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歷代名人錄_第1頁
馮氏歷代名人錄_第2頁
馮氏歷代名人錄_第3頁
馮氏歷代名人錄_第4頁
馮氏歷代名人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馮氏歷代名人錄(朝榮編輯)跨越三千多年風霜雨雪,馮氏子孫走出了一條充滿傳奇、坎坷、悲壯而又成就卓著的歷史長路。從牧野戰(zhàn)場到彈俠而歌,從易老悲嘆到漢宮恩仇,早期馮姓由小到大,艱難而極堅定地在中原扎根、發(fā)展,憑借其勇氣、剛毅、正直而樹起了世家風范。從北燕信都到金陵池水,從“垂簾聽政”到嘔血“三言”,馮氏子孫由北而南將華夏文明之水、希望之光傳遍神州大地?!皺C辯巧思”、“端正孝悌”成為馮氏家族極為重要的家族特征。在近現(xiàn)代史中,馮姓兒女前仆后繼,為祖國強盛民族復興拋頭顱灑熱血,建立了不僅屬于馮氏世家,更屬于全中華的歷史豐碑,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政治家、科學家、企業(yè)家、哲人和學者。馮氏子孫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和玩強拼搏,助推中國創(chuàng)造出了今天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偉大局面。作為馮氏子孫,我們或許已無法準確界定自己的源起和譜系,但我們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心靈家園和精神樂園,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豪感和榮耀感。我們的血液中總保持著一份共同的東西,那就是正直與無私、果敢與從容。無論是馮唐還是馮堅,無論是馮奉世還是馮子材,無論是馮國璋還是馮玉祥,都保持著這種高貴的品質(zhì),這正是我們回顧馮姓起源、播遷、流變中最有現(xiàn)實意義和最有感悟的一點,也是星羅棋布、遍布五湖四海的馮氏子孫所要繼承并發(fā)揚光大的關(guān)鍵之所在。馮氏宗族為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其名人不計其數(shù),茲將部分簡列,以鑒后嗣。周朝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畢公高:原名姬高,字庶叔,生于公元前1091年,逝于公元前989年,是周文王姬昌庶子,周武王姬發(fā)異母弟弟,排行第15。周文王逝世后,因姬高的長兄伯邑考早逝,故由次兄姬發(fā)繼位世稱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姬高輔佐周武王起兵攻打商朝,在牧野之戰(zhàn)中擊敗商軍,商朝君主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吨鼙炯o》記載武王勝利后凱旋的情形時說,隨同武王同乘一輛車的有三人:“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這里所說的畢公,就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商朝滅亡后,姬高與周公旦、召公奭等護衛(wèi)周武王進入商都,在商都神社祭告天地之后,周武王登基稱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建立周朝后,周武王為鞏固政權(quán),實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賢后代。于是將追隨他克商勞苦功高的十五弟姬高封在畢地(亦稱畢陌、畢原、咸陽原,在今陜西咸陽,一說在今陜西西安),爵位為公爵,故稱畢公或畢公高。因食采于始平郡馮邑,故被尊為馮氏太始祖(姓肇始祖)??低跏a崠|郊成周時受封為太傅(時年八十余歲),為“成周之祖”。至此,畢公高為武王、成王、康王“三朝元老”,被譽為:西周政治家、周初四圣、周拾亂、成王康王“顧命大臣”等;留名“畢公村”,留像《中國歷史圖鑒》,留跡周原古墓——出土有“畢公龜甲刻辭”。畢公高配姜氏,生五子曰:金、木、水、火、土。馮萬:畢公高長子,字金,號元音,任西周司寇,后在晉為大夫,夫,后因反對“沙丘之變”失敗在獄中自殺。馮毋擇:博成候,見族兄馮去疾獄死,率侄、孫隱姓埋名逃往他地。漢朝馮唐(前209年-):子伯選,馮去疾之孫,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文帝時,為中郎署長。曾在文帝前為云中守魏尚辯解,指出“賞輕罰重”之失。文帝乃復以魏尚為云中守,并任他為車騎都尉。漢景帝即位,讓馮唐去做楚國的丞相,不久被免職。漢武帝即位時,征求賢良之士,大家舉薦馮唐。馮唐這年已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兒子馮遂做了郎官。馮騫:馮唐弟。馮遂:字王孫,馮唐之子,西漢時期奇士,與司馬遷交好。漢武帝即位時,征求賢良之士,大家舉薦馮唐。馮唐這年已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馮遂做了郎官。馮奉世(前137-前39年):字子明,原籍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后遷居杜陵(今西安東南)。遠祖馮亭,近祖馮唐。昭帝時,補武安長,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學春秋,涉大義,讀兵法。景帝時,為左將軍。宣帝時,西域莎車貴族殺漢官員,破壞漢朝統(tǒng)治。帝任奉世為衛(wèi)侯,出使大宛,率兵擊莎車,威震西夏。帝悅。下令以破羌之功封奉世。蕭望之獨以奉世矯制違令。不當封。乃以奉世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后為左將軍,封關(guān)內(nèi)侯。生九子二女:選卿運卿君卿(馮正、馮野王)連卿達卿圣卿遠卿逢卿達卿(馮逡)才卿(馮胄),女馮嫽、馮婕妤。馮譚:馮奉世長子,天水司馬,以校尉身份隨父平定羌亂,因病早卒。馮正:馮奉世三子,字君卿,號野王,任大鴻、左馮翊,隴西太守、上郡太守、瑯邪太守,世稱“大馮君”。馮立:馮奉世五子,字圣卿,西河太守、上郡太守、東海太守、太原太守,廣州都督,世稱“小馮君”。馮參:號逢卿,字叔平,馮奉世七子,任安定太守,封諫議大夫、宜都候。馮逡:號運卿,字子產(chǎn),馮奉世八子,隴西太守,清河都尉。馮胄:字世威,山西上黨人,馮奉世九子,漢中副將師事、清河都尉。馮嫽:馮奉世長女,解憂公主貼身侍女。公元前101年,因政治聯(lián)姻之需要,隨解優(yōu)公主和親到了烏孫國,后嫁給烏孫右大將。因其她多才多智,被任命為漢朝使者,協(xié)助公主為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作出了巨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敬服,被尊為馮夫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著名的政治家、女外交家。