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禮儀課件_第1頁
傳統(tǒng)文化禮儀課件_第2頁
傳統(tǒng)文化禮儀課件_第3頁
傳統(tǒng)文化禮儀課件_第4頁
傳統(tǒng)文化禮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7七月2023傳統(tǒng)文化禮儀課件27七月2023傳統(tǒng)文化禮儀課件1第一章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jù)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tǒng)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一)國外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1、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yǎng),教育,發(fā)展,尊重。第一章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22、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康德在《判斷力批判》談到“在一個理性生物中,一種對任意選頂?shù)哪康模ㄒ蚨簿褪前凑账淖杂蛇x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產(chǎn)生,就是文化。”4、黑格爾“文化是絕對精神對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過程,也即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過程?!?、日本小學館《萬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語的文化即文明開化”。6、《法國大百科全書》(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所特有的文明現(xiàn)象的總和?!?、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3(二)國內(nèi)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1、“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墩f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逼湟隇榘ㄕZ言文字在內(nèi)的各種象征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盎北玖x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易·系辭下》),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2、文與化并聯(lián)使用,則最早見于《周易·賁卦》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將“文化”合為一詞而用的是西漢的劉向,他在《說苑·指武》中寫道:“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保ǘ﹪鴥?nèi)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43、晉束皙《補亡詩·由儀》稱:“文化內(nèi)輯,武功外悠?!?、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云:“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于精神文明范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xiàn)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nèi)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lián)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說明的是,“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不很流行,3、晉束皙《補亡詩·由儀》稱:“文化內(nèi)輯,武功外悠?!?現(xiàn)代意義的“文化”一詞源于日本。近代以來,人們對文化概念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1、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之共業(yè)也?!?、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jīng)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饼嫎阒鲝垙奈镔|(zhì)、制度和心理三個層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內(nèi)涵,其中“文化的物質(zhì)層面,是最表層的;而審美趣味、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屬于最深層;介乎二者之間的,是種種制度和理論體系”?,F(xiàn)代意義的“文化”一詞源于日本。近代以來,人們對文化概念進行63、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在觀念形式上的反映。”《現(xiàn)代漢語詞典》則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shù)、教育、科學等?!?、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提出:“一定7從以上關(guān)于“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nèi)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說,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zhì)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tài)和習俗的總和。一般而言,我們更多的是在狹義文化的意義上使用“文化”這個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特征。如根據(jù)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為禮儀文化、企業(yè)文化、校園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等;根據(jù)文化的不同形態(tài),又可分為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tài)文化;根據(jù)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還可分為西方文化、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美國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等等;也可從文化的歷史演變,將其分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xiàn)代文化、后現(xiàn)代文化等等。

從以上關(guān)于“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nèi)涵可以有8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探究傳統(tǒng)文化,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huán)境。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亞洲內(nèi)陸,是一個海路兼?zhèn)涞膰摇V袊鴤鹘y(tǒng)觀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內(nèi)的諸夏和“四夷”共同構(gòu)成?!墩撜Z·顏淵》“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在傳統(tǒng)的“四?!狈秶鷥?nèi)具有多民族內(nèi)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國文化獨立發(fā)展的格局?!对娊?jīng)·小雅·北山》中就寫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薄肚迨犯濉ぬ找蛡鳌分校骸捌仗炻释粒瑲g欣鼓舞?!敝袊糯鷼v史上由于歷代王朝總是以大國自居,并不重視在海洋的發(fā)展,在清朝時更是實施閉關(guān)自守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半封閉型的大河內(nèi)陸文化。中國古代社會東部為農(nóng)業(yè)區(qū),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區(qū),也由此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補充。東部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又占優(yōu)勢,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主要經(jīng)濟基礎。中國古代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占主導地位,在宏觀上主要強調(diào)“以農(nóng)為本”、“重農(nóng)抑商”,從而也形成了輝煌的農(nóng)業(yè)文明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探究傳統(tǒng)文化,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化9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tǒng)發(fā)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chǎn)。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fā)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簡單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tài)和物質(zhì)形態(tài)的文化。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因此,文化10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若由著述載籍而論,經(jīng)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周易》、《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春秋》)為其淵藪;如由學術(shù)統(tǒng)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東晉以后,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釋氏之典籍〔1〕與統(tǒng)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gòu)成了唐宋以降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語,轉(zhuǎn)引自元劉謐著《三教平心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種基本結(jié)構(gòu)特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tǒng)之11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占據(jù)著正統(tǒng)地位,對中國文化發(fā)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梢哉f,儒學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稱為“儒”?據(jù)《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本褪钦f“儒”是舊時對學者、讀書人的稱呼?!逗鬂h書·杜林傳》也曾說道:“博洽多聞,時稱通儒?!痹陂L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tài)領(lǐng)12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1、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zhì)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nèi)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fā)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nèi)涵博大精深、傳統(tǒng)優(yōu)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jié)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nèi)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tài),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1、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13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2、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chǎ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展現(xiàn)。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2、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14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內(nèi)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guān)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實現(xiàn)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內(nèi)部凝聚力15三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突出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fā)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xiàn)實社會中實現(xiàn)其價值,經(jīng)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三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16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

