的。

D.兩個“也”字都是語氣助詞,可以不翻譯。

故選:D。

本題是考查的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

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

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一、關注詞性差異。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

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質。應

該說大多數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結,熟練掌握并不難,

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

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四、結合具體語境??荚嚧痤}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

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

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

11.【答案】D

【解析】例句“亡”動詞,解釋為損失;

A“亡”,動詞,滅亡;

B“亡”,名詞,逃跑的人;

C“亡”,動詞,逃跑;

D“亡”,動詞,損耗,損失;

故選:D

此題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詞多義這個考點.我們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

理解,當然平時要識記重要實詞的比較重要的幾種意義.做題時我們會遇到我們沒見過

的實詞,要學會結合上下文語境來揣測字的含義.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

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

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

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

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

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fā)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聯的意義.如“刑”,

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后來這個意義發(fā)展出“懲罰”的意義(皆

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生的.如

“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生出的比喻義,即

第18頁,共32頁

“壞人居住的地方”.

12.【答案】B

【解析】ACD都是連詞,表轉折。

B.連詞,表承接。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時,學生要了解虛詞的用

法,結合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

目。

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關注詞性差異。“焉”有時作為代詞,有時作為兼詞。

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

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

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質。應該說大多數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

結,熟練掌握并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

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

四、結合具體語境??荚嚧痤}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

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

義,切不可機械、盲目。

13~17.【答案】D、C、C、①對比論證,將文學與一般娛樂、好作家與“文匠”、人與

電腦或機器人進行對比;

②舉例論證,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現象為例,論證人類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論證,把人類的心領神會比喻為“像對付一個趣起或一個噴嚏那樣自然”。、示

例一:同意。①材料一是悲觀的,認為人工智能將給人類帶來威脅,在對待人工智能問

題上,必須樹立底線思維;②材料二是樂觀的,認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類,人

類超強的處理價值觀的能力是機器人無法比擬的。

示例二:不同意。①兩者關注的領域不同,材料一討論的是科技發(fā)展領域的人工智能,

材料二討論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人工智能;②因為關注領域不同,即使兩者態(tài)度有所不

同,也不構成截然相反的關系。

【解析】

1?【分析】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

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

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

【解答】

D.曲解文意。依據原文”而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弦,他們一直夢想著要把感情、

性格、倫理、文化以及其他人類表現都數據化,收編為形式邏輯,從而讓機器的生物性

與人格性更強,使其創(chuàng)造力大增,最終全面超越人類”,本項內容明顯不屬于形式邏輯。

故選:D。

2.【分析】

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

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

【解答】

C.曲解文意。依據原文“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

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

并非“就可以讓機器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

故選:Co

3.【分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據論證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

內容,明確文章的論述話題是什么,觀點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論證思路,從哪些角

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然后結合選項所給

的材料進行分析。【解答】

C.材料二的觀點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類。本項符合。

故選:Co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論據論證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

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論述話題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

哪些論據,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①依據原文“好作家之所以區(qū)別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總能突破常規(guī)俗見,創(chuàng)造

性地發(fā)現真善美,守護人間的情與義。而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弦,他們一直夢

想著要把感情、性格、倫理、文化以及其他人類表現都數據化,收編為形式邏輯,從而

讓機器的生物性與人格性更強,使其創(chuàng)造力大增,最終全面超越人類”,對比論證,將

人類智能和技術主義者做對比。

第20頁,共32頁

②依據原文“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

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

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

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舉例論證,列舉人類智能中的一些“大智

右寇O

③依據原文“這樣做很平常,就像對付一個趣超或一個噴嚏那樣自然,屬于瞬間事件”,

比喻論證,把人類的心領神會比喻為“像對付一個趣起或一個噴嚏那樣自然”。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

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

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示例一:同意。①依據原文“要將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寬視域,厘清思路,特別

要善用底線思維來把握問題”“如果真是這樣,用不了多久,人類的機能和智力都將迅

速退化,我們的人生就變得毫無意義,這是更可怕的威脅”,材料一是悲觀的,認為人

工智能將給人類帶來威脅,在對待人工智能問題上,必須樹立底線思維;②依據原文“比

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

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然而,人的契悟、直覺、

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

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

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

糊”,材料二是樂觀的,認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類,人類超強的處理價值觀的

能力是機器人無法比擬的。

示例二:不同意。依據原文“近年來,‘人機大戰(zhàn)’引起世人關注,人工智能發(fā)展引發(fā)

的憂慮和爭論開始從學術圈進入公眾視野,要將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寬視域,厘

清思路,特別要善用底線思維來把握問題,對無限制發(fā)展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后果,可