馮婕(馮婕妤):名媛,字小憐,馮奉世次女,公元前47年,馮媛應(yīng)召入宮,始為長使,數(shù)月后晉為美人。后為漢元帝的昭儀。前42年,媛生皇子(漢元帝的第三子)劉興(后為中山孝王),晉封婕妤為左皇后。她的哥哥馮野王為左馮翊,她的孫子劉衎是后來的漢平帝。故有“中山太后”之稱,又有“馮太后”之稱。馮衍:字敬通,野王之孫(即君卿次子志德之次子),幼有奇才,為著名東漢辭賦家。年20即博通群書,仕曲陽令。著有《問交》、《德誥》、《慎情》等五十篇,著名篇為《顯志賦》(又稱《凌云賦》),賦中多用典故,駢偶對仗,用前代名人的遭際,抒發(fā)自己失官的感慨和憤懣。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馮曲陽集》。馮豹:馮衍子,子仲文,東漢名儒、河西副校尉遷甘肅武威太守、尚書。馮揚:原名馮奉揚(馮奉世堂弟),字子顯,黨陽人。宣帝(前73年)時為弘農(nóng)太守;子八人,皆官二千石;趙魏間號曰:“萬石君”。馮偃:字琴才,馮揚長子,馮伉之父,馮勤的祖父。(有《后漢書·馮勤列傳》記載。此馮伉非唐朝河北元城詩人馮伉)。馮勤:字偉伯,居魏郡繁陽(今河南內(nèi)黃縣西),祖父偃長不滿七尺自恥短陋乃為子伉娶長妻生公八尺三寸。十四歲為冀州守,漢光武帝時為尚書令、司徒。馮宗:馮勤長子,繼父爵關(guān)內(nèi)侯。馮順:馮宗之子,大鴻臚。馮奮:馮宗次子,平陽侯。馮勁:馮順之子,平陽侯、羽林右監(jiān)。有子馮卯、馮留。馮異(生于漢永帝六年即公元前30年正月二十亥時,卒于漢光武帝十一年即公元34年六月十九亥時):字公孫,號成武,今河南省寶豐縣人。據(jù)《后漢書》載:“異,父城人,字公孫,事光武拜偏將軍,封陽夏侯。復平赤眉,擊匈奴,歷領(lǐng)北地、安定、天永太守事。后攻隗純于冀,卒于軍,謚節(jié)。異性謙退,每所止舍,諸將常并坐論功,異獨屏立樹下,軍中號為大樹將軍?!惫馕涞墼t書這樣評價:“義為君臣,恩為父子。”異初屬王莽,更始元年歸劉秀,被封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隨劉秀巡撫河北,提出“廣施恩德、籠絡(luò)人心”的建議。攻破王郎后,封應(yīng)侯。同年,破鐵脛農(nóng)民軍于北平(今河北滿城北),收降匈奴于林闟頓王。冬,拜孟津?qū)④?,統(tǒng)魏郡、河內(nèi)郡,兵駐黃河北岸,與河內(nèi)太守寇恂合力防備洛陽更始軍。二年夏,乘洛陽守將李軼不與爭鋒之機,率兵北攻天井關(guān)(今山西省晉城南),得二城;南奪成皋(今河南省滎陽西北)以東13縣,收降10余萬人。復渡河擊斬更始所署河內(nèi)太守武勃,殲5000人。東漢王朝建立,封陽夏侯。建武二年冬,替代鄧禹西征。三年,經(jīng)崤底之戰(zhàn),大破赤眉軍,又擊破延岑等割據(jù)武裝,平定關(guān)中。四年,擊敗公孫述所遣數(shù)萬兵于陳倉(今陜西省寶雞東),屢次挫敗公孫述進窺關(guān)中的企圖,被譽為咸陽王。六年,漢軍隴西之戰(zhàn)受挫后,馮異受命進軍栒邑(今旬邑北)。此時,隗囂部將行巡率兵亦欲乘勝攻取栒邑。馮異力排眾議,率兵搶先占領(lǐng)栒邑,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軍至,突然出擊而獲勝。北地豪強武裝聞風歸降。先后領(lǐng)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郡治膚施,今榆林東南)、北地(郡治馬領(lǐng),今甘肅省慶陽西北)、安定(郡治今鎮(zhèn)原東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與諸將共攻落門(今武山洛門),病卒軍中。陵寢在四川順慶府南充縣景村溝,墓前立有碑坊。馮異長于謀略,號令嚴整,用兵進止有序;為人謙讓,諸將會聚論功之時,馮異常獨自避于樹下,故軍中稱為“大樹將軍”。《幼學故事瓊林》載:“漢馮異,當論功,獨立大樹下,不夸已績?!薄皾h文帝,嘗勞軍。親幸細柳營。按轡徐行?!闭婵芍^,論功勛,他與光武帝(劉秀)平天下,論操行,他與漢文帝(劉恒)并芳名。馮異與妻王氏生子馮彰、馮沂。馮冀:馮異兄,漢中候。馮彰:馮異長子,繼承爵號一應(yīng)侯。馮沂:馮異次子,受封析鄉(xiāng)侯。馮普:馮彰長子、馮異之孫,封東緡侯、平鄉(xiāng)侯。馮晨:馮彰次子、馮異之孫,復封平鄉(xiāng)侯。馮正乾:西漢進士,任江西淮安府元慶縣知縣,后升任湖廣黃州知府。馮煥:安帝時任幽州刺史,被人謀害死于獄中。馮緄:字鴻卿,亦作皇卿,邑郡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遼東太守,平長沙武陵蠻有功,賜錢十萬不受,官至御史中丞、車騎將軍、廷尉。馮穎:馮緄之子,四川廣漢人,順帝、桓帝時任益州太守,倡禮教化,甚有政績。馮允:字公信,馮緄之弟,四川渠縣人,能通尚書,善推步之術(shù),拜校尉。為著名東漢哲學家。馮魴:字孝孫,河南唐河縣湖陽人。魏郡太守、司空、衛(wèi)尉、楊邑侯。馮柱:馮魴之子,和帝時任大將軍。馮定:馮柱長子,官到羽林郎中。馮石:馮柱次子,官至太尉。馮珖:馮柱三子,任城書校尉。馮肅:馮珖之子,任皇門侍郎。馮漢東:封宰相。馮良:河南南陽人,漢安帝詔征封臣不任,學識淵博,儀表典范,隱居設(shè)館育人。馮禧:山陽人,東漢八俊之一。馮禧與張儉、檀彬、褚鳳、張肅、薛蘭、魏玄、徐乾號為“八俊”。馮彥:封宜都侯。馮國馨:十二名臣之一。馮敬:字道通,為大學士,賜銀青光祿大夫,封信國公。馮習:字休元,南郡(治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人,劉先祖副將。馮詩:太守。馮禮:領(lǐng)軍校尉馮龍:工部尚書。馮選烈:十八學士,封太保。馮直:漢順帝時任震殿將軍。馮靈讓:封宰相,萬壽宮功臣。馮芝圻:翁閣功臣,任琉球尚書。馮致景:戶部主事,任福通詔武知府。馮休:漢周兩朝良將,后真帝詔聘不任,隱居著書。馮光裕:字叔益,代州(今屬山西忻州)人。舉人、湖南巡撫,著有《柴門老樹村稿》。馮信:四川廣漢縣人,東漢功臣,光武帝召之犒賞封爵,但“封官末幸喜先卒”。馮商:字子高,陽陵(今陜西高陵)人,史學家,受詔續(xù)寫《太公史書(七篇)》。馮賢(公元160年-220年):東漢桓帝(劉志)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山西解州常平下馮村池里五甲(漢時籍稱,現(xiàn)為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xiāng)常平村下馮里自然村)的一位名叫馮毅(字道遠)的鐵匠家庭,取名馮賢,字長生。解州惡霸熊虎為非作歹。馮賢打抱不平,在公堂上殺死熊虎及袒護惡霸的縣令,亡命在外。逃至潼關(guān),官府緝拿他的公告貼在城門上,畫著其圖像。危急之際,觀音點化清泉,馮賢洗面,臉色由此變紅。為保安全,便指關(guān)為姓,以羽為名,比喻自己像鳥一樣飛出潼關(guān),便叫關(guān)羽,字云長。