(一)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nèi)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4,博大精深?!安┐蟆笔钦f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一)17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二)1、突出的人文傾向2、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3、永恒的倫理道德4、不息的奮斗精神5、濃厚的憂患意識6、求穩(wěn)的務實態(tài)度7、辨證的思維方式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二)18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一)1、人道重于天道2、追求穩(wěn)定實際3、重視整體協(xié)同4、重于道輕于器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一)19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二)1、儒家文化精神2、道家文化精神3、宗教文化精神4、制度文化精神5、審美文化精神6、符號文化精神7、科技文化精神8、習俗文化精神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二)20六、中華文化蘊涵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1、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tǒng)一意識。2、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3、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愿4、倫理關(guān)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5、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6、事業(yè)追求態(tài)度上的自強精神。六、中華文化蘊涵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1、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tǒng)一意識。21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中華傳統(tǒng)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lián)、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成語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均按農(nóng)歷)有:正月初一春節(jié)(農(nóng)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七月七七夕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tǒng)歷法在內(nèi)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qū)、各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有四種形式的文化內(nèi)容:物質(zhì)、行為、制度、精神(四種文化形式的具體表現(xiàn))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中華傳統(tǒng)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22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類型(一)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2、.農(nóng)業(yè)文化3、.血緣文化.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類型(一)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23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類型(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1、傳統(tǒng)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jié)、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fā)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2、農(nóng)業(yè)文化:農(nóng)家、農(nóng)民起義、鋤頭。3、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4、諸子百家: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類型(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24(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jié)儉)③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quán),以法治國)④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⑤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⑥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戰(zhàn)國策》)(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儒家(孔子、《論語》、孟25(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⑦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⑧小說家(吳承恩《西游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⑨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diào)作戰(zhàn)前一定要做好準備)⑩醫(y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下面有著作)5、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盾岳蚧ā?、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⑦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26(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6、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7、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8、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9、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6、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27(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10、傳統(tǒng)文學:《詩經(jīng)》、《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11、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吃湯圓)、寒食節(jié)(只吃冷的)、清明節(jié)(掃墓)、端午節(jié)(粽子、賽龍舟、屈原)、鬼節(jié)(農(nóng)歷7月15)中秋節(jié)(吃月餅)、重陽節(jié)(登山)、臘八節(jié)(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守歲)、春節(jié)(元日)為代表。(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10、傳統(tǒng)文學:《詩經(jīng)》、《漢樂府》、28(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12、中國戲?。豪デ?、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京戲臉譜13、中國建筑: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14、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lián)、謎語(燈謎)、歇后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15、傳統(tǒng)中醫(yī):中醫(yī)、中藥、《黃帝內(nèi)經(jīng)》、《針灸甲乙經(jīng)》、《脈經(jīng)》、《本草綱目》、《千金方》16、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12、中國戲?。豪デ?、湘劇、京劇、皮影29(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17、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jié)、泥人面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云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18、中華武術(shù):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19、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xiāng)、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20、民風民俗:禮節(jié)、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17、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繡(30(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21、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lǐng)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繡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鳳冠、絲綢22、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23、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24、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21、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31(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25、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26、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飛天、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ぁぁ?7、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覽25、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32第二章禮儀文化概述一、禮儀的概念1、禮儀的起源

中華民族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文化傳統(tǒng)源遠流長,禮儀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標志,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禮儀是在人類擺脫愚昧狀態(tài)后產(chǎn)生的。禮儀起源于氏族公社舉行的祭祀活動。

第二章禮儀文化概述一、禮儀的概念33一、禮儀的概念三代所處的奴隸社會,整個禮儀的思想基礎都建立在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商代的禮主要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禮制則始于殷而成于周,周人把“禮”與“德”結(jié)合起來,成了區(qū)分貴賤、尊卑、順逆、賢愚的人際交往準則。此后,禮儀逐步擴展為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等各種禮制。“五禮”的范圍已基本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全面地規(guī)范著整個社

會生活,制約著人的行為,并逐步成為一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精神內(nèi)容。一、禮儀的概念三代所處的奴隸社會,整個禮儀的思想基礎都建立在34一、禮儀的概念周禮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具有了相當?shù)南到y(tǒng)性和完備性,充分反映了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后來經(jīng)過儒家從倫理道德上加以闡釋,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傳承沿襲,深刻地影響著世世代代炎黃子孫的心態(tài)、儀表和交際行為。

禮儀在其傳承沿襲過程中,不斷發(fā)生著變革。中華禮儀,向來由兩部分組成:一為禮制,二為禮俗。禮制是國家的禮儀制度;禮俗是民間習慣形成的禮儀習俗一、禮儀的概念周禮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具有了相當?shù)南到y(tǒng)性352、禮儀的概念2、禮儀的概念(1)什么是禮呢?《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說:“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jīng)緯也,民之所以生也?!薄6Y是天地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xiàn),所謂“禮以順天,天之道也?!保ā蹲髠鳌の墓迥辍罚┑?。禮還成為文明與野蠻的界標,古人以禮分夷夏(即野蠻與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內(nèi)外。禮是秩序,禮對社會秩序、上下尊卑關(guān)系有嚴格的規(guī)范。禮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設計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機構(gòu)的主要藍本。