從近期、遠期和終極威脅三個層面來分析”“人類智能不過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會與

歷史的心智積淀,而文學正是這種智能優(yōu)勢所在的一部分”,兩者關注的領域不同,材

料一討論的是科技發(fā)展領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討論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人工智能:因

為關注領域不同,即使兩者態(tài)度有所不同,也不構成截然相反的關系。

18~21.【答案】D、B、、

【解析】(1)D.“塑造了……張作霖……等個性鮮明的形象”錯,小說寫到張作霖有

“更況乎東北王張作霖,細數起來,歷朝歷代封候者心中都流淌著征戰(zhàn)天下的宏

愿”“老帥命少帥出征,復電聯日本人,結合日本人中堅力量,一張算盤敲得精明利

落”“老帥張作霖的反口”等,這些都是對張作霖的敘述和評價,沒有個性鮮明的形象

描寫。

故選D。

(2)B.“卻仍有異地作客的孤獨之感”錯,由原文“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打倆人相識相

知的那刻起,便心照不宣地將獨字替換為同”可知,兩人因志同道合而成為朋友,突出

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

故選B。

(3)結合“已為莫逆的二人于講武堂內,收到老帥張作霖入關參與內戰(zhàn)的條令”“秦

王掃六合”“更況乎東北王張作霖,細數起來,歷朝歷代封候者心中都流淌著征戰(zhàn)天下

的宏愿”“他不反對征戰(zhàn),只單反對在日軍橫插一道時征戰(zhàn),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無

國哪來家,愿與我一道舉旗否”“愿”“不單不笑,拿到賞金的殺手反而以紅纓穗布掩

面,發(fā)出陣陣哀嚎”可知,張作霖主張在日本入侵中國時勾結日軍打內戰(zhàn),希望橫掃六

合,一統(tǒng)天下,而胡楓是愛國的,他不贊成張作霖的做法,故炸死張作霖不是為了得賞

金,而是使老帥橫掃六合的宏愿破滅。他炸死張作霖與先前反對老帥勾結日軍是一致的,

二者也并不矛盾。

考生如果從“炸死張作霖的做法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的角度分析其

矛盾的一面也可以。

(4)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圍繞胡楓展開,先是寫他的“子母鴛鴦槍”以及他的好身手,“形

意拳,脫槍為拳”“避敵手鋒芒,出拳時,無槍在手,槍影纖毫畢現”“一桿長槍迫不

得已,請工匠淬煉澆鑄為兩段,一分為二,槍頭不過兩”,這些情節(jié)既有具體的人物故

事,也有藝術虛構,符合“傳奇小說”的特點。

小說后半部分主要圍繞胡楓炸死張作霖一事,“戒備森嚴的奉系專列,當然混不進日本

間諜,埋下炸藥的禍根密而不宣,是名鐵道老工人"''寡言少語、心思縝密,以及一拳

崩開木板的好身手”“形意一拳崩死人,身后,傳來山崩地裂的爆炸塌陷聲”這里既有

歷史事件,也有藝術加工,內容精彩,故事動人,符合“傳奇小說”的特點。

從小說的敘述語言看,“哪門子的槍”“嘴上常年掛著句,你懂個甚槍”“絲毫沒見胡

楓的怪”“狗屁”“嚎的哪門子喪”這些語言口語特征明顯,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再

加上全文采用敘述性語言,連貫流暢,一氣呵成,符合“傳奇小說”的特征。

從小說的主題看,小說圍繞胡楓炸死張作霖一事,既有反對老帥勾結日軍的愛國情懷,

又有埋下炸藥快意恩仇的武林俠義,繼承中國傳統(tǒng)英雄傳奇的“俠義”精神,符合“傳

奇小說”的特征。

第22頁,共32頁

答案:

(1)D

(2)B

(3)第一問:胡楓為日本人做事并非是為了賞金,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

老帥橫掃六合的宏愿破滅。

第二問:

示例一:不矛盾。

反對老帥勾結日軍源自胡楓的愛國情懷,埋下炸藥快意恩仇是其內心的武林俠義,且矛

頭都指向張作霖,二者并不矛盾。

示例二:有一定的矛盾。

反對老帥勾結日軍源自胡楓的愛國情懷,但其炸死張作霖的做法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極