東漢末年,劉備起兵,關(guān)羽追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后,關(guān)羽乘勢布上,北伐曹魏,圍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原震動,但東吳偷襲荊州,關(guān)羽兵敗被害。關(guān)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guān)公”,尊為中國四大財神之一;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guān)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馮灝:字叔宰,鄾國(今湖北襄樊北)人。成都令、越嵩太守,有學徒八百,開稻田八百頃。避地梁冀。馮貴:漢桓帝貴人,美艷絕雙。死后卅余年,群賊發(fā)其冢,見貴人顏色如故,賊遂競奸之,斗爭相煞而死。馮方:東漢末中常侍曹節(jié)女婿,靈帝初為尚書郎,后為大司農(nóng)、司隸校尉。馮幫求:蜀漢進士。馮震武:蜀漢進士。馮寶佑:蜀漢進士。馮寅啟:蜀漢進士。馮德選:十八學士。馮源:蜀漢進士。馮子備:蜀漢進士。馮賓:博士官。三國十六國時期馮員:汲郡(治所在今河南衛(wèi)輝市西南)守。馮純:馮員之子,任魏郡守。馮偉:字偉節(jié),中山安喜人,隱士、專精覃思、無所不通的學者。魏晉南北朝馮跋(?―430年):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字文起,小字乞直伐,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馮跋系馮和之孫,其父馮安曾任西燕將軍。西燕亡,馮安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居于長谷。慕容寶時,署中衛(wèi)將軍。慕容熙繼位后,提升馮跋為殿中左監(jiān),后又升為衛(wèi)中郎將。慕容熙為政暴虐,馮跋與弟馮素弗聯(lián)合張興等人發(fā)動政變推翻慕容熙,擁慕容云(高云)為天王,以之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錄尚書事,封武邑公。409年,高云為近臣所殺,其平定叛亂,自立為天王,改元太平,史稱北燕。在位期間,振頓朝政,肅清吏治,勸課農(nóng)桑,省徭薄賦,設(shè)立太學,重視教育,平定內(nèi)亂,外與柔然、契丹、東晉交好,鞏固統(tǒng)治,維持偏安局面達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滅。馮素佛:長樂信都人,馮跋之弟,為兄稱帝出大力,任大司馬、宰相。馮弘: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字文通,北燕天王馮跋之弟。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主。馮跋在位時,馮弘被封中山公。馮跋病重時,宋夫人有為其子圖謀王位之意,馮弘于是帶兵入宮平變,馮跋于驚懼中去世,馮弘遂即天王位,盡殺包括太子馮翼在內(nèi)的馮跋諸子。次年(431年)改元大興。北燕國小民弱,馮弘在位時,因北魏屢次攻伐,數(shù)次向北魏朝貢請和,仍持續(xù)受到攻擊,因此亦曾遣使向南朝宋稱籓朝貢。大興六年(436年),北魏再攻北燕,馮弘隨高句麗援軍從都城龍城撤退,北燕亡。馮弘在高句麗號令如在本國,因復有歸南朝宋之意,引起高句麗嫌惡,遂于438年殺馮弘,后被謚昭成皇帝。北魏文成帝皇后馮有是馮弘的第二子馮朗之女。馮融:535年為羅州刺史,自稱是北燕馮弘族人。馮寧:西魏寧州刺史。馮寶:約生于梁天監(jiān)六年丁亥(公元507年),字君珍,號元善(一說字柱石,號廷臣),著名隋、唐兩朝將領(lǐng)。北燕失國后,其祖父馮業(yè)南投宋國。梁大同初年(535或536),任高涼太守(另一說法為繼任羅州刺史)。其父馮融為推行政令,聘高涼蠻酋豪族俚族大姓冼氏女冼英為其妻。馮寶關(guān)心群眾疾苦,經(jīng)常派軍醫(yī)為群眾治病并宣傳醫(yī)學道理。當?shù)厝嗣癜阉斪骶让魅?。梁武帝封馮寶為護國公。558年,馮寶卒于陳朝永定二年,其墓葬于高州良德東十五里之鳳凰山磨盤嶺。馮仆(550-584年):馮寶、冼夫人的兒子,字純賢,號獨統(tǒng)。自幼聰明伶俐,在戰(zhàn)亂中長大,受其生母冼夫人言傳身教,年紀輕輕便能撫眾用兵,智勇雙兼。陳永定二年(558),其父馮寶去世。時值陳朝初建,嶺南各地酋長互相攻擊,掠奪奴隸和地盤,戰(zhàn)亂不斷。馮仆在協(xié)助其母冼夫人懷撫百越各部落,使戰(zhàn)亂有所平息后,受其母親派遣,不顧父孝在身,竟以九歲之幼齡,率各族酋長于當年十二月長途跋涉到丹陽(今南京市)朝賀陳霸先,以示高涼人民有歸附陳朝之意旨。陳武帝非常高興,即封馮仆為陽春郡太守,其他酋長也得到羈縻封賞,嶺南各州郡遂告宴然。廣州刺史歐陽紇是長沙郡(今長沙市)的地方豪族,其父歐陽顧曾在廣州任刺史多年,其叔歐陽盛任交州刺史,另一叔歐陽邃任東衡州刺史。歐陽紇倚恃其家族勢力,常有忤逆朝廷之意。太建元年(569),陳宣帝陳頊即位后,為了削弱歐陽紇的勢力,降旨將紇調(diào)離廣州。歐陽紇不服,遂于九月宣布反陳。為了借助冼夫人勢力,歐陽紇于次年(570)二月將陽春太守馮仆誘至廣州,肋逼仆與他一齊反陳。仆遣使密告其母,冼夫人立即發(fā)兵守境,并親率各州郡百越酋長配合陳朝派來討紇的車騎將軍章昭達,內(nèi)外合攻,全殲歐陽紇,救出馮仆,平定叛亂。陳朝除了嘉封冼夫人功勛外,還以馮仆不為歐陽紇所誘逼,不參與叛亂,又機智地將軍情報告冼夫人,使歐陽紇的叛亂未能得逞,因而封仆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zhuǎn)任石龍郡太守。在治理石龍期間,政通人和,頗有政績。陳后主至德二年(584),馮仆故世,享年35歲。馮仆的夫人亦姓冼,生育3子:馮魂、馮暄、馮盎。隋仁壽元年(601)末,仆以母功贈崖州總管、平原郡公。馮魂:馮仆長子,在北朝北魏率師迎隨朝統(tǒng)一歸隋。同年設(shè)茂名縣,改電白郡。馮盎(571~649年):字明遠,高州良德(今廣東省高州縣電白霞洞鎮(zhèn),位茂明市北)人,馮寶、冼夫人之孫、馮仆次子。字玉昆,號佳漳。任高州刺史、漢陽太守、左武衛(wèi)大將軍。隋文帝楊堅時,任漢陰(今甘肅省禮縣,位天水市西南)太守。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封為高州刺史。622年(唐武德五年),被任為高州(今廣東省高州縣)總管,631年,隋煬帝進攻遼東,遷左武衛(wèi)大將軍。隋亡,回歸嶺南(今廣州市)領(lǐng)二十余州,自號總管,統(tǒng)治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廣達二千里,對唐中央政權(quán)始終忠順不渝,封越國公。在唐李淵平隨建唐中立有大功,封大將軍。貞觀二十年(646),馮盎卒,贈左驍衛(wèi)大將軍、荊州都督。馮朗:字晉昌,長樂信都(今冀州市岳良村)人。北燕王馮弘之子,遼西郡公馮朗之子,北燕國大司馬馮素弗之孫,北魏文明太后(即馮太后)之兄。秦、雍州刺史。