禮還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其根據(jù)仁義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儀軌包羅萬象。禮能讓人區(qū)別于動物,例如食禮中的種種規(guī)矩。禮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對稱謂、迎送、儀容、宴飲、書信交往等都有相應的規(guī)范。以大類劃分,它包括吉、兇、軍、兵、嘉五禮,以小類劃分,則有數(shù)十種,以至于《禮記·中庸》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

2、禮儀的概念2、禮儀的概念362、禮儀的概念(2)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guān)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簡言之,禮儀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3)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2、禮儀的概念(2)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tǒng)、373、禮儀的含義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xiàn)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nèi)容。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nèi)在修養(yǎng)和素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shù),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如果分類,可以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五大分支。但所謂五大分支,因為禮儀是門綜合性的學科,所以又是相對而言。各分支禮儀內(nèi)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禮儀內(nèi)容都大體相同。3、禮儀的含義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38二、禮儀的特點1.

禮儀具有普遍認同性特點

所謂認同性是全社會的約定俗成,是全社會共同認可、普遍遵守的準則。一般來說,禮儀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習俗特征。但我們也看到不少禮儀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類的共同性。例如:問候、打招呼、禮貌用語、各種慶典儀式、簽字儀式等等,大體是世界通用的。

禮儀的普遍認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經(jīng)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經(jīng)濟的共同性必然導致禮儀的變化。比如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快節(jié)奏、高效率,使現(xiàn)代禮儀向簡潔、務實方向發(fā)展。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禮儀。禮儀的普遍認同性表明社會中的規(guī)范和準則,必須得到全社會的認同,才能在全社會中通用。

二、禮儀的特點1.

禮儀具有普遍認同性特點

所謂392.

禮儀具有規(guī)范性特點

所謂規(guī)范性,主要是指它對具體的交際行為具有規(guī)范性和制約性。這種規(guī)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實質(zhì)是一種被廣泛認同的社會價值取向和對他人的態(tài)度。無論是具體言行還是具體的姿態(tài),均可反映出行為主體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內(nèi)在品質(zhì)和外在的行為標準。

3.

禮儀具有廣泛性特點

所謂廣泛性特點,主要是指禮儀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們廣泛認同。禮儀無處不在,禮儀無時不在。

2.

禮儀具有規(guī)范性特點

所謂規(guī)范性,主要是指它40

4.

禮儀具有沿習性特點

所謂禮儀的沿習性特點,是指禮儀形成本身是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是在風俗和傳統(tǒng)變化中形成的行為規(guī)范。在這種發(fā)展變化中,表現(xiàn)為一種繼承和發(fā)展。禮儀一旦形成,就有一種相對獨立性。我們今天的禮儀形式就是從昨天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有不少優(yōu)秀的還要繼續(xù)傳承下去。

而那些封建糟粕,則會逐漸被拋棄。所以交際禮儀的沿習和繼承是個不斷揚棄的社會進步的過程。

4.

禮儀具有沿習性特點

所謂禮儀的沿習性特41三、禮儀的功能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yǎng);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是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guān)系;四是還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從團體的角度來看:一是企業(yè)文化、企業(yè)精神的重要內(nèi)容,二是企業(yè)形象的主要附著點。三、禮儀的功能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42四、禮儀的分類(一)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1、吉禮居五禮之手,它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主要內(nèi)容可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四、禮儀的分類(一)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43四、禮儀的分類2、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nèi)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區(qū)禮,以吊禮哀禍災,以檜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其中,喪禮是對各種不同關(guān)系的人之死亡,通過規(guī)定時間的服喪過程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禮是對某一地區(qū)或某一國家受到饑饉疫癘的不幸遭遇,國王與群臣都采取減膳、停止娛樂等措施來表示同情;吊禮是對同盟國或摯遇有死喪或水火災禍而進行吊唁慰問的一種禮節(jié)。這三種禮節(jié)各級貴族都可舉行。檜禮是同盟國中某國被敵國侵犯,城鄉(xiāng)殘破,盟主國應會合諸國,籌集財貨,償其所失;恤禮是某國遭受外侮或內(nèi)亂,其鄰國應給予援助和支持。四、禮儀的分類2、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nèi)容有44四、禮儀的分類3、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它主要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問、視八項。4、軍禮時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主要有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大師之禮是軍隊征伐的儀禮;大均之禮是王者和諸侯在均土地、征賦稅時舉行軍事檢閱,以安撫民眾;大田之禮是天子的定期狩獵,以練習戰(zhàn)陣,檢閱軍馬;大役之禮是國家興辦的筑城邑、建宮殿、開河、造堤等大規(guī)模土木工程時的隊伍檢閱;大封之禮是勘定國與國,私家封地與封地間的疆界、樹立界碑的一種活動四、禮儀的分類3、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它主要包括朝、宗、覲、45四、禮儀的分類5、嘉禮是和人際關(guān)系,溝通、聯(lián)絡感情的禮儀。嘉禮的主要內(nèi)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燕之禮、賑幡之禮、賀慶之禮四、禮儀的分類5、嘉禮是和人際關(guān)系,溝通、聯(lián)絡感情的禮儀。嘉46四、禮儀的分類1、政治類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

