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粘氏宗親會與粘氏家族的關系_第1頁
臺灣粘氏宗親會與粘氏家族的關系_第2頁
臺灣粘氏宗親會與粘氏家族的關系_第3頁
臺灣粘氏宗親會與粘氏家族的關系_第4頁
臺灣粘氏宗親會與粘氏家族的關系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臺灣粘氏宗親會與粘氏家族的關系

金朝初年,滿族后裔完全人稱,分布在臺灣的兩岸,擴大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根據(jù)詳細調查,黑龍江省有300多名繼承人。在目前臺灣省掀起的尋根勢中,臺灣粘氏宗親會與福建省粘氏族務會在1986年取得聯(lián)系。1988年在粘氏渡臺200周年之際,會長粘火營率理事長粘雖、董事長粘發(fā)財一行3人首次于5月15日回福建晉江市、石獅市謁祖懇親,受到當?shù)卣腿罕姷臍g迎;1989年重修了粘氏始祖(八世)完顏粘博溫察兒墓;1995年,又重修了晉江市龍湖鎮(zhèn)衙口村的“閩臺粘氏大宗祠”,臺灣粘氏宗親會組團130多人參加。這一系列活動有力地凝聚了散居在美、日、菲、新、馬、泰等六國以及海峽兩岸八省區(qū)2萬多粘氏族民的愛國愛鄉(xiāng)之心。尤其近幾年來,這股粘氏尋根熱潮又波及到黑龍江省,阿城市的金源文化節(jié),五常市拉林鎮(zhèn)營城子粘罕家族墓地的調查及討論,也引起了龍江群眾及粘氏家庭的強烈反響;以臺灣億豐集團董事長粘銘先生為首的訪問團,多次來龍江尋根交流,參觀考察,促進了黑龍江省與臺灣省的文化交流。這一系列活動引起了黑龍江省學術界與廣大群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筆者利用有關古代文獻資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粘氏家族研究中的若干問題進行專門探討。應該指出,在此以前海峽兩岸的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工作,如臺灣方面粘忠判先生所寫《女真后裔粘氏源流考》(臺灣福田文具印刷廠印,1986年);大陸方面有粘國民著:《閩臺女真后裔完顏粘氏源流考》(《福建民族》1996年1期),《閩臺粘氏滿裔同根》(《泉州晚報》1998年10月30日);王禹浪著:《完顏宗翰及家族墓地考》(五常市拉林滿族京旗文化開發(fā)辦出版,2002年6月),《踏查古城遺址尋訪粘罕墓地》(《新晚報》2002年6月9日1、10版)、《拉林河800年大尋根》(《哈爾濱日報》2002年6月9日)等。一、金朝女真族的內分離目前,閩臺兩地尊奉元代完顏粘博溫察兒為始祖,并重修墓和宗祠以紀念。其實,粘博溫察兒只是南遷福建晉江的第一代傳人。他是金代開國重臣粘罕的八世孫。粘罕系金初國相撒改長子,他原名粘沒喝,漢譯后中間音節(jié)脫落,習稱粘罕,“粘罕”為漢譯“心”之意,喻此人富有心計,聰明精細。金建國后又起名為宗翰?!洞蠼饑尽肪矶摺墩澈眰鳌分蟹Q:“粘罕小名烏家奴,一名粘漢,言其貌類漢兒,后改名宗維”。粘罕生于遼道宗太康六年、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卒于金熙宗天會十五年、宋高宗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他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開國第一功臣。