馮有:馮朗長女,北魏文成帝皇后,獻文帝時殺專權(quán)大臣乙渾,孝文帝時繼續(xù)執(zhí)政,臨朝聽政二十五年,卒后謚文明太皇太后。馮雁:馮朗次女,北魏文成皇后,即文明皇后。馮熙:馮朗之子,北魏文成帝時冠軍將軍、肥如候、定州刺史,孝文帝時車騎大將軍、洛州刺史。馮誕:馮熙之子,娶北魏高祖孝文帝之妹為妻,拜駙馬都尉,任征西大將軍、車騎大將軍。馮修:馮誕長子,任鎮(zhèn)北大將軍。馮穆:馮誕次子,孝文帝女婿,拜駙馬公。馮道根(463-520):字巨基,廣平酂(今湖北老河口)人。少失父,家貧,傭賃以養(yǎng)母,十三歲以考聞。武帝起義師,以道根為前鋒,建大功,歷盧州郡,累官至常侍、大將軍,梁蕭衍右將軍、驍騎將軍。卒謚威。馮遷(501年—578年):字羽化,弘農(nóng)人,馮朗之弟、州從事馮漳之子,隨魏文帝人關(guān),任四川廣漢郡守、晉國公護司,北周時任陜州刺史。馮子琮:自稱是馮跋之后,在北齊娶帝后之妹為妻,孝文帝時官至吏部尚書。馮小憐:信都人,馮熙女,孝文帝左昭儀,后主立為右皇后。拓拔覯: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之后裔,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后漢化成一支馮氏。馮玉:[后晉]字環(huán)臣,河北定州人。帝納玉姊為后。玉不知書卻步步高升至中書侍郎、太子太保、宰相。馮亮:字靈通,號諸書,河南南陽人,羽林監(jiān),后隱居嵩山。馮恢:河北冀州長樂人,博士祭酒、散騎常侍。馮紞:字少胄,安平(今河北冀縣)人。魏郡太守、散騎常侍。隋朝馮慈明:字無逸,信都長樂(今屬河北衡水)人。吏部尚書馮子琮之子,北燕主馮跋后人。歷仕北齊、北周,年十四為淮南王參軍,入隋,位至尚書兵曹郎、朝請大夫,攝江都郡丞事。李密兵圍東都,慈明奉旨追擊被執(zhí),不屈被殺。謚壯武。馮世基:山西上黨人,開皇文帝首任兵部尚書。唐朝馮元一(公元684年—762年):別名高力士,唐代著名宦官,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馮元常:河南安陽人,馮子琮曾孫。任尚書左丞、廣州都督。馮元興:字子盛,東魏郡(今河北)肥鄉(xiāng)人。馮元常之弟,官至東清河、西平原二郡太守,贈濟州刺史,北魏時為安樂將軍、光祿大夫。馮元淑:馮元常從弟,任始平縣令、祠部郎中。馮延巳(公元903年-960年):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名延嗣,字正中,任中主(李璟)宰相,亦后主李煜之師,為南唐著名詞人,著有《陽春集》,所作詞存百余首。馮延魯: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字叔文,馮延巳之弟,南唐時以文學得幸,李景時為中書舍人,任工部侍郎,出任東都副留守。馮錕:封廷尉,賜銀不收,深受百姓擁護,人稱錕為大馮君。馮智載:字天錫,號輔元,馮盎之子,春州剌史、左武將軍,在平隨時戰(zhàn)死。馮和清:左衛(wèi)將軍,數(shù)以偏師與蕃戰(zhàn),頗有戰(zhàn)功,德宗時為經(jīng)原判官。馮子華:浙江東陽人,馮寶冼夫人裔孫,高(徽)州刺史、吏部尚書,馮家孝子典范。馮延普:馮子華長子,于唐咸通六年(865)在績溪浩寨鄉(xiāng)筑室定居,以姓冠村,建立聞名于世的馮村,為績溪馮氏始遷祖。馮宿: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人,馮子華之子,字珙之,狀元進士,初為掌書記,歷工、刑部侍郎,東川節(jié)度史,與文人韓愈同榜,美稱龍虎榜。馮定:字介夫,馮宿弟,進士,官至諫議大夫、散騎常侍、大常少卿、刑部尚書,文宗以其端凝若植呼為禁中瑞錦,謚節(jié)。馮審:馮宿從弟,東陽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入為監(jiān)察御史,累遷至兵部郎中、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國子祭酒。卒于秘書監(jiān)。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在相位二十多年。卒謚文懿。少時好學,善習文,五代十國時期一生經(jīng)歷過四個朝代,十個帝王,做過六個帝王的宰相,被譽為政壇“不倒翁”。莊宗即位為戶部侍郎,晉滅唐累加司徒,封燕國公,后又事契丹,為太傅,是一個“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從中世立身。”、“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為絕頂人”的清官?!段宕贰ゑT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瘪T著(約生于735-740年之間):字不詳,河間(今河北省滄州市境內(nèi))人,中唐詩人,曾應(yīng)廣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為錄事。馮伉(742-809年):字仲咸,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原為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因父親馮玠遷居,改籍貫為京兆(治今陜西西安)。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初為長安尉,后任膳部員外郎,尚書兵部侍郎、同州刺史、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又領(lǐng)導太學。太宗淳化三年(992)知商州。真宗咸平三年(1000)知福州,卒于任。獲追贈禮部尚書。作《諭蒙》十四篇,內(nèi)容主要為勸人務(wù)農(nóng)、進學和忠孝。文辭清麗,在商州時屢與王禹稱唱和,事見《小畜集》卷二○《商於驛記后序》及《宋史》卷四七八《馮謐傳》。馮河清:安定郡(今甘肅涇川)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初授左衛(wèi)大將軍同正;歷試太子詹事、兼御史中丞、充兵馬使、涇原判官、安定郡王。尋贈尚書左仆射,葬事官給。興元元年,贈太子少傅。馮德明:唐大學士,封果信公。馮立:同州馮翊人。唐朝將領(lǐng),有武藝,略涉書記。馮紹正:亦作昭正,又作紹政。畫家、少府監(jiān)、戶部侍郎,擅畫龍水,花鳥,尤精鷹雞,盡其形態(tài),毛彩俱妙,曾在宮中畫五龍,天驕蜿蜒,十分生動,有降去蓄雨之盛。馮道明:江蘇徐州人。馮謝:封威王。馮期:進士。馮子修:進士。馮與:進士。五代十國馮玉:禮部侍郎,后入契丹為太守。馮行襲:字正臣,均州(湖北丹江口)人。后燕時為節(jié)度使、司空,謚忠敬。馮亮:博通諸書,好佛經(jīng),隱居嵩山,世宗召為林監(jiān)。馮提伽:北周(今河北省遵化))人。畫家、散騎常侍兼禮部侍郎。擅畫人物、車馬,其畫風格精密,動若神契,山川草木,宛然塞北。官至散騎常侍兼禮部侍郎,志尚清遠,后避周末之亂,傭畫并汾之間。