都南

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

拜,在達到一定數(shù)

量之后

,才抽

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quán)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jié)束。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四、禮儀的分類1、政治類47四、禮儀的分類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cè)。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長方體

,祭

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吉拜

”、“

兇拜

”、“

奇拜

“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jù)《禮記·曲禮》記述

,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

、堯

、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chuàng)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nèi)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四、禮儀的分類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在陽48四、禮儀的分類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jiān)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

、

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xiāng)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chǎn)物。四、禮儀的分類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49四、禮儀的分類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禮,近別行揖禮。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禮,近別行揖禮。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四、禮儀的分類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50四、禮儀的分類2、生活類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fā)。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yè)吉兇。

四、禮儀的分類2、生活類51四、禮儀的分類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shù)民族不少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fā)髻等儀式。四、禮儀的分類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52四、禮儀的分類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jié)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jié)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jié)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jié)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jié)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jié),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guān)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四、禮儀的分類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53四、禮儀的分類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jié)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采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霤、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罷去門、戶、中霤、井的專祀,只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采用了民間形式四、禮儀的分類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54四、禮儀的分類⑥儺儀。濫觴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qū)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zhuǎn)與人事的吉兇息息相通。四季轉(zhuǎn)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xiàn)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四、禮儀的分類⑥儺儀。濫觴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55(三)綜合分類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jié)。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tǒng)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三)綜合分類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guān)系的56(三)綜合分類2、見面之禮——人們?nèi)粘R娒婕纫獞B(tài)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tǒng)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tǒng)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jié)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F(xiàn)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xiāng)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三)綜合分類2、見面之禮——人們?nèi)粘R娒婕纫獞B(tài)度熱情,也要57(三)綜合分類3、入坐之禮——傳統(tǒng)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guī),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nèi)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guī)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三)綜合分類3、入坐之禮——傳統(tǒng)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58(三)綜合分類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jié),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腿巳绻磉_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zhí)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guī)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三)綜合分類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595、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guān)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guī)。拜賀禮一般行于節(jié)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fā)達。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吊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lián)、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nèi)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jié)的氣象。5、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guān)懷、60五、禮儀舉要1、拱手2、聳肩3、脫帽禮

4、脫履襪

5、九賓6、跪拜

7、握手禮8、打千五、禮儀舉要1、拱手61五、禮儀舉要9、跪拜禮10、舉手禮11、蹲踞12、跪安13、朝儀14、九拜15、祖道16、折腰17、四拜五、禮儀舉要9、跪拜禮62五、禮儀舉要18、知恥19、過禮20、鄉(xiāng)射禮21、相見禮22、誕生禮23、饗燕24、儺儀25、見面禮26、柴冊儀27、給洗手水五、禮儀舉要18、知恥63五、禮儀舉要28、守節(jié)29、小殮

30、把盞31、餞行32、祝酒33、金鳳頒詔34、脤膰35、皮弁五、禮儀舉要28、守節(jié)64第三章傳統(tǒng)禮儀一、中華傳統(tǒng)禮儀的形成與演變(一)禮儀的產(chǎn)生

禮儀是在人類擺脫愚昧狀態(tài)后產(chǎn)生的。禮儀起源于氏族公社舉

行的祭祀活動。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們對日月星辰更替、風雨雷電變幻、災害瘟疫流行等自然現(xiàn)象不能解釋,認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對人類生活進行干預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以鬼神作為崇拜的偶像,奉神靈為無上的命令。那時的禮儀也都是與祭鬼神、祭祀祖先相聯(lián)系的,其主要形式是用禮器舉行祭祀儀式,以表示氏族成員對神靈和祖先的敬獻和祀求。因此有“禮立于敬而源于祭”之說。第三章傳統(tǒng)禮儀一、中華傳統(tǒng)禮儀的形成與演變65(一)禮儀的產(chǎn)生原始社會的其他生活禮儀與原始人類生活密切相關(guān)。比如原始人類用拍手、擊掌、擁抱等來表達感情,用手舞足蹈慶賀狩獵的勝利,這就是最初的禮節(jié)。隨著原始社會的發(fā)展,當人類在同自然界的斗爭中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后,勃發(fā)起了毫無節(jié)制地獲取自然界恩賜的雄心,并企圖為所欲為地侵奪他人,因此就需要有一種能夠節(jié)制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于是逐步產(chǎn)生了禮儀。