粘罕在1097年即17歲時隨從叔叔完顏阿骨打攻遼,英勇善戰(zhàn),以后又在公元1114年起兵反遼,1126年滅北宋戰(zhàn)役中屢立戰(zhàn)功,在金初建國大業(yè)中“罕功居最”。史稱:“(罕)姿貌雄杰,能披甲周貫馬腹,驍捷如風。輪劍入敵,人莫敢當。幼時嬉戲,為部伍擊劍之法,有居后者,擊之以鞭。性特嚴酷殘忍,沉鷙多謀。遇戰(zhàn)時,號令其下,騎者騎,步者步,回顧者斬,所以每戰(zhàn)必勝也”這位叱咤風云、權極一時的大功臣,卻被金熙宗投入獄中,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于上京獄中憤懣而死。根據(jù)《金史》記載,粘罕的譜系可以追溯得更早。粘罕出自皇族,金國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是他的親叔叔。他們的始祖名函普,“居仆干水之涯”天會十四年(公元1136年)追謚景元皇帝,廟號始祖。函普長子諱烏魯,天會十四年追謚德皇帝。烏魯子諱跋海,天會十四年追謚安皇帝。跋海子綏可,廟號獻帝,此時女真族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此以前,“黑水舊俗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則出隨水草以居,冬則入處其中,遷徙不常。獻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自此,遂定居于安出虎水之側矣”③。海古水就是今阿城境內的海溝河,安出虎水系現(xiàn)在的阿什河。從此,建立金朝的完顏部遂活動在以今阿城為中心的地區(qū),金代稱為“金源內地”。綏可子石魯,廟號昭祖,剛毅慎直。史稱:“生女直無書契,無約束,不可檢制”,大概還處于原始社會晚期。到了昭祖石魯時,社會有了重大的進步,他“稍以條教為治,部落浸強。遼以惕隱官之。諸部猶以舊俗,不肯用條教。昭祖耀武至于青嶺、白山,順者撫之,不從者討伐之,入于蘇濱、耶懶之地,所至克捷”④。石魯子烏古乃廟號景祖,“自始祖至此,已六世矣。景祖稍役屬諸部,自白山、耶悔、統(tǒng)門、耶懶、土骨論之屬,以至五國之長,皆聽命”⑤??梢?烏古乃時,完顏部已統(tǒng)一了南到長白山、東到日本海邊的女真諸部。景祖烏古乃生了9個兒子,元配唐括氏生劾者,次世祖劾里缽,次劾孫,次肅宗頗剌淑,次穆宗盈歌?!吧嬷?生子年長即異居……及當異居,景祖曰:‘劾者柔和,可治家務。劾里缽有器量智識,何事不成。劾孫亦柔善人耳’,乃命劾者與世祖同居,劾孫與肅宗同居。景祖卒,世祖繼之。世祖卒,肅宗繼之。肅宗卒,穆宗繼之。穆宗復傳世祖之子,至于太祖,竟登大位焉”⑥。由上可知,金國皇帝阿骨打為世祖劾里缽的次子,劾里缽有3子,長子康宗烏雅束,次子太祖阿骨打,三子太宗粘罕父親撒改:“撒改者,景祖孫,韓國公劾者之長子,世祖之子也。劾者于次最長。景祖方計定諸部,愛藝祖膽勇材略。及諸子長,國俗當異宮居,而命劾者與世祖同邸,劾者專治家務,世祖主外事。世祖襲節(jié)度使,越劾孫而傳肅宗、穆宗,皆景宗志也。穆宗初襲位,念劾者長兄不得立,遂命撒改為國相”可見粘罕為景祖烏古乃之曾孫,劾者孫子。阿骨打為烏古乃的孫子,世祖劾里缽的次子,撒改的叔伯兄弟。以下可以簡表示之:二、粘固的家族是誰?