(見《歷代名畫記》)馮景:字長明,河北河間人。北國大都督、散騎常侍、高陽縣伯。馮暉(893—952):鄴都高唐(今山東省高唐)人,義成軍節(jié)度使、中書令、美術(shù)家。初入唐在王彥下,又入晉,天福中拜義成軍節(jié)度使?!短莆宕娫~》中馮暉詩一首《答妻》。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存有《五代馮暉墓彩繪磚雕藝術(shù)》展。馮文桀:任云南總督府總督,在宋朝又任總兵。馮道南:任兩朝良將。馮萬寶(馮萬貫):九卿科道。馮令頵:[南唐]江蘇廣陵(揚州)人,安徽歙州監(jiān)鐵院判官。馮涓:字信之,浙江東陽(或曰河北信都)人,進士第、京兆參軍、翰林學士,有文集。宋朝馮時可:舉賢良,仕秘閣校理,監(jiān)修史館承事,參金匱日歷。秦檜決策議和時可與朱松上書,力求納李綱之請,秦不聽,綱以奉去職,時可亦辭職于家中。馮繼業(yè):字嗣宗,馮暉之子。開寶二年拜靜難軍(陜西省彬縣)節(jié)度使,次年改鎮(zhèn)定國軍,太平興國年人仕朝庭,受梁國公入仕京師。十分驕橫任性,任補朔方軍節(jié)院使時殺其兄,悲哀!馮景中:馮時敏之子,慶元元年進士,官至集賢學士,嘉泰元年紹興通判,與陸子虛、王慶、朱鼎任篡述,編修《會稽志》,陸游為之撰序。馮瓚:字禮臣,歷成人。歷仕后唐、后漢、后周三朝。太宗授左大夫,掌府庫,大理寺卿,秘書監(jiān)給事中。馮起:山東東平人,官至兵部侍郎,其女兒9歲人宮,后為太宗、仁宗時“馮賢妃”。馮吉:馮道之子,字惟一,蔭補入仕,任太常少卿,擅長隸書、草書,宋初詔撰述《明憲后謚議》,有酒酣后琵琶詩舞“三絕”。馮車番:又名馮康國,字元通,馮時行之子。四川遂寧人,荊湘宣諭使、太學生。建炎三年單人匹馬平說“苗劉之亂”,后為奏議郎,兵部員外郎,晚年出智夔州,任夔州知府,總管川茶、馬貿(mào)易。馮拯(958~1023):字道濟,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太平興國進士,累官三司支判官,后為使相判河南府,封魏國公、司空兼侍中。馮行已:馮拯長子,字肅之,河陽人,四遷客省使,更高陽關(guān)、秦鳳、定州、大名府路馬步總管,以衛(wèi)州御使致仕,預洛陽耆英之集。元佑二年于金州觀察史任上卒。馮伸已:字齊賢,馮拯次子,馮行已弟。累遷知州,后曾多次出任邊郡之兵馬都監(jiān)、右衛(wèi)左將軍。馮元(975~1037):南海(今屬廣東)人。字道宗,馮元颺之弟,自幼師從崔頤正和孫奭精研五經(jīng)大義,曾與樂安孫質(zhì)、吳陸參譙和夏侯圭善一起講學,號稱“四友”,進士,授江陰尉、崇文苑檢討。仁宗即位后,任學士兼侍講、戶部侍郎,被譽“五經(jīng)之師”。官至兵部尚書。馮山(?~1094):初名獻能,字允南,普州安岳茗山鎮(zhèn)(今四川安岳龍臺鎮(zhèn))人,馮澥之父。嘉祐二年(1057)進士,熙寧末為秘書丞通判梓州(今四川三臺縣)。紹圣元年(1094年)卒,以子澥(宰相)貴,追贈太師。著有《春秋通解》、《安岳集》(二十卷),工詩,今存詩集十二卷,《四庫總目》傳于世。馮京(1021—1094):宋代生于廣西滕州,成于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字當世。曾祖馮碧舉家南遷粵西慶遠府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后祖父因去漠北郊游時看中江夏(當時屬鄂州管瞎),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還有種說法是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鳳鄉(xiāng)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狀元。仁宗時任開封知府,神宗時進參知政事、毫州、成都知府,哲宗時任太子少師,與王尊等三狀元編輯《史記》。馮宗(忠)?。鹤重炌ǎ幽先觋枺ń衽R汝)人,黔州節(jié)度史。纂有《涪陵記善錄》。馮久照:字明遠,山西汾州人,任川路鹽司,著名山水畫家。馮大有:吳人,號怡齊。七歲能文,任承事郎、高士。馮允中:字作肅,福建邵武人,進士,御史,按察兩準,能振憲度,山西大總兵。馮去疾:理宗時知興國軍,刊定本四書于論浪亭,號興國本。馮正符:字信道,四川遂寧人,從何群學,三詔入朝禮部不第,以經(jīng)學禮教馮楫:四川蓬溪人,字濟川,號不動居士,政和進士,仕文閣學士,右中大夫、瀘州安撫使。馮椅:字奇之,亦字儀之,號厚齋,都昌(今江西省都昌縣)人。進士,官至江西運干,著有《厚齋易學》、《周易輯說明解》、《經(jīng)說》、《續(xù)史記》及詩文志錄二百余卷。馮岳:嘉祐二年進士,故祠部郎中,贈太師。馮澥(?-1140):字長源,號雪崖,又名山子,馮岳之子,四川普州安岳人。元豐五年(1082)進士,靖康元年(1126),為左諫議大夫,紹興三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入臨安。馮時行(1100-1163):字當可,號縉云,恭州巴縣樂磧?nèi)?。祖籍浙江諸暨(諸暨紫巖鄉(xiāng)祝家塢)。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中進士第一,欽點狀元,紹興七年(1137)入京任左朝奉議郎(皇帝身邊咨詢官)。時金兵已占汴梁(北宋都城今開封)十載。時行力主抗金,于紹興八年晉見高宗,呈上《請分兵以鎮(zhèn)荊襄疏》,奏金人議和不足信,請選大臣重兵鎮(zhèn)荊,使岳飛得以專力江漢間。被主張和議的高宗斥之為“杯羹之語”。紹興九年(1139),任萬州知府,鎮(zhèn)邪鋤惡,為民除害,惠農(nóng)勸學,為地方積蓄豐厚錢財。紹興十一年(1141),轉(zhuǎn)運判官李炯企圖提取萬州大量積錢,向朝廷獻媚固寵,率500飛虎軍強行提取,時行堅決反對,被提刑何麒彈劾,罷官削職,除名《大宋狀元錄》,輾轉(zhuǎn)流離萬州、開江間近兩年。后入縉云山中,著《縉云文集》。直到秦檜死后,紹興二十七年(1157),時行才又復起知蓬州(今四川蓬安縣)。紹興二十八年(1158)冬,又薦知黎州(今四川漢源)。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人背盟,時行被高宗再次召見,上《請易田師中用張浚、劉綺疏》,疏中說:“自古未有人主退而能使天下進,人主怯而能使天下勇,今之形勢,愿陛下舍一己之好惡,勉用張浚、劉綺、李顯忠等將領(lǐng)抗金?!辈⑻岢觥耙耸」倮?,減州郡冗卒”。擢右朝請大夫,提點成都府刑獄,經(jīng)劃邊事,卓有功績。孝宗隆興元年(1163)逝世于雅州(今雅安),時年63歲。死后被追為"古城侯",初葬雅州古城,后移葬巴縣魚嘴沱(今江北區(qū)魚嘴鎮(zhèn))。乾道五年(1169),雅州(今四川雅安)民眾斥錢七十萬,為馮時行立祠廟?!豆懦邱T侯廟碑》載:“大眾斥七十萬錢,縛屋二十五盈,中為堂,塑侯像,挾以兩廡,民歲時歌舞其下,水旱厲疾,必禱侯。”馮時行故鄉(xiāng)洛磧“縉云故里”、“狀元井”、“狀元橋”、北碚區(qū)時行路,縉云山、渝北照母山狀元井,魚嘴鎮(zhèn)狀元墓,渝中區(qū)狀元橋等都是紀念建筑。