大的負面影響,二者有一定的矛盾。

(4)①對歷史事件、傳說聞見進行藝術加工和虛構杜撰,情節(jié)有夸張成分,既傳奇又

不特別離奇;②以通俗化敘事為主要特征,語言淺顯、口語化,敘述句多;③繼承中國

傳統(tǒng)英雄傳奇的“俠義”精神,迎合民眾心理,具有教育意義。

(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此類題考查的角

度較多,有內容的理解,層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賞析、寫作手法的評價等。解答這類題

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選擇要求,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要聯

系上下文進行判斷。

(3)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先明確自己的看法,然

后結合著文本的具體內容分析即可。

(4)本題考查學生把握作品的體裁特點、分析藝術構思的能力。首先分析“傳奇小說”

的特點,然后結合小說內容,找到“傳奇”的表現。

“規(guī)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

(1)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從文中提煉);

(2)選擇并重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

(3)分點分條作答。

22~26.【答案】A、C、B、、

【解析】(1)“汪洋澹泊”修飾“為文",排除CD;“其高處”是“殆與兄軾相迫”

的主語,排除B。譯文:蘇轍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

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他高超的地方大致和哥哥蘇軾相近。

故選:A。

(2)C.“中國與外國”錯誤。文中的“中外”即是朝廷與地方的意思。

故選:Co

(3)B.“人們很擔心,委托蘇轍寫信勸說王安石”有誤,從原文“轍以書抵安石,力

陳其不可”來看,蘇轍寫信勸說王安石是出于自己心意,并不是受眾人委托。

故選:Bo

(4)①“入”,送達、呈上。“見”,被?!镑怼?,罷免?!半y”對……感到為難、

認為……很為難。譯文:策論文章送達皇帝后,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黜免??脊偎抉R光

將他置于第三等,范鎮(zhèn)感到為難。

②“抵”,送達、送給。“力”,竭力、全力?!皩⒓右宰铩?,狀語后置句,想要把罪

名施加給他。譯文:蘇轍寫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說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把

罪名施加給他。

(5)原文說到“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于勤,因極言得失”,蘇轍在制舉考試中向皇

帝直言朝廷之事。原文說到“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

皆莫敢言。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他向王安石竭力陳說不

可派使者尋求財利。原文說到“光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

未為晚也”,他勸說司馬光不要過分改變科舉內容。

答案:

(1)A

(2)C

(3)B

(4)①策論文章送達皇帝后,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黜免??脊偎抉R光將他置于第三等,

范鎮(zhèn)感到為難。

②蘇轍寫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說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把罪名施加給他。

(5)①在制舉考試中向皇帝直言朝廷之事。②向王安石竭力陳說不可派使者尋求財利。

③勸說司馬光不要過分改變科舉內容。

參考譯文:

蘇轍,字子由,十九歲時,和哥哥蘇軾一同考中進士科,又一同參加制舉的策論考

試。宋仁宗年歲已高,蘇轍想他或許會對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詳盡地論說為政的得

第24頁,共32頁

失,而對宮禁朝廷的事,論述得尤為激切。策論文章送達皇帝后,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

黜免。考官司馬光將他置于第三等,范鎮(zhèn)感到為難??脊俸拚J為對皇上不恭,要求

黜落他。仁宗說:“本來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卻因直言而拋棄他,天下人會怎么說我

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軍事推官。過了三年,為大名推官。過一年,

遭父喪。服喪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蘇轍上書論政事,被召見于延和殿。

當時王安石以宰相身份與陳升之管三司條例司,叫蘇轍入三司條例司作為屬員。王

安石拿《青苗書》出來讓蘇轍仔細說說意見,蘇轍詳盡地說了它的不足之處。河北轉運

判官王廣廉上奏請求發(fā)給幾千份度僧牒作為本錢,在陜西轉運司私自實行青苗法,春天

發(fā)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于是青苗法實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員到四方各地,

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說。

蘇轍寫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說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給他。陳升之

勸阻,任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馬光因王安石私自設《詩

經》《尚書新義》來考試天下士人,于是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說:“進士

來年秋天考試,沒有多少日子了,而議論沒有及時決定。詩賦雖然是小技,但要講究聲

律,用的功夫不淺。至于治經書,誦讀和講解,尤其不是輕易的事??傊?,來年都還

不能實行。請求來年的考試,一切還照舊,惟有經書的釋義兼取注疏及各家議論,或提

出應舉者自己的見解,不專用王安石的學說。并罷去對律令釋義的考試,使應舉的人知

道有定論,一心一意做學問,以待選拔考試,然后慢慢地議論元祐五年以后科舉的條

例,也不算晚?!彼抉R光都不聽。

蘇轍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

俊秀杰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他高超的地方大致和哥哥蘇軾相近。所著《詩傳》《春秋

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都流傳于世。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