關于粘罕無后之說來自《金史》的記載:“秉德……既死遂并殺其弟特里、乣里,及宗翰子孫,死者三十余人,宗翰之后遂絕。”“初,撒改薨,宗翰襲其猛安親管猛克?!蠖?世宗憫宗翰無后”金熙宗嗜酒成性,每喝酒必醉,醉后必殺人。當時金朝廷上下對金熙宗濫殺無辜都驚恐不安,加以熙宗的裴滿后(悼平皇后)放蕩無度,引起了平章政事完顏亮的不滿,完顏亮是金熙宗的堂弟,于是他策劃了一次政變:“皇統(tǒng)九年(1149年),……平章政事亮因群臣震恐,與所親駙馬唐括辯,寢殿小底大興國,護衛(wèi)十人長忽土、阿里出虎為亂……忽土、阿里出虎遂進弒帝,亮復前手刃之,血濺滿其面與衣。帝崩,時年三十一。左丞相秉德遂奉亮坐,羅拜呼萬歲,立以為帝”粘罕的孫子秉德也參加了這次政變。海陵王完顏亮上臺后改元為天德,第二年(1150年)四月,完顏亮又大開殺戒,將金太宗后代七十人殺死,同時也殺了粘罕后代的三十余人,其中也包括了粘罕的孫子、曾與完顏亮一起策劃政變的秉德。粘罕絕后之說由此而來。其實,《金史》中的記載也是相互矛盾的。在《金史·宗翰傳》中也說宗翰有孫秉德、斜哥?!靶备?累官同知曷蘇館節(jié)度使事。大定初,除刑部侍郎,充都統(tǒng)……私用宮中財物……事覺,斜哥當死……詔寬減,斜哥除名……二年,起為大宗正丞,除祁州刺史。坐贓枉法,當死,詔杖一百五十,除名……斜哥前在云內受贓,御史臺劾奏,上謂宰臣曰:‘斜哥今三犯矣,蓋其資質鄙惡如此。’令強干吏鞠之。獄成,法當死。上曰:‘斜哥祖父秦王宗翰有大功,特免死,杖一百五十,除名,久之,復起為勸農副使’”粘罕孫斜哥三次犯法當死,都被寬厚仁慈的世宗赦免,可見粘罕絕后之說不能成立。根據(jù)有關文獻記載,粘罕一族的世系還是很清楚的?!督鹗贰分袥]有提到粘罕的兒子是誰?但宋人有關筆記中卻屢有提及?!疤鞎迥耆露巳瘴纭瓏嘧蟾痹獛?名粘沒罕)……皇子右副元帥(名翰離不)命成隸隨珍珠大王(名設野馬,國相長子)……四月朔,王弟寶山大王(名斜保)押朱后,朱慎妃,公主,珠珠帝姬”“二起……共三十五人,真珠大王設野田(粘沒喝長子),蓋天大王賽里(名宗賢)千戶國錄,千戶阿替計押解”“三起,重昏妻妾……寶山大王斜保,蓋天大王賽里押解”“靖康二年四月朔……護送者粘罕次子寶山大王”14。從以上諸引文中得知粘罕至少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珍珠大王(又寫真珠大王),名設野馬(有寫設野母);次子寶山大王名斜保。這兩個兒子《金史》中無傳,只是在《靖康稗史》中提到他們隨父親粘罕參加了滅北宋的戰(zhàn)爭,并參加了押送北宋皇室的活動。他們是否在海陵王大殺粘罕的家族中遇害或與秉德、斜哥是什么關系,史書中均無明確交代。粘罕的兩個兒子已經考證出,孫子除秉德和斜哥外,《金史》中還提到了兩個,一個叫乣里:“修儀高氏,秉德弟乣里妻也”其實在《金史·兵志》中也透露出了不少信息,說明粘罕后代在海陵王遷都燕京后也從上京隨之遷入中原地區(qū):“貞元遷都,逐徙上京路太祖,遼王宗干、秦王宗翰之猛安,并為合扎猛安”“禁軍之制,本于合扎謀克。合扎者,言親軍也。以近親所領,故以名焉。貞元遷都,更以太祖,遼王宗干,秦王宗翰之軍為合扎猛安,謀之侍衛(wèi)親軍,故立侍衛(wèi)親軍司以統(tǒng)之”“正隆二年將南伐,乃罷歸,使就僉調,復于侍衛(wèi)親軍四猛安(舊止曰太祖、遼王宗干、秦王猛安凡三,今曰四猛安,未詳。豈太祖兩猛安耶?)”從以上引文可知海陵遷都后還保留了宗翰的猛安,編入侍衛(wèi)親軍,與太祖、宗干的猛安并稱“合扎猛安”,一起遷到華北,可能分布在燕京周圍,成為守衛(wèi)燕京和南伐南宋時的主力部隊。