馮去非(1192~1272以后):字可遷,號深居,馮琦子,南康都昌(今江西省都昌縣)人,淳祐元年(1241)進士,寶右召為宗學諭、左諫大夫,詩人。馮萬武:順慶府南充縣人,進士,真定府知府,宋末居重慶。馮璧:字叔獻,別字天粹,真定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年,卒于元太宗十二年,年七十九歲。承安二年經(jīng)義進士,遷大理丞,屢鞫大獄。興定末,以同知集慶軍節(jié)度使致仕。璧學長于春秋,詩筆清峻,字畫楚楚,似其為人。馮夢得:字初心,將樂縣人。嘉熙二年(1238年)進士、給事中、禮部尚書。馮興宗:字振甫,慈溪(今浙江慈溪東南)人。與從弟馮國壽皆師事楊簡,時號二馮。于書無所不讀,學識廣博。袁甫持節(jié)江左,延為象山書院堂長,朝夕訓警,群士慕仰,多為之弟。馮覲:字御卿,亦作遇卿,河南開封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為內(nèi)臣,官至武翌大夫,永泰陵都監(jiān),廣東按察司副使。馮延登:字子俊,山西吉州人,金時進士、禮吏二部侍郎。馮文智:并州(山西太原)人。醫(yī)官使、尚藥奉御。馮世寧:字靜之,宦官、昭宣使、忠州團練使、感德軍留后。馮艾子:字偉壽,號云月雙溪子,詩詞人。馮生:浙江湖州人,筆工奇人,一筆可作用萬字。馮如晦:四川安岳人,護政之士。馮安國:字彥修,順昌(今安徽阜陽)人。文人、據(jù)富沙,于家聚徒講經(jīng)。馮作達:建昌(今遼寧葫蘆島市)人,有神術(shù)。馮洽:字深之,湖北大冶人。朱熹門人、文者、誦說家,手錄《性理諸書》。馮益:康王邸舊人,宦官,以連姻后族得免。馮清:河南閿鄉(xiāng)人,畫家,真宗時為官畫院。馮進成:江南人,畫家,工畫犬兔,思畫精巧,尤善寫生。馮曠:河南洛陽人,山水畫家。馮國相:任三朝震齊侯。馮行仕:封節(jié)義公。馮異靈:封章公將軍。馮詩運:附科解元,侍郎中。馮允緄:行通尚書。馮元清:推步校尉。馮元禎:封太子太保。馮玉芝:任廣西總督,震齊侯。馮益相:任五州總督。馮音、馮玙:保佑進士,避金人之亂,遷四川嘉定府不仕,時人稱“嘉定二馮”。馮堯建:進士。馮淵:俠士。元朝馮子振(公元1257~1314年):攸縣人,字海粟,自號瀛洲客、怪怪道人,以文章稱雄天下,為著名宋元之際詩人、散曲家,著有《梅花百詠》。馮文舉:陜西邡州(四川仁仿)人,進士,為云南學正提舉,明兵攻云南時與妻馬氏皆自縊,時人義之。馮珵(埕):字尤莊、陜西涇陽人。入太學,母病,遂奉母抗朝聘不任,有正義之孝子美譽。著有《五經(jīng)正箋》、《四書中說》等書。馮仲山:元初舉人任果州流溪知縣。馮騎:任翰林院士。馮漢東:宮廷宰相。馮景泰:戶郭主事,福建知府。馮方烈:西元八校尉。馮立:家起三千地,無私推于昆友,封魏王。馮銓:太子太保,入忠賢祠。馮三:進士,四川安岳人,素不知書,任梓州通判。湖廣為寇陷,投江而死。有后裔由湘遷川移貴,有八大房分居貴州省開陽馮三鎮(zhèn)等地。馮君道:浙江錢塘人,花竹羽毛畫家。馮應(yīng)科:吳興人,湖州制筆師。馮肇基:江西省吉安府人,進士。明朝馮國用(1323年-1358年):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明朝開國大將。元末與弟馮勝組織地主武裝,繼投朱元璋。渡江后,典親兵攻占南京、鎮(zhèn)江、丹陽等地,累建軍功,升軍都指揮使。在攻打浙江紹興之役中,以暴疾死于軍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馮國勝:(公元?~1395年):又名馮勝,馮國用之弟,定遠人(今安徽定遠),明朝開國元帥,著名將領(lǐng)、軍事家。初名國勝,又名勝用、宗異。勝功高勢大,太祖年高多忌,用毒酒遂死。馮誥:字豫章,馮濟霖之子。洪武二年任湖廣黃州府鎮(zhèn)守,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楚入住重慶城三牌坊楊柳街夫子池。馮銓:字振鷺,又字伯衡,號鹿庵,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萬歷年間進士、秘書院在學士、禮部尚書加太保兼太子太師。馮裕(1479-1545):字伯順,號閭山,明成化十五年(1479)七月十五日生于遼東廣寧(今遼寧省北鎮(zhèn)縣),其遠祖曾因戍邊遷來。正德進士,歷晉州知府、南京戶部員外郎、平?jīng)鲋?、石阡知府、貴川按察使。著有《海岱會集》。馮誠:馮國用之子。國用在紹興病死,因其年幼未襲職,由叔父馮勝襲親軍指揮職。永樂年間進士、廣東香山知縣、湖廣按察使。后隨傅友德平云南立有大戰(zhàn)功,累官右軍左都督。馮子明:通左氏春秋,嘉靖中倭寇掠浙,投筆從戎,胡中憲命隸戚繼光麾下與寇戰(zhàn)破之,全軍相繼,斬級二千多首。后常中承強起御寇,尋卒軍中。馮從吾:字仲好,號少墟,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萬歷十七年進士、御史、工部尚書,著有《元儒考略》、《馮子節(jié)要》、《馮少墟集》、《古文輯選》等。馮翱:字時舉,號雷崖,湖北蘄州人。初為袞州推官,后為史部左侍郎。馮元飏:字爾寶,浙江慈溪人。崇禎進士,兵部侍郎、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馮元飚:字爾弢,馮元飏弟。天啟進士、廣東揭陽知縣。馮彥章:鄰水人,明朝洪武進士,任宛平知縣、大竹訓導。卒葬大竹學宮后。馮子京:字南臺,浙江錢塘人,進士,任湖廣按察使,輯有《桃花源集》。馮士元:字廷對,江西新昌人,著有《測史剩語》。授靖安縣訓導,后河南教授。馮世杰:云南尋甸人。始為諸生,安銓叛,世杰及母、妹匿思橋下為賊獲而投江水死。馮世雍:字子和,湖北江夏人。進士,官至湖廣布政使、吏部郎。著有《呂梁志》、《三石文集》。馮友:字益卿,陜西長安人。舉人、保定同知。馮涇:字伯清,浙江慈溪人。進士,禮部主禮員外郎。馮恩:字子仁,號南江,松江華亭莘溪(今上海華亭縣莘莊鄉(xiāng))人。大學士,南京御史,大理寺中丞,人稱“四鐵御史”,著有《蜀夢集》。馮行可:馮恩長子,字道卿,授光祿署正,慶天通判。馮時可:馮恩次子,字敏卿,號元成,隆慶進士,先后任光裕署正、廣東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湖廣布政使,貴州布政使。著有《左氏釋》《左氏時》《上池雜戲》《爾航雜錄》《超然樓》《天池》《石湖》《皆可》《樓霞》《四征》《北征》諸集。馮厚:字良載,號坦奄先生,浙江慈溪人?;赐醺L史,嘗集文翰類選大成一百六十三卷,著有《洪庵》《中都》《南陽褚稿》《測鰲管見》《春秋卑論》等書。馮景龍:南京給事中,為名士趙世卿頌冤案,一身正氣。馮應(yīng)京:字可夫,號慕岡,盱眙人。萬歷年二十年進士、戶部主事、湖廣僉事,“純貪黑,推奸豪”風采大著,得罪稅鹽官,險遭刺殺。著有《六家詩名物疏》、《月令廣義》、《經(jīng)世實用編》等書。馮子履:河南參政,母病不高,族家譽為“貞靜先生”。馮子咸:字受甫,山東臨朐人,家之孝子、鄉(xiāng)之善行善教者。馮琦:馮子履之子,20歲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馮惟重:字汝威,號芹泉,馮裕次子,山東臨朐人。