(一)禮儀的產(chǎn)生原始社會的其他生活禮儀與原始人類生活密切相關(guān)66(二)禮儀的發(fā)展進入奴隸制社會,大規(guī)模的奴隸勞動使社會生產(chǎn)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文明也進一步發(fā)展,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更加深入和復雜。在這種情況下,禮儀僅作為一種祭祀祖先的形式已經(jīng)不能起到在社會生活的各種關(guān)系中節(jié)制人的行為的作用,于是禮儀便從單純事神的領(lǐng)域跨入事人的領(lǐng)域,開始了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全面干預。在這一階段,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鞏固統(tǒng)治地位,修訂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和制度,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禮儀概念,確定了崇古重禮的文化傳統(tǒng)。(二)禮儀的發(fā)展進入奴隸制社會,大規(guī)模的奴隸勞動使社會生67(二)禮儀的發(fā)展夏以前的禮儀多無從可考,而夏、商、周三代的禮儀典籍中則有很多記載,同時有大量的出土文物為證。三代所處的奴隸社會,整個禮儀的思想基礎都建立在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商代的禮主要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禮制則始于殷而成于周,周人把“禮”與“德”結(jié)合起來,成了區(qū)分貴賤、尊卑、順逆、賢愚的人際交往準則。此后,禮儀逐步擴展為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等各種禮制?!拔宥Y”的范圍已基本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全面地規(guī)范著整個社

會生活,制約著人的行為,并逐步成為一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精神內(nèi)容。(二)禮儀的發(fā)展夏以前的禮儀多無從可考,而夏、商、周三代的禮68(三)禮儀的完備周朝關(guān)于禮的典籍甚多,內(nèi)容非常詳細完備,以致后代很少有人再撰修禮制典籍。枟禮儀枠、枟周禮枠、枟禮記枠是為后世稱道的“三禮”。

“三禮”的內(nèi)容大體上反映了周代的禮儀制度,其中的枟禮儀枠分為冠、婚、喪、祭、射、鄉(xiāng)、朝、聘八禮,多為禮俗;枟周禮枠為六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職掌,實則經(jīng)緯萬端,包舉萬事萬物,是一部治國安邦之匯典;枟禮記枠的主要內(nèi)容是闡述禮儀的作用和意義。這三部傳世“禮經(jīng)”,對后代治國安邦、施政教化、規(guī)范人們行為、培育人格都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三)禮儀的完備周朝關(guān)于禮的典籍甚多,內(nèi)容非常詳細完備,以致69(三)禮儀的完備周禮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具有了相當?shù)南到y(tǒng)性和完備性,充分反映了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

神。后來經(jīng)過儒家從倫理道德上加以闡釋,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傳承沿襲,深刻地影響著世世代代炎黃子孫的心態(tài)、儀表和交際行為。禮儀在其傳承沿襲過程中,不斷發(fā)生著變革。中華禮儀,向來由兩部分組成:一為禮制,二為禮俗。禮制是國家的禮儀制度;禮俗是民間習慣形成的禮儀習俗。從人類學角度考察,禮俗是先于禮制的。(三)禮儀的完備周禮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具有了相當?shù)南到y(tǒng)70(四)、禮儀演變的影響因素1、思想哲學根源禮儀的演變有其內(nèi)部的思想哲學根源。歷來統(tǒng)治者都把禮儀作為確立倫理道德觀念,調(diào)整人際關(guān)系和社會生活的準則。在禮儀方面,儒家文化是正宗,是主流,儒家的禮教影響著我國幾千年的變化,成為中國文化之精魂。儒家學者宣傳“禮教”,提倡以修身、真誠為本,認為在各種倫理關(guān)系中,對人誠實無妄才是禮的最高境界。在人際關(guān)系中,要以“中”為用,“中庸”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禮。為了求得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儒家將各種人的關(guān)系劃分為五類,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謂之“五倫”。各類人際關(guān)系中都規(guī)定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這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信誠。這些道德原則化為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就是各種各樣的禮儀(四)、禮儀演變的影響因素1、思想哲學根源71(四)、禮儀演變的影響因素道家崇尚自然無為,主張廢除禮儀道德;法家主張以法代禮,實行強權(quán)政治;墨家以義代禮,主張平等、博愛、利他。這些學派都分別影響著后代禮儀的發(fā)展,形成了燦爛多姿的中國文化。(四)、禮儀演變的影響因素道家崇尚自然無為,主張廢除禮儀道德72(四)、禮儀演變的影響因素2、法律的發(fā)展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法律不斷被具體和完善,法律與禮儀相互融通。一方面,許多禮儀規(guī)范變成了法律,如保護環(huán)境、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quán)益等;另一方面,一些原先作為法律的內(nèi)容,也被劃為禮儀的領(lǐng)域,如服飾、稱呼等禮節(jié)。