宗翰的后人這時有可能遷入華北一帶?!俺?撒改薨,宗翰襲其猛安親管謀克……大定六年……詔以猛安謀克還撒改曾孫盆買”在《女真后裔粘氏源流考》(后簡稱《源流考》)一文中提到:“在中國大陸的山東省萊陽縣亦有一粘厝莊,而河南及湖南亦有少數(shù)粘氏遺裔,他們是粘氏五世祖衛(wèi)紹王粘合打之次子割奴申、三子荊山之流派”從引文中看粘合合打系衛(wèi)紹王,這和《金史》中的記載不相符:“衛(wèi)紹王諱永濟,小字興勝,更諱允濟、世宗第七子,母曰元妃李氏”關于粘合合打的事跡,《金史》、《元史》中記載的都很少,只知道他生活在金末元初,擔任過西北路招討使。但六世祖粘合重山的記載比較詳細:“粘合重山,金源貴族也……以重山有積怨,授左丞相……時耶律楚材為右丞相……太宗十年,詔其子江淮安撫使南合,嗣行軍前中書省事……子博溫察兒,知河中府”《源流考》中有幾處可以商榷的,如“粘罕……子二人,長子真珠,次子割翰奴……。完顏真珠和割翰奴商決;以乃父之名粘沒喝冠為姓,以避猜忌突變,以表明無爭奪皇位之意(秉德兵權正被削弱),從此昭毅大將軍割翰奴由復姓完顏改為粘氏”25。在有關文獻中提到粘罕有兩個兒子,長子真珠大王(名設野馬),次子寶山大王(名斜保),但《源流考》中提次子割翰奴。割翰奴是否就是斜保?目前看似不可能?!督鹗贰分杏小墩掣詈才珎鳌?“粘割翰奴,以護衛(wèi)從宗弼征宋……。初,太祖入居庸關,遼林牙耶律大石自古北口亡去,以其眾來襲奉圣州,壁于龍門東二十五里,婁室往取之,獲大石并降其眾……”其實,《金史》中尚有《粘哥荊山》和《粘葛奴申》傳,他們傳中均未提及和粘罕家族有何聯(lián)系,他雖冠以“粘”字,但都不姓粘,“粘割”、“粘哥”、“粘葛”都是復姓,他們是否就是同一個姓氏,或《金史》中同字異寫,作者尚未作深入探討。粘罕以下世系以簡表展示之:看來,粘氏姓氏的元初粘合重山開始,這以前仍姓完顏,這也許與元初的政治大變革有關,也與到福建后逐漸漢化有關系。而不像《源流考》中提到的:“此時為避奪權猜疑糾葛,完顏真珠和割翰奴商決:以乃父之名粘沒喝冠為姓,以避猜忌突變,以表明無爭奪皇位之意(秉德兵權正被削弱),從此昭毅大將軍割翰奴由復姓完顏改為粘氏”三、衙口鄉(xiāng)的粘氏家族粘氏一族至元初博溫察兒后,有譜書的詳細記載就十分清楚了。博溫察兒由華北先遷福建晉江石獅市永寧楊丹,再遷至潯江衙口鄉(xiāng)。目前閩臺兩地粘氏均奉博溫察兒為入閩粘氏開基祖。他有子三人:長子子壽、次子子祿、三子子正。后來子孫繁衍,在衙口鄉(xiāng)又分出了粘厝莊、頂粘村和廈粘村。這里有粘氏宗祠.附近的山叫粘厝山。而衙口鄉(xiāng)內又有一條粘厝街。衙口鄉(xiāng)分布著粘子壽的后裔;南安縣和泉城為子祿后裔居住的區(qū)域;老三子正后裔則主要分布在粘厝埔、肖妃村、許婆莊、在今福建省晉江市楊丹有粘罕八世孫,粘博溫察兒之墓,據(jù)《粘氏家譜》記載,粘博溫察兒元初為河中府知府,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去世。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在晉江龍湖鎮(zhèn)衙口村建立了粘氏家族宗祠。經過近500年的風雨剝蝕,宗祠也破舊不堪。1986年夏,以福建粘氏族務會名義四次致函臺灣粘氏宗親會,協(xié)商共同修墓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