嘉靖進士、書法家。嘉靖十七年(1538年)與弟惟訥同年中進士,被授予行人官職,書遒逸有晉人筆意;著有《大行集》、收入《五大夫集》。馮惟敏:字汝行,號海浮,馮裕第三子,惟重弟,惟訥從弟,山東臨朐人。舉人、保定通判,明代第一散曲家,著有《梁狀元不伏老》雜劇、《山堂詞稿》(四卷)以及小令170首、套曲49套。馮惟納:字汝言,號少洲,馮裕第四子,惟健從弟,山東臨朐人。官至光祿正卿、宜興知縣,后為江西布政使。著有《馮光祿詩集》等。馮惟?。鹤秩曛?,號陂門,馮惟重從弟,山東臨朐人。著有《陂門山人文集》,收入《五大夫集》。馮夢龍:字猶龍,江蘇吳縣人,崇禎年進士,任壽寧知縣,通儒,著有“警世明言、通言、恒言”三部。還編有“桂兒枝”、“山歌”、“太霞新奏”、“古今談概”。小說“平妖傅”、“新國志”、“雙雄記”等。馮夢龍:字翔甫,蘇州知州馮琨之子,以歲薦選應(yīng)天府訓導,遷穎上教諭、谷州學正。馮夢龍:字仲田,歲貢生,萬歷間任廣東新興知縣。馮夢龍:又名馮夢桂,字孝原,號漢旬。桂歲貢,性迂行正,好汲古,年錄書可導身,尤多識里中文獻;龍亦名諸生,人稱‘二難’(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卷十三)。馮從龍:又名馮銓,四川鄰水人,神宗進士,九任兵部、吏部武選,陜西、山東按擦使,湖廣布政司,吏部天官。天啟年入朝戶部尚書。受殺楊璉、熊延弼的遷連,被廢為民。清軍入關(guān)后又啟用為弘文院學大士(年老未仕)。卒葬鄰水城南門外烏龜碑。馮孜:字原泉,浙江桐鄉(xiāng)人。景泰進士、戶部侍郎、延安知府、福建知府、湖廣布政使。著有《古今將略》。馮班:大文人,著《純晗全集》二十三卷。馮光照:甘肅、云南布政使,總督。馮師孔:字景魯,原武(今河南原陽縣)人。進士、武刑部郎中、右僉都御史、陜西巡撫,穆宗時任大理寺中丞。馮吉亨:字伯通,浙江慈溪人,進士,任給事中,授龍泉教諭,立教有法,改青州教授,稱湖南居士。馮守禮:山西猗氏人,舉人,萊蕪知縣。馮汝弼:字惟良,浙江平湖人。嘉慶進士,工部給事中,后升化州、楊州同知。著有《佑山雜說》、《佑山文集》。馮京第:字躋仲,號簟溪,浙江慈溪人,兵部右侍郎,著有《浮海紀》。馮忠:字元孝,浙江慈溪人,進士,由給事中升揚州知府,輯有《松樵集》。馮厚敦:字培卿,江蘇金壇人。崇禎年為江陰訓導。馮昱:字景陽,山東濮州(鹽山)人。舉人,河南副使。馮庸:字定之,闌(今甘肅蘭)州人。通《子史》和《春秋傳》。言行必循禮法,恬靜自守,著有春秋傳。馮彬:字用先,廣東雷州人。嘉靖巳丑年進士,平陽知縣、上海令、松江守御。馮棟:字汝隆,號東庵,河南安陽市林州五龍鎮(zhèn)合脈掌村人,考中嘉靖北畿鄉(xiāng)十七名舉人,授沙河寧津知縣,升平度州知州。馮楫:河南安陽市林州五龍鎮(zhèn)合脈掌村人,庠生、太醫(yī)院醫(yī)官。馮杰:字秀夫,涿鹿(河北張家口)人。弘治進士,初為諸城令,臨清守,后任四川按察使。馮楠:河南安陽市林州五龍鎮(zhèn)合脈掌村人,庠生,太醫(yī)院醫(yī)官。馮樞:河南林州人,嘉靖進士、山西潞州縣丞。馮譜:河南林州人,進士、開封府封邱縣訓導。馮誨:字存林,松江華亭人,孝引聞名于鄉(xiāng)宗,被尊為華亭馮氏始祖。馮濟霖:江西人,進士。馮杰:字世英,河南安陽市林州五龍鎮(zhèn)合脈掌村人,拜壽官。馮復京:字嗣宗,江蘇常熟人。詩人、植物學家。強學博記,少治詩《鈞貫篷疏》,著有《六家詩名物疏》六十卷,又有《遵制家禮》、《常熟先賢事略》等書。馮琨:字君美,昆山人。成化舉人,蘇州知府。馮琦:字用韞,一字琢庵,山東臨朐人。馮惟重之孫,萬歷進士,禮部尚書。著有《北海集》、《經(jīng)濟類編》和《宗伯集》等。謚號:文敏。馮貴:字孟敬,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洪武進士,給事中,后赴產(chǎn)趾參議,黎利叛,貴力戰(zhàn),兵少不支,為賊所害。馮靖:宣德時舉人,浙江按察使。馮誠:永樂進士。初香山知縣時威而不猛,寬而有制,大得民心。累官湖廣按察使。馮震:浙江慈溪人。嘉慶時以御史巡按湖廣,有名御史之稱。馮學易:字韋卿,號乾所,臨海人。隆慶舉人,河南四平知縣,河南鹽運司運同。學易墓在涌泉鎮(zhèn)外岙村葡萄墳。馮羽:兗州推官,吏部右侍郎。馮颙:字有孚,瓊山縣(今海南省)蘇尋村人。弘治九年(1496)進士,授戶部主事,后任監(jiān)察御史。馮續(xù):進士,授兵部主事,甘肅巡撫。馮保:深州人(今衡水市趙家圈鄉(xiāng)馮家村)人,字永亭,號雙林,司禮秉筆太監(jiān),明朝著名宦官。馮了性:廣東新會人,原名馮嘉會,號“了性”,明代著名醫(yī)藥師,其研制的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為中國中藥名牌,至今行銷不衰。馮小青:名玄,字小青。明萬歷年間南直隸揚州(今屬江蘇)人。女詩人、文學故事人物。嫁杭州豪公子馮生妾。諱同姓,僅以字稱。工詩詞,解音律。為大婦所妒,徙居孤山別業(yè)。親戚勸其改嫁,不從,凄怨成疾,命畫師畫像自奠而卒,年十八。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潘光旦先生曾著同名傳記《馮小青》。馮允中:字執(zhí)之,湖南郴州人。馮廷章:字子建,江蘇常熟人,著有《子史匯纂》。馮志:字行甫,浙江慈溪人,武宗南狩。馮?。鹤质繌?,廣西慶遠府宜山人。進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撫。馮時化:字應(yīng)龍,號與川,文人,著有《酒史》。馮時雍:字子際,河北交河縣人。進士、湖廣福建左右布政。馮翁:四川夔州人,詩人、童子師,題詩稱“馬二子”或“馬生”或“塞馬先生”(見《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二五》)。馮起震:字青方,山東益都(青州城北高柳村)人,畫家。馮國鎮(zhèn):河南洛陽人,百歲地仙、名醫(yī),著有《痘疹規(guī)要》、《幼幼大全》等書。其子馮三錫亦為明代名醫(yī)。馮三錫:拔貢,任知縣。馮堅:初為南豐典史,后遷左僉都御史。馮淵:字濟川,鑒江人,占筮先生。馮皋謨:字明卿,浙江海鹽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福建布政使參政著有《豐陽集》。馮象臨:浙江慈溪人,諸生、工部主事。象臨三入火海,負父母弟妹出灼爛而死?!睹魇沸⒘x傳》、《浙江通志》有記載。馮云路:字漸卿,黃崗人。好學勵行,兼精禪理,著書數(shù)百卷。馮靖:字寓安,安徽績溪人。宣德年間舉人、御史、浙江按察司副使。馮嘉言:字國華,浙江慈溪人。諸生,著有《十菊山人詩集》。馮夢桂:字丹棻,長州(今蘇州)人,畫家。馮夢禎(1548-1605):字開之,號具區(qū),又號真實居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萬歷五年(1577年)進士、編修官、詩人。著有《歷代貢舉志》、《快雪堂集》64卷、《快雪堂漫錄》1卷。馮榮: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華亭知縣。馮禎:綏德衛(wèi)人,延綏鎮(zhèn)副總兵、都督僉事。馮履祥:字君德,浙江慈溪人。諸生、護父英烈。