(四)、禮儀演變的影響因素2、法律的發(fā)展73(四)、禮儀演變的影響因素3、時代的進步每一個時代的儀式和禮節(jié)都會有所變化,禮儀的演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加快,但其所蘊含的基本精神,即相互尊重和信任、信賴和友誼,從來都是一致的。(四)、禮儀演變的影響因素3、時代的進步74二、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之主旨1、禮的精神內(nèi)核是人倫關(guān)系、倫理價值,禮是人與人間秩序的建立禮的精神內(nèi)核是人倫關(guān)系、倫理價值,禮是人與人間秩序的建立。禮源于生活,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生活儀式,最后上升到倫理道德高度。古代家禮包含許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種生活行為和習慣,都有一套禮節(jié)規(guī)范,不能隨意而行?!吨芏Y師氏》中記載,當時的國學教國子以“三德”和“三行”?!叭隆?,即至德、敏德、孝德?!叭小?,即“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日順行,以事師長”二、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之主旨1、禮的精神內(nèi)核是人倫關(guān)系、倫理價75二、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之主旨孔子是中國禮儀文化的奠基人,認為“禮”之基礎是“親子之愛”,“仁”之核心是“愛人”。將“禮”的自然情感基礎與“仁”的精神內(nèi)核作了溝通,使社會規(guī)范的外在性與道德主體的內(nèi)在性相接軌,使禮制的強制性與道德的自覺性有了轉(zhuǎn)化的可能?!岸Y”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體化和政治化。禮要求節(jié)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禮是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表現(xiàn)為一整套制度儀式,有其獨具的文化特色。而統(tǒng)攝這一文化體系的核心則是“仁”之精神。二、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之主旨孔子是中國禮儀文化的奠基人,認為“76二、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之主旨

2、強調(diào)禮樂互補。中國禮儀文化還強調(diào)禮樂互補。所謂禮樂,并非僅指具體的禮儀典章,更指履行道德與對這一履行的愛好與情趣。因為沒有情感的參與,道德的內(nèi)化是難以完成的。先秦時期學校教育就開設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課程,以禮、樂為先,實行所謂“樂所以修內(nèi),禮所以修外”’的策略。二、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之主旨

2、強調(diào)禮樂互補。77三、常禮舉要三、常禮舉要78三、常禮舉要(一)交友禮結(jié)拜為兄弟或姐妹,是交友重要的交友形式。誰個能力強、品德好、喜助人,社會聲譽高,這種人就夠交得上朋友,很值得結(jié)交,于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彼此結(jié)拜為異姓兄弟或姐妹,俗稱:“結(jié)拜兄弟”、“結(jié)拜姊妹”。結(jié)拜后,情同手足,互相幫助,真正做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凡遇到難題,與之商議,共同解決;凡逢年過節(jié),或者喜慶,常把他(她)請到家里,殺雞宰鴨,當上賓和親人款待。三、常禮舉要(一)交友禮79三、常禮舉要(二)、待客禮如果到家作客,一進屋,全家老少都會起身讓座,老爹爹遞煙,老媽媽起身倒茶。然后是宰雞、宰鴨、買肉、買魚等佳肴待客。雞腿和雞尾最為貴重,給最年長或最尊貴的客人食用,俗謂這是對客人的最大敬意;雞爪則給青年人,俗謂給抓錢能手,祝愿他多抓錢進寶。敬酒更顯熱情真誠,一敬就是雙杯。三、常禮舉要(二)、待客禮80三、常禮舉要(三)見面禮若路上遇到老人或客人,除主動打招呼外,并讓對方先過;若要越過對方坐到前面去,一般都不直接從其前面過,而是繞過人的背后走,以示尊重;老年人見面,往往拱手作揖致意,同性親友相遇,一般主動打招呼、問平安后,還相互緊緊握手;夫妻之間,若一方出門歸來,都主動迎出門外,接下手中之物,問候三、常禮舉要(三)見面禮81三、常禮舉要晚輩見到長輩,或同輩中為弟者見到兄姐,或輩小年大者見到輩大年小者,均主動行請安問候禮。青年小伙子或姑娘若遇到孤寡老人或小孩過橋渡河,都立即向前幫提東西,拉手扶肩渡過三、常禮舉要晚輩見到長輩,或同輩中為弟者見到兄姐,或輩小年大82三、常禮舉要(四)飲食禮儀毋摶飯?!背燥垥r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币肟诘娘?,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wèi)生。

“毋流歠?!辈灰L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本捉罆r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xiàn)不滿意。

“毋嚙骨?!辈灰獙R馊タ泄穷^,這樣容易發(fā)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三、常禮舉要(四)飲食禮儀83三、常禮舉要

毋反魚肉?!弊约撼赃^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毋投與狗骨?!笨腿俗约翰灰泄穷^,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辈灰矚g吃某一味肴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辈灰獮榱四艹缘每煨?,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曜邮菍S糜谑掣兄说?,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睏k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三、常禮舉要毋反魚肉?!弊约撼赃^的魚肉84“毋嚺羹?!憋嬘萌飧?,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笨腿瞬荒茏约簞邮种匦抡{(diào)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xiàn)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調(diào)。

“毋刺齒?!边M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后再剔。

“毋歠醢?!辈灰苯佣似鹫{(diào)味醬便喝。醢是比較咸的,用于調(diào)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睗褴浀臒鉄跞?,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嚺羹?!憋嬘萌飧?,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85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于盤中,毋致急遽,將肴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當食不嘆?!背燥垥r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86(五)迎賓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guān)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后,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五)迎賓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87(六)宴請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傊瓌t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六)宴請88(七)壽慶凡男女不及50歲者,只稱過生日,不稱壽慶。年滿50歲以上,才能舉行壽慶,接受兒孫和親朋好友祝壽。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謂之過大生日。富有之家,辦壽品,備宴席,設樂隊,張燈結(jié)彩,懸掛壽星、壽幛、壽聯(lián),請戲班子演戲,為之祝壽,并通知親戚朋友來喝壽酒。屆時,賀客盈門,鳴炮送禮,隨后,舉行壽慶儀典,樂官奏樂,壽星穿高檔壽慶新衣高坐太師椅,接受晚輩叩拜,(七)壽慶89(八)訂婚男女婚嫁的重要習俗。清末、民國時期,媒人穿梭于男女雙方家庭進行說媒。如果女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同意,即發(fā)紅庚八字(上書女子出生年、月、日、時),然后由男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將男女雙方的年庚八字一并送算命先生測算,俗稱“合八字”。合則同意這門親事,并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則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后,媒人立即向女方報喜,只要女方無異議,這門親事即基本定下。(八)訂婚90(八)訂婚隨后,男方帶彩禮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則向男方回贈鞋帽,以示聯(lián)姻,謂之訂婚。1949年后,封建性的說媒的媒人逐漸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習也逐漸消失。男女雙方婚姻之確定,一般由自行認識和他人介紹相識,然后相互了解,構(gòu)建愛情,確定關(guān)系。他人介紹只起橋梁作用,聯(lián)姻與否,雙方自主,不許第三者(含父母)包辦或干涉。

(八)訂婚隨后,男方帶彩禮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則向男方回贈鞋帽91(九)彩禮男女訂婚和結(jié)婚,男家要給女家送去豬肉、雞、鴨、煙、酒、茶,富豪人家送珍珠、瑪瑙、寶石戒子、鐲子項鏈等彩禮,是湖南省境婚俗中一種傳統(tǒng)而古老的禮俗。彩禮多少隨男方家庭經(jīng)濟條件而定。此俗沿襲至今,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男方向女方送的彩禮日多。(九)彩禮92(十)坐容賈子曰:坐以經(jīng)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jīng)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nèi)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參考文物,漢代的經(jīng)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xiàn)在為了區(qū)分,專稱雅坐)是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于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十)坐容93(十一)立容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jīng)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參考文物,經(jīng)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十一)立容94第四章傳統(tǒng)禮儀與現(xiàn)代化一、對傳統(tǒng)禮儀的再認識禮儀在中國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它既包括一套以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也包括一系列以禮節(jié)儀式為內(nèi)容的風俗習慣。這些禮節(jié)儀式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人類文明的結(jié)晶與標志,從而使人和動物、文明和愚昧區(qū)別開來。應當看到,禮儀在其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一方面起著調(diào)節(jié)、整合、潤滑各種社會關(guān)系的作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循規(guī)蹈矩地參與社會生活,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另一方面,禮儀中的繁文縟節(jié)又逐漸成為妨礙人的個性自由發(fā)展、阻撓人們自由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枷鎖,逐漸被時代所拋棄。第四章傳統(tǒng)禮儀與現(xiàn)代化一、對傳統(tǒng)禮儀的再認識95二、傳統(tǒng)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一)、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二)、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三)、推進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二、傳統(tǒng)禮儀教育的重要性96三、如何進行禮儀教育(一)要因勢利導,化腐朽為神奇(二)辨證審視傳統(tǒng)禮儀中哪些影響深遠并似乎是糟粕的內(nèi)容,賦予新意后利用(三)對傳統(tǒng)禮儀所蘊含的精華倍加珍惜加以利用三、如何進行禮儀教育97四、常禮舉要(一)居家

1、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2、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3、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4、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5、徐行后長,不疾行先長。

四、常禮舉要(一)居家98四、常禮舉要6、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7、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8、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10、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11、不挑剔食之美惡。

12、食時不嘆,不訓斥子弟。

四、常禮舉要6、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99四、常禮舉要二)在校

1、升降國旗及唱國歌、校歌時,肅立示敬。

2、師長上下課時,起立致敬。

3、向師長質(zhì)疑問難,必起立。

4、路遇師長,肅立道旁致敬。

5、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

6、考試時,不交頭接耳,或左顧右盼。

7、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四、常禮舉要二)在校

100四、常禮舉要(三)處世

1、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2、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3、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jīng)一番考慮再說。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

4、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5、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6、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四、常禮舉要(三)處世101四、常禮舉要7、于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8、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于人須求解,開罪于我應加恕。

9、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10、遇事要鎮(zhèn)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11、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12、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四、常禮舉要7、于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102四、常禮舉要(四)聚餐