嘉靖中倭寇犯縣,履祥隨父出奔。倭寇逼父斷手且裂其背,履祥以身蔽之,泣訴曰:“此吾父也,愿殺我”,倭寇竟殺之。馮覲:字晉叔,別號小海,海寧人。著有《小海存稿》八卷,《四庫總目》傳于世。馮繩祖:字武甫,臨海人。詩人兼書法家,著有《窺園草》、《蛙鳴》、《琴山雜詠》。馮續(xù):平度人,進士、兵部主事、甘肅巡撫。馮顯:陜西咸陽始平古郡(今兩寺渡東村)人,明遠將軍。馮泰:字武德,號衡山,浙江溫州平陽(今蒼南縣)人,鎮(zhèn)國將軍。馮驥:河南安陽市林州五龍鎮(zhèn)合脈掌村人,宣德丙年科舉中舉人,唐山縣訓。清朝馮景明:墊江縣人,明朝授威信將軍、太子太保,清朝授湖廣寶慶府總兵、右都督。馮婉貞:原籍山東,隨父居北京圓明園附近,自幼好武術(shù)。咸豐五年,英軍官率印度兵來襲,她“以我所長,擊敵所短”率眾埋伏,出其不意,砍殺來犯之亂,斃敵百余,保障了謝莊安全。馮舒(1593~1645):字己蒼,號默庵,別號癸已老人,自號孱守居士。江蘇常熟人,馮復京之子,馮班之兄。著名藏書家、刻書家。著有《默庵遺稿》、《文雜詩紀》、《詩紀匡謬》、《空居閣集》、《校定玉璽新詠》、《評點才調(diào)集》等書。馮浦(1609-1691):字孔博,亦字易齋,益都(今山東青州)人。順治四年進士、刑部尚書、太子太傅,卒謚"文毅"。著有《佳山堂集》18卷。馮班(1614~1671):江蘇常熟人,馮舒的弟弟,字定遠,諸生、詩人,自號“鈍吟居士”。著有《定遠集》等三部詩書。馮云程(1620—1708):字海鯤,號峪泉子,陜西眉縣湯峪鎮(zhèn)馮家堡人。濱州(今廣西賓陽)判官。著文集二卷,取名《海鯤集》。馮景(1652~1715):字山公,一字少渠,浙江錢塘人,國子監(jiān)生、儒學家。著有《幸草》十二卷,《樊中集》十卷,《解舂集》十四卷,(均清史列傳)頗多散失;其作品還有《奇奴傳》等。馮英廉(1707—1783年):遼寧沈陽人,字計六,號夢堂、竹井老人,隸屬于內(nèi)務(wù)府漢軍鑲黃旗,清朝大臣。雍正十年中舉人,累官至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領(lǐng)戶部。乾隆三十四年,征緬甸,師行,命與尚書托庸等董其事。遷刑部尚書,仍兼戶部侍郎、正黃旗滿洲都統(tǒng)。工詩文,善山水及墨竹,有夢堂詩稿。乾隆四十七年卒,謚文肅,入祀賢良祠。其孫女婿和珅。馮霽雯:和紳妻子,當朝宰相馮英廉的孫女。馮宗敏(1785-1863):出自潮州揭陽,5歲隨父遷粵西(今廣西)防城港小峰,九品登仕郎晉七品官。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粹亭),別名馮宮保,粵西(今廣西)欽州白水塘人,生于欽州沙尾村,祖籍博白。以討洪、楊軍功,同治元年授廣西、云南提督。光緒初法越之戰(zhàn),在鎮(zhèn)南關(guān)大敗法于涼山后,任貴州提督。其名威震邊關(guān),被譽為抗法名將。馮云山:廣東省花縣人,亦名云珊,本名乙龍,太平天國領(lǐng)導人。曾任鄉(xiāng)村塾師。1843年與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在桂平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山區(qū)農(nóng)民入伍。1851年參與領(lǐng)導金田起義,任后軍主將,又任前導副軍師,在永安受封為南王。協(xié)助洪秀全制訂太平天國官制、軍制、律令、營規(guī)、天歷等。1852年攻廣西全州中炮負重傷,后卒于蓑衣渡。馮培元:字因伯,浙江仁和人。道光進士,咸豐官至待講學士,督學湖北,1852年督湖廣軍政。謚文介。馮譽驥:字展云,廣東高要人。道光二十(1844)年進士、陜西巡撫、晚清著名書畫家、著有《綠伽楠館詩存》。馮瑞:字霄燕,康熙進士、編修,工詞,著有《棣華堂詩馀》。馮瑞:光緒進士,江蘇金壇人。歷官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光緒三十三年(1907)接任安徽巡撫,編纂《江南通志》。代表作品:《書法四屏》。馮蘇:字再來,號蒿庵,浙江臨海人。順治進士,以明末永昌司升清初云南按察使。著作甚多,有《南中集》、《蒿庵集》、《詔石園稿》、《知還堂稿》、《三臺文獻鳥吟》、《見聞隨筆》、《卻灰錄》、《滇考》、《粵東奏議》等,并傳于世。馮文昌:字研祥,浙江嘉興人。諸生、收藏家,著有《吳越野文集》。馮文蔚:字蓮堂,浙江湖州人。光緒進士(探花)、翰林院待講。馮光熊:字太占,浙江嘉興人。乾隆舉人,任甘肅布政使、貴州巡撫、左都御史。馮如京:字秋水,代州(今山西忻州)人。順治拔貢,任永平知府、廣東布政使。著有《秋水集》。馮汝癸:字星巖,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光緒進士,江西巡撫。馮至:字紹泰,號森齋,浙江諸暨人。乾隆舉人,玉環(huán)廳訓導。有鄉(xiāng)邦文獻,周官論述,道學世系。著有《綠野山莊詩文稿》。馮成修:字達天,號潛齋,廣東南海人。乾隆進士,禮部郎中,江南大主考,督試福建、貴州。著有《養(yǎng)正要規(guī)》。馮協(xié)一:字躬暨,山東臨朐人,馮溥第三子,臺塆知府、江西廣信知府、詩人,輯有《友柏堂遺詩選》。馮金伯:字冶亭,又字墨香,號南岑,江蘇南匯(今上海市人)人,貢生、句容訓導、書畫家。工詩文辭。著有《國朝畫識》、《墨香居畫識》。馮俞昌:字日俞,湖北武漢漢陽人,縣令,書畫家、工畫山水。馮景夏:字樹臣,亦字伯陽,浙江桐鄉(xiāng)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舉人、刑部左侍郎、長安(今西安)知縣、安徽按察使、江寧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馮景泰:戶部主事,福建知府。馮津:字云槎,浙江嘉興桐鄉(xiāng)縣城人。云南劍川知州。馮津與馮浩、馮洽同為安徽按察使、江寧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馮景夏之孫。著有《畫家姓氏便覽》。馮桂芬:字林一,號景亭(庭),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道光進士,翰林院編修、右中允官、廣西鄉(xiāng)試主考官。學識廣、立論多,為清代著名散文家,曾游歷南京、上海、蘇州等地書院講學20年。《說文解字》段注考正者。著有《顯志堂詩文集》《使粵行記》等多書。馮浩:字養(yǎng)吾,,號孟亭,浙江桐鄉(xiāng)(縣城)人,馮景夏長孫。乾隆進士,朝廷御史。著有《孟亭居士詩》文稿馮國相:漢軍鑲白旗(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人,謚桓僖??滴鯐r征討吳三桂立戰(zhàn)功,又征噶爾丹督兵之戰(zhàn),官至漢軍都統(tǒng)。馮敏昌:字伯求,號魚山,廣西欽州人。乾隆進士,清著名詩人,官至戶部主事。游遍五岳。工于詩,由昌黎、山谷以上追李、杜,貫穿諸家,自成蹊徑,著有《羅浮草堂集》等。馮登府:字柳東,號云伯,又號勺園,浙江嘉興人。嘉慶進士,寧波教授,江西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