1、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

2、入座后不橫肱,不伸足。

3、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

4、主人親自烹調(diào),須向主人禮謝后食。

5、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

6、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

7、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四、常禮舉要(四)聚餐

103四、常禮舉要(四)聚餐

8、箸匙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

9、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

10、匙有余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

11、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12、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13、食勿響舌,咽勿鳴喉。

14、公食以不言為原則,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四、常禮舉要(四)聚餐

104四、常禮舉要15、咳嗽必轉(zhuǎn)身向后。

16、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17、碗中不留飯粒。

18、不對人剔牙齒。

19、客食未畢,主人不先起。

20、起席,主遜言慢待,客稱謝。

21、宴畢,主人進巾進茶。

四、常禮舉要15、咳嗽必轉(zhuǎn)身向后。

105四、常禮舉要(五)出門

1、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

2、見長者,必趨致敬。

3、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4、路上不吸煙,不嚼食物,不歌唱。

5、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

6、夜必歸家,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

7、車馬繁雜沖區(qū),不招呼敬禮。

四、常禮舉要(五)出門

106四、常禮舉要(五)出門8、不立在路上久談。

9、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

10、行走時,步履宜穩(wěn)重,并宜張胸閉口,目向前視。

11、遇婦女老弱,應盡先讓路讓座。

12、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于人,須隨即稱謝。

13、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

14、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

15、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隨便涕痰。

四、常禮舉要(五)出門107四、常禮舉要(六)訪人

1、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

2、入內(nèi)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

3、入內(nèi)見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

4、坐談時見有他客來,即辭出。

5、坐立必正,不傾聽,不嘩笑。

6、不攜一切動物上堂。

7、主人室內(nèi)之信件文書,概不取看。四、常禮舉要(六)訪人

108四、常禮舉要(六)訪人

8、談話應答必顧望。

9、將上堂,聲必揚。

10、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后入者,闔而勿遂。

11、主人欠伸,或看鐘表,即須辭出。

12、飯及眠時不訪客。

13、晉謁長官尊長,應先鞠躬敬禮,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14、與長官尊長,及婦女行握手禮時,應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謹與握。

15、訪公教人員,必先問明其上班鐘點,不可久坐閑談。

16、訪客不遇,或留片,或?qū)懽值橇粞耘啤?/p>

四、常禮舉要(六)訪人

109四、常禮舉要(七)會客

1、見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請姓字住址。

2、及門先趨,為客啟闔。

3、每門必讓客先行。

4、入門必為客安座。

四、常禮舉要(七)會客

110四、常禮舉要(七)會客

5、室內(nèi)有他客,應與介紹,先介幼于長,介卑于尊,介近于遠,同倫則介前于后。

6、敬茶果先長后幼,先生后熟。

7、主人必下座,舉杯讓茶。

8、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9、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

10、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四、常禮舉要(七)會客

111四、常禮舉要(八)旅行

一、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

二、遠到目的地,必先拜訪有關(guān)人士。

三、歸來必謁親友,或略送土物。

四、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四、常禮舉要(八)旅行

112四、常禮舉要五、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

六、旅人歸來拜,須詣回拜,或設宴洗塵。

七、受人之送行及餞別,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

八、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

九、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十、入國不馳,入村里必下車馬。四、常禮舉要五、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

113四、常禮舉要(九)對眾

一、他人正談話,不在中間插言。

二、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

三、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

四、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

四、常禮舉要(九)對眾

114四、常禮舉要五、不隔席談話。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八、不向人噴水吐痰。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噴。

四、常禮舉要五、不隔席談話。

115四、常禮舉要(十)饋贈

一、禮尚往來,來而不往,往而不來,皆非禮也。

二、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

三、贈人物品,必謙必敬。

四、贈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喪慶壽例外。

五、平素贈物,座有他客,須避觀聽,遠來及初晤,可不避。

六、受贈先略謙辭后受,稱謝,逾日須往拜。

七、長者賜,不敢辭。

四、常禮舉要(十)饋贈

116四、常禮舉要(十一)慶吊

一、參加吉禮,不談衰喪話,不戚容,不啼泣。

二、居喪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

三、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

四、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

五、臨喪不笑。

六、里有殯,不巷歌。

七、飯于喪家,酒不赭顏。

八、佩會葬徽章者,禮終即卸去,不佩帶他往。

四、常禮舉要(十一)慶吊

117四、常禮舉要(十二)稱呼

一、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臺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后學,或稱自名。

三、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四、常禮舉要(十二)稱呼

118四、常禮舉要(十二)稱呼

四、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五、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tǒng)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六、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nèi)。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七、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四、常禮舉要(十二)稱呼

119四、常禮舉要(十二)稱呼

八、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九、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十、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tǒng)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四、常禮舉要(十二)稱呼120四、常禮舉要十一、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十四、稱人之內(nèi)侄,曰令內(nèi)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nèi)侄,甥,婿,曰敝內(nèi)侄,曰舍甥,曰小婿。

四、常禮舉要十一、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